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李厚不媚上意阅读答案

李厚不媚上意阅读答案

2022-09-10 08:40: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m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李厚不媚上意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李厚不媚上意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李厚不媚上意阅读答案

篇1:李厚不媚上意阅读答案

永乐初,京中密察民俗甚严。有坐①童孙殴祖母狱者,刑部主事李厚鞫②其情。以童稚无知,非真有所殴也。上疏请恤,不听,继之以泣。明日,太宗皇帝以箸面试其童,曰:“能识左右,何谓无知?”遂谪厚为安南掾③。厚忻然④就道,曰:“吾岂敢附死狱以媚上邪?”厚在安南三年,上感悟,复召为吏部主事。

(选自《于冬序录摘抄》)

【注释】①坐:定罪。 ②鞫:(jū)审讯,审问。 ③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④忻(xīn)然:高兴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有坐童孙殴祖母狱者②不听()

【小题2】面对小童与祖母这件事,李厚与皇上的态度截然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二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2分)

【小题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眼中的李厚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①殴打②听从、听信、信服、接受。

【小题2】李厚认为是他年幼无知,不是真有意殴打祖母。皇上认为知道左右,就该懂得道理,不该被同情、体恤。(每点1分)

【小题3】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逢迎;坚持自己见解;体谅他人;为人宽厚;仗义执言;忠心耿耿;忠贞为国。

篇2:李厚不媚上意阅读答案

李厚不媚上意

永乐初,京中密察民俗甚严。有坐①童孙殴祖母狱者,刑部主事李厚鞫②其情。以童稚无知,非真有所殴也。上疏请恤,不听,继之以泣。明日,太宗皇帝以箸面试其童,曰:“能识左右,何谓无知?”遂谪厚为安南掾③。厚忻然④就道,曰:“吾岂敢附死狱以媚上邪?”厚在安南三年,上感悟,复召为吏部主事。

(选自《于冬序录摘抄》)

【注释】①坐:定罪。 ②鞫:(jū)审讯,审问。 ③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④忻(xīn)然:高兴的样子。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有坐童孙殴祖母狱者()②不听()

2.面对小童与祖母这件事,李厚与皇上的态度截然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二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2分)

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眼中的李厚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2分)

答案

1.①殴打②听从、听信、信服、接受。

2.李厚认为是他年幼无知,不是真有意殴打祖母。皇上认为知道左右,就该懂得道理,不该被同情、体恤。(每点1分)

3.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逢迎;坚持自己见解;体谅他人;为人宽厚;仗义执言;忠心耿耿;忠贞为国。

篇3:上兵部李侍郎书阅读及答案

上兵部李侍郎书阅读及答案

十二月九日,将仕郎守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谨上书侍郎阁下:愈少鄙钝,于时事都不通晓,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薄命不幸,动遭谗谤,进寸退尺,卒无所成。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大之为河海,高之为山岳,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纤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奇辞奥旨,靡不通达。惟是鄙钝不通晓于时事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益困私自怜悼悔其初心发秃齿落不见知己。

夫牛角之歌①,辞鄙而义拙;堂下之言②,不书于传记。齐桓举以相国,叔向携手以上,然则非言之难为,听而识之者难遇也!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与能,哀穷而悼屈,自江而西,既化而行矣。今者入守内职,为朝廷大臣,当天子新即位,汲汲于理化之日,出言举事,宜必施设。既有听之之明,又有振之之力,宁戚之歌,鬷明之言,不发于左右,则后而失其时矣。

谨献旧文一卷,扶树教道,有所明白;南行诗一卷,舒忧娱悲,杂以瑰怪之言,时俗之好,所以讽于口而听于耳也。如赐览观,亦有可采;干黩严尊,伏增惶恐。愈再拜。

【注】①牛角之歌:春秋时卫人宁戚往投齐桓公,夜宿城郭门外。适值齐桓公往郊外迎客,夜开城门。宁戚见状,便扣击牛角高歌。桓公听见以为不凡,便载他回去重用。

②堂下之言:贤士鬷蔑面貌长得丑,故意混在佣人中,在堂下发言,叔向只听了一句,就知道是鬷蔑,而拉着他的手上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江陵府法曹参军 守:掌管;署理。

B.编简所存 简: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

C.尚贤而与能 与:参与。

D.舒忧娱悲 舒:宣泄积滞,抒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反复乎句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辞鄙而义拙 弃甲曳兵而走

C.则后而失其时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杂以瑰怪之言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韩愈写给当时的兵部李侍郎的一封自荐书。文章不但情感内涵丰富,而且行文流畅有气势,有一种雄奇之美。

B.第一段着重写自己“困厄”的遭际和杰出的才华,又流露出因所遇不公而产生的悲愤,情感饱满沉郁,为下文张本。

C.第二段由两个典故引起,然后热情赞颂对方的品德及已取得的成绩,明确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赏识、提拔的心意。

D.文末特别提醒对方读自己献上的一卷旧文,只有这样才能明白自己在文中有所讽喻的良苦用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惟 是 鄙 钝 不 通 晓 于 时 事 学 成 而 道 益 穷 年 老 而 智 益 困 私 自 怜 悼 悔 其 初 心 发 秃 齿 落 不 见 知 己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则非言之难为,听而识之者难遇也。(3分)

(2)如赐览观,亦有可采;干黩严尊,伏增惶恐。(4分)

【参考答案】

16.C 与:推举,推荐。(或:亲附)

17.A 乎:介词,介出对象,可译为“对”或“在”;

(B 而:并列/修饰; C 则:假设关系中表结果,“那么,就”/转折关系,“却”

D 以:,介词,用,拿/介词,因为)

18.D 误释文中重要词语。“有所明白”是“有所阐明揭示”之意,“讽于口”是“在口中传诵”的意思。

19. 惟是鄙钝不通晓于时事/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益困/私自怜悼/悔其初心/发秃齿落/不见知己

20.

(1)然则非言之难为,听而识之者难遇也。

这样说来那么就不是说出(有见识的)话难,(而是)能听这番话并且赏识(说话人)的人难以遇到。

(2)如果您能看一下我献上的诗文(这旧文与诗歌如果能蒙您一览),您或许会觉得(其中)有可采纳之处;打搅、冒犯了您,我内心备添惶恐。

【参考翻译】

十二月九日,以将仕郎身份担任江陵府法曹参军的韩愈我,恭敬地给侍郎阁下您写信:

韩愈我年轻时鄙陋不敏,对世务一点也不了解,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于是)参加科举考试寻求做官的机会,共有二十年了。(我)福命浅薄又运气不好,(做官后)动不动就遭到挑拨或毁谤,进一点点往往要退一大步,最终没有什么成就。我的`天性本来就爱好文章经籍,再加上(处境)艰难心情悲苦,没有地方可以求告倾诉,于是就(把心思放在)对儒家经典及其注传文字、《史记》以及百家学说进行深刻探究,对文辞字意深入钻研,对文句停顿反复品味,对前人事业磨治锻炼(琢磨推敲),最后通过文章把感受表达出来。所有从尧舜以来的、书籍所保留记载下来的文章,(其中内容)(有的)博大如河海,(有的)高峻如山岳,(有的)光彩夺目如日月,(有的)幽微难测如鬼神,(有的)纤美如珠玑花蕊,(有的)变幻如雷霆风雨:绮丽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没有不在这些文章得到充分展现的。只是我鄙陋不敏,对世务一点都不知晓,(因此)学问有成反而处境越艰难,年岁越长反而越不明事理。我自己可怜自己,悔恨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头发稀疏,牙齿掉落,碰不到赏识我的人。

那牛角旁传出的歌声,语言粗野含义肤浅;在堂下说的话,在有关记传文字中(根本)没有记载。(但是)齐桓公提拔(宁戚)来帮助治理国家,叔向也拉着鬷蔑的手上堂(亲近、任用他)。这样说来那么就不是要说出一番(有见识的)话难,(而是)听到(这番话)并且赏识(这个人)的人难以碰到啊!阁下您内怀仁德,外行仁义,行为出众,品德崇高,崇尚、推举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同情那些处境困厄、怀才不遇的人,已经在江西有了杰出的政绩(注:李之前曾任江西观察使)。现在你又升入朝堂任职,成为(内参机要的)朝廷重臣,

在这天子刚即位,尽心于治理教化的时候,你推荐、举用人才,朝廷一定会采纳(实施,实行)。您既有听从怀才不遇之人的言语的英明,又有提拔、任用怀才不遇之人的能力,我像宁戚之歌、鬷明之言那样的声音,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发出来,那么就又错过合适的时机了。

恭敬地献上我写的一卷旧文,内容主要是宣传经籍大义,有一些自己独特的阐述揭示;一卷南行诗,内容主要是抒发、缓解内心的忧愁悲苦,其中间杂着一些怪特的言语与世间(民间)的喜好(议论?),用来平时吟诵玩听。如果您能看一下我献上的诗文(这旧文与诗歌如果能蒙您一览),您或许会觉得(其中)有可采纳之处;打搅、冒犯了您,我内心备添惶恐。韩愈再拜。

篇4:《王戎不取道旁李》阅读答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阅读答案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诸儿竞走取之

⑵人问之()

⑶取之,信然()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A、信服

B、征服

C、服从

参考答案:

1、⑴代词,代指李子

⑵代词,代指王戎

⑶代词,代指李子

2、B

3、生长在大路边的李树却有这么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4、A

篇5:《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8.试分析颔联“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倦”字疲倦、疲惫之意。描绘出觅枝的乌鹊翻飞绕枝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的孤凄处境。(2分)“堕”字落下、掉落之意。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或化无形为有形),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3分)

9.【答案】 ①借物喻人(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的象征。(2分)②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契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情感表达更为生动形象。(2分)这首诗抒写了在阴冷凄寒的冬日一个愁病交加又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2分)

【鉴赏】 这是一首和作。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吹,日色黄昏,白昼多阴。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颈联写诗人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一样,无法摆脱,而“老”也渐渐地来临了。尾联写了老来的心境,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已无此心。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

篇6: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古诗阅读答案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古诗阅读答案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4分)

答;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堕”从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

答;.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象征。②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答案附赏析】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答案附赏析。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直接抒情带有生动的形象性。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3. 首联哪个字用得最生动?请结合首联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答: 用得最生动的是“拥”字,(1分)拥是“拥满”“堆满”之意,是说被北风吹落的秋叶深深地堆满了台阶前。(1分)在首联中作者描绘的是北风吹得白昼晦暗无光,日暮时分满阶的落叶堆积在一起,(1分)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1分)进而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凄凉之意。

4. 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赏析其作用。

答: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在北风劲吹、黄叶堆积的寒冷冬日里如绕枝倦鹊、摩月飞鸿一般形单影只、倍感凄寒。(1分)此时的愁绪就像特意寻觅自己而来,无法排遣,(1分)而且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约期,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1分)这就形象地将诗人失意与愁苦展示在读者面前。

5.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答案附赏析】文章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答案附赏析出自“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3分。字义1分,手法 1分,效果1分。)

6.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2 分)诗歌借景抒情,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2 分)(4 分。两个意象解说 2 分,手法1分,感情1分。)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阅读理解分析标题答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篇7: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古诗阅读及答案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古诗阅读及答案

原文: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4分)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

答案:

1.“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 “堕”从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2. 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象征。②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答案附赏析】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答案附赏析。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直接抒情带有生动的形象性。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3. 首联哪个字用得最生动?请结合首联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答: 用得最生动的是“拥”字,(1分)拥是“拥满”“堆满”之意,是说被北风吹落的秋叶深深地堆满了台阶前。(1分)在首联中作者描绘的是北风吹得白昼晦暗无光,日暮时分满阶的落叶堆积在一起,(1分)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1分)进而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凄凉之意。

4. 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赏析其作用。

答: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在北风劲吹、黄叶堆积的寒冷冬日里如绕枝倦鹊、摩月飞鸿一般形单影只、倍感凄寒。(1分)此时的愁绪就像特意寻觅自己而来,无法排遣,(1分)而且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约期,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1分)这就形象地将诗人失意与愁苦展示在读者面前。

5.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答案附赏析】文章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答案附赏析出自“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3分。字义1分,手法 1分,效果1分。)

6.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2 分)诗歌借景抒情,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2 分)(4 分。两个意象解说 2 分,手法1分,感情1分。)

赏析:

这是一首和作。

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吹,日色黄昏,白昼也显得阴晦无光。到了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已经深深地堆积起来,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拥”字用得生动形象,与“深”字紧密配合,画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

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

篇8: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取李子。

(2)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上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篇9: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阅读答案

韦应物的《淮上遇洛阳李主簿》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篇10: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阅读答案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注】韦应物于公元773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秋天北归,偶遇隐居在淮水边的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

8.这首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颔联的妙处。(5分)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颈联的`意蕴及作用。(6分)

阅读答案:

8. 颔联的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2分)这两句人与树相互映衬,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2分)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1分)。

9.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1分)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2分)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1分) “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2分)

拓展阅读:《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韦应物赏析

篇11: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阅读答案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赏析】

韦应物于公元773年(唐大历八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大历九年)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需想象品味。

篇12:韩驹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阅读答案及赏析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4分)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

答案:

1.“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 “堕”从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2. ①象征: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象征。②拟人: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直接抒情带有生动的形象性。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3. 首联哪个字用得最生动?请结合首联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答: 用得最生动的是“拥”字,(1分)拥是“拥满”“堆满”之意,是说被北风吹落的秋叶深深地堆满了台阶前。(1分)在首联中作者描绘的是北风吹得白昼晦暗无光,日暮时分满阶的落叶堆积在一起,(1分)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1分)进而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凄凉之意。

4. 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赏析其作用。

答: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在北风劲吹、黄叶堆积的寒冷冬日里如绕枝倦鹊、摩月飞鸿一般形单影只、倍感凄寒。(1分)此时的愁绪就像特意寻觅自己而来,无法排遣,(1分)而且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约期,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1分)这就形象地将诗人失意与愁苦展示在读者面前。

5.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3分)

答:“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 (1分)(或: “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3分。字义1分,手法 1分,效果1分。)

6.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2 分)诗歌借景抒情,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2 分)(4 分。两个意象解说 2 分,手法1分,感情1分。)

赏析:

这是一首和作。

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吹,日色黄昏,白昼也显得阴晦无光。到了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已经深深地堆积起来,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拥”字用得生动形象,与“深”字紧密配合,画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

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

颈联写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约期,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

尾联进一步抒写老来的心境,说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怎能为此挂心呢?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 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

【李厚不媚上意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答案

2.《不染》阅读答案

3.柳子厚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4.陆游《秋波媚》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

5.隔与不隔阅读答案

6.《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

7.《李将军列传节选》阅读答案

8.李东阳《医戒》阅读答案

9.《医戒李东阳》阅读答案

10.阅读及其答案:李贺传

下载word文档
《李厚不媚上意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