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2022-06-05 08:20: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沈云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供大家阅读参考。

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篇1:关于邓小平的小故事

19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今广安市协兴镇) 牌坊村。原名邓先圣。5岁进私塾发蒙,学名邓希贤,后转入新式小学。 199月,16岁的邓小平在重庆乘“盎特莱蓬”号邮轮赴法国勤工俭 学。 1929年夏。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接下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邓小平的小故事

“我是实事求是派。”这是邓小平同志对自己的评价。坚持真理,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既是邓小平极其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他独特的领导风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国家经济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1961年春,邓小平根据关于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指示,深入北京顺义农村视察。针对当时“平调风”、“共产风”给农村经济带来混乱,公共食堂弊端百出、难以为继的情况,他果断指出: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要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

1962年,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各地农村自发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有的地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有的地方实行包产到户。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党内有不同意见,群众也盼望着中央给予明确的答复。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为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1962年7月,邓小平在两次不同的会议上,针对发展农业生产关系的问题,指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在生产形式上简单划一。群众愿意采用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为形象地表达这一观点,邓小平引用了“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话,以此来表达他对包产到户的肯定。正因为邓小平的态度如此鲜明,“猫论”如此生动形象,这两次讲话后,“猫论”不胫而走。后来“猫论”受到批判,但历史实践证明,源自实事求是的“猫论”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

邓小平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正是因为相信和坚持实事求是,他工作求实务实,为人诚实朴实,注重实干,不搞虚的。同时他还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我们党正确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已经73岁,但其思想活跃和解放的程度,连许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邓小平曾风趣地说:“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坚持强国之路,又坚持立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新成就。

【启示】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生命、我们事业的根基。坚持实事求是绝非易事,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需要牢记宗旨使命,克服私心杂念、敢于坚持真理。在这些方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应当学习他的品格、汲取他的智慧,争做实事求是派。真正做到“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的人多了,我们的事业就能永葆生机活力、永远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早日实现。

篇2: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1920年8月27日,刚满16岁的邓小平作为四川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毕业学生离开故乡,踏上前往法兰西的旅程。5年的时光,他当过施耐德工厂轧钢工,也在巴黎运河边上扎花。

但正是这5年的时间,他跟着赵世炎、王若飞学习马列主义,和周恩来一起打地铺,做了《赤光》杂志的“油印博士”,也成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最年轻的成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从事革命活动过于频繁,邓小平从1925年6月起,就被法国警方列入重点监视名单。而当1975年5月,邓小平以中国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身份访问法国时,法国方面却给予了相当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外交礼遇。

篇3: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战友情深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逝世,7天后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邓小平率全家子孙最先来到灵堂。他向刘伯承三鞠躬,长久地伫立在遗体前,凝视着,深思着,隐忍了近半个世纪的泪水,在这一刻完全宣泄给了自己挚爱的师长和战友。

1947年6月30日深夜,刘、邓率4个主力纵队共12万人,在强大炮火掩护下从8个渡口、150公里宽的地段强渡黄河。随后进行的鲁西南战役,刘、邓率领15个旅的兵力,经过28天的连续作战,歼敌4个整编师共9个半旅约6万人。

在现在看来,挺进大别山或许轻松简单,乘坐现代化交通工具谈笑间即可完成,但当时不管是天时还是地利,刘、邓大军均不占优势。险象环生之时,刘伯承用“忧心如焚”四个字表述自己焦灼心情。邓小平也回忆那是自己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刻。“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

然而,烈火炼真金,患难见真情。正是一次次的共赴死生,让“举轻若重”的刘伯承愿意把身后大事托付给这位“举重若轻”的好兄弟。

篇4: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恢复高考

后刚一复出,邓小平就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从这个时候开始,邓小平在探索和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就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来抓。他不仅领导了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情系“希望工程”,而且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们的猜测中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是邓小平在复出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地作出了一个关系到中国几千万知识青年命运的重大决策——决定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以头条新闻发布了这条几千万青年在焦急等待的消息。那一年的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参加高考。距此半年之后,中国又进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招生。这是世界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两次的实际考生总数达到了1160万。

篇5: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科学界的春天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次科学大会的意义非同寻常。人们都说,它象征着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千百万科技工作者感到了科学的春天。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者,从事脑力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当谈到要“加强科技队伍的党委领导”时,邓小平又真诚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为了实现科学研究计划,为了把科学研究工作搞上去,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其实,从1977年第三次复出以后,邓小平就一直关心着科学家和科学事业,他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位名副其实的“后勤部长”,人们一次次感受到这位老人爱惜人才的无私情结和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急切之情。

1992年邓小平最后一次来到南方视察。这位已经88岁高龄的老人,依旧关心和关注着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当来到珠海经济特区时,他要求看一看这里的高科技产业。得知年轻的科技人员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中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时,老人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越新越好,越高越好,越高越新我也就越高兴,我高兴人民高兴,还有中国这个国家高兴。”

篇6: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特区建设

当邓小平向全党全国人民大声疾呼“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些真理的时候,改革,作为急迫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人们面前。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在听取了广东省领导习仲勋、杨尚昆提出的针对广东省的汇报后,邓小平说出了脑海里早就思考好的设想:“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也划出一块地方来,就叫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呢,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特区建设一晃几年过去了,1984年1月邓小平来到深圳看看他牵挂的经济特区建设的如何了。邓小平等领导登上了深圳当时楼层最高的国商大厦,俯瞰市中建设的繁忙景象。八十岁高龄的邓小平站在高台上仔细聆听罗湖新城区的情况汇报,迎着寒风毫不在意,几次拒绝了随行工作人员要为他披上大衣的请求。

1987年6月12日,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内。邓小平向前南斯拉夫贵宾科罗舍茨详细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谈到开放政策时,他说:“我们呢,首先搞了深圳经济特区。当时我们党内还有人采取了怀疑的态度,不相信我们是正确的。”邓小平打了个手势,提高了声音说:“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如隆隆的春雷响彻神州大地,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篇7: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应邀访美

1979年1月28日至2月6日。邓小平应邀访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正式访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而当时的美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第当初在北京与邓小平共进晚餐时就曾许诺邓小平,如果邓小平访问美国,他将邀请邓小平到家里吃饭。1979年初,邓小平携夫人访问美国时,第一个晚上就前往布热津斯基家里参加了私人晚宴。

由于宾主熟稔,大家怀旧说新,气氛融洽。酒酣之时,布热津斯基突然说道:“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其他所有国家。”对这样一番涉及民族自尊的不得体的议论,邓小平反应很快,微微一笑:“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现场一片笑声,而小平的不卑不亢,诚恳自信,更是立刻赢得了布热津斯基的敬佩与尊重。

5月,布热津斯基在出席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美国外交政策报告会时,谈及邓小平,这位84岁的老人说道:“我最佩服的中国领导人,就是邓小平。”

篇8: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

香港回归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铁娘子”此行踌躇满志。3个月前,英国在争夺马岛控制权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因此,她信心满满地打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主权牌”:“有关香港的3个条约,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抹煞这一事实。既然这些条约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须得到遵守。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对香港带来灾难性影响,破坏香港的繁荣。”

邓小平弹了弹烟灰,斩钉截铁地说:“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的!”随后,他进一步申明:“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最后,小平一语定音:“如果中国在,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于是,就有了“铁娘子”在人民大会堂门口的意外摔倒,有了19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响彻在维多利亚港的《义勇军进行曲》、飘扬在香港上空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

邓小平的小故事2020精选

篇9:邓小平故事5个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间,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相关文章:

1.邓小平的故事两个

2.创业小故事精选

3.三分钟小故事精选

4.宠物小故事精选

5.读书小故事精选

6.抗战小故事精选

7.格林童话小故事精选

8.睡前儿童小故事精选

9.读故事儿童小故事精选

10.伤感爱情小故事精选

下载word文档
《邓小平的小故事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