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礼仪小知识
“你凶什么凶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生活礼仪小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生活礼仪小知识,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生活礼仪小知识
1, 别人给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2,别人对你说话,你起码要能接话,不能人家说了上句,你没了下句,或者一味的说着啊啊啊,是是是。
3,有人盯着你看的时候不要直视对方,假装没注意到。
4,心情不好,再好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也补救不了皮肤。
5,睡眠不好,会使人说话语无伦次,反应迟钝,黑眼圈突出。
6,别人释放“有毒气体”的时候不能嫌恶地躲开或者拿手扇,装作若无其事。
7,被领导训斥的时候,不要低头,要直视领导,面带微笑,表示接受批评,领导的火就会慢慢消退,否则,领导会火上加油。
8. 女人一辈子不能手心朝上向男人要钱花。。
9. 吃完饭退席时说:“我吃完了,你们慢吃。”
10.给人递水递饭一定是双手。
11.坐椅子不要翘起来。
12.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
13. 最后一个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 。
14.送人走要说:“慢走。”
15.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
16.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17.不揭别人的短处 。
18.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这样显得很没礼貌。
19.帮别人倒茶倒水之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20.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21.遇到那种往里往外都能开的门,拉而不是推 。
22.说道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诺。
23.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贪财,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 。
24.屋里有人的时候,出门要轻手关门 。
25.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
26.与其花空心思留住男人,不如让男人花空心思留住自己 。
27.人穷志不短 。
28.盛饭或端茶给别人时,如果中间隔了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经过递,而要从别人后面绕过递。
29.自己有本事才是真的本事。
30.学会温柔学会聆听 。
31.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
32.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 。
33.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34. 如果问别人话,别人不回答你,不要死着脸皮不停的问。
35. 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声音 。
36. 捡东西或者穿鞋时候要蹲下去,不要弯腰撅屁股 。
37. 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即使他是错的,也不要先辨驳,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再解释 。
38.做事情要适可而止,无论是狂吃喜欢的食物还是闹脾气 。
39.到朋友家吃完饭,要主动帮忙洗碗清理桌子-----主人做饭已经很辛苦了,不能事后还让主人清理。
40.生活中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你不可能与每个人都合拍,但是有一点是四海皆准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 。
41.待客不得不大,持家不得不小 。
42.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的还击 。
43.人活在这个世上,首先要学会一个“忍”字 。
44.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不要轻易告诉对方你的秘密 。
45.钱不是靠攒的,会花才会赚 。
46.学无止境,不仅仅是学书本知识,更要学会怎么待人处事,社会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
47.不要跟同事议论上司或其他同事的是非,你的无心之言很可能成为别人打击你的证据。
48.做事情,做好了是你的本分,做的不好就是你失职 。
49.只有错买,没有错卖。不要只顾着贪小便宜。
50.有时候孤单是正常的,不要害怕,要自己调剂 。
51.有真正的朋友,但不知你有没有福气遇到。不管有没有遇到,都不要否认它。不要算计别人,尤其不要算计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不要使用手段去得到 。
52.最勇敢的事情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不要害怕欺骗,但要知道世界上存在欺骗 。
53.借钱的时候,心里要有个底,就是要想着这个钱是回不来的。所以借出去的钱永远要在自己能承受的损失范围之内。可以承受的数字以内,即使回不来,也是心里早准备好的。自己不能承受损失的数目,就不能借 。
54.最好的朋友之间,除非他穷的吃不了饭了,否则最好不要有经济往来。许多可贵的友谊都败坏在钱上。
55.君子可寓意于物,但不可留意于物 。
56.出门在外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 。
57.擦桌子的时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 。
58.打电话接电话第一句话一定要是 喂,您好;挂电话的时候等别人先挂 。
59.一次不忠 百次不容 。
60.不随地吐痰扔东西,如果没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里 。
61.多看书对心灵有益,你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62.是你去适应社会,不是社会来适应你 。
63.不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要笑在人前笑,要哭一个人躲起来哭 。
64.走路手不要插在口袋里。
65.简单的事情复杂做,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
66.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天上不会掉馅饼 。
67.不管什么条件下,仔细刷牙,特别是晚上 。
68.早上一定要吃早餐,没有早餐喝杯水也一定要 。
69.少说别人是非,把自己管牢 。
70.你是无价之宝 。
71.女生,和男孩子出去要自己买单 。
72.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怨天由人,在做之前要想想应不应该,出了事要学会自己解决。
73.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
人生礼仪与鞋
1、下定送鞋履
在中国婚礼中,鞋子更是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的为乾,女的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见《后汉书·五行志》)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下丝新鞋一双为礼。(见《中华古今注》)是古时鞋的计算单位。
清代光绪年间,在宁波、鄞县一带,其婚姻民俗中,有下定送鞋履之习俗。当地婚俗,先派媒人在男女两家传讯请示,如果经过卜吉,谈妥婚事,于是男方向女方送礼,谓之“送日子帖”。这时,女家要派人请男家曾祖母、祖母鞋式。由女家根据大小长短式样,精心制作。到下定时,男家备簪珥、钗钏、丝帛及牲畜、酒饼等送往女家。女家举行酒宴款待,回帖时,在答礼中除其他礼物外,必以做好的鞋履加锦膝蔽、绣袋五串置回箧中。带回男家,以表未来媳妇孝敬之心。
2、赠鞋显女红
新娘做鞋不一定自己穿,有的地方作为新娘嫁妆中必备之物。在陕西商洛一带,在未出嫁前,要亲自动手给男方家中的所有成员每人做一双鞋。成婚日在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必须当场将自己做的鞋分给男家每一个人,得鞋者当场试穿,并加以评论。做鞋,除显示姑娘的女红手艺外,还在于表明自己过门后能够尊老爱幼,与全家和睦相处。
在壮族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筛鞋”婚俗。青年结婚,女方送新娘到男家的众姐妹,称为“送亲”。“拜堂”后,由送亲者唱“十说歌”。尔后,主人家在正厅里摆开筵席,举行“敬茶”、“敬酒”仪式。以后送亲人起身告辞,这时,一个男后生捧出竹筛,来到席上“筛鞋”。送亲人先要推托谦让,最后才把随身还的礼鞋献到米筛中来,表示礼轻意重,作为留念。男方收到礼鞋后,把红纸封包放在米筛里,边旋着筛子,边递到送亲人面前,嘴里还唱着答谢哥。送亲人收下封包,才行为别。
在举行婚仪中,新娘除凤冠、霞帔外,还须穿着色彩匀艳的婚鞋。一般是鞋面为粉红或大红色。鞋尖处还着双喜图案或牡丹之类花卉的象征吉祥的花样,以图吉利。
如在闽南,新娘出嫁时必须穿绣鞋。旧时女人从小缠小足,新娘两脚须用白布从脚趾裹至小腿,再用一条约半尺长用五色线绣有花边的布连脚裹上。脚上穿一双红绣鞋,鞋面绣有龟鹿等图纹,表示婚后能福禄寿齐全。
婚俗中的婚鞋,有的是请人制作的,也有自己做的。 在浙江南部地区,新娘上轿前做上轿鞋是一项求吉活动。“上轿鞋”是新娘上轿时穿的`红绿布鞋帮软底鞋。有的地方是请亲戚女客中所谓福气好的人做;也有的地方则在出嫁日清晨五更,新娘穿戴凤冠、蟒服,坐在一桶谷上,足踏米筛,和一位未婚少女,一起用红绿布缝制,须在天明之前做好、置于米筛内,待上轿时穿用。
在福建惠安县崇武半岛上的大乍村。那里住着惠安女,她们穿自制的绣花鞋,其形似拖鞋。鞋面用红布绣花而成。鞋底用旧布裱叠成约一寸厚,后来有人直接用旧鞋底内衬旧布而成。这种鞋因是以结婚时上轿必穿而得名,俗称“踏轿鞋”。以后逢喜事,如生子、娶儿媳、孙子满月时才穿。最后一直穿入棺中。就这样,形成“一又红鞋穿到死”的民俗。
3、婚鞋种种
婚鞋,在江苏海州地区叫喜鞋。民间姑娘出嫁,俗穿喜鞋,鞋面布都用红色,质料有布有缎,鞋头或绣花或不绣花。建国后,皮鞋日多,新娘亦有时兴穿皮鞋、皮靴,色有红黑,跟有高低,鞋帮有缕花或不缕花。男子结婚所穿第一双鞋,必为新娘亲手制或新娘所购买,式样则以当时流行当令鞋。
在浙江龙泉地区,历代传承,对新娘新郎鞋有一定的规范,如新娘鞋;一般用粉红色或桔黄色绸缎做鞋面,请爷娘双全的姑娘或见三代的婆婆纳鞋底,织鞋底,绣鞋面,鞋面上绣双凤采牡丹,鞋底里面糊一白布,布上绣双喜字样。这双鞋新娘上花轿穿。到婆家落轿要穿着,只穿三天就不穿了。但是新娘头生子女,在弥月时,新娘要穿这双鞋去见众客人,这标明她是头生之母。新郎鞋:一般黑色布,呢为鞋面,都请爷娘双全的女子,或见三代的婆婆制作此鞋。新郎可以把此鞋穿破为止。
对婚鞋的称呼,各地不同,还有几种叫法:
一是黄道鞋。古时结婚要选黄道吉日,新娘在结婚上轿时穿用的用黄布折成的鞋,亦叫“黄道鞋”。到夫家后再换红色婚鞋。
一是踩堂鞋。有些地方是指女子结婚拜堂时所穿的鞋;也有些地方则指新娘从上头到开脸时所穿的鞋,薄底、红帮绦里,绣满喜庆花卉。开脸后,要另换鞋,将踩堂鞋扔到床底最里边,让其烂在床底,不见人,以示新娘此生不二次嫁人。另有一说,踩堂鞋早烂早生孩子。
一是睡鞋。旧时女子结婚时洞房上床所穿之鞋,为软底鞋。上床时须由新郎帮助脱下。鞋内有画,脱鞋后由新郎新娘同看。
还有一种叫“回门鞋”。新婚满月后,娘家要把女儿接回家住些日子,俗称“回门子”,又叫“单回门”。若夫妻二人同去,就叫“双回门”;双回门的可在女方家住一个月,所谓“过对月”。单回门新娘在娘家住的天数,由婆婆决定,一般都含“八”字:八天、十八天、二十八天;也有的地方论九,叫“九回”。无论“回九”、“回八”,都不能超过一个月,新娘“回门”期间,要为丈夫家每人做一双新鞋,俗称“回门鞋”。回门鞋有“满堂”、“半堂”之分。按丈夫家人头各分一双的,叫“满堂鞋;娘家较穷,新娘只能替丈夫和公公做一双新鞋的,称“半堂鞋”。
延伸阅读:古代礼仪常识
壹: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尊敬,又可以避让行人。
贰: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以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叁:入坐之礼
社会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坐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即起身致意。
肆: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饮酒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篇2:礼貌礼仪生活小知识
礼貌礼仪生活小知识
【日常生活礼仪】
1、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2、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
3、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4、被领导训斥的时候,不要低头,要直视领导,面带微笑,表示接受批评,领导的火就会慢慢消退,否则,领导会火上加油。 ———职场厚黑,学习一下。
8、说道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诺。
9、吃完饭退席时说:“我吃完了,你们慢吃。
10、给人递水递饭一定是双手。
11、坐椅子不要翘起来。
12、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
13、最后一个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
14、送人走要说:“慢走。”
15、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16、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17、不揭别人的短处
18、听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神不要游移。这样显得很没礼貌。
19、帮别人倒茶倒水之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20、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21、遇到那种往里往外都能开的门,拉而不是推 ———我在公司经常都是推,学习了,我忏悔!
22、 有人盯着你看的时候不要直视对方,假装没注意到。 ———我会回视,并对它,他或她,微笑!
23、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贪财,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而且钱永远不是万能的。
24、屋里有人的.时候,出门要轻手关门。
25、这个世界不相信眼泪。。。。 抓重点。
28、盛饭或端茶给别人时,如果中间隔了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经过递,而要从别人后面绕过递。
29、自己有本事才是真的本事。
30、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
【幼童日常生活礼仪】
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父母要教给孩子——
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呼您;
对教师、社会工作人员称呼老师、师傅、同志、阿姨、叔叔等;
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
与人打招呼时要说您好;
与人分手时要说再见;
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
得到帮助时说谢谢。
而做到这些,一方面,主要靠父母在接人待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教材;另一方面,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仪容常规
孩子从小就应该衣着得体,整洁朴素、美观大方。男孩子不续长发;女孩子不烫发,不化妆,不穿高跟鞋,不配戴成人的首饰。
这就要求父母首先在这方面要有一定的修养,并给孩子做出最好的示范。如,房屋装饰、色彩要力求简洁、雅致;父母衣着样式要大方,色彩要适宜,并经常保持整洁,让孩子从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父母的衣着上,逐渐懂得一些审美概念。
体态语言
迎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时要面带微笑,送别他们时要伸臂摆手;与小朋友合作或言和的时候要紧握对方的手等。
正确的体态语言显示出孩子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行为习惯,而对于小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动作系统还没完善,所以即使最简单的动作也可能掌握不好,因此,父母不用对孩子有过高要求,只要训练孩子有正确使用体态语言的意识就可以了。
迎宾待客
有客人时,鼓励而非强迫的引导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这的确是一种乐趣。
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
客人走时父母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父母可以和孩子说: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父母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自然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日常生活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颌、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或两膝合并倾斜;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社会生活礼仪】
社会生活礼仪,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涉及个人和人际交往中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具体规则和惯用形式。
作为公共生活的“通用语言”,社会生活礼仪重视小节,以小见大。从握手到称谓,从出行到购物,从着装到用餐,从使用电话到网络交流……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需要我们“知礼”、“明礼”、“习礼”进而“达礼”,既展现自我的修养,又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个人仪容
(1)发型得体。男性头发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性根据年龄、职业、场合的不同,梳理得当。
(2)面部清爽。男性宜每日剃须修面;女性宜淡妆修饰。保持口腔清洁。
(3)表情自然。目光温顺平和,嘴角略显笑意。
(4)手部清洁。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洁净。女性在正式场合不宜涂抹浓艳的指甲油。
握手礼
(1)握手时,伸出右手,适当用力紧握对方右手;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问候、寒暄,不可左顾右盼;应起身站立并且摘下帽子,不可把另一只手放在口袋中,不带着手套握手。
(2)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师生之间,以老师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男士与女士握手不宜时间过长、力度过大。在多人同时握手时,不可交叉握手。不可跨着门槛握手。如果手脏、手凉或者手上有水、汗时,不宜与人握手,并主动向对方说明不握手的原因。
递接名片礼
(1)名片应双手呈递,将正面朝向接受方。接受名片时双手承接。
(2)接受名片后要仔细看一遍,有不明之处可向对方请教。
(3)接受的名片不可随手乱放或在上面压上其他物品。
接受对方名片后,如没有名片可交换,应主动说明,并告知联系方式。如尊者、长者不主动交换名片,可委婉提出,不宜直接索取。
登门拜访礼
(1)拜访前应预约时间。如确需临时造访或推迟拜访,应征得主人同意并表示歉意。在时间选择上,尽量避开用餐时间。
(2)进门前先轻声敲门或揿按门铃,等到主人招呼进门后方可入内。进门后,向主人及其在场家人问好,如有其他客人在场,也应问好。
(3)与主人交谈时,可以对主人的家庭状况做一般了解,但不可盘问细节。如有要事商谈,尽快进入正题;交谈过程中,注意倾听,不可独自滔滔不绝。
(4)临时造访或礼节性拜访,时间不可太长,一般以半小时为宜。
(5)告辞时,对主人及其在场家人的接待表示感谢。出门后,主动请主人“留步”。
如欲带其他人一同前去拜访,应事先说明,征得同意。进入主人住处后,应跟在主人身后走动,在指定座位落座,不可探头探脑甚至长驱直入;如欲参观,应在主人引导下进行;未经主人邀请或许可,不得进入卧室。
篇3:礼仪小知识
个人仪容
(1)发型得体。男性头发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性根据年龄、职业、场合的不同,梳理得当。
(2)面部清爽。男性宜每日剃须修面;女性宜淡妆修饰。保持口腔清洁。
(3)表情自然。目光温顺平和,嘴角略显笑意。
(4)手部清洁。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洁净。女性在正式场合不宜涂抹浓艳的指甲油。
握手礼
(1)握手时,伸出右手,适当用力紧握对方右手;注视着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问候、寒暄,不可左顾右盼;应起身站立并且摘下帽子,不可把另一只手放在口袋里,不带着手套去握手。
(2)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师生之间,以老师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男士与女士握手不宜时间过长、力度过大。在多人同时握手时,不可出现交叉握手。不可跨着门槛握手。如果手脏、手凉或者手上有水、汗时,不宜与人握手,主动向对方说明不便握手的原因。
递接名片礼
(1)名片应双手呈递,将正面朝向接受方。接受名片时双手承接。
(2)接受名片后要仔细看一遍,有不明之处可向对方请教。
(3)接受的名片不可随手乱放或在上面压上其他物品。
接受对方名片后,如没有名片可交换,应主动说明,并告知联系方式。如尊者、长者不主动交换名片,可委婉提出,不宜直接索取。
登门拜访礼
(1)拜访前应预约时间。如确需临时造访或推迟拜访,应征得主人同意并表示歉意。在时间选择上,尽量避开用餐时间。
(2)进门前先轻声敲门或揿按门铃,等到主人招呼进门后方可入内。进门后,向主人及其在场家人问好,如有其他客人在场,也应问好。
(3)与主人交谈时,可以对主人的家庭状况做一般了解,但不可盘问细节。如有要事商谈,应尽快进入正题;交谈过程中,注意倾听,不可独自滔滔不绝。
(4)临时造访或礼节性拜访,时间不可太长,一般以半小时为宜。
(5)告辞时,对主人及其在场家人的接待表示感谢。出门后,主动请主人“留步”。
如欲带其他人一同前去拜访,应事先说明,征得同意。进入主人住处后,应跟在主人身后走动,在指定座位落座,不可探头探脑甚至长驱直入;如欲参观,应在主人引导下进行;未经主人邀请或许可,不得进入卧室。
日常生活礼仪小知识四则
1、“拱手抱拳”有讲究
拱手礼大多数情况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
拱手抱拳看似平常,但其中蕴含很多我国的传统礼俗。
“过年好,给您拜年啦!”双手抱拳拱手,互相行礼,既表达一种尊敬祝福之情,又有几分传统
味道在其中。殊不知,这双手的高低、左手右手谁压着谁还有说法。中国古代以左为大。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拱手礼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人们一般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则象征或表达了中国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当然也有特例:在出席葬礼的时候可是右手压左手,平常可千万别搞错了。
现在,我们正站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在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今天,我们理应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精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酒满茶半”有说道
在当今社会,以茶待客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交往方式。
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奉茶时应该注意:茶不要斟得太满,以七八分满为宜。否则就有逐客之嫌。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特别是小辈应双手接过,点头致谢。以茶待客是家庭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普遍行为,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
3、“转动饭盘”有方向
在聚会吃饭时,经常会遇到带转盘的圆桌,转转盘这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举动中也有学问。如果饭局上有长幼之别,为表敬意,一道菜刚上来,应先转到主人、主宾,或长者、尊者面前,待其享用之后,其他人再慢慢转转盘。并且转转盘时应顺时针转动,忌讳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转转盘,或快速旋转转盘。这样不但会使其他人的筷子“落空”,也会给人一种不尊不敬的感觉。
4、“领导站姿”有学问
领导接受采访时:背手和双手自然垂放都不可取,背手显得不亲民,双手自然垂放显得太拘谨,正确的做法是左手握右手手腕置于小腹前,但也不能一直这个姿势不变,应该根据采访的内容适当做出扬手、比划、点头等动作,以加强力度,而且显得随意大方又不失风度。
篇4:礼仪小知识
接待人员应懂得基本的引导礼仪,带领客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和引导姿势,下面就介绍几个常见场所的引导礼仪:
楼梯的引导礼仪
引导客人上楼时,应让客人走在前面,接待工作人员走在后面,若是下楼时,应该由接待工作人员走在前面,客人在后面。上下楼梯时,应注意客人的安全。
电梯的引导礼仪
引导客人乘坐电梯时,接待人员先进入电梯,等客人进入后关闭电梯门,到达时,接待人员按“开”的钮,让客人先走出电梯。
客厅里的引导礼仪
客人走入客厅,接待工作人员用手指示,请客人坐下,客人坐下后,行点头礼后离开。如客人错坐下座,应请客人改坐上座(一般靠近门的一方为下座)。
走廊的引导礼仪
接待工作人员在客人二三步之前,客人走在内侧。
篇5:礼仪小知识
一、幼儿个人礼仪:
幼儿个人礼仪一般来说包括仪表仪容、形体姿态等内容,仪表仪容主要是梳洗打扮(包括洗脸、刷牙、漱口、咳嗽、打喷嚏、抠鼻孔)、穿衣着装(包括穿衣、带帽、穿裤子、穿鞋子的技能及装饰美化)等方面,形体姿态主要是坐、立、走、躺、吃、喝、拉、撒、睡等方面的细节规范。
二、亲子礼仪
幼儿亲子礼仪主要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家庭成员(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与兄弟姐妹)相处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请求、应答、敲门、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感恩长辈、体贴关爱、招呼告别等内容。
三、师幼礼仪
幼儿师幼礼仪主要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与幼儿教师交往时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包括入园问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听从教导、请求帮助、感恩老师、离园告别等内容。
幼儿家长知道了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就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知书达礼、温文尔雅、人见人爱的幼儿!
幼儿礼仪教育知识?
1.生活礼仪:(1)用餐礼仪:学会正确的用餐姿势;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初步学会与人共餐时的礼节。(2)仪容仪表:能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卫生的习惯;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坐、站、走。(3)交往礼仪: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的礼节;初步学会作客的礼节;能尊重父母、长辈,会根据具体情况与他们打招呼。
2.公共场所礼仪:初步了解“七不规范”的要求,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
篇6:礼仪小知识
1.礼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家;
2.我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3.礼仪中最美的笑是嫣然一笑;
4.在我国提前2--3分钟到达地点为最好;
5.握手作为当代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一种表达见面、告别、祝贺、安慰、鼓励等感情的礼节;
6.支配式握手也称“控制式握手”,双握式握手美国人称政客式握手;在众多人握手时,勿交叉握手;
7.行礼者拒受礼者2米左右进行;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约15度----90度;
8.交谈礼仪是指人们在交谈活动中应遵循的礼节和应讲究的仪态等;
9.恩格斯曾经说过“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的优越感的表现;
10.听可分为泛听和聆听两种;
11.很早以前就有《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仪专著;
12.《礼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礼仪学古典专著。
篇7:礼仪小知识
【幼童日常生活礼仪】
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父母要教给孩子——
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呼您;
对教师、社会工作人员称呼老师、师傅、同志、阿姨、叔叔等;
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
与人打招呼时要说您好;
与人分手时要说再见;
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
得到帮助时说谢谢。
而做到这些,一方面,主要靠父母在接人待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教材;另一方面,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仪容常规
孩子从小就应该衣着得体,整洁朴素、美观大方。男孩子不续长发;女孩子不烫发,不化妆,不穿高跟鞋,不配戴成人的首饰。
这就要求父母首先在这方面要有一定的`修养,并给孩子做出最好的示范。如,房屋装饰、色彩要力求简洁、雅致;父母衣着样式要大方,色彩要适宜,并经常保持整洁,让孩子从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父母的衣着上,逐渐懂得一些审美概念。
体态语言
迎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时要面带微笑,送别他们时要伸臂摆手;与小朋友合作或言和的时候要紧握对方的手等。
正确的体态语言显示出孩子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行为习惯,而对于小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动作系统还没完善,所以即使最简单的动作也可能掌握不好,因此,父母不用对孩子有过高要求,只要训练孩子有正确使用体态语言的意识就可以了。
迎宾待客
有客人时,鼓励而非强迫的引导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夸奖声和递过来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会认识到这的确是一种乐趣。
客人进屋后,可以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
客人走时父母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父母可以和孩子说: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父母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自然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篇8:礼仪小知识
按照国际礼仪的说法,人们在交往中,实际上有这样一些不同的距离:
第一种距离,是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又叫亲密距离。一般是半米或小于半米,准确地讲就是半米之内,乃至无穷接近。这些对象主要是家人、朋友和恋人,换一个人恐怕就不行了。在欧美国家,即使是同性,如果两人不熟,离得这么近也容易产生误会。在中国,如果两个女同学关系不错,在宿舍里就有可能两个人挤到一张床上说悄悄话。这在欧美很罕见,搞不好会被别人说是同性恋。
第二种距离,是交际距离。
交际距离,又称为常规距离,是在一般性人际交往中,或站或坐或立或行时和外人保持的正常距离,半米到一米半之间。俗话说的一步之遥,不近不远。离得太远,有排斥和抵触的心理。离得太近,侵害别人的私人空间,让别人感到压抑和不快,这是常用距离。
第三种距离,是礼仪距离。
它就是向别人表示尊敬的距离,又叫做敬人的距离。一般是一米到三米之间的距离。
比如一个标准的会议厅,主席台和第一排的距离大概就是这个尊重距离。有意拉开距离,距离产生美感和尊严。如果主讲者和演说者离第一排的人太近,采用亲密距离和常规距离,如果说话时声调突然一变,慷慨激昂,吐沫星子有可能喷出来,离得太近的人可能会被溅一脸。有三米左右的距离,大概就不会产生这种问题了。
第四种距离,是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的是三米之外。这种距离在国际社会又叫做有距离的距离,实际上是指在公众场合,跟陌生人应该保持的距离。这一点非常重要。
【生活礼仪小知识】相关文章:
1.幼儿礼仪小知识
2.西餐礼仪小知识
3.旅游礼仪小知识
5.餐桌礼仪知识
6.服饰礼仪知识
7.礼仪知识问答题
8.男生礼仪知识
9.古代礼仪知识
10.家庭礼仪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