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简介
“清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李方膺简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李方膺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李方膺简介
李方膺简介
李方膺(1695~1755)
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
篇2:刘方简介
刘方
刘方(?—6),京兆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人,隋朝名将。
刘方“性刚决,有胆气”(《隋书·刘方列传》)。北周时承御上士,不久因战功拜上仪同。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相州总管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对此不满,公开起兵反对杨坚。刘方随上柱国韦孝宽平定了尉迟迥之乱。因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总揽北周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刘方进爵为公。
隋开皇三年(583年),刘方随卫王杨爽出征突厥,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大破沙钵略可汗军,进位大将军。此后历任甘、瓜二州刺史,尚未出名。
仁寿二年(6),交趾(郡治宋平,今越南河内)俚人(古族名,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首领李佛子叛乱。占据越王故城,并派其侄子李大权据龙编城(今越南北宁仙游东),别帅李普鼎据乌延城。左仆射杨素刘方有将帅之才,在杨素的推荐下,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27营隋军前去平叛。刘方军令严明整肃,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士兵皆愿为之效命。时长史敬德亮随军行至尹州,病重不前行,留在州馆。分别之际,刘方见其病危,难以痊愈,一时流泪不已,被人称为良将。隋军进至都隆岭,遇俚人据险抵抗,刘方派营主宋纂、何光、严愿等击破之。隋军继续前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刘方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李佛子恐惧,被迫投降,被执送长安。一些桀黠之徒,刘方恐将来反乱,皆斩之。此役,刘方恩威并施,使士卒在人地生疏的恶劣环境下,纪律严明,团结致胜。
隋文帝晚年,群臣说林邑(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多奇宝。时天下无事,刘方新平交趾,于是在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正月,刘方派钦州刺史宁长真等率步、骑兵万余出越棠(今越南宜春至海万霎间),自率主力以舟师出比景(今越南南部)。当月,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刘方军击退。三月,刘方军至阇黎江,林邑军据南岸立栅,刘方盛陈旗帜,击鼓而进,林邑军惧而溃逃。刘方随即 指挥部队南渡阇黎江,行三十里,林邑军乘巨象由四面合围。刘方出战不利,便挖掘了许多小坑,坑上用草皮伪装,然后派兵挑战。林邑军不知是计,见刘方军败退,便穷追不舍,象多跌入陷坑,部队阵脚大乱。刘方派兵用弩射大象,象返走逃窜,林邑军溃乱不可收拾,被俘万人。于是刘方率军反击,济区粟,度六里,战斗多次,全取得胜利。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军据险为栅,又被刘方击破。刘方一直追到马援铜柱南,攻占林邑国都。四月,林邑王梵志放弃国都逃入海岛。刘方进入国都,俘获其庙主18人,全都为该庙整修了神像,刻石纪功然后班师还朝。
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肿足,死十之四五,刘方也染疾,在途中病逝。隋军撤后林邑王又重占国土。隋炀帝闻讯后非常悲伤,下诏书说:“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可赠上柱国、卢国公”(《隋书·刘方列传》)。子刘通仁嗣。
篇3:方纪简介
方纪
方纪(1919-) 原名冯骥。河北束鹿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诗集《大江东去》,散文集《挥手之间》等。
篇4:李元膺——《洞仙歌》
【年代】:宋
【作者】:李元膺——《洞仙歌》
【内容】: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
约略嚬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
已失春风一半。
蚤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作者】:
李元膺,东平(今属山东)人。曾任南京(今河南商丘)教官。其词婉转清新。
【注释】:
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约略:大概。
【赏析】:
上片写早春胜景梅与柳,言“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下片言“至莺化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劝人及早探春。
篇5:李元膺:洞仙歌
《洞仙歌》
李元膺
一年春物,
惟梅柳间意味最深,
至莺花烂漫时,
则春已衰迟,
使人无复新意。
余作《洞仙歌》,
使探春者歌之,
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
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
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
已失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
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赏析:
此词写梅柳早春景色之美,提出探春及早的主旨。上片写早春梅柳的绰约风姿。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庭院冬寒散去,春晴复归的季节转换。“杨柳”以下数句描写杨柳初生的嫩芽新叶向人绽放“青眼”。“青眼”的意象,既符合柳树嫩芽嫩黄淡碧的色泽,又巧妙地显示出柳眼对人似传情意的妩媚。“梅心”写出梅花一点,苞蕾未绽的俏丽俊艳。下片托物言志,借春领悟人生。“一年”三句,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的独特审美眼光,提出柳眼、梅心的“小艳疏香”胜过浓芳,在春寒未尽的早春时节,给尚嫌萧索的大地平添丝丝、点点的春色,是最为娇柔的,梅柳似乎对春寒冷冽尚有些许娇怯,因而在她们俏艳的“轻笑”中带着“轻颦”的愁态。“到清明”三句辞意顿转,讲至清明暮春“百紫千红”竞放时节,繁花浓芳,色彩缭乱,春色已极盛转衰,“已失春风一半”,早春梅柳之俏艳新意已烂然将尽。最后提出探春赏花要“早占取韶光”,方能领略春天景色的新意。“莫管春寒”指别怕春寒,大不了喝杯酒脸醉红身自暖,也要“早占韶光”!这首词写春景春意确别出机杼,发人深思,经得起细细品味。
篇6:李元膺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李元膺」东平(今属山东)人,南京教官。生平未详。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蔡京翰苑,因赐宴西池,失足落水,几至沉溺,元膺闻之笑曰:“蔡元长都湿了肚里文章。”京闻之怒,卒不得召用。据此,元膺当为哲宗、徽宗时人。
近人赵万里辑有《李元膺词》一卷,凡九首。
●洞仙歌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篇7:李元膺词作鉴赏
这首词讲了一个类似于“人面桃花”的故事。虽为悼亡词,但含蓄不露,不加点破,更见风致。
词的上片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子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金缕衣》,当时流行的一支曲子。
上片意境静中见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
下片写今日此时重寻去年踪迹,同是那庭院深处,海棠花下,飞花片片,然而那位脉脉含情,风姿飘逸的佳人却已“人面不知何处去”了。“携手处”即是去年相会的地方,如今物是人非,美妙的春光只能使词人感到无限怅惘。
接下来,词人将笔轻轻宕开,去写眼前景物。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象是要追逐着骀荡的东风远去。这些景物,都大可寻味。落红之飘零,杨花之飞舞,历来都是诗人歌咏的'对象。而且,那“乱红飞絮”,也令人联想一去不返的青春岁月,连同那梦一般温馨的回忆,都随着春光远去了。
这里词人以写景代替了抒情,而情景中,词意含蓄深蕴耐人深味。关于这首词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冷斋夜话》说:李元膺丧妻,作《茶瓶儿》词,寻亦卒。盖谓词人虚构了一个传奇般的“人面桃花”式的故事,寄寓了对亡妻的悼念与人去楼空的哀怨。这类传奇虽未必确有其事,但词人真挚深婉之情却是词中真味。
篇8:李元膺词作鉴赏
本篇小序表明词首是意提醒人们及早探春,无遗后时之悔。然而,词有所本,唐杨巨源《城东早春》云:“诗家清景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旧意新调,此词自有可喜之处。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隆冬过尽,梅发柳继,词人巧妙地把这季节的消息具体化一个有池塘的宅院里。当雪云刚刚散尽,才放晓晴,杨柳便绽了新芽。柳叶初生,形如媚眼,故云:“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这两个字状物写情,活用拟人手法,意趣无穷。与柳色“相映远”的,是梅花。“一点梅心”,与前面柳眼的拟人对应,写出梅柳间的关系。
盖柳系新生,梅将告退,所以它不象柳色那样一味地喜悦,而约略有些哀愁,“约略颦轻笑浅”。而这一丝化微笑中几乎看不见的哀愁,又给梅添了无限风韵,故云“更风流多处”梅不柳。
“一年春好处”句,即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挽合上片,又开下意:“至莺花烂熳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小艳疏(淡)香”上承柳眼梅心而来,“浓芳”二字则下启“百紫千红”。清明时候,繁花似锦,百紫千红,游众如云。“花正乱”的“乱”字,表其热闹过火,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它较之“烂熳”一词更为别致,而稍有贬意。
因为这种极盛局面,实是一种衰微的征兆,故道“已失了春风一半”。这春意阑珊之际,特别使人感到韶光之宝贵。所以,词人篇终申明词旨:“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这里不仅是劝人探春及早,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盖春寒料峭,虽不如春暖花开为人喜爱,但更宜杯酒,而一旦饮得上了脸,也就寒意尽去了。
●茶瓶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
歌罢花如雨。
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
回首青门路。
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篇9:李膺字元礼阅读答案
《李膺字元礼》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②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③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④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⑤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节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膺谢不受 (2) 膺等复废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无所交接( )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2)故引用天下名士( )
A.使用 B.重用 C.荐用 D.任用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公事免官 乃以膺为长乐少府
B.乃复征为度辽将军 至乃杀孕妇
C.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 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
D.为司徒胡广所辟 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
19.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20.请择其一例分析文中间接描写的作用。(4分)
21.依据相关事迹,概括李膺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迹 李膺的品质
矢石破虏 (1)__________________
拒收樊陵 (2)__________________
惩治张朔 (3)__________________
临难不辞 (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2分)(1)拒绝 (2)(被)罢免(官职)
17.(2分)(1)A (2)C
18.(2分)C
19.(4分)自从李膺来到边塞,(敌寇)一见(他的)威势都惧怕降服,将原先抓捕的百姓都送还回来。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远震边塞。
20.(4分)间接描写有:第(2)段之末;第(5)段景毅“自表免归”。
其作用:通过“诸黄门常侍”行为收敛,小心谨慎,表现李膺的威严震慑群官, 使之不敢胡作非为。当李膺遭祸,景毅毅然不避牵连,因其子为李膺门徒主动领罚,表现了李膺巨大的影响力及在朝野的正义力量。(例子1分;分析2分;表达1分)
21.(4分)(1)机智英勇 (2)明辨忠奸(3)疾恶如仇(4) 舍生取义
译文:
李膺字符礼,是颍川襄城人。李膺性情高傲,没有什么交际往来的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调任青州刺史。又被征召,再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调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老请求不会赴任,被转调监领乌桓校尉。鲜卑屡次进犯边塞,李膺常常亲身参加战斗,每每打退敌人,敌人十分惧怕。李膺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到纶氏居住,教授弟子常达到上千人。南阳的攀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推辞不接纳。攀陵后来凭着阿谀攀附宦官,官位达到太尉,成为有节操的人感到羞耻的事情。苟爽曾经来拜见李膺,借机替李膺驾了车,回去以后,高兴地说:“今天才能够为李先生驾上车呀。”李膺被人仰慕就像这样。永寿二年,鲜卑侵扰云中,桓帝听说李膺有本事,就再次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在这之前,老百姓屡次遭受鲜卑祸害、自从李膺到了边塞,鲜卑人远远望见他的气势就都畏惧顺服,先前所掳掠的男女,全都送还到边塞跟前。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震慑边远地域。再次调动官职,又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任野王县县令,贪婪凶残无道,甚至竟杀害孕妇,得知李膺威猛严峻,畏罪逃回京城,就躲在他哥哥张让的府邻中,藏在夹壁墙里。李膺了解到这些情况,率领将吏拆毁夹壁墙捉住张朔,交给洛阳监狱。录完供词后,就把他杀了。从此黄门常侍们都谨慎小心敛声屏气,按例休假时都不敢再出皇宫了。皇帝感到奇怪询问他们原因,他们一齐叩头哭着说:“怕李校尉。”这时候朝廷一天比一天混乱,纲纪颓败,李膺独自守持法度纲纪,自我保持声名高洁。后张俭事件发生,朝廷缉捕株连的同党,同乡人对李膺说:“你可以逃走。”李膺回答说:“事奉君王不躲避灾难,有了罪过不逃避刑罚,这是臣子的节操。我已经六十岁了,死生有命运的安排,逃走将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去了奉诏监禁犯人的监狱。李膺被拷问处死,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远的地方,李膺的门生、旧吏以及他们的父兄,一律限制不准做官。
篇10:文言文《李膺》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李膺》阅读题及答案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驾车),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①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首,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②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之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急之罪。诚自知衅责③,特乞留五曰,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驰,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及遭党事④,当考实膺等。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后张俭⑤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注】①张让:宦官。②受辞:指审讯口供。③衅责:罪责。④党事:指东汉桓帝时李膺等为挟击擅权的宦官而遭诬告的党锢之祸。⑤张俭:曾任山阳东部督邮,因揭露宦官罪恶而与之结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 是:肯定,认为对。
B.乞留五日,克殄元恶 殄:灭绝,杀绝。
C.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 却:推却。
D.乡人谓膺曰:“可去矣” 去:前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为官刚直的一组是 ( )
①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②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③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④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
⑤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
⑥事不辞难,罪不逃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膺性格刚直高傲,他不喜欢交往,只是同郡的荀淑、陈寔作为师友。他淡于名利,历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等官职,在改任蜀郡太守时,他借口母亲年迈而不赴任。
B.李膺执法严厉,处死了惨无人道的野王令张朔;张让为其弟鸣冤,李膺则引经据典,证明自己此举无罪,桓帝听后只好承认“司隶无罪”,宦官的嚣张气焰受到打击。
C.李膺对宦官的强硬态度,使宦官们恨之入骨。张俭事件发生后,朝廷搜捕党人,李膺自往诏狱,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流放边疆,门生故吏及其父兄一起被禁锢。
D.李膺品格高洁,即使朝廷纲纪败坏时,他仍能独自坚持节操,士人有被他接纳为门徒的,即如鲤鱼跳上龙门般荣耀;而蜀郡景毅的言行更见李膺的节烈高义、德高望重。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即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2)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1.D (去:离开)
2.C
3.A
4.(1)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机给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才得以给李君驾车。”他被人仰慕到了如此程度。
(2)于是就自己上表要求免官回乡,当时的人认为他很正义。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1)鲜卑数犯塞 ( )
(2)率将吏卒破柱取朔 ( )
(3)事不辞难,罪不逃刑 (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是(2分)
A.为司徒胡广所辟 复征,再迁渔阳太守
B.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C.付洛阳狱 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
D.再迁青州刺史 考死,妻子徙边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2分)
A.以母老乞不之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乃使其从者衣褐
C.让诉冤于帝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七日而诛少正卯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膺作战勇敢。敌寇侵犯边塞时,他常常冒着被流箭和飞石击中的危险,临阵御敌,击退来兵,贼兵非常害怕。
B.李膺执法如山。在张朔杀人一案中,他把个人的生死得失置之度外。宦官们对他十分畏惧,连休假日也不敢出宫。
C.李膺敢于担当。张俭事发后,乡人劝说他逃走以避祸,他却认为这样做有违人臣之节,因而主动前往牢狱。
D.李膺颇有声望。樊陵请求当他弟子;荀爽登门拜见,为他驾车;景顾身为门徒,在李膺死后主动上表辞官归隐。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3分)
(2)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4分)
(3)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3分)
5.(1)shu
(2)jiāng(助词,用于动词后,“率将”与“驱将”“扶将”用法同)
(3)nàn
6.D(调任/发配。A“征召”;B“害怕”;C“交付”)
7.A(到。B竟(才)/于是;C向/被;D就/却)
8.D(辞官归隐的是景顾之父景毅)
9.(1)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每句1分。“以”亦可译为“因为”)
(2)私下担心错在迟疑拖延,却不料落得个办案太快的罪名。(每句2分。 “稽留”“愆”“意”“疾”为得分点)
(3)我本来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的,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他的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谓”“师”“可以”为得分点)
篇11:名人故事:李膺的魅力
名人故事:李膺的魅力
据说现在的追星族,不要说得到偶像的签名,就是被偶像的车溅上点儿泥点子,都幸福得不得了。在东汉,也有这样一位明星,他受人追捧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天王巨星。
他叫李膺,字元礼,河南襄城人。当时洛阳城里的三万太学生,喊出了“天下模楷李元礼”的口号,对李膺顶礼膜拜。凡是能得到他赏识、受到过他接见的太学生都认为如同“登龙门”,立刻身价倍增。学者荀爽无缘见李膺,耿耿于怀,终于找到个机会为他赶了趟车,得以交谈几句,回来后觉得特别荣耀,到处宣传:“今天我为李君驾车了!”世人对他的'仰慕,由此可见一斑。
李膺如此受人推崇,魅力何在呢?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学问没的说,但他最可贵的地方却并不在这里。
桓帝时,李膺任司隶校尉,负责督察百官。时值宦官专权,宦官头子张让有个弟弟叫张朔,依仗其兄的权势当上了野王县令。张朔性情荒诞不经,而且贪婪残暴,有一天,他酒足饭饱后,突发邪念,非要瞧瞧未出生的婴儿是个什么模样,便把从街上捉到的一个孕妇活活地剖腹杀害了。李膺义愤填膺,下令抓捕,张朔吓得逃回京城,藏在了他哥哥家客厅的一根“合柱”里——那是一个中间掏空而形成的密室。那时候,张让的府第门庭森严,道道关卡,一般官吏根本无法进入。李膺不管那一套,手持令牌,亲自带人闯进张府,破柱将张朔逮捕,经审讯录供后,立刻将其斩首示众。待到张让想办法搭救,他弟弟的人头早已落地。他跑到桓帝那里嚎啕痛哭,说李膺不但冤枉他的弟弟,还先斩后奏,犯欺君之罪。
桓帝果然动怒,召李膺进见,厉声责问道:“李膺,你眼里还有没有朕?为什么不先奏朝廷便施刑戮。”李膺镇定自若,回答说:“过去孔夫子做鲁国司寇,上任七日就诛少正卯。今天臣到任已十天了,才杀张朔,我还以为会因为我除害不速而有过,想不到会因及时处决张朔而获罪。我深知因此而惹祸了,死期快到,特请求皇上让我再活五日,除掉那祸首,然后皇上再用鼎烹煮我,我也心甘情愿。”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表态,说得桓帝哑口无言,只得转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罪有应得,司隶有什么过错呢!”
自此,大小宦官大受震动,吓得说话不敢粗声大气,走路不敢伸直腰板,连休假也不出宫玩耍,桓帝奇怪地问他们是什么缘故,大家都叩头哭泣说:“害怕李校尉。”
话虽是这么说,宦官对李膺恨之入骨,无时无刻不想置之死地而后快。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他们指使人诬告李膺等人笼络太学生,结成朋党,毁谤朝政。桓帝大怒,李膺被捕入狱,受到牵连的多达200多人。他们项颈、手、脚加上“三木”的刑具,头被蒙盖着,遭到严刑拷打。李膺骨头很硬,也很机智,他在供辞里故意牵涉大量宦官子弟,弄得这些宦官也怕惹火烧身,不敢再深究,李膺得以死里逃生,仅仅被免掉了官职而已。
到灵帝时,士人与宦官的斗争更趋激烈,宦官们凭借掌握的权力,先下手为强,掀起了东汉历史上第二次“党锢之祸”,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先后遇害。有人给李膺送信,让他赶紧逃走,李膺回答说:“临事不怕危难,有罪不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气节。我年已六十,死生听从命运,往哪里逃呢?”不仅没有逃跑,还主动投案“自首”,结果被酷刑拷打至死,老婆孩子都被流放,门生、故吏、父兄都被禁锢。
当时有个叫景毅的官员,是李膺的铁杆粉丝,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儿子做了李膺的门徒,还没登入在他的学生名录中,因而没有受到牵连处理。景毅深以为耻,说道:“我因为李膺是贤者,才让儿子拜师,虽然没有在名册中,却不可以自己不说。”于是,上书说明自己父子与李膺的关连,挂印封金,官也不当了,领着老婆孩子回老家种地去了。
学识让人尊敬,而品格则愈加令人仰慕。正直高洁,敢于担当的人品才是李膺魅力的源泉,与这样的人相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怎么能不使人向往而膜拜呢?
篇12:李鱓简介
李鱓简介
李鱓(1682~?)
中国清代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 。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 〗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 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 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 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 〖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 使画面十分丰富,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1682~?)
中国清代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以画供奉内廷,但遭忌离职,后又被选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又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始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为扬州八怪之一,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对,认为有霸悍之气 。有《土墙花蝶图》、《城南春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 〗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 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 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 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 ;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 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 〖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 使画面十分丰富,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色图》、《蕉竹图》、《五松图》等传世。
【李方膺简介】相关文章:
1.李国文简介
2.李筠简介
3.李诵简介
4.李 灿简介
5.李艺简介
6.李瑛简介
9.姬辟方简介
10.李成梁简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