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中应补上一幅重要插图
“coldlea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地理教材中应补上一幅重要插图,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地理教材中应补上一幅重要插图,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地理教材中应补上一幅重要插图
地理教材中应补上一幅重要插图
(杨俊/深圳市龙城中学(518000))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 晰的地理空间观念,真正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现在的地理教材中, 世界地图是采用以东经150°为 中央经线的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地图(图1),而缺少一幅非常重要的插图――一幅以东经30°为中央经线的 ,保持了大西洋完整的世界地图(图2),笔者认为在地理新教材中应补上这幅地图, 发挥它在教学中的以下 优势。
(附图 {图})
(附图 {图})
一、有利于对外改革开放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交往和贸易范围日益扩大,经济发展很快,综合国力大为增强。1995年,全球 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3。同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40 %以上。到,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仍将保持在40%左右。这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经 济进步与其世界市场密切相关。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向前推进的今天,在制定我国的对外政策、方针时,不仅仅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还要 全面了解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国要更好的改革 开放和走向世界,就要求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正确的全球空间观念,了解外国人思维逻辑,又懂得中国国情 和政策、有远见、有能力的一批人才。
而当今地理教材中单一地使用以太平洋为投影中心的世界地图,由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在图上相距较 远,不利于学生了解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的地理空间位置。因此,在中学地理教材中补上 这幅欧美常用的地图,通过图1和图2的学习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大洲、大洋的地理概况及联系,建立正 确的空间观念,进而了解世界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差异和联系,这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有 着深远的意义。
二、有利于中学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图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但也是一个难点,因此教材中很少涉及地图投影。实际上, 将图1和图2两幅世界地图进行比较,更易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三轴旋转椭球体,球面是 不可展的曲面,制图时就必然产生地图投影的变形,我们在制图时可通过选择不同的投影方式来达到制图的目 的。如图1中亚洲、 大洋洲、太平洋位于图的中部,变形较小,太平洋表示完整,强调了我国的地理空间位置 ,但靠近边缘的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等,虽然面积变形较小,但角度变形却很明显;而图2中太平洋虽 分为了两半, 位于图的东西两边,但大西洋表示完整,各大陆比较集中于角度变形较小的图的中部,更好地表 示了各大洲的相互位置。由此可见,在中国学地理教材的“地图”一节中,补上这幅插图,对于帮助学生了解 地图,正确的利用地图,建立地理空间观念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在“全球构造理论”一节中,大陆漂移学说提出的最重要诱因就是大西洋两岸轮廓、形状的相似。若没有 这幅地图,当年魏格纳就不一定能产生那白驹过隙式的灵感。对于目前的教学补上这幅插图,能使我们更好地 理解掌握大陆漂移学说的精髓。
(附图 {图})
此外,补上图2这幅插图, 学生将易于理解和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更好地进行大西洋、时区等知识的学习,进而利用图3 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世界的交通、世界的粮食、石油运输等知识。
在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中,该图也有很大的作用,如历史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十九 世纪的黑奴贩卖;欧洲的海外移民;生物学中的生物分布等内容都可以充分利用该图,达到最佳效果。
篇2:浅谈善用教材中的插图
随着新的大纲和新教材的出现,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色彩鲜艳的插图,我认为教者应重视这些插图,授课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直观形象,启发思维 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以直观性为主,思维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新教材配备了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分布在每篇课文中,每篇课文最少也有一幅,插图不仅多,质量也不错,不要说学生,即使老师看了,也会被吸引住,因此,教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在授课时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得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二) 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 不少教师埋怨学生作文条理不清,特别是写景的作文。要克服这个缺点,我们不妨试一下在看课文说话这一环节抓起。在教授新课时,先让学生看着插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在这里要注意提醒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如在教授《小站》一课时,课文插图清楚明了,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然后提问学生,得到了几种答案,有的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讲,有的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讲,有的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讲,有的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讲,显然,这些顺序都是可行的,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比较一下自己想的顺序与课文的有什么不同。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 深入理解课文,帮助记忆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不少的课文需要背诵,对于一些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但突破这一难点也有办法,教者如果在授课时注意把插图转化为文字,学生就容易记忆得多。如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课文要求背诵描写狮子形态的一段,由于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容易混淆调乱。课文中配备了三幅彩图,把狮子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借着这一优势,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大概记清狮子形态的顺序,再多次出现彩图,并让其配以动作,接着抛开课本,出示彩图让学生记忆背诵,结果,平时难以背出来的学生也能很快地背出来了。 除了以上三点,值得注意的是要更充分地发挥插图的作用,还得在教材的基础上花点心思,有些课文的插图还需要作适当的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插图的作用,使教学得以顺利、成功地进行。
篇3:浅谈如何使用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研究
浅谈如何使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研究
小插图大用处――浅谈如何使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研究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贤官中心小学 仲学文
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开发多种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课本插图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绘制编辑的,它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说话、写话能力和想象能力。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配有插图,它们与课文相辅相成,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发挥其独特作用,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缘起: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到两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些直观形象且透着趣味的画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当多媒体普遍应用于教学后,插图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
原因一:多媒体的普遍运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插图
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课件是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日常的听课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学课件赏心悦目:音乐悦耳,文字闪烁,动画形象。而作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课文插图,却倍受冷落,教者往往视而不见。
原因二:插图在许多教师的印象中已渐渐被淡化
教师往往为了制作课件费尽心思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好像唯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殊不知,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是锦上添花的方式。其作用不止于画面本身,它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
思考:
当学生们刚拿到课本时往往是先迫切地翻看文中的插图。为什么插图能如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呢?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利用?
一、首先认识插图的类型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着独特的教学功能,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功能向学生实施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识字解词型
这类型的插图多出现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形式多样,色彩鲜艳。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具有极其有效的启蒙作用。由于初入学儿童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汉字的这种抽象的字形、字音、字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儿童就可以借助认识实物图形,即可识字。由于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某些字词的理解,用口头语言来叙述难以说清,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结合讲解,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单幅学文型
如《赵州桥》、《荷花》这些课文的插图,图意就直接表达了文章的主要部分,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在分析文章时,重视了插图在这方面的作用,在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三)多幅连贯型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句、段的含义,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形象思维,不容易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或词句,这样就可以对照课文中的插图进行分析,句意就变得简单浅显了。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分析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人”字形线路到底是怎样的设计的?火车利用两个车头怎样拉、怎样推?过岔道口后怎样推、怎样拉?如何向前进的?利用插图,学生对这段句意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四)寓含道理型
课文插图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图以载道,结合课文讲解,可直观、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珍珠鸟》一课中的第6自然段是课文的重难点,该怎样突破重难点呢?教学时可以结合插图,指导学生认真看图、说图,充分发挥想象。作者生怕惊醒鸟儿,停下了手中的笔;珍珠鸟在作者的肩上睡得那么熟。从图上看作者的神情,鸟儿熟睡的样子,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体会到了文中雏鸟对作者的信任,作者对鸟的呵护,人与鸟之间可贵而感人的默契,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这一幅人鸟相亲的形象的画面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实践:
如何发挥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关系到教师如何运用插图进行教学的问题。我认为:
(一)仔细观察,做到看得清说得准
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图的大意,把看到的内容清楚的说出来,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其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品质以及培养学生说话的准确性。最后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如:先主后次,先人后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二)理解课文,做到图文结合
有课文单单看图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或单单读读课文也不能理解其中的难点。教师必须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虎门销烟》一文的插图。从林则徐凛然正气的神情入手,去体会他为民请愿,不销毁鸦片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群光着脊背、赤着双脚的民工热火朝天销毁鸦片的场面,大胆想象人们对鸦片的仇恨和销毁鸦片时的喜悦心情。在学生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联想人们看到鸦片被销毁时欢呼雀跃的场景,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虎门销烟的重要历史意义。这类插图往往是表现课文中的精彩部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精神实质。
(三)发挥想象,做到想创结合
儿童的想象力是神奇的。它具有突发性,最能体现人的创造力。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推想插图中未出现的内容,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天地。《村居》的插图就是一幅描绘诗句中所描写情景,特别是放纸鸢的几个儿童,更是活泼可爱。于是,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儿童放纸鸢的情景。学生在写话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甚至连心理活动都描写的惟妙惟肖,书中的插图在学生的描写中“活”了起来。
追求:
插图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教学艺术。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予以重视,巧妙地加以实施,让其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些图文并茂的插图就会让孩子从中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获得了美的感受,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篇4:浅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教学
浅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教学
[作者] 高斌
[内容]
(高斌 山东潍坊市寒亭一中)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有插图近百幅,这些插图大都出自名人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价值都很高。作为语文这一学科,着实应该把它们看作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认真地研究。
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九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细心的高中语文教师大概发现了《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插图在新旧教材中是不同的,为什么新教材要更换插图呢?其中一个原因,想必就是因为旧教材中的插图有些不当之处,这幅插图中的雄鸡啼叫便没能真正理解“鸡鸣入机织”一句,插图中理解成“鸡鸣”便是黎明,而诗中之意在时间上则还要提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点到3点,这才足以证明兰芝的辛勤和焦母的刁难。正因为这样,新教材便更换了插图,从这也可看出插图在教材中不是可有可无的。
首先,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
教材中有的插图是文字所介绍事物的真实再现,像说明文中的插图便起了这样的作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图及结构解剖图,就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若没有这幅插图,对不产荔枝地区中的学生来说要想象出荔枝的真实形状则着实有困难。
教材中有的插图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插图大都在记叙文和散文中。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肖像图,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的肖像刻画。再如《多收了三五斗》文末中的插图,可让读者在回忆课文时便于对众多人物的描写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挥手之间》的插图是文章抒情议论的形象凝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夜渡黄河图,通过浊浪排空的画面和老船公们那紧张严肃的.情绪,形象地告诉读者夜渡黄河的危险和艰难,便于把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旨。
其次,插图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体现。
教材中好多插图都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美和社会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幸福美好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图、《长江三峡》中的三峡图等,都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画,学生便会油然生出一种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感,便会被其壮丽所熏陶。
[1] [2] [3]
篇5:浅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教学论文
浅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教学论文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有插图近百幅,这些插图大都出自名人之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价值都很高。作为语文这一学科,着实应该把它们看作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认真地研究。
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曾有过间接的论述,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九篇小说作了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由此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细心的高中语文教师大概发现了《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插图在新旧教材中是不同的,为什么新教材要更换插图呢?其中一个原因,想必就是因为旧教材中的插图有些不当之处,这幅插图中的雄鸡啼叫便没能真正理解“鸡鸣入机织”一句,插图中理解成“鸡鸣”便是黎明,而诗中之意在时间上则还要提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点到3点,这才足以证明兰芝的辛勤和焦母的刁难。正因为这样,新教材便更换了插图,从这也可看出插图在教材中不是可有可无的。
首先,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
教材中有的插图是文字所介绍事物的真实再现,像说明文中的插图便起了这样的作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图及结构解剖图,就有效地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若没有这幅插图,对不产荔枝地区中的学生来说要想象出荔枝的真实形状则着实有困难。
教材中有的插图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这样的插图大都在记叙文和散文中。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肖像图,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绘,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的肖像刻画。再如《多收了三五斗》文末中的插图,可让读者在回忆课文时便于对众多人物的描写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挥手之间》的插图是文章抒情议论的形象凝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夜渡黄河图,通过浊浪排空的画面和老船公们那紧张严肃的情绪,形象地告诉读者夜渡黄河的危险和艰难,便于把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旨。
其次,插图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体现。
教材中好多插图都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美和社会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幸福美好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图、《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图、《长江三峡》中的三峡图等,都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画,学生便会油然生出一种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感,便会被其壮丽所熏陶。
至于教材中诸多的肖像更是社会美的一种反映。因为一切美好的事物中最美好的事物便是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富有创造力量的人物形象。像鲁迅先生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教材中的几幅肖像集中概括了他们作为战士的一面。《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肖像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残酷形势下的沉痛与悲愤。他那紧蹙着的双眉,无疑告诉人们他正在思索着讨伐反动军阀及走狗文人的战斗檄文,体现出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而《琐记》中的肖像则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
再次,观赏教材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培养。
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很难做到不去思考画面背后的内容。看“苏武牧羊图”,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孤身一人的苏武在那荒凉的北海会是怎样一番滋味,也会自然地想到甘愿忍受寂寞和困苦的苏武是多么地高尚。自然,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进行画面的扩充,虽说画面不辽阔,但学生脑中的天空也许是远的,深邃的,这就是创造想象的结果。至于观察力的培养那就更容易理解。因为想象和观察是统一的。比如教完《雨中登泰山》后,我要求学生依据插图写一段文字,其中一个学生写下了《泰山小照》一段:
这帧精致的小画,把古老泰山的.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松树,把斜斜的身子坠入山崖,铺洒开一团醉人的墨绿。它们脚下那陡峭的十八盘,仿佛一架云梯搭在南天门口,从窄窄的山谷中蜿蜒而上。左侧是高峻绵延的山峰,顶端那座小巧的亭子最是别致可爱,尖尖的顶,高翘的四角,纤细的柱,竟是那般玲珑,凌空踞在山崖。身后便是天街,那许多的小客店,密密匝匝的几堆,错落有致,别具风情,更有三三两两的游人互相携扶着,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似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倒也有趣。总之,这是一张很有情趣的小画。
通过这段文字,不难看出学生观察的仔细,经常进行这种训练,无论是观察力,还是想象力,都能相应地得到提高。
明白插图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那么该如何进行插图教学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知识性的插图要拿出时间让学生对照着文字去读懂。
2.美感教育占重要内容的插图,要跟学生作文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借助想象力把画面转化成文字。
3.对于那些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的图画,要让学生和文字比较着看,从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4.至于那些文字优美、境界深远而无插图的课文,不妨要求学生补出,因为作画的过程便是全面理解课文的过程。
中国有句话:诗画是一家。当年东坡评王维的诗时便说:“惟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如此,文也是如此。只要教师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分寸把握住,观看插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篇6:[初中化学]浅谈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化学]浅谈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除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做到了浅显、易懂外,还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编入了数页彩图和100多幅插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也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此外,各章节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各种示意图、物质用途图、古今科技成就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教师要重视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 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化学仪器图表示出各种仪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新教材第195-196页表格中10种化学仪器的图形加深了学生对实物认识产生的表象。另外13种常见化学仪器的示意图,也使学生对仪器有了初步的认识。
新教材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实验装置图。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装置图,能够用来表明该化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化学原理和实验顺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化学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关系重大,而且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比比皆是。
例如,第18页图1-11白磷的燃烧,图中两处白磷、一 处红磷明显不同的位置,加上适当的示意,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第197页图2中学生学到了如何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的方法。第140页图7-3过滤装置图为
[1] [2] [3]
【地理教材中应补上一幅重要插图】相关文章:
10.让学生从社会教材中走出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