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生活形式观
“大脸猫阮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生活形式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生活形式观,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生活形式观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生活形式观
摘要:生活形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语言游戏一起构成维氏后期哲学的灵魂.在不少研究者看来,生活形式这一概念是一个最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者试图通过对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私人语言、语言确定性等维氏其他几个主要哲学概念的关系分析,进一步解读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这一哲学概念. 作者: 范连义 Author: Fan Lian-yi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62 期 刊: 外语学刊 PKUCSSCI Journal: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 , (2) 分类号: B089 关键词: 生活形式 语言游戏 私人语言 确定性 机标分类号: B08 H17 机标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 语言生活 生活形式 哲学概念 语言游戏 重要概念 维氏 灵魂 解读 构成 基金项目:篇2:维特根斯坦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习观
维特根斯坦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习观
维特根斯坦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习观叶小燕,陆国军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哲学开创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观,都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哲学思想直接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本文将重点讨论前期和后期哲学的语言学习观点,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的语言学习有哪些影响和启发,并通过深刻的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来更好地加强我们的语言学习。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语言图像论;语言游戏说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723X{ )10 -0014 -03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省级课题( XJK01 l CZJ051)
作者简介:叶小燕(1979-),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陆国君(1966-),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
一、维特根斯坦及其思想简介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一个跨越19世纪与20世纪的著名哲学家,他在英国哲学界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他开创了世界早期分析哲学的先河,是世界哲学史上第一个从语言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世界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发展了两种哲学思想,一种就是他生前的《逻辑哲学论》作为代表作品,在逻辑实证领域有过一定的影响,其中表达了他自身对于逻辑、语言以及哲学方面的追求,当然也适当的讨论了一些他的恩师弗雷格和罗素的观念。另外一种就是他去世后,他的弟子出版的《哲学研究》作为代表作品,这是他生前经过了一段中期思想的反省和沉淀之后形成的后期思想,主要使用了动态的语言用法分析方法,强调了日常语言的不同用法,还规定了语言具有一定的约定本质。虽然我们更多的是讨论其前后期的哲学思想,但是,事实上,他中期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的代表作为其后期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对于维特根斯坦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我们国内的学者对于他哲学观、语言观以及研究方法的研究却是非常热衷的,并出版了《维特根斯坦全集》。
二、维特根斯坦前后期语言哲学观
(一)前期哲学观和语言观
维特根斯坦前期的语言哲学主要包括了逻辑原子主义、图像论、真值函项理论以及关于可说不可说等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他生前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当中。在该著作中,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就是一门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和命题的活动,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或者学说。在他的视野里,世界、思想和语言都是具有共同逻辑结构的,那些可以说的就是事实,而那些逻辑形式等却是不可言说的。在这个阶段,他主要追求的是语言的确定性,并对意义的指称论持赞成态度。我们要很好的了解他前期的语言哲学观,就要首先了解下他在这段时期的哲学观。就他前期哲学观来说,主要包含了图像论,可说与不可说的境界。就图像论来说,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前期哲学思想中提出来的论点,也是他前期哲学的主要观点。据图像论来说,语言就是世界的图像,而世界又是事实和对象的总和。联系语言与世界的纽带就是逻辑或者叫逻辑结构。一个命题只有当它具有了图像性质,才可以有一定的含义。(本网网 )换句话说,语言具有逻辑图像性质,语言与世界之间遵循了一种称之为“投影”的规则。那么,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又会触及到可说与不可说的境界,因为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自然语言的内在逻辑形式都是被表面的语法形式所掩盖,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需要使用逻辑上完善的语言,但是,并不代表这就一定能很好地描述世界,表达出思想,这是因为自然语言是有逻辑限度的,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使用语言来表达的,也就是说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无以言表的领域,因而,根据此理念,维特根斯坦明确区分了语言的界限,把那些在语言界限以内的东西认为是可以说的,在语言界限以外的东西认为是不可言说的,要保持沉默。事实上,维特根斯坦也坚持了这种理念,语言可以用来表达那些可以说的东西,但是,他认为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可以采用其他办法来表达的,即用可以说的东西来推测不可说的东西,即“显示”不可说的东西的过程。严格来说,这种不可说的境界贯穿于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观中,是前后期哲学观的有效连接纽带。维特根斯坦的前期除了哲学观以外,还有语言观,这也是他非常独特的地方。在他的前期语言观中,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是世界的图像,还有就是语言具有一定的界限。在维特根斯坦哲学观中的图像论看来,思想是逻辑结构或者连接关系,而在逻辑中表达的思想就是命题。人们只有在事实或者事态的逻辑图像中才能真切的感知到思想的存在,而思想也只有通过命题才能表达出来。从本质上来说,语言就是世界的一幅总图像,语言与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一旦语言脱离了逻辑结构,那么,这些语言表达形式就不具有意义。至于他的语言界限观点,由于前期的他主要侧重于理想语言的研究,他认为要解决自然语言给整个哲学带来的混乱问题就要使用符合逻辑结构的语言。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符合逻辑的语言都是能够表达出来的,事实上,任何语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维特根斯坦语言界限的思想。此外,逻辑本身也是有限度的。因而,维特根斯坦区分了“可说的”和“不可说的”领域,语言属于“可说的”,逻辑形式等属于“不可言说的”,但是可以通过“显示”来认识和理解。维特根斯坦前期的语言哲学观研究的理想语言脱离了实际生活范畴,不能解决语言方面的根本性问题。[1]
(二)后期哲学观和语言观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哲学才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其主要内容就是“语言游戏说”。在后期的哲学当中,维特根斯坦抛弃了前期的意义指称论,否定了意义的观念论,转而倾向于意义的使用理论。他把前期将语言和意义区分开来的想法摒弃,认为语言的意义与使用是分不开的,因而提出了语言游戏说。从本质上来说,也可以称为家族相似的语言观,正是这种后期的哲学语言观才有了日常语言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它纠正了早期哲学中对于语言的某些错误观点,认为哲学中的某些就是由于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因而,他在后期提出了一种治疗型的哲学观。就其后期哲学观来说,主要包括了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性以及生活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语言游戏说”中,维特根斯坦把日常生活使用语言的活动比喻成了各种游戏,这些语言游戏是无法定义的,它们只是描述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或者可以想象的各种言语行为,人们通过各种语言游戏来展示他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和方法等。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是一种活动,是与现实中很多其他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游戏活动,并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根据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描述的那样,我们可以将语言游戏分为五个基本特征,即自主性,无须证明和反思,非推论性、规则性、多样性和易变性。而维特根斯坦自己也在《哲学研究》中把语言游戏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即无限多样性、主体的参与性以及语词和语句的工具性。他认为我们人类只有遵守一定的语言游戏规则才能完成顺利的沟通,而语言的界限事实上就是人类世界的界限。就“家族相似性”而言,维特根斯坦认为他举出的多个语言游戏之间就像一个大家族的多个成员一样,本质各异,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个理论是以其前期的图像论为哲学基础的,各种语言游戏之间没有固定的规则可遵循,但是它们可以以多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相似性”。除了“语言游戏说”以外,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也是其后期哲学中的精髓所在,是很多重要哲学概念和思想形成的基础。但是,关于“生活形式”的概念并不是维特根斯坦本人提出来的,而是由后来者提出来的。综合多个方面的建议,笔者认为,生活形式指的就是各种社会规范和宗教形式等,它是由各种实践活动组成的,而语言又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因而,语言游戏始终贯穿于生活形式之中。在后期的语言观中,维特根斯坦主要介绍了其意义在于使用,日常语言研究,语言不存在本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后期的著作《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意义即使用”的中心思想,亦即说语言中的词语意义就是其用法,这与他前期的语言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观点。[31语言的意义只有在被使用的时候才能够具有。换句话说,语言中某个词语的含义是由使用者的表达目的,词语所在的语境以及具体语境(亦即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意向性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观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哲学观基本上一致的,但是,前期主要侧重于理想语言,而后期主要转向了日常语言,前期注重逻辑,后期注重使用,也就是说后期的语言研究主要倾向于对于日常生活语言使用的研究。此外,他还否认了语言存在本质的说法,体现了他的反本质主义倾向。[4]
三、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
对于语言学习的启发
无论是前期的逻辑图像论还是后期的语言游戏说等,都是维特根斯坦从哲学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语言的,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对于语言学的独特贡献。他的哲学思想主要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当然也有中期阶段,但中期阶段主要是从前期向后期转变的沉淀和反省过程,是后期思想形成的过渡时期。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是相互对立的,但是,笔者认为,后期哲学思想是对前期哲学思想批判地继承,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的区别并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更多的属于技术差异。严格来说,维特根斯坦语言观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方面。就积极方面而言,它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逻辑准备,深刻地影响了逻辑实证主义,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它也有消极方面,即颠覆了传统的哲学形象,动摇了哲学存在的根基,还由于对西方文化的激烈批判而违背了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直接对后哲学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的负面影响。但是,无论如何,维特根斯坦的前期《逻辑哲学论》和后期《哲学研究》都从哲学的视角对语言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哲学研究向着语言研究转变和联系。他前期的意义指称论、语言界限论和后期的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以及针对私人语言观点,都对语言学习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作为世界上顶级的哲学思想家,维特根斯坦突破了很多哲学传统,让人们能够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语言,思考人类文化。他的哲学思想给西方哲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营养,使得哲学研究的根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并给西方哲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得哲学研究开始了向语言学方向的转变。甚至有人把他与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并列为对现代语言学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大的殊荣,因为他并不是一个语言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但他却对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哲学思考过程就是对语言的批评过程,并试图把人们从语言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这是他对语言学习的最大贡献,给人们研究语言学习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篇3: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是他后期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后期较前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说明到描述;从肯定本质结构到批判本质结构;从逻辑分析到语法研究.
作 者:齐菁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2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 “”(10) 分类号:B08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后期哲学观 变化篇4: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述评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述评
本文主要是阐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使用论”,维氏提出了“语言游戏说”.文章首先对其基本观点及思想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从优点和缺陷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介.它主要对后来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形成以及语用学的大力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作 者:华紫武 HUA Zi-wu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刊 名:巢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OHU COLLGEG 年,卷(期): 10(1) 分类号:H14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说 言语行为 家族象似性篇5: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命名观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命名观
名字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一个东西取名,同时可以让别人在某一次活动中用名字来称呼该物.取名并在人类活动中使用它,这个过程产生的不是人们对该物的认识结果,而是产生该物的命名存在状态.某物就被这样一种名字贯穿始终,并分出层次.
作 者:陈道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 26(1)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名字 取名 命名存在状态 某物篇6: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本文立足于20世纪分析哲学的历史发展,从哲学方法论演变的视角上,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和思想差异,揭示出维特根斯坦哲学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语用学动因”,指出发生在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形成了从语形和语义分析方法向语用分析方法转变的趋势,构筑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后分析哲学的`发展路径,探究哲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哲学思维的演进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作 者:殷杰 作者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815 关键词:语用学转向 逻辑哲学 语言游戏篇7: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范式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范式
“他心”(Other Mind)问题,即我们能不能认识他人心理状态的问题,是认识论领域中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自笛卡尔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之后,近代哲学在认识论方面形成了一种深厚的传统:认识从个体的感……
作 者:韩震 田园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刊 名:江海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1) 分类号:B017 关键词:篇8: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论文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论文
【摘要】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核心为“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成为他前期哲学观和后期哲学思想的分水岭,其影响已超出语言哲学领域,扩展到语言学及其他学科,对这一学科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现实意义也不可低估。
【关键词】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性;意义
1语言游戏说
1.1“语言游戏说”产生的背景
对意义的追问一直是语言学、语言哲学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包括维特根斯坦在内的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意义问题的探索。受传统意义指称理论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意义的背后存在着某种本质的东西,认为通过逻辑分析等手段可以把握意义的本质。“语言游戏说”的目的之一就是批判意义指称理论,进而提出新的意义理论。维特根斯坦用“五个苹果”和“建筑师和学徒之间对话”等说明意义指称论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他引入语言游戏概念以突出这样一个事实:语言在说话者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表明只有在具体语境中,语言的意义才得以实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否定了传统的意义指称论,代之以新的意义理论---意义即使用。
1.2“语言游戏说”的内涵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的解释是:“语言游戏是使用符号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言的语言形式,研究语言游戏就是研究语言的初始形式或初始语言”在他看来,任何定义都是对被定义者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概括,而语言游戏并不存在这样的本质。因为离开游戏的参与者,单独的词和句子就会失去意义,话语的意义与说出话语时的具体语境密切相关,话语因此是变化的,不存在话语的本质问题,所以,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对“语言游戏”作出传统上的定义和阐述,而是通过实例来描述和显示“语言游戏”,他为我们举出这样的例子:下命令,服从命令---、唱一段歌---、猜谜---、解应用题---。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发现游戏并非像传统观点所理解的那样存在“共享”的特征,但他们彼此又确实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就像一个家族的成员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似性一样,语言游戏之间也存在着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性。“语言游戏说”注重语言在日常中的应用,克服了他早期“图像论”的局限性,不仅揭示语言间相似的用法,还表明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语言游戏的多样性说明“生活形式”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认为,通过一种语言游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种生活形式,由于生活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语言游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生活形式”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类继承下来的共同文化背景;二是作为“自然历史”的一部分;三是人类的共同行为;四是作为习俗或习惯、制度。作为一人们行为的一部分,语言使用与人们的生活形式存在密切联系,语言植根于生活中,若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语言的使用也随之改变。在根本意义上,语言就是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语言游戏说”还具有另外一个特征:遵守规则。游戏规则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并被我们遵守。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比作游戏,游戏都有一定规则,语言游戏也不例外。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遵守规则的过程是“盲目的”,这里的“盲目”指无须引导、自然而然的行为。第二,遵守规则是一种习惯,这里的习惯指某种不断重复、有规则的行为。他阐述语言游戏与遵守规则间的关系,是为了说明语言的意义是在规则制约下语词的使用。以往把规则看作语言的句法分析,掌握了句法规则就掌握了语言。但这属于逻辑分析,与语境无关;而语言游戏说遵循的是“语用规则”。只有在特定的语境,语言游戏的参加者才谈得上遵守规则。
2“语言游戏说”对当代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语言游戏说”实现了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把语言看作人类的一种活动,语言的实际应用决定语言的意义。对当代语言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语言游戏说”就没有当代语言学如此蓬勃的发展。它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语用学的影响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语用学理论方面最有成就的人是奥斯丁。奥斯丁的`研究领域是日常语言哲学,他把语言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就是通常所说的用语言来表达意义。言外行为就是诸如命令、警告等,体现了发话人的发话意图,这与“语言游戏说”中所涉及的下命令、祈祷等相似。而言后行为指话语的效果,具体来说,如果听话人得到说话人的信息,明白说话人的意图,如说话人让他关门,那么说话人就成功地在现实世界中带来了他所想的变化。他把语言比作游戏是为了强调语言是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会涉及多种用途。他在《文化与价值》中曾明确指出“词语就是活动”,语言除了表达思想之外,还可用来做事。用语言做事正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前提,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核心的语用学才会有如此大的发展潜力。
2.2对会话分析的影响
会话分析也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语言学流派,主要研究交际中最常见的形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话语分析学派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话语内部,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语言形式变化的意义。话语分析学派主要研究“说话人怎样为听话人创造一段言语,而听话人又是怎样理解它”。认为互动的话语就包含语境,话语本身既传达信息又表明话语所处的背景,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些观点维特根斯坦早在几十年前就提过,他曾写道:“正是发说话人本身在语言游戏中起作用”,“任何的解释及它所解释的东西都是悬而未决的,因而不可能对被解释的东西给予任何的支持。解释本身并不能确定意义”。可见,话语分析学派的一些观点也深受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影响,这可以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中找到理论依据。除了上述提到的深受“语言游戏说”影响的两个语言学流派之外,还对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学派产生一定的影响。
3结语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导致了从理想语言研究向日常语言研究的转向,而且在语言学领域也促成了一批新兴语言学流派的诞生,如语用学、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他们受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启发,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各自领域的研究,它们的研究是对“语言游戏说”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段惠琼.论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与语言的多样性[J].作家杂志,(14).
篇9:关于语文语言形式的问答
答青年语文教师问(2)
——语言形式是什么
网友“生活色彩”问:
把语言形式狭隘地理解成修辞手法,之后告诉学生如何进行应试化的表达,确实我们好多语文老师就是这么做的,有时也觉得不妥,可又想破头皮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您说的个性化文本言语形式的发现,我真的很感兴趣,迫切恳求梁老师能就这一点给我们做个专门的指导,比如我上次提到的那篇《石榴》,我们教研组的同事很想看看您是怎么思考的。谢谢!
答:
2011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在听课观课中,我经常发现,一些老师虽然注重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但局限于修辞手法上的情形还是比较多的。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其内涵是,我们想把语言形式说清楚,往往不容易,教师要有一定的功力。很多公开课,尽管很热闹,其实都是在语文之外兴师动众,虚张声势,远未触及语言形式本身,所以,学生在一阵喧嚣的活动之后,收获寥寥。那样的语文课,看上去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往往只是花拳绣腿,浮躁虚脱,自我麻痹。至多算个街头艺人,表演几个假把式,换来几声吆喝声,在真正的武林高手面前,则不堪一击。
注重语用的课堂,除了修辞手法,语言形式还有哪些呢?
80年前,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1936年)一文中多次说到:“我主张学习国文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国文科的学习工作,不在从内容上去深究探讨,倒在从文字的形式上去获得理解和发表的能力。”“我们的目的是要从古人或别人的文字里学会了记叙的方法,来随便叙述自己所要叙述的事物;从古人或别人的文字里学会了议论的方法,来随便议论自己所想议论的事情。”(《夏丏尊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160页)就文字的内容和形式关系问题,夏丏尊先生也有非常明确的论述:“文字是记载事物发挥情意的东西,形式就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内容虽然各不相同,形式上却有相同的地方,就整篇的文字说,有所谓章法段落结构等等的法则;就每一句说,有所谓句子的构成及彼此结合的方式;就每句中所用的词儿说,也有各种的方法和习惯。此外因了文字的题材,各有一定的共通的样式,例如,书信有书信的样式,章程有章程的样式,记事文有记事文的样式,论说文有论说文的样式。这种都是形式上的情形,和文字的内容差不多无关。我以为在国文科里所应该的就是这些方面。”他还在《怎样阅读》一文中举例说:“诸君读小说,假定是茅盾的《子夜》,如果当做语言文字的学习的话,所当注意的不但是书里的故事,对于书里的人物描写、叙事的方法、结构照应以及用辞、造句等等该大加注意,诸君读诗歌,假定是徐志摩的诗集,如果当语言文字学习的话,不但该注意诗歌里的大意,还该留心它的造句、用韵、音节以及表现、着想、对仗、风格等等的方面。” (《夏丏尊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148页)
朱自清当年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 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转引自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18页)黄厚江老师认为:“文本的形式理解,主要包含了文章的结构方式、文本的表现手法等内容;文本的语言理解,主要包括文本的语言特点、文章具体句子尤其是关键句子的认识和理解等内容。” (黄厚江:解构和整合:文本处理的两个核心环节,《语文教学通讯》2013.1b,第9页)
大师们关于语言形式的理论论述还是挺多的,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关于语言形式的轮廓。
从不少名师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善于从语言形式上着手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比如,黄厚江老师在教学《孔乙己》时,抓住了孔乙己的“手”联缀起整篇文章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孔乙己的“笑”、“酒”等角度去引领学生阅读文本。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解读文本,从文本中发掘那些值得关注的“语言形式”,教学设计也会耳目一新。正如北师大张秋玲教授所指出:“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他人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与观点;二是学会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的其中一个进行设计,终极目的就是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页)
比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紧扣老舍语言中的儿化音特点,更能体会出作者对济南的一往情深;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品读孩子的话与大人的话,便容易感受到作者笔下儿童的心无芥蒂,以及成年人的谨小慎微、自欺欺人;教学《石榴》时,读好“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这一句,我们便很容易理解,作者其实是用不同比喻来表达了石榴开花的三个阶段:初期为“红玛瑙的花瓶儿”——中期为“希腊式的安普剌”——后期为“中国式的金罍”。像文言文中,大量的文言虚词以及像“春秋笔法”之类的,无不是语言形式上应该学习领会的。比如,小说的精彩内隐于言语之中,需要在言语的“皮里春秋”里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命运轨迹:一是注重言语的表现,二是把握细节的微妙之处,三是关注空白所藏。语文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是语言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语言文字”的发现者、加工者,可能的话最好成为创造者。语文教师发现、加工、创造“语言文字”的要求高于一般读者或作者。
可以说,只要愿意去开掘,总能找到一个突破口。
注重语言形式,并不要重回字词句篇的老路。孙绍振先生说:“沉迷于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模式,把文章的整体当成字句的堆集,从思想方法上来说,是一种低级的形而上学,是把砖头和墙当成了房子,把要素等同于结构。事实上,结构大于要素之和,齿轮不等于钟表。”(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与建构》,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他还指出:“对于文章分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而是在全文中找到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当然,对于更为深刻的分析来说,这还是初步的,只是一个关节点,关节点不是孤立的,它的生命在于和其他类似的关节点的联系,找到多个关节的联系,就不难找到其思绪的来龙去脉,其逻辑联系。”(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与建构》,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08页)
附录:《石榴》备课杂记
一、我读到的文章的思路是抽筋剥笋式的结构
树——少数树木——石榴。
石榴——石榴花——双瓣的石榴花——单瓣的石榴花。
石榴花——石榴果。
文章抽经剥笋,层层推进。
正是这种方式的推进,才有了“心脏”之说,犹如人的身体,总是先由外观,然后才能抵达最核心的部位,也就是心脏。故而,作者把石榴比作心脏。
仅仅是这样的比喻,还不足以体现“心脏”。作者在最后三段又一次升华了情感“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上述思路,是从 篇章上感受到的,再从语言上来感受一下。
二、我读到的是作者语言的个性化
考古学家的个性化的语言。他把花朵比作“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希腊式的安普剌”“中国式的金罍”“锈彩”,这些个性化语言,非其他作家可以比拟,也只有从事考古工作的有深刻积淀的作者才能信手拈来。换言之,我等从未有过考古经历的人,想用这些语言也不可能。
描摹的句式。以下三个句式,都是循着这样的路子写:有什么+什么样+反问收尾。括号内为笔者所注。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有什么),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什么样),那不是夏天的心脏吗?(反问收尾);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有什么),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什么样),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反问收尾)
它会笑你呢。(有什么)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什么样)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反问收尾)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比如,如果只写第一部分“有什么”,则显得呆板,不生动,加上后面的“什么样”的描摹,则可感可亲;又比如,最后的反问,加强了语气,更加肯定。这样,作者最后的情感“更喜欢”才有了油然而生的感觉。否则,何来“更”呢?
三、我读到的是作者的独特的情感
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抒发的是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独特情感,可以说是“爱我所爱”,至于别人是否也像作者一样喜欢,则不在作者考虑之中。读者阅读散文,并不是占有和认同,而是“分享”作者的情感。一般人对石榴未必能像作者这样觉得“可爱”,而作者却独具慧眼地看到,独具慧心的感受到。类似的还有,茅盾笔下的白杨树,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梁衡笔下的夏,林斤澜笔下的北方的冬,宗璞笔下的紫藤萝……他们都是见他人所未见,想他人所未想。
我读到的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的核心词是:可爱的。
对比烘托之中可见——可爱的石榴树,树木中“少数的”,“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舍去了梅柳之短”;
绘形绘神之中可见——可爱的是石榴花,陆离的单瓣,华丽的双瓣……;
余味无穷中可见——可爱的石榴果,“昆明石榴特别大,籽粒特别丰腴,……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四、总结
读散文,我读到的是:作者独特的情感,独特的语言。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生活形式观】相关文章:
4.语言让生活更美好
8.this复数形式
9.合同形式
10.诗歌形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