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欧阳修的故事》有感
“巴别尔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读《欧阳修的故事》有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读《欧阳修的故事》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读《欧阳修的故事》有感
故事主要内容讲的是:有个人爱写诗,有一次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他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远一枯树,两个树枝桠。”显然,这两句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这个人听了也就绞尽脑汁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道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主雪作花。”这个人听罢,恍然大悟,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就这么一加,他那棵色彩生命全无的树立刻神采飞扬起来——春开长着青苔,那绿色的青苔就是它的生命,冬天落满雪花,那白皑皑的白雪就是它的色彩!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手叫好:这就是点石成金啊!如果叫欧阳修去当语文老师并指导学生写作文,即使再差的学生,他也能给他们以希望和信心,他施爱的手段极其巧妙,就像一个极有爱心的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既注意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在关键之处及时点拨指导,真正达到点石成金的奇效。
我们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虽然天天在和学生打交道,虽然也都在说教书育人,但是实际上并未真正把学生作为有情感、有个性,有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来看的。当学生的学习有困难时,当他们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篇好作文时,我们的老师往往是抱怨、指责多于启发、诱导,这样对待学生,学生又如何得到进步,如何发掘他们的自身的潜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对于学生首先要有满腔热情,一颗爱心,只有饱含着爱的`教育,才有可能在学生心中激起创新的浪花。
从欧阳修的故事中,我们更应该看到教师不光要有一颗爱心,更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还要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沉睡的心灵以唤醒,给无知的心田浇灌知识的甘霖……这些都需要胜任,靠陈旧的知识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多读书,读好书,“腹有诗书气白华”,像薛瑞萍老师说的“钻进去需要力量,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惟有厚积薄发,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积了真诚的情感,才有可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才有可能帮助我们的学生飞翔起来!
身为欧阳修故里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学习秉承一代宗师的优良风范,心中装满灿烂的阳光,给所有的学生以希望和信心。
篇2:读《欧阳修》有感
作者:陈 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无疑是为文者之师范,从政者之楷模!我对他,有的是敬佩之情,不,是敬仰,是高山仰止!
我敬仰文忠公的锦绣般的诗文。他的《秋声赋》、《归田录》等散文写得活泼清新,《玉楼春》、《浣溪沙》等诗词婉曲缠绵,《集古录》、《新五代史》更是博大精深。吟诵他的佳作《醉翁亭记》,谁不如痴如醉?文章所描绘的山水之秀,运用的文笔之美,抒发的境界之高,让我等享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大餐!什么叫作脍炙人口!宋朝文坛领袖欧阳公啊,他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让多少莘莘学子顶礼膜拜!
我敬仰文忠公如山高的品德。他从政原则性极强。同行间不喜锦上添花,却能雪中送炭。恩师晏殊大宴宾客,作为门生的欧阳修不但没有附风雅、颂师恩,还婉转批评这位大官老师的铺张浪费、不恤军情。改革家范仲淹的被诬陷贬谪,欧阳修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为其鸣冤叫屈,因此而受牵连,但他却义无反顾。要知道,在官场,大多官员都是信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第一;有不少投机政客,更是落井下石,踩着别人的肩头往高处爬。几千年来,政界“裙带风”盛行,“厚黑学”不衰,因为它们有深厚的土壤。否则,怎么会有“冠上的翎带血染成”之说?世事风云多变,范仲淹重起为相,为报答患难之恩提拔欧阳修,不料欧阳公却断然拒绝,不攀高枝,何也?他说,我们可以同退,但不可以同进。当年的陈辞完全出于公道正义而非私情――何等的高风亮节!
我敬仰欧阳公似海阔的胸怀。他知礼部贡举,整顿考风,改变文风,雷厉风行。对热衷写怪癖文字“太学体”第一人的刘几,贴文开刷,毫不留情。而对饱学之士,无论是新人还是旧人,他都满腔热情,推之荐之,不遗余力,为国家人才的辈出而孜孜然,为堂屋的高朋满座而欣欣然。他慧眼识苏轼更是成了千古佳话。他断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如此的欢欣鼓舞,足见其胸襟气度之宽广。谁都知道,自古文人多相轻,彼此互不买账,今天你挑我的刺,明天我揭你的短,相互攻击无休止,这种笔战,虽没有市井小民口水战的庸俗,也没有江湖人士打斗的刀光剑影,但口诛笔伐间也常是杀人不见血。欧阳公却是例外,他是“无行文人”的异类,()他一生都以新秀的涌现为乐事,以群星的灿烂为自豪!――呵,多广阔的胸怀!
当然,欧阳公并非孔圣人,也非道学士,他所写的艳词,成了政敌们传播他的八卦绯闻、攻击他人格问题的有力证据。“他一定好色。”“他肯定风流成性”“他是个劣迹斑斑的伪君子。”白纸黑字,言辞凿凿,似乎不是空穴来风。我为欧阳修舞文弄墨时不小心授人以话柄而遗憾,同时更坚信清者自清,欧阳公的艳词,让我等觉得他老人家可敬之外,更有可爱之处。是真学士自风流,一个性情男士,目睹娇女佳丽,人间尤物,怎么不怦然心动?色,食也。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欧阳公把这些灵动的情愫大胆地抒写出来,是率真,而不是下流;是对女子妩媚的欣赏,而不是对男女风情的展视,更不是文字游戏的'玩弄和污染。“天下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孔老夫子的这一话语中听吗?他对女子的偏见,不说性情中人,就是普通百姓,也会嗤之以鼻,除非你是生理有毛病、心理出问题的卫道士,才会虚伪地继续捍卫。退一步说,欧阳修即便真的携小妾、带美女,出入交际场合,也没有什么有损人格、败坏民风,因为在封建时代,富人一夫多妻,文人风流倜傥,天经地义,说三道四者是自讨没趣。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欧阳公,乃是真人,性情真,诗文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做到了。
可敬的文忠公,可爱的欧阳修,你的文风,你的德风,山高水长!
陈香,温岭三中教师,温岭教育作协会员。
真诚随性,爱自然喜花草,曾任温岭兰协秘书长,编撰二十来期的《温岭兰讯》。
从教三十多年,以下水作文自娱自乐。加入温岭教育作协,意在文友中染化自己,提升文学修养,在杨柳湾的夕照中,在面朝大海的陋里,我手写我心,将人生百味,付之笔端!
篇3:读欧阳修《醉翁亭记》有感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这名句想必是人人传诵,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位大师的大作吧!
这《醉翁亭记》完成之前,欧阳修被贬官,可他却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醉在酒上,而是被美景醉倒了,是一种美好的醉。你看,欧阳修能有如此之肚量,他那种潇洒的心境是我们无人能及的。虽然,欧阳修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一心想对国家有所作为,却时时遭人排挤,这种怀才不遇内心的痛苦并非我们能够所体会的。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自得其乐吧!你看文章一开头就带给我们一种愉悦的感觉,美得让有点让人人沉醉其中了。
我似乎随欧阳修来到了那景色优美地方,清晨飘散开来的迷雾,傍晚聚拢来的烟云,散发着幽香的野花,苍翠的大树。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美好。
我们再看一看欧阳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如此淡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的我们因为学习、工作的压力往往很浮躁,因为一点点小事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小困难搞得天都要塌下来的样子。我想,我们当代学生都应该学习欧阳修的淡然处之的精神。
篇4: 读故事有感
读过这样一则故事:雪后天晴,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到雪中散步。她看着那些被雪镶上了银边的树木对儿子说:“世界上有两种树,倔强的和聪明的。榆树是前者,当雪积在它的枝头时,它宁可被雪压断了枝也不肯弯腰;而松树是后者,当它承受不了枝头的积雪时,会弯下自己的枝桠,让积雪滑落到地上。到最后,榆树被损坏了,而松树却依然挺立在那里。”
世界上也有这两种人:一种好比榆树,宁愿一死也不愿自己的灵魂被玷污;另一种就好比松树,受到压迫时聪明的忍让一时,最终保全了自己。在我看来,前者有宁折不屈的气概和斗争到底的精神,这固然让人钦佩,但我认为,后者能屈能伸,从长计议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榆树。他“宁愿赴常流而葬于鱼腹中”,而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他的这种高洁的品质是流芳千载的。但如果他能忍一时之屈,想方设法站起来反抗,以自我之“独醒”唤众人之“皆醒”,就算是最后失败了也不留遗憾。而他放弃了,自己倒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了,但楚国人命却还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越王勾践具有松树的品质。他虽然败于吴国,但并没有一蹶不振,或是走向自我灭亡,而是“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刻苦自励,十年后风云再起,成就霸业。
“知行知止为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真正的强者不光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还要有一个冷静的、聪明的头脑。榆树很倔强,宁可折断自己也不愿向积雪屈膝;而松树虽然向积雪低了头,但最终坚强地活了下来。榆树是有骨气的,它的骨气露在外面,成了“硬气”;而松树的骨气隐藏在它那傲视风雪挺拔的躯干中。所以,榆树是感性的,松树是理性的。只有保全了自己,日后才会继续为人类造福。
朋友,你是愿意做榆树,还是愿意做松树呢?
篇5: 读故事有感
在“又有亲人又有家”中,一个关心群众、知错就改的雷锋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处处不忘节约”和“钉子精神”中,为了祖国和人民处处节约的雷锋,留在人民记忆之中;在“好事行千里”中,雷锋助人为乐、军民一家亲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雷锋做了这么多好事,都是因为他少年时有理想,我也有一个理想。
我的理想在一部分人看来很难实现,因为我的理想是――外交官。“外交官,你做梦吧!”每次我说出理想,一般都会这么说。但我把质疑当作纸老虎,因为这个梦想是我去努力的方向,因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化学家诺贝尔,在发明炸药时把自己炸伤;牛顿小学成绩一团糟……这些伟人在实现理想时,都遇到过困难与挫折,但他们努力了,我也要努奋斗。
每当看到新闻上,一些驻外国大使在外国主席台发表本国意见,我就觉得很伟大很威风。有一些驻外大使与外国主席争辩一些事,我就想象自己是他们。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中都会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为了实现我的外交梦,我需要付出。我首先要学好各国语言和政治,只有学好这些,才可能成功。如果我真成为外交官,我的心里要装着国家,装着人民。要想张思德同志一样,为人民利益工作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我遇到任何事都要淡定,处惊不变,
这就是我的中国梦,我的沂蒙梦。我要向雷锋一样,为了我的梦,努力努力,再努力!
篇6: 读故事有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故事》这本书,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脍炙人口的屈原的故事:
屈原一生非常爱国,成了左徒后,深受楚怀王的中用,和他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靳尚看了后非常嫉妒,就陷害他,说他的坏话,因此屈原被楚怀王罢免官职。屈原被贬退后,楚国的敌人秦国派张仪带了礼物来到楚国,因为楚国与齐国是联盟打秦国的,所以张仪就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楚怀王经不住厚礼的诱惑,冒昧地与齐国断交了,后来,楚怀王如梦方醒,大呼上当,把屈原找来,让屈原去恢复楚齐联盟。后来,秦国又跟楚国讲和,带了价值连城的礼物,现在楚怀王想杀死张仪,但张仪的礼物却被郑袖收到了,于是郑袖就劝楚怀王不要杀死张仪,楚怀王也就放了张仪。屈原得知此事后,就跟楚怀王说不能放了张仪,张仪以前 就把我国和齐国的关系断了。楚怀王听了,懊悔不已,派人去追张仪,可张仪已经逃到了秦国……
后来,楚怀王被子兰害死了,他的大儿子继承王位,子兰成了令尹,但屈原却被顷襄王流放江南,有人劝他要机灵一点,社会污浊,你也可以跟着呀!屈原就是不干。前278年,秦国攻打楚国,屈原不愿意看到楚国灭亡,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
屈原是多么爱国,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啊!我们虽然没有他那样的经历,但也要有他的那种精神!
篇7: 读故事有感
读完《海子的故事》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当我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仿佛看到海子那白雪一样的脸庞,出水芙蓉般坚强乐观的`笑容;听到他那发自肺腑的朴实无华的声音;感受到他那份对生命的渴望。
海子的性格是那样的坚强,是那样的独立,他把一切苍白和无力的记忆都封锁在自己的心中,展现给我们的却是积极和乐观。我能感受到她自己去忍受病痛的折磨,从不接受别人的怜悯。有时,我真像和海子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坚持啊!
我喜欢海子的话语,朴实无华,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走到尽头时,送给了知己一串白色玉兰花风铃,并说:”好好保存啊,它能给你送上最美的铃声。”虽然他的话语不多,但我却能感受到他一颗真挚的心。
我喜欢海子的笑容,虽有点苍白但有点淡淡的味道,给人一种温暖,像沐浴在拂面的春风里;给人一种宁静,像身处幽谷中;给人一种纯真,像又重返儿时的快乐时光。
篇8: 读故事有感
《史记》是记载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情况。它的作者就是司马迁。
《史记》有五种载体,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三万字。其中,我最喜欢的有:幽王烽火戏诸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田单火牛破燕军……
相传,田单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将军。在齐⊥跏逼冢燕国大将乐毅率领大军攻破了齐国的许多城池,人们纷纷逃亡。但是,田单面对强敌没有畏惧,也没有匆忙应战,而是做好作战计划。他先用反间计让燕国的骑劫代替齐国最怕的乐毅,然后,有用激将法鼓起齐国士兵的士气,还亲自参与修建防御工事,让妻子为士兵做饭。大家都很佩服这位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将军。最后,田单派人假装投降,让燕军放松警惕,再在城里准备好一千多头野牛,尾巴上绑着有油的芦苇,角上绑着两把匕首。等到晚上,点燃牛尾,狂性大作的野牛马上朝毫无防备的燕军冲去,大败燕军。这样,几个月的功夫,田单就把七十多座城池收复了,解除了亡国的危险。
我一定要学习田单遇事不畏困难,冷静分析,办事情要做好周密计划。
在中国文学、史学史上,《史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
篇9: 读故事有感
我在翻阅一本课外书时,读到了一篇文章。文章讲了一位小男孩每天都在苹果树的身边玩,爬到树上吃苹果,在树阴 下打盹……他爱那棵树,那棵树更爱他。一段时间过去了,小男孩长大后没钱买玩具,树让他摘苹果去卖。又过了一段时间,长成青年的男孩要盖房子,向树求助。树让他把树枝砍下,盖房。再过了一段时间,长成中年男子想划船,树让他把树干锯了造船。后来,已成老年的男子回来了,树却只剩下一个树根了。树便让老头坐 下来歇歇。
读到这里,我真想把那个男孩揍一顿,苹果树一直爱他,而他只有在有求于苹果树时才回来。他是多么忘恩负义呀,他应该受到社会和良心的谴责!
继续读下去,当我读到那句: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最后一句:你可能觉得男孩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的时 候,觉得心里像大海掀起的波澜一般,久久不能平静。是啊,父母含辛茹苦的工作,为的是什么?名?利?还不是为了我们。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他们爱我们,无论如何都在我们最困难,最绝望时帮助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而我们呢?每天过着比蜜甜的生活。为了我们,每日起早贪黑的父母;为了我们,逐渐消瘦的父母;为了我们,日渐憔悴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绝不能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那棵树,就好像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就好像那个小男孩,小时候,我们总是围绕在爸爸妈妈的周围玩耍,渐渐地长大后,我们会离开父母的身边,而且不常回来。每次回来,就是不快乐的时候, 不然就是有什么需要的时候。而父母都会把他们身上最好的最符合我们需要的东西交给我们,这时我们总是拿了东西,转身就 走,留下了渴望我们留在他们身旁的父母,凝视着渐小的背影。
虽然如此,他们在心中,却是不断地说着:“希望孩子会快乐,祝福孩子一路顺利、平安。”当我们累时,他们就伸出双手怀抱着我们,让我们安稳地在他们怀中休息,不受吵闹。
为人父母者,想的都是无怨无悔的给予;天下间再也不会有任何人给予我们如此盛大、永无休止的爱和恩慈;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心甘情愿,只为我们笑逐颜开而不计得失辛苦的劳作。
爸爸妈妈的笑容,是世间温暖和煦的春风,爸爸妈妈的皱纹,是辛苦岁月霜雪雨的刻痕,而爸爸妈妈的爱在这世间便另有天地。仿佛有一扇门,推开它便会看到万丈光芒。这光,给孩子指引,给孩子保护,给孩子温暖,给孩子希望!!
爸爸妈妈的爱是心甘情愿,是永无止境!!
而为人子女,是不是真的体会到这一片苦心?是否想到一份回报?那就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我们的爸爸妈妈!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懂得他们的爱,懂得他 们的付出,让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我们的爸爸妈妈说:“谢谢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让我们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回报你们无私的爱!”
篇10:读《欧阳修追字》有感作文
读《欧阳修追字》有感作文
人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细心、认真,要反复推敲、细心琢磨,现在许多工作,只有一字之差,就前功尽弃。特别是学习上,一定要仔细。我读完《欧阳修追字》后,认为欧阳修是一个不怕辛苦、任劳任怨的人。他计算了一下时间,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写下了《画锦堂记》。写完后就交给来人。来人立即骑马返回。欧阳修有个习惯,就是把文章临睡前,逐字逐句诵读品味,这晚他重读《画锦堂记》,他觉得要加两个“而”字,马上牵出一匹快马,变把家人从梦中叫醒,家人急忙骑马向相州飞奔。第二天,终于赶上了韩信派来的人,从此以后,欧阳修快马追字的佳话不胫而走。我们小学生,也应该学习古人欧阳修,要把自己写的`作文,认真修改,逐词、逐句、逐段地推敲修改,使文章写的更清楚,更通顺。说话、写文章都是要负责任的,不可马虎,一字之差 ,将铸成大错,遗憾难补,令我们永远深思警觉。 读《欧阳修追字》有感作文300字篇11:欧阳修的相关故事
关于欧阳修的相关故事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受一位挚友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文章。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文章写好后,便命一差官骑马给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命令一个仆人道:“你赶快骑快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让他把文章带回来!”
“老爷,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现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说道。
“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
看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仆人就急忙骑上马,走捷径,抄小道,拼命追赶,最后总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带了回来。
欧阳修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来是为了添上两个“而”字。
《昼锦堂记》开头有这样两句:“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原稿中没有这两个“而”字,欧阳修将文章追回,就是为了把它添上去。
为了添两个字,竟如此劳神费力,是小题大作吗?不是。虽然不添这两个字,文章开头也并无语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语气便与原文大有区别,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缓,表现出欧阳修文章曲折舒缓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文学家尚能如此,作为小学生,我们更要从小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努力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境。
篇12:历史名人故事关于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篇13:历史名人故事关于欧阳修
苏轼和欧阳修的故事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意思是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扩展资料: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在诗文改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是英勇无畏的旗手,苏轼是名副其实的闯将。他们分别团结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携手铸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嘉祐二年礼部试,欧阳修彗眼识苏文,提拔为进士第二名,虽引起一场**,亦令科场风气大变。欧、苏年龄相差三十岁,结为忘年交,两代文宗相继完成了北宋文改革新,联手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历史上“欧苏”并称,给后人多方面的启迪。
欧阳修和苏轼都出生在今四川,巴蜀文化启蒙了他俩。欧阳修与苏东坡是北宋诗文好友,他们的关系又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读《欧阳修的故事》有感】相关文章:
2.读史记故事有感
10.读寓意故事有感4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