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从五岁开始
“卡司乔castqi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情商教育,从五岁开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情商教育,从五岁开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情商教育,从五岁开始
情商教育,从五岁开始
孩子们到了5、6岁,感情也开始发生变化了。这时和孩子探讨他的感情,对他的交友、举止、行为,甚至提高学习成绩都非常有帮助。
学龄前儿童的情感逐渐超出了低龄儿童的喜怒哀乐,感情生活变得日益复杂。低龄儿童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方式,也不在乎流出的鼻涕有多难看――但5、6岁的孩子就开始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需要采取的应对方式。尴尬、笨拙、内疚、忌妒和寂寞等不熟悉的感情会困扰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甚至给他们带来恐惧。
一位母亲不曾预料到,当自己2岁外甥来家里做客时,自己只是对小弟弟表示得热情了一些,5岁的女儿突然就对小表弟产生敌意。妈妈的态度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这位妈妈告诉我们:“女儿承认自己对弟弟非常生气,但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
经过一番委婉的询问,妈妈发现女儿是有了一种不安全的.感受――并不是关于小弟弟,而是关于她自己的地位。她是家里唯一的宝贝,而现在有人和她分享母亲的爱了。
5、6岁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更多地了解感情的最佳阶段。心理学家认为:在幼儿园里,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律与相互合作很重要。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他们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感情。
受到父母良好情感教育的儿童,举止更得体、能克制自己的烦躁情绪,而且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能在交往中形成友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更好。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正在发展与朋友密切相处的能力,这也将对孩子的成长有长远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岁时能体察到他人情感的儿童,四年以后也很少会在行为或学习方面出问题。
那么,父母如何教孩子培养感情,有什么技巧吗如何为孩子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呢?……
专家们提出如下策略
1、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样做可以向孩子表明,感情是重要的,值得探讨。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对明天的演讲,我感到很紧张。我觉得散步会让我放松一些。”
表达感情ABC:为帮助孩子了解不同的感情,可为每个字母确定一个表示感情的单词:A代表忧虑、B代表勇敢、C代表自信等。
2、全面地关注孩子的所有感情
关注孩子微妙的感情波动,如失望或担忧等,在他们体验到这种感情时帮他们识别不同的情绪。
3、善于理解
向孩子表示你能真正理解他的感情。对于他的忧虑或怒气,你可以平静地表示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帮助他冷静下来,但这样做可能会让他怀疑他判断自己感情的能力。
4、说明消极感情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你可能没法准确区分如下感情:生气、忌妒、贪婪和不礼貌。你可能会说:“我明白,在公交车上小朋友不愿和你坐在一起,让你觉得受了伤害,觉得寂寞了。”然后再解释说,“不过,忿忿不平地叫他的名字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你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5、描述感情
可能你要会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发现,孩子的动怒是因为别人不让他休息。但你让他学会对自己的感情加以描述有助于他找到自我控制的感觉。当您的孩子使用一个单词来描述自己的感情时,就表明他的两个脑半球都在工作,并可以帮助她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处的情景中,并冷静下来。
6、建立感情词库
如果教会孩子明白一些具体的词汇,如:失落、内疚或孤立等,有助于你的孩子从一种混乱的恐惧感情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正常的可以说明白的生活状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情,孩子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有时他也会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小鹏想让我忌妒他,我才不呢,我要离开这里。”
7、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案
孩子一旦了解到他感情的来源所在,感情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他可能会认识到自己感觉寂寞的原因是小朋友不愿和自己玩,而不只是自己感觉“很糟”。你可以帮助孩子寻求下面的解决方案:让他给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去拜访邻居。他下一次感到寂寞时,就可能会利用这些思想来解决问题,不再需要依靠你的帮助了。
8、阅读时找寻感情教育的良机
给她六岁的女儿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或者和他们一起看电视电视节目时,告诉他这些角色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9、寻找感情游戏
外出购物时,让孩子观察带有各种不同感情的人。他会看到哪些是情绪高昂的人、困惑的人、烦恼的人、害羞的人、紧张的人?这样也很有趣哦!
篇2:成功从培养孩子情商开始
成功从培养孩子情商开始
一 全面的家庭教育不仅是智力开发
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建设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美满。对于美满幸福的定义可以用六个字概括:成功、健康、自在。怎样帮助孩子取得人生的成功呢?进行智力开发是当今家长普遍的尝试。
关于成功,有过这样一个公式:成功=能力+机会。在这里,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主观条件,机会指这个人所处的社会客观条件。
不同的人对于能力可能有不同的定义。总体来讲,一个人的能力是由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两部分组成的。情商是衡量人非智力能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未来成功与命运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缺乏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
那么,什么是智力呢?智力就是我们观察、认识社会、利用经验和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考能力等等。这种能力家长都比较重视开发,有些人从胎教就开始了。
然而,智商提高了,是不是一定意味着人生的成功呢?
似乎不是这样。
一个运动员技术很好,但如果心理素质不好,临场紧张,承受不了压力及比赛过程中的种种曲折和挫折,就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好成绩。
二 人生是长期的竞赛过程,需要全面的心理素质
同样,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就像运动员处在竞赛中一样。人生就是长期的竞赛过程,有一个长期的心理素质问题,水平发挥问题。
即使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如果他总是发挥不好,他同样不能成功。
北京一个13岁的男孩,母亲对他的学习批评了几句,他承受不了自杀了。自杀前写下遗书,大意是对母亲不能原谅。孩子自杀以后,家长很受刺激,母亲精神失常。
报纸还报道过南方的一个15岁的女孩,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也自杀了。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智商不错,也很要求上进,可是稍微遇到点挫折,或者家长有了一点批评,就承受不了呢?如果孩子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么差,他们有再高的智商,有再多的知识和专业技巧,未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呢?
我曾见到不止一个曾被称为“神童”的人,有的是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数理化都很优秀,但是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结果这些曾经的“神童”有些连正常的工作都不能适应。社会对他们而言显得过于复杂和残酷了,他们没有安全感,不知道应该怎样生存。
这同样反映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于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的培育是忽略的。有的孩子上了大学,因为学习的压力,从高高的楼顶上跳下来。对此应该深思。
三 溺爱就是扼杀孩子未来成功的人生
溺爱就是扼杀孩子未来成功的人生。
溺爱是给孩子明天生活设置的障碍。
溺爱与单纯的智力开发有可能毁灭孩子的未来。
我们必须有完整的教育。
报刊上曾经披露,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原本是很平常的小事,可是做母亲的赶紧上去又吹又拍又按摩,而且泪水盈眶。这在孩子心中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是一点挫折都不能承受,一点困难都不能经历,一个跟头都不能摔,摔了以后也不必爬起来,应该由别人来安慰、来抚爱。
还听到一个更残酷的事情,发生在天津。一个两岁的小孩和爷爷一起玩,他拿着牙签要扎爷爷的眼睛,爷爷很痛,不让他扎,孩子就哭。爷爷只好忍痛让孙子去扎,一只眼睛扎痛了,再扎另一只眼睛。结果,老人的双眼都被扎瞎了。
任何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对此都会感到震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说明目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一种社会风气,对孩子“溺爱再溺爱”,“宠爱再宠爱”,以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为宗旨,并不考虑对孩子的未来是否有利。
这件事充分表明,过分的溺爱对大人和孩子都是有害的。对大人的害处表现在今天,对孩子的害处表现在明天。
四 鼓励、支持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是家长最重要的角色
什么样的态度才是真正替孩子的未来着想?有一个相反的例子。
美国一个小女孩立下志愿,要做飞越北美洲的最年轻的飞行员。经过一段训练以后,在7岁这一年,她实现了这次飞行。然而飞机失事了,与她一起遇难的还有她的父亲和教练。事后,她的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并不因此后悔,因为那是女儿的愿望,是一个勇敢而伟大的尝试。如果一切还可重新选择,她仍然会尊重女儿的意愿。
如果只从孩子的安全出发,很可能孩子连自行车都不能骑,门也不能出,因为任何行为皆存在危险因素。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去开飞机,而是这里有一种精神,就是从小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情,而且永远给他鼓励和支持。
家长的这个角色对孩子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 情商教育与成功人生
人类一直重视智力的发展,并且有了衡量智力的测试系统──智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智商以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应该重视的参照元素――情商。
情商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科学家们经过各种测验和考察,证明了情商比智商对人更重要,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婚姻、工作和整个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包括他的事业。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儿童分别走进一个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最显著的位置放了一块软糖。测试老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把软糖吃掉,你就会得到奖励,得到另一块软糖。这样,你将得到两块软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就把糖吃掉了,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
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走进大厅。
有些孩子忍受不了诱惑,把糖吃掉了。还有一些孩子明白只要坚持下来,就能得到两块软糖,于是尽量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就是不看那块糖,一直等到老师叫他出来,并得到奖励。
专家们把能够坚持下来得到两块软糖的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孩子分为两组,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只得到一块糖的孩子普遍没有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说,凡是小时候缺乏控制力,情商弱一点的孩子,长大以后不管智商如何,在人生中都不太容易成功。
这项研究引发了社会对情商教育的重视。
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知道什么做法能够成功,能够得到奖励,在竞赛中能够得分。
许多家长总是过多地重视孩子的生活是否优越,是不是很聪明,可是孩子把握人生、控制自己的能力往往被忽略了。家长们把决定一个人婚姻、工作、人际关系、事业的主要部分忽略了,这不是很可惜吗?
六 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
一位成功人士曾经这样讲过: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母亲给我的,叫“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小时候每次跌倒了,妈妈就说,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这个声音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警句,一个格言,成为生命的本能反应。在以后的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这种心理逻辑都会起作用。
这就启发我们,人在幼年时特别容易接受简单逻辑、简单说法的暗示,进而会形成一个影响他终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也没有必要把家庭教育看得特别复杂,往往家长的一个简单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能影响孩子一生。
古人有一句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当然说得有点绝对,但它确实包含了一个真理,幼年的教育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提出明确的口号,重视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开发,重视情商教育。这对于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要从现在做起。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更好呢?我们的回答是,让孩子拥有独立自主地学习与生活状态。
七 溺爱与专制的家庭教育
溺爱的家庭教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另一方面缺乏民主精神,对孩子比较专制;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个不许,那个不要,很多很多具体的规定。孩子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得不到培养,甚至被扼制了。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在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常常会对各种教育产生强烈的逆反。
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家长们要把对待孩子的态度做根本的改变。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孩子能够做主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做主;孩子现在还不能做或不能做主的事情,家长要用启发、帮助的方式使他自己想办法去做。这种教育才体现了对孩子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
八 把正确的原则变为一句简单的话
在引导孩子的时候,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点,要把正确的原则、正确的态度变为一句简单的话。就好像前面讲到的,那位成功者一直记住母亲的话,“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还有像前面讲过的,“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去做”。这些简单的原则和口号,要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在每一个行为关口都给孩子重复一遍。
九 中断逻辑的方法
第二点,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某个阶段,发现孩子有了某些你认为不正确、对他以后不利的错误倾向,怎么办?
可以这样做,每当这个错误倾向出现的时候,就中断它一次。比如孩子跌倒后哭了,家长要中断过去的做法,不再又哄又拍,而是说,自己爬起来好不好?
这样重复几次,孩子原来的逻辑就能被改变过来。
十 刚刚出生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都是有感觉的
孩子再小,哪怕他刚刚出生,对外面的世界都是有理解、有感觉的。生命非常敏感,如果孩子对外界没有感觉、没有理解,就不存在胎教了。
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可以任意用各种错误的东西影响他。从现在开始,家长就要恪守职责,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态度,都要有长远的眼光,即我要让孩子成为成功、健康、自在的人。要用这样的心态对待孩子――即使孩子很小,没有更多的理性反应,只有舒服不舒服的感觉,用哭闹来表达他种种感觉的阶段。
十一 重新开始你的生活
对家长来讲,还有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做法,从现在开始重新塑造自己。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家长,孩子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孩子被磕碰了一下,家长的反应很重要。如果你遇事就惊慌失措、方寸大乱的,给孩子心理造成的重复影响,对他一生都将是负面的。
所以,面对孩子家长需要重新开始生活,重新塑造自己,使自己更安祥,更坚定,更从容地对待生活,包括对待孩子发生的各种事情,在孩子生病、不舒服时,要镇静从容,家长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东西不能取代的。
此外,希望年轻的家长请教一下身边的老人,上一辈人往往多子女,他们对孩子恰恰比较达观,遇事不那么惊慌、那么在意。要感觉一下他们对孩子的达观态度。不要像现在很多父母那样,把孩子放在保温瓶里,从小就把孩子的心理搞得很脆弱。那对孩子是有害的。
以上两点对于孩子刚刚出生的父母尤为重要。等孩子再大一点,能听懂故事的时候,哪怕孩子似懂非懂,你可以用喃喃自语的方式给他讲故事。小白免的故事,小山羊的故事。讲这些故事是为了使他坚强勇敢,成为拥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
如果注意到这几点,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家长就已经为他打下了情商教育的重要基础。
十二 家长的行为最重要
进行情商教育,最有影响的是家长在家庭中──特别是在孩子能看得到的情况下的表现。
孩子从小,哪怕他特别小,半岁一岁的时候,对周围世界都是有感觉的。你对孩子的一点点反应他都“记录”下来了。比如他不舒服了你是什么反应,他疼一下你是什么反应,孩子热了凉了你是什么反应,孩子哭了你是什么反应,孩子有这样那样要求时你是什么反应。
你对待孩子的一整套反应,同时也作为反应程序输入到孩子身上了。孩子以后就会用你的态度来反应他遇到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溺爱表现为对孩子细致敏感到胆战心惊的程度,这恰恰会使孩子十分脆弱。他们从父母的态度中,“学习”到了对待生活的反应。可以想象当他们长大以后遇到问题时,会按照我们输入的程序做出相应的反应。
如果你的孩子刚刚出生,怎样从小塑造他的情商是比较好办的。但是孩子比较大了,已经六七岁、七八岁甚至十来岁了,由于过去不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造成孩子的很多弱点。这时家长面临的就是如何把这一课弥补过来?
那么,主要的方法就是中断孩子的旧有逻辑。
十三 营造孩子的周边环境
环境在影响孩子,当你想把孩子往好的方向塑造、调整的时候,首先就要塑造和调整他的环境。
所以,你不仅要做孩子的工作,还要做周边环境的工作。一方面让孩子在基本问题上受到良好的教育,给他一个主要的影响,同时有其他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完全避免也同样不利于孩子成长。
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知道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正确的。这不是更好吗?
篇3:教育从呵护开始(网友来稿)
海滨小学 叶素敏
这是教学《我长大了一岁》中的一个小插曲。学完了这一课,我请学生们用“长大”说一句话。吴远飘同学立马举手“老师,我来!”我微笑着示意他回答。“我长大了,天离我越来越近了!”说完后,还一副自信满满等着我夸奖的样子。“不可能,人再怎么长大,也不可能离天越来越近……”孩子们争得小脸通红。是啊,按照常识,这句并不正确,是个错误的句子。吴远飘同学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微微露出一丝羞涩。“老师觉得这是一个很美的句子。我们远飘同学努力学习,有一天长大了,也像杨利伟叔叔一样飞上太空,那个时候,你会觉得天离你很近很近。”孩子们听了,纷纷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此时,这个小家伙呢,腰板挺得直直的,眼睛里闪现一种坚毅的神彩。
就是这个吴远飘,满脑子怪想法。教学《美丽的彩虹》一文时,刚讲到“虹”时,我说:“古代人们以为彩虹是天空中的一条虫子……”正讲着,他接过了我的话茬儿,“蝴蝶也是彩虹啊!”我一愣,不对啊,蝴蝶怎么可能是彩虹呢?不妨听听这个孩子是如何自圆其说的。我笑着说:“噢,这个说法倒有趣。你可以详细说说吗?”远飘同学闪动着机灵的眼睛说“彩虹是虫,蝴蝶也是虫啊,彩虹五颜六色很美,蝴蝶也很美!”“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禁不住抚摸着他的小脑袋夸他。“老师,我还要告诉你,蝴蝶可以是彩虹,也可以是一朵美丽的花,一朵会飞的花。”
【案例分析】
一、呵护纯真的童心
人在童年时代,是分不清楚梦想和现实的。每个孩子,心中都埋藏着许多梦想的种子,这些种子,如果精心呵护,随便哪一颗,都可以发育成让人惊讶的参天大树。但是,真的能精心呵护这些梦想种子的大人,又会有多少呢?
我们很多成人的眼中,孩子们的想法是那样幼稚,那样荒谬,那样无法理解,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却是他们对世界敞开心门,告诉我们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双手触摸世界的一种理解,一种感受。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随时都可能会有想象的火花,会有创意的举动,保护好这些火花,不要掐灭了它!不防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真心去感受孩子的心灵,用童心去接近孩子的世界,用爱心去呵护孩子的成长。在我们的心里应该常常响起这样一句话:你的欣赏或许只是一缕春风,但孩子收获到的却可能将是整个春天。尊重孩子不成熟的、甚至我们成人认为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就是在呵护一份纯真的童心。
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个妈妈吧,一个小男孩跟妈妈说:“我想到月亮上去玩。”这位妈妈亲切地说:“好啊,但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小男孩是阿姆斯特郎,在月球下留下第一个人类的脚印。
二、和孩子们一起入梦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年少过,在童年时,我们也曾做过许多美妙的梦。那梦就像雨后的彩虹,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成年后,我们也做梦,只是梦境都是黑白的,难得有童年时那种绚丽多彩的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响。我想,只有我们放下成人的架子,欣然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真切地看见孩子们的自由天空,才能真切地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给孩子们讲了《女娲补天》的故事,有个孩子问我:“老师,南极的天空破了,女娲还会帮我们补天吗?”我该如何回答,略加思索后,我有些俏皮地说:“哦,我想,女娲累了,去休息了。可她相信我们可以帮她把天补好。大家一起来想想,我们要怎样来补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在学习《妈妈,不要送伞来》,我们班的陈聪颖同学站起来,稚气地说“我也希望我是一棵小树,迎着风雨长大。”我一阵欣喜,马上接话“我希望我是一只小鸟,来到你的身边,为你婉转歌唱。”孩子听了,欢快地坐下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其实,我们都应该庆幸,能够常常与天真的孩子在一起,重拾那久违的五彩的梦:星星们会常常聚在一起说悄悄话,鱼儿们会在水里开运动会……
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一起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孩子们一起做梦,师生的情感将得以沟通,学生的思想将得以升华。
【点评】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教师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而大搞“听话教育”,只能泯灭学生的天性。没有幻想能力和想像力的孩子是可怜的。作为老师,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孩子的想像力。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时,不要轻易地责备他们,而要设法鼓励他们尽情地去想像。在课堂教学上如何保护,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直都是我力求做到的。一句天真的话语,一幅略显幼稚的图画,或是一个个奇思奇妙的小点子这些都是学生最可贵的想象,都是学生最赋创造力的表现,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去保护,去珍惜,乃至是认真的对待。甚至,当孩子提出我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时,不要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压制孩子的想像力,而要坦然面对未知的世界,承认自己的不足,并鼓励孩子多积累知识,许多问题会随着知识的积累迎刃而解。因为,有时错误也可以是美丽。
[教育从呵护开始(网友来稿)]
篇4: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
大家对教育现状的不满,由来已久,不外乎以下的现实:[1]从高考制度来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成才方式,并没有任何根本上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来的是社会就业问题;
[2]不论学习知识是如何的多,学位如何的高。动手实践能力的低下,是公认的事实。经历了10多年的教育,学生们仍然需要在社会中从头开始他们学习一些常识:独立思考、做事的态度、基本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等。对老百姓来说,倾其一生投入的子女的教育资产,跟冷酷的现实相比,是一条壕沟:无法理解,也不能原谅;
[3]在教育的整体环境中,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快乐。学生被揠苗助长,教师在职业的现实要求面前屈服,家长在希望的田边眺望和祈祷,看着田里的庄稼任人蹂躏,插不上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教育早已经沦落为世俗成功的工具了。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热衷,不是导向人的内心的培养,人生幸福的向导,而是导向现实成功的窄门:读好书,找一份好的工作,有机会的话,出人投地。一个人的一生,如此地单薄:从出生的那一天,就看见走向天堂的所有道路,这,就是我们希望的一生吗?
如果我们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只是一条从头到尾的光滑的高速公路。那么关于幸福、关于价值、关于爱、关于恨,关于成功和失败,所有人生旅途的风景,难道只是不足挂齿的装饰和碎片吗?
所以,生活是如此广阔和重要,可以想象得到,教育的不足是那么显而易见地:
[1]不鼓励思考
总是在乎问题的答案的唯一性,本质上就是不鼓励思考。既然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何必要想呢?大家都知道,那个正确的答案,在教学参考书中,在老师的口中。学生们从无数次考试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不被老师打勾的选择都是错误的选择。
[2]对权威的盲从
对权威的盲从,不仅剥夺了思考的自由,而且助长了胆怯。因为最安全的做法,是不用出格。所以,创新是越界,而不被鼓励。
创新的通俗说法,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3]教师在职业中挣扎
有良知的老师,都是育人重于授业。老师是最了解教育需要什么的了,但他们在职业的现实中徘徊: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价值,就没有工作,就不能在现实中存活。
关注人的内心,就要放弃世俗的欲望和奢求;关注职业效果,就要严格要求:如果可以用“为了你将来好”的理由,惩罚或用条尺抽打学生的手板,那么家长和学生就都不应该抱怨什么呢?
孩子会很听话,会去学习音乐和芭蕾,学习机器人。但我们永远不要希望拥有贝多芬和比尔・盖茨。
[4]家长没有担负教育的责任
受教育的方式,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里面了事。完全不是。
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细节。
家长才是担负教育的重要力量。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向学校:好的就是自家教育的好,坏的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这不是谁付钱的问题。即使你付得起所有的费用,但学校也不会教给孩子所有需要的.东西:比如,勇敢、冒险等等。学校是根据你的收入来定价,而非孩子的需要。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人财产,也不应该是家长未能实现的自我价值的寄托所在。
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难为孩子。还有,与其跟孩子抱怨自己的后悔,不如自己给孩子带给头,做个表率如何?
孩子的冷漠和暴力都是周围的环境传承给他的。他恨社会,不是他本身就恨,或跟了谁谁谁学坏。而是在他的周围,没有谁真正关爱他。
这样看来,不全是青春的错误,也不全是网吧的错误:看见孩子的偏激,固执,甚至暴虐的情绪,是否该想想,是否自己平时的表现也是这样?
物质条件的丰饶,一点也代替不了真情的交流,跟孩子做朋友吧!
有一本伟大的书,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从书的开始,你就会看见清澈见底的思想,如涓涓细流,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灵,让我们看到:教育该如何达成大多数人的心灵的幸福和智慧。它也告诉我们该如何一生保存学习的姿态,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的限制,家长的责任,和孩子们的希望:完美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参与教育的人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看起来不可能改变的现实。
篇5:浅谈教育从造句开始
浅谈教育从造句开始
长春版二年级的教材有一幅图,是课间学生活动的图片,让学生涂色,并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从造句开始。今天在阅读中遇到一句话“菊花的姿态真美,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怒放,有的'倒挂枝头……真是千姿百态。”在分析修辞手法之后,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因为是三年级,所以在造句的时候,就规定造句不行写课间活动,因为孩子们有习惯,愿意造句不创新,一个句子能从一年学会一直用到六年。
当学生写过之后,我检查,发现还是有三个孩子不约而同写到:公园里花的颜色真多啊,有白的,有黄的,有粉的……真是丰富多彩!这是课文中的句子,所以学生记住后愿意直接用,不去创新。
预设造句就会有很好的生成,就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的亮句。“市场人真多啊,有的人在卖东西,有的人在吃东西,有的人在等人……人们忙个不停。”“地里的玉米有的露出了金黄的牙齿,有的长着黑黑的胡须,有的只剩下了杆……一片丰收的景象。”“学校要大扫除,我们班开始干起来,有的同学擦桌子,有的同学扫地,有的同学擦玻璃……一会功夫教室被我们打扫得一尘不染。”“粉笔真伟大,有的变成了深奥的数学知识,有的变成了漂亮的文字,有的变成了美丽的图画……粉笔牺牲了自己,给我们带来知识,我爱粉笔。”“公园里的荷花姿态真美,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怒放,有的被微风吹动,像翩翩少女……”出现这么多漂亮的句子真实让人喜出望外。在造句时,在写作时,给学生一个例子去借鉴、模仿,学生才会更好地创造。
让学生走出千篇 一律,就会精彩无限。学生能从一句话开始就会有一篇佳作出现!只要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会给学生一个思想!
篇6:《教育从爱开始》读书笔记
暑假前,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书《教育从爱开始》,本想以此打发闲暇,没想到一捧起来便欲罢不能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慨。我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想到了自己班上的那一群孩子,我也像作者一样深深地爱着他们。
孩子是我们播撒爱的地方。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一直信奉着: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无法否认,教师的亲和力,孩子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孩子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某个老师,而有意识地增强着自己的学习责任心,愿意学习他们喜爱的老师的学科。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觉得,让孩子们喜欢你、相信你其实比什么都重要!我更愿意用感性的方式记录自己以往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沟通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育,失去了沟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时代变了,孩子成长的环境也变了,我们也应该学会改变。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架子”,构建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平台,少一些成人的标准,学会揣摩孩子的心理,多一些与孩子的沟通。
课间,我可能会抽时间看着孩子们玩耍,或者参与其中,共享其乐。中午,上课累了,我可能会抽个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唱两首他们特喜欢的流行歌曲。适当的时候,我可能会敞开心扉,给孩子讲讲我的故事。有时,我还会让孩子看看我学生时代保存的作业。你会觉得,孩子真的`很单纯。
大自然不可能没有疾风骤雨,但如果每天都这样,即使每周一次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我们每个人都会受不了。阳光明媚的日子,出去转转,看看天有多蓝,看看花有多艳,心情会格外舒畅。孩子是一棵幼苗,所以教育同样需要阳光明媚。过多的严厉批评、过滥的无情指责,有百害而无一利。浪费的是时间,伤身的是教师,受罪的是孩子。教育,需要脸上带着笑容,心中装着阳光,步履才会变得愈加轻盈!
教育其实有时十分简单,一点点的发现,一点点的肯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出现“情况”时,如果用我们惯常的思维去呵斥,往往会发现,所有的苦心灌输会显得多么贫乏和无力。我们不必太着急今天他失了一分,明天他错了一题,只要再耐心一点,多给孩子以探索的机会;再细心一点,善于发现宝贵的萌芽;再多一点耐心,及时抓住时机,成功就不会远了。
让学生喜欢你、相信你其实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坚信着:教育,是从爱开始的,你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去爱孩子。教育从爱开始,从爱走向完美。望着那纯真而期待的目光,当我们困惑、烦恼与无奈时,让我们记住爱的力量,用自己的关爱去点燃学生的生命,帮助他们创造人生的辉煌。
【情商教育,从五岁开始】相关文章:
6.情商教育 心得
7.从 开始作文
10.从自己开始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