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
“我说今天要早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
妙法老和尚带着我在某大道场挂单期间,该院的尼众住持向老和尚讲述她们这儿有两个沙弥尼,相貌庄严,20出头的年纪,出家前同是某大学的毕业生,都有硕士学位。发心出家后,诵经拜忏、敲打念唱、四大威仪,样样出色,大部头的《楞严经》都背下来了。她们应当是尼众当中的佼佼者。然而却有一个令住持调教不过来的毛病——“同性恋”。
我把她们称作女尼甲和女尼乙吧。起初是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睡觉俩人要挨着(通铺),站队要站在一起,进殿早晚课也要一前一后,禅堂打坐、斋堂用斋都要坐在一起,这么说吧,就是去洗手间,俩人都不分离,起初大家谁也不注意,时间久了,大众中便开始议论和注意上了。
因为,就是住持派其中一个去办事,另一个也一定跟着,不让去就闹情绪,这一发现问题不要紧,却影响到道场内所有尼众的清净。虽然大众嘴里不说,可心里随时都在注意着她俩,倒也没有发现她俩真的有不轨行为。在住持找她俩多次谈话、甚至批评后,女尼乙开始疏远女尼甲了。
谁知这一下倒坏了,女尼甲不能忍受乙的疏远,俩人之间出了争执,虽然不敢大声吵架,可俩人常常急得面红耳赤。吵归吵,甲仍然不许乙离开半步,就好像母亲呵护刚会走路的孩子一样。据她俩说,她们的这种情感从中学刚认识时就开始了, 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说来也怪, 从认识就再也没有分开过。到了大学开始住校,俩人是上下铺,可常常是俩人睡在一个铺上。女尼甲对住持说:“她只要不在我的视线之内, 我心里就忐忑不安,我也觉得这不正常,可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心。”
住持希望妙法老和尚能帮助解决这个难题。老和尚沉默一刻后说:“她们俩前三生是母子,母慈子孝,恩爱至深。再一生成为夫妻,关系更加亲密,如漆似胶,厮守一生。因为淫心重,来生堕为一对燕子,朝夕不离。
这对燕子把窝建在了一个寺院内的大树上,所以天天都能听经闻法,今生才能同转为女身,聪明强记,又一同出家修道来了。
好好修行,今生就可以了生脱死。如果多生以来溺于情爱的心还不能放下,来生会堕地狱,再想接触佛法就难了。
老和尚应住持的请求,又特地为女尼甲乙作过一次长谈,当她们明白彼此因缘后,当即发愿要放下,去大殿求忏悔去了。
篇2: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
将从佛学院毕业那年,按规定必须入关房闭关。我一向胆小,怕黑又怕鬼,一想到七天的禁足,一颗心七上八下的,要做什么功课呢?思量再三,我决定拜《梁皇忏》。
一来,听说《梁皇忏》忏文优美,读来心旷神怡;二来,藉着匍匐起落的礼忏,应可消除独处的恐惧。就这样,我在邻近后山的关房中,一面随着照入屋内光影的挪移,在日夜轮转之间,拜了十部《梁皇忏》。
对当时年轻气盛的我来说,《梁皇忏》写了什么,并未有深刻的印象,一心只想快快完成功课。十年后,重读《梁皇忏》,我突然发现,这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忏文,撇开梁武帝以此忏「教化」僧人的政治面不谈,里头所写的其实是真实人生的百态。
从一条大蟒蛇的忏悔开始
和《慈悲三昧水忏》一样,《梁皇忏》的缘起,也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这故事要从梁武帝的皇后郗氏说起。
自从郗后死后,武帝日夜郁闷不乐。一夜,蓦然惊见一条大蟒蛇盘绕梁柱,武帝惊骇极了!不料,蟒蛇幽幽地诉说:「我就是郗氏,生前嫉妒六宫嫔妃,动心发口,有如毒蛇,因心怀瞋毒,死后堕为蟒蛇。不但饱受饥饿,也无洞穴可栖,身上每一鳞甲被虫啃囓,如刀割一般。……希望皇上能做功德来救拔我。」
武帝听后,万分感慨,不一会儿,蟒蛇不知去向。次日,武帝集合高僧,问有何善法可为郗氏赎罪脱苦,宝志禅师回答必须礼佛忏悔方可,于是武帝请宝志等人编辑了忏文十卷。礼忏完毕后,室内异香扑鼻,抬头见一位容貌端丽的天人,说:「蒙皇上礼忏功德,我已脱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来拜谢。」说完不见踪影。
这忏法便以梁皇为名,称为《梁皇宝忏》,又以佛法慈悲救度,又名《慈悲道场忏法》。至今千余年来,世人欲报亲恩,荐拔祖先及冤亲债主,或为在生者消灾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礼拜此忏,感应故事流传不断。
《梁皇忏》写出真实人生的百态
那么,《梁皇忏》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何能「忏文举处罪花飞」,超度堕落为蟒蛇的皇后升天呢?
在佛教中,礼忏是一种透过忏文反省自己种种错误的言行,进而发愿改过迁善的修行法门。因此,翻开《梁皇忏》,你会发现里面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恶人」与「恶行」,也有造作恶行之后所受的种种果报。忏文所描述的种种情节,简直就是一部《台湾霹雳火》!
例如,「或为田业,或为舍宅,或为钱财,更相杀害」;或「陡秤欺狂、倾陵下劣,或偷盗他财,以自供给,无有诚信」;或「小不适意,便大恚怒,取诸众生,种种恼害」。还有惟恐「我不胜人,人能胜我」,于是以「华门望族」、「多闻识达」、「 篇章计艺」等凌人傲物。其中两句令人拍案:「言己者,则靡德不归;说他者,则何恶不往。」
仔细地想想,这不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吗?即使没作奸犯科,大部分的人总喜欢赞扬自己,诋毁他人,甚至损人以利己。这都是由于牢不可破的「我执」使然,因而从身体、语言、意念之中,造作种种贪婪、瞋恚、愚痴等行为,使得人际间怨怼无量,苦恼无边。
在种种人际苦迫中,《梁皇忏》特别点出「怨从亲来」。许多怨怼其实是亲近的人造成的,如果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何来怨怼?「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自相触恼,以触恼故,多起恨心。」对照许多当今社会亲友间相互伤害的案例,这段忏文更发人深省。
与其说《梁皇忏》是谈论「罪与罚」,倒不如说它像面明镜,让我们照见真实人生百态。只有看清楚生命的有限与困境,才能走出黑暗,迎向光明。因此,《梁皇忏》便引导礼忏者由皈依三宝开始,深信因果,惭愧忏悔,发菩提心,出离地狱苦,解冤释结,并生自庆心,知恩报恩,警念无常。最后发回向心,以求解脱、离苦得乐。
忏悔是一种转化心灵的方式
「善恶二途,皎然可见。罪福果报,谛了无疑。唯应努力,勤行忏悔。」《梁皇忏》强调,只有忏悔才能除灭一切怨怼。因为要改变命运,还是得从「心」转变起,忏法是帮助我们看见并转化自心的一种法门。
或许有人认为:「自己没做错事,何须忏悔?忏悔不是大奸大恶之徒的事吗?」但人常常是善忘且昏昧的,在不自觉中产生不善的念头或行为,伤害众生而不自知;人常常也是无法自主的,在情绪或偏见的牵引下,很容易做出悔不当初的事来。若我们能时时发忏悔心,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心也就能醒觉而柔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是道德救赎,而是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慈悲一切,怨亲平等。
夏夜里,阅读《梁皇忏》的我,彷佛上了人生宝贵的一堂
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3: 记得前世的德尼蚌牡姑娘
从前山沟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对男人从来不说一句话。王子、财主儿子和小乞丐三人在一起打赌,看谁有本领能取得她的欢心,让她开口讲话。王子和财主的儿子先去,尽管他们衣着华丽,携带着各式各样的珍宝,还在姑娘面前唱歌跳舞,姑娘还是不开口。
后来小乞丐向一个老阿妈打听她的身世,老阿妈告诉他,姑娘不想讲话是由于她还记得自己前几世的悲惨经历。她最早转生成为老虎,丈夫和两只虎崽被猎人打死了;她愤怒地扑向猎人,也被打死。
随后转生成鹧鸪鸟,牧童放火烧鸟窝,把小鹧鸪和她烧死了,丈夫把翅膀浸在水里再飞回来灭火,也被烧死。第三世他投生成百灵鸟,在财主家的地里做窝下蛋,孩子刚出壳,丈夫出外觅食,财主给地里灌水,她和孩子们又被淹死在水里。
她想起这些事无限哀痛,所以不愿意同男人讲话。小乞丐来到姑娘面前,姑娘还是睬也不睬地把门关上。
他便用姑娘前世丈夫的口吻哭诉起过去的苦难经历来,姑娘的心被打动了,“一世一世的事回想起来太伤心了,你每一世的妻子都是我,冤家呀,请到屋里来吧!”
他俩成亲以后双双来到王宫,按照当初三人打赌时的承诺,王子给了小乞丐半壁江山,财主的儿子给了他许多财宝。后来姑娘还当上了当地的国王。那儿从此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篇3: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4:逆子变孝
据《佛为老婆罗门说禅语》记载,其中有一个老婆罗门乞讨度日,后又被儿子接回家养孝的故事:
一天,释迦牟尼到舍卫城去化缘,路遇一个年迈的婆罗门,也托着一只乞钵,撑着拐杖在挨家挨户地乞讨食物。
释迦牟尼见他衣衫褴褛,神情凄苦,便问道:“老人家,您这么大年龄,为什么不在家里按享清福安享清佛,却在街上向人乞讨呢?”
老婆罗门回答:“世尊啊!我原来是个富商,因为年事已高,所以把财产全都交给了儿子管理,又为他娶了媳妇。但没有想到,儿子拿到钱财娶了妻,不仅对我粗声恶气起来,还把我赶出家门。我实在没有办法,才向人要饭糊口啊!”
释迦牟尼听了老婆罗门的叙述,便大发慈悲,对他说道:“您只要跟我学一首禅语,然后回家您对儿子宣说这首禅语,一定会改变现在凄凉的生活。”
于是释迦牟尼哦对他念了一首禅语,老婆罗门牢牢记住了这首禅语,回到家中,马上向家人复诵一遍这首禅语。
他的儿子听了,十分羞愧,连忙跪在地上,向他请罪,并连连说:“父亲啊,赦免我的罪孽吧!请您马上回家来住。”老婆罗门回家后,儿子亲自替他洗澡擦身,为他换上崭新的衣服,还将他奉为一家之主,使他能够安享晚年之福。
释迦牟尼所说的禅语,正是对儿子种种忤逆行为的鞭挞。禅语中首先叙述了老婆罗门对儿子的百般宠爱,为了他辛苦赚钱,又为他聘礼娶妻。但儿子却忘了养育之恩,不知道尊重老人,将父亲赶出家门。这就如老马没用了,就不给它吃麦子一样,不孝之子剥夺了老夫在家吃饭的权利,他只能靠乞讨要饭以求活命。陪伴他的只有一根拐杖。
正是这些内容,震撼了老婆罗门儿子的心灵,使他万分羞愧,从此细心照料父亲,使父亲安度晚年。
禅思禅悟:有些人对父母长辈很不礼貌,轻则谩骂,重则殴打,殊不知上行而下效,孩子长大了这样对你,岂不是自食其果?老人像挂在西山上的太阳,他们的光辉和热快要消失了,作为晚辈更加应该行孝道,尊重他们现在还剩下的一片余晖。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5:为什么很多善良的人一生痛苦?
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以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篇4: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和我一样的盲人了,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你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到:“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禅思禅悟: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篇5:佛学哲理故事
佛学哲理故事
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友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耐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吧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篇6:佛学哲理故事
佛学哲理故事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1:古鲁的三位老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2:寂静的天空
返程前,手机已没电。所有的牵绊,不得已都要放下。独自登上列车,从成都到郑州,一个昼夜轮回里,孤单是我唯一的盛宴。
火车穿过城市与村庄,穿过山涧,穿过荒原。我坐在窗前,无喜亦无忧,看长长的河流,看野外桐花半落,也看见一只鸟,安静地停在墓碑上。
我的面前,放着一杯可冲饮奶茶。是她送的,我不忍拆开包装。这么想,又觉得矫情,可我真是喜欢她——那样温婉而高洁的女子,又是庄严而慈悲的法师。
她是成都高山寺的主持,法名一晴。自幼体弱多病,三岁入了空门,方渐渐好了。这么说,我想起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用来形容她,真一点也不为过。
知道一晴法师很久了。一位作家朋友采访高山寺归来,感慨不已:“要复兴那样一家寺院,谈何容易!真是难为她了,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悲心!”她的确年轻,刚过三十周岁。研究生毕业后,她可以留校任教,也可以到市中心的寺院常住,她却选择来到偏远的高山寺—— 一座在地震中严重毁坏的观音禅院。
我对重建寺院没有概念,却对一晴法师心生好奇。读过她的文章,文思灵动,悲心如月。我中红楼的毒颇深,从来偏爱女子,何况是这般脱俗高才的人儿?
五一时,朋友告知,高山寺正组织佛法班活动,若去倒是好时机。我便只身前往了,并不潇洒,手机上关怀或担忧的短信,自登车便不曾停止。
初见她,是在后山的瓦砾堆里。她身材娇小,穿着宽大的僧袍,正和工人商议事情。不便相扰,我正欲绕行,她却远远地合掌,微笑。心中一凛,似在哪里见过这般情景?忙点头问好,再转身急急离去,有些仓皇。对她,竟是心存敬畏。
寺院规模不大,却极雅致,飞檐交错,文竹相映。朋友说,能发展到此真不容易,一年前都是废墟,全凭法师和她仅有的一位弟子里外操劳!我点头道:“幸而已接近尾声,以后可尽享清闲了。”朋友看我一眼,深叹口气:“世人哪知她们的悲心?这才是开始啊!”
晚上,终于和法师聚在一处。谈及经历,她坦言,自幼随香港师公长大,性格孤僻,除了出家,似乎也无别路可走。我无声地笑了,黛玉妙玉,哪个不是孤僻的性子?
问及寺院规划,她的弟子轻问:“师父,我来说吧?”她微笑着点头。她的弟子说,寺院建设困难重重,以后任务更加艰巨,但不管多难,她们都会坚持下去。以后要定期开办佛法班,同时发展慈善事业,援助贫困老人和儿童,还要开展义诊活动,带动当地形成良好的民风。说这些时,一晴法师安静地坐在旁边,手捻佛珠,偶尔做些补充。
我在寺里住了两天,由于工作缘故,不得不提前离开,遂向一晴法师辞行。她知我乘车要一昼夜,再三叮嘱小心。整理好了行囊,临出寺院,又见她匆匆赶来,特地赠我一如意,还有一杯奶茶,并无多话,只说:“以后要常来啊!”我点头,再点头,心中满溢感动。
火车在轰隆中前行,我在听一首蒙语民间歌曲,《ongmanibamai》,出自专辑《寂静的天空》。歌词并不懂,却极喜欢歌里意境。移目苍穹,云来了,又去了,雾霭漫漫,尘埃散尽,千百万年来,所有的一切都在改变,唯有虚空依然。人呢?在这缤纷多变的尘世间,什么是你永恒的守护?
这一世,注定是红尘中人,为情痴,为爱困,奔波劳碌是宿命。而在人生旅途中,庆幸认识了这么一个女子,她选择山居,守着清贫,守着晨钟暮鼓,只为实现心中的大愿。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3:为什么很多善良的人一生痛苦?
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以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篇7:佛学经典哲理故事
一位女士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师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师: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师: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师: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师: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这就是心理调节了,你苦难的事已经过去,如果依然以前的自己,那只会依旧苦难,状态决定你的成就)
篇8:佛学经典哲理故事
有一个人,正在家里煎熬砂糖,那时来了一个富人,他想趋奉那富翁,请富翁吃一杯糖浆,就舀了一些砂糖汁到小锅里,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炉子里的火很猛烈,糖浆放上去不久就沸滚了,他又怕富翁等得不耐烦,想把糖浆立刻减低温度,就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浆上用力扇,可是慌忙间忘记了把小锅子从火炉上拿下来,因此虽然扇了很久,糖浆还是在沸滚。那人很著急,弄得满头是汗。旁人看了觉得很好笑,对他说∶『你这样是作是白费气力的。锅子下面不停止烈火,上面怎能扇得冷呢?
这个故事比喻∶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去除灭贪、嗔、痴烦恼的烈火,是不可能得到清凉解脱的,尽管您忙著其他无益的苦行,还不是徒劳无功,无补实际的,将来依旧是流转生死,受苦无穷。
【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相关文章:
1.爱情小故事大哲理
2.佛学故事3个
4.短小爱情哲理故事
5.有趣哲理小故事
6.常见哲理小故事
7.哲理幽默小故事
8.哲理笑话小故事
10.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