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2022-06-08 08:23: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恩佐布鲁斯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篇1: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我国是微生物制药生产大国,每年会产出数以亿吨的微生物药剂,其中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如此大的生产规模使得我国微生物制药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从近年来看,我国微生物制药研究方面还相对薄弱,一些微生物制药企业只注重眼下的药物生产,对于微生物制药研究以及未来微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评估却始终不重视。随着我国加大对微生物制药研究的关注力度使得相关领域对于微生物制药研究逐渐重视起来,本文对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做了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对我国微生物制药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1微生物制药的概念及特点

微生物制药领域较为广泛,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应当是抗生素类微生物制药,其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类感染和肿瘤。近些年随着基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制药所涉及的领域不再单纯用于感染及肿瘤的治疗,而是涉及到了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和拮抗剂等等。这些药剂其本身的活性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行抑制和限定的范畴,因此其也不能单纯地再被统称为抗生素。目前,将这些不同功能的药剂统称为微生物药物,而对这些微生物药物进行生产则被称为微生物制药。

篇2: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微生物制药中生物合成是一个重点内容,也是未来微生物制药的主要发展方向。生物合成是目前医药品研究的主方向,全球已经有一半以上的药品是通过生物合成而制取的,这种合成方式远比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合成方式更加简便且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未来生物合成必然会被更加广泛地应用,除了目前我们所熟悉的各类抗生素,例如: 青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许多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也同样会采用生物合成的方式进行药品的制取,不仅如此,随着微生物制药研究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将研发重点放在目前一些不治之症上,例如: 糖尿病、心脏病、艾滋病、癌症等领域。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我国人民而言,未来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对各类疾病进行更加有效的治疗以及自身寿命的延长,而这正是未来微生物研究的侧重点,因此,必须加大对微生物制药研究的重视,从而使我国能够在国际微生物制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吴剑波。微生物制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王艳红,贾桂燕,余丽芸,等。微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01) :175 - 176.

[3]Zhu FC,Wang H,Fang HH,et al. A novel influenza A(H1N1)vac-cine in various age groups[J]. N ENSL J Med,,361(25) :2414- 2423.

[4] 刘兴安,吕金燕,杨明媚,等。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人群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16(27) :159 -160.

篇3: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2. 1生物制品的研究发展

2. 1. 1疫苗

疫苗是最为常见的生物制品,有多种不同的类型。近几年研究最为成功的是禽流感( 甲型H1N1) 疫苗,此种疫苗的防疫效果极为显着,被大规模应用在人群中,使得H1N1型流感在人群中的感染几率迅速下降,表现出了极为优秀的抗流感性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H1N1疫 苗 的 效 果 却 在 不 断 衰 退,很 多 易 感 染H1N1的人群其感染几率再次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已经接种了H1N1疫苗但依旧被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极为必要。

2. 1. 2类霉素

类霉素是一种毒素,其最具代表且对人体威胁与伤害最大的是贝类麻痹性类霉素,这种类霉素能够在短时间内麻痹人体呼吸系统从而造成死亡。目前,类霉素已经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组织所关注的焦点性问题。大部分人之所以会感染类霉素,是由于食用了含有贝类麻痹性类霉素的牡蛎或其他贝类食品从而导致中毒。这种毒素主要作用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使人类出现神经麻痹从而导致窒息死亡。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贝类麻痹性类霉素的中毒事件,1981年西班牙有5 000余人中毒,1983年菲律宾有300人中毒,21人死亡。贝类麻痹性类霉素的毒性极强,其毒性高达眼镜蛇毒的80倍以上,因此死亡率几乎高达100% .如果摄入量超过了限量很容易直接造成食用者死亡,而目前却没有对贝类麻痹性类霉素的特效药物。

2. 1. 3免疫血清

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之为免疫血清。免疫血清最大的功效是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作用使其能够进行人工被动免疫,从而让机体对某种毒素或者病毒产生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但是这种被动的免疫方式注定其抗体不会始终作用于人体,其在人体停留一定时间后就会自动消失,因此其作用时间较为短暂。目前,对于免疫血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细菌培养分离以及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实验。在这些诊断方式中细菌培养分离的结果并不准确,因为当患者服用了抗菌药物后其细菌培养分离的结果可能是阴性,因此血清学实验则成为了较为理想的诊断方式,在血清学实验中,到目前为止肥达反应始终是较为重要的确定伤寒的实验室指标。

2. 2抗生素的.研究和发展

抗生素中被最早发现且最为着名的是1929年所发现的青霉素,其经过研究后成为了最早应用于医学临床的抗生素,迄今为止青霉素依旧被广泛应用,而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头孢类抗生素在我国的应用则更为广泛,其对于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黄金葡萄菌等治疗都有着较为理想的疗效。在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是第二个生产并应用于临床上的抗生素,其对于结核病的治疗效果极为显着,链霉素属于不含伯胺基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采用两种方法制备免疫原。一是利用醛基可以采用O -( 羧甲基) 羟基胺法,将其生成含有带羧基的半抗原衍生物,然后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带有羧基的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胺基或者羧基结合。二是利用链霉素其醛基直接与载体蛋白的胺基缩和。

2. 3干扰素

干扰素本身是一种活性糖蛋白,其大部分被应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的医疗领域,干扰素还可以对人体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其本身也是人体防御系当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干扰素已经在病毒性流行感冒、带状疱疹、乙肝以及肿瘤等病症的治疗方面被普遍采用并且效果较为理想。干扰素在早期是利用病毒来诱导人体白细胞生成,这种方式的弊端较为明显: 其一是产量低,其二则是造价高。目前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干扰素可以通过大肠杆菌和粮酒酵母中表达,利用工业来进行发酵生产。目前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而言,干扰素仍是最为常见且较为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其对患者的肝硬化有一定延缓作用并且可以抑制肝炎病毒的发展。

2. 4甾体激素的研究发展

甾体激素是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类药物,其本身的化学结构极为复杂,以目前的制药手段仍没有办法通过全合成的方式来制取,因此,只能采取对含有载体母核结构的天然产物进行提取,然后半合成而取得。在20世纪70年代前,大部分的甾体激素类药物都是通过薯蓣皂素作为原料,但由于薯蓣的价格在70年代后大幅上涨并且资源几近枯竭,因此,国内大部分公司开始对新的甾体激素药物原料进行研究,目前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非常容易被得到的甾醇可能在未来能够被充分利用。

篇4: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论文

微生物是一种遍布在我们周围的非常小的生物。微生物的成员有:细菌、病毒等。在制药领域中,这些微生物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帮助人们进行发酵作业,从而产生人们想要的东西。人们最早发现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们让某些物质发酵的现象,是公元18,由德国的毕西纳发现。从那年,从那个人之后,人们明白了产生发酵现象的原理。这给人们掌握发酵的技术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发酵技术在生产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到了现在,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在制药领域当中,成为制药生产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并且在制药领域的得到了大力推广。本文将对微生物发酵制药进行探讨。

1微生物药物的类别

借助一些科学原理和方法,制造出一些专门用于治疗或者预防的药物,这些药物就可以叫做微生物药物。这些药物是借助对发酵环境温度的控制,还有某些特定剂量的营养成分,从而制造某些药物的微生物。大部分的抗生素药物,都可以利用微生物制造出来。

2微生物发酵制药

微生物制药的技术有许多种,可以借助两个标准来判定应用的是哪一种微生物制药技术。这两个标准分别是:微生物的发酵环境,还有就是微生物发酵存放的设备。并且还可以根据微生物发酵环境的分别,将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分成下面几种类别:一种是好氧型;一种是厌氧型,还有一种是兼性厌氧型。对于这三种类型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主要判定的依据就在于,微生物的发酵环境是否需要氧气的参与。好氧型发酵技术需要在有氧气的环境下进行,厌氧型微生物发酵技术对环境的需求是,不能有氧气的参与。对于兼性厌氧发酵技术则对环境有无氧气并没有多大的要求。依据微生物发酵存放设备的不同,可以将微生物发酵技术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敞口发酵;一种是密闭发酵;一种是浅盘发酵;还有一种是深层发酵。对于敞口发酵,不需要太复杂的操作,并且使用的器具也较为简单。深层发酵的要求就更多也更为复杂。目前,在发酵工艺中,可用于发酵的微生物种类非常多。许多非人工合成的要素也可直接当做发酵的催化物。可以选用非人工的变异株进行发酵,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对原料的获取也较为便利。

3精简的发酵工艺过程

3.1提前制造菌种对于发酵工艺,在进行发酵工艺之前,先要进行菌种的选用以及纯化,保证菌种的制备。同时,在进行发酵时,还需要定期对菌种进行选育以及优化。

3.2对种子的培育对于种子的培育,就是指激活培养设备中休眠的菌种。将保存菌种的设备打开,把设备中存放的生产菌种放到试管斜面的培养基中,然后,激活试管斜面培养基中的菌种,并且让种子罐中的一些微生物进行繁殖,同时还要对微生物进行提纯。从而得到种子,这种种子,就是由菌种提纯而来。菌种的相关能力,还有制备的方式,提纯的纯度等,都会对发酵物产生直接的影响。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对种子进行培养。比如,用菌丝进罐培养的方法,利用摇瓶培养,把摇瓶种的液体直接接入到种子罐,然后直接在种子罐中让菌种繁殖。还有一种方法是孢子进罐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就是直接利用种子罐对孢子进行培养。要依据菌种不同的性质,选择何种培养的方式。

3.3菌种对发酵物的发酵在发酵工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菌种培养环节,就是在无菌的状态下,培养纯种的微生物。菌种培养需要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进行,因此,在进行菌种培养之前,对菌种培养所需要用到的设备,以及所需处在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对培养设备进行消毒可以选用饱和蒸汽,只需要将120摄氏度的饱和蒸汽维持三十分钟就可以。

3.4游处理在处理完上述的整个微生物发酵的工艺中,需要进行最后一步游处理。游处理需要先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细胞提取出来,得出的就是发酵的产物,利用发酵工艺得出的产物,可以用作生物药物的制作生产。

4结论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目前,对微生物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就是制药领域。借助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人类可以生产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药物。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对微生物的发酵技术也是多种多样。一般的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分四步:制造菌种、对菌种的培育、菌种对发酵物的发酵、对微生物的游处理。通过这个发酵过程,可以制造种类繁多的药物。通过发酵技术的广泛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篇5: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论文

1前言

发酵制药在我国已有上千年之久,早期人们发现药材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改变其原来的药物属性,能增强原来的药效、去除药物毒性甚至有些药物在发酵之后还具备了新的功效,由此发酵制药在医药发展上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项生物技术逐渐完善和成熟,使得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医药生产领域,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的微生物药品如具有抗菌、抗感染等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可见微生物技术在未来医药发展中地位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微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中的作用和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进展来探究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发展趋势与价值。

2微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中的作用

微生物是指细菌、真菌、小型原生生物以及病毒在内的微小生物,种类丰富、繁殖速度快、涉及领域极广,不仅具有高效的物质转化分解能力,而且其在繁殖生长过程中还能生产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生产中以现代发酵技术为核心,在适宜的环境下将所需要的原料经特定的微生物代谢转化为所需产品。近些年微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发展迅速,微生物自身产生的抗菌、抗感染、抗肿瘤等药效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如:免疫调节剂、特异性酶抑制剂、受体拮抗剂等越来越多。在生物技术的发展下,发酵制药发展迅速,药物效果好、生产高效,发展至今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是生命科学研究在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3生物技术在微生物发酵制药中的研究进展

3.1生物制品生产研究方面的发展生物制品是由生物体自身生产,用以预防疾病和诊断传染类疾病的药品制剂总称,包括:疫苗、细胞免疫制剂、免疫血清、类毒素和免疫调节剂6类。其中疫苗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生物制剂,疫情爆发时,疫苗接种可大大降低发病率,但个别疫苗在接种数年后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疫苗制作上运用的微生物技术如免疫学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在临床上的研究开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运用免疫学技术生产的免疫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防的效果,但抗体在人体内会不断被消耗,因此持续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而利用微生物扩繁技术可生产大量的免疫血清供患者使用。而免疫血清在临床试验中也经常运用细菌培养和分离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生物化学鉴定方法及血清学试验,对其临床症状进行鉴定。

3.2抗生素生产研究方面的发展抗生素作为重要的化学制剂,一方面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甚至杀死微生物,另一方面其在医学临床中可以治疗肿瘤类疾病和诊断早期病症以实现及早预防的效果。自20世纪初发现了青霉素后,抗生素的研究才有所起步,几年之后又发现了链霉素,有效的补救了青霉素无法抑制结核菌生长的局面,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而抗生素的工业性生产的实现也得益于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发展,使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后续研究中将抗生素的抗性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抗性另一种是获得性抗性。之后微生物研究更加深入又利用细菌的移动遗传元件进而推动了多抗性菌株在医学研究中应用,对多抗性抗生素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3甾体类激素生产方面的研究发展甾体类激素是公认的除抗生素以外的第二大类药物,其结构复杂不易合成,最常见的生产方式是利用具有甾体结构的天然材料以半合成的方式制备甾体激素。随之对于甾体结构的天然材料的开发和研究就从未停止,随着微生物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选择可降解甾体侧链技术使甾醇类植物也能作为甾体类激素合成的上好原料,这些价格低廉、种植广泛的甾醇类植物的有效利用,不仅降低了寻找生产甾体类激素材料的成本还为甾体激素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4干扰素生产方面的研究干扰素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种活性糖蛋白,由人体细胞产生,能有效的调节人体免疫活性,抵抗病毒、肿瘤损害。早期干扰素的生产条件要求较高,生产成本高、效率低,近些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干扰素的生产基本转为发酵工业生产,生产量和成本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4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发展趋势与价值

17世纪,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19世纪中期人们证实了活的酵母菌能生产酒糈,1940年至1950年青霉素开始实施工业化生产、调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发酵获得氨基酸、蛋白质。1970年左右细胞培养技术和固定化酶的应用基本实现了连续发酵的可能,再之后的左右,高新生物技术逐渐发展,基因工程、细胞融合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应用广泛,现时期的微生物发酵制药发展趋势则开始注重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开发利用,整个的发展过程趋向于由宏观逐渐向微观发展,技术手段也由低端转向高科技。

在微生物技术与发酵制药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医药水平不断提高,药物在数量、种类、药理性能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善和发展:其次,为了提高微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不断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同时,对于微生物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在未来的制药工程中微生物发酵技术发挥的技术优势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毕将无法估量。

5结语

对比过去的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生产难度,而且还创造了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未来的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中必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篇6:我国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现状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微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我国对于微生物制药中产生的菌渣管理方式也不断的改进。

本文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分析现阶段我国在菌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体处对策。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和出口大国,根据相关部门的研究统计,我们发现在中国的抗生素的产量已经高达15万吨,出口占总体的三分之一。

而全世界使用的青霉素等抗生素中,将近90%都产自中国。

根据生产研究我们发现,生产1吨抗生素中会产生40吨的湿菌渣,在20我国生产出来的湿菌渣就将近600万吨。

所以,如何处理湿菌渣,就是我国现阶段所需要面对得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摸索如何处理菌渣,但是对于菌渣的管理系统却极少研究。

1 菌渣使用管理方式的改变

菌渣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可以将其作为牲畜食用饲料或者饲料的添加剂来进行使用和处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回收利用方式。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许多国家使用菌渣作为主要的原料来生产出高蛋白的饲料,而在五十年代后期,上海的制药厂已经开始能够一些生物制药遗留下来的菌渣晒干之后作为主要的饲料添加剂,并且生产出了一种具有独立商标的饲料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字词到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制药厂已经陆续开始将菌渣晒干后作为蛋白质添加剂或者私聊来进行销售。

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药厂已经开始与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开始利用高新技术来处理菌渣,不仅注意到菌渣自身所具有的各种优势和特点,同时还对于菌渣采取一些预先处理,减少菌渣中对人身体产生的损害。

此外,使用对非技术来处理菌渣,是一种新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十分稳定的进行菌渣的处理,还能确保菌渣的无害性,此外最关键一点在于成本投入使用低。

堆肥产品还能够降资源作为有机化肥使用,具有极好的经济型效益,曾经在整个世界内被广泛的接受和运行,但是在菌渣中残留的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对微生物产生抵制,从而堆肥所生产的产品能够符合国家所提出的标注,这些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和研究所进一步展开研究。

在年初,我国环保局就根据抗生素的问题对全国上下许多生产厂家展开调查,之后根据研究规定抗生素菌渣为“危险废弃料”,并且在20将其列入危险废弃物的名录之中。

2 我国微生物制药菌渣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将菌渣全部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弃物进行监督管理,能够将他对环境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然而这对我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庞大的废弃菌渣来说,对于菌渣的处理能力实在是过于落后,无法及时的完成对于菌渣的处理。

另外,在菌渣的生产管理方面,因为受到各种生产管理方面的约束,即便是同一家企业的不同生产批次产品在产生的废弃菌渣方面也存在这极大地差别,无法按照成品等情况对于菌渣的产生量展开计算。

而在场内进行菌渣管理方面因为管理条例无法统一,不同企业在标准的执行方面完全不同,存在着对于环境影响的隐患。

另外,因为不同区域内部的监督管理控制方法和对于设备的要求也缺少规范性的规定约束。

另外,具体的操作工作人员方面来看,菌渣处理的企业缺少独立的安全工作规范条例和具体资格的考核,所以使得这些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安全威胁。

此外,在菌渣的运输和管理方面,因为生产产量十分胖发,对于运输工具的要求极高,运输车辆不仅要有着极强的工作强度,还要有着高频率,如果按照政府相关部门所颁布的危险运输制度,那么整个审批的手续十分的繁琐,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在审批工作至上。

此外,还因为审批工作量极大,使得政府部门的审批工作流于形式,完全忽视了安全性。

3 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建议

3.1 建立菌渣贮存管理制度

凡产生的菌渣不能立即运往处理处置场所立即进行处理的,均需进行适当的包装并暂存在菌渣贮存设施内。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由于菌渣产生量过大且贮存标准相对较高,不建议菌渣产生单位进行厂内贮存,建议菌渣贮存时间不超过24h。

不同类别菌渣抗生素残留、含水率及相关特性不同,因此不同类菌渣均应分开贮存且必须有隔离间隔断贮存。

在菌渣贮存选址的时候,须参考有关规定,远离人员密集区、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水源保护区及给排水明渠。

3.2 建立菌渣运输管理制度

建立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企业在线管理监控平台,实现对菌渣产生企业的收集运输位置及菌渣置处理全过程的实时监管。

在运输方式上,可分为委托运输和自行运输。

委托运输是指菌渣产生单位(或处置单位)需委托进入菌渣专业运输名录名单内的企业承运,而自行运输是指菌渣产生单位(或处置单位)具备菌渣运输资质,可运输本单位产生(或处置)的菌渣。

同时,应建立健全菌渣运输资格认证制度,设置菌渣专业运输名录企业名单。

3.3 建立菌渣处理管理制度

具有自行处置菌渣条件的大型抗生素制药企业可自行建设菌渣处理处置设施,若对外承接菌渣处理须向环保部门审批备案;委托处置单位必须取得环保部门相关菌渣处置资质,生产方须核查相应资质证书,并复印备案。

建议行政部门制定菌渣处置专用资质及资质认定系统,凡具备菌渣处理能力的企业均应获得资质后方可运营。

并且,菌渣处理处置企业应建立健全员工岗位培训制度,从而减少造成环境事故的风险。

3.4 菌渣管理的相关事项

构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使不具备处置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减少设施重建,降低成本,达到行业内综合效益最大化。

建议建立健全菌渣事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环保事故,菌渣事故报告制度分为速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两步:速报即事故发生1h之内及时上报相应行政主管部门,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瞒报;而结果报告为在速报基础上,重点针对事故发生原因、采取的应急措施、相应事故处置措施、事故潜在风险、社会影响及处理遗留问题等内容进行汇报,并出具相关部门有关危害及处置结果证明文件。

同时,建议相关菌渣处置企业为突发性或事故性事件购买第三方责任保险,以便能够为意外时的损害赔偿要求提供保险金;此外,建立菌渣生产和处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通过行政主管部门日常巡查结果、不定期监督抽检的情况、企业内部管理的机制等因素,确定要评价的指标和权重,依据评价结果,对相应企业进行奖励或惩处,并制定下一年度重点监管企业名录。

4 结论

随着对菌渣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对菌渣的管理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国外,部分国家并未把菌渣列入“危险废弃物”名单。

我国对菌渣在管理层面上则存在诸多问题,菌渣处理能力仍然落后,菌渣产生量难以推算,储存管理上尚缺统一规范,运输管理上审批工作繁琐。

针对存在问题,在菌渣的贮存管理,运输管理,处理管理及相关事项上提出了建议,以期菌渣能得到高效安全的处理处置。

参考文献

[1]韩洪军等.我国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现状分析[J].环境工程,,33(1):120-122.

[2]韩洪军等.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信息平台设计研究[J].环境工程,(1):700-702.

[3]王晓红.微生物制药菌渣处理处置技术风险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篇7: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1应用语言学发展现状

1。1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建构不够科学

一般而言,我们对应用语言学的印象停留在它是将各种语言学的理论加以运用的一种实践活动。但事实上,应用语言学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而且还是一门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学科。随着应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学科的理论建设已经在着手进行,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仍存在着不够科学的问题,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没有通过理论建设得到解决。

1。2应用语言学的建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的应用语言学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地位有所上升,但是仍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当前的环境中没有站稳脚跟,因而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当社会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时,它面临着无法满足其要求的尴尬境地。

1。3学科研究队伍有待优化

学科队伍的素质是影响理论建设和实践的主要因素,而一支高素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队伍是保证应用语言学获得良性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处在两个极端,一是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能力很好,而汉语很差;一是汉语能力很好而外语能力不足。这就造成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出现空白或者使某个研究领域受到制约。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队伍亟需得到优化。

2应用语言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策略

2。1构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说一门课程能否吸引人,其理论体系是否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主观思想起着一定的指引作用。应用语言学最初是在其他各种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还没有完善的体系,但是随着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可是科学化的理论体系仍然十分匮乏。我国已经有一大批语言学者在不断努力探索,为了创造应用语言学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基于此,我国建立一套科学的应用语言学理论已经迫在眉睫,当然这也是当前我国应用语言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2。2应与时俱进,吸纳并创新理念与思想

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旦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便会落后,甚至面临淘汰的危险。应用语言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依然与国外先进的应用语言学理念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吸纳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思想,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创新。

2。3要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应用语言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夹杂了十分强烈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教学方式不能单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讲解、提问、讨论及练习相互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课程教学前,可以依据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提出一些必要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且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使课堂教学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

3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3。1推进应用语言学教育改革

要想让我国应用语言学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就必须注重教育的作用,要加强推进应用语言学教育改革。首先,要在全国各大高校普及应用语言学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很多高校都没有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严重阻碍应用语言学发展。而在已经开设了应用语言学的高校也要强化教育意识,让学校对这门相对冷门的学科重视起来,意识到语言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形成语言学的校园文化,让应用语言学的宣传语在高校内部随处可见,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很多应用语言学的教师水平相对较低,没有经受过相关的培训,更缺乏实践能力,教师本身都这种意识,更不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但上岗前要培训,在职期间也要经常开展相关宣讲和实习,让教师的自身水平不断提升。

3。2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任何事情要想不断发展,仅靠自身去探索显然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使自身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应用语言学也不例外,应用语言学要想不断地发展壮大,就需要个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其他学科的作用充分利用起来,并将一些语言学边缘学科加以联系。社会学、心理学、交际学、经济学、金融学等等很多学科都可以使应用语言学更加壮大,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理论知识在其中,这些理论知识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综合性强大的新型应用语言学。

3。3跟时代接轨

应用语言学在本质上就具有非静态、不断动态的特点,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实验性。应用语言学通过不断实践得到了不断发展,而这之中的方向永远是不确定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应用语言学更加充满魅力,在适应时代大背景的基础上,让实践的脚步永不停歇,把一切固执的框架消除,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是前进的动力,通过创新,将过去的应用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质的发扬下去,糟粕的果断舍弃,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时代赋予应用语言学的新使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应用语言学虽然只经历了较短的发展时间,但从其发展现状来看,它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必须要正确的理解应用语言学真正的意义和它包含的内容,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的教学而已。

参考文献:

[1]蒲显伟,陆雷娜。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效应值报告与解释现状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31(05):77―83。

[2]杨洁,王子贤,刘杨。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选题现状研究[J]。校园英语,2016,(11):207。

作者简介:

曹卓明(1992。03。08―),性别:女,籍贯:黑龙江哈尔滨,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方向。

篇8: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趋势;展示了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对地球的巨大贡献.强调进一步开展海洋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作 者:郑天凌 田蕴 苏建强 李可 刘慧杰 杨小茹 郑伟 王桂忠 李少菁 ZHENG Tian-ling TIAN Yun SU Jian-qiang LI Ke LIU Hui-jie YANG Xiao-ru ZHENG Wei WANG Gui-zhong LI Shao-jing  作者单位:郑天凌,ZHENG Tian-ling(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田蕴,苏建强,李可,刘慧杰,杨小茹,郑伟,TIAN Yun,SU Jian-qiang,LI Ke,LIU Hui-jie,YANG Xiao-ru,ZHENG Wei(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王桂忠,李少菁,WANG Gui-zhong,LI Shao-jing(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45(z2) 分类号:Q67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   生物修复   赤潮控制   水产微生态制剂   微食物环  

篇9: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研究及展望

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研究及展望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现在,世界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已进入投资收获期,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改造传统制药工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生物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同,生物技术是当今高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科学家预测,生命科学到会取得革命性进展。这些进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的治疗问题,彻底消除营养不良,改善食品的生产方式,消除各种污染,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社会安全和刑侦提供新的手段。有些成果还可以帮助人类加速植物和动物的人工进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产生新的有机生命的研究也会取得进展。

1、生物制药现状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 肿瘤 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2 神经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

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3 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如 Genentech公司研究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E用于治疗哮喘,已进入Ⅱ期临床Cetor′s公司研制一种TNF-α抗体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80%。Chiron公司的β-干扰素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病。还有的公司在应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如将胰岛素基因导入患者的皮肤细胞,再将细胞注入人体,使工程细胞产生全程胰岛素供应。

4 冠心病 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 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篇10:空气微生物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空气微生物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着重综述了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粒子特征、主要类型、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并对空气微生物学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微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土壤、动植物、人类和水体,另外一些非自然的人类活动也是其重要来源;空气微生物的粒径主要在0.3~15.0μm间变化;空气中的优势细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 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优势真菌属为芽枝霉属(Cladosporium)、无孢菌群(Mycelia Sterilia)、青霉属(Penicillium ) 和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等;一年中冬季空气徽生物浓度最低,一天中空气微生物浓度在8:00~10:00出现高峰,2:00~4:00或者12:00~14:00出现低峰;空气微生物时空分布不仅与环境因素、污染因子有关,还受到人类活动、动植物等因素的影响.

作 者:凌琪 LING Qi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22 刊 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INDUSTR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17(1) 分类号:Q938 关键词:空气微生物   研究现状   影响因素   展望   综述文献  

篇11: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基础之上,因而开展生态承载力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承载力的由来及内涵发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供需平衡法、状态空间法、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探讨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展望.

作 者:刘厚仙 汤海燕 简敏菲 倪才英 LIU Hou-xian TANG Hai-yan JIAN Min-fei NI Cai-ying  作者单位:刘厚仙,简敏菲,倪才英,LIU Hou-xian,JIAN Min-fei,NI Cai-ying(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汤海燕,TANG Hai-yan(贵溪市环保局监测站,江西,贵溪,335400)

刊 名:江西科学  ISTIC英文刊名:JIANGXI SCIENCE 年,卷(期):2006 24(5) 分类号:X1 关键词: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相关文章:

1.软件工程的热点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

2.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研究论文

3.论文的研究现状范文

4.学校教学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5.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

6.塑料管应用现状研究的论文

7.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

8.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评述与展望论文

9.国内心理契约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10.论文国外研究现状怎么找资料

下载word文档
《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