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

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

2022-05-28 06:42: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旬栗小旯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

篇1: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

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是高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优质院校建设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个领域。“数据平台”研究将有助于高职学院监测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了解自身优势与存在差距,从而成功应对面临问题与挑战,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据平台;研究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发展与应用现状

自《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5号)中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自本评估方案发布起,每学年度必须按要求填报“数据平台”以来,数据采集工作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平台已从最初的标准版(见图1)发展为网络版(见图2)。,高职状态数据中心(见图3)的创立实现了国、省、校数十亿条数据相互关联和贯通,标志着“数据平台”由数据采集向应用发展。,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要“稳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部署与应用,逐步加强状态数据在宏观管理、行政决策、院校治理、教学改革、年度报告中的基础性作用。”遗憾的是,很多高校虽然开始重视数据平台的应用,但主要集中在数据查询、填写报表、完成年度质量报告等,制约了数据平台使用效率的充分发挥。鉴于此,对“数据平台”的`进行应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数据平台数据功能分析与应用研究

2.1数据平台的功能分析

2.1.1统计汇总功能数据平台作为一个数据采集平台,可以统计汇总学院办学条件与教学工作现状的基本信息:院校基本办学条件、院校领导、实践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信息化资源、固定资产、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社会评价、学生就业信息、他补充信息和案例分析等。这些信息的统计汇总为学院了解自身办学条件与教学工作现状,进行数据查询提供了便利。2.1.2管理监控功能数据平台通过采集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各项主要状态数据,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有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1];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数据平台能及时准确掌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强化宏观监控和指导的针对性;社会各界通过数据平台能了解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监督高职教育发展。[2]2.1.3比较分析功能高职数据中心对每所高职学校自20以来的数据平台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形成高职学校的支持度、置信度、发散度和达标率仪表盘;对学校数据与全国示范中心数据、国家骨干及省示范中位数、同类中位数、省中位数、全国中位数和合格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诊改核心指标”“案例分析指标”和“相对分析指标”;对学院数据年以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形成“数据综合应用”等。这些非常有利于学校分析评价自身人才培养工作状态。

2.2数据平台应用研究

2.2.1监测办学现状数据平台数据统计汇总功能使高职学校能了解学院发展现状,尤其是案例分析和新增核心指标汇总数据更是方便学院监测发展优势与短板,扬长补短。例如,某院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高于核心指标中评估指标4000元/生,但新增值低于核心指标中设定的10%时,就可监测出其科研仪器设备投入过低,需要适时上调学院科研仪器或实训设备购置预算,以满足学院发展需求。

2.2.2服务内部诊改当前,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校本数据平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数据平台”“校级数据中心”收集数据,开展学校内部诊改工作。首先,按诊改5个层面梳理平台,找出对应关系:学校层面对应平台一级目录基本信息、院校领导、基本办学条件、办学经费、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和社会评价;专业层面对应专业和实践教学条件;课程层面对应子目录课程设置;教师层面对应师资队伍,学生层面对应学生信息。其次,扩展每个层面对应平台子目录乃至字段,进行诊改。当然,数据平台因采集数据有限,要更好进行诊断,最好是将数据平台与校级平台结合起来。

2.2.3科学规划发展战略高职院校通过数据中心数据对比分析,可确定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地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发展的基本走向,从而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3]例如,对比分析表2中某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可以发现该校该指标高出同类中位数2.27个百分点,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低于省中位数和全国中位数2.66个百分点,略低;分别低于国家骨干及省示范位数和全国示范中位和全国中位数11.29和17.61个百分点,差距较大。据此,该校就可以确定自身师资发展规划,逐步提高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先发展至省级乃至全国中等水平,再发展成为省示范学校和国家骨干学校,将全国示范定为长期发展目标。

2.2.4存在问题数据平台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采用报表化采集,真实性没有保证,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监测;二是数据一年采集一次,不利于及时监测,及时诊改;三是数据分析法多为对比法,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切实提高数据的应用效率。

3数据平台存在问题解决策略思考

3.1加强采集系统建设,实现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

随着智慧校园的普及,高职学校现已普遍建有自己的OA办公系统、教务系统、人事系统、学生系统、财务系统等,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数据平台可通过加强采集系统建设,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对接院校内部业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满足高职院校教育与教学管理监测、各级教育主管的宏观决策管理、授权教育专家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的需求。

3.2深度加工分析数据,提高数据应用效率

数据的深入加工和分析,会产生更多的有效信息。高职数据中心若能对数据进行更深层的科学加工与分析,形成报表、曲线图或分析报告,将会更进一部提高数据平台的使用价值,扩大数据的应用层面,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规范各项管理工作。

4结语

数据平台采集数据涵盖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信息,是政府监管高职学校和制定政策的有效凭据,也是社会了解高职学校的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做好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真实和准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数据平台进行自我监测、自我诊断,通过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学校所处处地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与策略,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平台信息采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加强体系建设,实现数据的源头采集和实时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分析,以满足各方对平台应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5).

[2]周慎.基于V2.11a001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功能与使用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6).

[3]郑卫东.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探索———从数据采集走向数据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10).

篇2:高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构建的论文

高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构建的论文

摘要:本文在深入对比高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网络版和标准版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得出了在高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过程中,网络版更具优势这一结论,探讨了网络版的程序开发模型、功能特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状态数据;网络;数据源;数据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4001―0112―04

20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核心要点之一就是要求各院校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初期,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用单机Excel版的形式(以下简称“标准版”),各院校均采用单机版采集数据。由于单机版的局限,,教育部批准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优化研究”的课题立项(教高司函〔2009〕234号),推荐部分省市陆续开始使用网络版,使得平台不仅成为采集状态数据的主要工具,而且逐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日常管理、宏观调控、社会监督的重要工具,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当前,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存在标准版以及网络版两个子平台。虽然教育部相关部门一直推荐和鼓励各院校使用网络版,但根据截止20初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仍有约70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标准版采集状态数据。可见,网络版的推广普及仍需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自以来,在课题组系统研究与开发小组的努力下,网络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升级,使之在结构以及功能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该版本的构建思路。

一、网络版与标准版的区别

网络版是基于网络环境进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平台。数据范围包含标准版的所有内容,同时具有数据采集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以及数据恢复等功能,采用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报表化采集方式。在使用及功能上,网络版与标准版存在如下差异(如表1所示):总之,在使用及功能上,网络版比标准版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网络版开发采用的程序设计模型

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涉及十二个大项,七十多个小项目,共一千多个字段,数据项丰富,但每个页面的风格基本相同。如果按照传统的程序开发模型,页面与数据项一一对应,会导致开发工作量大,程序难以重用。并且,当数据项调整时,需调整相应的页面,从而容易导致回归错误。为此设计了一个可以根据预定义的数据项对平台进行动态调整的程序开发模型。该模型采用如下形式构建(如图1所示)。(一)定义采集数据项定义每个字段的属性,包括: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度以及是否允许为空、是否必填等条件约束。(二)定义平台数据中心定义符合预定义数据项要求的数据中心,它将成为平台数据存储交换的中心。(三)设计转换器转换器负责将预定义的数据项加载程序WEB页面,并且将WEB页面提交的数据交换传输至平台数据中心。它是平台数据处理的核心,包括:1.根据页面请求加载相应数据项及标准;2.将加载的数据项及标准生成用户操作的WEB页面;3.将页面提交的数据对比数据标准要求进行数据校验;4.将页面采集的数据转换、生成到平台数据中心。(四)设计采集的WEB页面设计平台与用户进行交互的页面:

三、网络版的功能特点

(一)操作界面与标准版一致。鉴于网络版的用户大多数都使用过标准版,且评审专家大多熟悉标准版,因此,从方便用户出发,网络版的操作界面应尽量与标准版一致。(二)三大用户角色及其工作分配。在网络版中,设置了如下三种不同的用户角色:状态数据负责人:负责整个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工作,通常可由该负责人负责分配其他用户角色以及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数据表负责人:负责特定的数据表的数据管理工作,通常可由该负责人负责特定的数据表中其所属部门数据的审核工作;数据表采集人:负责特定的数据表的数据采集工作,通常可由该负责人负责特定的数据表中其所属部门数据的采集工作。默认地,教师是其本人基本情况、授课情况以及其他情况的数据表采集人;(三)灵活多变的开关设置。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及不同管理模式的差异,网络版应同时兼容多种采集模式。为此,在后台中设计了多个开关设置供用户选择(如图2所示),以方便各院校使用开关的不同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采集模式。(四)统一的数据源管理。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将机构设置、部门领导设置、开设专业、教师情况(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的授课情况、教师的其他情况)作为数据源统一管理(如图3所示)。并且,一旦某个教师的性质发生改变,则该教师的所有相关的数据记录在平台中的位置将会自动进行切换。例如当一名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调整为校内兼课教师时,该教师的基本情况记录、授课情况记录以及其他情况记录将从6.1表自动移至6.2表。(五)二大数据检测机制。为了保持数据的合理性,设置了二大检测机制:1.数据合理范围检测:检测关键数据值是否属于合理值区间内,以尽量避免奇异数据的出现;2.数据逻辑校验:采取与标准版一致的数据逻辑校验机制。(六)数据的导入与导出。网络版数据中心的数据可通过以下途径与Excel文件的数据进行交换:1.将Excel中多记录数据表的数据导入至网络版相应的数据表中,以充分利用Excel在多记录数据输入时的优势;2.将网络版的数据导出成标准版,以方便用户存档。(七)统一的任务提醒以及任务监测。由于网络版需多人在网络环境下协同进行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因此,它内嵌了一个任务推送机制。一旦工作任务分配后,相关的任务承接人将会在平台中得到任务提醒。此外,各任务执行者当前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业绩均会在平台任务监测栏目中得以显示。(八)内嵌数据智能同步。它将网络版数据中心的的数据上传至云端的国家高职数据监测中心。上传前,它会自动对数据进行案例分析操作。(九)数据一键备份。它对网络版数据中心的`数据执行全量备份操作。(十)数据万能查询。它提供对已采集的状态数据的万能查询。

四、网络版今后的发展方向

今后,基于以下的原因,网络版必将会成为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主流平台。

(一)它与当前“互联网+”思维相适应。(二)它能与各高职院校当前使用的业务系统(如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等)对接,实现源头实时采集状态数据的目标。为此,需在网络版数据中心的外围封装数据交换总线,并设计数据交换接口,以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目前,状态数据采集仍采用按年采集的形式。当网络版的普及使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将逐步从以年度为周期的数据采集形式过渡到以季度、月为周期的数据采集形式,并最终实现实时的数据采集,从而将由业务系统自动生成平台数据,达到“采集数据于无形”的效果。(三)可将网络版进一步扩展至移动采集模式,如移动APP或微信等,以方便各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数据采集。(四)可进一步实现多平台共享。目前仅高职系统内部就有“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专业建设平台”(即中央财政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配套的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以及高基报表等多个平台分立运行。由于各平台采集的数据存在大面积的交集,从而导致各高职院校大量数据重复采集现象的出现。今后,应首先确定高职的数据标准,然后基于数据标准对网络版的进行调整,实现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与其他平台的对接,使采集的数据实现“一次采集,重复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应菘.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践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6).DOI:10.3969/J.ISSN.1004-9290.2006.16.003.

[2]陈易宇.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J].福建电脑,,(10).

篇3:网络管理中移动Agent数据采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小型网络管理数据的采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移动Agent不仅具有Agent自主性、主动性等最为基本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移动的特性。在网络管理中,移动Agent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通信的效率,同时也使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因此,该文从移动Agent技术研究角度出发,对小型网络管理中数据采集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旨在促进小型网络管理效率提升的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型网络;数据采集;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078-03

目前,在网络技术的进步下,小型网络管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回顾传统的网络管理,大都是以陷阱或轮询来实现网络数据的采集,因此传统的数据采集给网络宽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拥塞、延时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型网络管理逐渐基于移动Agent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SNMP即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代理互操作来实现的。以移动Agent技术作为基础实现数据的采集,不仅提高了信息交换效率,同时也提升了网络系统的管理工作。因此,本文对小型网络管理中基于移动Agent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模型进行分析,对于有关网络管理数据采集或者是移动Agent的相关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篇4:网络管理中移动Agent数据采集研究论文

2.1应用模型的分析

当前小型网络管理中采用的系统模式大多是完全集中式的模式,这不仅给网络和系统带来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限制了系统空间。在对小型网络进行管理时,用户是从代理处获得管理信息,而管理信息大都是属于原始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存量大,而且缺乏加工和处理,并不属于价值较高的管理信息。如果对小型网络采取完全分布式的管理模式,在控制系统中又无法齐全地得到运行异常的故障报告。因此,采取分布式轮询的管理模式,对网络进行集中控制。这种方法不仅适合规模较小的网络管理,同时也可以减少网络管理中使用的流量,还能够对局域网络中的其他主机进行良好的管理。因此,本文对小型网管中基于移动Agent数据采集的研究进行系统模型的分析。在本次分析中,设置一个管理中心,对小型网络中的其他网络和设备进行管理域划分,每个网络域中设置专门人员负责该设备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入库等。如图1所示,中心网管控制台、数据采集管理代理、移动Agent、被管节点SNMP、数据库构成了移动Agent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模型。其中,控制中心功能是负责派遣移动Agent的采集管理代理;数据采集管理代理负责移动A-gent在本网络管理域内的活动以及数据的处理;移动Agent根据控制中心规定的策略以及路线进行数据的收集以及网络管理操作;被管节点上存在Agent的执行环境以及网管协议,移动Agent与SNMPAgent交互实现网络管理的数据采集以及计算工作。

2.2移动Agent的应用原理分析

在小型网络管理数据采集中,Agent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移动Agent不仅是能够在其他网络中主动地从主机迁移到另一台主机当中,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Agent进行资源交互。移动Agent迁移的主要内容有代码以及代码的运行状态。因此要完全实现移动Agent的功能,通常是借助于一个移动Agent平台。而移动Agent平台则是虚拟机,也被称作“移动Agent服务器”“,移动Agent服务器”为移动Agent提供其功能实现所需要的数据以及其他资源。而在这些系统模型当中,生命周期模型能够实现移动Agent的启动、创建、挂起、销毁、分配执行环境以及停止工作;另一类计算模型则能够实现移动Agent的计算能力,比如线程的控制以及数据的具体操作;还有,安全模型则被定义为Agent访问外部资源的主要模型,这一模型的Agent也能够从外部对内部信息进行访问;通信模型,是指Agent和Agent之间以及Agent与外部的通信;导航模型,是指不同网域中计算实体之间传送Agent的相关信息[1]。目前的研究中被广泛举例的是Grasshopper。Grasshopper符合两种移动Agent之间相互操作的移动Agent平台,这一平台不仅性能比较好,而且其编程接口也比较先进。所以,在本文中,对这一开发平台进一步介绍,对于小型网络管理中数据采集有积极的意义。Grasshopper平台的Agent执行环境主要是由场地、region、agency以及不同的Agent共同组建的。其中Agency是Agent的运行环境,主要包括coreagency和其他场地。coreagency表示的是agency支持代理执行中的一个小型功能集。主要有安全服务功能,即提供安全保障;有传输服务功能,用来支持Agent的移动;通信服务功能,主要负责Grasshopper组件之间的远程交互;管理服务功能,帮助管理者控制以及监视Agent、agency以及场地;注册服务功能,负责提供信息;持久服务功能,提供场地以及Agent长期的存储服务,以便网络管理系统发生崩溃时agency的恢复。其中场地的功能主要是对Agent根据功能进行分组划分,而场地的`名称通常是反映场地的目的;Region是负责管理Grasshopper环境中的分布组件;agency则属于某一特定region。可见Grasshopper是比较巧妙的一个平台,不仅仅可以通过CORBA通信,还可以在Socket以及JavaRMI的连接下通信。而通信结构充分利用插件技术,使整个网络管理系统的扩展性非常良好。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时,进行的身份认证是在安全服务的保障下开展的,通常是运用SSL来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2]。在小型网络管理数据采集的实际操作中,Agent通过安全管理器对资源进行控制和访问,还可以完成数字签名。所以在小型网络的管理中,采用移动Agent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管理的可重构性,还可以使网络数据采集和管理的灵活性得到提升,从而使数据采集也能够适应网络管理的变化与发展。除此之外,小型网络管理基于移动Agent进行数据采集,可以有效地解决兼容性等重要的问题,使整个管理系统的性能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篇5:网络管理中移动Agent数据采集研究论文

目前,对于小型网络管理中基于移动Agent数据采集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本文在缺乏理论提供的基础上,对于移动Agent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

1.1移动Agent的特性

移动Agent在网络技术的进步中诞生,因此给计算机管理提供了一个比较统一且规模较大的网络计算模式。移动Agent不仅能够改变系统的设计,对于网络系统的开发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移动Agent模式最为关键的属性是能够提升网络系统下的任何主机的灵活度。并且,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其处理能力不再依赖于独立的主机,而是可以被整个系统网络共同使用,也就是说能够有效地结合本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所以,移动Agent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移动性,该特性指的是Agent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在任意站点上暂时中断,并且可以在异构网络上移动,同时还能够在目的站点停留以及恢复执行。通常,Agent激活本地的资源方式是利用的信息源,Agent可以移动到信息源,从而减少数据的传输环节,有效地处理了时延以及带宽问题。即便可用网络突然出现异常或者无法使用,Agent依然可以继续它的操作。2)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移动Agent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执行操作,不需要人工进行过多的控制与干预。也就是说,Agent能够有效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对于网络中的问题能够自主采取措施,具有相对的自主独立特征。3)智能性,这一项特征指的是移动Agent的适应能力。移动Agent能够根据不同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的负载以及智能地支持各种计算。4)安全性,这是移动Agent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指的是对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或者是自身运行的一个安全保障。5)协作性,协作性作为移动Agent的一大特性,在网络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特性指的是Agent能够在网络中与其他程序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分配的任务。同时,Agent能够与远程资源进行连接,对分配的任务进行动态计算。

1.2移动Agent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移动Agent技术的研究比较少,展现出来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见。但是国外关于Agent的研究相对丰富。关于小型网络管理中基于Agent数据采集的研究,对移动Agent进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推出了第一个移动Agent系统,被GeneralMagic公司命名为TelescriPt。也就在这以后,关于Agent的研究相对多了起来。至今,移动Agent系统达到了数十种,比如有D'Agent系统、Ann系统、Aglet系统、odysses等等。这些系统不仅代表了Agent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代表了Agent技术的发展潮流与趋势。小型网络管理能够基于移动Agent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是一项非常明智的举动,当然还得归功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Agent系统不仅仅是为本身提供一个安全的执行环境,而且还能为其开发与应用或者是网络管理提供成熟的框架。但是纵观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网络管理基于移动Agent数据采集的研究仍然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与空间。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的Agent,在网络管理数据采集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即便许多的研究人员将这一技术应用到许多的研究领域,但是解决其安全问题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何谓数据采集呢?指的是从传感器或待测设备等数字和模拟被测单元中自动采电量或非电量信号送到上位机中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移动Agent有效地保障了数据采集的灵活性、安全性,这对于网络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要求。Agent对于数据的保密是比较可靠、完整的,因此对于小型网络管理中基于移动Agent数据采集的研究仍然需要规划出思路较为完整的方案。

篇6:网络管理中移动Agent数据采集研究论文

3.1移动Agent与SNMP代理的结合

SNMP,即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作用主要是管理网络设备,以及搜集网络设备数据,对网络进行有效配置。目前,对于网络管理中数据采集的实践表明,SNMP不仅具有便于扩充、易于实现等特点和优势,同时在网络管理领域中,SNMP成为了一项使用标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网络设备的使用都涉及SNMP。SNMP对节点信息地有效收集,使网络管理的任务完成得更加的高效,这一点与Agent优点有异曲同工之处。Agent和SNMP的交互,有以下几种形式:SNMP与移动Agent直接交互。这种交互形式需要移动Agent开启sockets,也就可能会导致网络管理中数据的安全问题。并且这种交互形式产生的网络管理负载比较大,需要更为复杂的移动代码来解决相关的程序问题。另一种交互形式需要借助其他物质,也就是在SNMP与移动Agent之间加入中介物。这种交互形式可以满足数据采集的要求,这一形式选择的方法包括MIB访问以及MIB扩展两大功能,但是这两种功能之间相互独立,因此对于数据的安全性能够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3.2基于移动Agent数据库访问方式的分析

在小型网络管理系统当中,数据库是其重要的核心组件。数据库主要是用来管理存储网络对象的实时信息、历史以及数据统计。其中网络对象主要有网络接口、网络节点以及网络等。小型网络管理中的数据库是动态形式的,因此在实际的网络管理当中,可以对网络数据库实施修改、增加、删除、调用、检索等工作,但是这些操作程序都需要在访问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目前,网络规模逐步扩大,不仅仅是小型规模的网络管理,所以对于网络技术的研究也变得更加的复杂。换而言之,数据库数据的管理变得更加的困难,所以提高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传统的数据库访问通常是在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实现的,传统的访问方式要求网络管理者即客户端提供JDBC、JDBCAPI等等驱动程序,否则无法实现数据库访问。而执行这一访问形式提供的驱动程序必须在超强的通信负载中才能够完成,所以这种传统的访问形式浪费了大部分的网络资源,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的承载压力。但是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库这一访问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访问方式带来的弊端。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库访问需要网络管理系统提供MobileAgent的运行环境、驱动程序、数据库接口。这种访问形式实现了访问生成接口、访问移动Agent、访问执行环境三个组件。其中,访问生成接口为数据库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接口,并将访问请求以字符串的形式传递给访问移动Agent,然后将访问移动Agent执行的结果返回给用户。访问移动Agent被访问生成接口调用,负责将输入访问生成接口的数据库访问请求在数据库服务器上执行,并将结果返回给访问生成接口。访问执行环境则驻留并且在相应的服务程序环境中运行,为到达的访问移动Agent提供本地可以使用的数据源和驱动程序,并且辅助访问移动Agent建立与数据源的连接,以此实现数据库访问和数据采集。

4结束语

在小型网络管理的数据采集中,移动Agent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网络管理的角度而言,网络管理的数据采集本身就是一项比较系统且较为复杂的工作。小型网络管理不仅需要集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软件、硬件技术相结合,而且还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使小型网络管理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采集工作更加的完善与成熟。本文对Agent这一技术模型的应用与实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此对小型网络管理的数据采集进行了较为直观地理论梳理,实践证明,移动Agent在小型网络管理中数据的采集产生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加强移动Agent的应用与完善,对于网络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茜,张玉明.校园网管理中基于移动Agent数据采集问题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3(8):70-72.

[2]张宇蓉.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移动Agent的数据采集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篇7:FPGA数据采集与回放系统设计论文

FPGA数据采集与回放系统设计论文

1系统及其原理

基于通用信号处理开发板,利用FPGA技术控制AD9233芯片对目标模拟信号采样,再将采样量化后的数据写入USB接口芯片CY7C68013的FIFO中,FIFO写满后采用自动触发工作方式将数据传输到PC机。利用VC++6.0软件编写上位机实现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将传输到PC机上的数据进行储存和实时回放。本系统主要实现以下两大功能:1)ADC模块对目标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利用FPGA技术将采样后的数据传输到USB接口芯片CY7C68013的FIFO中存储。2)运用USB2.0总线数据传输技术,将雷达回波信号数据传输到PC机实时回放。分为应用层、内核层和物理层3部分。应用层和内核层主要由软件实现。应用层采用VC++6.0开发用户界面程序,为用户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内核层基于DriverWorks和DDK开发系统驱动程序,主要起应用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桥梁作用,把客户端的控制命令或数据流传到硬件中,同时把硬件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缓存。物理层主要以FPGA为核心,对USB接口芯片CY7C68013进行控制,通过USB2.0总线实现对中频信号采集。系统设计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从硬件设计开始逐步到最终的应用软件的设计。

2硬件设计

FPGA在触发信号下,控制ADC采样输入信号,并存入FIFO中。当存满时,将数据写入USB接口芯片CY7C68013,同时切换另一块FIFO接收ADC转换的数据,实现乒乓存储,以提高效率。FPGA模块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控制USB接口芯片CY7C68013。当ADC采样后,数据进入FPGA模块,FPGA控制数据流将其写入CY7C68013的FIFO中,以便于USB向PC机传输。CY7C68013的数据传输模式采用异步slaveFIFO和同步slaveFIFO切换模式。通过实测,前者传输速度约为5~10Mbit/s,后者传输速度最高可达20Mbit/s,传输速度的提高可通过更改驱动程序的读取方式实现。

3软件设计

3.1USB驱动程序设计

USB2.0总线传输技术最高速率可达480Mbit/s。本系统采用批量传输的slaveFIFO模式。CY7C68013芯片内部提供了多个FIFO缓冲区,外部逻辑可对这些端点FIFO缓冲区直接进行读写操作。在该种传输模式下,USB数据在USB主机与外部逻辑通信时无需CPU的干预,可大大提高数据传输速度。Cypress公司为CY7C68013芯片提供了通用的驱动程序,用户可根据需求开发相应的固件程序。

3.2FPGA模块程序设计

系统中FPGA模块的'核心作用是控制AD9233芯片进行采样。AD9233作为高速采样芯片,其最高采样速率达125Mbit/s,最大模拟带宽为650MHz。通过改变采样速率可使该系统采集不同速率需求的信号,扩展了该系统的应用范围。描述FPGA控制USB数据写入接口芯片FIFO的状态机如图6所示。状态1表示指向INFIFO,触发FIFOADR[1:0],转向状态2;状态2表示若FIFO未满则转向状态3,否则停留在状态2;状态3表示驱动数据到总线上,通过触发SLWR写数据到FIFO并增加FIFO的指针,然后转向状态4;状态4表示若还有数据写则转向状态2,否则转向完成。

3.3上位机设计

为实现人机交互,利用VC++MFC在PC机上编写了可视化操作界面,即上位机。上位机既用于数据采集的控制,同时也用于采集数据的实时回放。上位机界面如图7所示。上位机主要功能:

1)按下“检测USB”按钮,可检测USB是否连接正常,并显示USB基本信息。

2)按下“开始采集”按钮,可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PC机并实时回放数据波形;再次按下“开始采集”按钮,可暂停数据波形回放。

3)按下“保存数据”按钮,可将采集的数据以*.dat文件的形式存储到PC机硬盘。

4)按下“结束采集”按钮,可关闭采集系统并退出界面;或按下“确定”和“取消”按钮,也可直接退出界面。

4系统实测

为了测试数据采集与回放系统,利用通用信号处理开发板设计了DDS模块。该DDS模块产生一个正弦波作为测试信号,通过AD9744芯片转换后变为模拟信号输出,并将此输出信号接至示波器以便验证系统。数据采集与回放系统的实物图及系统实测波形与回放波形。

5结束语

通过实际测试,基于FPGA的数据采集与回放系统达到了预期设计的要求。此系统能够对目标模拟数据进行采集,并能对采集的数据实时回放,且可将数据以*.dat文件的形式存入PC机硬盘;系统具有高速的采集传输功能,上位机能够实时、动态地回放数据;信号采集板和处理板共用一套硬件,避免了重复制板,在实际调试时可方便地在信号采集与信号处理的工作模式间来回切换,提高了工作效率。原驱动程序官方版本为了满足通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限制了传输速率,本设计开发了相应的USB驱动程序,提高了传输速率。

篇8:生产车间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探讨论文

生产车间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某大型鞋服针织品制造企业车间生产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问题,结合该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离散型生产车间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首先对传感器节点、网关、通信方式、云服务器、组网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对硬件设备、无线通信模块进行选型,对消息流和MQforIoT服务器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最后,基于Python语言开发了消息接发服务(异步接口库),用极简的MicroPython语言为系统硬件(控制器和网关)提供驱动,采用现场数据看板、WEB站点、APP三种数据监控形式。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满足企业对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监控的要求。

关键词:MQTT;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MODBUS;MICROPYTHON

我国最早是中国科学院的传感网项目,正式开始了对物联网的研究。从广义上讲,物联网就是一个M2M系统,分别代表机器之间(Machine to Machine)、人机交互(Man to Machine,Machine to Man)和人与人之间(Man to Man)的通信[1]。在生产制造各环节实现远程可视化检测与技术支持,应用物联网技术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无疑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挥重要作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为企业ERP、EMS、CRM等信息化系统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相关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无线传输方案中Wi―Fi、NB―IoT、LoRa、ZigBee以及Sub―GHz都是候选技术。吴海龙,鲍敏[2]等针对生产车间中数据采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的生产车间数据采集系统,并开发了原型系统;莫哲萌,鲍敏等[3]针对离散制造车间的特点,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Sub―GHz无线通信技术的车间数据采集系统。

本文目标企业车间生产线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格局,生产数据由人工统计及汇报,投入成本高,实时性差,管理层和决策层难以实时掌握生产一线状况。企业希望改善现状,要求能实时自动统计、汇总、存储和处理生产数据,监测设备是否异常,以可视化监控的形式供决策者随时随地监控生产实际情况,做出生产调度,督促员工积极参与生产,避免地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原型系统做了多方面优化和补充(比如,用稳定性相差不大可编程模块代替了原有的固定系统),结合企业实际要求,设计了离散型生产车间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组网容易、高灵敏度、远程指令下达、跨平台使用、用户操作方便、可二次开发的特点。

1、系统架构。

本文目标是设计一种可视化远程监控系统,需要对传感器节点、无线模块、组网方案、数据流、云服务器、业务定制应用等方面做适用性和可靠性研究。传感器节点是远程监控系统的最小单元,由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起着感知世界、采集信息、接入传感网的功能。该系统选用模拟量传感器,由ADC电路采样,经过滤波等环节处理后得到需要的`数字信号。本文的远程控制系统中,传感器主要是连接在控制器上,控制器可以控制传感器的工作状态,控制器可以将采集数据进行转化并发送出去。目标企业生产现场采集点分布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生产空间无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单条上传数据小,因此传输终端采用Zig Bee模式。ZigBee网络容量大,单个网络最多可支持65535个设备,每台设备可以和另外254台设备相互连接[4]。

经过分析和实验,设计了基于RS485和Modbus协议的传感器节点查询、写入和应答操作,RS485可连接多个设备,形成总线形式。网关基于以下部件的封装:DigiX Bee Zig Bee模块、Py board开发板、QUECTEL―EC20模块,Py board嵌入式开发板基于STM32F405RG微控制器,成功移植了Micro Python,是连接各个终端的汇集点,采用3G/4G网络进行与服务器的远程通信。采用一个云数据中心和物联网常见的三层结构组网方案,设备云平台架设在阿里云,也可以架设私有云。应用业务层采用现场监控看板、WEB站点、APP三种方式。

2、网络接入实现。

(1)控制器和接口库。

开发控制器基于XBEE模块和Pyboard开发板封装,支持RS485转虚拟USB和虚拟串口连接PC,实现存储内容可视,虚拟串口模式方便用户调试。基与MicroPython语言开发了可复用的消息接发异步库、RS485库、ZigBee库、StateMachine库,极大的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二次开发只需专注于功能实现。控制器初始化,通过XBEE模块接入ZigBee网络,发送握手信息连接网关,ZigBee协调器(Coordinator)增加了多控制器和网关条件下的物理隔离。传感网发送Modbus请求,对返回码进行CRC校验。检测网关是否连接,把数据解析的结果发送给网关。

(2)网关在监控系统中的功能。

网关具备的功能有:网络创建、传感器节点终端互连、网络搜索、搜索网关创建的局域网中包含的设备、为方便识别和通信给局域网设备分配短地址、接收数据、云服务器用户下达的指令反馈、数据封装上传。

(3)网关的选型。

传感器节点控制器采用XBEE模块,该模块支持ZigBee通信协议。

根据ZigBee协议,基于DigiX BeeZig Bee模块、QUECTEL―EC20模块和Py board开发板结合封装了ZigBee/3G可编程网关充当网络接入设备,实现了向下与传感器节点通讯向上与云服务器通讯。网关支持多种接口的互发。既可以做为网关,也可以作为接入模块使用。网关的开发工具是MicroPython,基于Python3语法重构而成,具有很好的二次开发性能,能添加各种MicroPython―lib库[5],如图2所示。

(4)UART连接。

控制器与传感器通过UART连接,该系统采用RS485标准规范。现场总线在自动化领域,相当于计算机局域网。在总线种类多样化的今天,Modbus技术以其先进性、开放性、成熟性使得基于Modbus串行链路通信的设备得到了广泛的使用,Modbus是运行在RS485总线上的软件层协议。有标准MODBUS―RTU(S)、非标准MODBUS―RTU(NS)和ASC(ASCⅡ码)三种模式。Modbus―RTU(16进制)查询与应答均采用8数据位、1停止位、奇偶校验位、CRC校验位。交互过程中关键是CRC―16(16位循环冗余校验码)校验方法,如图4所示。包含16位二进制。CRC校验码由发送端计算,放置于发送信息的尾部(2Bytes)。接收端重新计算接收到的信息的校验码,并与接收到的CRC校验码核对。

(5)MQTT消息流格式优化性设计。

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是IBM开发的一个即时通讯协议。MQTT消息体分为三个部分:固定头、可变头和有效载荷。固定头是所有消息必须包含的部分[6],如图5所示。当系统正常运行时,使用消息队列可以跟踪记录系统的消息流状态,方便使用者精确查询到某时间段内的操作行为。有效载荷部分(消息体),把数据按自定义的主题推送给云服务器,支持分层dev/a/b/c(最深支持8层),支持通配符+和#操作[7],如图6所示。ZigBee协议下有效载荷应控制在71字节左右。模块单次发送最大数据量127个字节,超过最大长度,ZigBee协议栈会做分包处理。

3、消息接发服务设计与实现。

(1)云服务器与MQTT服务端(Broker)。

MQTT服务是建立在WEB服务器(该系统服务器架设于阿里云ESC)上层的消息接收发送类服务程序,如图7所示。消息接发服务负责把数据推送给该主题的所有订阅者,节点可以自由按需要发布、订阅或取消订阅。

(2)基于Python的MQTT异步接口库设计。

异步接口库是消息推送客户端实现关键的步骤之一。MQTT客户端的功能:连接服务端、订阅服务、订阅主题、发布服务、发布主题。异步接口库工作流程,如图8所示。异步接口库的回调函数支持MQTT的14种消息类型(连接类、发布类、订阅类、保活类),包含主要的几个回调函(连接成功回调函数、断开连接回调函数、订阅回调函数、取消订阅回调函数、发布回调函数、接收消息回调函数)。

4、上层实现与应用实例。

(1)上层实现系统数据。

处理工作大部分完成于云服务器,减轻了数据上行和下行负荷。Web站点:采用B/S软件结构开发Web站点。基于典型的MVC架构Django和WebService作为云后台数据交互服务[8]。业务看板:基于Python的异步接口库和MicrosoftSQLServer接发并保存历史数据。使用PythonKivy开发业务看板界面,客户端基于PYMSSQL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2)系统应用实例。

Web站点包括:实时数据监控模块、历史数据统计模块和指令下达模块。实时数据监控模块效果,界面包括网关MAC号,传感器节点控制器ID号,ZigBee信号强度值,传感网状态。JavaScript实现数据实时刷新,刷新周期为2秒。为减少系统时延,数据刷新时间应小于网关数据上传周期。图9实时数据Web界面图10实时数据与设备状态看板生产线看板界面基于PythonKivy开发,包括实时数据与设备状态看板、历史数据统计看板等多块看板,看板挂置在每条生产线头部。实时数据与设备状态看板。

5、结束语。

本文根据某大型鞋服针织品制造企业要求,结合该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环境情况,借鉴原型系统开发经验,基于大量研究和实践,设计了一种离散型生产车间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目前,系统已在目标企业小规模上线。后续考虑对传感网数据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分类并实现业务层模块化。

篇9:旅游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旅游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与酒店管理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市场化的需要对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比重,强调重基础、强能力的素质教育,拓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重点。现就目前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部分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多的活动在中国举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职业院校的培养重点,通过一系列的实习、专业实践让学生掌握专业应用知识和技能,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旅游和酒店工作的管理。

一、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酒店服务相关行业的迅速兴起,现代旅游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是旅游发展中的很多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缺乏,综合能力较差,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脱节。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教学设施缺乏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一)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些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有的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更是刚刚成立,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等素质教育理念愈来愈严格,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市场更加规模化,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进,培养的专业人才将跟不上行业发展的变化。

(二)对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缺乏重视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实践、管理以及服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理论知识积累,还需要完备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长期的培养计划。学校制定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但是并未在真正意义上重视,缺乏健全的实训基地,在社会实践的落实和实践经费的重视方面都是很不足,有些学生和家长对实践教学也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想方设法的逃避,使实践教学工作的难度重重。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一科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的设置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酒店服务技能,很多高校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授还算重视,但实践教学落后,学生空有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束手束脚,效率低下,错误百出,对学生、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不完善

学校实践教学设备缺乏是很多高校的现状,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水平和效果不明显。纵观所有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习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时间在半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由任课老师或者辅导员带队进行,从开展的时间和方式来看都是不够科学和规范的。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但是很多学校除了毕业实习外没有别的实践教学过程,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应该将暑假实践、社会调查、学校志愿者活动等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现今,我国教育大力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还没能在深层次上与相关企业建立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对大量掌握创新和服务意识的人才需求量增大,特别是从事酒店经营服务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是渴求,这些原因也是我们进行高职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根本原因。

(一)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对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应侧重于旅游、酒店服务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实践弥补理论,融入企业文化与职业标准,根据市场需求,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进行培养是教学的目标。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认识,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个性发展,让人才培养方向更贴近市场需要,使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展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适应经济社会市场的要求

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需要,教学也要面向市场实际情况,仅靠理论教学是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适当地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市场行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与企业管理的要求相一致,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权衡经济效益跟社会责任的关系,让学生能具体地了解工作内容,增强学生的从业荣誉感。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为了培养全面性的人才,无论是思想、知识、能力还是道德、性格、体魄等方面都要协调发展,旅游与酒店管理的高校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验证,如:接待客人、整理房间、处理顾客的投诉等都将在实践中得到本质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慢慢接触我国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开拓视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激发社会和职业的责任感,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构建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具有一个健全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基础,建立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改进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弊端,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培养服务意识,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改革教学理念,合理配置设备

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全校师生、校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转变教学观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从教育根本上转变思想,全面落实教育改革任务,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才能保障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将各种改革措施落实,思想准备不足容易造成形式主义。理论联系实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学理念。

充足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的基本前提,鉴于教学设备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高校应注重教学设施的配置,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要求,与时俱进,一些酒店服务中常用的用具,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分段教学

学校应加强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合理增减课程,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拓宽知识范围,为以后的就业做铺垫。就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总的课程应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类,理论课上对专业文化知识、专业方向理论、基础文化教学进行知识授课,实践课更多的是实训、实习,将理论课所学习的文化知识在实训、实习中亲身实践,得到知识的验证。

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课时安排上应合理,避免偏重现象的出现,利用一年四季旅游特征进行教学。在4-11月的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发达时期实行顶岗实习,在旅游淡季则返校学习,分段教学,合理安排,相互促进,综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三)将理论用于实践,发现自身不足

在我国旅游旺季的时候进行顶岗实习不仅能解决旅游和酒店服务行业人手短缺,应接不暇的困难,也能让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同时,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验证所学的知识,深入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培养自身的职业责任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寻找平时存在的漏洞,完善自我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就是为旅游行业和酒店服务行业提供专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可以创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按照工作岗位和企业要求进行订单式的教育,可以参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将企业专家请进课堂,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还可以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聘请一些业内知名人士和资深人士进行指导交流,开展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实践教学

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体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专业素质的前提。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培养理论知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合格的实用性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在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应单独培养实训管理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要有一定的保障,功能齐全,还要注意固定资金的投入,适当地聘请和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相关的企业、公司工作中的佼佼者,到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讲课。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时,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传授经验,拓宽人才培养的方式。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与企业使用的仪器设备相一致,基础设施准备齐全之后,还应建立相关的实训管理体系和制度,良好的管理实践教学。

(二)加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强大程度直接决定培养学生的质量,也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实践教学的讲师应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在专业上成绩优秀,比如有的讲师在导游岗位上有过一段工作经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精简机构,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符合现代高效的办学原则。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学校可以在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到国外或者大型的旅行社、酒店进修,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及时更新,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五、结语

全国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十分激烈,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也在继续扩大,高校工作者应该立足市场的需求,准确对大学教育的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行业输出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充分体现行业特色。不断完善综合性的教学体系,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篇10:三极管的工作状态与应用论文

三极管的工作状态与应用论文

三极管的工作状态与应用论文【1】

摘 要:半导体三极管是电子电路的重要元件,它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工作状态,从而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及其在不同状态下的应用。

关键词:三极管 工作状态 应用

半导体三极管是电子电路的重要元件,它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工作状态,从而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三极管在电路中一般表现出三种工作状态:截止状态、放大状态和饱和状态。

1.1 截止状态

当加在三极管发射结的电压小于PN结的导通电压时,基极电流为零,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

实际上为了使三极管可靠地截止,常使UBE≤0,此时发射结和集电结均处于反向偏置状态,[1]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相当于开关的断开状态。

1.2 放大状态

当三极管的发射结正向偏置,且加在发射结的电压大于PN结的导通电压,集电结反向偏置时,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

这时基极电流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集电极电流的较大变化,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1.3 饱和状态

当三极管的发射结正向偏置,且加在发射结的电压大于PN结的导通电压,集电结也正向偏置时,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

这时基极电流较大,集电极电流也较大,但集电极电流不再随着基极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三极管失去电流放大作用,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很小,相当于开关的导通状态。

2 三极管不同状态下的应用

2.1 三极管放大状态下的应用

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时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利用这一特点,三极管常用在模拟放大电路中。

三极管对小信号实现放大作用时,基本放大电路有三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共发射极接法、共基极接法和共集电极接法。

在共发射极接法中,常用的放大电路有固定式偏置电路、分压式偏置电路和带有射极电阻的固定式偏置电路。

固定式偏置电路静态工作点不太稳定,受温度的影响,输出信号容易产生失真,故在实际中常采用分压式偏置电路以稳定静态工作点。

电路如图1所示。

共发射极接法放大电路因其电压放大倍数比较高,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多级放大电路中,多用作中间级。

在共集电极接法中,负载接在发射极,输出电压从发射极输出,因此,叫射极输出器。

因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输出信号跟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射极输出器又称为射极跟随器或电压跟随器。

射极跟随器的电压放大倍数略小于1,没有电压放大作用,但有一定的电流放大作用和功率放大作用。

在多级放大电路中,射极输出器作为输入级可减轻信号源的负担,作为输出级可提高放大电路的带负载能力,作为中间级起阻抗变换作用,使前后级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阻抗匹配,实现信号的最大功率传输。[2]

在共基极接法中,交流信号从发射极输入,从集电极输出。

该电路没有电流放大作用,但具有电压放大作用,而且其频率特性比较好,一般多用于高频或宽频带放大电路及恒流源电路。

2.2 三极管截止和饱和状态下的应用

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时相当于开关的断开状态,处于饱和状态时相当于开关的导通状态,利用这种开关特性,三极管常用在数字电路中。

在稳定状态下,三极管只能工作在饱和区或截止区,它的输出端要么处于高电位,要么处于低电位,即要么有信号输出,要么无信号输出。

实际应用时,由于三极管需要频繁地在断开和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因此为了提高开关速度,常使三极管工作在浅饱和区状态。

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常见的具体应用有:用于彩色电视机、通信设备的开关电源;用于驱动电路,驱动发光二极管、蜂鸣器、继电器等器件;用于彩色电视机行输出管;用于开关电路、高频振荡电路、模数转换电路、脉冲电路、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电流调整等;在冶金、机械、纺织等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光电开关可作指示信号,指示加工工件是否存在或存在的位置。[3]

开关三极管因其寿命长、安全可靠、没有机械磨损、开关速度快、体积小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掌握了三极管的各种工作状态,了解了三极管的基本应用,在分析和设计更复杂电路时,就能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袁明文,谢广坤.电子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1.

[2] 李仁华,冯.电子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44.

[3] 于敏,李闽.三极管开关特性探讨[J].硅谷,(1):24.

晶体三极管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应用【2】

【摘 要】本文提出了晶体三极管的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分类和特性,并指出如何根据晶体三极管的不同工作状态时的作用进行实际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对晶体三极管的工作状态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非线性器件;导通角;正向偏置;反向偏置

1.引言

晶体三极管是电子电路中非常重要的元器件,每一种电子电路几乎都离不开它。

它是一种非线性器件,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工作状态。

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它的不同工作状态应用到不同的电子电路中,从而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在电路中发挥晶体三极管的作用就要掌握不同工作状态下它的分类和特性,这样不但有利于很好地应用晶体三极管,而且有利于学习和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这样在分析和设计电路时就会得心应手,避免出现错误。

2.晶体三极管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分类

晶体三极管是有源器件,它在电路中工作时,要在它发射结和集电结施加不同的偏置电压。

而根据它的基极和集电极偏置电压的不同,晶体三极管呈现不同的工作状态。

此时可把晶体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即如果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晶体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如果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正向偏置,晶体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如果发射结反向偏置或零偏、集电结反向偏置,晶体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区。

晶体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和放大区时都说明它是导通的,放大器在信号的一个周期内的导通情况可用导通角来衡量。

放大器的导通角用θ来表示,定义为晶体三极管一个信号周期内导通时间乘以角频率ω的一半。

根据放大器导通角的不同可晶体三极管放大器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等放大器。

3.各类放大器的特性和应用

3.1 甲类放大器

当晶体三极管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在放大区时,即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时,放大器工作在放大状态。

此时,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晶体三极管都是导通的,导通角θ为1800,此时晶体三极管放大器称为甲类放大器。

其工作波形如图a所示。

它的工作特性是:静态工作点电流比较大,非线性失真小、管耗大、效率低、输出功率小。

甲类放大器有电压放大的作用,可应用到电压放大和小功率放大电路中。

篇11:当前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的措施探析论文

2.1 加强数据的安全性建设

为保证所采集数据的安全性,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数据能够安全保存。首先,可以对所采集到的数据实施数据备份,数据备份就是将数据信息进行另外的复制存储,以确保信息能够在多个地点分开保存,确保信息的安全性。目前所使用的数据备份方式主要是周期性数据备份。周期性的数据备份可以通过预先的设定使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对采集到的系统数据实施备份,按照实际的目的要求不同,主要的备份技术包括完全备份、增量备份,以及按需备份。其次,还可以对数据内容建立访问限制,以防其他外来用户对数据随意浏览而造成数据泄露,给用户造成损失。在数据管理的相关部门内部也可以建立数据的分级访问机制。例如,不同的级别对数据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上级部门可以为下级部门提供权限来浏览相关数据信息,这样,数据内容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越权访问而造成的重要数据的外泄问题也会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数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整体数据的安全性。

2.2 建立统一的保障房数据接口

通过统一的保障房数据接口可以对涉及的数据实施多地区和多部门的分享,从而提高采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数据的管理难度。但是,我国目前的信息系统大多是独立的,相互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因此,已经统计好的数据无法在各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共享和传递。例如,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以及实际收入核查系统,这样,信息采集人员就必须深入社区或民政部门等地方,对调查对象的居住情况、收入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这样的工作方式显然耗时又费力,将极大地削弱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所以,我们要尽快建立相关的征信体系和数据管理系统,对申请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的评价。与此同时,还要与银行等其他部门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网络,由这些部门协助对申请对象进行动态的监管,这样得到的相互信息才更加真实可靠,具备实效性。

2.3 完善保障房数据的动态监管

对保障房申请对象实施动态监管可以有效提高保障房体系运作的公平性。建立保障房监管体系首先可以建立一个针对申报对象的自主申报机制。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保障房的居住者必须对其家庭成员、工作情况,以及总体收入进行如实上报。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核验,如果上报的信息表明该住户仍符合居住条件的话,那么该住户可以继续享受保障房福利。但是,如果上报信息显示住户已不符合居住条件,或者经调查,住户有瞒报信息的情况,那么保障房管理部门将依据相关管理办法对住户实施惩罚,该住户也不再享有保障房的居住权利。此外,保障房还应当与其他部门建立联动监督机制,针对保障房住户的各项指标进行动态监管,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查和处理。

2.4 加强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正在逐步完善,其相关的业务流程也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因此,必须对信息采集人员进行及时的野外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对政策变化和相关管理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做好保障房的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此外,还要加强数据采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信息技术是进行信息管理的必要手段,信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的相关使用办法、常用的软件和系统操作方法等。培训之后,管理人员还应当建立一套系统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对数据采集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

3 结 论

保障性住房是确保我国社会稳定,实现低收入人群能够正常居住的社会保障福利。其中,数据采集作为衡量保障房申请者是否具备居住权利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针对目前数据采集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和处理,这样才能实现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篇12:当前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与维护管理的措施探析论文

1.1 保障房数据采集缺乏安全性

保障性住房的数据结构复杂,分布范围也很广,且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内容,因此,数据的安全性非常重要。这些数据一旦被破坏或泄露,将面临重大损失。一般情况下,采集到的数据都会存放在电脑系统当中,而电脑系统并非绝对的安全环境,很容易受到病毒或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此外,采集到的保证性住房管理数据还要实施资源共享,而在信息共享期间也极易发生数据泄露或数据破坏等问题。

1.2 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的数据采集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因此,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数据进行准确及时的传递,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也无法进行共享。在采集工程中难免会采到重复性的数据信息,如果能够进行数据共享,就能从其他部门手中及时掌握部分有用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而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就无法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在造成数据资源浪费的.同时,无形中也会增加数据采集人员的工作量。

1.3 数据的动态监管不严

保障性住房的数据采集监管关系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对数据信息实施动态的监管。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数据监管仍旧存在问题,由于数据监管不严,部分已经不符合保障房居住条件的对象仍旧占据保障名额,致使有限的保障房资源不能及时轮换,使得真正具备保障房居住条件的居民无法及时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这样的情况就降低了保障房系统的轮换效率,同时也使得保障房系统失去了其原有的公平性。其次,对于原有的受保对象没有进行及时的监督,尤其是隐形的收入或福利监督,这样就使得保障房数据不准确,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他的应受保人群的正常进入。

1.4 采集人员对管理系统了解不深入

保障性住房数据采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是由数据采集人员决定的。因此,数据采集人员的总额和素质,以及他们对于数据管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将直接关系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数据管理的安全性。近年来,随着保障性住房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信息系统的持续更新,对于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住房信息管理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的过程,因此,相关人员也必须了解这两方面的技术。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对系统和管理方面缺乏了解,极易产生数据处理方面的错误。这样,日益增长的数据管理需求就和参差不齐的人员素质形成了矛盾,致使数据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篇13:一种深水网箱鱼群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与远程传输技术研究

一种深水网箱鱼群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与远程传输技术研究

为了满足抗风浪深水网箱中鱼群远距离监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鱼群监测数据采集和基于无线模块的远程传输方案.该方案由海上现场监测系统和岸上控制及显示主机构成.在海上现场监测系统中,单片机把采集到的回波数据存储到扩展存储器62 256,再通过无线模块发送回岸上控制及显示主机,由主机对接收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厦门海域的海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简便、有效地对深水网箱中的鱼群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并在距网箱500 m的距离内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显示,为正在新兴发展的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鱼群状态安全监测技术.

作 者:李明磊 许肖梅 LI Ming-lei XU Xiao-mei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洋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46(4) 分类号:P733.23 关键词:深水网箱   鱼群监测   无线模块   数据采集  

篇14: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随着北京奥运会等大型国际、国内赛事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场馆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发46号文件的颁布实施,将我国的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我国的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为了有效地决体育建筑的建设规划、设计与赛后的综合管理问题,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的体育场馆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和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对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现状以及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为培养懂体育、知建筑、精管理的新型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服务。

1体育建筑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体育建筑与管理,主要是指体育场馆的建设与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两大领域,包括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建成后的设备管理、经营管理等。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加快了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专业的人才匮乏,致使该领域的问题愈加明显与突出。

1.1体育场馆快速增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场馆增长迅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20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使体育场馆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体育场馆的这一变化,从全国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就可清晰地看出。

1.2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

20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的基础是体育场馆设施,因此国家要求到2025年实现人均2m2的体育运动面积。这一要求,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不断更新与扩建提出了更加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对体育场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将使体育场地面积会有一个明显的增加,体育场馆作为惠民工程定会与日俱增。

1.3体育建筑企业剧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体育建筑的发展体育产业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大型公共体育中心、全民建身中心及大、中、小学呈现出持续不断地体育场馆建设高潮。为体育建筑企业,尤其是体育场地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创建的环境与快速发展的机遇。

1.4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已由来已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不仅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结构不尽合理,而且现有的专业管理人员极度缺乏且专业化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导致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效率不高是显而易见的。

1.4.2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建筑策划以及体育建筑规划设计人才,无论是大型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还是学校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还是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设计,屡屡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4.3在快速发展的体育建筑企业中,极度缺乏体育建筑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既懂建筑又懂体育工艺的体育建筑监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缺乏专业的体育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才,造成了体育场馆建设的质量不高。

1.4.4多年来我国众多的大型体育场馆高标准的建造使得赛后经营十分艰难,主要表现在一旦大型赛事结束,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很低,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投入巨额的维护费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体育场馆的运营缺少专业的人才管理,使得大型场馆运营管理困难重重,从而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不仅需要复合型的体育建筑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必须科学合理。这些因素无不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快速度,培养体育建筑与管理的新型专业人才。

篇15: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人才是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培养的,主要培养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以及体育行政管理人才等。由于体育人才培养链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体育工程与体育工程管理类的人才大量缺失,使体育场馆设施的增长与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调。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专业的融合,才能符合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1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

一个优秀的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必须掌握体育学、建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要了解国内外的体育建筑与管理,还要熟知体育建筑领域的各类规范和技术指标。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体育建筑管理人才是既懂体育又知建筑还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2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具备体育建筑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体育建筑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体育建筑管理领域前沿学术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高的体育建筑与管理能力,在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进行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2.3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向。

2.3.1体育建筑与管理研究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具有体育建筑策划与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适应体育建筑与管理高层次研究的专业人才需求。

2.3.2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具有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体育建筑工艺的专门人才,以满足、适应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

2.3.3体育建筑施工管理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体育建筑施工企业在体育建筑施工领域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以及体育建筑施工工艺的专业技术人才。

2.3.4体育场馆运行管理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适应各级各类体育场馆经营与运行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4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类型

2.4.1教育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型人才,主要是指对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师资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关系到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师资非常短缺,因此,必须加强加快教育型人才的培养,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2.4.2研究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的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主要是对体育建筑与管理的发展、规划与设计、建筑与施工、体育建筑工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领域,进行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2.4.3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规划与设计、建筑与施工、体育建筑工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专业管理人才。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研究生、本科生培养为主。

2.4.4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生产与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专业管理人才,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本科生、专科生培养为主。

2.4.5继续教育的培训是指对已进入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深造与培训,主要包括高层管理、专业技术以及普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发展需求。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不是朝夕可以实现的,培养的途径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3结论

构建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使体育建筑与管理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现存模式,而是必须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式。因此,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这就需要不懈地努力,方能为社会培养出体育建筑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论文

2.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论文

3.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震源的分析论文

4.试析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规格论文

5.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6.超声波测井的井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实现

7.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8.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改革应用毕业论文公共管理论文

9.国内集团管理当前状态及对策论文

10.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下载word文档
《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