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产品交互设计

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产品交互设计

2022-06-27 08:12: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天鹅小太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产品交互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产品交互设计,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产品交互设计

篇1: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产品交互设计

注:先明确一下这里所说的产品设计师的职责:需求收集、信息架构、交互设计、产品设计文档撰写,

“我们的设计很好,可开发的产品很差!”,这个问题想必困扰着不少公司或团队,在近期的工作中,逐渐体会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自己设计的产品。设计师不要小看这测试的工作,跟踪测试起来颇有成就,你可以知道你的设计被实施了多少,看着实施符合设计,设计师会很有成就感。我也是被CTO逼着走过了这个过程才逐渐体会到它的好处。

产品设计师不大可能与程序员一起写程序,但可以跟踪测试开发的产品,并把测试结果直接反馈给大家(程序员、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测试人员)。这应该算是一个管理问题,确切的说是协作流程问题。所以这种做法,必须得到cto等高层管理者的大力推行,否则编程者是不买帐的,毕竟谁都不愿意让人跟在屁股后面指责哪里做错了,高管把产品设计师的测试工作纳入流程,大家照章办事,工作起来会更顺利一些。

测试的时机:

产品开发基本成型,功能基本完备,研发者能提供可测试版本。

测试的相关协作:

发送测试文档给开发者,同时抄送给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测试等等相关人员;遇到争议主动找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相关领导协商。

测试依据的文档:

做过测试工程师的应该都知道,测试工程师是根据自己编写的测试用例(精简测试用例、详细测试用例)来测试,一般情况下,设计师根据精简测试用例文档来测试就好了,设计师只是要依据某个使用过程来试用并发现问题。当然如果设计师愿意写几个主要使用场景,然后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来测试更好,不过要注意自己的使用场景和设计文档保持一致。

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的好处:

1、设计师比测试工程师更多关注可用性,可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毕竟设计师对评判产品好坏较强的审美能力。

2、遇到问题可以直接给出解决方案,效率高。

3、可以看到更多的设计问题,便于及时补充和修正设计文档。设计师可以锻炼细节关注能力,积累更多经验,

(本条第收获很大呀!)

4、设计师可以很好的参与到开发中去。

分享一下自己做跟踪测试的经验和教训

1、设计师在跟踪测试之前应做足的工作:确保设计文档写的更详细和易读,确保无主要逻辑缺失。最好做出原型并依据原型多体验几遍,或者邀请其他设计师一起来体验,争取在开发前发现更多的问题,确保文档质量。否则,一旦开发出现问题或者开发进度延迟,会把全部责任推到产品设计师身上。开发者会说:“文档没写”或“文档没写明白,看不懂。”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师百口难辨,设计师的确是有责任的(虽然不是全部)。

2、搞好关系,不要直接指责开发人员或开发中的问题。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客观的表述操作,客观的提出正确的方案。”描述问题时不要有任何情绪,或者可能让合作者产生“逆反心理”的语气。比如:“竟然”“居然”“错误”等,当然适当的夸奖一下也是可以的。

3、在遇到争议时,通过正确的渠道解决问题,主动通过双方主管协商解决,开发人员不会听你的,不要试图说服他们,和他们争论的结果只会让他们记恨你,还有肯能找机会给你穿小鞋,设计师争取避免这个问题。遇到问题要先学会倾听,然后才有可能正确处理问题。否则容易产生误解,让别人误以为你不好合作或不好沟通(但实际上你是为产品质量而挣)。

4、和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保持紧密的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有需求变动或文档改动要迅速反应,并及时通知大家。否则,如果研发没有按照变动来修改,会怪罪你没有及时通知。

……,更多感受还需到工作中去体会。

小结:说了那么多,这样做还得公司高层大力支持并推行为前提;设计师要真正处理好各种关系还得自己实际去体会,毕竟每个公司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设计师可以获得很多,更清楚要向开发者“表达什么?如果表达?”。

Raysay: -November 16th, at 11:12 am

我原来在某个公司时,因为他们对测试比较重视(boss是MIT的技术型出身),对待将要成型的产品,一般将测试的BUG分为功能性与易用性两种,作为PM去跟踪易用性和设计方面的bug,功能性的bug由测试人员跟踪,涉及到交互的问题由测试人员提交给PM来决定,当时我觉得这个流程效率不高,现在到了新公司回头来看,我还是认为这种方法是可取的。

本文来自:www.ui123.com/blog/?p=111

篇2:互联网产品设计师职业生涯交互设计

其实这个话题已经在侧面写了好几篇深刻反思,用我自己几年工作实践的体会来看,性格决定了将来的发展,某些特质虽然可以掩饰,但在这之上必然不可能有大作为。

我是典型极简主义(包括沟通),而且对事物相当有耐性的极端完美主义性格,擅长追本溯源。当我真正意识到自己性格特质的时候,便开始在工作中有意做取舍。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成本太高,性价比又太低。

产品经理不是唯一选择

个人认为不管软件领域还是互联网领域,产品做不好的根源,主要是缺乏Senior专业技术人员,但更重要的是业余管理人员泛滥。这也许是任何行业、技术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曾在产品经理的责任中提到“设计做的再好不一定能胜任产品经理,因为两者的职业素质和职责不同。”在软件领域还有个说法“国内软件做不好,是因为很多人刚在技术、业务上小有积累、小有成就,就忙不迭去做管理、开公司,觉得那才是提升。”

归根结底,前不久鲍鹏山老师点评武松的那个观点也许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中国文化中很不好的一面,就是人人都特别看重体制里面的位置,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自我的最高价值。”

管理与专业是两条路

最早接触这个概念来自外企,当时觉得工程师薪水比VP高,在国内是件挺稀罕的事情。这里有篇由Sun员工创作技术人员的晋升路线,在软件技术领域具体有一定代表性。文中提到:

Technical

Individual Contributor(Professional)People ManagmentMember Technical Staff (1,2,3,4)Staff EngineerEngineering Manager 1Senior Staff EngineerEngineering Manager 2Distinguished Engineer (1,2,3)

Principal Engineer (1,2,3)DirectorFellow (1,2)Vice President (1,2)

严格基础训练到MTS4后开始做选择,继续做Engineer?还是换口味做Manager?基本经过之前的考验后,我们对自己都能有清醒认识,

两套体系都分别有对应层级,但再往后的进阶几乎已不是技术含量问题,而是我们的天份决定能走多远,说白了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并且在Senior位置上退休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给雅虎干活时,了解到雇员也有P和M两套晋升体系,P代表professional,M代表managment。分别用数字代表level高低,涵盖了做设计和工程的两类技术雇员。相比Sun不够细致,但也许更适合互联网公司的高速发展。结合Sun的经验,个人认为合理的产品团队组织结构如下:

ProductProfessionalManagmentMember Design Staff (1,2,3,4)Staff DesignerProduct ManagerSenior Staff DesignerSenior Product ManagerChief DesignerDirectorArtistVice President产品专业管理设计专员 (1,2,3,4)高级设计师产品经理资深设计师资深产品经理首席设计师产品总监艺术家产品副总裁

设计“师”不是随便说的,产品设计师里再细分职能的信息架构师、交互设计师、界面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根据团队,以及产品要求制定。也就是个名片上的title问题,通常不建议划入组织体系。因为强大而灵活的团队中,设计师职能可能会变,而且兼多个职能也正常。

现实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专业人员不服管,有两种可能:一是M的管理手段太弱,喜欢对P发号施令而无法协调,经常被顶撞;二是M的理论基础太菜,与P没有共同语言而无法沟通,经常被鄙视。要知道在团队里,只有英雄之间才可能惺惺相惜,中国传统文化更讲究“士为知己者死。”

比较崇拜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访谈中提到“我不大善于跟人复杂的交往,我希望单纯,但是人对人之间一定是复杂的,人都物之间就显得简单。”我想真正的设计师听了都会很有感触,因为只有与事和物打交道,拼的才全是我们自己的能量。

挺瞧不起这个“管理是一门艺术”的说法,好像做管理是个很牛的差事似的。这不废话嘛,任何事情做到高处都是艺术,中国古代经典类似说法多去了。真正的Professional应该懂得如何看无字书,如何弹无弦琴,理论和创新都值得一辈子去实践,积累和沉淀才是王道。

原文链接:blog.rexsong.com/?p=6054

篇3:有关产品创新交互设计

德鲁克所阐述的创新机遇之七大来源:

一、意料之外的事件;

二、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三、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四、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六、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七、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

要做的事情是:

1、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从分析机遇着手;

2、创新必须多看、多问、多听,既要关注数字,也要关注人;

3、创新必须简单有效,目标明确;

4、有效的创新始于细微之处;

5、成功创新的目标是取得领导地位,

有关产品创新交互设计

避免的事情是:

1、不要太聪明;

2、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

3、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为现在进行创新!

创新的三个条件是:

1、创新是工作,要把创新当做工作那样去对待;

2、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

3、创新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

德鲁克最后提出,企业家和创新者要做“保守的创新者”,“成功的创新者都相当保守,他们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

原文链接:jary.findesign.cn/?p=3208

篇4:产品&设计&色彩交互设计

设计师得到产品设计需求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个色彩的选择问题,产品经理最初也可能会提一些自己的意见,如

A:我觉得做一个蓝色的不错,就做蓝色的吧!

B:喜庆一点的,红色没错的!

C:这个颜色太压抑了,亮一点怎么样

D:这一块颜色好花啊!

作为设计师应该怎么去回答呢?

先简单分析一下ABCD,4位所要表达的潜台词,

A:对该产品从个人主观或个人经验所做出的色彩上的推荐

B:喜庆的!而不是真的要求用红色或者其他

C:设计图的感觉偏移了产品初衷和产品气质,觉得这不是想要的

D:主体不突出被干扰

在最早设计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产品经理最终要求,产品表现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而不是讨论色彩排版细节,这样才能先找到根本,避免CD所出现的情况,早期对产品的理解,对后期设计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理解产品价值,然后通过正确的方法,就能准确定位产品色系,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色彩定位方法论, 准确定位色彩方法有很多,如色彩心理选择法、图片映衬法、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法等多种形式,下面简单讨论一下常使用的几种方法:

1.色彩心理选择法

我们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性质。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给人不同的心理印象,色彩上从心理感受的大方向到小方向的细分,逐渐无限的接近最适合用户心理的色彩区块,

根据色彩心理属性来筛选色彩,大家都知道,色相就是色彩的相貌,如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相在心理上有强烈的冷暖的区分,

如红、橙、黄让人想到阳光、火焰和太阳给人温暖的感觉即暖色系,青、蓝、让人想到大海蓝天,给人清爽凉快的感觉即冷色系,在设计的时候最早考虑的是产品气质和宣传效果,需要给人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如果需要给人热情、活力的感觉就选择暖色系,如果需要给人冷静、高雅、庄严的话就选择冷色系,进行第一轮的筛选。

第一轮筛选后,比如选择的是冷色系,也就是色环右边的绿蓝紫区间,然后根据产品气质和色彩心理进行匹配缩小选择范围,调整小范围的色彩偏向,明度饱和度的微小差别,最后找到和接近最适合的色彩!

2.图片映衬法

在拟物化场景图片中寻找适合色彩,进行设计,例子:阅读器概念设计过程,虽然图形概念最终没有采用,但是设计过程思考方式可以进行参考。

最早设计的时候寻找了一些读书馆场景图片资料,然后在场景图片中取用3种色值作为软件主体颜色进行设计。

从图片中取用3中色值,进行场景化模拟!

最后实现效果:

3.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法

即设计师提出多种色彩方案,以交互常用的调查问卷、用户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根据数据分析进行删选最适合的色彩,这种方式准确率高,缺点就是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消耗比较多!

篇5:产品感悟一二交互设计

蛋王的BLOG八百年不更新,大仙表示很欣慰;大仙的博客好久未更新了,我表示很欣慰;其实我们都很懒,作为“高级打杂”的产品经理,我们确实可以“名正言顺”地说我们很忙,

1、理理我的一些产品经理书籍:

启示录:前段时间,看到很多同行在不同的地方推荐《启示录》,于是果断地下单购买,并满怀期待地等待书送达。书送达后翻了翻,确实不错,然后读故事书般看完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书很不错,入行必备,实战型,有案例,收获不少。可惜的是阿里的色彩太溶,不够典型。

结网:这本书让你明白产品经理应该怎样做,偏理论,入门级读物,看完让你对这个职位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入行必备。

沸腾十五年: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堪称互联网教科书,让你了解互联网这个行业的兴起和趋势,给你一个大局观。最让我感叹的时,看到介绍的一些项目,有我所经历过的,现在看成败,感叹颇多。

很感谢苏杰、狒狒、王坚,感谢他们的总结和整理,对于我们这个新兴的行业提供了一些标准和参照物。

理理书籍,整理后给个推荐指数(凭记忆),也算是给后来人一个参考。

目前在看的一些书籍:《创业邦》 《IT经理世界》 《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 《精通web analystics2.0》。关注产品运营、数据分析。

2.功夫在诗外

很喜欢纯银的博客,一些关于行业、心得、沉淀,《运气与浮云》 《杂念.职场》 《杂念.行业》,这几篇看得心有戚戚焉,

功夫在诗外,产品经理本身就是一段心灵的修炼过程。沟通、思维、决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最近也正在把生活融入产品,把产品融入生活。

最近很少写关于一些工作和技能的文章,技能上已经到了临界点,现在欠缺的是火候,是一份为人处事的出容。

关于工作上的事,也一直在总结。最近积累和总结的一些方向:电子商务、社会化电子商务、产品经理、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商店、WAP产品设计、Symbian产品设计、Android产品设计、Iphone产品设计。这也是最近1年来的最大收获: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

产品经理需要阶段性的总结和沉淀,我经常隔段时间就会花一些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一些体会。

3、关于成功

成功的要素:天赋、努力、机遇。自觉得天赋不算很高,所以唯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弥补。机遇也有,但是很可惜,去年的2次机会都没抓住,所以现在需要更加的努力,在下次机会来时能做好准备。

做喜欢的事,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等量变引起质变。

有时在想这1年来的得失,最大的收获是进入了移动互联网。1个光杆司令(虽然有电子商务产品经理、无线产品经理、产品助理等3个岗位编制,但人真不好找)支持了公司1整年来的业务,策划了1个WEB站,2个WAP站,2个客户端,前段时间写半年考评时内牛满面。

4.现在&未来

现在,专注产品运营,努力把产品线运营起来。

未来,继续深入移动互联网和APP,这是最好的时代。

篇6:你是交互设计师还是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

很多公司都会有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角色,很少有见到产品设计师这样的职位,

今天看到了UCDcn上面空格提的“产品设计与交互设计的区别”,我想到自己前段时间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是交互设计师还是产品设计师。所以,可以从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区别去考虑两者关系,以下是自己的思考:

1.产品设计包括交互设计

这个说法的角度是从产品和项目的角度去考虑的,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流程中,交互设计如果有肯定就是其中一个部分,主要负责的是产品的原型设定,细节交互方式,整体的交互模型定位,对于其他工作并不是其职责内了。而对于产品设计要去考虑什么呢?用户的需求部分的商业需求,制定产品的大体方向和绘制产品概念图,对于交互设计,底层程序设计,视觉设计和产品运营推广都需要去考虑并提供一些方向性指导。其中大部分职能感觉会和产品经理的相同,以前我有谈到过产品经理的5个比较主要的工作职能(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产品推广、产品生命周期),

或许现在我看来产品设计师应该是介于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之间。

2.我们需要产品设计师么?

至少我现在觉得不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肯定,但是我想至少这是一个方向,所以不奇怪很多交互设计师为什么直接就去做产品经理了一样。交互设计师或许会分成两个职业发展方向,一个是专业的交互设计,快速理解产品,快速搭建原型,画出产品交互模型。另一个产品设计,考虑用户的需求,挖掘用户的根本需求,画出产品的概念图,思考和宣讲产品的方案。

我不知道现在是否需要这样细分出一个产品设计师,当我想这个应该是我们去考虑的一个方向,让交互设计师更广范围的去思考产品,思考交互能带给产品的价值。

产品设计师,不是我们创造出来一个新的名字,希望看看他背后的意义吧。给你们的产品能带来些什么呢?我只能说,很多产品经理都紧紧抓着市场看,而不关注用户(或许你还再疑惑用户不就是市场么?),就像职业经理人和创始人之间的区别。

本文来自:www.maidow.com/blog/?p=185

篇7:UCD团队: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交互设计

之前有谈过交互设计师与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一些工作内容的感想,或许很多公司来说还没有真正自己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很多中心型公司只有一个角色来做两份的工作,但是与产品经理(简称PD)的合作我想大部分公司的设计师们都有些心得,很多时候似乎感觉PD总是和我们对立。很多交互设计师都会和产品经理进行轮番的PK,有PK需求,也有PK资源等等。

其实交互设计师距离产品很近,很多时候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很类似于产品经理。来列举一下产品经理的职责:

1.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客户的需求点,来分析目前此类产品的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的潜力。个人觉得其中的了解客户需求为重点,很多时候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创新或改进现有产品的想法。在其中用户研究员(用户体验设计师)观察用户的一些行为习惯。产生市场分析报告。

2.产品设计:

描述产品的定位等内容(包括:产品远景、目标市场、功能描述、产品用例等等),一般公司都会写成一个文档:产品需求文档(PRD)。很多的需求和功能点都会在这个文档中反应出来。在PRD形成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产出物也会出来,那就是Demo。UI Demo包括了产品的界面,交互包括体验方面的设计部分。

3.项目管理:

很多中小型公司内PD还担任项目经理的角色,而很多中大型公司会有一个专门的项目经理(PM),

其实主要是确认资源的投入,撰写项目计划,跟踪项目的进度等等。

4.产品宣传:

很多人认为宣传是运营部门的事情,PD只需要把产品做出来后扔给运营部门去负责,这样对于产品的发展是恶性的。其实在产品调研中就应该去考虑后期的产品宣传问题,卖点,如何利用媒体等等的。而且要去考虑收集后期的产品数据,不断的改进产品。

5.产品生命周期:

很多PD不会去考虑产品周期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产品出来了,就沦落到没人去负责它的发展,不知道该走向何方。或许PD只考虑到一点而没考虑到产品线的发展,所以很多产品的当初就是畸形的。

其实可以看出来以上的PD的职责,也是我们很多交互设计师去考虑了的东西,包括出产品需求设计的方案,分析用户行为。细节的Demo设计等等,都是交互设计师在负责。所以交互设计师与产品的距离是很近的。在我们公司很多的产品项目都是交互设计师来担任,而且交互设计师很容易变成了产品经理。因为两者只是关注不一样,一个关注商业,一个关注用户。但是往往关注了用户,那么商业的价值才会获得更多。

来自:UCD团队: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理

篇8: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

文章描述: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师的对话 需求是如何变成产品原型的,

在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流程中,产品经理(主要指偏向产品设计的产品人员)和交互设计师是这个流水线上最起点的环节,也是关系最暧昧的两个环节。说其暧昧,是因为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里面,这两个环节所做的事情是有重合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或许也是整个流程中合作最紧密的两个环节。

相对比之下,产品经理更关注的是产品的内部逻辑、操作流程、策略等;而交互设计师更关注的是产品的易用性、流畅度和操作感受。总的来看,似乎可以认为,产品经理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设计产品,而交互设计师,则是从更多的细节出发,去提升用户体验。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决定了只有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密切配合,深入沟通,才能够最高效最合理的将产品策略转化为产品原型,从而为流水线的后面环节提供精确的参考资料。

下面以人人网广告平台的一些产品和交互细节为例,使用对话的形式来分享一下我个人在做交互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入门级文章,高手请绕行。

在广告平台其中一个投放系统中,有一个产品需求,是要根据广告受众所在的地区做广告的定向投放。也就是说,可以控制广告只展示给固定地域的受众。这就意味着,需要设计一个「区域选择器」,供用户选择区域。产品经理的原始需求是这样的:

产品经理:“我们这次的投放系统需要设计一个区域选择器,就是让用户选择广告定向投放的区域的。可以精确到城市,可以多选。另外,”区域“作为一个投放广告的限制条件,如果用户没有选择任何选项,那就代表用户忽略该条件,则该广告会面向全国投放。”

交互设计师:“哦。”

产品经理:“嗯,我能够想到的这个东西的原型,可以提供两个下拉框,让用户分别选择省和城市。当用户在第一个下拉框里面选定了省以后,第二个下拉框中会显示该省下面的地级市。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框图,大家看一下。”

产品经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每选定一个城市,点击后面的添加按钮,可以将该城市添加到下面的列表中。同时,如果点击已经添加的城市名称后面的「删除」链接,则会将该城市从已选列表抹去。”

交互设计师:“等一下,我有一个问题。按照产品的策略,如果用户一个城市都不选,那么就会默认投放全国。但是这个概念很难表达给用户,比如说,如果在「区域选择器」旁边放提示,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

产品经理:“一个都没选,就是等于忽略条件啊。因为这些都是限制条件。”

交互设计师:“问题是用户很难意识到是这样。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家都是觉得,选上的,是我要的。但是大家没有「不选就等于全要」这种思维习惯。”

交互设计师:“我觉得可以这样。我们在现在的「区域选择器」上面放两个单选按钮。一个叫「全国」,另一个叫做「指定」。打开页面时,默认选中「全国」项,并隐藏「区域选择器」。只有用户选择「指定」项时,区域选择器才会出现。这样表达就很明确了,你不是「全国」就是「指定」。”

产品经理:“哦~听起来不错。试试。”

于是得到了下面这个版本的原型图:

交互设计师:“嗯,我想,现在这个版本已经基本上从界面的层面解决了全国投放的选项问题,我想,用户应该不会因为不知道怎么选而卡在这里了。”

交互设计师:“我看下一步,需要对一些关键的元素做一定的视觉设计,以便于引导用户操作。比如「添加」按钮,应该更明显些。我觉得可以请UI设计师出一个简单版本的UI了。”

产品经理:“稍等一下,我看咱们还是把细节再讨论清楚一些再去找UI吧。比如,字的颜色啊什么的都没定呢。而且,我觉得选中的区域中,每个城市名称后面都跟着一个删除链接,很奇怪。”

交互设计师:“嗯。的确。我的想法是这样,字的颜色,就用黑色吧,或者是深一些的灰色也行。虽然从视觉设计的角度来看,视觉设计师觉得稍浅一些的灰色比较养眼,可能黑色太”抢“。但是咱们的系统毕竟是给人用的,灰色的话,可能会让人误认为这些选项是不可操作的。你看如何?”

产品经理:“同意。”

交互设计师:“关于已经选中的区域列表。我看可以把「删除」链接换成×,事实上,用户对于×这种符号比汉字更敏感。你看,大家不论是用Windows还是Mac,关闭窗口的时候都是×,早就习惯了。另外,为了让所选定的城市名称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并且跟其他城市名称区分开。我看,可以给每一个城市加上背景色,每个城市一个色块,这样也一目了然。”

产品经理:“颜色呢?”

交互设计师:“蓝色吧,人人网都是蓝色的风格。”

产品经理:“ok”

于是,配合UI设计师,得到了下面的界面:

产品经理:“我看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基本上成型了,

咱们也已经讨论很很久了。该问问别人的意见。”

———-时间分割线———-

产品经理:“Hi~ 各位。我收集了一些内部测试的意见。有用户提出,搞不太清楚两个下拉菜单和「添加」按钮之间的关系。”

交互设计师:“什么意思?”

产品经理:“就是说,有人意识不到选完了省,选完了城市以后,还得点「添加」。他们觉得,选完了就完事了。”

交互设计师:“晕。”

交互设计师:“可能是已选列表框在空着的时候长得太秀气了,大家没意识到它是用来装东西的。”

交互设计师:“好吧,我有两个方案。1、把「添加」按钮上面加一个向下的箭头。指向已选列表框。2、在已选列表空着的时候,添加一条提示语,来提示用户他并没有完成区域选择操作。”

产品经理:“提示语那个,你的意思是说,当用户添加了城市以后,会自动消失是吧?”

交互设计师:“是的。”

产品经理:“我觉得加提示吧。感觉放箭头有点儿傻。”

交互设计师:“嗯,而且,可能放了箭头以后,用户依然不知所云。”

产品经理:“那提示语怎么说呢?您尚未添加任何区域,请选定城市后,点击上面的「添加」按钮,该城市会被添加到…”

交互设计师:“停!太长了,大部分人不会认真看完的。”

产品经理:“的确…”

交互设计师:“我看就一句话就可以。写”您尚未添加任何区域。“”

交互设计师:“你看。下拉列表后面的按钮叫「添加」。提示中又明确的传达出了尚未「添加」的状态。这样既说明了这个框框是用来放东西的,又可以告诉用户,这个东西是可以选多个的。因为「添加」的概念就是一个一个往里面放。如果只能放一个,那应该叫「选择」。”

产品经理:“顶。”

交互设计师:“而且,我觉得这个控件最初的原型你设计的不错。嗯,用户只要成功的进行一次操作,以后就可以非常高效的进行操作了。这个东西的学习成本和认知成本都比较低。”

产品经理:“oh,yeah~”

那么,现在的UI是这样的:

产品经理:“哎,对了。话说,我最开始的策略是,用户如果不选,相当于全选,要全国投放的。你说如果用户选了「指定」,但是并没有添加具体的城市,直接提交表单,怎么办?系统是应该直接把用户的广告设置成全国投放,还是报错,阻止用户继续?”

交互设计师:“我看啊,报错吧。因为现在「全国」和「指定」这两项,已经明确的把整体和局部给分开了。我觉得你那个策略没必要再应用了,因为现在这种已经达到了你最初的目的,而且还好理解。再有就是,咱们的平台是涉及到钱的,是要让用户花钱的,如果让用户不明不白花了冤枉钱,本来想投北京的投了全国,那我们会被用户骂死的。虽然感觉上报错会让用户有挫败感,但是在这种细节上,还是用户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用户体验,可以稍微往后放一放了。”

产品经理:“好吧。”

交互设计师:“呵呵,你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每件事情都听产品的。产品提的只是需求,但是如何实现需求,还是得从多个角度来讨论。”

产品经理:“好吧。那么,技术兄弟们,下面的工作就拜托你们了。”

个人观点:

1、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需要时刻密切配合,深入沟通。

2、有时候,产品策略和用户体验会发生冲突,这时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虑和探讨最终解决方案,不应该有谁一定比谁重要的说法。

3、优秀的产品经理,相当于半个交互。同样,优秀的交互设计师,相当于半个产品。二者虽然职位不同,但是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对方的工作内容。

4、产品提出的只是策略和需求,并不是一定要按照产品人员所描述的细节去设计具体的产品细节。交互设计师以及团队中其他所有成员,有义务有权利对产品需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更好的设计方案。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但是最终决定权,应该依然属于产品经理。

5、产品经理之所以叫经理,是因为,他们除了设计产品,还需要时刻把握整个流程。比如,当细节没讨论清楚的时候,不要去找UI做设计。

注:本文中对话部分并非真实情节,只是为了说明主题而已。

作者:小强

篇9:让产品 设计 前端成为交互设计三剑客交互设计

时逢年关,各项目都到了收尾阶段,最近的一次的产品升级中给了我一定的启发,在圣诞来临之际记录这样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

说到交互设计是时下比较热门的词汇,无论B/S还是C/S架构的产品交互设计元素总是充斥着任何一个角落,久而久之用户也欣喜的接受这样的变化,这对产品的研发人员来说也是新的挑战。产品人员最初在构建产品原型图时可以借助AXURE工具,在此我就不在做赘述,可以参考我先前的文章(交互不求人—Axure弹出动态面板使用方法)。界面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图设计时完全可以参照原型图的模型,这对于设计不是难题。在这里辛苦的就是前端架构师了,如此之多的交互元素如何一个模块不漏的去搭建起来,真的需要动动脑筋,毕竟设计稿是一个不带任何交互元素的一张平面图。

前端:“PD同学,我看你的原型图上的交互元素有很多和设计图不一样的嘛?”

PD:“没事啊,交互逻辑按照原型图来啊!”

前端:“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就好了,算了不找你了,我去找UI,

PD:“……”

N分钟以后……

UI:“PD同学,前端找我的事情我不知道啊,我怎么知道你们产品设计的时候交互逻辑性是什么啊,还是你和他对接吧。”

PD:“崩溃!!!!!!”

(以上的情景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么看看这篇文章,说不定就解决了!)

在这里先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张图是设计师交给前端架构师的产品设计图,产品经理只需要将交互的逻辑关系和触发顺序标准在需求文档上,前端架构师可以按照这张图上的设计元素很方便快速的将整个交互环节架构出来,另外这样的设计方式也是设计师热衷的风格——页面饱满,结构元素清晰,便于掌握交互元素与整体页面的色彩结合点,另外以前需要设计N张设计图来体现交互形式现在只要一张就搞定;另外拿到领导那里审核时也更加的直观大磅礴:)。

该是三剑客爆发的时候了。

篇10:创新还是赚钱,产品设计师能做什么?交互设计

产品设计师能做什么?借着keso和白鸦的辩论,问问自己也有作为设计师的你们,

对于设计师的工作方法:

1种选择是了解真需求,发现用户期望,做真正的创新?

1种选择是考察自身的资源能力,看看除了山寨还能如何做赚钱的产品?

我很能理解白鸦对于发现产品之外而从用户根本需要的角度看产品创新为什么那么激动,因为那是产品设计师的梦想。我们这些屁股座在设计师的位置上,其实大部分时候只能做比山寨好不了多少的产品改进(不好意思说是创新,说创新拔高了),很无聊,觉得这样的设计师的生涯很没品,意兴阑珊。那也没办法,所谓创新思维一般不受老板待见,而赚钱才受待见。

所以反思一下:

1、创新到底能否创造相应的赚钱效应呢?keso举了一些例子了,计划中的创新创造价值的案例基本属于黑天鹅事件。因此难怪大部分老板觉得创新sounds good,但是风险太高,没有山寨来得保险。

2、“用户的根本需要是娱乐而不是cd”,类似观点是老子的“有之为利,无之为用”推出来的,但是套他自己的话来评价就是“大而无当”,整个一辩证法,说了没说,

对改变设计哲学有好处,但是对于设计操作层面没有实际帮助。

3、设计理论最终都要落地,ucd流派也是一样,实际的产品设计并不是只考虑用户体验,还有从生产者开发和管理成本的考量和商业价值体现,对用户善的设计很多时候对生产者就是恶的,这些冲突在所难免。

4、产品创新被当作设计师或者设计部门的使命,这种惯例可能真的会害了设计师和设计团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创新的任务一旦被指派到某个集体,这个集体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我骄傲”的潜意识,也自然而然地让他(他们)与公司的其他部门对立起来,这种现象放到整个行业中也是一样的。设计师从教育之初就被赋予过多的使命感,现在从目前中国环境来看,是设计师群体的悲哀,只是培养出来一批未来企业中的异类员工。创新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设计师之于创新的优势主要还是视觉思维能力,其他创新能力设计师并没有明显优势。

5、国外曾经有人统计出工业设计每投入1元,可以带来1500元的收益,这个数字很煽情,希望有人早日统计出ui的投入产出比。当然,这个只能说明设计师职业的重要性,没有与其他工种的横向比较,不敢说设计师的价值有多nb。而事实上,国内设计师的价格体系已经崩溃了,因为整体的供大于强,因为认证体系的缺位。

本文出自:www.5gme.com/space-3105-do-blog-id-46328.html

【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产品交互设计】相关文章:

1.产品测试合同

2.产品设计师工作职责

3.产品路径规划的几个阶段交互设计

4.产品设计师员工转正申请书

5.产品的肢体语言?C交互动画

6.产品开发设计个人简历

7.产品策划书

8.产品建议书

9.产品计划书

10.产品授权书

下载word文档
《让产品设计师跟踪测试产品交互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