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2022-11-17 08:30: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待晴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篇1: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

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韩愈,其作品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因而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朝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的诗力求新奇,极重气势,富有独创能力,以文为诗也成为了韩诗又一亮点,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能力,扩大了诗的情感领域,纠正了大历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在韩愈的众多诗作中,以长篇古诗为主,其表达的主要内容大都为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这类文章行文平实顺畅,以写实为主。还有一部分的诗作文风大为不同,以清新、富于神韵的特点为主,近似盛唐时期的诗风,如《晚雨》、《盆池五首》,最为著名的就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虽然韩愈在揭露现实矛盾与追求神韵的诗作风格上极有建树,但真正能代表其诗文成就的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的诗作,这可能与韩愈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韩愈天生就有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物、景物、情感的追求,并且他一再提倡的“养气”之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的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苏轼评价韩愈

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韩愈,自幼研究古训,关心朝政,但却郁郁不得志,皇科开选,韩愈考了四次才勉强考上,他一面专心研究,一心继续科考,想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相惜。

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因为韩愈在唐代中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散文开创了另一片天地,更是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单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

韩愈的成就深得后世人的尊敬,大家将他封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对韩愈的评价

韩愈字退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有着极强的思维逻辑,对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见解,韩愈所总结出来的“道统”一说更是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韩愈在政治上也是直言直谏,没有丝毫的保留和顾及,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极为高的。

同是一个朝代的刘禹锡就评价韩愈是个,三十年内,使得声名塞天的巨人。李翱曾经和韩愈同时在吏部为官,共同处事过的李翱认为当时只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才能和韩愈相比。而韩愈到宋朝,则更是被世人所推崇,大家欧阳修就对他评价颇高。欧阳修认为韩愈的`文笔无所不可,尤其喜欢用诗句来作文章,不过他又喜欢将谈笑、人情、物态统统赋予在诗中,文笔功力常人难及。欧阳修更推崇韩愈在文学作品中的韵味,出入会合中都是不拘泥的,奇巧难得,就像那些奇险的山峻,越是险峻就越是奇特的耐人寻味。大文豪苏轼也是尊崇韩愈,他认为东汉以来,道统早已丧失,文学弊端日益凸显,即便是唐初的那些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家豪杰们也是不能挽救这种颓势,唯有韩愈为人先,以一介布衣令天下恢复,重新归于正道。

可见韩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敢于劈开当时浮靡的文学弊端,用气势磅礴的诗文重开清新俊朗的文风,回归古文。而韩愈作为一个个体,又是个正义凌然的大丈夫,在政治上不向权贵低头,而是敢于发声。

韩愈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文章,那样反而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习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的精华。韩愈认为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这一篇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人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篇2:苏轼如何评价韩愈的解析

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王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运动,其中就有苏轼。苏轼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抵制和抗议。推行变法前,苏轼指出王安石变法措施太为激进,在北宋社会根本走不长久。

1069年,苏轼曾给宋神宗三次上书谏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其中,苏轼就王安石提出的《贡举法》向宋神宗提出了意见。苏轼认为,王安石倡导的人才选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只重视能力而不注重人品,如果选拔人才按照《贡举法》来选举,那么朝廷上将会滋生很多投机分子。苏轼正面批评了王安石选拔人才弃百姓的利益而不顾。随后,苏轼遭到了王安石等改革人士的打压。但是,这并没有让苏轼放弃,他又给宋神宗上书两次,全面抨击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弊端。以《雇役法》为例,苏轼指出,助役钱会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对那些投机取巧的贪官污吏来说,他们仍然能从其中获得大量的利益。如果这一措施实行,只会引发百姓的哀怨。

苏轼三番五次的'谏言根本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他毕竟只是一位官职不高的文官。苏轼明知道宋神宗变法的决心和毅力,但是他依然上书提示改革措施的弊端,足以看出苏轼是位大智大勇的人才。不久之后,苏轼遭到改革派的排挤而离开了京城。随后,他将自己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上书给宋神宗,向他说明改革后百姓的生活状态。

篇3:苏轼如何评价韩愈的解析

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韩愈,自幼研究古训,关心朝政,但却郁郁不得志,皇科开选,韩愈考了四次才勉强考上,他一面专心研究,一心继续科考,想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惜相惜。

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因为韩愈在唐代中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散文开创了另一片天地,更是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单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

韩愈的成就深得后世人的尊敬,大家将他封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篇4:古人对苏轼的评价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云其绘画:

“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

林语堂《苏东坡传》云: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概括是"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

篇5: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五引)

胡寅

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汲古阁本向子諲《酒边词序》)

王若虚

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

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

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南诗话》)

元好问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

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

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王士禛

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花草蒙拾》)

周济

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介存斋论词杂著》)

刘熙载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

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云:“尚馀孤瘦雪霜姿。”

《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艺概》卷四)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当代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朱德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黄庭坚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苏辙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王直方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

王灼

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碧鸡漫志》卷二)

篇6:对苏轼的评价作文800字

对苏轼的评价作文800字

作为一名杭州人,我知道他为杭州留下了一道美味——东坡肉,他在西湖建造了一道堤——苏堤,他还为西湖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苏轼。

虽然少年成名,但苏轼却一生坎坷。表现在仕途上,由于他的政治观点与变法派不尽相同,这使得他一生不是被贬官,就是行走在被贬官的路上。他先后被贬到密州、湖州、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从南到北,一生远离京城,漂泊天涯。

然而,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他丝毫没有过畏惧或失望,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无论是在荒凉的贫瘠之地,还是在边远的荒蛮之乡,他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积极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造福当地百姓。

就算是身处艰困境地,在政务之余,他仍然写诗作词,寻找生活之中的美好之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他对美景的赞美与向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对亲情的渴望与珍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他豁达的心胸与平静的心境。

作为一名热爱生活的人,他也不愧是一个美食家,他用自己的方法蒸出了东坡肉,为广大人民的食谱添加了一个新的选择。并且他还有一套自己品评美食的见解。

有时候,我会慨叹,这个世界怎么会有一个这样乐观旷达的人呢?虽然身处荒凉的地方,家庭生活也倍受打击,并且仕途还一直“左迁”,但他的心里一直保持着平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确实做到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也对他豪迈的`诗风词风造成了不少影响。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人生是不幸的。一个才情空前的人物,在政治上却长时期没法实现抱负。当再次看到希望时,却客死他乡。但我们又要感谢历史,正是独特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独特的苏轼。他的文章、诗作、词风,无不深受他人生际遇的影响。

然而,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不朽作品,更是他那无论身处何地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苏轼的地方吧。

篇7:高中生对苏轼的评价:一世洒脱一世真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敬其者甚少。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一代词宗,书法大家;仕途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不畏权贵,尊崇本心,说出“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的“狂妄之语”;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自伤自哀,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低吟“十年生死两茫茫”;虽才高八斗,仍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遂有“为报倾城随太守”。

如此一个词坛巨擘、文学大家跌宕起伏的一生,被林语堂先生描绘于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倒更似后人对于前人的叩问与致敬、一古一今两位大师的心灵交汇。有了这种别样的沟通,他笔下的文字才会如此色彩鲜明,情感丰富又真实得如同史家犀利的笔锋。

其实东坡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一生活的真实生动的人。早年读到虽身死终与英雄齐名的汉代文人范滂的故事,便敢于大胆的抬起头问一问母亲是否容许自己成为范滂这样的人,这是天真的时期心中埋下的最初的真实洒脱的种子;后来跻身仕途,才华横溢,引人瞩目。仕途相对平顺时弟弟遭贬,远走他乡,他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劝慰弟弟的同时,将真正的他幻鸟般的灵魂抛向星辰间梦游。

才华太过耀眼,性情又孤高耿直。权力的诱惑下,党争的勾心斗角、朝堂的风起云涌不会给人宁折不弯的机会。于是如同灭顶之灾的“乌台诗案”祸起萧墙。带着官场、文坛一起泼来的满身脏水,东坡狼狈而疲倦的走向漫长的流放之路。“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天大的冤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令他清醒地认识到消极既换不回自己的清白,又不能给自己从容赴死的理由,不如尝试调整心态,即便不能恣意如前,总不能死气沉沉的得过且过。天下之大,何处不是东坡的容身之处?在偏远的黄州,一首《临江仙》中写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若能再来一次,他定愿超拔羁绊遁身江湖,不再为尘世的功名利禄奔走。政坛是他施展政治才华的舞台,他渴望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同时政坛太过泥泞,一经卷入再难抽身,且是一个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的地方,有时甚至会毫不留情的吞噬掉一个人所有的理想,并将他打发到没有出路的荒凉之处苟且。这样的荒凉在东坡眼里逐渐变的温暖友善、充满生机。看到温暖友善的荒凉的东坡是觉悟了的东坡,重新回归于当年有着满腹济世报国之心的真切的年轻人。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成长于寂灭后的再生,成熟于寂寞的穷乡僻壤。他如何能够做到这般洒脱?从 “城东不斗少年鸡”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数十载光阴打磨平了他身上的棱角,却浇不灭他心中真情而洒脱的火焰。阴谋暗算冤狱流放漂泊,他似乎从不在意他的文字、他的思想能为他带来什么益处;为子为父为夫为友为臣,他只愿遵从本心,做一个一世真切的人。

社会灾难铺天盖地,文化精英往往首当其冲。当年因为对司马氏统治集团存在了一定的威胁最终含冤而死的嵇康便是这类人,他的那曲流于刑场上空千年未绝的《广陵散》便是最好的证人。这种带来灾难的嫉妒还在,文人风骨却与诗词一道,成熟的太早,然后便开始凋零,以致今日难觅其踪迹。若今日之文人能学得当年东坡的几分真实洒脱、能保得几分昂扬向上、不轻易屈服的文人风骨,文化盛世也许不会这样失去了留存的活力,轻易地消失的无影无踪。

即便不是文化精英,平常人的生活中亦不可缺少这份洒脱。《古诗十九首》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没有百年,人们却忧虑了千年的事情。人生在世即便不可像诗中说的一味及时行乐,也要“秉烛夜游”,不过于惜费,不必羡慕“仙人王子乔”可驾鹤升天的潇洒生活,保持一颗豁达年轻、昂扬向上的心,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坎坷曲折。

只因襟怀苍生,使其生活寄予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唯有伟大的人格熠熠生辉。林语堂在书中这样评价苏东坡:“骨子里是道家风范,讨厌一切欺瞒与伪善。他的文采为其他文人学者望尘莫及,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嫉妒别人;他的伟大,已到达温柔敦厚的地步。他单纯真挚,向来不会装腔作势。”即便在复杂的宦海中沉浮多年,东坡哪里需要如此繁琐的表达心迹?只见他爽朗一笑。

评语:如果你想在《苏东坡传》里读到真实的历史,那当是不易实现的一个目标。作为国学大师最得意的一部作品,这本传记不失精妙之语、传神之笔,但更多的,则是淋漓表现了林语堂先生自身对苏东坡那近乎完美之人格的仰望与钦慕。这样毫不遮掩的深情自然为我们同样有丰富情感的孩子们感觉到。所以,在本文,才有如斯纯真品评:他只愿遵从本心,做一个一世真切的人。能读到那份洒脱和真挚,是一双清目、一颗素心最可贵之处。(彭玲)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相关文章:

1.古人对苏轼的评价

2.对自我评价

3.对员工评价

4.对党组织评价

5.苏轼,我想对你说

6.对老师的评价

7.对导师的评价

8.对班子的评价

9.对学生评价语句

10.对学生评价标准

下载word文档
《揭秘苏轼对韩愈评价极高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