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书心得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书心得

2022-06-11 08:10: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中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书心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书心得,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书心得

篇1:《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书心得

读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这本书,体会到它能帮助教师认识当前师生交往的现实困境,并在超越现实的基础上,帮助教师把握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与建构原则,具体探讨在课堂教学、家校沟通、班级管理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

构建以和谐为特征的现代师生关系是对以“师道尊严”为特征的传统师生关系的超越,但却不能简单等同于“朋友”关系。因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师生关系,是要充分反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理念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平等、学术民主、教学规范、管理有序、坚持公平、主张正义、以诚相待、信守诺言、互相关爱等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和谐要以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格平等来反映民主与友爱,以承认矛盾、规约无序来反映公平与法治,以正视真理、恪守职责来反映正义与诚信。所以,在尊严与友爱面前,师生是平等的;在真理与谬误面前,教师必须站在真理一边。换言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对庸俗的回避,对谬误的妥协,而是对师生人性的张扬,对政治文明的浇注,对精神世界的陶冶。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

1.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生

对待优秀的学生,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一定的压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而过度的压力却使他们精神过度紧张,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将造成很大危害,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对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分担忧愁,多提供一些实际帮助而不是一味地提高期望指标,这是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使学生保持健康的情绪,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办法。对待“依赖型”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和课外的交往过程中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情绪,不要过度夸奖他们的“优点”,要适当地布置一些他们能力之内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和独立。

2.寻找心理疏导的契机

由于中学阶段既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时期,所以教师要对这个关键时期格外关注,积极寻找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给学生一些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撑,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很多,比如: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的个别谈话、主体班会活动上全班谈话、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思想动员等等。其实这都为教师搭建起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平台,如果教师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能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恰当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那么无疑会给学生一次心灵的洗涤。另外,在课堂内外很多不经意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应时应景地讲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和学生共同玩一个心理小游戏,也能起到疏导学生心理的作用。

3.积极改变自己

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专业教育教学理论,提升专业素质,虚心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博览群书,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其次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不要以唯分数衡量学生的优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上,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上。再次,做好角色的转换。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三环五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学,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地位,积极参与,提高学习能力,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也使课堂教学中呈现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我们要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真正读懂学生的心理,学会关爱学生,营造民主氛围,改革教育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我相信一定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

篇2: 《和谐师生关系心理构建》读后感

《和谐师生关系心理构建》读后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同情心是教师的灵魂”蕴含着同样的道理。

当前,师生关系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权利关系混乱,学生的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俱权利。如体罚学生、辱骂学生、随意冷落学生等,这样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和错乱。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如何让学生尊重过老师,老师也爱戴学生呢?

自从看了刘晓明老师所写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一书后,我知道了: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是具有道德纯洁的特殊社会关系。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的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用真心去对待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关心,帮助其克服自卑,打消厌学的心理建立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怙,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停留在单纯的传授知识。

平时,在与学生交往中,我努力做到真诚相待,敢于在学生面前将自己的真实思想坦然流露,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不简单认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而是采取接纳的态度,作认真调查和分析后,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和亲近自己的学生,使班级成员之间形成尊师爱生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2、用爱心去关心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用知识去武装学生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4、用教学去感悟学生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5、用魅力去感化学生

一个处处为人师表、一言一行均闪现内在人格魅力的老师,不仅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还会引起学生由衷的崇敬和向往心理。努力完善个性,就要自学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断“充电”和拓宽知识视野,奉行爱岗敬业,努力提高课堂艺术。

6、用行为去改变自我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7、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教导,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做深入细致开展工作,即“润物细无声”,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学中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举就等于实现成功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物,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须铭记这一名言,对每一位学生怀有同情心,热爱学生,然后教好学生。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应该是朋友关系,否则,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3:浅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浅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

作 者:李英鹏  作者单位:开封市旅游学校,河南,开封,475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 关键词:教育改革   师生关系   构建  

篇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得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有几点建议:解放思想,树立新型教师观;深入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化解逆反心理;巧用策略,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

作 者:王美娜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河北滦县,0637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xx “”(7) 分类号:G45 关键词:师生关系 新型教师观

篇5: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身处成长期的小学生,学习发展水平有差异,家庭环境天差地别,因学生年龄较小,学生们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恰当,有的学生就会常常为一点小事心存芥蒂,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提高教育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建立起新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

一、工作重点:

1、教研室和班主任主要从“积极情感教育目标体系的研究”“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研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教会学生与人相处的实践研究”四个方面展开。

2、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依赖于师生间情感的关系,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从构建班主任与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任课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关系两方面入手,教师自愿组合成若干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实验。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的良好学风。

4、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共铸和谐”,创立一个师生成功、成才的平台,使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稳中有升,努力打造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安排

1、组织“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征求意见活动。全体教职工开展“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大讨论,提出开展这项工作的建议,找出课题突破口。通过讨论,撰写体会,把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来。

2、加强宣传。利用升旗、集会、宣传栏、板报等,营造气氛,创建适合我校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环境。

3、组织师生学习“文明用语”,组织教职工结合育人工作实践,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普及教育科研知识。

4、组织骨干教师攻关。从教师中选定部分优秀教师自愿结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申报研究课题,定时间、定地点研讨课题,以点带面。

5、加强制度建设。通过修订“教职工考核办法”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6、建立师生情感交流手记。以此为抓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一个素质高的教师不仅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还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进行疏导,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

7、通过学生家长联谊会等方式,请家长协助开展工作,听取家长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学校工作,做到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和谐。

8、加强和谐管理体系建设,做到校园处处有和谐。开展师生乒乓球、接力、踢毽、文艺表演等系列活动,从课外培养和谐情感,奠定和谐的师生情感基础。

9、加强督导检查。学校成立督导检查小组,定时对全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文明守纪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10、开展好学生评教、感恩教育、心灵对话等活动与调查。

由于课题组老师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可操作性还处于不断探索中,“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题研究方案已经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我们边学习边借鉴、边消化边实践,同时也非常希望能得到其他课题组和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努力实践,教科研工作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1.用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演讲稿

2.构建平等和谐师生关系,传道为先

3.教师主体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论文

4.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论文

5.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得

6.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7.构建和谐校园策划书

8.构建和谐医院演讲稿

9.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图书馆

10.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活动总结

下载word文档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