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先生简介及作品
“yehex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林清玄先生简介及作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林清玄先生简介及作品,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林清玄先生简介及作品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处女作是《睡吧小小的人》,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林清玄的写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林清玄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散文创作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林清玄也是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应广大读者要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将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清欢》、《林泉》三册书中。首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得,使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篇2:林清玄简介及作品
目录
平常茶非常道《林清玄说禅》
《清欢》
《欢喜心过生活》
《以爱为灯》
《心的菩提》
《玄想》
《林泉》
《呀!弘一》
《情的菩提》
《在云上》
《清音五弦》
《马尾》
《林寺》
《菩提十书》精华三部曲:《镜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作品原文
飞跃蓝天的白云飞越蓝天白云
和时间赛跑
煮雪
人生若只如初相见
浴着光辉的母亲
与父亲的夜谈
分到最宝贵的妈妈
海上的消息
不孝的孩子
台北闹饥荒
故乡的水土
与太阳赛跑
情的菩提
情的菩提西瓜偎大边
爱杀灭绝
假乞丐
山谷的起点
苦瓜变甜
胎神吹冷气
破裤子
危险与感谢
发誓
跌倒
黄金鼠
沉水香
活珍珠
大和小
美丽的心
林清玄说禅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下满的围棋
放暑假
戏与梦
走钢索与空中飞人
万物的心
澈如水晶
老太太唱情歌
南蛮黄釉
梦打破了
变色茉莉
玉石收藏家
感谢困难
蝴蝶的种子
不南飞的大雁
鲑鱼归鱼
孔雀的笑
海狮的项圈
吉祥鸟
吸引金龟子
采花蜂
放生的麻雀
圆通寺与冰淇淋
第三面佛
眼前的时光
真理
麻雀的心
笑春风
前世与今生
一只鸟又飞走了
忙碌与悠闲
参观佛堂
存在的理由
差一百米
不一定是天堂
放下
生命的意义
老鼠也有父母
真诚相待
纯善的心
吝啬的人
重新生长的花草
欢喜心过生活更恒久的价值
两个汤圆
沟坪与草花庄
宁愿作傻瓜
来就轮到我了
乐受的心
命中犯小人
九月很好
幸福
牛车轮
土地的报答
白鸳鸶家园
开心是最好的补药
以爱为灯翠玉白菜
有春
弹珠番茄
百香千香
含羞的心
牵牛
冰签
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
在同一家银行老去的人
激情的蔷薇
花与树的完美
宝蓝的花
喜悦的香
满山菅芒花
凋零之美
空心看世界
玫瑰与刺
百合
琼麻开花
百年含笑
林清玄作品平常的水果
小红西瓜
太麻里枇杷
金煌芒果
砖隙的番茄树
玫瑰奇迹
海滨椰子
土生芭乐
植物的地盘
太极图
学插花
天堂之花
盘桓
生命的馅
小钢珠店
微波炉
午夜顶好
开市不赚
电磁炉
房租总会到期
不流汗的.运动
车倒一车柠檬
万花筒专卖店
买馒头
有生命力的所在
千两黄金的福报
下下签
林清玄作品海边的白蝴蝶
飞蛾与蝙蝠
老板打瞌睡
就在这一刻
大佛的鼻孔
五种秘方
为现在,做点什么
陶器与纸屑
静心与抽烟
狐狸和兔子
风铃
眠床下的番薯
太子龙与中国强
胃散
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
挑水肥的人
永铭于心
鸳鸯炉 有情生
晴窗一扇
箩筐
鸳鸯香炉 冰糖芋泥 葫芦瓢子
林清玄作品秘密的地方 至死靡他 青山元不动 随风吹笛 秋声一片 夜观流星
香鱼的故乡 琴手蟹木鱼馄饨
放生鸟 松子茶 雪梨的滋味
野姜花 菊花羹与桂花露 耕云·望云·排云
一千支银针 马蹄兰的告别 卖茶老妇
大雪的故乡 洒在边疆的阳光 如来的种子
归彼大荒 断爱近涅拿 雪中芭蕉
冢中琵琶 感甄赋 漩涡五石散
青铜时代 记梦记 沉香三盏
肉骨茶 白玉盅 象牙球
金色的胡姬小千世界 黄昏的撒玲娜
边城之夜 凤凰飞 送给伊娃的礼物
投给燃烧的感情 第凡内印象 莺歌山之冬
凤凰的翅膀 震荡教徒 时间之旅
花燃柳卧 真正的桂冠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黑暗的剪影阳光照在我们身上 一探静中消息
走向光明的所在
菠萝蜜 金刚糖 透早的枣子园
鸡肉丝菇 长途跋涉的肉羹 活的钻石
水中的蓝天 咸也好,淡也好 有风格的小偷
早觉 知了 大佛的避雷针
林清玄作品生活中美好的鱼 在飞机的航道 在夜景的航道
在天地的航道 粗海盐路上的情书
快乐地活在当天 鞋匠与总统 教堂与坟墓
紧张的心,比鬼厉害 心里的宝玉 眼睛最值钱
黄昏的沙堡 无心才能心安 敏感的妖怪
内外皆柔软 国卫的钻石戒指 爸爸的鸽子
心里的天鹅 鸵鸟的智慧 被结扎的猫
鳄鱼思乡 五颜六色的老鼠 咬舌自尽的狗
金丝雀与果蝇 灰鸽七四八 小猴子种豆子
花的生命 铁路便当 山道上的小虫
给小狗听的经 百合花开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在梦的远方 暖暖的歌 少年游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林清玄《忘情花的滋味》阅读答案
2.《水中的蓝天》林清玄阅读答案
3.林清玄《紧抱生命之树》阅读答案
4.林清玄《思想的天鹅》读后感
5.林清玄短篇散文2篇
6.林清玄桃花心木课件
7.林清玄与散文
8.林清玄关于心灵的经典散文
9.林清玄散文好段摘抄
10.林清玄经典作品欣赏
篇3:林清玄简介及相关作品
人物生平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讲座时的林清玄
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写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著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喜欢里面的天马行空。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是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散文创作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林清玄也是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应广大读者要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将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清欢》、《林泉》三册书中。首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得,使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成就荣誉
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在梦的远方》《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萝蜜》《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等 。其《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期第十一单元第2课,《百合花开》还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篇4:林清玄简介及相关作品
平常茶非常道《林清玄说禅》
《清欢》
《欢喜心过生活》
《以爱为灯》
《心的菩提》
《玄想》
《林泉》
《呀!弘一》
《情的菩提》
《在云上》
《清音五弦》
《马尾》
《林寺》
《菩提十书》精华三部曲:《镜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篇5:林清玄简介及相关作品
1、《白雪少年》
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是一面清明纯净的镜子,是一粒掉落在土地上的麦子,是一支在旷野里飞行的箭,是一棵等待春天发芽的树——每一个少年都是一个世界。
就像一片白雪,乍看什么都没有,可是却有无限的生机在其中蕴藏和萌动,等待着春天。这是作为少年,最可珍惜的地方。
我们的孩子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纯洁;
我们小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有的是时间。
每星期都有读者给我写信,大部分是面临关卡的少年孩子。他们和我谈感情、谈读书、谈代沟、谈文化,甚至谈自己的痛苦与欢乐,我常为不知如何给他们答案感到苦恼,但愿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我的想法。
——林清玄
2、《迷路的云》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
如救头然,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秋天的云是一种如何的美呢?
它是那种繁华落尽见真淳,是无情荒地有情天,是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是诗歌里轻轻的惊叹号,是碧蓝大海里的小舟。
但那样的美,有时也会让人落下泪来。
他每天在地下铁里看着拥挤着涌向出口奔走的行人,好像自己就埋在五百万的人潮中,流着流着流着,不知道要流往何处——那感觉还是看云,天空是潭,云是无向的舟,应风而动,有的朝左流动,有的向右奔跑,有的则在原来的地方画着圆弧。
——林清玄
3、《处处莲花开》
永远保持心内的向往、期盼,与祝愿,
永远不失去心里清明的莲花。
一个人如果心如莲花,
纵使在红尘飞扬的世间,
也不失去庄严、曼妙的心情。
莲花在佛教里不只是宝华庄严、妙法莲华,也是纯净、细腻、柔软、坚韧、芬芳的向往。
在一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必要的;
在一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必要的;
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温柔是必要的;
在一个丑陋的时代,美丽是必要的……
每当在失望灰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莲花。
唯有保持莲花的心,才能从眼前的污泥中昂头挺胸吧!
——林清玄
4、《玫瑰海岸》
这是林清玄最澄澈、最美丽的爱情小品,一半是忧伤的生命之叹,一半是光明的宇宙之爱,以现实的智慧开启生命中重生的时机,如同玫瑰花瓣化成的泥土再长出玫瑰。
玫瑰与爱,如此相似,盛开的玫瑰会一瓣瓣落下,爱到了顶点,也会一步一步地走入泪中,然而有一种智慧,能使我们在泪中,微笑地注视着自己的爱落入泥地中。
二十七岁的时候,我好不容易从绝望的爱情中苏醒过来,重新为自己建构了一个清明温馨的心灵世界。这时,神奇的事发生了,我在面对自己或别人的爱情故事时,竟往往生出一种凄凉的美感,远远看着,好像在雨雾中看着一朵开到顶峰的玫瑰……
——林清玄
5、《越过沧桑》
生命的沧桑,欢喜开朗要过,忧愁哀伤也要过,何不欢喜地来过日子呢?《越过沧桑》是林清玄在沧桑中思维、体验、走过已化为桑田的海岸,重回清净浪漫的海滩散步。
我们在沧桑之中,如何思维、体验,去走过已化为桑田的海岸,重回清净浪漫的沙滩上散步呢?
活着不难,活得自在难。
死去容易,死得自甘难。
活人且作死人活。
最好的人生是五味俱全,有苦有乐、有泪有笑、有爱有恨、有生有死、有低吟有狂歌、有振臂千仞之刚也有独怆然而泪下,酸、甜、苦、辣、咸,此起彼落。想一想,如果面对一桌没有调味的菜肴,又如何会有深沉的滋味呢?
——林清玄
篇6:林清玄作品节选
住在维琴尼亚州的美国朋友,是一位电力工程师,有一天他告诉我一个故事。
他被通知到维琴尼亚山上的电塔修理电力障碍,于是清晨就出发了。电塔在很远的山上,开车八小时才抵达那座山,在山里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那座电塔,天色逐渐暗下来,终至完全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山上既没有人家,也没有灯火,他心里愈来愈着急,想着:不要急着找电塔,应该先找到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一切等天亮再说。
正这样想的时候,趁着月光,竟看见远处的山顶上有一个高的十字架,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他欣喜若狂,立刻驱车往十字架的方向开去,靠近了,才发现是一座在荒山的教堂,里面并无灯光,门也是锁着的。无法进入教堂借宿,朋友把车停在教堂旁边,安心地睡着了。“因为心里觉得上帝就在身边,那一夜睡得好极了。”
在鸟叫声中醒来的朋友,探头一看,才发现不得了,原来他的车子停在一片公墓的中间,四周全是坟墓,坟墓上都是十字架。
朋友说:“还好当时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坟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接着,朋友感慨地说:“所以,一个人如果要心安,一定要常常往高的地方、光明的所在看;假如一直看着黑暗或低下的地方,心就不能安了。”
这个故事非常好,使我想到,教堂与坟墓都有十字架,而且,许多教堂都盖在坟墓旁边;照耀着教堂的月光,也同样照在坟墓上。这个世界是如实地显露着平等,没有分别的真相,只是人心的向往,使世界也不同了。
一个想要安心生活的人,当然要有一些光明的希望、崇高的探索、境界的追求,只要保持拥有这种态度,即使处在障碍中也能坦然无惧,就好像站在坟墓里,也能看见教堂一样。
(选自《读者》)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沉的哲理散文。文中,作者的一位美国电力工程师朋友,为排除电塔故障,一天夜晚,在教堂旁边的公墓中间,睡了一宿安稳觉。简单的故事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的畏惧心理其实来源于自身,他所看到的事物的美丑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只要他心中有一个光明的希望,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坦然无惧。文尾,作者将这一朴素的道理上升到关照社会和人生的理性高度,向我们揭示了文章的深邃意旨:一个人,要有所追求,要有生活的目标,还要有一种矢志进取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决心;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就会从容面对一切人生的困厄和挫折。
篇7:林清玄作品节选
走过一家羊肉炉店的门口,突然有一个中年人的声音热情地叫住我。
回头一看,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我以为是一般的读者,打了招呼之后,正要继续往前走。
没想到中年人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臂,说:“林先生一定不记得我了。”
我尴尬地说:“很对不起,真的想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你。”
中年人说起二十年前我们会面的'情景。当时我在一家报馆担任记者,跑社会新闻。有一天,到固定跑线的分局去,他们正抓到一个小偷,这个小偷手法高明,自己偷过的次数也记不得了。据警方说法,他犯的案件可能上千件,但是他才第一次被捉到。有一些被偷的人家,经过几星期才发现家中失窃,也可见小偷的手法多么细腻了。我听完警察的叙述,不禁对那小偷生出一点敬意,因为在这混乱的社会,像他这么细腻专业的小偷也是很罕见的。
当时,那小偷还很年轻,长相斯文、目光锐利,他自己拍着胸脯对警察说:“大丈夫敢做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
警方拿出一叠失窃案的照片给他指认,有几张他一看就说:“这是我做的,这正是我的风格。”
有一些屋子被翻得凌乱的照片,他看了一眼就说:“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没有这么粗。”
二十年前,我刚当记者不久,面对一个手法细腻、讲求风格的小偷,竟自百感交集。回来以后写了一篇特稿,忍不住感慨:“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从时光里跌回来,那个小偷正是我眼前的羊肉炉老板。
他很诚挚地对我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在监狱蹲了几年,出来开了羊肉炉的小店,现在已经有几家分店了。林先生,哪一天来,我请客吃羊肉呀!”
我们在人群熙攘的街头握手道别,连我自己都感动了起来,没想到二十年前无心写的一篇报道,竟使一个青年走向光明的所在。这使我对记者和作家的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我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人格与风格的延伸,正如一个小偷偷东西的手法,也是他人格与风格的延伸,因此,每一次面对稿纸怎么能不庄严谨慎呢?
现在由我来为这个改邪归正的小偷写一个结局:“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现在改行卖羊肉炉,他做的羊肉炉一定是非常好吃的!”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林清玄文章赏析
2.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读后感3篇
3.林清玄《雪中芭蕉》阅读题及答案
4.林清玄《秋天的心》阅读答案
5.林清玄故事之婚变
6.林清玄爱情散文精选
7.林清玄的散文精选
8.林清玄:过眼的繁华
9.林清玄的优美诗句
10.林清玄《玫瑰往事》原文赏读
篇8:林清玄作品
林清玄作品分享
纯善的心
我每一次去买花,并不会先看花,而是先看卖花的人,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把自己打扮得与花相衬,是不应该来卖花的。
惟有像花的人,才有资格卖花。
像花的人指的不是美丽的少女,而是有活力,有风采的人。所以,每次我看到俗人卖花,一脸的庸俗或势利,就会感到同情,想到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就是卖花、卖伞和卖香。那是因为这三种行业是纯善的行业,对众生只有利益,没有伤害,可以一直和人结善缘。
可叹的是,有的人是以痛苦埋怨的心在经营这纯善的行业。
我经常去买花的花店,卖花的是一位中年妇人,永远笑着,很有活力;永远穿着干净而朴素,却很有风采。
当我对她说起民间的说法,赞美她说:“老板娘一定是前世修来的福报,才能经营这纯善的行业呀!” 她笑得很灿烂,就像一朵花,不疾不徐地说:“其实,只要有纯善的心,和人结善缘,所有的行业都是前世修来的。”
素质(节选)
在人生里,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有的香盛,有的色浓,很少很少能兼具美丽和芳香的,因此我们不必欣羡别人某些天生的素质,而要发现自我独特的风格。当然,我们的人生多少都有缺憾,这缺憾的哲学其实简单:连最名贵的兰花,恐怕都为自己不能芳香而落泪哩!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少能欣赏素朴的事物,却喜欢耀目的风华;但到了中年则愈来愈喜欢那些真实平凡的素质。例如选用一张桌子,青年多会注意到它的颜色与造型之美,中年人就比较注意它是紫檀木或乌心石的材质,至于外形与色彩就在其次了。
我时常有一种新的感怀,就是和一个人面对面说了许多话,仿佛一句话也没说;可是和另一个人面对面坐着,什么话也没说,就仿佛说了很多。人到了某一个年纪、某一个阶段,就能穿破语言、表情、动作,直接以心来相印了,也就是用素朴面对着素朴。
古印度人说,人应该把中年以后的岁月全部用来自觉和思索,以便找寻自我最深处的芳香。我们可能做不到那样,不过,假如一个人到了中年,还不能从心灵自然地散出芬芳,那就像白色的玉兰或含笑,竟然没有任何香气一样的可悲了。
总也不老(节选)
眼泪总也不老,不管是几岁,面对生离死别,它晶莹的就像最初的那一滴泪。
烦恼总也不老,那些期待老了会有智慧克制烦恼的人,最后才知道,烦恼只会随岁月增长,而非衰落。
爱情总也不老,以为爱情只是青春期的花朵,最后才知道,终身为爱所困扰。
痛苦总也不老,以为痛苦会随岁月消逝的人,如果不是太天真,就是太健忘,或者是痛苦的还不够深刻。
记忆总也不老。许多在青春期忘记的童年往事,中年之后。却一件一件,历历如绘。
时间总也不老,时间似乎永远在归零,每六十秒归零,每六十分归零,每二十四小时归零,没三十天归零,每三百六十五天归零,每一世纪归零……我们每一天都在零中老去。
心总也不老,八岁时站在河边的心,与八十岁时站在河边的心,是同一颗心,但如果八十岁的自己遇到的自己,却不会相识。
许多东西不老,但人却会老,只是人生的悲哀,想到我写的这篇短文,在人间的岁月会比我的肉身更长久,我的眼泪就像最初的泪一样,流了下来。
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他茫然地望着我。
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
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若没有哀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再从深一点的观点来思考,这世间有许多的“怨憎会”,在相聚时感到重大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离别这件好事,他们不是要永受折磨,永远沉沦于恨海之中吗?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能表达弘一大师的道风,夏丏尊因为和弘一大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大师在李叔同时代,有过歌舞繁华的日子,故有此问。弘一大师则早就超越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对年轻人说:“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 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月到天心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定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头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至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一生一会
我喜欢茶道里关于“一生一会”的说法。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非常珍惜。因为一生里这样的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一生只有这一次聚会,使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会沉入一种疼惜与深刻,不至于错失那最美好的因缘。
生命虽然无常,但并不至于太短暂。与好朋友也可能会常常对坐喝茶,但是每一次喝茶都是仅有的一次,每一次相会都和过去、未来的任何一次不同。
“有时,人的一生只为了某一个特别的相会。”这是我喜欢写了送给朋友的句子。
与喜欢的人相会,总是这样短暂,可是为了这样短暂的相会,我们已经走过人生的漫漫长途,遭受过数水清的雪雨风霜。好不容易,熬到在这样的寒夜里,和知心的朋友深情相会。仔细思索起来,从前走过的那些路途,不都是为了这短短的相会做准备吗?
这深情的一会,是从前几十年的总成。这相会的一笑,是从前一切悲心的大草原上开出的最美的花。这至深的无言,是从前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语言之河累积成的一朵洁白的浪花。这眼前的一杯茶,请品尝,因为天地化育的茶树,就是为这一杯而孕生的呀!
我常常在和女朋友喝茶的时候,心里太有了无边的想象,然后我总是试图把朋友的面容一一收入我记忆的宝盒,希望把他们的言语、眼神、微笑全部典藏起来,生怕在曲终人散之后,再也不会有相同的一会。
“一生一会”的说法是有点幽凄的,然而在幽凄中有深沉的美,使我们对每一杯茶、每一个朋友,都愿意以美与爱来相托付、相赠与、相珍惜。不只喝茶“一生一会”的事,在广大的时空中,在不可思议的因缘里,与有缘的人相会,都是一生一会的。如果有了最深刻的珍惜,纵使会者必离,当门相送,也可以稍减遗憾了。
欢乐悲歌
带孩子从八里坐渡轮到淡水去看夕阳。
八里的码头在午后显得十分冷清,虽然与淡水只是一水之隔,却阻断了人潮,使得码头上的污染没有淡水严重,沿海的水仍然清澈可见到海中的游鱼。一旦轮渡往淡水,开过海口的中线,到处漂浮着垃圾,海面上飘来阵阵恶臭。
到了淡水,海岸上的人潮比拍岸的浪潮还多,卖铁蛋、煮螃蟹、烤乌贼、打香肠、卖弹珠汽水的小贩沿着海岸,布满整个码头,人烟与油烟交织,甚至使人看不清楚观音山的棱线。
许多父母带着小孩,边吃香肠边钓鱼,我们走过去,看到塑胶桶子里的鱼最大的只有食指大小,一些已在桶中奄奄一息,更多的则翻起惨白的肚子。
“钓这些鱼做什么?要吃吗?”我问其中一位大人。
“这么小的鱼怎么吃?”他翻了一下眼睛说。
“那,钓它做什么?”
“钓着好玩呀!”
“这有什么好玩呢?”我说。那人面露愠色,说:“你做你的事,管别人干什么呢?”
我只好带孩子往海岸的另一头走去,这时我看见一群儿童在拿网捞鱼,有几位把捞上的鱼放在汽水杯里,大部分的儿童则是把鱼捞起倒在防波的水泥地上,任其挣扎跳跃而死。
有一位比较大的儿童,把鱼倒在水泥地,然后举脚,一一把它们踩碎,尸身黏糊糊的贴在地上。
“你在做什么?”我生气的说。
“我在处决它们!”那孩子高兴的抬起头来,看到我的表情,使他也吃了一惊。
“你怎么可以这样残忍,万一你也这样被处决呢?”我激动的说。
那孩子于是往岸上跑去,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跑走了,在他们远去的背影,我看见他们的制服上绣着“文化国小”的字样。原来他们是淡水文化国小的学生,而文化国小是在古色古香的“真理街”上。
真理街上的文化国小学生为了好玩,无缘无故处决了与他们一样天真无知的小鱼,想起来就令人心碎。
我带着孩子沿海抢救那些劫后余生的小鱼,看到许多已经成为肉泥,许多则成鱼干,一些刚捞起来的则在翻跳喘息,我们小心的拾起,把它们放回海里,一边做一边使我想到这样的抢救是多么渺茫无望。因为我知道等我离开的时候,那些残暴的孩子还会回来,他们是海岸的居民,海岸是永无宁日的。
我想到丰子恺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顽童一脚踏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者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这种悲怀不是杞人忧天,因为人的习气虽然有很多是从前带来的,但今生的熏习,也足以使一个善良的孩子成为一位凶残的成人呀!
就像古代的法庭中都设有“庭丁”,庭丁一向是选择好人家的孩子,也就是“身家清白”的人担任,专门做鞭笞刑求犯人的工作。这些人一开始听到犯人惨号,没有不惊伤惨戚的,但打的人多了,鞭人如击土石,一点也没有悲悯之心。到后来或谈笑刑求,或心中充满恨意,或小罪给予大刑。到最后,就杀人如割草了。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说到常怀悲悯心,可以使我们免于习气熏染的堕落,他说:“一芒触而肤栗,片发拔而色变,已之身人之身疾痛疴痒宁有一乎?”
我们只要想到一枝芒刺触到皮肤都会使我们颤抖,一根头发被拔都会痛得变色,再想到别人所受的痛苦有什么不同呢?众生与我们一样,同有母子、同有血气、同有知觉,它们会觉痛、觉痒、觉生、觉死,我们有什么权利为了“好?就处决众生,就使众生挣扎、悲哀、恐怖的死去呢?
有没有人愿意想一想,我们因为无知的好玩,自以为欢乐,却造成众生的悲歌呢?
沿着海岸步行,我告诉孩子应如何疼惜与我们居住于同一个地球的众生,走远了,偶尔回头,看见刚刚跑走的真理街文化国小的孩子又回到海边,握着红红绿绿的网子,使我的心又为之刺痛起来。
”爸爸,他们怎么不知道鱼也会痛呢?“我的孩子问说。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而默然了。
记得有一位住在花莲的朋友曾告诉我,他在海边散步时也常看到无辜被”处死“的小鱼,但那不是儿童,而是捞鳗苗或虱目鱼苗的成人,捞网起来发现不是自己要的鱼苗,就随意倒在海边任其挣扎暴晒至死,朋友这样悲伤的问:
”为什么?为什么不能轻移几步,把它们重新放回海上呢?“
可见,不论是大人或小孩,不论在城市或乡村,有许多人因为无知的轻忽制造着无数众生的痛苦以及自己的恶业,大人的习染已深,我执难改,这是无可如何的事,可是,我们应该如何来启发孩子的悲怀,使他们不致因为无知而堕落呢?以现在的情况来看,由于悲怀的失去,我们在乡村的孩子失去了纯朴,日愈鄙俗;城市的孩子则失去同情,日渐奸巧。在茫茫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将要走去哪里呢?
”人是大自然的癌细胞,走到哪里,死亡就到哪里。“我心里浮起这样的声音。
原来是要带孩子来看夕阳的,但在太阳还没有下山前,我们就离开淡水了,坐渡轮再返回八里去,在八里码头,不知何时冒出一个小贩,拉住我,要我买他的”孔雀贝“,一斤十元,十一斤一百元。
我看着那些长得像孔雀尾羽的美丽蛤类,不禁感叹:”人不吃这些东西,难道就活不下去了吗?"
我牵着孩子,沉重的走过码头小巷,虽无心于夕阳,却感觉夕阳在心头缓缓沉落。
人如果不能无私的、感同身受的知觉到众生的乐,那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只不过是虚空飘过的风,不能落实到生活,不能有益于生命呀!
文明是因智慧而创发,但文化则是建立于人文的悲悯。
菩提道是以空性为究竟,但真理则以众生的平等与尊重起步。
文化国小在真理街上。
文化大国则在夕阳里,一点一点的失去光芒,在山背间沉落下去!
【林清玄先生简介及作品】相关文章:
1.林清玄作品代表作
2.林清玄作品读后感
3.陶渊明简介及作品
10.给林清玄先生的一封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