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有效吗
“鼠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有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有效吗,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有效吗
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是一种保守治疗的方法,例如最常见的针灸、按摩、大灸、离子导入、蜡疗、药浴都是治疗的方式,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听从医生的建议,适当的运动。
1、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疑难病症,一般发病在中年,临床上60%―70%的患者是先从手的小肌肉萎缩开始的,有15%的患者是从舌肌萎缩开始的。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除了使用药物以外,更多地关注其他综合性治疗,相较西医的高昂费用,中医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例如,脐带间充质细胞移植+专科制剂+神经康复三位一体的新疗法。
2、所谓脐带间充质细胞移植术,就是将从脐带中分离和培养扩增的间充质细胞,静脉点滴或注射入脊髓,通过它的定向分化和自我复制、增殖,替代已损伤或病变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从而恢复运动神经元功能,促进身体康复。所谓专科制剂,就是按照奇经八脉论治新思路和“扶元起萎,养荣生肌”治疗原则而研制的系列制剂;所谓神经康复,就是采用骶管疗法、针灸、按摩、大灸、离子导入、蜡疗、药浴、理疗等有助于神经康复的中医特色疗法。河北以岭医院肌萎缩科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三位一体新疗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效果不错。针对构音障碍、双手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肌跳、下肢僵硬、行走不利等症状,有些患者术后3天肌跳症状就能基本消失,下肢僵硬症状明显改善,说话吐字也较以前清楚多了,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多,其症状改善情况越来越好。这一新疗法将最先进的现代医学技术、传统中药和特色中医疗法三方面的优势集于一身,为该病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治疗途经。
3、除了采取相应的治疗外,专家建议,鼓励早期病人坚持工作,并进行简单锻炼及日常活动。过于剧烈的活动,高强度的锻炼、用力以及过于积极的物理治疗反而会使病情加重。饮食上宜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以保证神经肌肉所需营养,有益于延缓病情进展,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篇2:运动神经元
身体上的器官太多,每种都有每种的不同之处,所起的作用也更是不相同,很多朋友不知道什么是运动神经元,不知道它在人体中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这篇文章针对大家关注的问题,接下来的内容中就为大家讲讲什么是运动神经元,告诉大家运动神经元的作用是什么。运动神经元看名字应该就是与运动相关的,肯定是支配着人体的运动系统,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接下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看看什么是运动神经元,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解决大家的疑惑。
运动神经元即外导神经元,是负责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的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病时刻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尤其是有该病遗传史的家庭,子女后代患这种病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这些家庭应该详细了解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检测,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的可能性应及时去医院就医,以免病情恶化。
不同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病症状
运动神经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是依据神经系统部位受损程度决定的。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每个类型下又有一些小的分型,由于受损的程度不同,所以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讲解这些不同类型运动时很精元病的具体症状,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
1.进行性肌萎缩症:多发病于40岁以后,病变早期出现延髓损害的症状,病人可有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和语言含糊等。后期因损害桥脑和皮质脑干束,可以合并假性延髓麻痹的表现。如侵犯皮质脊髓束侧有肢体腱反射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2. 进行性延髓麻痹:病变仅仅局限于脊髓前角细胞 不影响上运动神经元,此类型可以根据发病年龄和病变部位分为:
(1)少年型(近端型):多数在青少年或儿童期起病,有家族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显性遗传。临床以骨盆带和下肢近端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行走时步态摇摆不稳,站立时腹部前凸,进而肩胛带与上肢近端肌肉无力与肌肉萎缩,有前角刺激表现(肌束颤动),仰卧位不易起来。
(2)婴儿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在母体内或出生一年后内发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和躯干的肌肉无力和萎缩,因此,在母体内发病的胎儿是感胎动明显减少或消失。
(3)成年型(远端型):多发生在中年男性,由上肢远端开始,自手向近端发展,有明显的肌萎缩和肌无力,腱反射减退,肌肉肌束颤动,可以发展到下肢或颈项肌肉,引起呼吸麻痹,极少数可以从远端向近端发展。
究竟什么是运动神经元相信大家读完上面文章内容后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运动神经元是否健康将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影响大家的身体条件,我们希望大家在了解到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危害后能尽早到医院接受治疗,避免疾病恶化,给自己造成严重伤害。
篇3: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研究治疗分析论文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研究治疗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近间有关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研究文献,检索词分别为“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中医治疗”和“MotorNeuronDiseas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检索式分别为“与”和“and”。共检索到中文文献447篇,英文文献22篇,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剔除不规范及重复文献,共纳入符合标准文献34篇。发现中医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上优势明显,并且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为医学工作者今后对于本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中医治疗
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disease,MND)是一组选择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椎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一系列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椎体束征。据最新流行病学统计[1]:患者多中年发病,病程大约为2~6年,年发病率为1.5/10万~2.7/10万,患病率约为2.7/10万~7.4/10万,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特效治疗方法,仅用大量维生素、氨基酸、核酸制剂、血管扩张剂及能量合剂等对症支持治疗[2-3],无明显疗效还造成诸多不良反应。目前MND仍是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世界各国医学工作者正致力于寻找针对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许多中医医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先进医学技术及大量临床实验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医在治疗本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MND的中医研究进展及治疗进行综述。中医对本病病名、病因、病机的研究
1.病名
中医古籍中对于MND的病名无相关记载,查阅近10年间相关文献,大多数医家以其进行加重的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等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归入“痿病”范畴[4-7],郭帆等[8]因其症状的不同表现,还将其细分为3类:肌萎缩伴感觉异常为痿痹并病;强直性肌无力、痉挛步态为痿痉并病;仅出现肌无力而无肌肉萎缩为痿痱并病。裘昌林[9]、仕丽等[10]不否认痿病的说法,若同时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咳呛,构音不清等球麻痹症状时,应归入《奇效良方》中所记载的“瘖痱病”范畴;黄红梅等[11]则认为本病可以不必拘泥于中西医的称谓,而是作为中医中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按国际化的诊断标准界定。2.病因本病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现代研究认为可能与神经细胞毒性、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营养障碍等有关。根据现代中医医家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总结,将本病的病因分为以下4类[8,11]:本病中一部分呈遗传性、家族性,正是中医所认为的先天禀赋不足,若加后天失养,则发病更速;《素问痿论》中提出五痿,都因五脏精血损伤所致。一部分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多为外来湿邪侵袭而引发,《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向湿,发为肉痿”。一部分是由于感染因素,外来毒邪侵犯人体,长期客于督脉和络脉,耗伤气血,阻滞络脉,败坏形体。还有一部分由于奇经亏虚,五脏虚损,奇经损伤致使脊髓与脑皆失温养而发病,此与现代医学研究的MND主要选择性损害大脑皮质、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的病理极为相似。3.病机本病病机较为复杂,西医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还处于假说阶段,现代研究认为可能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的氧化损害和兴奋性毒性作用共同损害了运动神经元所致[1]。目前现代中医医家对于本病病机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王殿华等[12]认为本病病机之本为奇经亏虚,五脏虚损;阴虚火旺,毒邪肆虐为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元气衰败,升降乖戾,痰瘀交互是最终病危病机的关键,以此将本病分为早中晚三期发展过程。周仲瑛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脾胃虚弱、肝肾亏虚、湿热内蕴,致使气血津液不能灌注,筋脉失养[13]。翟磊认为五脏虚损为致痿之本,痰、湿、瘀、风为致痿之标[14]。郭帆等[8]认为肝脾肾三脏虚损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浊毒之邪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虚风内动是本病进展的重要病理环节,络脉瘀滞是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裘昌林[9]认为脾肾亏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风动、痰阻、血瘀是病变不同阶段所派生的标象。洪逸铭等[15]提出以肺、脾、肾三脏以应上、中、下三焦为主轴,本病发生的根源在肾,枢纽在脾、胃,肺脏必伤,认为其中任何一个脏腑出现异常,将会导致气血周流失常而发病。总结各医家针对病机的理论探讨,发现本病多是由于脏腑亏损,加之外邪侵袭,导致各类病理产物的产生而瘀阻经脉,筋脉失养而发。中医对本病辨证分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1.辨证分型总结近年来大量文献表明,本病在临床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分型标准,翟磊将本病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气虚血瘀5型[14]。刘磊等[16]将本病分为肺热津伤、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肾虚痰瘀4型。孙亮[17]将本病分为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脉络瘀阻4型。马广斌[18]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肺气不足、肾阴阳两虚6型。谢仁明等[19]按疾病发展的过程将本病分为湿浊阻滞、浊毒侵犯、痰热互结、脾胃气虚、肝肾亏虚、脉络不通(络病)6型。张文立[20]从瘀阻形成的病理机制将本病分为气虚血瘀、阴亏血瘀、痰阻血瘀3型。本病致病因素、病理变化及临床症候复杂且多样,由于切入点不同,导致本病的分型也具有多样性,大多数医家按照痿病的分型进行辨证,有些医家按照临床收集的四诊症状进行分型,还有医家根据疾病发展的过程进行分型,但无论采取何种分型标准,都应该从疾病发病的本质出发进行辨证,以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分布规律
杨志敏等[21]对62例MN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肾亏虚证所占比例最大(41.9%),其次为脾胃亏虚证(36.6%)、肝肾亏虚证(19.4%),还有部分湿热内蕴证(6.4%)、瘀血阻络证(1.6%);结论:脾肾亏虚与脾胃亏虚为本病最常见的证候,特别是脾虚在本病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杨志敏等[22]又将163例本病患者四诊分布规律进行提取公因子分析,并经主轴因子法求出因子负荷矩阵,结果显示脾虚的公因子对总变异的贡献度达40.344%,与上述62例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脾虚为本病主要证型。段宝亮[23]收集62例患者进行研究,脾肾亏虚证所占比例为43.5%,脾胃亏虚证24.2%,肝肾亏虚证22.6%,湿热内蕴证6.4%,瘀血阻络证3.2%;结论:MND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亏虚证及脾肾亏虚证。陈文霖等[24]以62例本病患者最后一次就诊情况分型,湿热浸淫2例,脾胃亏虚15例,肝肾亏虚19例,痰瘀阻络26例。总结医家对于本病的证候分布研究,表明本病的症候主要以肝脾肾三脏亏虚为主,而在陈文霖的研究中,痰瘀阻络型占41.9%,笔者认为这个结果与其收集的为患者最后一次的就诊症状有关,症状只是当下病理情况的'一个反映,由此可以推断出某一阶段的证型,而每个疾病的证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在不断变化,这也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地方,是治疗不同阶段疾病的关键。本病的中医治疗1.中药自拟方及成药治疗现代医家通过不断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在本病的治疗上疗效显著。许文杰等[25]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补肾健脾疏肝的自拟方(生黄芪、生地黄、仙灵脾、巴戟天、山茱萸、茯苓、石斛、怀牛膝、柴胡、郁金等),对照组采用利鲁唑片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5.0%和30.0%。刘友章等[26]对40例患者给予健脾补肾熄风中药方(黄芪30-120g,五爪龙30-100g,白术12g,茯苓、杜仲、巴戟天各15g,熟地黄20g,山药、菟丝子各30g,甘草6g,全蝎6g)治疗。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部分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罗雪花等[27]采用健脾益肺方中药颗粒(黄芪9g,党参4.5g,白术4.5g,干姜1g,五味子1g,杜仲1g,菟丝子0.5g,麦冬3g,陈皮0.5g,法夏0.5g,僵蚕0.5g,紫菀3g,杏仁1g,桔梗2g,柴胡1g,制马钱子0.1g,炙甘草2g)治疗患者28例。结果:治疗1个月平均有效率为93.5%,治疗2个月平均有效率为87.2%。牟艳春[28]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均使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注射参麦注射液250mL。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有效率为69.2%。金培强[29]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单用利鲁唑片(力如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龟鹿二仙胶加减。结果:观察组中医主证临床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张利涛[30]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使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四君子汤。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观察组为96.66%,差异显著(P<0.05)。2.辨证论治及选方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许多医家对本病进行辨证分型,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选方治疗,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谢仁明等[19]按初起当祛邪解毒以扶正,久病多从虚从瘀论治进行辨证,共分6型:①湿浊阻滞证,治以化湿祛湿、祛邪外出,可用达原饮与二妙散合用;②浊毒侵犯证,治以解毒、化浊、通络,可用二妙散、四妙散等;③痰热互结证,治以清化热痰,常用黄连温胆汤加伸筋通络之品;④脾胃气虚证,治当健脾益气,常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⑤肝肾亏虚证,治当补益肝肾、滋阴清热,常用《丹溪心法》虎潜丸;⑥脉络不通(络病),常用桃红四物汤。马广斌[18]将本病分为6型:①脾胃虚弱,治以健脾养血、益气补血,方用圣愈汤加减;②肝肾阴虚,治以补益肝肾、养血活络,方用左归丸加减;③脾肾阳虚,治以健脾补肾,养血荣肌,方用右归丸加减;④气虚血瘀,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⑤肺气不足,治以益气养肺,方用保元汤合清燥汤加减;⑥肾阴阳两虚,治以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方用地黄饮子加减。裘昌林将本病分4型:①肝肾阴虚型,首选地黄饮子加减;②阴虚火旺型,选用虎潜丸加减;③脾肾阳虚型,选用右归丸加减;④气虚血瘀型,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31]。
3.针刺治疗
针刺不仅可以改善肌无力、肌萎缩、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还能从根本上改善运动神经元细胞的活性,促进受损运动神经元的恢复。3.1单纯针刺治疗杨建辉等[32]将造模后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和对照组(不予治疗)各30例。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损伤脊髓酶AChE活性显著增加(P<0.01);实验组脊髓前角大、中型神经元的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脊髓GDNFmRNA基因体内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大鼠脊髓损伤3周后实验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许阳[33]采用针刺治疗本病患者25例,以四肢活动度、肌力及肌电图检查作为疗效标准。结果:痊愈6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2复合针刺疗法郑路[34]采用多种针刺法结合治疗本病患者20例,取大椎、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穴进行针刺;取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穴,用维生素B12和当归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取关元、气海、脾俞、肝俞、肾俞、胃俞及病变侵犯相应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进行穴位埋线。结果:治愈4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0%。
4.中医综合治疗
王竹行[35]取本病患者12例,辨证论治后采用针刺、艾灸、穴位注射、中药煎服和药物静脉注射的综合中医疗法治疗。结果: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41,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为21,积分明显下降,症状明显改善。李种泰[36]取本病患者27例辨证分型,采用口服中药、针刺治疗和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穴位注射的复合治疗,结果:治愈率为18.5%,总有效率为85.2%。翁国盛[37]取本病患者23例,采取针灸、艾灸并结合推拿治疗。结果:治愈9例、显效2例、好转7例、无效4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78.26%。小结至今,现代医学对于MND还未找到一种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本病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导思想的系统诊疗过程及中药、针灸、推拿等特色的治疗方法,有着有别于西医的优势。中医治疗不仅能促进病变运动神经元的恢复,改善病情或延缓病情的发展,还能有效的改善各类症状,且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被广泛认可。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①从总体上看,目前尚无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大系统调查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多是各医家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发病过程总结出的观点,进而导致辨证的多样性而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标准。②虽然中药在治疗本病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缺乏范化的基础实验及临床实验来揭示其作用机制,各方剂中药物的种类及用量的不同,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究竟如何揭示其量效关系,现在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③单纯的针刺、中药或多种中医治法配合对于本病的治疗均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究竟如何配合才能使疗效达到最佳,各类治法之间是协同作用亦或拮抗作用,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④在临床中对于本病的疗效观察,都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治法究竟多长时间产生疗效,其后续疗效、遗留效应又是怎样的情况,都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积累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临床实验数据,但还需要大量的基础实验研究和大规模系统的临床研究作为支持。本病属于神经系统的难治型疾病,不仅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及负担,中医对于本病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它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今后要更加深入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制定出统一规范的辨证分型标准用来指导临床,进一步研究出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的最佳疗法,使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陈生弟.7版.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
[2]蒋雨平.运动神经元病.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6):663-671
[3]崔荣太.运动神经元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33(10):442-444
[4]叶永铭,林驰,田楠.韩碧英教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介绍.上海针灸杂志,,32(9):704-705
[5]曹静,武庆花.刘宇教授中医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中医临床研究,2014,6(1):66-67
[6]郑玉林,王宝亮.王宝亮教授对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0-71
[7]孙巍,张静生.张静生教授以痿论治运动神经元病.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9):204-205
[8]郭帆,董梦久.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3(4):3-4
[9]裘昌林.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名病机治疗思路探讨.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3):194-197
[10]仕丽,樊兵权,王健.阎洪臣教授从喑痱论治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3(16):35-36
[11]黄红梅,孙塑伦.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6(2):65-67
[12]王殿华,陈金亮.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因病机初探.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3(7):37-38
[13]吴明华.周仲瑛教授从病机要素论治运动神经元病举隅.湖南中医杂志,,25(6):72-73
[14]王维峰,陈红云,武继涛.翟磊教授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中国处方药,,14(3):86-87
[15]洪逸铭,杜宝新.以肺脾肾为轴气血周流为线论治运动神经元病.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4):575-577
[16]刘磊,张怀亮,牛媛媛.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治疗体会.光明中医,2016,31(20):3008-3009
[17]孙亮.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药治疗探析.光明中医,2016,31(16):2297-2298
[18]马广斌.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探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2(3):72-73
[19]谢仁明,王永炎.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辨治及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思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22-25
[20]张文立.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医辩证规律分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1):11-13
[21]杨志敏,冯梅,覃小兰,等.62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证候分析.新中医,,40(6):60-61
[22]杨志敏,冯梅,覃小兰,等.163例运动神经元病的四诊信息分布规律及因子分析研究.新中医,,44(3):44-46
[23]段宝亮.运动神经元病62例中医证候研究.光明中医,2016,31(11):1566-1568
[24]陈文霖,谭峰.62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分析//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广州
[25]许文杰,任洪丽,支惠萍.补肾健脾疏肝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2(5):46-49
[26]刘友章,刘兆周,宋雅芳,等.4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中医治疗前后疗效分析//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兰州
[27]罗雪花,杜宝新,郑瑜,等.肺脾论治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9):2219-2221
[28]牟艳春.中医辨治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观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2):184-185
[29]金培强.龟鹿二仙胶加减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2013,5(24):28-30
[30]张利涛.健脾补气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60例效果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8):168
[31]张丽萍,王珏.裘昌林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86-88
[32]杨建辉,吕建国,王辉,等.针刺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功能的影响.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6):404-410
[33]许阳.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5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4):258
[34]郑路.针灸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0例.上海针灸杂志,,11(17):28
[35]王竹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12例.中国针灸,,25(8):553
[36]李种泰.健脾胃补肝肾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7例.四川中医,2005,23(7):37
[37]翁国盛.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变23例.福建中医药,2010,41(1):37-38
篇4:运动神经元的治疗方法介绍
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的话是非常麻烦的,在早期的时候这种疾病只能通过一些食疗的方式来解决,虽然食疗的办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远没有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现在医学水平发展迅速,出现了更好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运动神经元的最新治疗方法。
传统的药物和中医只治标不治本,神经靶向修复疗法在卫生部召开的“全国疑难病新技术、新成果推广与应用报告会”上被提名为“神经系统疾病防治领域最有效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NS靶向定位治疗仪精准确定治疗部位,使神经生长因子通过介入方式,快速、有效、直接的作用于损伤部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实现神经细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并替代已经受损和死亡的神经细胞,重建神经环路,促进器官的再次发育。康复人数已达到了数十万人,有效率93.3%。
本病迄今病因未明有学者认为是慢性病毒感染引起,起病后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但可用神经生长因子或细胞生长肽肌注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措施能阻止病情的进展,患者往往在后期出现并发症。但若能精心护理,加强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就能较大限度缓解症状、延长生命。劝告患者及其亲属,因本病诊治专科性较强,发病后应到有条件的神经疾病专科诊治,切勿轻信社会游医,以免误诊误治,浪费钱财。
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关于运动神经元的最新治疗方法的介绍了,现在虽然有先进的手术治疗,但是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有完全康复的可能,而且接受这种方式的人需要有一些条件,盲目的选择手术依然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大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篇5:运动神经元康复治疗方法和病因
出现了运动神经炎的一些疾病,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对于很多得了这种疾病的患者,都担心会严重影响自己身体,所以想全面了解一下运动神经元康复治疗方法和病因,为了你能全面的了解,也为了你能尽快康复,就来一起看看下面介绍。
、临床康复:用护理和药物等手段,预防各种合并症发生,亦可进行一些治疗性临床处理,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第二、饮食治疗:多吃水果蔬菜,确保营养的平衡,根据自身的病情吃食时注意消化;合理调节饮食,保持营养充分,增强体质。
第三、物理治疗:进行针灸、按摩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理疗:利用水疗、光疗、生物反馈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
第四、心理治疗: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病因
1.遗传因素
目前已经发现了十多种与ALS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其中最常见的是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SOD1),其次是FUS和TARDBP,其余还包括ALS2、SETX、VAPB、ANG、OPTN、ATXIN2等。但是前三种基因与大部分ALS相关,而其余大量基因仅与少数ALS相关。
2.环境因素
根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人们发现了许多与ALS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重金属、杀虫剂、除草剂、外伤、饮食以及运动等。但是总体来讲,这些因素之间缺乏联系,而且它们与ALS的发生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以及它们导致ALS发生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证实。与ALS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农业劳动与农村生活、电击伤、电离辐射、外伤、过度运动、吸烟、工业原料、重金属等。
运动神经元康复治疗方法和病因,对于很多得运动神经元的一些患者,相信通过以上详细的了解,也充分了解了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及出现了一些病因,所以在全面了解后,为了能让自己身体更健康,千万不要等待,因为治疗的越早效果越好。
篇6:运动神经元疾病
运动神经元疾病大家知道吗,相信大部分人对这一疾病的了解都不多,也不知道是什么疾病,更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患上运动神经元疾病,这一疾病是因为脑神经系统出现了病变,患上疾病后会出现肢体无力而且还会发紧,身体的动作也不是那么灵敏了,在中年人中这病常见。
运动神经元疾病一般都会有遗传的现象发生,了解运动神经元疾病时,需要了解它的发病症状,只有知道了它的症状,才能够尽早的发现,不至于病情出现了没有及时治疗,导致了很多不应该的后果。
1、上运动神经元型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由于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所以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2、下运动神经元型通常临床表现为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3、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般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较重,但肌张力可增高,腱反射可活跃,并有病理反射,当下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时,上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可被掩盖。下肢则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为突出。球麻痹时,舌肌萎缩,震颤明显,而下颌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显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损害。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了解了运动神经元疾病,如果出现了类似的症状一定要注意了,如果患有这一疾病,要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及时的治疗,在平时生活中的保健工作也要做好,要保持所需要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的摄入,饮食更要清淡,保持平和的心态。
篇7:原发性运动神经元是什么
运动神经元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后两者多有家族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与病程也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有效吗】相关文章:
1.中医治疗关节炎
8.心累中医怎么治疗
10.中医治疗尿毒症好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