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路径规划的几个阶段交互设计
“杨桂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产品路径规划的几个阶段交互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产品路径规划的几个阶段交互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产品路径规划的几个阶段交互设计
相比之前在博客上公布自己的创业项目时候的数据,又过了3个月,下厨房总体的数据翻了3倍多,注册用户2.6W,每天的独立用户也已经2W多,当然,我们的团队相比之前的3.5个人,翻了4倍。
创业前写过一个PPT,大致描述了一下下厨房的路径规划,到目前为止,基本按照设想的路径发展:
1 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驱动产品。(在知乎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可以解释这种“感觉”的来源)如果感觉对的话,不久应该可以做到每天3W独立IP(之前估计的6-8个月,和现状基本相符)
2 第二阶段,应该靠“数据”驱动产品。我们相信已有的用户行为,已经是具有比较有代表性的样本了。用数据来验证想法,是接下来重要的事情。
晚上和我的创业伙伴subdragon讨论一个问题:菜谱信息是否是一个足够长尾的垂直领域?
主观上有一个猜想,一个用户仅仅需要100个以内的菜谱,而每个人用户需要的这些菜谱重合很高的话,那么,下厨房是否只需要让编辑整理3000道精华菜谱,就足够满足80%大众用户对于菜谱的需求呢?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可能就要推翻我们之前的信息架构。
我们决定拿用户收藏数的分布来验证长尾的情况,为了让这个讨论激起一些火花,我俩打了个赌:
1 subdragon觉得在有收藏数的菜谱集合里,排名前10%的菜谱数量的收藏总数,占全站收藏总数的90%;
2 我认为这条曲线不会那么陡峭,起码在前20%-30%之间;
实际跑了下数据:
1 下厨房接近2.5W个菜谱
2 总的收藏数在20W(每个用户平均收藏7.6道菜)
3 其中有收藏行为的菜谱居然有1.8W(远远超乎了我俩的想象)
事实是:排名前接近50%的菜谱数量的收藏总数,占全部20W总数的90%(长尾长得吓人)
当然,我们觉得实际的推广和运营行为,让数据产生了一些噪音,
但想必这个不会影响结论。
下厨房目前用户群,我感性地理解还比较集中在“美食爱好者”,相比大众用户还是偏“高端”(中性词,便于理解):
1 看看目前每天更新的作品质量:www.xiachufang.com/explore/dish/time/ (平均水平是超越家常范围的)
2 再看看用户主动的站内搜索词Top中(最近15天),提取出23道直接搜索名字的菜谱(我整理了个菜单,方便你们一键收藏)它们依次是:
红烧肉、可乐鸡翅、鱼香肉丝、双皮奶、鱼香茄子、土豆泥、回锅肉、宫保鸡丁、糖醋排骨、蛋炒饭、水煮鱼、炸酱面、水煮肉片、酸菜鱼、蛋包饭、皮蛋瘦肉粥、麻婆豆腐、地三鲜、锅包肉、土豆饼、红烧茄子、虎皮青椒、南瓜饼
目前下厨房产品进度只完成我预想的30%,基础功能还需要些时间完备和迭代,之后做点酷一些的产品出来。
再之后按照原计划,还剩下两个阶段:
1 市场驱动阶段(1年后 10W独立访问)
2 商业驱动阶段(2年后 100W独立访问)
但愿我们可以活到那时候,哈哈,也期望在这么个垂直领域,可以做出一些创新,我还是坚信,中国的美食文化:第一,需求和国外有不同;第二,市场应该会更大。
好久没写博客,我也知道大家不喜欢看理论,以后尽量分享些类似实战的数据、案例吧。
篇2:无线产品规划交互设计
竞争对手分析:开发哪些平台客户端、提供什么功能、内容组成、有什么特色政策优惠、运营推广方式;挑选几个竞争对手做竞品分析,思考对方的产品策略和运营方式,分析产品功能和业务流程。
用户分析:用户群体(移动互联网用户驱动性:草根用户-精英用户,用户使用习惯是不同于PC的)、手机支付用户规模(1.5亿网购用户)、用户需求:把握需求痛点。
市场分析:市场规模、渠道支持、移动支付、
核心竞争力:进入这个行业的优势、SWOT、能够做到多大规模
(3)功能需求
传统的需求包括:从用户需求而来、从运营需求而来、从竞争对手功能而来、从WEB移植过来
WEB产品移植到客户端的基本原则:满足基础功能和核心功能,去除附加功能,而非从WEB端做迁移;考虑手机的特性,如二维码、地理位置,交互特性,做专门的优化,
需求分析后形成功能结构。
(4)业务流程和PRD
用户流程:分析用户进入站点流程图,任务流程图(手机上尽量降低注册流程,如非注册通道;),手机上的流程要区别于PC,为了用户体验做适度优化(考虑手机的交互特性,特别是要遵守平台特性)。
信息架构:导航和信息呈现,直接和一目了然。小屏幕不要想着多放内容塞满,界面排版要简单易懂;布局要考虑到流量以及手机上网速度,图片要做优化,图片尺寸要限定,要充分考虑页面的加载时间和数据读取返回时间。
PRD:撰写PRD,手机产品我比较习惯用PPT,在页面写说明文档同时可以提供界面原型。
篇3:无线产品规划交互设计
适配性指的是客户端应用程序能够在多种手机终端上运行,不同的手机终端的屏幕尺寸、分辨率是不一样的,键盘机和触摸屏也要另外考虑。WAP站和客户端的适配原则是不一样的,WAP可能是用1.0、2.0、彩版和标准版来处理,客户端则要做专门的APP程序(做客户端成本大,多平台是必须逾越的技术门槛)。现在流行WEB APP和瘦客户端(即BS+CS,客户端嵌套WAP站),算是多平台适配的2种解决方案。
常见屏幕尺寸:2.4存、3.5寸、3.7寸、4.0寸等
常见屏幕分辨率:240X320px、320×480px、480X640px、480X800px等
移动互联网的想象力空间很大,有幸能踏进这个领域,学习和成长着。
原创文章如,请注明:转载自行者的产品设计博客[ joshes.cn]
本文链接地址:
www.joshes.cn/post/44.html篇4:有关产品创新交互设计
德鲁克所阐述的创新机遇之七大来源:
一、意料之外的事件;
二、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三、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四、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六、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七、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
要做的事情是:
1、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从分析机遇着手;
2、创新必须多看、多问、多听,既要关注数字,也要关注人;
3、创新必须简单有效,目标明确;
4、有效的创新始于细微之处;
5、成功创新的目标是取得领导地位,
有关产品创新交互设计
,
避免的事情是:
1、不要太聪明;
2、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
3、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为现在进行创新!
创新的三个条件是:
1、创新是工作,要把创新当做工作那样去对待;
2、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
3、创新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
德鲁克最后提出,企业家和创新者要做“保守的创新者”,“成功的创新者都相当保守,他们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
原文链接:jary.findesign.cn/?p=3208
篇5:产品&设计&色彩交互设计
设计师得到产品设计需求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个色彩的选择问题,产品经理最初也可能会提一些自己的意见,如
A:我觉得做一个蓝色的不错,就做蓝色的吧!
B:喜庆一点的,红色没错的!
C:这个颜色太压抑了,亮一点怎么样
D:这一块颜色好花啊!
作为设计师应该怎么去回答呢?
先简单分析一下ABCD,4位所要表达的潜台词,
A:对该产品从个人主观或个人经验所做出的色彩上的推荐
B:喜庆的!而不是真的要求用红色或者其他
C:设计图的感觉偏移了产品初衷和产品气质,觉得这不是想要的
D:主体不突出被干扰
在最早设计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产品经理最终要求,产品表现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而不是讨论色彩排版细节,这样才能先找到根本,避免CD所出现的情况,早期对产品的理解,对后期设计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理解产品价值,然后通过正确的方法,就能准确定位产品色系,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色彩定位方法论, 准确定位色彩方法有很多,如色彩心理选择法、图片映衬法、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法等多种形式,下面简单讨论一下常使用的几种方法:
1.色彩心理选择法
我们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性质。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给人不同的心理印象,色彩上从心理感受的大方向到小方向的细分,逐渐无限的接近最适合用户心理的色彩区块,
根据色彩心理属性来筛选色彩,大家都知道,色相就是色彩的相貌,如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相在心理上有强烈的冷暖的区分,
如红、橙、黄让人想到阳光、火焰和太阳给人温暖的感觉即暖色系,青、蓝、让人想到大海蓝天,给人清爽凉快的感觉即冷色系,在设计的时候最早考虑的是产品气质和宣传效果,需要给人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如果需要给人热情、活力的感觉就选择暖色系,如果需要给人冷静、高雅、庄严的话就选择冷色系,进行第一轮的筛选。
第一轮筛选后,比如选择的是冷色系,也就是色环右边的绿蓝紫区间,然后根据产品气质和色彩心理进行匹配缩小选择范围,调整小范围的色彩偏向,明度饱和度的微小差别,最后找到和接近最适合的色彩!
2.图片映衬法
在拟物化场景图片中寻找适合色彩,进行设计,例子:阅读器概念设计过程,虽然图形概念最终没有采用,但是设计过程思考方式可以进行参考。
最早设计的时候寻找了一些读书馆场景图片资料,然后在场景图片中取用3种色值作为软件主体颜色进行设计。
从图片中取用3中色值,进行场景化模拟!
最后实现效果:
3.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法
即设计师提出多种色彩方案,以交互常用的调查问卷、用户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根据数据分析进行删选最适合的色彩,这种方式准确率高,缺点就是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消耗比较多!
【产品路径规划的几个阶段交互设计】相关文章:
2.产品规划书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