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

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

2023-12-15 09:04: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邓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

篇1: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

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

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

文/何迎E[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伙计拿着茶具来到桌前,茶盖咔咔端坐在茶托上,随后一转身,一提壶,一翻盖,一条白色水柱稳稳落入碗中。茶叶回旋,舒展。霎时,清香四溢,唇齿间茶香缠绕。

满意地放下茶碗,睁开眼,四周的喧闹声翻滚着蜂拥而至。奇怪,并不觉得讨厌。

这是成都的茶馆。没有大门,木质的牌匾,高大粗壮的柱子撑起了整个茶馆。本地产的竹椅子,有靠背,有扶手,任我横着斜着,都是一个舒服。坐在这里,节拍自然放慢。而在成都不就是寻一个“慢”字吗?

时下的中国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种不容分说的形势,一种躲避不开的潮流。出差是飞机高铁,上网是“急速体验”,上班要“末路狂奔”,吃饭要争分夺秒,就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让父母心急如焚: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成都恰恰相反,旧时就有这样的顺口溜:“不要慌,不要忙,哪个忙人得下场?昨日打从忙山过,两个忙人好心伤。一个忙人是韩信,一个忙人是楚霸王。霸王忙来乌江丧,韩信忙来丧未央……”在成都,有慢且闲,并非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有几分自豪。

“哈!我就说吧,这局我肯定赢!”循着声源,几个老人围在一起。布满皱纹的脸此时却乐得合不拢嘴。往旁边看去,掏耳朵,擦皮鞋,舒筋骨,谈生意,闷瞌睡,写文章……各行各业都汇聚在茶馆,好不热闹。所谓“闹中取静喝杯茶去,忙里偷闲拿杆烟来”,不就是说的此情此景。

应着氛围,我拿出包中的《心的菩提》,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往自由的道路走,少一点贪恋,就少一点物欲的缠绕,多一点淡薄的自由。少一点嗔心,就少一点怨恨的'纠葛,多一点平静的自由。少一点愚痴,就少一点情爱与知解的牵扯,多一点清明的自由。”他说的自由不就是那一种心态悠然的慢生活吗?

“小姑娘是来旅游的吧。”这回添完茶,伙计搭讪道。

“嗯,第一次来。”

“那你可得好好儿待上段日子。我们成都好啊,山美水美,日子也过得悠然自得。”

是啊,真想在这待久一点儿,再久一点儿。

午后的阳光很暖,一个黝黑的男人坐在矮凳上,佝偻着背,手脚麻利地擦一只皮鞋。地上一只收音机,正放着川剧;一只猫,慵懒地眯着眼。

一篇上好的借事抒情散文,如同:一杯上好的清茶,碧绿,香气氤氩。事情原本很简单,去成都旅游,在一个茶铺子里喝口茶歇歇脚。但文章的“碧绿”主要在描写。开头的场景细节自不同一般,第三节第一句才交代地点是“慢”了些,但是有味。“掏耳朵,擦皮鞋,舒筋骨,谈生意,闷瞌睡,写文章,各行各业都汇聚在茶馆,好不热闹”,这一番白描也很是引人,浏览着,仿佛置身其中了。最后一节深得龙应台抒情散文之真味,立体化的生活场景,极好地注释了“慢”。至于联想、引用、对比、语言,都有值得一提之处,是它们,共同构成了这“碧绿”的感觉。

(郭家海)

篇2:借事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借事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寻一件得体的外衣,注一段饱满的情怀――借事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编辑的话

我们爱看散文,爱写散文,可有时又免不了产生这样的困惑:我能写散文吗?我写下的这篇文章到底算不算散文?而在高考作文表面声称“文体不限”,实则要求“文体分明”的现实下,这种困惑更往往会上升为一种忧惧。都说散文形态散、内容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合格的散文,我们又如何成为散文高手呢?从本期起,“专项讲坛”约请了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郭家海老师,着重为大家讲一讲高考散文写作的规矩和技巧,希望能助那些胸有激情、笔有文采的同学在考场上写出称心、安心的精彩散文!

供稿/郭家海[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方案解说

借事抒情散文是散文大家庭里最普遍的一种样式。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了,纯粹抒情的散文其实是很少的,因为“情”为“灵”,“事”为“肉”,“灵”须依“肉”才能动人。因此,“事”是“情”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借事抒情散文还有多种样式,例如一事贯穿、多事并列(递进/辐辏)、一树繁花等等,本次重点探讨基本样式:一事贯穿。

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与一般记叙文有何区别?

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最易与一般记叙文混淆。一般记叙文的基本样式也是一事贯穿,但是这二者的方向不同。一事贯穿式记叙文重在人物塑造或者情节设置,追求事件性(波澜性)和人物鲜活性,重在通过事件含蓄表达主题;一事贯穿式散文重在情感抒发和联想,追求情感传递的浓郁性,重在以情动人,主题常常外显。

那么,我们如何来写好一篇合乎标准的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呢?以事件为外在线索,我们可以将构思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确立事件与简要流程――确立联想素材与安放位置――确立情感表达层次与方向。

(1)事件流程。寻找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确定事件的首尾。事件在写作中主要作用是寄托情感,不需要波澜(淡化波澜),不需要完整(淡化情节)。

(2)素材支撑。在事件过程中进行联想,寻找若干相关素材来类比、对比这个核心事件(或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成为抒情血肉的若干根肋骨。

(3)情感濡染。从事件中选择情感,注意情感的层次和方向,结合相关素材进行情感铺染。注意情感的理想化趋向。

方案导图

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下面我们将以图表的方式展示。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案。

本方案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三处:

(1)得体事件是框架。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写作基点在“事”有可“借”之价值。其一,事件不可太大。事件太大,叙述起来吃力,想追求完整又难以完整,常常会“掉”进叙述的流程里而忽略抒情和相关素材的支撑,等到想稍停,一看500字下来了,故事还不到一半,悔之晚矣。其二,事件不可太繁。事件曲折,来龙去脉一交代,400字过去了,才开了一个头,作者被故事牵着鼻子走,900字到了,还差个结尾,一切皆完。“得体”关键在“得”抒情之“体”,叙述为着抒情服务,谁是“主”谁是“从”务必搞清楚。

(2)相关素材是砖瓦。散文之“散”主要“散”在素材上,素材也是知识,散文对知识性是有要求的。素材要广博,古今中外,以文化、思想领域为主;素材要贴切,与中心事件要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不是一时拍脑袋就来的事儿,需要日常做个爱读书、关心时事的有心人,可能还要有个小本本,及时提炼归纳背诵一些,方可用时千军万马笔底来。

(3)情感表达是血肉。如同盖大楼一般,事件是框架,素材是砖瓦,情感表达是借事抒情散文的水泥砂浆。没有情感的濡染,这个大楼不成其为大楼。

忧与爱

文/江苏一考生

(1)汽车飞奔在回乡的山路上,荒凉且崎岖的路途只有车轮飞转的声音做伴。我打开广播,断断续续的女声飘出来:“……三岁女童,卡车碾压……十多路人漠视,不治身亡。”开着车的爸爸轻叹一口气。这时候窗外倏忽闪过一个人影,爸爸并不减速,将那背着包等待着什么的年轻人甩在车后。

(2)“为什么不停车间问他要不要搭车?”“小孩子懂什么,山路上遇人搭车最危险了。”我无言,也轻叹一口气,悲哀地觉得我自己也是一个漠然的路人。

(3)忧,当下人人都对频发社会现象忧心忡忡:我们担忧地审视“彭宇案”,担忧地指责他人不去扶起跌倒的大爷,我和爸爸也一样,不时为冷漠的社会犯忧,仿佛这样就足以体现我们对社会的爱。然而纵使眉头揪成结,只能在口舌上担忧,却鲜有将心底的爱做在当下。忧社会,就是爱社会吗?

(4)我翻开背包里那一本《活着》,读着序言里那个让我震撼的句子:“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物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是的,忧只是一种情绪,为越发冷漠的社会担忧却仅仅行止于情绪。我们做出改变了吗?这是真正的爱人如己吗?

(5)汽车依旧飞驰,荒凉的山路上鲜有人家。山的另一侧,落日正收敛光芒,一个深不可测的夜即将到来。

(6)我心头有太多话语翻涌,堵在喉头如晕车般难受。我想告诉爸爸,“忧”只是可随时间而逝的情绪,真正爱这个社会的人不能只做一个言语上高尚的路人。我想告诉爸爸,正是因为有了太多只会犯忧的人,才会有那么多让人心寒如冰霜的事件发生。真正地爱社会,是爱人如己,是从身边、从现在起,将我们浅薄但是真诚的善意播撒开来……

(7)“爸爸……”“丫头,不如我们把车开回去,看看那个小伙儿还在不在?他要真是个等车的该急疯了。”我怔了一下,继而跟爸爸相视一笑,原来,我们想的是一样的。

(8)橙色的车灯照亮了黑色的山隅,有一种暖意渐渐弥漫在心头。

(9)我们是一个不乏真善美的.民族,忧与爱本就不是割裂的。小小的匹夫,因为心忧天下而杀身成仁,奉献出自己的爱与善。拒绝情绪化的忧虑,那只是轻飘飘的言辞,是伪君子的借口;忧于心发于行将爱播撒开来,才是真正的爱!

(10)我相信,当忧与爱同行,我们的社会会进入一个良陛循环。

思路与结构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方案的考场佳作。全文三个要素处理得非常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作了精巧的设计。

(1)事件得体。文章选择的事件是乘坐爸爸的汽车回乡下,傍晚在乡间路边遇到等车人。这个事件很简单,就是路上擦肩而过的事情。但是,它却是真正抒情的一件得体的外衣。

(2)素材贴切。文章相机补充了三个密切相关的素材。其一是广播里讨论的时事热点小悦悦事件,二是《活着》序言里的一句话,三是儒家的“心忧天下”和“杀身成仁”。三个素材类型各不相同,引用方式也各异其趣。

(3)情感到位。全文情感历经三个阶段,饱满淋漓,情中现理。第一段叙述之后,第二段便开始抒情,“悲哀地觉得我自己也是一个漠然的路人”,第三段乘势发问,引发读者共鸣,此为其一;第四段引入新素材,进而发表感慨,抒情已然转入肯定阶段,用反问句加强了抒情的力度;第五段接上叙述,添入描写,使文章变得实在且柔和;第六段是对第四段情感认知的明确化。文章最后两段是抒情的第三阶段,由感性升华到理性,使得文章跃升一个档次。

提升训练

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留一点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提纲示范

(1)事件依托:“我”去小巷里看老伯绘制灯笼。

(2)素材支撑:龙应台散文《寒色》结尾的留白。

(3)情感濡染:对老伯一番解释的感悟,对咙应台文章结尾心理的揣测,对“留一点空间”在人生活、发展中作用的体会。

留一点空阅

文/张梦嘉[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再忙碌的时候,我也会抽时间走进那条小巷,去访问一位老人……

每每登门,老伯都在糊着他的灯笼。“这可是我的老伴啊!”他总是这么说。随后,便以竹笼为底,取上白素淡雅的灯笼折纸,细致而又投入,真像给深爱多年的老伴上妆。

我以陪老伯糊灯笼为乐,渐渐发现,老伯会在糊好的纸灯笼上尽情挥洒,勾上几笔水墨,写下一句诗言,却总会空出一个完完整整干干净净的侧面,不着一墨。

“老伯,您的灯笼算是完成没有?为何三面龙翔凤舞,煞是好看,独留一面空荡荡然,无声无色?”我终是不解地问出声。

老伯从灯笼堆里抬起头,朗朗笑道:“三面盎然,即为满矣。我画画题诗,只着三面,空出一面,留给你啦!”

“我?”

老伯点了点头:“你,你们,取走灯笼的每一个,才是留出的那一面空白真正的归属。我做灯笼尤以着笔绘制为乐,但必为你们留一点空间,这是我的原则。”

我若有所悟。老伯绘制灯笼,固有千许才情以依托,但作为有操守的老艺人,绝不会单把自己的才情铺满全部作品。留出一点空间,是给像我这样爱灯笼的人留下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覆上自己对一盏灯的爱或自己的情致。

老伯留出的这一点空间,是给我伸展挥洒的,这是老艺人对传递者的尊重吧!

想起曾经读过《目送》中收录的《寒色》,温情感人,却行文至尾处,戛然而止,结尾少了惯有的揭示主题之笔。之后在网上搜索,发现有些版本里倒是有那么一个结尾。我曾经疑惑过,作者龙应台为何不在《寒色》中写全结尾,而是要刻意删去。如今面对老伯这一盏盏三面山水单面留空的灯笼,心中也就有了答案。

一篇《寒色》,文至尾处,不再点透,便是留出一点空间,让读者自己体悟。而当你目对空白,心中有了自己的哲思,也就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寒色》。

是啊,这些手艺人与文人充分尊重了品读者的内心,给我们留了一点空间,这是豁然,是仗义,是尊重。

留出一点空间,给我以发挥的机会,为我的思维提供空间,也给我的心灵一个放飞余地,这留出的一点空间,留得真好啊!

“老伯,我明白了!谢谢您有这份心!”

小巷传来朗朗笑声。

篇3: 借事说理作文

生活有许许多多的事告诉我一些不同的道理,其中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六年级的国庆节,爸爸带着我们一家人去登武功山,爸爸说武功山是萍乡市内最高的山,一般的人是爬不上的,上去的都是有坚定信念的人,所以你要加油。我说不就是登山嘛,很简单,我一定会爬上去的。出发那天,当我在睡梦中遨游时,爸爸叫起了我,要我们尽早动身,这样就可以更快的登山了。我们坐了几个小时的车,终于来到了山脚。

刚来时我坐着缆车还觉得很好玩,很凉快,可走路刚走十分钟我就有点受不了了。有些地方根本没有阴,我们一边受着太阳的烘烤,一边拄着竹竿走着,那样子像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婆,举步艰难,开始我咬咬牙走下去,可是太阳越来越强了,我的体力开始透支了。我便向爸爸妈妈抱怨说去哪玩不好呀,偏偏来这里,嘴角翘得老高。爸爸笑笑说:“我也不知道是谁说爬山很简单,还说一定会爬上去的。”说时还仿着我说话的语气,我脸红了。哎!谁叫我当时夸下海口呢?我不爬上去不就成了爸爸妈妈的笑柄了吗?我坐了一会等体力有所恢复了,再向上爬,几经休息,我终于爬上去了。这时,我看到了一个亭子里面有块石头是定了字的,我很疑惑为什么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上面会有亭子的保护,妈妈告诉我这是一位大诗人写的',虽然他写的是繁体字,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这两个字的笔风,我想如果没有爬到这可能就看不到这么好的字了。一个小时后,我终于爬上了山顶,那儿有个古庙,我在那儿许了个原。还看到了魅力的风景,我深深陶醉道里面了。爸爸说:“你看,如果不经历点困难,怎么能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呢?希望这次爬山能让你懂得点什么。”我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他不惜用自己难得的十一长假带我来这,就是为了告诉我这些。

这件事我终身难忘。

篇4: 借事说理作文

人生中每个人都有无数件苦恼的事,我也不例外,不信你看!

星期五下午,我回到家,妈妈对我说:“嘉濠,你现在写作业,不要趁机在房里玩耍,妈妈现在出去买菜,待会儿就回来。”我不由自主地回到我的房间,我拿出作业准备开始写作业,我又拿出笔盒,只见我的黑笔怎么会没水,我写来写去也写不出。我灵机一动,把笔芯放在地上,再拿一把“菜刀”切成两段,突然大事不妙,笔芯里的墨洒了出来,满地都是墨水,连“菜刀”也沾满了墨,我不知如何办,我绝望地想:糟透了!妈妈肯定会“棍子打猪肉”的!我把“菜刀”放回原处,我开始写作业了。

“叮当,叮当”哦!原来是妈妈回来了,妈妈说:“嘉濠,给你的作业给我看。”我支支吾吾地说:“我……我才写了一……一点点。”妈妈暴跳如雷,我的眼泪不禁的掉了,妈妈又问:“那你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干啥?”“我……我在……在搞我的笔……芯。”“你弄你的笔芯干啥?”“因为笔芯没有水了,所……以。”“呜――”妈妈比我想的更糟。我只好认错,来龙去脉地说了一遍过程。突然妈妈对我说:“嘉濠,只要你说实话,我都会放过你的,但只可以用一次!”我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诚实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件事令我难忘!

篇5:借事说理800字作文

借事说理800字作文篇1

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一遍遍地告诉我:诚实是做人最基本的品格。对于那些老生常谈的话,我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直到有一次,爸爸用他自己的行为才让我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天,爸爸带我去吃自助餐。看见门口招牌上标着每位两百元,我就从爸爸钱包里拿出四百元准备付账。“买两张票!”我对收银员说。收银员微笑着问:“小同学,你有多高?一米五以下半价。”我瞥了眼爸爸,见他正在旁边抽烟。然后,又

篇6:借物抒情的作文-写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绘它们的形态特征,并从中发现一定的象征意义,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2“借物抒情,托物寓意”就是通过 对某种事物(动物、植物、花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的。

二、拓展联想

(一)根据下列“物”或“意”,说说可寓之“意” 或可托之“物”

1、物:?1?铺路石 ?2?树根 ?3?春雨

2、意:?1?无私奉献?2?坚忍不拔 ?3?奋发向上

(二)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 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1、“梅”

特点:百花开罢它独放,不畏风雪不争春.

王安石有诗:咏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所言何志? 人应有不畏风雪不争春的内在人格美.

2、“萝卜”

归纳:萝卜平凡的外表的下面,是?

怎样美丽的内心,外表的美固然重要,但我们若拥有光华灿烂的内心世界,那我们就是美丽的.

三、如何写好借物抒情?

托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

言志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 表达方式。

(一)、立意要明确

“托物寓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感情。所谓“情意为主,景(物)为实”,思想感 情是主要的,我们要由小见大,借 自然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 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 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 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二)、描绘要具体

文章的立意明确了,怎样才能很好 地表达情意,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生动感人呢?这就首先要抓住所托 之物的“形”,进行具体的描绘。 这个“形”既指它的整体特征,也 指它的局部特征。

(三)、联想要恰当

既然是“托物寓意”,就必然要采用象 征手法展开联想。而类比往往是引起联 想、运用象征手法的基础。 如《白杨礼赞》的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 质朴,坚强不屈 类比点是: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和 哨兵的类比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 傲然挺立,坚强不屈 白杨树和我国民族解放战争中不可缺少 的精神的类比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团结一心,力求上进

(四)、过渡要自然

这类文章,要求作者插上想象的翅膀,上下 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信笔写来,舒卷自如

物品回忆写往事,抓住特点述真情;

倒叙写人先回忆,具体事例写完整;

过渡句子巧妙用,首尾呼应抒发情;

一人一事一特点,一段生活一片情。

四、习作

《幸福的味道》

附,回忆人物的写法

回忆是人的一种思想情感。有人说,回忆是一颗酸枣仁,找寻尘封的记忆,会伴随着物是人非、人情冷暖。记忆的盖子一经揭开,便有丝丝的苦楚;但是当你心中还保留着一份美好的记忆时,回忆起来就像慢慢品尝一杯蜂蜜茶,很容易感受到回忆所带来的喜悦与幸福。

一、回忆人物离不开事件

选择什么事件呢?一要选择典型事件,即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如有同学在写《我的小学老师》中回忆小学语文老师上课的一次迟到,用一件本来很平常的事情,挖掘出了深刻的意义。原来老师刚刚送女儿到医院,急急忙忙地赶回来上课。就是我们现在读这样的事件,也依然可以想象老师走进教室那一刻该怀着怎样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正反映出主人公守时、敬业的形象。二要有主有次地选择素材。除非接触的时间较短,否则你一定会知道所忆的人的很多故事。倘若仅仅是写一件事,这就很容易写成以叙事为主的作文。以写人为主,最好选择几件事来全方位地表现人物,而在材料安排上依其主次有详有略。这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就是立体的,就更显真实,更显丰满。

二、回忆人物离不开描写

描写历来是写人的一个重要法宝。由于记忆中的人物都是过去所接触交往过的,难免模糊淡忘,所以要尽力仔细回忆,避虚就实,挖掘细节,再从多角度描写、再现人物,才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经典名篇《背影》为何成为经典?就在于这篇文章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那一连串的动作及那肥胖的背影描写得实在太细腻太传神,其中深蕴了作者在当时那特殊的背景下所体味到的慈父深情,以及油然而生的对父亲的由衷感激。同学们也许并不知道,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朱自清对父亲曾有很深的误解,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

当我们在记忆中搜索素材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出若干个镜头,我们就要从中选择那些最清晰、鲜明、生动的镜头来详细描写。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了回忆姥姥的作文,两次特别描写了姥姥的双手,一次描写的是姥姥递给“我”一个苹果时苍老的手,另一次描写的是“我”给姥姥苹果时姥姥那颤巍巍的手,两次描写分别在不同场景下进行,把姥姥对我的爱及我对姥姥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回忆人物离不开感情

回忆一个人物,一定怀着某种深情,如怀念、赞美、歌颂等。这种感情往往

就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让回忆有条不紊地展开,倘若离开了这些情感,所回忆的内容就难串联起来。那么如何表现作者对所忆人物的情感呢?一方面可以采用心理描写,即作者做内心剖白,注意:这不是描写所忆人物的心理,而是写作者的所感所想;另一方面,在回忆的过程中要适时交代现在的情形,两相比较,在岁月的变迁中表现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悟。

有一位同学回忆过世的奶奶,想起如今生病的自己,不禁泪流满面。那时作者病了,奶奶为了让孙子缓解病痛,为了让他开心,不惜弯着腰、驼着背扮演小动物的行走姿势,用老迈的声调模拟小动物的叫声。写到这些情景时,作者对奶奶的怀念之情,一定会引起读者共鸣。

除了上述三个注意点,写回忆人物的作文还要适当地选用其他的写作技巧,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例如,可采用倒叙的顺序,先写眼前的场景,再回忆过去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能使读者与你一起进入回忆的情境;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能反衬出人物光辉的一面。

回忆是重现昨天,回忆人物其实是在进行心与心的倾诉,你是在用你的笔推开你的心灵之窗!

向日葵的幸福

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五(2)班 李紫嫣

幸福是随处可见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小小的幸福,我也有。 当年的我,还太小,不懂得幸福是什么?就问妈妈。她沉思了片刻对我说:“跟我来看。”她把我领到窗前,指着那片向日葵说:“就像它们,你现在可能不懂,以后就懂了。”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离开了窗口。

时光飞逝,也带着我的这段记忆离开了。长大了的我,又来到了窗前,那段追问幸福的往事又像流水样冲回来,我问妈妈的那些话,又在我耳畔回想。望着这片向日葵,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道理?哦,向日葵的幸福就在于太阳出来了,随着太阳转动,每天向着太阳。这就是向日葵的幸福。呃!那我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那天,妈妈带我去黄山湖公园玩。她见我像蝴蝶那样轻盈地跑着,多么开心。在塘边,我忘情地拨弄着水草,妈妈边看边笑着,她的笑多烂漫啊!看到妈妈的笑脸,我明白了妈妈的幸福,她的幸福就在于看到自己的骨肉,开心又健康,就知足了。那我的幸福又是什么呢?我又思考起这个问题。

时光过得真快,这学期匆匆地结束了。校园里也发生不少悲欢离合的事。有一场英语考试时,我心中似有几百只兔子在跳动一样,手心里渗着汗。考完了,我心中的那群兔子也安分了,但我希望快报成绩。第二天,老师发试卷时,那些该死的兔子又跳了起来,不一会儿,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我拿到卷子一看等第,哇!我真想叫起来,100分,那个“1”字在向我招手,两个“0”字在向我微笑。我乐开了怀!一下子,我似乎明白了,我的幸福是什么?它不是别的,是在自己耕耘后,收获的那份欢喜之情!

幸福不是触手可及的,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经常出现在你身边,你要有颗善于观察的心,它就会靠近你,并让你发现它,这就是我的幸福观。我忘不了那窗外的向日葵,是它启发我幸福是什么!

本文写在冬日下雪中,当时的我想念老家,眼前出现了两棵树,想起我曾在树下的生活画面来,继而想到这两棵对我的影响,表面上写树,实际上是对往昔生活的回顾,抒发了“睹物思人”的情感,这两棵树算是种在我的心里了,原因是外公种树,子孙好学,读书改变人生境遇,让人有向上追求的力量。

种在心里的树

朱少平

①门外落了大雪,我赖在被窝里。一缕晨光照到窗口,布帘上的仙鹤微微振翅,我枕着手臂,在床上侧睡着,情不自禁地想到家乡的两棵树。

②我的老家在庐江黄陂湖畔。外婆家的门口,有一棵歪躯干的刺槐树,有两层楼房那么高。这棵树令人称奇的地方,是树身上生长着许多蘑菇。这棵树令人讨厌的地方,是树身上落下的槐刺,常会扎着我们的脚板。自外婆家厨房换地方后,那棵刺槐树就被锯断了,连树墩都挖掉了,放在树下的那块舂米的青石墩也埋到地底去了。幼时,我不懂门前种槐树的缘由。长大了,我才知道,槐树有花香,也有刺棘。人在槐树下的生活体验,相似于大千社会的包罗万象。

③另一棵是臭椿(chūn)树,是外公悄悄移栽的。种树时,没有人在意它。那棵臭椿树至今尚在,高大挺拔。它比我的年岁还要大,估计有三十五年左右吧!

④我家与外婆家是邻居。二十多年前,我家新建房子,这棵树已有十来年的树龄。建房时,住在我家门前的向东妈反对我家从老屋地基向前放了一米远,破坏我家的放线打桩。木匠父亲便用五尺来丈量,多次争吵,经过外公调解,我家向前挪动了两块砖的地基。后来便以此树为三家地界,树身方圆一米不许有建筑物。这棵臭椿树的功劳不小,它像石碑一样,成为邻家地界的证物,消释了邻里间的矛盾。

⑤在这棵臭椿树下,仰望星空的人有很多,他们接二连三地考进大学,离开家园,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如今,亲眷都进城工作,有落脚首都,有落脚特区,有出国定居。我也正是在这棵树的指引下求学,就业在外乡。由两棵树所牵系起的情思,我禁不住遥想往昔的情景。

⑥黄昏后,输了棋的表弟撵着我追,要夺回我手上的马。我们在门前转圈,不经意的我跑丢了鞋,槐刺扎疼我的脚板。大表姐让我把脚抬高点,放在她的膝盖上,她用针给我挑刺。清早,我搬了小板凳,坐在那棵臭椿树下看书,微风晃动着树枝,和煦的光影落在我捧起的书上,也落进了我的心里。

⑦故乡的这两棵树,大概是种在我的心里吧!若不然,在这落雪的日子,我怎么会想到树呢?

本文表面写柿子树,实是借物抒情。在摘柿子和留柿子时,写出母亲的生活情怀和作者对生活的感想,让人感受生活的奥秘,并理解生活的本真。

留两个柿子看树

陈满意

①小时候,父亲是泥水匠,跟着村里的建筑队日日为生计忙碌。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母亲不识字,但她在生活中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粗大柿子树,黑黢黢的躯干,粗糙皲裂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一片片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柿叶摇摆着秋的火焰,像擎在半空中的火炬。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褪去了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没开个的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挺可惜的,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的网套,还是把那个柿子套下来。乡下的人家底子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相关文章:

1.慢的作文

2.初一慢作文

3.借铅笔作文

4.有关慢初一作文

5.有关慢作文小学

6.慢生活优秀作文

7.慢一点,没关系作文

8.时光,慢慢走作文

9.慢一点更好作文

10.慢800作文范文

下载word文档
《借事抒情散文作文 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