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古人对苏轼的评价

古人对苏轼的评价

2022-05-29 04:39: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纯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古人对苏轼的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古人对苏轼的评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人对苏轼的评价

篇1:古人对苏轼的评价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云其绘画:

“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

林语堂《苏东坡传》云: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概括是"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篇2:古人对李白杜甫的评价

古人对李白杜甫的评价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诗人的关系都不错。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耸立的高山,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其中的两根支柱。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般地说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其实,两人见面有据可查的纪录也就是三四次的样子。有人把他两人诗歌中的涉及对方的诗歌统计了一下,李说杜,三四首:杜说李,近二十来首,通过这个数字来说明杜甫更怀念和牵挂李白一些。

中唐之后的中国,逐渐形成“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他的作品或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本属于个人偏好,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喜欢他,则宽容他、包庇他;不喜欢他,则损他、骂他。或者为了一时的政治需求,来扭曲他。这是我们的毛病,要改呢。

篇3: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五引)

胡寅

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汲古阁本向子諲《酒边词序》)

王若虚

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

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

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南诗话》)

元好问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

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

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王士禛

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花草蒙拾》)

周济

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介存斋论词杂著》)

刘熙载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

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云:“尚馀孤瘦雪霜姿。”

《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艺概》卷四)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当代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朱德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苏辙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王直方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

王灼

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碧鸡漫志》卷二)

篇4:对苏轼的评价作文800字

对苏轼的评价作文800字

作为一名杭州人,我知道他为杭州留下了一道美味——东坡肉,他在西湖建造了一道堤——苏堤,他还为西湖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苏轼。

虽然少年成名,但苏轼却一生坎坷。表现在仕途上,由于他的政治观点与变法派不尽相同,这使得他一生不是被贬官,就是行走在被贬官的路上。他先后被贬到密州、湖州、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从南到北,一生远离京城,漂泊天涯。

然而,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他丝毫没有过畏惧或失望,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无论是在荒凉的贫瘠之地,还是在边远的荒蛮之乡,他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积极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造福当地百姓。

就算是身处艰困境地,在政务之余,他仍然写诗作词,寻找生活之中的美好之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他对美景的赞美与向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对亲情的渴望与珍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他豁达的心胸与平静的心境。

作为一名热爱生活的人,他也不愧是一个美食家,他用自己的方法蒸出了东坡肉,为广大人民的食谱添加了一个新的选择。并且他还有一套自己品评美食的见解。

有时候,我会慨叹,这个世界怎么会有一个这样乐观旷达的人呢?虽然身处荒凉的地方,家庭生活也倍受打击,并且仕途还一直“左迁”,但他的心里一直保持着平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确实做到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也对他豪迈的`诗风词风造成了不少影响。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人生是不幸的。一个才情空前的人物,在政治上却长时期没法实现抱负。当再次看到希望时,却客死他乡。但我们又要感谢历史,正是独特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独特的苏轼。他的文章、诗作、词风,无不深受他人生际遇的影响。

然而,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不朽作品,更是他那无论身处何地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苏轼的地方吧。

篇5:古人评价白居易诗歌

古人评价白居易诗歌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把自己一生中做各种官(小到户曹,大到太子少傅)时不同级别的工资都写进诗里拿出来晒,在我国历史上堪称是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如下是一些古人评价白居易诗歌内容,为大家提供阅读。

古人评价白居易诗歌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唐代

从宣宗皇帝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在唐时即被称作“诗仙”.而李白被称作诗仙始于清代,因此,李白的“诗仙”荣誉应该还给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一生著诗词文章七十五卷,计三千八百四十余篇,数量位居唐代诗人之首位.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他的诗歌能充分反映民间疾苦,妇孺能诵,被誉为“人民诗人”.古人有“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歌咏佳句尽为白公所占”等赞语.伟人毛泽东曾当众默写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两篇名著,传为佳话,陈毅元帅也对白居易的诗给予高度评价:“吾读乐天诗,晓畅有深意.一生事白描,古今谁能继?”

白居易不仅对中国文学有突出贡献,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欧洲,白居易与大艺术家贝多芬齐名;在韩国,古代鸡林宰相以百金换一首白居易的诗,而且能辨明真伪;在日本,醍醐言:“毕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五卷是也!”嵯峨把《白氏文集》置于宫殿之上,做为范本来考试其臣民;据《中国广播报》报道,宇宙行星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命名者有23位,白居易为其中之一,名列第四.因此,人们称白居易为世界级文化名人!

白居易不仅诗文盖世,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官至二品,以刑部尚书致仕,御封“太子少傅”,谥号“文”,人称“白文公”.他曾做过忠州、杭州、苏州的太守,也做过河南府最高行政长官——“河南尹”,留下不少政迹,尤其他晚年达则兼济,在洛阳龙门修缮香山寺、开凿八节滩之善举,广为后世所称颂!

五代及宋

新、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评价亦有不同。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刘;永明辞宗,先让功于沈、谢。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新唐书描述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又说:“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然而新唐书对白居易的人品则给予极高的肯定:“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鸣呼,居易其贤哉!”这种评价的变迁可能与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苏轼对白居易的评价也有不一致处。苏轼曾提出“元轻白俗”的说法,对元白的诗风颇有微词。然而后来却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苏轼对白居易的诗作,也有“白公晚年诗极高妙。”的评语。

辽金元三代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在《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句下,元好问自注:“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明清

袁宗道以“白苏斋”为斋名,并有《咏怀效白》的诗作

清代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亦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

清乾隆皇帝敕编的《唐宋诗醇》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篇6:古人到底怎么评价杜甫和李白

古人到底怎么评价杜甫和李白

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诗人的关系都不错。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耸立的高山,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其中的两根支柱。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般地说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其实,两人见面有据可查的纪录也就是三四次的样子。有人把他两人诗歌中的涉及对方的诗歌统计了一下,李说杜,三四首:杜说李,近二十来首,通过这个数字来说明杜甫更怀念和牵挂李白一些。

中唐之后的中国,逐渐形成“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他的作品或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本属于个人偏好,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喜欢他,则宽容他、包庇他;不喜欢他,则损他、骂他。或者为了一时的政治需求,来扭曲他。这是我们的毛病,要改呢。

篇7:高中生对苏轼的评价:一世洒脱一世真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敬其者甚少。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一代词宗,书法大家;仕途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不畏权贵,尊崇本心,说出“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的“狂妄之语”;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自伤自哀,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低吟“十年生死两茫茫”;虽才高八斗,仍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遂有“为报倾城随太守”。

如此一个词坛巨擘、文学大家跌宕起伏的一生,被林语堂先生描绘于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倒更似后人对于前人的叩问与致敬、一古一今两位大师的心灵交汇。有了这种别样的沟通,他笔下的文字才会如此色彩鲜明,情感丰富又真实得如同史家犀利的笔锋。

其实东坡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一生活的真实生动的人。早年读到虽身死终与英雄齐名的汉代文人范滂的故事,便敢于大胆的抬起头问一问母亲是否容许自己成为范滂这样的人,这是天真的时期心中埋下的最初的真实洒脱的种子;后来跻身仕途,才华横溢,引人瞩目。仕途相对平顺时弟弟遭贬,远走他乡,他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劝慰弟弟的同时,将真正的他幻鸟般的灵魂抛向星辰间梦游。

才华太过耀眼,性情又孤高耿直。权力的诱惑下,党争的勾心斗角、朝堂的风起云涌不会给人宁折不弯的机会。于是如同灭顶之灾的“乌台诗案”祸起萧墙。带着官场、文坛一起泼来的满身脏水,东坡狼狈而疲倦的走向漫长的流放之路。“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天大的冤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令他清醒地认识到消极既换不回自己的清白,又不能给自己从容赴死的理由,不如尝试调整心态,即便不能恣意如前,总不能死气沉沉的得过且过。天下之大,何处不是东坡的容身之处?在偏远的黄州,一首《临江仙》中写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若能再来一次,他定愿超拔羁绊遁身江湖,不再为尘世的功名利禄奔走。政坛是他施展政治才华的舞台,他渴望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同时政坛太过泥泞,一经卷入再难抽身,且是一个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的地方,有时甚至会毫不留情的吞噬掉一个人所有的理想,并将他打发到没有出路的荒凉之处苟且。这样的荒凉在东坡眼里逐渐变的温暖友善、充满生机。看到温暖友善的荒凉的东坡是觉悟了的东坡,重新回归于当年有着满腹济世报国之心的真切的年轻人。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成长于寂灭后的再生,成熟于寂寞的穷乡僻壤。他如何能够做到这般洒脱?从 “城东不斗少年鸡”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数十载光阴打磨平了他身上的棱角,却浇不灭他心中真情而洒脱的火焰。阴谋暗算冤狱流放漂泊,他似乎从不在意他的文字、他的思想能为他带来什么益处;为子为父为夫为友为臣,他只愿遵从本心,做一个一世真切的人。

社会灾难铺天盖地,文化精英往往首当其冲。当年因为对司马氏统治集团存在了一定的威胁最终含冤而死的嵇康便是这类人,他的那曲流于刑场上空千年未绝的《广陵散》便是最好的证人。这种带来灾难的嫉妒还在,文人风骨却与诗词一道,成熟的太早,然后便开始凋零,以致今日难觅其踪迹。若今日之文人能学得当年东坡的几分真实洒脱、能保得几分昂扬向上、不轻易屈服的文人风骨,文化盛世也许不会这样失去了留存的活力,轻易地消失的无影无踪。

即便不是文化精英,平常人的生活中亦不可缺少这份洒脱。《古诗十九首》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没有百年,人们却忧虑了千年的事情。人生在世即便不可像诗中说的一味及时行乐,也要“秉烛夜游”,不过于惜费,不必羡慕“仙人王子乔”可驾鹤升天的潇洒生活,保持一颗豁达年轻、昂扬向上的心,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坎坷曲折。

只因襟怀苍生,使其生活寄予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唯有伟大的人格熠熠生辉。林语堂在书中这样评价苏东坡:“骨子里是道家风范,讨厌一切欺瞒与伪善。他的文采为其他文人学者望尘莫及,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嫉妒别人;他的伟大,已到达温柔敦厚的地步。他单纯真挚,向来不会装腔作势。”即便在复杂的宦海中沉浮多年,东坡哪里需要如此繁琐的表达心迹?只见他爽朗一笑。

评语:如果你想在《苏东坡传》里读到真实的历史,那当是不易实现的一个目标。作为国学大师最得意的一部作品,这本传记不失精妙之语、传神之笔,但更多的,则是淋漓表现了林语堂先生自身对苏东坡那近乎完美之人格的仰望与钦慕。这样毫不遮掩的深情自然为我们同样有丰富情感的孩子们感觉到。所以,在本文,才有如斯纯真品评:他只愿遵从本心,做一个一世真切的人。能读到那份洒脱和真挚,是一双清目、一颗素心最可贵之处。(彭玲)

【古人对苏轼的评价】相关文章:

1.苏轼的故事-古人典故

2.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3.古人有趣的对联带横批

4.对自我评价

5.对员工评价

6.对党组织评价

7.苏轼,我想对你说

8.对老师的评价

9.对导师的评价

10.对班子的评价

下载word文档
《古人对苏轼的评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