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食物和饮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脏腑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2. 气血生化之源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脾
d. 肾 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
d. 唾 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 化生血液 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
d. 贮藏血液 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
a. 主气 b. 纳气 c. 生气
d. 调气 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
a. 喜和降 b. 喜清肃 c. 喜燥恶湿
d. 喜润恶燥 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
a. 面 b. 唇 c. 毛
d. 发 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
a. 主运化 b. 主升清 c. 主统血
d. 主四肢 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
a. 调节情志 b. 调节脾胃升降 c. 调畅气机
d. 调节胆汁分泌 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
篇2: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一)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K,又作藏。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脏腑,主要指人体的内脏。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用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自己的理论系统。网站收集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
1.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贮藏于五脏的精气,越充满越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故又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因其摄入饮食物,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4.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一定意义。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小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篇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脏腑病机概说
脏腑病机的基本概念 脏腑病机学说的源流 脏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脏腑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由外邪所引起,还是由内伤所导致,都势必造成病体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紊乱以及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根据脏腑的不同生理功能来分析和归纳其病理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就成为中医病机学和临床辨证学的主要依据
脏腑病机理论,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
张仲景著《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即以脏腑病机论点作为总论,并将腑腑病机学说贯注于全书各病之专论中去,以在络、在经、入腑、入脏而分析其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在其很多篇章中亦多以五脏之功能失常来分类和归纳临床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并阐发了《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著名论点,结合其临床实际,论述了脏腑虚实及其病证传变规律。
华佗著《中藏经》,载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从辨证的角度来论述脏腑病机,分析其脏腑病证的发展与转归,对后世脏腑病机学说之研究亦有较大影响。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则以五脏为纲总结儿科疾病的辨证方法。宋金时期的张元素,著有《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系统地归纳了药物的归经、补泻作用与脏腑喜恶之关系,从而使脏腑病机理论与临床证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李东垣著《脾胃论》,提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的内伤病机论点,为后世五脏病机之探讨尤以脾肾为主兼及肝肺的一派学术观点打下了基础。陈自明著《妇人良方》,则以脏腑经络病机为纲来论述妇产科疾病之发病原理,从而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脏腑病机理论。
朱丹溪著《格致余论》,对心肝肾之病理生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著名论点。
其他如薛己著《内科撮要》,以脾胃肾命病机为主来论述内科病证;赵献可之《医贯》,独重于肾水、命火病机之阐发;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倡先天后天根本论;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对肾阳肾阴病机之卓越论述;绮石著《理虚元鉴》,对虚劳病机之阐发;王泰林之《西溪书屋夜话录》,对肝脏病机之专论等,无不对脏腑病机学说各有阐发,确能启迪后世对脏腑病机理论之研讨。
清代医家唐容川之《血证论》,著有《脏腑病机论》专篇,可谓脏腑病机学说之总结,不仅探讨了各脏腑病机与血证的关系,而且从各脏腑之主气、经脉、部位及特征等方面,论述各脏腑的常见病证及其病理变化;从而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与其病证反映、病变机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实践证明,这是中医病机学说整理提高的较好途径。
总之,古代医家所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的病机资料,为我们系统整理中医病机学说的层次和结构,阐释其理论内容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保证。
脏腑病机,主要即是指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从而导致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脏腑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失调。主要包括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腑病机、脏腑病机的相互影响等方面。
篇4: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藏象之脏腑概说
(一)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又作藏。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脏腑,主要指人体的内脏。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用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自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自己的理论系统。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
1.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贮藏于五脏的精气,越充满越好,而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而不泻。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故又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因其摄入饮食物,在吸收水谷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人体外,称为泻而不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
4.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
5. 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
6.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一定意义。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篇5: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脏腑病机的相互影响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而又协调平衡的。因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脏腑的病理变化,常可或迟或早、或轻或重地影响及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相应的病理传变,产生两脏同病等复杂的病理表现。
心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心肾、心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1. 心火亢盛,可引动命门相火,使肾阴受损。阴虚阳亢,相火妄动,从而扰乱精室,扰动心神,导致心肾不交,可见性机能亢奋,或遗精早泄、心悸、健忘、虚烦不眠等症。
2. 心阳心气虚损,则脾运化受碍,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心脾血虚,可见食少、倦怠、怔忡、面色萎黄等症。
3. 心血虚亏,则肝藏血不足,血不养肝目,则视物不明、眩晕头痛;血不养筋,则肌肉 动。
4. 心肝火旺,上炎灼肺,则津亏肺燥。灼伤肺络,络破血溢,则咳嗽痰血。
5. 心与小肠经脉相连,心火偏亢,热移于小肠,则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或尿血。
肺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肺肾、肺脾、肺与大肠同病或相互影响较为多见。
1. 肺气虚,影响及脾,可致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是为肺虚及脾,可见气短、体倦、食后腹胀等症。
2. 肺虚不能下输精微于肾,久则必致肾虚,而成肺肾两虚之证,可见气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
3. 肺与大肠经脉相连,肺病可下移大肠。如肺蕴实热,气逆不降,则大肠传导不行,可见大便干结。
4. 温热病邪犯肺,逆传心包,热扰心神,则可见神昏谵语等症。
5. 肺虚肝逆,或肝火上炎灼肺伤津,则可见胸闷、喘急、口苦、面红耳赤、咳嗽咯血等症。
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临床以脾胃、脾肺、脾肾、心脾、肝脾等病变相互影响为多见。
1. 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可影响及胃,使胃气呆滞,进而宿食、水湿内聚,而见纳化、呆滞、脘闷,或食后腹胀等症。
2. 脾病则后天水谷精微转输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血亏,久必导致肾虚,可见精神困倦,少气懒言,腰膝痠痛,便溏泄泻等症。脾肾阳虚,蒸腾气化无力,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则水湿不化,泛溢于肌腠,而为水肿。
3. 脾病,水湿运化失职,水湿凝聚而成痰饮,痰浊上犯阻肺,肺失宣肃,则可见咳嗽痰多、脘腹胀闷。脾虚及肺,脾肺两虚,则可见气短、喘促、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等症。
4. 脾病则中焦失运,肝气疏泄受碍,肝脾不和,则可见胁胀脘闷、腹胀纳呆。中焦湿热壅盛,阻遏胆汁排泄,胆液逆流入血,泛于肌肤,则可发为黄疸。
5. 心脾血虚,见前。
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肾病可影响及其他四脏,使其功能失调。而其他脏腑病变,久之亦多影响及肾。
1. 肾阳虚,命门火衰,则心阳不足,或肾虚水泛凌心,则可见心悸,气短,水肿等症。
2. 肾阴虚,不能上济心阴,心阴不足,心阳独亢,则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可见虚烦不寐,舌赤口干等症。
3. 肾虚及肺或肺虚及肾,可致肺肾两虚,见前。
4. 肾阳虚,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可见完谷不化,泄泻,或水肿。脾肾为后先天之本,脾肾两虚则全身机能衰弱。
5. 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虚阳上扰,则可见眩晕耳鸣、腰痠膝软、血压升高等症。
6. 肾与膀胱,经脉相连,肾阳虚则气化功能减弱,影响膀胱,而致排尿不利。若肾虚,固摄作用不足,则膀胱失约,可见小便失禁,甚可遗尿。
篇6: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相关文章:
1.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10.滑动轴承概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