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冰雪文序阅读试题及答案
“凝结无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一卷冰雪文序阅读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卷冰雪文序阅读试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一卷冰雪文序阅读试题及答案
张岱
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②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③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藉 异() 遂() 固()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翻译文中加粗的文言语句。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
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藉: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2.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淋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
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
5.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6.“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7.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篇2:《一卷冰雪文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卷冰雪文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期末九年级语文综合试题卷一(第5页,共6页)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见风日则易腐(容易) ; X# h( U: Y/ W, B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借助)0 U+ b4 f6 _& R$ a! J C.特恨遇之者不能解(痛恨)6 J% G; H) I a D.作之者固难(本来), j W- g, f- S& H: Z- 5 c( b6 S5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O2 b4 c$ b8 `2 J B.而夜气则冰雪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0 [* @+ H; Y# b% h; V. E C.入冰雪则不败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1 U `$ I- P$ L$ _ D.莫深于诗文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i6 W9 N- _ h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2)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小题4】“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结合文意,简要作答。(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C
【小题3】①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②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
【小题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以生长和发育。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特恨遇之者不能解”一句中,“恨”古今异义词,今义:痛恨,古义:遗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以”是“可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用来”的意思。B.两个“而”表顺接,不译。C.两个“则”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前一个“于”是“比”的意思,后一个“于”是“从”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道”(规律)、“固”(原本)、“尤”(更)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这些语句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篇3:冰雪文序 阅读答案
冰雪文序 阅读答案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7.请用“/”为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断句。(3分 )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 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 。
参考答案:
6.籍: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7.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
9.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
10.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11.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12.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1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篇4:冰雪文序阅读答案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①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挹(yì):舀。
1.“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B.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C.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D.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则冰雪之能寿.物也(长寿)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凭借)
C.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这样) D.作之者固.难(本来)
3.下列每组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特鱼与龙不之.觉耳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莫深于.诗文末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C.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D.即使其.能解能说矣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
B.先由物的“冰雪之气”,过渡到人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文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C.文中“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反映出作者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因此,他更愿意成为凡夫俗子。
D.作者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5.文言文翻译 (6分)
(1)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3分)
篇5:冰雪文序阅读答案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答案】(4分)藉:借,凭借;异:不同 遂:于是,就; 固:本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拉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答案】(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时除了要结构原则,还要注意句子的原则即可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2分)
【答案】(2分)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翻译错一个扣0.5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注意关键词“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的意思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答案】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好处即可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3分)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梳理即可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答案】(2分)“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课文的描写来概括“冰雪”的特点即可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答案】(2分)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
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这句话来理解心情即可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答案】(2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错一字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根据平时的背诵来默写,在默写时注意到一些关键字即可
译文: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春秋时代干将铸剑在于千锤百炼,和晋代张华从斗牛分野之间的天象辨别宝剑,雷焕在监狱中挖出宝剑相比,能识别的人的精通神奇实在高于铸剑的人之上。由此看来,剑有光芒和山有空阔翠绿、夜气有水雾、月亮有烟霜一般白亮、竹叶有苍翠深红、食物的味道有天然新鲜、古铜器有青绿色、玉器有古旧的光泽、诗文有冰雪一样的气质,这都是天然的物相。苏长公(苏轼)说:“子由(苏辙)最近所作的《栖贤僧堂记》,读来悲惨凄凉,有悬崖飞瀑、逼人寒栗的感觉。”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
篇6:文言文阅读冰雪文序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冰雪文序习题及答案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见风日则易腐(容易)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借助)
C.特恨遇之者不能解(痛恨)D.作之者固难(本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而夜气则冰雪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入冰雪则不败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D.莫深于诗文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2)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小题4: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结合文意,简要作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C
小题3:①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②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
小题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以生长和发育。
小题1:试题分析:特恨遇之者不能解一句中,恨古今异义词,今义:痛恨,古义:遗憾。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以是可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用来的`意思。B.两个而表顺接,不译。C.两个则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前一个于是比的意思,后一个于是从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道(规律)、固(原本)、尤(更)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这些语句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篇7:哀溺文序阅读及阅读答案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④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⑥?于是作《哀溺》。
【注】①氓:百姓。②绝:渡过。③济:渡河。④腰:动词,腰缠。⑤怠:疲乏。
问题一: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又摇其首,遂溺死 ( ) (2)永之氓咸善游( )
(3)有顷,益怠( ) (4)且若是( )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其 一 氓 尽 力 而 不 能 寻 常
11.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永之氓咸善游
A.何陋之有?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水陆草木之花 D.但微颔之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9.⑴于是,就(2)都(3)更加(4)这样
10. 其 一 氓 / 尽 力 / 而 不 能 寻 常
11.C
12. ⑴你游得最好,今天为什么反而落后了呢?
⑵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13.《哀溺文》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并进而警告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身葬身名利场中。或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盲目崇拜或迷恋某件东西已到了成为痼 疾的时候,就会完全丧失理智,在生死关头分不清主次利弊,连性命也不顾了。(意思对即可)
问题二: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 ②中济,船破,皆游 济:
③有顷,益怠 怠: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28.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26.【答案】①咸:都。 ②济:渡,渡河。 ③怠:疲惫。 ④遂:于是,就。
27.【答案】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 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28.【答案】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拓展阅读:
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写作特色
《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篇8:阅读《新序》试题附答案
阅读《新序》试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 ③ 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尝有疑狱 狱:案件
B.臣,鄙民也 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9.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依旧考的是人物传记。考查重点仍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意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题型稳定,难度适中,与基本持平。
第8题考察常用实词,四个选项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字义。解答此题,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将选项意思带入原文进行检验,可得到正确答案C。
第9题考察常用实虚词“之”与“其”的用法,难度不大。①为助词“的”,②为代词,代“白璧”,③为代词“它们的”,④为代词“它们的”。答案选D。
第10题是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解答。A项的“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C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D项,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者,宜厚之而可耳”。答案选B。
第11题考查文言翻译,难度为易。考生解答时候应逐字对应翻译,尤其注意关键字(如:虽、决、是)的准确含义。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答案为:即使是我也迟疑难决,先生您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4分。“虽”、“决”、“是”各一分,句意通顺1分。)
篇9:《新序杂事》节选阅读试题及答案
《新序杂事》节选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乙]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①粱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的词。
(1)白雁群骇___________
(2)言未卒___________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害怕;惊怕;惊慌(2)停止;完毕;结束(3)原因;缘故
2.(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意对即可)
3.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篇10:《桐城文录序》阅读题及答案
《桐城文录序》阅读题及答案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桐城文录①序【清】方宗城桐城文学之兴,自唐曹孟徵、宋李伯时兄弟,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节、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然是时风气初开,人心醇古朴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穷理博物,而于文则未尽雅驯②,以复于古。郁之久,积之厚,斯发之畅。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盖自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先生相继挺出,论者以为侍郎以学胜,学博以才胜,郎中以识胜,如太华三峰,矗立云表。虽造就面目各自不同,而皆足继唐宋八家文章之正轨,与明归熙甫相仲伯。乌呼!盛哉!然余又尝总观桐城先辈文,三先生外,其前后及同时者,无虑五六十家。虽不足尽登作者之堂,而其各有所得,堪以名家者复数人。其余或长经术,或优政事,或论学论文,记忠记孝,亦足以广见闻,备掌故。
曩者,康熙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数十卷,大抵多明人之文也。咸丰壬子春,余与友人戴存庄论吾桐之文,以我朝为盛。然物胜则必反其本,然后可以久而不敝。天地之气运,流行不能自己,畜久则必盛,盛久则必靡,亦理之势然也。去其靡以救其弊,岂非乡后进者之责与?因相与取诸先辈文,精选得数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者为主,而皆必归于雅驯。其空文无理论,或虽有事理则文鄙倍者,不录。按时代以分卷次,其大家或数卷至十余卷,其足名一家者,或数卷至一卷,而杂家则数人一卷以附之。
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而况当兵火之后,文字残缺,学术荒陋,使听其日就澌灭③,而不集其成,删其谬,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
昔者,孔子编《诗》而附《鲁颂》,删《书》而附《费誓》,因《鲁史》以作《春秋》,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今纂初成,将有山左之行,因以稿本归敬孚④而属其益加搜访校订以成之,爰⑤书其义例于左云。
【注】【1】《桐城文录》:作者与有人合编的一部桐城派文选。②雅驯:讲究文采修辞。 ③澌(sī)灭:毁灭净尽。④敬孚:萧穆,字敬孚。⑤爰( yuán):于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 胜:尽
B.大都尚经济,矜气节 矜:崇尚
C.与明归熙甫相仲伯 仲伯:难分上下
D.然后可以久而不敝 敝:疲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而于文则未尽雅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相与取诸先辈文
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D.而不集其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B.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C.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者矣
D.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文风虽自唐代开始兴起,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文风才真正鼎盛,桐城三位名家确立了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地位。
B.桐城散文作家,除三位名家外,在他们之前之后,以及同时代还有几十人,他们各有各的长处,有的擅长经术或政事,有的擅长论述学问、记载忠孝。
C.作者认为,整理乡邦文献是后辈人的职责所在,选文原则,大约已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的为主,同时兼顾文采修辞。
D.作者认为乡邦文献相当重要,据孔子编辑《诗》而复《鲁颂》、删定《书》而附上《费誓》等例子作为事实证据予以说明。
第Ⅱ卷(共10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3分)
(2)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4分)
(3)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3分)
试题答案:
9.D(敝:衰微)
10.B(B均为介词,对于。A介词,凭借;介词,把。C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11.C(原文标点: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12.A(“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文风才真正鼎盛” 强加因果关系,另外“不讲究文采修辞”也不正确,应是“还没有完全讲究文采修辞”。)
参考译文:
桐城文学的兴起从唐朝曹孟徵、宋朝李伯时兄弟,凭借诗词书画,名声传扬千年。等到明朝三百年。彪炳史册的人写也写不尽。但是这时风气初开,人心淳古朴实厚道。凭着文章出名的读书人,大多崇尚经世济民,崇尚气节,穷究事物之理,便是了解各种事物,而对于文章还没有完全讲究文采修辞,而恢复以前的习气。积郁时间长了,浓厚了,就畅快的书泄。到了我朝,文学于是成为全国的引领者,是理所当然的。大概从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位先生相继出众,评论的人认为方望溪侍郎凭借学文胜出,刘海峰学博凭着才华胜出,姚惜抱郎中凭借见识胜,向华山的三座山峰矗立在云外。虽然成就的面目各不相同,但是都能够继承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正道,和明代归有光不相上下。哎,兴盛啊!但是我要曾经总观同城先辈的文章,三位先生之外,他们之前之后以及同时代的人,大约五六十人。虽然不能全部登上作者之列,但是他们各有自己的收获,又有几个人堪称名家。其他有的擅长经术,有的擅长政事,有的论述学问,记载忠孝,也足够来扩大见闻,完备前人事迹传说。
以前,康熙年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几十卷,大多是名人的文章。咸丰壬子年春天,我和友人戴存庄讨论我们同城的文章,认为我朝文学兴旺。但是是五星圣,就一定复归本源,这样以后可以长久而不衰败。天地之间的气数流动,不能自己停止,储存久了就一定兴盛,兴盛久了就一定衰退,也是理所当然的。阻止它的衰退,来挽救它的衰败,难道不是同乡的.后辈人的责任吗?于是共同拿各个先辈的文章,精选得到几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的为主,而都一定属于讲究文采修辞的。那些空洞没有道理,或者虽然有事理,但是文章浅陋背理的,不选录。按照时代来分卷子,那些大家有的几卷到十多卷,那足以自成一家的,有的几卷到一卷,而杂家就几个人一卷附在后面。十分害怕这本书中途废弃,让几百年的文献无际可寻。
学问的道理,不是可以局限于一乡的。然而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是以激励后人,那就只有我们乡的先生的言行是最适合的。况且经历战火之后,文章残缺,学术荒废,假如任凭它日渐毁灭净尽。而不去收集他的成就,删除他的错误,是后面的人看了有所感悟而学习它,那罪行难道不是加重了吗?
以前,孔子编辑《诗》而复《鲁颂》、删定《书》而附上《费誓》,依照《鲁史》而写《春秋》,他对于祖国的文献这样用意恳切,这也是学习的人所应当学习的。现在编辑刚刚完成,将要去山东,于是把稿子底本拿给敬孚,而嘱托他更多的寻访校正修订以成书,于是写了他的义例放在旁边。
篇11:述庵文钞序阅读及答案参考
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瓌①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持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
注:①瓌,通瑰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 端:端绪,头绪。
B.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 过:过分,过了头。
C.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 病:弊病。
D.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害:坏,不足。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是( )
A、⑴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 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⑴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 ⑵宋何罪之有
C、⑴发而读之 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⑴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下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
A、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B、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C、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D、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
8、作者为什么对青浦王兰泉先生的《述庵文钞》评价甚高?试归纳其原因。(4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3分)
⑵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3分)
⑶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3分)
参考答案:
5、D。害:妨害。
6、A。A⑴⑵以:介词,由于,因为;B⑴之助词。的,⑵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C⑴而连词,承接关系;⑵而连词,表修饰;D⑴于介词,跟,⑵于介词,从。
7、B。
8、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起来,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他为官的经历奇伟特异,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每点2分)
9、⑴他们的言辞杂乱,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俚近文各1分)
⑵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分,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心智却变得愚钝糊涂了。(昧活用1分,于所当择也介词结构后置1分,句意1分)
⑶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第1分,所以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译文:
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份,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
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漂亮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奇伟、卓异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我心里就很重视崇尚他的才能。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口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整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
【一卷冰雪文序阅读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7.雨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