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审戒子》阅读答案
“修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李存审戒子》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李存审戒子》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李存审戒子》阅读答案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 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少提一剑去乡里 ( )
(2)位极将相 ( )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离开 (2)至或“到”或“到达”
2、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
3、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篇2:李存审戒子阅读答案
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阅读题目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少提一剑去乡里 ( )
(2)位极将相 ( )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离开 (2)至或“到”或“到达”
2、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
3、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拓展:相关知识
1、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曾经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九死一生的情况绝不止一次,剖开骨头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上百余次。”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
2、启示
启示一
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艰难创业;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忆苦思甜。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官员的子女,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因此李存审要告诫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安乐窝里,有父母的呵护,作为长辈应该让他们知道往日的艰苦,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
启示二
创业要靠自己,依赖父辈祖辈是没出息的表现。
篇3:李存审戒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 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少提一剑去乡里 ( )
(2)位极将相 ( )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离开 (2)至或“到”或“到达”
2、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
3、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一、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四、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五、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妈妈为你找到了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平时做好。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阅读答题技巧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篇4:李存审戒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存审戒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 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少提一剑去乡里 ( )
(2)位极将相 ( )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离开 (2)至或“到”或“到达”
2、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
3、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一、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在考场上一般都是时间紧,题量大。不可能像平时精品细读,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这样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就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首先就是平时就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把写作业当成答卷子。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要注意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四、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五、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妈妈为你找到了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总之,以上只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它只是做阅读理解的助缘。其实,做好阅读理解重在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孩子,就让我们从平时做好。这样,到考试的时候,掏出干粮就是馍。
阅读答题技巧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篇5:李存审阅读答案
李存审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李存审1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zú)2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3生于膏梁4,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箭头。 ③尔曹:你们。 ④膏粱:膏,肥肉。粱,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即可,2分)
尔 父 少 提 一 剑 去 乡 里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尝戒诸子曰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因授以所出镞
小题3:翻译“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2分)
小题4: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小题1:曾经 中间 离开于是,就
小题1:(你们)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起家是这样的艰难。
小题1: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课内重点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能力。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重点词语当、尔等。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篇6:“李存审出于寒微”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存审出于寒微”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存审出于寒微①,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②,四十年间,位极③将相。
其间出④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⑤者凡百余。”因授⑥以所出镞,命藏⑦之,曰:“尔曹⑧生于膏粱⑨,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⑩。(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寒:贫困。微:地位低下。 ②乡里:此指家乡。 ③极:达到。 ④出:脱离。 ⑤镞(zú):箭头。 ⑥授:授给,给予。 ⑦藏:收藏,保存。 ⑧尔曹:你们。 ⑨膏粱:膏,肥肉;粱,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⑩诺:答应。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尝戒诸子 ( ▲ ) ②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 ▲ )
③因授以所出镞 ( ▲ ) ④命藏之 ( ▲ )
2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译文: ▲
(2)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译文: ▲
2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1.①同“诫”,告诫 ②离开 ③于是,就 ④它们,指代箭头(2分,每空正确0.5分)
22.(1)这中间死里逃生的不止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总共一百多次了。
(2)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4分,每个分句1分)
23.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须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磨练,有所作为。忆苦思甜。(2分,意对即可)
【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曾经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这中间死里逃生的不止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总共一百多次了。”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命令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
篇7:孟母戒子阅读答案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小题1:解释各组中划线的词的含义。(4分)
①乃复进复 ② 对曰 对
③ 裂其织裂 ④自是之后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呼而问之B.以此诫之C.而置之其坐D.至之市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小题4: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复:又对:回答 裂:割断是:这(4分)
小题1:D
小题1: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
小题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个字“复”是“又”,表重复。第二个字“对”表“回答”。第三个“裂”放到语境中,可知是“割断”之意。第四个“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代词用法,即为“这”之意。
小题1:试题分析:前三个均为代词,“至之市”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的时候”,之为动词,是到,去,往的意思。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引”“裂”‘以’ “诫”等。“引”是动词,拿的意思,“裂”是割断意思,‘以’是用的意思,“诫”是警告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孟母在教育孟子的时候,没有用太多的`说教性的语言,而是用“断织”的行动,告诉儿子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可因分心而中途而废。“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就是有力地印证。
篇8:孟母戒子阅读答案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②。孟子辍然中止③,乃复进④。其母知其谊(xuān)⑤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⑥。”其母引⑦刀裂⑧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注释:①诵:背书。②方织:正在织布。③辍然中止:突然停止。④复进:继续背诵。⑤谊:遗忘。 ⑥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⑦引:拿。⑧裂:割断。
1.这篇短文主要讲____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_________。 。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_________,“其织” 的“其”是指_________。
答案:
1.熟读成诵 (意思对即可)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意思对即可)
3.孟子 孟母
篇9:李东阳《医戒》阅读答案
医 戒 (明)李东阳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薾①,形日就惫,有名医谓:“为瘵②也。”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岁且尽,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木旺,则脾土必重伤。”先君子忧之。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而解。”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悲怆交集,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唯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③。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向④不此医之值,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选自岳麓书社《李东阳集》)
[注释]①薾(ěr):衰弱。②瘵(zhài):病。此处指脾病。③差:同“瘥”(chài),病愈。 ④ 向:倘若,如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益甚,则补益峻 峻:加重,厉害
B.先君子忧之 先:对去世的长辈的敬称
C.于是括旧药尽焚之 括:收集
D.向不此医之值 值:价值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症能食而不能化 爽籁发而清风生
B.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C.因录以自戒 谨拜表以闻
D.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 置杯焉则胶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脾有毛病,能吃但消化不良,于是“我”只好节食,而一个医生却用进补的办法来医治,结果脾受损严重。
B.针对“我”的病,一个医生说“若春木旺,则脾土必重伤”,一个医生说“及春而解”,可见对同一病情的分析他们见仁见智。
C.在写法上,文章将两位医生给作者自己治病的情形进行对比,意在为后文议论、说理作铺垫。
D.这篇文章题为“医戒”,一是戒医,希望医生不要去做庸医;二是戒自己与他人,不要被虚假的声名所迷惑。
8.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B.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C.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D.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且尽,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之徇名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D(值:遇到)
6.C(A 连词,表转折/表顺承B 助词表判断/句中表停顿C连词,表目的 D句末语气助词/兼词,于此)
7、B(“见仁见智”错)
8、C(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9、(1)将近到年末,(医生)于是对我说:“我的办法将用尽了”。(得分点:乃、相、穷)
(2)您该不会是有什么悲伤的心事?(得分点:子 无乃 乎?心)
(3)世上那些只仰慕虚名而不顾实际情况,将性命寄托在庸人手中的人,难道还少么?(得分点:徇 遗 以 者)
[参考译文]
我二十九岁时,脾有毛病。症状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节制不多吃,渐渐越节制,吃得越少,几乎到了废食的地步。精神日渐衰弱,形体也一天天显得憔悴。医生说:“这是脾病。”便用补药滋补,病情越发厉害,滋补就越发迫切。快到年终,医生就对我说:“我的办法想尽了,如果来年春木旺,那末脾病必定加重。”先父为我很担忧。
这时恰逢有位老医生孙景祥来看视,他说:“到了春天病就没事了。”我感到奇怪询问原因,他说:“你的病在心火,因此“得木”(春属木,木能生火,到了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就解除了。那个医生说你患脾病,这就没有揣摩到病的本质。您恐怕有什么忧郁的心事吧?”我恍然明白地说:“哟!是这样的。”原来我那时连续碰上妻子和弟弟的亡故,悲痛交集,积年累月,生病而疲乏不堪。非但那个医生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忽略了。于是把原来吃的旧药收集起来全烧掉,全都听从孙老医生的诊治,三天服一剂药,吃了不过四五剂,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我因此很有感慨说:“医生不识病理,要想拯救病人的危难,难得很哪!”又叹道:“世上那些只仰慕虚名而不顾实际情况,将性命寄托在庸人手中的人,难道还少么?如果我不遇到这位老医生,只是白白地将自己托付给所谓名医,不应当进补而大补,直到精疲力尽还是不会明白啊!”于是就写下这件事来警戒自己。
【《李存审戒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4.言默戒 阅读答案
8.父与子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