《渡江》鉴赏试题及答案
“MIZL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渡江》鉴赏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渡江》鉴赏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渡江》鉴赏试题及答案
《渡江》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渡 江陈与义①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②。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注释】①陈与义(1O9O——1139),洛阳人,南宋诗人。这首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春,时诗人任起居郎,从驾自绍兴渡钱塘江还临安。
②海门:这里指钱塘江出海口。
8、诗歌开头说“江南非不好”,但诗人却说“生哀”,原因是什么?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6分)
9、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样心情?(5分)
试题答案:
8、江南地带,并非不好。然而自金兵入据中原之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非宋土,思念故国,恢复中原,不免产生哀愁。“生哀”句与“虽异中原险”相照应,“江南”与“方隅”相照应,结构上首尾相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原因、作用各得3分)
9、描写了诗人渡江时的情景。摇桨渡江远望天水连成一片,仿佛天水相平。船行水上,江岸边的树仿佛迎人而来。抒发了诗人心情开朗愉快的心情。(情景描述得3分,心情得2分)
篇2:《放言·其一》鉴赏试题及答案
《放言五首·其一》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15.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试题答案:
14.B(“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
15.尾联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2分)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4分)
篇3:关山月鉴赏试题及答案
关山月鉴赏试题及答案
关山月
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4.下列对过首诗的赏析,不恰当地两项是(5分)( )( )
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问和地点。
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恩”表达成卒的思乡之情。
D.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让敌人“惊”来表现成卒杀敌报国的勇猛。
E.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15.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D、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满分5分)【解析】D项,“侧面描写”“让敌人‘晾’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错误,诗句写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深。E项,诗人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5.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1分)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1分)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1分)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1分)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1分)。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1分)。
篇4:《鹭鸶》鉴赏试题及答案
《鹭鸶》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14~16题。(12分)
鹭 鸶来鹄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鹭 鸶刘象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①清软冷摇风。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几日下巢辞紫阁②,多时凝目向晴空。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③凰别苇丛。【注释】①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②紫阁:指鹭鸶居所。③ 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14.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 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
C. 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 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15. 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唐庚《春日郊外》)
D.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16. 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内容回答。(6分)
试题答案:
14. D
15. C
16. (3分)来诗塑造的鹭鸶表面悠闲、实则有较强的物欲。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洁净悠闲(傍清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华”、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谋取眼前之物。
(3分)刘诗描绘的鹭鸶是个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的形象。如颈联写鹭鸶经常飞出低矮的巢穴面向高空凝视,尾联直接点出鹭鸶拥有冲天的志向和高飞的信心,现在不过是在潜修羽翼、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篇5:诉衷情鉴赏试题及答案
诉衷情鉴赏试题及答案
【原文】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
7.“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2分)
8.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参考答案】
7.(2分)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8.(2分)C(词人的理想与现实处在矛盾之中,他有报国立功的热望,却遭投闲置散的冷遇,“心在天山”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之心始终不渝。“身老沧洲”并非意在叹老,而是愤恨权臣误国,致使自己请缨无路,白首无成的悲愤。因此C项中说“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显然有误。)
篇6:杜甫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系:牵挂
B.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
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答案 A
解析 “系”诗中指系舟上岸。
2.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 C
解析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3.下面是杜甫一首名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篇7: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解答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解答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袒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袒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帖、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 此题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做此题要从内容、形式、中心等方面考虑,B项中“袒露胸怀只是空想”不符合诗意,且诗中也未表达“困惑、退缩和消沉”.「答案」 B
篇8:春日思归鉴赏试题及答案
春日思归鉴赏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春日思归〔唐〕王翰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①?春日斋中〔宋〕林逋空阶重叠上垣衣②,白昼初长社燕归。落尽海棠人卧病,东风时复动柴扉。〔注〕①若耶: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溪。②垣衣:青苔。
8.两首诗所表达的“愁”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8.(4分)①王诗表达的是旅客的思乡之愁和羁旅之愁,②林诗表达的是病人的孤处之愁和惜春之愁。(观点2分,分析2分。)
9.(4分)
相同:都有触发人物情感、乐景反衬哀情的作用。①王诗用柳色青青、杏花艳放的.乐景反衬旅客的春愁,②林诗用绿苔满阶、社燕飞翔的乐景反衬病人的春愁。(2分)
不同:林诗景物描写还有哀景衬托哀情的作用。用海棠落尽的哀景衬托病人的春愁。(2分)
【《渡江》鉴赏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4.vb试题及答案
5.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6.运筹学试题及答案
9.测量学试题及答案
10.财务管理试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