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2022-07-12 08:18: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章鱼八宝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欢迎阅读分享。

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篇1: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美国一直致力于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教育研究者们在考察了各类中小学后发现,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学生的品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小学花了约三年,中学花了六年左右。考察成功地区成功学校教改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样三种现象:1、内部激发动力的现象,即学校为求更好地发展,激发出巨大的内部动力。2、积极面对外界变化的现象,也就是学校在面对外界各种各样的冲击时能卓有成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既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因素,又能将外部的消极因素转化为内部动力。……

有识之士指出,美国的教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问题:其一,这些成功只发生于为数不多的学校,也就是说改革的努力并未获得广泛的成效,我们无法一个又一个地“复制”成功的学校;其二,虽然有些学校教改初见成效,但我们却不能确保这些成效长期保持下去。考察一下这些学校的成功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虽然积极采取种种教改的举措,却疏于对其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学校取得成功的个别事例为数不少,但很少有人知道获得成功的完整的运作体系是什么,也不知道有多少学校是在这种体系下得到发展提高的。那些报道成功学校的研究者们,对这些学校是如何“起身飞跑”起来的,仍然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他们罗列总结了学校的各项成功,却无法发现成功运作的系统机制,更谈不上去促成更多此类学校的产生了。

有研究者指出,美国之所以难以全面推进教改,之所以难以维持教改的成果,是因为人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和其周边基础结构的品质,这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基础结构是指学校发展所必须的“软件”、“硬件”等外部条件。此外,社会对教改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我们如果能将上述教改中的三种现象结合起来作通盘思考,就不难发现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框架。这个框架融合了教改的“三要素”,必将极大地推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教改。

一、内部激发动力(内在要素)

众所周知,协调发展的学习氛围(或可称之为专业学习的校内小社会),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但直到最近:由于弗莱德・纽曼及其同事们的努力,我们才弄清楚那些协调发展的学校成功的秘密。这种内在激发动力的现象可称之为改革的“内在要素”。弗莱德等研究者发现,有的学校在影响学生的品学方面做得异乎寻常得好,其基本因素可归结为下面三个方面:

1、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形成一种专业学习的小社会;

2、重视学生的品学表现,并不断对其进行评估;

3、及时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促进学生品学的提高;

弗莱德等人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成功学校和谐发展的秘密,同时也揭示了对学生不断进行品学评估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变得更善于评估;即使没有外界教育责任制的压力,教师和校长也必须成为评估的行家。这种评估包括:①教师个人的能力和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能力。他们是否能就学生品学方面的资料进行阐述。②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完善教育指导计划的能力,并据此及时调整其对学生的指导或及时改变其他教育因素,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和谐发展的学校里,教育和评估相互反馈信息,并通过这种互动来促进教育,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有些学校想从学校发展的“内在要素”中吸取教益时,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必须注意“结构调整”与“文化重建”之间的区别。“结构调整”顾名思义就是构架的调整,以及对机构的作用及相关构成要素的调整。举例来说,学校设立一个驻校教育参谋组或地区教育委员会就是一种结构的调整。结构的调整比起文化重建要容易得多,因为它可以通过立法来实现:其次结构调整本身对教育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能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文化重建。文化重建的过程就是形成专业学习的校内小社会的过程,就是从原来的对教育评估较少关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状态,即全体教职员工都须极其关注教育评估,极其关注学校发展变化的评估,并使之成为一种日常必做的常规,以此不断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结构可以阻碍或促进这个过程,但是浓郁的校内学习小社会必须成为发展的关键动力。只有这样,文化重建和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双赢。

总之,“内在要素”就是强调学校内部的发展,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现在已经越来越清楚我们需要什么,但我们仍然不知道怎样大规模去实施。换句话说,即使你知道某些学校是如何成功发展的,你也无法确定在你自己的学校里该如何作为。世界上没有“一发中的”的魔弹,研究只能为我们提供取得成功的思考线索,却不能给我们现成的答案。各地区、各类学校必须按照自己的特点建立自己的模式,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这样一来,在新环境新形势下,具体的成功途径仍然模糊不清。这时改革中出现的另外两种现象,必须加以考虑,也就是说改革还需要另外两种要素。

二、积极面对外界变化(外向要素)

当“内在要素”要求将注意力集中在内部文化建设时,“外向要素”却认为那些想这样做的学校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内部改革的目标。美国学校的外部环境在过去数年中已经有了惊人的改变。学校的围墙已经变得更加透明可视,教师和校长简直是在显微镜下工作。他们正面临从未经历过的境况。大量的外界事物涌入校内,过去完全是校外的天地现在已经移到了校内,并且每天都在教师的眼皮底下。而新环境又是如此的错综复杂,骚乱不定,如此的不协调一致,如此的无法预知;人们对它的发生又根本无能为力。与此同时,时代又不断要求学校有上佳的表现,有很强的时代责任感。因此从学校的角度看,外部世界基本上是一片无序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着大量要求的汪洋大海。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纷乱无序才是外界事物的固有特点。就拿地区性的政策来说,许多政策在尚未完全贯彻前就已经被新的政策所取代,而且某种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交叉重叠,各种政策又并不连贯衔接。但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支离分散,不连贯一致的特点,才是外界事物应有的自然次序。因此面对这全新的现实,教师和校长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调整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方针――既然我们无法控制海上的风,我们就来调整自己的帆。

研究者认为,要做到积极面对外界的变化,也就是说要具备“外向要素”,就必须培育“反直观”的心态。这是积极应对外界事物涌入校内的第一课。所谓“反直观”,就是我们不能老是看到种种涌入校内的外部力量的消极面。许多涌入校内的外部力量在某些方面对学校的确是有威胁的,但它们对于办好学校却又是必要的。

至少有五种外部力量学校必须应对,并将之转化为可以凭借的优势:1、家长和社区,2、迅猛发展的科技,3、与当地社团,机构的联系,4、政府的政策,5、更广泛的教学专业。

1、家长、社区、教师和学生如果关系和睦,意见趋同,那么良性学习也就开始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种和睦关系不存在,那么又该怎么办呢?派克・多伦在其著作里提出:校方要尽一切可能让家长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并且彼此协作,克服各自的“不自在感”。那些和谐发展的学校会凭借其内部协调一致的力量来找出它们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把家长看作是解决问题的积极因素而不是问题的一部分:它们会寻求、设计各种互动的活动来动员双方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2、当今世界,科技无处不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应对。科技的力量变得越强大,好的教师就越是不可或缺。科技导致了大量的信息,但它本身却不能带来教育上的智慧;特别是在认知科学方面,关于学习者应如何构架自己的知识结构来促成深层次的理解,科学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的设计专家。同时,新科技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利用科技力量,不仅在教室里使用高科技手段,而且还要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他们正在学习的新科技。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通过积极参与,通过加入社会辩论来搞清楚什么是科技成果的正确利用,什么是误用。

3、如果学校想要在这竞争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它们必须了解自己在干什么?走出学校的围墙就意味着敢于培育新的教育评判标准,就意味着有信心来组建富有创新精神的联盟。人们早就注意到,学校里的优秀者未必就是社会上的成功者;而社会上、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却往往不是学生时代的佼佼者。这种差距或许永远存在,但只要学校积极地与当地社团、机构取得联系,能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评价机制,这种差距就会缩小。那些内部协调发展的学校是不易受到外部各种冲击的侵害的,因而对形成与外部联系的态度也更积极开放。

4、政府的政策正在变得越来越严格,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责任制和对学校评估的政策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评估有内外两种尺度,说得更明确些,教师必须同时是外部评判标准的专家,而这些外部评判标准正在移向校内;他们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外部的评判标准(其中包括来自政府的评判标准)来使自己清楚“我们正在干什么”。事实证明,协调发展的学校是外部标准的.积极使用者。它们使用这些标准并使之更明确,使之融入自己原有的评估标准,并以此来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发展前景。它们想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以便能确保自己的成功,或者使自己清楚哪些地方尚须努力,以便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争取更大的成绩。

5、最后,当前对教育发展的关切又将其他许多社会需求带进了学校。只有当大多数教师成为学习型社区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贡献者时,大规模教育改革取得更大成效才有可能。卓有成效的学校把自己看作是这种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它们当然会为自己的教职员创造持续学习的条件。不仅如此,它们还投身于与当地大学建立伙伴关系或者干脆成为大学教育网络的成员。这些学校支持教职员的进修,不放过任何进修的机会。但它们并不寻求在项目上占最大数量,它们也不热衷于教职员进修的学时是否最多;它们精选某些教改项目并投身其中,仔细地选择教职员的进修科目,通常只一、二个或稍多一些,并注重将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学校的实际。这些学校不仅为“学生教师”提供实验室,还十分重视引进人才,对招聘的教师有明确的标准。它们还积极寻求有志改革的联盟领导。总之,高效的学校充分利用教育领域里的新发展,它们在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教益的同时,对教育整体的改观,也作出了同样大的贡献。

总结一下“积极面对外界变化”这种改革中的“外向要素”的重要性:学校需要外界力量来推动和完成教改,可是这些外部力量是不会有条不紊地走进学校来促进教改的,它们是纷繁杂乱的混合物。学校的作用就是如何使学校与外界形成一种有创造力的联系。换言之,那些既致力于内部又积极参与外界变化的学校不仅能很好地应对有负面作用的外部影响,而且能从中搜寻出有用的资源(这样的资源可能是将有负面影响的东西转化为积极因素的)。

三、社会对教改产生巨大影响(外对内要素――外因促进内因的要素)

外界观念的关键就在于外部的基础结构。哪些结构能最有效地产生“内在要素”和“外向要素”呢?布里克等研究者判定了在大区域内实行改革的四种外部基础结构:1、着眼于权力下放的政策,2、区域改革综合能力的增强,3、严格缜密的教育责任制,4、改革的激励机制。

1、要实施改革,第一步是要充分认识,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校能按上述两种要素运作起来。很明显,没有上述四项较大的社会行动,学校就做不到这一点,从而大规模的改革也就不再可能。因此第一要做的是保持并促进权力下放的政策。这一点还包括保持和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政策,修改那些有碍教育改革的政策,使之有利于当地教改的发展。

2、地区综合能力的增强,它指的是我们要在政策上培训、专业发展进行投资,并对正在进行的教改增加援助,以便能激发、增强学校,社区和区域的能量。要最大限度地培育、增强综合能力,就必须包括下述活动:为学校参谋团或地区性的学校教育委员会提供培训,重新设计新教师的岗前培训,采取多种手段来组织新活动,使教师、校长、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都能作为校内校外学习社团的成员来发挥作用。

3、严格缜密的外部教育责任制,这一点必须包含于外部基础结构中。我们已经看到,当学校高度重视标准和学生品行表现时,外部责任制必须有相应的信息资料来使这种重视贯彻得更全面彻底。我们必须构建学习能力和评估学习的思想体系,舍此就不能使教育者成为评估的行家。如果没有一个有关学习能力及其评估的思想体系,任何正规的外部教育责任制就不可能长期发挥作用。外部教育责任制还必须规定这样的责任,即坚持不懈地介入薄弱学校。这一要求有点苛刻,但这恰恰要求外部基础结构必须十分缜密。

4、对教改的激励,观念相当重要。关于如何突破学习的科学正在兴起,世界各地都在尝试教育改革,因此激励改革是基础结构的显著特征。必须对研究、发展教改网络等等进行投资以促进教育思想的交流。我们的目标是将这种投资作为范围广阔的基础结构的一部分来加强。

四、三种要素的融合

内部激发动力的现象和积极面对外界变化的现象,这两种教改的要素是互动互惠的,再加上社会对教改的巨大影响(即外对内要素),就构成了教改的框架。这个框架确实极具吸引力。如果没有这三种要素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持久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学校内部的发展是必要的核心条件,但是如果学校不与外界联系,这样的变化是不可能的。而那些内部发展良好,也的确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学校,自身仍有不足之处。这样的学校按自己的做法发展一个时期是可能的,但要发展持久,它们就会受到基础结构的制约。

当这三种要素结合为一体时,就会产生三种力量相融合的情况――精神的,政治的和智力的。

精神方面与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有关。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学生的生活。人们现在越来越关心教改精神上的意义。在学习型的社区内和社区间,为促进教改而进行的互动,起了激发教改能量和承担道义义务的作用。其次,这样的动员是一种力量,因此在克服障碍和百折不挠地坚持中,政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第三,当学校及学校系统不断增强自身的洞察,精选、融合能力及有效利用新概念的时候,那些迄今未被注意或者未被实施的非常完美的教育理念,就更易被开发利用。

近来美国研究者用下列公式来描述学校的变化:

E=MCA[2]

E指的是系统效力;M指的是改革的动机(愿望,目的和承诺);C指的是改革的综合能力(技术,如何运作及可利用的资源);A指的是大力协助乘上教育责任制。当三种要素共同作用时,这个教改的变化公式就启动了。这样,在压力和支持的体系中就产生了推动教改的巨大能量。在这种压力和支持融合的体系中,改革的综合能力和教育责任制都在同步增强。

大规模改革的主要敌人是凌乱无序,而教育研究者所概括的三种要素,从根本上使这种不连贯无秩序的现象连贯了起来。当前美国所有那些投身于改革的人士,从校舍到州议院,都能利用不断增长起来的,植根于这个框架中的基本知识来克服大规模改革中的障碍。人们相信,大规模改革的前景从未象现在这样好过,也可以说从未象现在这样迫切。但这需要将精神的,政治的和智力的力量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规模的教改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Michael  Fullan.“The  Return  of  Large-Scale  Reform.”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vol.1.

2、Fred  Newmann  and  Gray  Wehlage.Successful  School Restructuring.

3、Andy  Hargreaves  and  Michael  Fullan.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Out  Ther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4、lbid.

5、W.Patrick  Dolan.Restructuring

[1] [2] 下一页

; Our  Schools  (Kansas  City,Mo.:Systems  &  Organization).

6、Joyce  Epstein.“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7、Richard  Elmore  and  Deanna  Burney.“Investing  in  Teacher  Learning,”in  Linda  Darling-Hammond  and  Gary  Sykes.Eds.  Teaching  as  the  Learning  Profession:Handbook  of  Policy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8、Michael  Fullan,Change  Force:The  Sequel  (London:Falmer Press).

上一页  [1] [2]

篇2: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美国一直致力于大规模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研究者们在考察了各类中小学后发现,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学生的品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小学花了约三年,中学花了六年左右。考察成功地区成功学校教改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样三种现象:1、内部激发动力的现象,即学校为求更好地发展,激发出巨大的内部动力。2、积极面对外界变化的现象,也就是学校在面对外界各种各样的冲击时能卓有成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既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因素,又能将外部的消极因素转化为内部动力。……

有识之士指出,美国的教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问题:其一,这些成功只发生于为数不多的学校,也就是说改革的努力并未获得广泛的成效,我们无法一个又一个地“复制”成功的学校;其二,虽然有些学校教改初见成效,但我们却不能确保这些成效长期保持下去。考察一下这些学校的成功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虽然积极采取种种教改的举措,却疏于对其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学校取得成功的个别事例为数不少,但很少有人知道获得成功的完整的运作体系是什么,也不知道有多少学校是在这种体系下得到发展提高的。那些报道成功学校的研究者们,对这些学校是如何“起身飞跑”起来的,仍然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他们罗列总结了学校的各项成功,却无法发现成功运作的系统机制,更谈不上去促成更多此类学校的产生了。

有研究者指出,美国之所以难以全面推进教改,之所以难以维持教改的成果,是因为人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和其周边基础结构的品质,这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基础结构是指学校发展所必须的“软件”、“硬件”等外部条件。此外,社会对教改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我们如果能将上述教改中的三种现象结合起来作通盘思考,就不难发现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框架。这个框架融合了教改的“三要素”,必将极大地推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教改。

一、内部激发动力(内在要素)

众所周知,协调发展的学习氛围(或可称之为专业学习的校内小社会),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但直到最近:由于弗莱德・纽曼及其同事们的努力,我们才弄清楚那些协调发展的学校成功的秘密。这种内在激发动力的现象可称之为改革的“内在要素”。弗莱德等研究者发现,有的学校在影响学生的品学方面做得异乎寻常得好,其基本因素可归结为下面三个方面:

1、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形成一种专业学习的小社会;

2、重视学生的品学表现,并不断对其进行评估;

3、及时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促进学生品学的提高;

弗莱德等人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成功学校和谐发展的秘密,同时也揭示了对学生不断进行品学评估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变得更善于评估;即使没有外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责任制的压力,教师和校长也必须成为评估的行家。这种评估包括:①教师个人的能力和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能力。他们是否能就学生品学方面的资料进行阐述。②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完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指导计划的能力,并据此及时调整其对学生的指导或及时改变其他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因素,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和谐发展的学校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评估相互反馈信息,并通过这种互动来促进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以取得更好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效果。

当有些学校想从学校发展的“内在要素”中吸取教益时,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必须注意“结构调整”与“文化重建”之间的区别。“结构调整”顾名思义就是构架的调整,以及对机构的作用及相关构成要素的调整。举例来说,学校设立一个驻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参谋组或地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委员会就是一种结构的调整。结构的调整比起文化重建要容易得多,因为它可以通过立法来实现:其次结构调整本身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能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文化重建。文化重建的过程就是形成专业学习的校内小社会的过程,就是从原来的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评估较少关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状态,即全体教职员工都须极其关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

[1] [2] [3] [4]

篇3:美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

美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早期美国二手车市场,存在黄牛中间商篡改VIN码,调整码表,隐匿事故车,将大量不适合再进入市场的二手车重新倒卖进市场,抑或者用欺瞒消费者的手段,从中获取不法利润。1980年,随着美国新车市场不断饱和,新车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二手车销量逐年上升,从1986-这时间里,美国500强零售商新车销售量降低了8.8%,而二手车销售量上升了4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1)新车利润率逐年下降,几乎所有的汽车经销商都开始经营二手车业务,一辆新车的毛利率大约是5%-6%,而一辆二手车的`毛利率是10%-12%,旧车的毛利率是新车的2倍;(2)汽车文化趋于理性,美国消费者对二手车认知和消费理念走向成熟;(3)二手车市场发展成熟有序,体制健全,得到消费者普遍认可;(4)二手车认证体系完善,征信机制获得消费者认可。自1990年,美国二手车的年销量就稳定在4000-4500万之间,是新车销量的三倍左右,而平均每辆二手车价格大约为1.65万美元左右,则每年的二手车市场空间大约有6000-7000亿美元。整个美国二手车市场,交易商主要分为三种渠道:汽车经销商、二手车连锁店、以及私人交易。其中以汽车经销商为主,占市场份额60%,二手车连锁店份额为25%,剩下得则是私人交易。经销商的主要业务分为三块:新车、二手车、服务和备件,其收入占比分别为56%,35%,9%,但三者的净利润占比分别为:9%,15%,76%,其主要净利润来自于服务和备件销售。虽然主要利润来自于服务和备件销售,但这部分利润却不得不依赖于车辆的销售。同样是车辆销售,每辆二手车的利润大约是新车利润的两倍,且新车利润逐年降低,二手车利润却逐年升高。经销商能成为美国二手车市场的主流,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置换新车的独特优势。据调研,经销商的车源中,有55%来自于消费者的置换业务,另外45%来源于拍卖、私人收购途径(2)前期卖新车时打下的客户优势(3)专业的经营和高诚信度。经销商二手车的价格普遍比市场均价要高出6%左右,但是依然占据市场60%的份额,就是因为其专业的经营和高诚信度吸引了客户。全美有16545家汽车经销商,其中最大的是AutoNation,其业务包括新车销售、二手车销售、零件和服务、金融/保险净额,以及其他业务等。AutoNation二手车销售业务,销售额为47亿美元,销售车辆221790辆,占据整个二手车市场份额为0.4%―0.5%,汽经销商行业集中度较低,很分散。二手车连锁店也是二手车销售的一个重要途径,约占市场25%的份额,这类连锁店通常对出售的二手车做一些外部修正,对部分二手车提供一定时间的保修服务,出售的价格比汽车经销商低。美国最大的二手车连锁店是Carmax,其主营业务包括:二手车零售、新车零售、汽车批发等,其中 主要的收入和主要的利润均来自二手车零售。平均单台二手车的毛利润在2100美元左右,毛利率在11%左右。目前为止,Carmax的二手车销售收入能达到12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4%, 年销售量达到100万辆,60%是零售,40%是批发,年平均增长率在8%C10%。其中零售增长较快,批发增长稍慢。(文章来源:AUTOHAUS汽车经销商)

篇4: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审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审视,还存在一些欠缺和偏差。本文试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高教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改革方向和对策作一概述。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展开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并取得了不少共识。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则明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此前此后,各高校纷纷响应,根据各校具体情况,积极进行改革实践。此轮改革针对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培养专业人才的弊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在教育模式上,注重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性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教育工作者就意识到国家对高校管得过死,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提出要深化高校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19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在此基础上,还分别在招生权、教学权、学科专业设置权、科研权、人事权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为高校自主权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扩大高校自主权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要按《高等教育法》规定,切实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正因为有了观念的共识和法律的依据,之后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我国高校在招生、教学科研、经费筹措、人事等方面逐渐有了较大的自主权。指令性的要求日趋减少,指导性的意见愈益增多。3月,教育部又作出决定,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六所高校可自主设置本科专业,使高校自主权改革向纵深发展。

为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各高校都从学分制入手,不断深化改革。北京大学提出本科学习制度从学年学分制转变为“自由选课学分制”,学生在教育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教师和课程。复旦大学推出“完全学分制”建设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些院校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实行更为宽松的专业选择制度。此外,一些高校还在跨校选课、学分互换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目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天津等地的部分高校之间积极开展合作,实行互选课程、学分互认以及转学等新举措。通过改革,大学生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和自我设计、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在知识结构上,强调综合性和适应性

建国之后,我国借鉴苏联模式,按照“专才”教育目标,一方面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专门学院;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按照产业部门、行业甚至产品类别设立口径狭窄的学院、系科和专业。这种“专才”教育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改变这一状况,此轮改革通过高校合并、学科与专业调整、课程综合化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学科和课程大平台。

在国家教育部的推动下,高校之间按照合并、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一批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到20,先后有708所高校合并组建为302所综合性的高校;有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形成了227个合作办学实体。同时,教育部还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不断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目录,目前,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已由年的504种削减到249种。我国高校文、理、工、农、医分校,学科单一,专业狭窄的状况已有所改善。

高校内部也积极推进改革,通过调整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设置综合化,以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为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北京大学计划从开始,招生时不再分专业,实行按院系、学科大类招生,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清华大学提出在“十五”期间,将实现本科教育从传统的“专业对口”向加强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多样性方向转变,培养过程从单一学科背景向加强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方向转变。与此同时,一些高校还设立综合化改革试点,探索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三)在素质教育上,重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于,重视“成才”教育、轻视“成人”教育;重视知识教育,轻视素质教育;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为改变这一状况,各高校都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举措。

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不断深化“两课”教育改革,探索有效进行“两课”教育的新模式。如清华大学指导学生阅读经典,通过专题向研究性课程过渡,组织学生与教师一起开展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上海交通大学在做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团、进生活园区、进校园网络”的思路,并持续举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骨干培训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方面,针对文化教育薄弱的情况,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 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随后正式建立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试点的带动和《意见》的指导下,各高校纷纷通过设立人文选修课、开设人文讲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年 3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又联合下发通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3所高校试行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标志着全面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在能力培养上,突出创新性与实践性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本次高等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为贯彻这一精神,各高校首先从减负做起,通过减少学生的学分、学时和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进行探索研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北京大学把本科生的总学分从80年代的200多学分逐步减少到150学分以下,南京大学则通过实行“三学期制”来减轻学生的课内学习负担。其次,高校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学生积极从事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清华大学在本科生中推广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推行本科生提前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完善各类实践环节,开展“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此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重大国际比赛,并争金夺银。一些高校还通过设立第二课堂,组织社会实践、科技比赛、学生社团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多种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改革,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已在高等学校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现有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素质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倾向,是对 “人的全面发展”的改革目标定位的误读。

高校提出素质教育,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弱的人文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倾向提出来的,其主旨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推进素质教育,各高校在改革中都出台并实施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如前所述,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许多学校的改革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即把改革的这些措施和活动作为一个项目、一种程序来做,或者仅仅当作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没有当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根本原则,在实践中只不过把素质教育作为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课内教育之外的一个添加成分。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许多高校出台的素质教育计划,几乎都是建设几个素质教育基地,举办一些素质教育报告,开展一些素质教育活动这样的程式。这种把素质教育仅仅作为附加和点缀的做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教改革目标的误读。

(二)培养方式上过多的共性制约,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尊崇个性发展的内涵。

传统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崇尚工业经济时代的“批量生产原则”.与此相对应,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是按照统一规格,大批量生产“标准件”人才。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价值的创造和增值不再是通过批量的规模来实现,而常常是通过创新,通过有特色的产品来实现的,反映在对人才的需求上,要求必须具备自发性、创造性、前瞻性和快速适应性的品质。因此,尊重个性,以学生的个性为本,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内在的本质规定。

前述的高教改革,在尊重学生个性方面作出了努力,但由于相关配套的缺失,虽然在形式上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和参与的权利,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点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菜肴”.原因在于,改革者在设计方案时,考虑的更多的是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规格,并据此设置专业,设计学时、学制,制定大纲,提出要求,因此对同一专业中(在一些学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选择专业权)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仍然是以同样长的学时、完全齐一的内容、同样规格的目标来要求的;教师备课、上课考虑更多的是教学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少注意对学生的针对性、可接受性。诚然,教育的最终目的包含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有创造性的个体。而且从逻辑上说,教育也不能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要实现这一目的只能通过促进个体的发展来实现。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个性学生成才的需要。过多的共性制约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贯彻缺乏持久的动力。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过去人们强调比较多的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其实,作为接受教育的个体,也有一个发展的持续性问题。前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后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据。两者的融合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持久动力。

当前的高等教育在这两个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教育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即既要立足于现实,又不能拘泥于现实,而应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教改革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设计,守成多于创新,不是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可能的发展变化主动进行调整,而是被动适应社会的嬗变。其次,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较多,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较少;专业教育较多,基础教育较少;传授如何做事方面较多,教育如何做人方面较少。这样的教育必然使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适应性较差,发展后劲较小,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此,有识之士们早有洞察,但大都思多于履,言多于行。如何实现思与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已经现实地提上日程。

(四)教育评价中的机械化、教条化倾向,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质量标准的刚性,即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采取同样的标准;对不同能力趋向、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同一规格的静态评价标准。其二是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例如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条,就是争取到多少科研项目,取得多少科研成果,完成多少课时,并以此作为教师晋升晋级的最终依据;对学生评价的指标囿于接受知识的多少,而反映知识多少的标准主要是考试分数。其三是质量标准的绝对性。所有的人才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都要达到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而不考虑每一个人在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原有的基础。这样的质量观的.导向就是培养统一规格、达到统一要求的 “合格”人才;而对受教育者来说,似乎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发自己的潜能,而是为了被现存的教育体制鉴定为“合格”.

近年来,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例如对学校的评价,还是从学生规模、师资队伍数量、论文数量等诸方面打分排名;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还是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细化若干,每一方面量化打分。这种评价的机械化、教条化倾向,必然导向学校失去办学特色,学生失去鲜明个性。而失去特色和个性,科学意义上的质量又从何而来?常见情况是:教师为了达到指标的数量和档次而疲于奔命,忽视对学生的辅导和培养;学生为了分数费劲心机,不惜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总之,这种裁剪特色、削减个性的质量观和评价制度,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的导向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

三、推进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审视,今后的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求对未来高等教育改革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如前所述,以传统质量观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象历时性和发展性的变化,其负面的导向显而易见。要保证高教改革不偏离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必须以新的质量观为基础,构建一个多元、柔性、相对的、符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具有正确导向的评价制度。

对高校的评价,要充分认识不同学校拥有的不同的办学历史、发展目标、任务和职能,从而确立多元化的评判标准,鼓励大学办出特色。

对教师的评价,虽不能完全抛弃奖惩性的评价,但要弱化奖惩性、甄别性的评价功能,增强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实践证明,基于结果的奖惩性评价对激励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作用非常有限,必须通过满足他们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即通过发展性评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达到学校总体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和默契。

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采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评价制度,以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例如,对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的评价,要注重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提高。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从教育评价的角度对学生某些能力上的特殊发展予以承认,这样才能使各类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和潜能,成长为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性人才。

(二)深化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扩大和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最佳的教育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教育环境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自身的自我选择的确立,以及对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充分满足。这些都依赖于高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因为只有拥有了办学的自主权,学校才能够自主地进行变革、自主地选择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自主地实践非凡的办学思想和超常规的发展措施,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否则,雷池难越,动辄得咎,学校就只能搞形而上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只能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已提出十多年,并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但是,如果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仍是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体制因素。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依法落实高校的自主权,即一方面是政府如何进一步放权给高校,另一方面是高校如何用好办学的自主权。从政府角度说,首先要转变观念,摆正与高校的关系,并切实转变职能,摆脱事务性的过程管理,加强宏观规划,具体说就是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由具体管理变为整体管理,由硬性管理变为软性管理;从高校角度说,要确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观念,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运作,实行学生为本、通才教育和学习自由。与此同时,高校还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增强自主办学的能力。为此,应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职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使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适应急剧变化的形势需要,具备自主办学的能力。

(三)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型性变革,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转变,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施。

高校在扩大自主权等方面的改革是宏观体制层面的改革,它解决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矛盾、外部约束,高等学校内在层面的改革也不能忽略。这是由高等教育本身的功能和使命决定的,因为学生的培养最终仍然是学校的任务,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也必然落到高校身上。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必须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取向上的前瞻性,即高校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去思考今日之改革,找准学校的定位,制定好学校远、中、近三程的发展规划。二是在改革内容方面的适应性,即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如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要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定位,真正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着力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整合,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以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教改革目标得以落到实处。

(四)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动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高教改革的终极目标。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能偏离这一目标。这是因为,首先,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其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也是基本内容之一。

高等教育的改革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切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等一系列创新思路和举措,改革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这事实上是高等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是高等教育本质的体现。

需要指出,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的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应具有全面发展的理念和全面发展的素质,并以此为目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观念、认识、行为真正提高和到位之日,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目标切实落到实处之时。

篇5:美国外语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广东五邑大学外语系 肖建芳

近年来,国内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但相对新的形势与要求,我国外语教育还明显滞后。放眼世界,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美国制订了Standards由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in the 21st Century; 日本试图从制度、课程、师资等方面全面深入地改革英语教学,为此他们成立了“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制订了《小学校英语活动实践指南》,实行小、中、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教育体制;澳大利亚颁布了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 和 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 以色列政府推出了“3+”的外语政策(即要求犹太人掌握三种语言-一一除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它语言,如传统的依地语或拉地诺语:或共同语如俄语、阿姆哈拉语或西班牙语;或其它外语如日语、中文、德语等);西班牙通过了政府法案,规定外语为核心课程和必修的学时数;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制定了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0f Reference等(彭伟强,2002:35)。本文将探讨美国面向21世纪的外语教育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以求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一、美国外语教育改革的背景浅析

美国是应用语言学的诞生地,TESL的研究也处于前沿地位。然而,由于教学方法不恰当(例如,重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学习,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外语课的时间晚且课时少;加之许多美国学生认为英语是通用的“国际语言”,因而缺乏学习外语的动力。因此,美国的外语教学从整体上看成绩平平,同样存在着“哑巴(外语)”的现象(陆效用,:22-23)。

20世纪末,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美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再一次认识到国民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21世纪的美国学生必须掌握至少一门外语1993年起,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美国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教师协会在美国教育部和国家人文捐赠基金的资助下,组织专家学者成立了“全国外语教育目标课题组”。该课题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语言学理论,联合编制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lst Century(初版),19该学习标准的修订版改名为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Ist Century (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修订版主张实行幼、小、中、大学外语教学“一条龙”的体制,它不仅适用于中、小、幼(K-12,即从幼儿园到级;K=kindergarten)学校的外语教学,而且还适用于大学外语教学,但重点还是基础外语教学。

二、美国外语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1.基本理念

《标准》首先明确提出:语言与交际是,人类活动的灵魂。美国必须培养出能在国内外多元化的社区中从语言上和文化上都能成功交际的学生。因此,21世纪的美国学生至少应掌握一门外语。

2.“5C”外语教育目标

《标准》将美国外语教学归纳为五个目标,即:运用外语交际(communication);获得知识,体验多元文化(cultures):贯连其它学科,获得信息(connections)比较、洞察语言与文化特征(comparison);参加国内外多元社区(communities)。因为这五个目标都是以C开头的单词,所以《标准》所定的外语教育目标又称“5C”外语教育。此乃《标准》的核心部分。“5C”目标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3.课堂教学内容

《标准》为了使新世纪的美国外语教育达到“5C”的目标要求,对外语课堂教学从以下6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语言系统。语言系统既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还包括社会语言学知识。比如,非言语交际形式、语言的话语风格、谈话者的社会地位等。学生应当学会“what to say, to whom, and when and where”。语言系统是学生达到《标准》中其它要求的基础和手段,但语言系统的教学重心必须从语言形式转移到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来。

(2)文化。除了语言系统外,学生必须了解目的语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识别和对比文化特征和概念;学会恰当地把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应用到目的语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去。

(3)技术技能。除了通过传统媒体(外语报纸、杂志、少儿读物、生活中的应用性文件、图书馆资料等)接触目的语以外,学生在校期间还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听广播、听录音、看电视、看录像,同时教师还应多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新技术来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提高学生运用目的语的技能。

(4)思维能力。外语教师和其它学科的教师一样,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观察、回忆、反思、比较、鉴别、评价、归纳、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5)学习策略。传授学习策略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且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外语学习策略,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

生的记忆力和运用目的语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6)交际策略。学生的语言系统和文化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他们还必须学会交际策略。交际策略能帮助学生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和提高交际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各种策略,诸如迂回表达、猜测推导、预测概括、反思交往、得出结论、保持幽默、有耐心和有毅力、不怕出错等,这些都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交际策略。

4.抽样进步指标

为了方便教师、学校或教育管理机构对《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进行检查或考核,《标准》分别为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三个年级段的每项目标设计了“抽样进步指标”(sample progress indicators),规定了学生在完成相应年级的外语课程之后应获得的语言能力。该部分相当于我国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5.学习方案

为帮助外语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更有效地达到“5C”目标,《标准》选登了34个“学习方案”(learning scenarios)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该部分相当于我国《英语课程标准》里的5个“教学案例”。

三、启示与借鉴

《标准》被誉为美国21世纪外语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美国外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对我国新世纪外语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实行小、中、大学外语教学“一条龙”

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按小、中、大学外语教学“一条龙”来统一规划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发展、评估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的衔接与持续发展,系统、连贯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

外语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充分考虑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因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有限,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以听、说为主,适时引人读、写。授课形式宜生动活泼;教学活动多以听做、说唱、玩演、视听、读写为主,提倡TPR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学习英语。例如:教学生如何到图书馆借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指令:

Selecting a Book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1) Go to the school library.

2) Look f r the book in the subject index.

3) Choose a book.

4) Walk to the shelf.

5) Look for the book.

6) Take the book to the librarian.

7) Sign your name on the index card.

8) Check the due date.

9) Say “Thank you.”

10) Leave the library.

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和用英语交流,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和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

在中学阶段,应在强化听说技能训练的同时,逐步加强对学生读写技能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各种语言运用的情景,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地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章兼中,1992:268)。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Learning-centered的课堂教学提倡精讲精练,Teacher Talking Time (TTT)应控制在课堂时间的1/3以内,Student Talking Time (STT)应超.过2/3。例如,教学SEFC 2A Lesson 5 的Dia-logue 时,教师可以在听前设计一个讨论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组,A组为Smokers, B组为Non-smokers两组学生各自讨论赞成或反对smoking的理由,然后各组派代表用英语发表本组的观点并进行辩论,最后再按教材要求进行听力训练。

又如,教学JEFC中的Making telephone cans和Shopping等功能项目时,教师可借助课桌将教室布置成电话亭或商店柜台,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能从活动中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话语和职业形象。

3.利用现代教育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各阶段的教学应力争改变“粉笔+黑板”院模式,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下载时代感和实用性较强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加强外语教学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加强对学生的文化导入。这不仅可避免学生因“文化休克”造成的交际障碍,而且能使学生接触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同时,教师也应训练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也能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小使者,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例如:教学JEFC中涉及的国内外重要节日时,教师可安排一些节日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课上自制节日卡片;或让学生课后收集与该节日有关的英文背景资料,对比国内外重大节日的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

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其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例如,教学SEFC Book 3A Lesson 11 Australia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介绍澳大利国旗和国徽图案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有关kangaroo, koala bear, emu, Ayers Rock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又如,教学Inuit等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时,教师可用英语讲解这些词的来历。教师可以设问:“In the past, the people in northern Canada were called Eskimos, but now they are known as Inuit. Do you know the reason?”然后用英语解释: Eskimos is m expression of con-tempt that the Crees,who1ived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Canada, used to call the Inuit .Eskimos means those eat their meat mw.

再如,教学introduce一词时,教师可用例句“Always introduce a boy to a girl, a man to a woman, and a junior m a senior-”引出“男士给女士让先”或“男士进电梯时常让女士先行”等西方礼仪。

又例如,教学“attack”一词时,教师可选择例句: Terrorists attacked New York on Sep. 11,2001. / When America was under attack, many Americans were in a blue mood.教学词汇“system” 和“ po1icy” 时,教师可选例句“One country, two systems”,“0ne child poli-cy ” 和“ Open policy”等。这样,不仅在语言知识教学中有机地融合了世界信息与中国国情,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重视传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学习者

国外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教师帮助学习者不断进行反思,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有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使用外语(英语)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不高,而且中学英语教师十分缺乏有关学习策略和学法指导方面的培训(郭平建,2002:37)。最新颁布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学习策略”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充分说明我国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学习策略对外语学习和对学生整体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当务之急是建立各级外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外语教师的头脑,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所在学校的客观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外语学习策略,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一一-.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Kansas: Allen Press Inc.

--..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Kansas: Allen Press Inc

Willis, J. A. 1996.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郭平是: “中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刘润滑: “许国璋教授与英语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陆效用: “美国21世纪的‘5C' 外语教育”,《外语界》,第5期。

彭伟强: “当代国外外语课程变革之经验及其借鉴”,《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机2002年第1期。

汪九龄: “SEFC适度扩展与超量教学可行性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11-12期,2002年第1期。

篇6:美国普遍服务现状

美国普遍服务现状

普遍服务不仅是一项关乎国民通信的浩大工程,同时它也是众多运营商业务组成的一大部分。目前,众多不同类型的运营商共同担负着普遍服务的义务,但竞争以及管制因素所引发的竞争者数量的消长都可能引发普遍服务格局的变化,同时,新电信法也可能将VoIP运营商引入普遍服务机制,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普遍服务格局,同时美国电信市场整体格局会有不小的改变。

美国的普遍服务主要通过普遍服务管理公司(简称USAC)下设的4个普遍服务项目实施。这4个项目分别是:高成本项目、低收入项目、医疗保健机构项目、学校与图书馆项目。普遍服务项目基金来自不同的电信运营商,符合上述4个项目要求的用户都可获得普遍服务.

根据获得的数据,~,普遍服务基金(USF)总量不断增加。为4708万美元,到20增加到7204.8万美元。1998~2001年,USF增长率直线上升,但此后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电信市场不景气、竞争加剧、运营商收入减少等。

从USF的结构分析,低收入项目所占比例最大,1998~年_直都保持在96%以上,其它三个项目合计比例徘徊在4%左右。高成本项目所占比例轻微上升,农村医疗保健项目增长速度较快,学校和图书馆项目有下降趋势。

高成本项目

高成本项目的目标是为全国所有地区的用户提供可负担得起的电话业务,不管他们生活在何处、收入水平如何。2003年,1400家运营商为高成本地区的用户提供了32.7亿美元的普遍服务支持。

从高成本项目的资金来源看,主要有三类运营商,按贡献的资金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本地交换经营者、无线/PCS运营商及竞争性接入提供商,他们对此项目的贡献率分别为95.97%、3.86%、0.17%。可见本地交换经营者是此项目的绝对贡献者。此项目资金的74.91%被用于农村地区的普遍服务,而剩余的1/4,即约25.09%的资金落在城市地区。

使用此项目资金提供的普遍服务项目主要包括4个:高成本环路支持项目用于帮助农村运营商实现在其服务区内的.最后一公里互联,只有当提供业务的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每线成本的115%时才配发;本地交换项目用于为拥有少于5万线固定交换线的运营商提供州间支持,以减少其交换成本;长期支持项目对资费受管制运营商的州间接入费提供补偿支持;州内接入支持项目对价格有上限的企业提供州内接入费补偿帮助,只有存在价格上限的运营商或竞争性的运营商在有价格上限的服务区内才有资格得到该项目的支持。

2003年,40%的资金用于高成本的本地环路建设,其余4类分布相对比较平均(详见表1)。

表1 2003年美国高成本项目资金使用的业务分布

USF补贴的业务补贴占总费用比例(%)高成本本地环路40.57   州内接入12.84   长期项目18.99   本地交换15.4   ICLS12.2   总计100

低收入项目

低收入项目为符合低收入条件的用户提供电信业务,这些业务是由本地电话公司以折扣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当多数人在享受电话业务时,许多部落人群却仍然享受不到基础电信业务。为了解决为部落提供基本电信业务的问题,从10月开始,低收入支持机制扩展到为生活在保留地的低收入用户提供支持。

得到低收入支持的用户因用户所处的州不同而发生变化,各州的用户必须符合各州州委员会的标准。标准考虑的因素是收入和与收入有直接关系的因素。2003年,低收入项目为全国600万个家庭,以折扣的方式从普遍服务基金中获得了7亿美元的支持。

表2 2003美国低收入项目的资金贡献分布

经营者类型各运营商贡献率(%)竞争性接入提供商0.75移动/PCS运营商2.72本地交换经营商96.53总计100

低收入项目的资金来源与高成本项目相同,贡献率大小也基本相同。说明在高成本与低收入项目中,本地交换经营者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类运营商的资金贡献率见表2。

低收入项目主要以三种形式为用户提供普遍服务,这三个项目分别是生命线、连接及有限长途接入。

――生命线项目凡家庭收入等于或低于瓒ㄋ平的用户,都有资格获得生命线支持。

得到生命线项目补偿的电信运营商,可为用户月电话费提供折扣。对于低收入用户,依靠生命线项目,月费用可节约5.25~10美元。居住在保留地的用户可获得的月折扣范围为30.25~35.00美元。

生命线项目可为用户提供的电信业务包括:话音PSTN接入、双音多频、单方业务或同等功能、紧急电话接入、接线员业务接入、互交换业务接入、号码簿接入、免收长途调度费等。

――连接项目用户可否成为合格的连接项目享受者,取决于是否符合其使用的运营商及州公共设施管理委员会确定的条件。这些条件通常包括:安装电话的数量、居住地、安全存额、税收等。

有资格使用连接项目的用户可节省50%的安装费,最高不超过30美元。用户还可与为其提供服务的公司建立延迟付费关系,最高费用额超过200美元。对于保留地的合格用户,这一费用可增加到270美元。

要想获得项目的支持资金,运营商必须是合格的电信公司(简称ETC),ETC的裁定由各州进行,FCC在某些情况下也有权裁决ETC合格与否。

根据USAC的报告,2003年,低收入各项目资金的分布如下:生命线项目占95.12%,连接项目占4.25%,有限长途接入项目占0.62%。由此可见,生命线项目在低收入项目中占主导地位,其它两个项目的投入相对较少。

农村医疗保健项目

这一项目主要为农村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低资费的电信及互联网业务。项目可确保为农村社区提供医疗保健者以不高于其城市同行的价格使用必需的电信业务。自以来,这一项目的申请者平均年增长25%,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增加,预计增长率还会提高。

根据FCC新颁布的法令,所有运营商都可申请这一项目。为此项目提供资金的运营商主要有5类,主要的贡献者是州内的交换运营商,他们的贡献率达到了81%,本地交换运营商以17%的比例排在第二位,其他3类运营商的贡献率合计在2%左右。

农村地区的公众及非盈利医疗保健者可获得月通信费、安装费及长途互联费的折扣。从20开始,合格的医疗保健者接入互联网可获得25%的月折扣。合格者可得到30小时或180美元/月的奖励,主要支付长途费。使用这一基金可获得各种电信业务,例如:将边远地区的X光片传送给城里的专家。

学校与图书馆项目

学校与图书馆项目为国立学校与图书馆提供先进的、负担得起的电信业务。2003年,10万个学校和图书馆得到了这一项目的资助。

从资金来源看,由于这一项目可使几乎所有的百姓受益,差不多所有的运营商都作出了贡献(详见表3)。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国对最具普及性的学校及图书馆项目的重视程度。

表3 2003年美国学校及图书馆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分布

经营者类型

贡献率(%)

经营者类型

贡献率(%)

非传统提供商

44.23

无线数据经营者

0.26

本地交换经营者

33

专项移动经营者

0.17

ISP

4.74

74ST业务提供者

0.12

州内交换运营商

4.39

其他长途运营商

0.08

竞争性接入提供商

4.38

寻呼及信息提供商

0.07

无线/PCS运营商

1.8

其他移动提供商

0.04

无特殊性的经营者

1.69

卫星业务提供者

0.02

长途转售商

1.64

预付费卡经营者

0.01

其他本地提供商

1.48

经营者业务提供商

0

本地转售商

0.95

公用电话运营商

0

专项业务提供商

0.94

总计

100

从表中不难看出,非传统提供商及本地交换经营者是此项目的最大贡献者,加起来的贡献率达到了77%以上,ISP、州内交换运营商及竞争性接入提供商贡献率合计为13%,其他运营商贡献率仅将近10%,而且相差不大。

学校和图书馆项目资金主要为互联网互联、互联网接入及电信业务3类业务提供资金,资金在3个项目上的分布情况是:互联网互联占46.81%,电信业务占41.56%,互联网接入占11.63%。表明资金向互联网互联和电信业务倾斜。

学校和图书馆项目主要以费用折扣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普遍服务,但折扣的比例在项目上有所不同,而且非常灵活。

篇7:美国防空火力现状

美国防空火力现状

,美国防空火力(ADA)获得了很大进展,多次且常常是同时进行部署、轮换和重新进驻.随着对空威胁的快速变化和发展,美国也加速进行现有ADA武器系统的改进以及ADA新技术的开发.

作 者:宫朝霞 陈英硕  作者单位: 刊 名:飞航导弹  PKU英文刊名:WINGED MISSILES JOURNAL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美国传媒专业现状

1、广告Advertising 2、传播研究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新闻与大众传播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4、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 5、广播、电视与电影 Radio, TV, and Film 6、口语传播Speech Communication 7、传播Communication 等。

美国传媒名校推荐:

1.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2.密苏里大学 University of Missouri

3.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4.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5.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

6.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7.俄亥俄大学 Ohio University

8.印第安纳大学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10.南加州大学 USC

以上是美国传媒专业情况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有意申请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美国留学问题,欢迎咨询育路出国留学专家。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留学预科中心,获取更多的留学资讯。

篇9:美国传媒专业现状

美国是全球传媒领域的领航者,其传媒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美国的传媒公司众多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传播媒介系统和国际性的传媒巨头(时代华纳集团,沃尔特迪斯尼集团,通用电器集团,新闻集团,维亚康姆集团等)。杜克大学客座讲师、前NBC电视新闻网驻白宫资深记者约翰。丹西先生在上课时就说过一个“绝对真理”DD在美国人看来“新闻是个大生意”,换句话说就是办媒体是笔赚钱的大买卖。

美国传媒行业的优势描: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美国传媒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帮助他们成为世界传媒业的领导者。他们可以快速引入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购买和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可以引入最合理的`新闻业务生产流程。美国传媒业不管有经济优势而且其传媒专业院校的排名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可以说美国是海外学生镀金的首选国家。

【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相关文章:

1.经济管理现状分析论文

2.生活现状分析论文

3.企业管理现状分析论文

4.教育改革论文

5.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论文

6.我国草坪业现状分析

7.分析校园网安全防范现状

8.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9.教师教育改革承诺书

10.小学生习作现状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下载word文档
《美国教育改革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