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感受中西文化

感受中西文化

2022-09-29 08:19: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djdd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感受中西文化,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感受中西文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感受中西文化

篇1:感受中西文化

感受中西文化

文化感受是很慎重的,对文化的感受要考虑它的形态,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文化不能在意识形态上来进行,要学会用事实的角度去考量,文化感受是重事实的,感受文化的思路还受到文化自身特点的制约,文化是在血缘和地缘这两种天然关系的基础上累积而成的,它的基本职能就在于维持和发展一个民族的.生活.现在我们将以这样的情绪,向大家展示部分中西方文化的画卷,从中领悟到仁者文化和智者文化的中西特点.

作 者:刘友龙 何青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攀枝花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 名:攀枝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 21(6) 分类号:G0 关键词:中西文化   仁者文化   智者文化  

篇2: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该文试图穿越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简略比较分析中西文化的各自特色,意图寻求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时代意义.通过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总结得失,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出路提供借鉴.

作 者:汪涛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34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2004 24(4)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   中学   西学  

篇3:中西文化对比探析

中西文化对比探析

对中西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完成与西方优秀文化的交融,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本族文化.

作 者:全辉霞  作者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商务英语系,湖南,长沙,410116 刊 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TAX COLLEGE 年,卷(期): “”(6)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西文化   比较   借鉴   交融   发展  

篇4:“象棋”折射中西文化

“象棋”折射中西文化

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它们的祖先虽然都为古印度象棋,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早已大相径庭了。有趣的是稍稍观察规则,竟能发现不同的民族、国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区别,实在发人深思。

凡略通棋术者一定知晓,国际象棋最厉害的是“后”,它可以直飞、横飞、斜飞,真可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其他棋子的战斗力远远弗如。由是可见,外国历来不“重女轻男”,女子照样可以“爵禄高登”,如现实生活中的英国女王。而中国的礼教早在几千年前就规定了妇女的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配做贤妻良母。武则天历尽艰辛登上了皇帝的金碧宝座,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嗣后,仍落个千古骂名,原因就在于“大逆不道”!唯其如此,中国象棋上就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中国象棋在底线中央规定了一个四方框,将、帅只在框里活动,者大概是因为中国皇帝向来只在宫中度日,不能越雷池一步,除非国势危急,断不“御驾亲征”的`缘故。但在外国,皇帝领兵打仗却是家常便饭,如英王查理为了平叛,亲自带兵去法国打仗。国际象棋中的“后”威力之大,是与此有关的。

有道是,“过河的兵顶个车”。诚然,中国象棋里的卒只要越过“楚河”“汉界”便可东南西北“任遨游”。殊不知,一旦沉底,就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而任人宰割。这表明中国古代军人为封建朝廷拼了一辈子的命,到头来只会落个悲惨下场。即使韩信这样侥幸从乞丐到将军的人,也只是汉高祖手中的一件“工具”,定国安邦之后,难逃劫数,被处以极刑身亡。在国外则不同,只要士兵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建立功勋,那么就有机会“平步青云”。当年拿破仑由普通士兵成为皇帝的史实就是证明。所以,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到达终点线,就立即成了“后”,威力陡增。

象棋这一方寸世界乃是人类社会各不一样的大千逸事之缩影,给人启迪不浅。

篇5:一日三餐与中西文化

中国人的饭食一般固定为一日三餐,所以汉语的“一日三餐”可以成为一个固定的词组。中国人用英语表达这三餐时也固定使用三个词,即早餐=breakfast,午餐=lunch,晚餐=supper。

然而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却不像中国人那样固定,既可能是一日三餐,也可能是一日四餐,四餐的情况远比三餐多。叫法也很不固定,甚至同一家庭平时和特殊情况(如临时来客)对饭食的安排和称呼都会有所改变。所以不能用中国人的概念来理解英语有关饭食的词语,只有breakfast可以等于“早餐”,lunch 和supper却不一定就是“午餐”和“晚餐”。

主要的不同在于:中国人既然固定为一日三餐,其午餐和晚餐都是重要餐食,尤其是晚餐,因全家团聚往往成为最重要的一餐。尽管中国是茶的故乡,但喝茶却不成为独立的餐食。英国人不然,tea不像中国人这种喝法,往往成为独立的一餐,配有点心,相当于小吃。于是英国人便有了一日四餐。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是英国人一日以一顿为主餐或正餐,称为dinner,其余各餐都是辅餐,他们称之为light meal,即吃得不多,甚至用不着主食。麻烦的是英国人的dinner究竟是中午还是傍晚却不固定,甚至因人因情况而异,这就使得lunch不一定就是午餐,supper往往并非晚餐。

英国出的两本词书对此都有明确的说明。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1994),在dinner条下附有用法说明:餐食词语因社会阶级乃至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用法。如果午餐称lunch,晚餐便是dinner或 supper,在这种情况下tea便是下午喝一杯饮料吃点蛋糕或饼干。如果午餐称为dinner,晚餐便是tea 或supper。在这种情况下supper很可能是临睡前随便吃点东西。Longman Lexicon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81)认为上述第一种情况往往见之于英国中产阶级及上层阶级,他们的tea成为午茶,约在下午4~5点钟,晚餐为下午7点钟至8点30分;第二种情况多见之于英国工人阶级及苏格兰地区,tea(也称high tea)在下午5~6点钟,实际上相当于晚餐,有主食。如果他们睡觉前不再吃,就不称之为tea而称supper。如果傍晚时的这餐称tea,必然临睡前会再吃些东西,那一顿就叫supper。所以英语的supper精确的译法应是一日中最后的一餐,如果这餐的时间是傍晚,那就是cooked meal,如果是晚上9~10点钟睡觉前,那就是a small meal。

英国小说《简爱》中关于餐食的叙述正好反映了上述种种灵活性,可是我所见到的国内四种译本(1982年,1990年及1995年的两种)却都用固定对应词去套,不顾实际情况。下面就lunch, supper和dinner三词举例说明。

Lunch: “You had this morning a breakfast which you could not eat: you must be hungry: I have ordered that a lunch of bread and cheese shall be served to all.”这是简爱到劳渥德学校的次日,因早餐的粥烧糊了没法吃而由学监谭波尔小姐做主补加的一餐,这里lunch就不是“午餐”,该校的午餐称之为dinner,下午1点钟开饭,上面讲话的时间是正午12点钟课刚刚结束时。

Supper:此词问题最多,书中所述餐食也是此词灵活性最大。先举劳渥德学校为例,它是四餐制,下午5时左右是tea,晚自习后上床前是supper,所以这里的supper只相当于“宵夜”或“夜餐”,可是四个译本全译成“晚饭”。再举该书第28章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府后身无分文,流浪寻找食物时的情景:

1. A little before dark I passed a farm house, at the open door of which the farmer was sitting, eating his supper of bread and cheese...

一个农民在傍晚时吃他的supper,显然他睡前不再吃了,这才是真正的“晚饭”。

2. The clock struck ten.

“Ye'll want your supper, I'm sure,”observed Hannah...

这是牧师家,又是晚上10点,这就不是“晚饭”而是“宵夜”了。同一章里不同的场合和时间,supper的意思也不一样,岂能固定翻译?

Dinner: 同是桑菲尔德府,dinner一词确有不同的意义,请看:

1. I then proposed to occupy myself till dinner-time in drawing some little sketches for her.(第11章)这是初到该府第一天上午给学生上完课后简爱的打算,显然该府的dinner指的是“午饭”。

2.The party was expected to arrive on Thursday afternoon, in time for dinner at six. (第17章)这是罗切斯特先生邀请了大批贵客来府的那天,这一特殊情况使dinner从中午改到下午6时,就不是“午饭”而是“晚饭”了。

有趣的是,在第29章圣约翰家,简爱被收留之初尚卧病在床时Hannah had brought me some gruel and dry toast, about, as I supposed, the dinner hour.这个dinner有两个译本,一个译本译为“午饭”,另一个译本译为“晚饭”,可见如拿不准时间,此词的意思就不清楚。正确的译法应是“午饭”。

由上可见,要正确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光拥有正确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英语学习者在学习或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外语水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文/谭念

篇6: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论述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三次冲撞,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作 者:周彬 ZHOU Bin  作者单位:鞍山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处,辽宁,鞍山,114044 刊 名: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9(2) 分类号:G04 关键词: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国现代化  

篇7: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

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

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及现状的'对比性分析,论证了整个中西文化在如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已经和谐地共存在一起,这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向多样性发展,提出应当尊重和容忍异质文化.

作 者:多晓萍 DUO Xiao-ping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年,卷(期): 12(4)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西文化   饮食   多样性  

篇8:中西文化比较与理解现代科学

中西文化比较与理解现代科学

传统的中华文化注重作为系统整体的事物关系,关注神秘抽象而无形的内容,传统的'西方文化则注重作为单纯个体的事物本身,关注易于实证分析而可见的内容,由此形成中西文化在对自然和社会研究方面各自特色的发展系列及系统.

作 者:倪祥保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刊 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西文化   比较   现代科学  

篇9: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

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笔者所知,我国学者对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的研究甚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本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尝试。

一、哲学观念与广告语言

曹志耘(1992:130)认为,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例如,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在我国的一些广告中,天人合一观念对语言表达和接受的影响显而易见。如长虹牌电视机广告词“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通过天上彩虹对人间“长虹”的映衬、比喻,给人一种天上人间一体,彩虹“长虹”一物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广告宣传,“长虹”彩电的美好形象栩栩如生地长驻于人们的脑际。“长虹”彩电驰名全国,颇受青睐,销售量跃居国产彩电之首,这固然与其质量息息相关,但无疑也与其广告词所创造的美好形象不无联系。

扬子电气的电视广告则由人群在大地上组合成多姿多彩的扬子电气商标图案和“扬子电气”四个大字,在此场景里,人和文字融为一体。同时,该广告仅有的两句话“扬子天地,扬子电气”将商品与天地相提并论。这样,整个广告形成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气氛,非常引人入胜。再举数例:

①与书为友,天地长久。(某丛书广告)

②皮革天地,迷人世界。(皮货商场)

③得之于莺飞草长的天时,得之于土厚天高的地利!(房地产)

以上广告词都含有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都能引起我国受众特有的感受和共鸣,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

强调群体、贬抑个体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另一重要特征。如汉语包括广告语言从大到小的表达顺序正是这一哲学观念的体现。又如我国的大多广告词十分精辟,往往以寥寥数语勾画商品或服务的特征、特点和优势,注重创造其总体形象,一般不很注重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优点的重墨细腻的描述。我国广告存在不突出个性的现象,这似乎也与中华文化中追求群体一致性,反对个体特殊性的传统思想有所联系。

与此相反,突出个体和个性是西方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包括广告英语从小到大的表达顺序则是这一哲学观念的具体反映。如,英语广告特别注重对产品或服务的特性、特征进行缜密入微的重墨描述,特别突出其个性与众的不同之处。广告语篇,与形象优美的插图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把商品的个性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巧妙而自然地将商品的价值转移到商品购买者身上,着力创造美满理想的生活氛围,把受众诱入引人入胜的境界,让消费的念头油然而生。这样的广告在西方处处可见,在我国则较为罕见。这种差异同中西各自的哲学观念和物质文明程度紧密相联。

整齐、对称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形成的一个哲学观念。我们知道,许多客观事物都具有整齐对称特征。人类各门学科包括建筑、美术都反映出这一特征。语言,包括广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当然也表现出这个特征。中文广告中应用频繁的对偶式四字句就是整齐、对称的范例。如“质量第一,信誉至上”这样的四字句构成的对偶句非常整齐对称,符合中国人的表达和欣赏习惯。此外,中文广告中的许多广告词都是文字工整、结构匀称、琅琅上口的广告金句。如:

④甜甜大白兔,宝宝心爱物!(白兔糖);

[1] [2] [3] [4] [5] [6]

篇10:中西文化情根论

中西文化情根论

本文旨在从情感关系和情感构成的奠基角度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建立情感秩序,并且把它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秩序上;西方文化的情感秩序则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爱以及对于天国的神圣对象的爱的基础上,所以,其制度设计和文化心理就与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情根”的根本缺陷是在夫妇关系的起点上用欲望代替了爱,使中国文化的“家”存在着情感危机.西方文化中灵肉分离的爱则造成了人性的分裂和制度上的冲突.

作 者:骆冬青 Luo Dongqing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刊 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1 “”(4) 分类号:G0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情感根基   比较  

【感受中西文化】相关文章:

1.中西文化对隐喻的影响

2.论中西文化的异化与扬弃

3.经贸发展及中西文化的教育问题论文

4.从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5.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较

6.感受初中

7.感受范文

8.开学典礼感受

9.感受秋天

10.感受“社戏”

下载word文档
《感受中西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