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传统节日翻经节
“liufeng260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六月六传统节日翻经节,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六月六传统节日翻经节,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六月六传统节日翻经节
翻经节亦称姑姑节。农历六月扬州进入了盛夏。在盛夏到来之前,扬州有一段长达数周的霉雨时期。其时,江南一带日照最强,暖空气形成的低气压,与北方冰解后冷空气形成的高气压,在长江下游地区交汇,衔尾相随,来回交切,于是长期降雨,形成了夏时雨季。此时正值江南黄梅成熟,人们便把这雨季叫做“梅雨”。又因其时阴雨满蔽,空气闷湿,使得墙壁和地面,湿润欲滴,家中衣物器具,也极易生霉,故扬州人又把这雨季叫做“霉雨”。
六月初,“霉雨”一过,阳光高照,马上就进入了高温期,扬州人便赶紧利用炽热的阳光,曝晒家中的棉衣被褥和换了季的衣服,名叫“晒伏”。“伏”就是伏天,扬州人把夏日高温时期分成三段,称为“三伏天”。所以扬州有谚云:“六月六,晒大伏”,或曰:“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是指家家户户把衣服摊开曝晒,五颜六色,斑斓一片。
这晒伏的日期为什么一定是“六月六”,而不是六月初的其它日子?是不是因为“六月六”顺口好记?或是因为“六月六”迎合了“六六大顺”的口彩?究其缘由,看来都不是。有一句谚语的异文倒是颇有启发,这就是扬州人有时把“六月六,晒大伏”又说成:“六月六,晒龙袍”。“晒大伏”改成“晒龙袍”,这其中必有缘故。
传说一: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每次都要到扬州。有一次他到扬州南郊游玩,突然间暴雨骤至,一时又找不到雨具,尊贵的帝王只好淋成了落汤鸡。当他匆匆忙忙赶到一座寺庙躲雨时,偏偏又雨过天晴了。外衣淋湿了,应当借寺僧或是其他百姓的衣服临时替换一下,但帝王岂能穿百姓的衣服呢?乾隆只好在寺庙里将外衣脱下,一直待到晒干了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此事传开后,民间便有了“六月六,晒龙袍”之说。
那天康熙躲雨晒衣的寺庙在那儿呢?据说就在扬州城南的宝塔湾运河边。皇帝能在这儿晒衣服,在旧时也是一种荣耀,于是这座寺庙便叫做了“龙衣庵”。
传说二: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
传说三:“姑姑节”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她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翻 经
其实,早在宋代,六月六就已经人为地被定为一个节日,叫做“天贶节”。贶,是赐予的意思。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十分信奉道教,一心想成仙得道,有一年的六月初六,赵恒突然宣称,上天保佑他,赐给了他一部天书。随后他就把这天定为“天贶节”,并且还在泰山山顶建筑了一座“天贶殿”以示纪念。帝王一时的心血来潮,编出了一则无稽之谈,当然没有多少人赞同,这个“天贶节”没多久便被人们遗忘了。
不过,六月六作为一个节日,倒在另外一种形式下传到了近代,清末董玉书所著的《芜城怀旧录》卷一中记述:“石塔寺,即古木兰院,旧存藏经,寺僧每于夏季展晾。”这就是佛寺里的“翻经节”。
《真州竹枝词引》云:“六月初六日,晒经,第丛林故事耳”。丛林,是指寺院。寺院晒经有何故事呢?传说唐代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不慎将所取的经书丢落到水中,急忙捞起晒干,才得以完好地带回,由此寺院都在六月初六把所藏的经书翻检出来曝晒,以利长期库藏。
扬州寺院里的晒经,又尤为重要,因为扬州民间的写经和佛教丛林里的藏经,在全国都是很有影响的。早在隋代,由于隋炀帝的大力提倡,扬州成为全国佛教中心之一。隋炀帝还曾派人广收各地佛经,运到扬州由高僧整理,数量近十万轴。唐代的扬州,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大都会,雕版印刷兴起后,扬州的刻经流通更是名闻遐迩。直到清末至民国年间,扬州还有江北刻经处、扬州藏经院和众香庵法雨经房三大刻经流通处,时称“扬州刻本”。扬州刻经多,藏经也多,市区三百多座寺庙庵堂里所藏的经卷难计其数。霉雨季节里,衣物生霉,经书也易发霉生蠹,寺院里就在每年的六月六日把经书翻开,摊在烈日下曝晒,僧众便把这天叫做“翻经节”。
寺院里晒经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旧时,有些信佛的妇女在这天也主动地到寺庙里参与翻经念佛,但她们的翻经是另有所图,她们认为一生中到寺庙里参加十次翻经,来世就可以转为男身。顾禄《清嘉录》卷六云:“诸丛林各以藏经曝烈日中,僧人集村妪为翻经会。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这当然是愚昧可笑之谈,到了近代,此俗便逐渐消亡了。
篇2:六月六太阳节-散文
六月六太阳节-散文
如今在岑巩县羊桥乡,有一个寨子叫钟灵,住着百来户人家,全是土家人。每年六月六这一天,寨上特别闹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上节日盛装,鸡叫五更就起床,担起头天准备好的粑粑、炒米、糖果,爬到寨子附近最高的鸡公山顶上。大家面对东方,合掌作揖,等着太阳出来,嘴里不断地念道:“东方太阳快快升起,天下众生个个欢喜。今天站在公鸡山上,公鸡高声在呼喊你。”太阳出来了,大家欢呼跳跃,大人们把粑粑、糖果甩进树林里让娃娃们去抢,大家哈哈大笑,最后围起来跳甩手舞,一直到太阳下山,人们才回家。这就是思州土家人的太阳节。
上古时代,天上突然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把大地照得发红,树木晒焦了,田土晒裂了,龙鳌河也晒干了,河两岸的石壁也晒得开裂,眼看人间生灵就要毁灭了,钟灵寨上的男女老少,个个愁眉苦脸,不知该怎么办。
一天,有个名叫阿桑的后生,从外面拜师学法回来,问寨老:“天上太阳这么多,这么大,你该想想办法呀!照这样下去,大家还活得成吗?”寨老愁眉苦脸地说:“我们也想不出办法来呀。”阿桑说:“我倒是有个办法,就是要有几个能人陪我到太阳山上去,将十支神箭取来,把太阳都射下来。”
第二天,寨上选出了三个身强体壮的后生,身背干粮,手提钢刀,陪同阿桑前往太阳山。大家敲锣打鼓,一直把他们送到寨子附近的高山顶上。阿桑面对东方,双手作揖,念道:
天门开,地门开,土家送我上山来,
如今天上烧大火,地上凡人满遭灾。
玉帝快派祥云来,土地菩萨把路带,
把我带到东海岸,把我引到太阳山。
东海龙王借大水,太阳山上取神箭,
诸仙快快搭救我,保佑众生得平安。
突然,东海天边飘来一朵红云,把阿桑他们接上了天空。经七七四十九天,他们来到了太阳山上。太阳山像一炉火,烫得他们汗水淋漓,烧红了他们的皮肤,烧卷了他们的头发。他们顾不得叫苦,到处寻找,终于在青根山脚看到了十支神箭,大家高兴得跳起来,刚想扑过去取箭,发现一条大蟒蛇盘在那里,昂起头,张开血口,守护着神箭。阿桑拔出钢刀,一个箭步冲上去挥刀砍杀,同他去的三个后生一拥而上,与大蟒厮杀起来,终于斩断了大蟒的七寸,夺得了神箭。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到钟灵寨。
第二天一早,阿桑背上神箭,来到公鸡山上,等太阳升起的时候,他张弓搭箭,嗖嗖嗖地一连射落了九个太阳。最小的一个太阳吓得回头就跑,一直不敢出来。从此地上一片漆黑,越来越冷,人们无法生活。阿桑见事不妙,又跟寨上的人们说:“太阳多了不行,没有太阳也不行,我们还得想办法把躲着的那个请出来。”大家都觉得这话有道理,却不知怎样才能把太阳请出来。一天,阿桑和全寨老少,牵着牛马,赶着鸡鸭,来到钟灵坝上,求太阳出来,他们喊了三天三夜,太阳没有出来。阿桑说:“这里怕是离太阳远了吧,再说大家一齐喊,声音混乱嘈杂,太阳吓怕了,不敢出来。我想要有人到太阳升起的东海边去喊,它一定会出来。看谁有这个本事!”人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应承这个事。突然,一只鸭子自告奋勇地说:“我去喊来,如喊不来,你们打我的嘴巴!”说完,一展翅飞到龙鳌河中,朝东海方向游去,它一边游,一边喊,一直游了七七四十九天,一直喊到东海边,脚走跛了,嗓门也喊哑了,太阳还是不出来。最后鸭子只好无趣地游回来。大家十分失望,一个后生生气地一脚踏去,将鸭子的嘴踩扁了,脚也踩平了,直到现在,鸭子的嘴都是扁的,走路是一摆一摆的。鹅说:“我的嗓门比鸭子大,让我去试试,如果叫不出太阳,大家敲我的脑壳!”说了,就大摇大摆地走了。它也向东海游去,一边走一边喊,也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脚也走跛了,嘴也喊干了,还是没把太阳喊出来,最后,也只好无趣地游回来。寨上人十分生气,有人提着鹅的`脖子就是一扭,敲它脑壳。鹅的脖子扭歪了,脑壳也敲起个包包。直到现在,鹅的脖子还是歪的,脑门上的包包也没有消。后来人们要公鸡去喊太阳,公鸡说:“我不会游泳,不会飞,怎么能叫太阳出来呢?不过大家相信我,我可以试一试”。公鸡来到附近的高山顶上,面对东方,拍着翅膀,用尽全身的力气高喊:“太——阳——哥,出——来——罗!”它一连喊了三遍,躲着的太阳被叫醒了,觉得声音很好听,慢慢地伸出头来看。公鸡看太阳出来了,很高兴,又喊道:“太——阳——哥,热——和——和,快——照——我!”太阳知道人们想它,不会再用箭射它了,就从东方升起,大地又见到了光明。
寨子里的人们非常高兴,大家手牵手地围着公鸡跳,人人争着向公鸡投粑粑、炒米、包谷,娃娃争着抱公鸡,这天为农历六月初六日。为纪念这个日子,当地土家人将每年六月六定为太阳节,一直流传到现在。
篇3:苗族六月六“赶歌节”
“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泛腊耳山苗区(铜仁、松桃、凤凰、花垣、秀山等地)有苗族青年天灵射杀皇帝的传说,这个传说与《苗族文学史》中的《田螺相公》内容完全相符。
传 说苗族英雄天灵,经三年苦练,一箭可射到京城皇帝的宝座上,功夫到家那天,为养精蓄锐,天灵早早就睡了,嘱咐母亲鸡叫头遍时叫醒他。谁知老母半夜后簸米, 不经意拍响簸具,“拍拍”之声引起鸡叫,天灵听见鸡叫后急忙爬上将军山(山在贵州松桃、铜仁、湖南凤凰的交界处大兴尖坡),弯弓对准京城方向就射。箭射中 了皇帝的.宝座,但皇帝尚未登殿。天灵因此被害,据说被害这天是六月六日。于是,每逢此日,苗胞便云集将军山下,吹哨呐、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祷吉 祥,祈祷幸福,祈祷未来和希望。
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的赶歌节是湖南凤凰、贵州松桃等地苗族的传统节日,
资料
届时,苗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汇集在歌场,尽情唱歌跳舞。
赶歌节历史悠久,传说种种。一种说法是,当地的苗族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六月初六与前来征粮的官兵进行了坚决斗争,打退了官兵,保住了山寨。然而后来在大批官兵的围攻下,苗族人遭到了残酷杀害。以后,每逢这天,他们就聚集在一起,举行歌会,缅怀英烈。
另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忠烈的爱情而兴起的。赛歌是赶歌节的主要内容,而对歌是苗家人表达爱情、选择情侣的主要方式。节日当天,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唢呐、笛子 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 样,经过反复较量,最后产生“歌王”。歌王受到大家的爱戴。
【六月六传统节日翻经节】相关文章:
4.彼得翻读书笔记
5.《传统节日》
6.琵琶行的翻译文
7.桃花源记的翻译文
8.六月文案
9.传统节日春节
10.中国传统节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