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

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

2023-03-29 08:07: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暴躁晃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

篇1: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

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

摘要:详细介绍了目前变频调速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最新技术发展对变频调速系统产业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变频调速系统 PWM 数字控制

1 前言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两条显著的相互交织的主线:能源和环境。能源的紧张不仅制约了相当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为许多发达国家带来了相当大的问题。能源集中的地方也往往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地区。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又对环境的保护有着重大影响。全球变暖、酸雨等一系列环境灾难都与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关。

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极为重要。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有资料表明,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的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90年代中国高耗能产品的耗能量一般比发达国家高12%-55%左右,90%以上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如果进行单位GNP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的国家比较(90年代中期),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和4.2倍。1995年,中国火电厂煤耗为412克标准煤/kWh,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27倍。

由此可见,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在我国已经非常迫切。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之一的电机在节能方面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我国电机的总装机容量已达4亿千瓦,年耗电量达6000亿千瓦时,约占工业耗电量的80%。我国各类在用电机中,80%以上为0.55-220kW以下的中小型异步电动机。我国在用电机拖动系统的总体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50年代水平。因此,在国家十五计划中,电机系统节能方面的投入将高达500亿元左右,所以变频调速系统在我国将有非常巨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非常活跃,但是在产业化方面还不是很理想,市场的大部分还是被国外公司所占据。因此,为了加快国内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就需要对国际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市场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全数字化控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当中,人民对数字化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说计算机是大脑,网络是神经,那么电机传动系统就是骨骼和肌肉。它们之间的完美结合才是现代产业发展方向。为了使交流调速系统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同时也为了提高交流调速系统自身的性能,必须使交流调速系统实现全数字化控制。

单片机已经在交流调速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例如由Intel公司1983年开发生产的MCS - 96系列是目前性能较高的单片机系列之一,适用于高速、高精度的工业控制。其高档型:8×196KB、8×196KC、8×196MC等在通用开环交流调速系统中的应用较多。

由于交流电机控制理论不断发展,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也日益复杂。扩展卡尔曼滤波、FFT、状态观测器、自适应控制、人工神经网络等等均应用到了各种交流电机的矢量控制或直接转矩控制当中。因此,DSP芯片在全数字化的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中找到施展身手的舞台。如TI公司的MCS320F240等DSP芯片,以其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成为了全数字化交流调速系统的首选。最近TI公司推出的MCS320F240X系列产品更将价格降低到了单片机的水平。

在交流调速的全数字化的过程当中,各种总线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STD总线、工业PC总线、现场总线以及CAN总线等在交流调速系统的自动化应用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PWM技术

PWM控制是交流调速系统的控制核心,任何控制算法的最终实现几乎都是以各种PWM控制方式完成的。目前已经提出并得到实际应用的PWM控制方案就不下十几种,关于PWM控制技术的文章在很多著名的电力电力国际会议上,如PESC,IECON,EPE年会上已形成专题。尤其是微处理器应用于PWM技术并使之数字化以后,花样是不断翻新,从最初追求电压波形的正弦,到电流波形的正弦,再到磁通的正弦;从效率最优,转矩脉动最少,再到消除噪音等,PWM控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还有新的方案不断提出,进一步证明这项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

其中,空间矢量PWM技术以其电压利用率高、控制算法简单、电流谐波小等特点在交流调速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4 高压大容量交流调速系统

在小功率交流调速方面,由于国外产品的规模效应,使得国内厂家在价格上、工艺上和技术上均无法与之抗衡。而在高压大功率方面,国外公司又为我们留下了赶超的空间。首先,国外的.电网电压等级一般为3000V,而我国的电网电压等级为6000V和10000V;其次,高压大功率交流调速系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而国外的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劳动力成本较高。

目前,研究较多的大功率逆变电路有:

(1)多电平电压型逆变器

(2)变压器耦合的多脉冲逆变器

(3)交交变频器

(4)双馈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多电平电压型逆变器

日本长冈科技大学的A.Nabae等人于1980年在IAS年会上首次提出三电平逆变器,又称中点箝位式(Neutral Point Clamped)逆变器。它的出现为高压大容量电压型逆变器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多电平电压型逆变器与普通双电平逆变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更适合大容量、高电压的场合。

2.可产生M层梯形输出电压,对阶梯波再作调制可以得到很好近似的正弦波,理论上提高电平数可接近纯正弦波型、谐波含量很小。

3.电磁干扰(EMI)问题大大减轻,因为开关元件一次动作的dv/dt通常只有传统双电平的1/(M-1)。

4. 效率高,消除同样谐波,双电平采用PWM控制法开关频率高、损耗大,而多电平逆变器可用较低频率进行开关动作、开关频率低、损耗小,效率提高。

(2)变压器耦合的多脉冲逆变器

变压器耦合的多脉冲逆变器的三电平电路中,要获得更多电平只须将每相所串联的单元逆变桥数目同等增加即可。其优点为:

1. 不存在电压均衡问题。无需箝位二极管或电容,适于调速控制;

2. 模块化程度好,维修方便;

3. 对相同电平数而言,所需器件数目最少;

4. 无箝位二极管或电容的限制,可实现更多电平,上更高电压,实现更低谐波;

5. 控制方法相对简单,可分别对每一级进行PWM控制,然后进行波形重组。

当然,这种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很多隔离的直流电源,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交交变频器

交交变频器采用晶闸管作为主功率器件,在轧机和矿井卷扬机传动方面有很大的需求。晶闸管的最大优点就是开关功率大(可达5000V/5000A),适合于大容量交流电机调速系统。同时,大功率晶闸管的生产和技术功能技术相当成熟,通过与现代交流电机控制理论的数字化结合,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交交变频器也存在一些固有缺点:调速范围小,当电源为50Hz时,最大输出频率不超过20Hz;另一方面,功率因数低、谐波污染大,因此需要同时进行无功补偿和谐波治理。

(4)双馈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双馈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变频器功率小、功率因数可调、系统可靠性较高,因此近来受到了许多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变频器的功率只占电机容量的25%,因此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成本。但是,双馈交流变频调速系统中的电机需要专门设计,不能使用普通的异步电机;而且受变频器容量和调速范围的限制,不具备软起动的能力。

5 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

V/f恒定、速度开环控制的通用变频调速系统和滑差频率速度闭环控制系统,基本上解决了异步电机平滑调速的问题。然而,当生产机械对调速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时,上述系统还是比直流调速系统略逊一筹。原因在于,其系统控制的规律是从异步电机稳态等效电路和稳态转矩公式出发推导出稳态值控制,完全不考虑过渡过程,系统在稳定性、起动及低速时转矩动态响应等方面的性能尚不能令人满意。

考虑到异步电机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的时变参数系统,很难直接通过外加信号准确控制电磁转矩,但若以转子磁通这一旋转的空间矢量为参考坐标,利用从静止坐标系到旋转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则可以把定子电流中励磁电流分量与转矩电流分量变成标量独立开来,进行分别控制。这样,通过坐标变换重建的电动机模型就可等效为一台直流电动机,从而可象直流电动机那样进行快速的转矩和磁通控制即矢量控制。

和矢量控制不同,直接转矩控制屏弃了解耦的思想,取消了旋转坐标变换,简单地通过检测电机定子电压和电流,借助瞬时空间矢量理论计算电机的磁链和转矩,并根据与给定值比较所得差值,实现磁链和转矩的直接控制。

尽管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使交流调速系统的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有许多领域有待研究:

(1)磁通的准确估计或观测

(2)无速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

(3)电机参数的在线辨识

(4)极低转速包括零速下的电机控制

(5)电压重构与死区补偿策略

(6)多电平逆变器的高性能控制策略

6 展望

在交流调速的研究与制造过程中,硬件的设计与组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电机制造以及调速装置的制造需要大批的技术熟练工人,对人员的素质有一定要求。而国外相关产业的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在近十年内,交流调速的制造业有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机遇,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再利用本身的市场有利条件,有可能在我国形成交流调速系统的制造业中心,使我国工业上一个新的台阶。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是不会轻易放弃的,他们非常注意核心技术及软件的保护和保密,为此,必须加大该领域的科研与开发的力度。

篇2:变频空调压缩机及变频调速系统的技术现状论文

1 引言

由于传统的制冷系统采用定速压缩机,因此人们对制冷系统及压缩机的研究重点一直是在名义工况和额定转速下稳态工作时的效率和其它工作特性上。传统的制冷系统采用定转速压缩机,实行开关控制,利用压缩机上附带的鼠笼式电动机驱动压缩机,从而调节蒸发温度。这种控制方式使蒸发温度波动较大,容易影响被冷却环境的温度。压缩机电机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克服转子从静止到额定转速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转动惯量,尤其是带着负荷启动时,启动力矩要高出运行力矩许多倍,其结果不仅要额外耗费电能,而且会加剧压缩机运动部件的磨损。另外这种运行方式在启动过程中还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噪声以及冲击电流,引起电源电压的波动,因此应采用变频压缩机替代定转速压缩机,从而避免这种频繁的起停过程。

而变频调速技术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组成:逆变器,微控制器,PWM波的生成以及变频压缩机的电机选择。

2 三种变频压缩机的研究状况

针对变频压缩机的研究,是从往复活塞机开始的,但由于其往复运动的特点,影响到变频特性的发挥;从而转到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等回转式压缩机上来,大大提高了压缩机的性能。总体说来,实验研究居多,而理论分析较少。

2.1 往复式活塞压缩机

日本东芝公司在1980年开发了往复式变频压缩机,又在1981年开发了转子式变频压缩机,文献[1]给出这两种机器的制冷量和总效率随频率变化的实验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往复式在频率为25~75Hz时,效率高;而转子式在30~90Hz时,效率高。并且两种机型均存在效率最高频率。在大于此频率时效率缓慢降低,小于此频率时,效率则下降很快。另外,Scalabrin测量一台可变速的开启式往复压缩机在不同转速下的制冷量和输入功率,他指出这台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在转速为1000rpm时最高,而等熵效率和制冷系数随转速的降低而增高[2]。Krueger讨论了BPM电机及变频器的设计,对转速在~5000rpm的冰箱和往复式压缩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压缩机的转速为3000~5000rpm时制冷系数最高;而文献[3]则给出了其对冰箱用往复式压缩机的性能试验和模拟计算结果,在其研究的转速范围内2000~4000rpm,制冷系数随转速的增加而降低。还有学者对往复式变频压缩机的热力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计算了压缩机内各部位的换热量和压力损失。

2.2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在1984年,日本东芝公司的Sakurai和美国普渡大学的Hamilton建立了简单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摩擦损失模型[4],并选取不同的边界摩擦系数和制冷剂在油中的溶解度计算了不同的转速下的摩擦功耗。其结果与实验值相比较,偏差较大。文献[5]叙述了日立公司1983年批量生产的变频转子压缩机在结构和材料上的改进。文献[6]研究了单缸和双缸转子压缩机的转速波动,讨论了电流频率减小时,压缩机性能降低的原因。文献[7]采用低密度和铝合金制作的滑片和转子以降低高转速时滑睡瑟转子间的接触力和转子轴承承载。文献[8]简单分析了适当降低滑片的质量和厚度可以提高变频转子压缩机的效率,并给出了气缸、转子和滑处的温度及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结果。Liu和Soedel分析了变频转子压缩机的吸气和排气气流脉动[9,10]和吸气管气缸间的传热及压缩机的温度分布[11],讨论了影响变频转子压缩机容积效率和气缸压缩过程效率的因素,给出了他们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出的在不同转速下的容积效率和压缩过程效率,从实验数据和文献[1]的实验可以看出,其计算的容积效率随转速的增大而很快的增大。

2.3 涡旋式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的原理早在1886年意大利的专利文献[12]论及到了,19法国工程师Creux正式提出涡旋式压缩机原理及结构,并申请美国专利[13]。涡旋式压缩机是一种新型的容积式压缩机,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可靠性强、噪声低等特点,尤其是用于变频控制运行。但由于没有数控加工技术和缺乏对轴向力平衡问题的妥善解决方法,因而长期未能完成其实用化。进入70年代,美国A.D.L公司完成富有成效的研究,首先解决了涡旋盘端部磨损补偿的密封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与瑞士合作开发了多种工质的`涡旋式压缩机样机。涡旋式压缩机的真正规模生产始于日本。1981年日本三电(SANDEN)公司开始生产用于汽车空调的涡旋式压缩机,1983年日立公司开始生产2~5Hp用于房间空调的涡旋式压缩机。此外,在美国,自Copeland公司1987年建立涡旋式压缩机生产线推出其产品后,Carrier、Trane、Tecumseh等公司也分别设厂生产高质量的涡旋式压缩机。而变频涡旋压缩机已应用于柜式空调器上,节能效果明显,制冷系数提高20%左右,成为目前涡旋压缩机的一个研究热点。

3 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变频调速技术适应于节能降耗和舒适性的要求,目前已应用于新一代的空调器上,在90年代初进入国内空调市场,其核心是:逆变器、微控制器、PWM波的生成和变频压缩机的电机。

3.1 逆变器

变频空调的核心部件是变频器,其主要电路采用交-直-交电压型方式。交-直过程一般采用单相二级管不可控直接整流,直-交过程一般采用6管三相逆变器,另有一个辅助电源,一个逆变器控制器和相应的驱动电路。

早期的变频器采用分立元件构成,整流器采用单相倍压整流电路,逆变器由6只分立的功率晶体管(GTR)构成。这种电路复杂,可靠性差。目前大部分厂家采用的逆变桥由6个绝缘栅极晶体管(IGBT)组成,其综合了MOSFET和GTR的优点,开关频率高、驱动功率小。随着智能功率模块(IPM)技术的发展应用,IPM正在逐步取代普通IGBT模块。由于IPM内部既有IGBT的棚极驱动和保护逻辑,又有过流、过(欠)压、短路和过热探测以及保护电路,提高了变频器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另外,IPM的体积与普通IGBT模块不相上下,价格也比较接近,因此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比较成功的产品如: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所生产的PM20CSJ060型以及日本新电元公司生产的TM系列IPM模块等。

功率因素校正(PFC)环节和逆变桥集成是新一代的空调器逆变电源技术。PFC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极大改善电网的工作环境,减少输电线的损耗,而且在变频工作时可以减小输入端电感和输出端电容器,减小模块体积。因此PFC环节和IPM逆变桥集成一体化是家用空调器发展的必然。

3.2 微控制器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变频调速的实现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早期的模拟控制技术发展数字控制技术。目前国外一些跨国公司的微控制器产品占据着主要的市场,如:Motorola公司的MC68HC08MP16、Intel公司的80C196MC、三菱公司的M37705等。这些公司的产品性能价格比较高、功能强大,如带有A/D转换器、PWM波形发生器、LED/LCD驱动等,且一般都有OTP产品以及功耗低可长期稳定的工作。微控制器目前主要由单片机向DSP(信号处理器)过渡。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TI公司的TMS320C240为例,其具有:50Ns的指令周期,544字的RAM,16K的EEPROM,12个PWM通道,三个16位计数器,两个10位A/D转换,WATCHDOG,串行通讯口,串行外围接口等,采用DSP,可使控制电路简单,而且控制功能强大。

3.3 PWM波的生成

在家用空调器中,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采用常规的SPWM方法,在国外,在部分厂家以采用磁通跟踪型SPWM生成方法,该方法以不同的开关模式在电机中产生的实际磁通去逼近定子磁链的给定轨迹―理想磁通圆,即用空间电压矢量的方法决定逆变器的开关状态,以形成PWM波形,该方法电压利用率高,低频谐波转矩小,频率变化范围宽、运行稳定,具有比较好的控制性能。近期出现的PAM控制(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不采用载波频率进行整流,而直接改变电压,减少了整流所需的能耗,提高了变频器的工作效率,满足了节电和降低高次谐波的要求,使供暖能力得到提高。

3.4 变频压缩机的电机

变频压缩机电机主要分为交流异步电动机和直流无刷电动机两种。目前国内一些大的压缩机生产厂家如:万宝、松下、上海日立、东芝万家乐等已有能力生产变频压缩机(包括交流机和直流机),交流电动机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但其节能效果较差。直流无刷电机拖动由无刷电机本身,转子位置传感器和电子换向开关组成。转子磁极为永磁体,电枢绕组采用自控式换流,定子旋转磁场与转子磁极同步旋转,通常采用按转子磁场定向的定子电流矢量变换控制,既有普通直流电机良好的调速性能和启动性能,又从根本上消除了换向火花、无线电干扰的弊端,具有寿命长、可靠性高和噪声低,控制方便等优点。以三菱电机公司开发的适用于空调压缩机的节能高效直流无刷电机为例,其具有:转子上安装了8块V字型永久磁体。磁体为埋入式,转子不会在不锈钢外壳中因涡流因而产生损耗;采用了新的压缩机电机驱动方式,效率比普通的无刷电机高,但是这种压缩机电机的价格较高。

开关磁阻电动机(SRM)是80年代新推出的变速传动系统,由磁阻电动机和控制器组成,是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该电机结构十分简单,但是比普通磁阻电动机多了转子位置检测器(一般为光电检测),总体上比较流异步电动机简单、坚固和便宜,又因为绕组电流是直流脉冲,只需整流,无需逆变,所以控制电路简单。目前有关SRM的理论尚不够完善,低速时,转矩有些脉动,噪声和震动较大,转速的稳态精度不够高等,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针对变频空调器重新设计了压缩机,把电机从传统的单相电容电机改进为三相交流电机,以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为了适应国内目前大量生产和使用的传统压缩机的变频调速。有必要开发出单相电容电机的变频器。

篇3: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前言

通常,我们把用来驱动1kV以上交流电动机的中、大容量变频器称为高压变频器,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国家标准,当供电电压大于或等于10kV时称高压,小于10kV时称中压。因此,相应额定电压1~10kV的变频器应分别称为中压变频器和高压变频器。但考虑到在这一电压范围内的变频器有着共同的特征,且我们习惯上也把额定电压为3kV或6kV的电动机称为“高压电机”,因此,为简化叙述起见,本文也称之为“高压变频器”。

截止底,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突破5亿kW,为5.08亿kW。其中火电装机约占80%,为4亿kW左右。全国年发电量已突破2万亿kWh。而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却平均比发达国家低20%左右!

全国电动机装机总容量已达4亿多kW,年耗电量达12000亿kWh,占全国总用电量的60%,占工业用电量的80%;其中风机、水泵、压缩机的装机总容量已超过2亿kW,年耗电量达8000亿kWh,占全国总用电量的40%左右。70%以上的风机、水泵、压缩机应调速运行,而至今仅有约5%左右调速运行。

若按风机、水泵和压缩机总装机容量的50%进行调速节能改造,则可改造容量达1亿kW,其中40%为中高压电机,容量占60%。若按电机平均出力为 60%,年运行4000小时,平均节电率为20~30%(平均25%)计算,则年节电潜力为600亿kWh!整个电机系统的节电潜力约为1000亿 kWh,改造和更新预计需投入2000~3000亿元人民币。

根据国家节能计划,我国每年应节约和少用能源7000万吨标准煤,通过基本建设项目及技术改造措施,每年可形成约3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而每形成一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需投资2000元(约为开发等量能源费用的三分之一),则每年需节能投资600亿元,“十五”期间共需3000亿元人民币, “十一五”期间将更多。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发电装机仍以高速发展。但电力运行的一些主要指标和装备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火电机组的平均煤耗为 400g/kWh,比发达国家高出约70~100g/kWh;发达国家发电厂的厂用电率为3.7%~6%,而我国的厂用电率为4.7%~10.5%,加之线损,我国送到用户的电能要比发达国家多耗电9.5%,相当于22000MW装机容量,即22个百万大厂的年发电量。因此,我国的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2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变频调速技术涉及到电力、电子、电工、信息与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变频调速为代表的近代交流调速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交流变频调速传动克服了直流电机的缺点,发挥了交流电机本身固有的优点(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经济可靠、动态响应好等),并且很好地解决了交流电机调速性能先天不足的问题。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以其卓越的调速性能、显著的节电效果以及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适用性,而被公认为是一种最有前途的交流调速方式,代表了电气传动发展的主流方向。变频调速技术为节能降耗、改善控制性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手段。变频调速理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20世纪是电力电子变频技术由诞生到发展的一个全盛时代。最初的交流变频调速理论诞生于20世纪代,直到60年代,由于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才促进了变频调速技术向实用方向发展。70年代席卷工业发达国家的石油危机,促使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高效率的变频器,使变频调速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并得到推广应用。80年代,变频调速已产品化,性能也不断提高,发挥了交流调速的优越性,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各部门,并且部分取代了直流调速,

进入90年代,由于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如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o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IGCT(集成门极换流型晶闸管IntegratedGateCommutatedThyristor)等的发展及性能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由16位机发展到32位机以及DSP(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的诞生和发展(如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原因,极大地提高了变频调速的技术性能,促进了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使变频器在调速范围、驱动能力、调速精度、动态响应、输出性能、功率因数、运行效率及使用的方便性等方面大大超过了其它常规交流调速方式,其性能指标亦已超过了直流调速系统,达到取代直流调速系统的地步。目前,交流变频调速以其优异的性能而深受各行业的普遍欢迎,在电力、轧钢、造纸、化工、水泥、煤炭、纺织、铁路、食品、船舶、机床等传统工业的改造中和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中无不看到变频调速技术的踪影,变频调速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变频调速技术的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在功率器件方面,近年来高电压、大电流的SCR、GTO、IGBT、IGCT等器件的生产以及并联、串联技术的应用,使高电压、大功率变频器产品的生产及应用成为现实。

(2)在微电子技术方面,16位、32位高速微处理器以及DSP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C)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变频器高精度、多功能化提供了硬件手段。

(3)在控制理论方面,矢量控制、磁通控制、转矩控制、智能控制等新的控制理论为研制高性能变频器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

(4)在产品化生产方面,基础工业和各种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变频器相关配套件的社会化、专业化生产。

3国内外高压变频器的分类、比较和应用情况

目前世界上的高压变频器不象低压变频器一样具有成熟的一致性的主电路拓扑结构,而是限于功率器件的电压耐量和高压使用条件的矛盾,国内外各变频器生产厂商,采用不同的功率器件和不同的主电路拓扑结构,以适应不同的电压等级和各种拖动设备的要求,因而在各项性能指标和适用范围上也各有差异。

一般来讲,在高压供电而功率器件耐压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将功率器件串联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功率器件在串联使用时,因为各器件的动态电阻和极间电容不同,而存在静态均压和动态均压问题。如果采用与器件并联R和Rc的均压措施,会使电路复杂,损耗增加;同时,器件的串联对驱动电路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要尽量做到串联器件同时导通和关断,否则由于各器件开断时间不一致,承受电压不均,会导致器件损坏甚至整个装置崩溃。

谐波问题是所有变频器的共同问题,尤其在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中更为突出。谐波会污染电网,殃及同一电网上的其它用电设备,甚至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谐波也会干扰通讯和控制系统,严重时会使通讯中断、系统瘫痪;谐波电流还会使电动机损耗增加,因而发热增加,效率及功率因数下降,以至不得不“降额” 使用。

还有效率问题,变频调速装置的容量愈大,调速系统的效率问题也就愈加重要。采用不同的主电路拓扑结构,使用的功率器件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以及变压器、滤波器等的使用,都会影响系统的效率。为了提高系统效率,必须设法尽量减少功率开关器件和变频调速装置的损耗。

可靠性和冗余设计问题:一般的高压大功率拖动系统都要求很高的系统可靠性,尤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如电力、能源、冶金、矿山和石化等行业,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将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高压变频装置设计中是否便于采用冗余设计及旁路控制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高压变频器有无直流环节,可以分为交—交变频器和交—直—交变频器;根据直流环节滤波元件的性质又可以分为电流源型变频器和电压源型变频器;电流源型变频器又可以分为负载换流式晶闸管变频器(LCI)和采用自关断器件(GTO、SGCT)的电流源型变频器;电压源型变频器则可以分为:a)功率器件串联二电平直接高压变频器,b)采用HV—IGBT、IGCT的多电平电压源变频器,c)采用LV—IGBT的单元串联多重化电压源变频器等。

篇4: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政治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以研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应用性学科,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实际上,在欧美各国,政治学已发展成一门理论成熟、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

就现代中国而言,本世纪前40年曾开展过以引进和介绍西方政治理论为中心的研究工作,但彼时的政治学毕竟未能摆脱西方政治学的窠臼,严格来说,学科性质的中国政治学并未形成。而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更一度被取消,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随之而中断。直到20年前政治学在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代前景下才得以重建并得到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灿然可睹。本文拟对这20年中政治学的发展成就及不足作一简要总结,着重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推动中国政治学和中国政治的跨世纪发展。

一、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1979年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政治学要补课”以来,短短的20年中,中国政治学就经历了恢复和发展这两个历史阶段,其间虽多有曲折甚至反复,但成就十分显著:

首先,开展了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中国政治学在恢复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科体系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为起点,甚至为基本框架的,这使得80年代前、中期出版的一些“政治学原理”教材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没有多少区别,缺乏鲜明的学科特色。为改变这一状况,政治学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80年代后期一些政治学者开始以政治学的理论逻辑和范畴体系思考政治学问题,出现了一批以《权力政治学》(李景鹏,1993)、《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1995)、《政治学原理》(汪锡奎等,)等为代表的政治学力作。中国政治学开始形成相当独立、自成体系的范畴体系。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地确立下来,社会科学界已经普遍认同政治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其次,大量引进国外特别是西方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基础决定了西方政治学在世界政治学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对处于初建阶段的中国政治学而言,西方政治学中无疑包含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有鉴于此,中国政治学界80年代以来翻译了大量西方政治学名著名篇,并对西方特别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方法如政治结构功能主义、政治系统理论、政治团体理论、政治精英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和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理论与方法以及政治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多元主义、社群主义、法团主义等政治思潮作了初步的整理、分析与研究。这些工作为初创时期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营养和推动力量,也为其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

第三,拓宽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和方法。中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的.20年,也就是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不断充实、丰富,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的20年。这种拓展和丰富又表现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从广度上看就是逐步涉猎政治学的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政治文化学、政治发展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传播学、生态政治学等;从深度上看,则是对一些传统的政治学研究领域,如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行政学进行细化和纵深研究。如对行政学研究细化为行政学原理、比较行政学、行政制度、区域行政、部门行政、层级行政等等。与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相关联的是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除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如阶级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机构制度分析法以外,也开始运用现代实证研究方法,如社会学研究方法(如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及政治文化分析等)、经济学研究方法(如理性选择分析、博奕DD联盟理论、公共政策分析等)、心理学研究方法、政治行为研究方法等,对政治生活中的微观现象如个人或集团的政治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学研究的科学

[1] [2]

篇5:超临界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超临界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简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基本性质,综述了超临界技术在萃取分离、环境保护、材料科学、反应工程、生物技术、清洗工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并对超临界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作 者:管荷兰 徐吉成 蔡笑笑 元强 GUAN He-lan XU Ji-cheng CAI Xiao-xiao YUAN Qiang  作者单位:管荷兰,GUAN He-lan(江苏大学环境学院,江苏镇江,21;镇江船艇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徐吉成,蔡笑笑,元强,XU Ji-cheng,CAI Xiao-xiao,YUAN Qiang(江苏大学环境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刊 名:污染防治技术 英文刊名: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X505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技术   萃取   超临界水氧化   应用   展望  

篇6:测绘生产管理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

测绘生产管理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

摘要:

当前随着测绘信息技术和数字制图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生产管理里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示出来。本文总结了测绘生产管理的现状,并针对测绘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

测绘;生产任务;管理

1、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也随之进入快速实用化阶段,测绘理论、测绘产品模式、测绘保障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现代测绘生产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生产要求作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数字化测绘生产对软硬件有极强的依赖性等特点都对数字化生产管理作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数据规模正越来越大[3],目前地图数据的更新频率也明显加快。测绘生产现在既要满足国家的大规模、频繁性的数据更改,也要不断的改变,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用户的批量、个性化生产需求。这样在测绘生产数据安全、人力、设备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测绘生产质量控制、成果管理等方面都对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需求[2]。如何利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高效地监控、管理、规范测绘生产过程和数字测绘产品过程中大量数据,是测绘生产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

2、目前测绘生产管理方式

2.1非实时

现代测绘生产任务繁重,数字化测绘生产对软硬件有极强的依赖性等特点都对数字化生产管理作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测绘生产任务与管理部门不能达到实时任务进度情况、任务调整情况的转达。

2.2不规范管理

当测绘任务实施到某一重要阶段时、比如项目中期检核等重要日期时,对某些测绘任务完成情况和变更情况无存档,当出现某些错误和责任时,找不到对应任务责任人,这些也可能导致测绘生产陷入缓慢进度中。

2.3质量监督不到位

测绘生产质量管理绝对不仅仅是质检部门的事情,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未来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谁都有可能发现问题,院领导、中层领导、项目经理等都具有质量保证的职责,而且需要起到保证测绘任务质量的作用。质量是测绘任务的生命,要坚持以质量为第一的做事方针,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首要地位,加强测绘任务质量管理工作,严格地推行质量“三检”制度。在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过程控制中,应区别各种不同的项目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应该做到对所有项目100%的控制,坚决杜绝不合格项目,一旦发生不合格工程,影响单位信誉的,处罚措施要明确,处罚力度要加大。现实测绘生产任务中,质量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因为管理问题却时有发生。

3、数字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

针对当前测绘生产中出现的这些缺陷,应该利用现有的数字化生产大环境改善目前的测绘生产实施和进度掌握情况。当测绘一方向任务承担方给出大的测绘任务时,测绘任务承担方将任务进行具体的划定和分流,并实施,此时需要实时将任务进度和所使用人员、设备等资源、参照规范标准通过某特定格式的交换文件向布施任务测绘单位汇报,布施任务测绘单位审查该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当前完成情况提出相应的任务更改要求,将要求通过特定格式的交换文件传送给测绘任务承担单位,测绘生产管理软件的实现可以使测绘生产任务的实施更安全、方便且高效,也便于双方单位统一管理。所以测绘生产管理软件可以解决多个不同级别测绘单位之间的测绘任务管理、调度及生产计划的设计、传达、任务资源分配与管理、任务进度跟踪、任务完成情况统计、任务完成报表输出和资源管理。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可以包含系统管理、测绘生产任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规范管理、质量管理等模块。系统管理可以实现使用该测绘生产管理系统的单位及用户信息的输入输出,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测绘生产任务管理,实现测绘生产任务的定义、上报、查询与统计、更改、调整等功能。质量管理可以保证测绘生产任务质量合格,杜绝不合格测绘生产成果现象的出现。

4、数字化测绘生产管理实现的支撑技术

4.1数据库信息缓存技术

系统可采用ORACLE、ACCESS数据库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存储实现系统信息的存储和修改等,数据库信息缓存是在建立ACCESS数据库表的同时建立一张SOURCE表格,存储ACCESS数据库中其他有用的数据库中的源数据属性字段及其信息。在编写的对数据库访问的代码里不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而是利用建立的SOURCE表对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进行本地缓存,通过对SOURCE表的数据间接的访问真正的数据,使得数据访问更加安全,也使得对程序的后续的维护更加方便和快捷。

4.2数据库传输技术

该系统在实现上级单位与下级单位的业务数据转达是将现有的数据库里面的数据通过加密的形式导出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库文件格式,以某特定格式导入导出,不同单位之间进行上报和下达的时候直接导入该特定格式的文件,既可以简单方便的实现数据的导入导出,又通过加密的形式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5、结论

针对当前测绘成果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当前测绘生产管理中所存在的现势性不强及同步更新较慢等问题进行提出了测绘生产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在日后的管理中可结合ARCGIS、MAPGIS等地图制图软件对测绘任务的分配及下达和上报进行更加有效及安全的管理,并与地图制图软件结合,实现作业区划分,实时在地图上查看任务完成情况,对后期测绘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有比较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西勤,门葆红测绘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研究[J].测绘学院学报,,4.

[2]门葆红,牛德力测绘生产计划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解决方案[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

[3]朱英浩,李成名,陈军,等.GIS在规划国土图文办公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2.

[4]法长,陈少雄城市测绘生产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4.

篇7:热泵现状展望的发展论文

热泵现状展望的发展论文

1、热泵发展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热泵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据统计,我国空调设备(指电动冷热水机组、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房间空调器以及单元空调机组,但不包括进口机组)的总制冷能力约为万kW,其中热泵型机组的制冷能力约占60%。在全部热泵型机组中,电驱动热泵容量约为1070kW,占90%;吸收式热泵容量约为130万kW,占10%。

(2)近几年来,我国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发展迅速。据统计,19销售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约3000多台,其中直燃机1115台。

(3)热泵在工业中的应用已见端倪,木材、食品(茶和水果)、陶瓷、造纸、印刷、石油和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已采用了蒸汽喷射式热泵、吸收式热泵和电驱动热泵。例如,目前大约有400台热泵式木材干燥机正在运行,年处理能力约为200千立方米。

2、热泵发展的背景

2。1能源政策

我国一次能源年保有总量(不包括生物质能和新能源)为14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14。6亿吨,原油1。7亿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水电2400亿kWh,核电250kWh,进口石油4~6亿吨,火电电力装机容量2。9~3亿kW(平均每年增加装机容量1500kW)。据统计,我国电厂热效率为32。95%,电厂供热效率为83。68%,能源转换总效率为38。07%。采用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或称总能系统(TES——TotalEnergySystem),燃气热泵(GEHP)后,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热效率分析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效用率分析说明:由于利用废热,GEHP的综合利用可达到80%~85%;若通过轴动力传动热泵,利用了低位热能,故综合热效率可达到150%~170%。对于TES方式,实现热电冷三联供后,其综合利用率可达到65%~8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九条将热电冷联产技术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通用技术,促进了热泵事业的发展。

2。2环境保护政策

采用热驱动热泵,CO2排放量亦明显降低。通过改善热泵性能,降低工质泄漏与使用新工质,热泵将在环境保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建筑节能法

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后,提高了建筑隔热保温性能,降低了建筑采暖能耗,结果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热泵采暖方式的`年运行费用,增加了热泵与集中供热采暖方式的竞争能力。

2。4城市能源结构的改变

大中城市人口集中,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最突出,因此,必须实施国家能源政策,改善能源结构,提倡使用清洁优质能源,限制煤炭的使用,这就为热泵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2。5能源价格的调整

3、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

3。1热泵技术的现状

所有型式的热泵都有蒸发和冷凝两个温度水平,节流采用膨胀阀或毛细管。只是压力的增加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机械压缩式,热能压缩式、喷射蒸汽压缩式。

目前我国热泵发展有三种趋势:

风冷热泵型热水机组发展迅速,年比1995年增长近二倍。

直燃式溴化锂冷热水机组发展较快,占全部溴化锂吸收式热水机组的56%。

房间空调器比重最大。热泵型窗式、分体式和10kW冷量以下的单元空调机占总冷量的45%。但技术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风冷热泵型机组存在体型较大,噪声较高,除霜技术尚不完善等问题。主要应用风冷热泵的地区是长江流域,该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1月份平均气温0℃~10℃,相对湿度大于75%。因此,要求热泵必须适应0℃以下低温高湿气候环境。

吸收式溴化锂制冷机组效率偏低。

房间空调器存在噪声污染、热污染(大量电机功率转化的热量排入住宅)和制冷剂污染,特别是(分体式空调机安装和使用时的泄漏)。1996年我国大约安装300万台分体机和40万台单元空调机,以每台安装时的排放量为50g计算,则泄漏总量达170t/年。

3。2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

技术发展总趋势是发展高效率的供热、供冷热泵和超级热泵系统。

3。2。1机械压缩式热泵的发展

(1)制冷剂侧的热泵控制。

(2)压缩机能量控制。

(3)压缩机设计

(4)新工质技术

3。2。2吸收式热泵和吸收式热变换器

3。2。3压缩—吸收式热泵

3。2。4高温热泵

4、热泵市场发展的展望

4。1热泵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4。1。1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是促进热泵技术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1。2自从我国政府1978年出台改革开放、节能政策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一月份平均室外温度变化范围为0℃~10℃,年平均室外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时间为0~90天。七月室外平均温度范围为25℃~30℃,年平均温度高于25℃的天数为40~110天)。根据上述原因,加以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口,热泵空调系统在中国的应用迅速增长,目前家用空调器总量60%为热泵型甚至在较为寒冷的北京地区,有许多用户也喜欢在集中采暖期前后应用热泵型空调机组来采暖,冬季供应热水,夏季供应冷水的电动风冷机组在集中式空调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后的应用将更为普及。

4。1。3我国建筑市场巨大,1995~,预计每年全国城市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2。4亿㎡,其中上海每年新建约1500万㎡,北京约1000万㎡,天津约600万㎡,大连约260万㎡。2000~,每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3。4亿㎡。

4。1。4我国工业余热的资源很丰富,利用的潜力很大分布也很广,如化工工业占8。8%,石化工业占30。9%,轻纺工业占4。0%。石化厂、造纸厂、制药厂、冶金厂、食品加工厂和农业部门对热泵的应用进行了开发研究,如木材采用了电驱动高效热泵干燥机实现了工厂节能的目的;如石化厂广泛采用了蒸汽喷射式热泵回收生产过程中的余热用于生产和生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今后热泵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条件。

4。2热泵市场发展的展望

4。2。1建筑业应用热泵的展望

热泵适用区域为过渡区域和部分集中采暖区域,该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及福建、湖南的部分地区,据预测,该地区20城镇房屋建筑面积38。5亿㎡,其中住宅20。7亿㎡,(约占53。8%)。公共、商业建筑6。5亿㎡(16。9%),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该地区至2000年空调普及率约为10%。据预测,2000年我国房间空调器需求量约为1000万台,其中包括制冷量在10kW以下的单元空调机,空调用总制冷量约为3500万kW。

据预测,九五期间吸收式溴化锂制冷机预计将以8%~10%的速度增长,即市场需求量将以每年200~250万台速度增长,至2000年,全国的需求量约为4000台。

4。2。2工业中应用热泵的展望

工业中应用热泵的潜力很大,据预测,至2000年工业中应用热泵的数量为:化工行业约300台;食品行业约150台;纸浆造纸约130台;农业约5~10台;冶金行业约150台;木材干燥约400台及制药行业约100台。

篇8: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论文

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论文

摘要: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都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态势,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逐渐加强。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电子商务服务业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多重任务都显示出了其积极的贡献,随着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将更加凸显。同时,产业的高速增长带来不少“成长的烦恼”,需要政府、产业和企业共同解决,使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经济转型升级

一、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

进入“十二五”,在全球经济低靡,国内经济挑战重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作为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专业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业1,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呈现井喷增长的态势:1.产业规模井喷。进入“十二五”,尽管全球经济依然低迷,国内社会、经济面临系列改革,尽管电子商务在投资热潮中,出现了泡沫,遭遇了一些“成长的烦恼”,但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态势和趋势依然向好,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规模出现井喷式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收入在突破千亿大关,并在突破两千亿。从电子商务服务商数量来看,根据IDC数据显示,截至20末,中国电子商务服务商数量达到了15万家,比“十一五”末增长了数倍,20服务商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企业年上半年达到了约3.9万家,比“十一五”末期的2.5万家增加了1.4万家,增长了56%;依托于平台的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呈现井喷现象,以网络零售交易额最大的天猫、淘宝为例,2012年,天猫、淘宝卖家服务平台的第三方服务商数量已从年的600个左右,增加到2800多个,淘宝开放平台(TOP)聚集了大约49万独立软件开发商(IndependentSoftwareVendors,简称ISV),相比2011年增长超过3倍。

2.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井喷。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井喷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上,更为重要的是产业中的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呈现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爆发态势,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为核心,以支付、物流和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为基础,大量电子商务衍生服务共存的服务体系,这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的最重要表现。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化,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一方面,交易平台向综合化和垂直化发展,交易产品和方式更加丰富,团购模式,O2O模式,C2B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和引领交易平台的交易服务发展,另一方面,基于电子商务应用的大量电子商务服务需求开始社会化,包括运营、营销、数据分析、教育培训、导购、购物搜索等等,以淘宝和天猫为例,2012年服务工具数量增长四倍,达到8000个;与此同时,宽带升级与普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的加速应用,使得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的发展产生了质变,形成了井喷之势。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井喷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十多年积累的结果,也是电子商务自身特点带来的发展必然趋势。

1.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与交易范围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的基础支撑。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同样,电子商务服务业是电子商务分工细化的结果,而市场的规模与范围是决定分工深度与广度的重要条件。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市场交易的时空限制,使得电子商务市场范围比原有传统市场交易范围几乎无限扩大,这使得电子商务可以比传统商务在更广的范围内分工,这为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基础。

而从市场规模来看,在电子支付、信用体系和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后,电子商务交易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都呈现出了快速发展态势,到2012年,全年电子商务交易达到8万亿,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13040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2.5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从市场参与者来看,一方面,网商规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2011年上半年已经突破了8300万,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将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网商规模很快将突破亿级,另一方面,网络购物群体迅速扩大,截至2012年12月,网络购物用户数量达到了2.42亿。规模化的电子商务市场为电子商务服务业提供了规模化的服务需求基础。

2.开放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开放发展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电子商务服务业分工的深入细化;可以充分地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在整个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开放尤其重要,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开放发展可以催生大量衍生电子商务服务。淘宝在就开始了开放之路,截至2012年2月,共有超过5.9万余家服务商接入淘宝开放平台,是2011年同期的7.32倍。

3.投资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最直接动力。中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的关注。从到2012年,电子商务行业披露的投资案例为306起,其中披露投资金额,共计55.57亿美金。尽管2012年电子商务投资受到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影响,相比2011年有较大回落,但投资金额依然超过了10亿美金,而且电子商务服务业开始成为创业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之一。除了创业投资,大量传统企业、个人也纷纷投资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这些投资为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带来直接动力。

市场规模、范围的扩大,开放发展,投资热潮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同时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并形成完善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会大幅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效率,降低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门槛,进而加快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开放水平,并拉动电子商务投资。

二、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问题

电子商务服务业历经了十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近两年的井喷之势,但相比于软件业等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服务业来说,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成长之路才刚刚起跑。从产业的发展阶段来看,电子商务服务业已经迈过了萌芽期,正从成长初期向中期过渡,已经形成了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雏形,但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还不成熟,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内部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井喷式发展之后,往往在身后扬起漫天尘土,遭遇了不少“成长的烦恼”。

(一)产业发展环境仍需完善

在过去两年中,电子商务服务业频频发生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负面事件,显示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完善,特别是诚信环境。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诚信环境建设工作来看,仍比较落后,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服务业规制与发展的平衡

这是一个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的难点。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技术在经济中的应用,它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与传统经济活动是不一样的,而且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成长中的新兴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中,宽松的政策环境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然随着电子商务的新发展和新问题的出现,对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规范也势在必行。所以如何构建一个既适合电子商务服务业创新发展,又能规范其发展的诚信环境是一个挑战。

2.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管理缺乏协调机制商务部是我国电子商务的主管部门,互联网的主管部门是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职能、销售产品管理属于工商管理局,互联网安全属于公安部的管辖范畴,而这些部门间缺乏协调机制。

3.我国缺乏全面的,具有指导性的电子商务法律尽管商务部、行业协会都尝试着出台文件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但这些规范都缺乏强制性和法律效应,商务部也并不具备处罚权。只有通过全面的,一系列具有

指导性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对参与者、电子签名、电子合同、信息提供等各方面进行法律规定才具有实际效果。

(二)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从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内部发展来看,B2C交易服务模式创新和发展比较活跃,其中以引进外国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然后本土化复制是近两年电子商务B2C交易服务发展的主要路径。最为典型的就是团购,Groupon模式的成功被大量复制到中国(国内称团购)。较低的进入门槛,较快的盈利周期,广泛的商品范围,极具诱惑力的商品价格使得团购模式能够迅速获得创业者、投资者和消费者青睐,大量资金涌入团购行业,仅仅在一年多时间内,团购网站最高达到了5000多家;

然后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进入门槛过低,模式单一,恶性竞争、监管缺位等等,团购一度成为政府闹心,消费者担心的电子商务模式。

这种快速复制是电子商务服务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这在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业和P2P网络贷款平台中也正在出现。但长期来看,纯粹的复制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只有深入理解各种服务模式的特点,服务群体,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内部管理,在吸收基础上创新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模式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从B2B交易平台服务来看,整体发展较缓,面临旧商业模式的发展瓶颈。以信息服务为主要产品,以会员费为主要盈利手段的B2B交易平台亟待创新。阿里巴巴B2B交易平台也受困于模式的创新和转型,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阿里巴巴B2B的香港退市。

(三)竞争手段单一、粗暴

从近两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竞争来看,表现出手段单一和粗暴,价格竞争成为挤压对手,吸引眼球的唯一工具。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网商之间,大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之间的价格竞争就此起彼伏。

从短期来看,针锋相对的价格比拼让电子商务获得更多的眼球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这种单一而粗暴的价格战是不可持续的。

其一,虽然低价竞争策略是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中最为常用和有效的竞争策略,但低价竞争不等于价格战,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是短期行为,这并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其二,在资金实力相当、产品同质,信息对称,市场主体均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的条件下,价格战无法大幅提高某一市场主体的市场地位。

其三,随着价格竞争加剧,消费者的价格弹性在逐步降低,在价格背后所体现的物流服务、售后服务将会在竞争中凸显更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价格战可能会扰乱市场信号,不利于健康的零供关系发展,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

价格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但并不是电子商务优越性的全部。在以同质产品销售为主的发展期,价格优势是重要的竞争优势,但从未来发展来看,网络的社区化、移动化、市场的专业化、细分化,产品的个性化、品牌化,服务的品质化、高效化等趋势将会大大弱化价格的权重。我国网络零售商应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勇于创新,多元化网络购物模式,多样化网络购物产品和服务,科学发展,转变过于依赖低价和规模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四)电子商务物流制肘电子商务发展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中无法跨越的一道坎,物流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中的核心实体环节,物流服务并不像互联网信息传递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流的发展需要长期投入,因此相对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物流服务业的服务能力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依然是整个行业的发展瓶颈。

近两年的电子商务促销,瞬时的订单爆发,往往导致物流的爆仓,大量商品挤压,订单延后,尽管已经有像五洲在线等专业的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服务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但物流基础设施仍需要加大投入和发展。

三、小结

尽管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井喷发展中出现不少问题,但短期扰动无法改变电子商务服务业腾飞的趋势。

1.电子商务服务业拥有巨大的腾飞空间。无论从企业应用还是个人消费,中国都拥有最庞大的电子商务应用群体。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文件中,电子商务已经非常明确地列入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目标到,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8万亿,其中网络零售额达3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

这些都会带来大量的电子商务服务需求。从政策导向来看,电子商务服务业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扩大内需、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产业抓手。

2.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供应链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并引领传统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变革。“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和社会化物流”是对电子商务服务业变革供应链的精确概括。工业社会规模化生产模式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中正在发生变革,以需求为主导的,符合信息社会碎片化特征的生产和流通模式正在形成。

3.数据应用服务将成为电子商务服务业重要的增长点。电子商务交易的发展积累了大量交易的相关数据,而这些数据的分析应用对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最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天猫已经开放其数据给其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数据应用服务市场。未来,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度开发利用将给电子商务服务业带来巨大空间,也为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4.移动服务将成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重要服务提供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服务正在成为重要的服务提供渠道。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中心:《网商发展研究报告》,www.aliresearch.com/

[2]李骏阳:《电子商务与我国流通模式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第9期[3]荆林波,梁春晓主编,《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报告NO.1》,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4]荆林波:《阿里巴巴集团考察:阿里巴巴业务模式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

篇9:“互联网+电视”发展现状与展望

“互联网+电视”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    要:OTT电视和智能电视依靠互联网和智能操作系统, 整合了电视、视频网站等内容产业和终端产业, 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 构建起新的媒介生态圈。本文以二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视频平台数据及案例, 分析“互联网+电视”背景下新的媒介生态圈的建构。

关键词:OTT电视; 智能电视; 视频网站; 互联网电视; 优酷; 爱奇艺; 小米盒子;

由于在线视频网站和OTT视频点播业务的繁荣, 广电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线视频的收看模式更符合当今受众碎片化、移动化的观看方式, 而这种模式也间接导致家庭电视开机率降低了30%。中国广电业也在寻找发展方向以及出路。

一、“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现状

1. 卫视频道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一剧两星、制播分离、制播费用水涨船高等因素影响下, 一线卫视在制作经费、影响力和收视率上马太效应显着, 二三线卫视和一线卫视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2. 视频网站仍未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

随着视频网站对自制剧加大投入, 网剧呈井喷式发展, 数量增多且质量大幅提升。电视剧播出开始呈现出从“先台后网”“台网同播”到“先网后台”的趋势。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各大视频网站没有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的状态, 在线视频市场仍是“烧钱”圈地的状态。

3. 资本力量进入网络视频领域

随着视频网站和卫视的竞争日趋激烈, 头部剧的马太效应日益明显。网络视频平台一方面面临虚高的版权费用, 同时在自身盈利方面也存在困难。付费用户、广告收入和版权分销显然不能覆盖网站成本。所以, 视频网站把目光转向资本市场, 谋求上市或者被收购, 寻求资金来源。

4. 智能电视逐渐成为主流

随着智能电视的兴起, 内容方面逐渐被各大电视厂商重视起来。智能电视作为平台, 不仅呈现出OTT视频点播的特点, 联合众多视频平台, 通过版权采购、自制、独播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建设, 将众多影视内容植入电视之中。同时, 一些传统电视厂商也开始涉足内容, 尝试自己布局,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初现。

在此背景下, OTT电视和智能电视依靠互联网和智能操作系统, 整合了电视、视频网站等内容产业和终端产业, 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 构建起新的媒介生态圈。

二、OTT电视与智能电视

OTT电视, 也称互联网电视, 是指以现有宽带互联网为基础, 通过获取丰富强大的网络资源来为用户提供视频服务, 它的终端比较多样, 可以是网络电视机、电脑、机顶盒、PAD、智能手机等。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 互联网公司开始推出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机顶盒, 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品牌的电视盒子, 例如优酷盒子、小米盒子、乐视盒子、天猫魔盒等等, 这些盒子就被称之为OTT电视, 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推广。而智能电视是配备高性能芯片和开放式操作系统、拥有开放式应用平台, 通过互联网应用技术集影音、娱乐、游戏、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电视产品。智能电视拥有智能操作系统, 包括了硬件与软件两个层面。与OTT电视相比, 尽管二者都提供视频内容, 但依然存在差异。OTT电视的服务是相对固定的, 用户只能在线点播节目, 而智能电视则为开发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平台, 可以在上面开发应用, 同时用户也可以任意观看和使用。本文把二者都列为研究对象。

三、用户分析

和传统电视相比, 互联网电视用户在看电视时可以留下身份特征、兴趣偏好、行为轨迹等数据, 这给互联网电视运作方进行用户分析提供了数据依据。根据奥维云网和群邑联合发布的《OTT广告投放指南》显示, 包括智能电视和OTT盒子在内, 20上半年OTT终端保有量达到2.34亿台, 用户数占到有线电视家庭覆盖规模的80%。从结构比例上看, 传统电视用户较为成熟, 70后、80后是主力军, 占比为70.2%;而智能电视用户90后占据主力, 比例为68.8%。相比传统电视用户, 智能电视用户的学历程度、家庭收入都较高。和PC、移动视频用户相比, 智能电视用户在年龄结构上相对偏高, 但经济实力更强, 这符合中国家庭“客厅环境”的国情。奥维云网《电视用户调查数据》显示, 在5085份样本总量中, 智能电视用户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占比56.9%, 7成有房有车。而从CNRS中国城市居民调查数据库 (2017年上半年) 的数据来看, 智能电视用户整体比传统电视用户更有资产实力。

从整体来看, 智能电视拥有更为年轻的年龄结构和更高的学历水平, 同时家庭收入相对较高, 这就意味着用户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更强。对硬件厂家来说, 可以在开机广告中更有针对性的投送广告, 而视频网站可以培育更多潜在的会员用户, 有利于媒体生态圈的建设。

四、内容的生产和提供

在“互联网+电视”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 IPTV借助运营商的渠道铺垫, 成为主流。但此时OTT盒子开始流行, 主要是因为当时用户均使用老电视, 如何接入互联网成为关键所在, 这一阶段可称之为“互联网+传统电视”时期。在这一时期电视厂商只关注硬件本身, 对于内容整合几乎没有布局, 内容由运营商提供, 广电运营商甚至通信运营商主导了这个阶段。

, 乐视超级电视S50正式发布, 其开创的“软件+硬件+内容”大屏生态模式, 成为智能电视的起点。今天所有智能电视都采用了与乐视相似的“软硬件+内容”模式, 只不过又进行了各自的演化。可以说, 乐视成为中国智能电视的'开创者, 但小米、暴风、微鲸、PPTV等互联网电视玩家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TCL、创维、海信等老牌电视厂家的跟进, 直接让智能电视进入大众市场。

随着智能电视硬件的同质化, 内容成为核心竞争力。在这一阶段, 乐视最早基于自有版权内容做硬件, 电视只不过是其内容的分发工具。而小米、微鲸电视则以硬件起步, 通过联合视频网站平台, 采取战略合作的形式, 采买第三方内容, 丰富完善资源。这一阶段可称之为“互联网+智能电视”阶段, 如果说IPTV、OTT电视的出现只部分解决了内容问题, 智能电视的出现则真正构建了“互联网+电视”的媒介生态系统。

硬件设备的普及、用户习惯的改变、行业链条的完善、广告形式的丰富等都显示着智能电视已经成为客厅媒体的新入口

从目前看, 通过自制或采买版权已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不同平台有自己的特色内容, 有的擅长体育, 有的擅长娱乐, 没有一个智能电视品牌有实力采买所有版权,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智能电视版权的共享。智能电视领域, 视频内容已在面向智能电视开放, 比如PPTV在2017年6月就召开了发布会宣布百亿内容战略, 将其耗资百亿、包括欧洲五大联赛等顶级赛事在内的、覆盖国内外90%赛事的体育内容开放共享, 与传统电视厂商甚至是互联网电视平台合作共赢。

五、新型商业模式的建构

随着大量的电视用户从广电网转向互联网, BAT开始涉足“客厅经济”, 4月阿里巴巴十亿美元入股华数传媒, 更是为本来就已经在热锅上的OTT领域添了一把火。除了阿里之外, 腾讯、百度和小米纷纷布局。百度借助爱奇艺从内容角度切入, 通过和银河的合资绑定牌照商, 固定自己的内容地位, 借助爱奇艺的内容, 和下游的家电企业、盒子厂家进行广泛合作, 提升用户规模。阿里和华数, 以资本纽带形成双方的紧耦合。从操作系统切入, 牢牢把握平台的入口, 同时以资本来收购上游内容资源, 与硬件厂商紧密合作, 大手笔收购优酷, 积极探索DVB+OTT模式, 走在了OTT领域的前沿。腾讯投资了未来电视, 和家电企业推出微信电视, 和央广、国广进行内容、牌照合作, 扶正泰捷视频, 推出游戏盒子, 动作谨慎, 步步为营。小米以银河为播控, 整合未来电视更多的内容牌照服务资源, 陆续推出明星产品小米盒子、小米电视。针对智能电视, 爱奇艺、优酷和腾讯分别推出银河奇异果、CIBN影视和云视听极光等APK应用, 作为视频平台接入电视的接口, 进一步拓展用户数量。

除了资本的介入, “互联网+电视”融合背景下硬件厂家和视频平台出现了新的盈利模式, 包括视频内容服务、广告收入、视频购物、游戏内付费、在线教育等。而视频内容服务可进一步细分为付费视频 (独家内容、版权) 、付费直播 (演唱会、体育比赛) 、视频会员制以及广告植入等形式。以下就视频内容服务和广告收入两种形式进行分析。

2017年第二季度智能电视平台的广告投放量同比增长639%。硬件设备的普及、用户习惯的改变、行业链条的完善、广告形式的丰富等都显示着智能电视已经成为客厅媒体的新入口, 呈现全面爆发之势。根据奥维云网的统计, 在智能终端中各类APP的到达率最高的为影音类。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发生变迁, 偏好点播而不是直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 OTT大屏促使用户注意力重新聚合, 小屏流量向大屏回归, 在奥维云网的样本调查中, 9成以上大屏用户表示自从有了大屏电视, 就很少使用PC、pad和手机看视频内容了。而对各智能电视厂商来说, 视频分成占运营收入分成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原有的生态链被重构。平安证券在《客厅经济专题报告》中预测, 到, 国内互联网电视视频付费市场规模将达到205亿元。按照电视厂商平均20%的分成比例, 分成收入规模预计达到41亿元。

除去视频付费, OTT广告继续保持爆发式增长。OTT广告在2017年上半年收入规模达到10亿元, 相当于全年的规模总量。当前OTT广告形态包括开机广告、屏保广告、贴片广告、渠道分发广告 (首页推荐、下载、搜索等) 。根据不同的广告形态, 资源归属不同。系统层广告归厂商, 内容层广告归视频媒体。同时, 调查显示, 用户针对广告的注意力大屏是小屏的1.2倍, 广告观看完整度大屏比小屏高出20%, 广告效果比小屏有显着提升。而按照OTT广告不同路径, 开机广告在接受度、记忆度、观看完整度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广告形式, 在大屏广告中效果突出。

电视是继电脑和手机后, 进入互联网的第三大智能终端入口。在“互联网+电视”的背景下, 我们需要从产业发展的逻辑出发, 整合上下游的生态资源, 重新定义“电视”的价值。立足整个行业, 以电视为连接点整合行业的各种资源, 促进信息在人与人、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中间传播, 勾画出互联网和电视融合发展对媒介生态圈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2017中国智能电视市场专题研究报告.www.iimedia.cn/50391.html

[2]杨丽君.OTT TV、IPTV与传统有线数字电视之间的博弈.东南传播, 2016 (2) .

篇10:地球物理勘探发展现状与展望

地球物理勘探发展现状与展望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需求,离不开工程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勘探地球物理学最终的'研究就是研究如何在解决资源需求、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中的地质问题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勘探地球物理学的作用,研究解决资源勘探、工程勘探、环境勘探中特殊需要解决的地质地球物理问题.

作 者:殷亚斌  作者单位:天津市勘察院,天津市,300191 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2009 “”(29) 分类号:P631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  

【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相关文章:

1.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2.微生物制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3.软件工程的热点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

4.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研究论文

5.矿业工程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展望论文

6.音乐教学现状发展论文

7.钻探机械设备发展现状与技术改进论文

8.西部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9.我国茶叶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10.浅谈中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现代化融合发展与展望论文

下载word文档
《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