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自由探究的收获
“sinceth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物质的密度》——自由探究的收获,下面给大家分享《物质的密度》——自由探究的收获,欢迎阅读!
篇1:《物质的密度》——自由探究的收获
料的,内心感到非常兴奋。这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收获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得到的。
我对学生的表现大加赞扬之外,也谈了开拓性研究对后继研究的影响,意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开拓的意识和勇气。
二、实验探究中的交流
按照课前设计,我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实验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大组通过探究就课本P121上(1)、(2)、(3)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在班级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发表了如下的见解: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我又谈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篇2: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密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
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新授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铜,一块铝,一块肥皂、一块泡沫、要求学生鉴别。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常识,通过观察和学生亲自的体验,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物理有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拿出两块大小不同并且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断定它们是同种物质?
教师可以指出:单凭气味和颜色这些明显的特性来鉴别物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究物质的一种隐蔽的特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长生困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什么一样?
那么怎样知道哪个是肥皂、哪个是泡沫呢?它们的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2、探究实验
①提出问题
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橡皮泥)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了两半,物质的质量也被分割成了两半,通过以上的体验和实验感知到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②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以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猜想:想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也是原来的两倍。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要测质量和体积应选什么器材?讨论得出:天平、刻度尺、物体。
设计实验表格:
质量(g)
体积(cm3)
1cm3物质的质量m/v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木块1
木块2
木块3
进行实验:(1)用提供天平铝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铝块2、铝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2)用提供天平木块1的质量,用刻度值测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计算出体积,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重复对木块2、木块3重复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
④汇报实验数据,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点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结论。师总结: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切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哪方面看数据,怎样得出结论,对同种物质的测量数据讨论时,提醒学生既要竖着比较也要横着比较。让学生知道每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每种物质都遵守共同的规律,渗透“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然后比较不同物质在遵守共同规律的前提下是否有不同之处,渗透“同中求异”比较方法。
⑤引入密度的概念
由实验结论可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能反映物质的种类的这样的特性,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为ρ。进而引出公式:展示密度计算公式:公式:ρ=m/v,单位符号以及关系。
⑥应用:观察课本,了解密度的意义;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关系。
篇3:物质的密度简要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 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 新课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或把铁块和铝块用纸包住。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 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 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
篇4:浅议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浅议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贵州省瓮安县岚关中学叶仕江
【摘要】教材中指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即对于一个具体的物体本身,它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知道,“物体”与“物质”的概念不同,对于某种物质,它的质量则是可多可少的,不同的物质质量完全可以相同,因此,本人认为,质量不能理解成物质的一种属性。
篇5:浅议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373.56【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12-0039-01
在进行物质密度的计算与测量时,可以根据公式p=m/V,先确定物体质量的大小和体积的大小,质量可以用天平进行测量,对于体积的测量,方法很多,还要分液体和固体如果是液体,可以直接用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要是没有量筒或量杯,可借助与“水”,先把液体装入某一容器,记下液面的位置,然后再用同一容器装入体积相同的水,可以根据水的质量和密度算出水的体积,该体积也就是要测液体的体积;如果是固体的体积,形状规则的可用刻度尺测量并计算,如果形状不规则,也可以借助与“水”,先用量筒或量杯测出一定体积的水,在把固体浸没在水中,测出总体积,相减就可以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当然,今后学习了浮力的知识以后,也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F浮=p液gV排,算出液体的密度或者浸没物体的'体积。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由于密度与压强、浮力等知识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而密度的测定成为初中物理的重点考试内容,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现将测定物质密度的几种方法总结如下。
一、用密度计直接测定液体物质的密度
将密度计放入待测液体中,静止后,观察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就是待测液体的密度。
二、用ρ=M/V测定固体、液体物质的密度
1.测定物体的质量M。
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或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重力G,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G/g。
2.测定物体的体积V。
对于形状规则的固体物质,用刻度尺直接测出有关数据,计算出其体积V。
对于液体或形状不规则又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借助排水法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其体积V。
对于形状不规则且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反应的固体物质,可借助排油法或排沙法,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其体积V。
3.将已测出的M、V代入密度定义式ρ=M/V。求出物质的密度。
三、用ρ=M/V间接测定液体物质的密度
1.等体积法。
(1)用天平称出一定体积水的质量M;
(2)用天平称出相同体积的待测液体的质量M;
(3)利用M/ρ=M/ρ液,推出ρ液=ρM/M。
2.等质量法。
(1)在天平两盘中放置同样的量杯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2)在两个量杯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水和待测液体,使天平保持平衡。记下两种液体的体积V和V;
(3)利用ρV=ρV推出ρ=ρV/V。
四、用压强知识测定与水不相溶的液体物质的密度
1.将水和与水不相溶的液体依次从U形管的两端口注入。
2.待水和待测液体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两管中液体自由面到两种液体交界面的高度h和h。根据连通器的原理,ρgh=ρgh,ρ=ρh/h。
五、用浮力知识测物质的密度
1.水中下沉的固体物质的密度测定。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固体物质的重力G;
(2)将待测固体物质浸没在水中,注意不接触容器底或侧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视重G;
(3)由于M=G/g,V=V=F/ρg=G-G/ρg。
所以,待测固体物质的密度ρ=M/V=ρG/G-G。
2.水中漂浮的固体物质的密度的测定。
(1)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记下体积V;
(2)将待测固体物质浸入水中,使其漂浮在水面静止后,记下体积V则V=V-V;
(3)用细针将待测固体物质全部压入水面下,记下体积V则V=V-V;
(4)由漂浮时F=G,即ρgV=ρgV,得ρ=ρ(V-V)/V-V。
3.测定液体物质的密度(适用于密度较小的液体)。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固体物块的重力G;
(2)将固体物块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水中的视重G;
(3)将固体物块浸没在待测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待测液体中的视重G,则V=G-G/ρg=G-G/ρg,得出ρ=ρ(G-G)/G-G。
关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的学习,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如果教师不讲清楚,学生就会死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生往往会根据密度的公式p=m/V犯数学性的错误,认为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这显然没有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关于“物质的属性”,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这样解释:物质有一些性质,主要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当物质种类不同时,这一性质一般也不同,这样的一些性质可以称为物质的属性,例如,物质的气味、味道等,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当物质的种类不同时,气味、味道往往也不同,物质有什么样的气味、味道,不是由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决定的,密度虽然可以用质量除以体积求出来,但并不随质量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那么质量应不应该属于物质的一种属性呢?教材中指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即对于一个具体的物体本身,它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知道,“物体”与“物质”的概念不同,对于某种物质,它的质量则是可多可少的,不同的物质质量完全可以相同,因此,本人认为,质量不能理解成物质的一种属性。
以上总结了几种测定密度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篇6:《测定物质密度》教学反思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收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将和做习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教学,从教学目标看,它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它以探究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等,从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开放式教学,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生受影响看,它更能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视学习为乐趣,更富有创新力。
【《物质的密度》——自由探究的收获】相关文章:
4.密度教学设计
8.物质与精神
9.密度的解释及造句
10.物质的量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