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怎么去世的
“米奇尿尿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李清照是怎么去世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李清照是怎么去世的,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李清照是怎么去世的
才女李清照我们都很熟悉了,她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我们也都大概知道,但是你知道吗?李清照还有第二个丈夫,最后她还弄死了自己的丈夫,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
李清照人生最快乐的时期,是她的少女时代。18 岁,她嫁给了21 岁的赵明诚。李家和赵家,都是书香门第,又同在朝廷任职高官。赵明诚和李清照,两人虽然年轻,却淡泊物欲,独对金石书画痴爱如狂。小夫妻此生无求,唯愿粗茶淡饭,幽室孤灯,对赏书画。
他们的愿望很小,但却难容于世。小夫妻恩恩爱爱,但他们两人的父亲,却在朝廷的政争中分属于不同的阵营,并展开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大战。
两人成婚的当年,朝廷党争一个回合结束,赵明诚的父亲赢了,升官。李清照的父亲却输了,被赶出京城。
两人结婚的第二年,朝廷党争第二个回合结束,赵明诚的父亲又赢一局。被赶出京城的李清照父亲又输一局。
两人结婚的第三年,赵明诚的父亲继续赢,李清照的父亲继续输。
但这一年,李清照的父亲已经输光了老本。于是朝廷出台政策,勒令输光了的官员子女们,不得再留在京师,也不准与赢家结婚,已经结婚的必须离婚,并逐出京城。
这才是夫妻家中坐,大祸门外来。恩恩爱爱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在这纸诏令之下,目瞪口呆。李清照被迫与心爱的丈夫分开,一步三回头地独自上路去流放地寻找父亲。
然后是风水轮流转,轮到赵明诚的父亲开始输。
李清照被赶出京城两年后,赵明诚的父亲连输两盘;再过不久李清照父亲大举反攻,回到京城。李清照终于与心爱的丈夫相聚了。
正在夫妻相拥,喜极而泣时,朝廷的新令再次下达。这一次,轮到赵明诚被赶出京城了。这还有完没完?李清照火了,她干脆跟着被流放的丈夫一道上路,两人迁居去了青州。
到了青州,李清照已经25 岁了,自号易安居士。
有情之地,即为易安。
有爱之所,就是晴天。
二
此后18 年,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再也没有分开。但朝廷始终不甘寂寞,继续内斗扯淡,终于无事生非,在靖康年间,金兵打来了。
北方局势突紧,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日子,被迫终止。她开始着手安置逃难事宜,家中的金石书画,要经过“残忍”地遴选——太大的不好带,太重的带不了,太小的要一件件地精心挑选。
李清照44 岁那年,赵明诚南下奔丧。李清照独自押着15 车书籍器物,开始了惊险万分的逃亡。一路上颠沛流离,九死一生,竟然奇迹般地把这些无价之宝运送到了江宁府,并与丈夫再次团聚。
两年后,两人泛舟水上,李清照吟出她的绝世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正要拍手叫好,突然接到南宋朝廷急召。
国事为重,赵明诚只好撇下李清照,舍舟上岸。
李清照气坏了,大喊道:赵明诚你个笨蛋,你就这样走了,说好的一生一世永不分离呢?万一再遇到兵乱,我怎么办?
赵明诚遥呼道:你就跟大家一块跑吧!又补充道:跑之前,杂物就不要带了,衣服和被褥,该扔的就扔。家里的那些宝贝,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是她最后一次和丈夫分手。
这是她最后一次与丈夫对话。
离开妻子之后,赵明诚就病死于途中。
三
遭此打击,李清照一下子病倒了。奄奄一息。
重病之际,一个男人溜溜达达,探头探脑,走近了李清照。他叫张汝舟,一个军中文职人员。张汝舟也是有功名的,进士出身,算是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在李清照最凄凉的时候,来到她的身边,用各种方式照料她,并托人表达自己的爱意。
李清照很绝望,很痛苦。说好牵手一世的丈夫,先她离世了。还撇下一本没写完的《金石录》。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这风雨飘摇的战乱年月,该当何以自处呢?
面对张汝舟这个暖男的求爱,她是应该答应呢,还是不答应呢?
眼下这情形,她是没有选择的。如果她不想殉夫而死,还想活下来,完成丈夫的心愿,写完《金石录》,那么她就只能嫁给现在这个男人。
但这却是个错误的决定。
只是当时已惘然。
四
嫁给张汝舟之后,李清照就发现不对劲儿了。
张汝舟虽是进士出身,却全身嗅不到一点儿文化味,粗俗不堪,铜臭熏天。他之所以娶她,固然是因为她的不世才女之名。但还有另一个目的——他想把李清照那些残存不多的金石文物,全部弄到手。他只是想人财两得。
明白了张汝舟的不良意图,李清照顿时警惕起来。而张汝舟,他很意外地发现,李清照手中的金石文物,并没有他所期望的那么多。而且,就这么点儿玩意儿,李清照还守护得极严,不容他插手处置。
失望之下,此前的脉脉柔情,霎时间如残云散尽,张汝舟开始对李清照恶言相向,詈骂污辱,继而是大打出手,拳脚齐下。
他改主意了。暖男不好玩儿,他准备用最省心的'办法,迅速解决问题——弄死这个女人,所有的金石书画,就全归自己了。
五
误入狼口,命悬一线。
李清照知道自己危险了。张汝舟随时都会在凶性大发时,下狠手把她打死。而后谎称她自己磕死碰死,或是过度悲伤殉夫而死。无论怎么个死法,总之她是死定了——除非,她先把张汝舟弄死。
怎么弄死这个男人呢?
这不像写词那么容易。但如果摸对了路子,应该也不难。毕竟,李清照是个绝顶聪明的女人。张汝舟的短处,早就捏在了她的手里。
六
张汝舟,他是进士出身。但这个进士,却是作弊弄到手的。考试作弊,现在不是什么大事,但在李清照的时代,却绝不是小事。那年月考试作弊,就是欺君,属于大罪。虽不至于满门抄斩,但充军流放三千里,这是必然的。所以,只要李清照控告张汝舟考试作弊,官府就会把张汝舟流放,自己也就从危境中解脱了出来。
唯一的麻烦是,按朝廷律令,就算是李清照出面控告张汝舟,可她是张汝舟的妻子,也要受到株连入狱。要蹲上三年或两年的大牢。
李清照感觉好不爽,还要去吃牢饭,想想也太别扭了。但这牢饭不吃,命就没了。孰轻孰重,李清照心里还是明白的。
那就准备吃牢饭吧,别犹豫了。
七
当张汝舟突然被拿下,锁链加身剥官去职时,他的脸色应当是非常惊讶懊恼的。
自己想得太简单了,只想到这女人已经嫁给自己,插翅难飞了。等哪天悄无声息地弄死她,那些金石文物就全归自己了……却忘了这女人也不是善茬,她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脑子比谁都聪明。她宁肯自己吃上几年牢饭,也要先下手摆平自己。这女人果然够狠。
张汝舟被流放,打回原形。此后他流落江湖,落魄潦倒,直到活活穷死的前一夜,才突然醒过神来。
是了,这事就怪自己智商不够。以自己的智力,是没能力考中进士的,全凭了考试作弊,才混进干部队伍里,从此食有鱼出有车。舒服日子过得久了,就误以为自己的智商也高了,竟然打起了李清照的主意。
打李清照的主意也没错,虽然她是个聪明的才女,可她正逢重病在身,末路穷途。自己不需要花费什么心思,以一个暖男的形象闪亮登场,就轻易地征服了她。自己的错,错就错在只看到了自己的力气大,却忘记了她的智商高,结果自己的心计被她一眼看穿,这才被打回原形。
不要惹智商高的女人,否则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张汝舟说完这句话,就死了。
八
李清照在监狱里,吃了27 顿牢饭。到了第28 餐,她还想吃,但狱卒说:想吃?回自己家吃去,大爷不侍候你!李清照大惊:啊,两年的大狱,这么快就过去了?果然是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呀。
狱卒说:你才在狱中待了九天。可是你名气太大,才女呀,朝廷有大官为你担保,让你回家写什么书,算是“劳动改造”吧!
这个结果好,我喜欢。李清照从大牢里出来,回家将丈夫赵明诚的《金石录》校勘整理,并完成《金石录后续》。
她活到73 岁,辞世。
后人坚持认为,她一定是在孤苦的心境下,绝望地离开人世的。这就有点儿想当然了,有书相伴,心愿已结,她怎么会绝望孤苦?
篇2:李清照是“藕神”
李清照是“藕神”
盛夏,又是荷花绽放的季节,又到吟诗赞美荷花的时候。
荷花以其“纤纤出水尘不染、自撑清白一片天”的清廉,以其“傲向斜风承雨露、菡萏清香缕缕魂”的清高,以其“杯杯向上生莲子、泥掩精华节节根”的含蓄,以其“偏向弱水连天碧、虚怀若谷师人间”的谦逊,屡屡被历代诗人揽入笔下。
前几天,与朋友聊李清照的诗词,提到:为什么李清照总说“藕”而不说“荷”或者“莲”?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再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为什么偏偏写“误入藕花深处”而不说误入“荷花深处”或“莲花深处”呢?为什么说“红藕香残玉簟秋”而不说“红荷香残”或“红莲香残”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于是,我先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这一疑问,想听听圈里高人们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应者云集,朋友们纷纷回复。主要观点有三——
一说:是不是跟山东方言发音有关?这个有道理。李清照祖籍济南章丘,虽然早年跟随父亲李格非住过汴京(今开封)和洛阳,后又随丈夫赵明诚移居过南方的建康(今南京)等地,但乡音难改,中原地区(特别是今天的豫鲁一带农村)说“藕”的`不少,李清照习惯说“藕”也未可知。
二说:是不是诗词平仄的需要?藕是仄音。
三说:是不是谐音避讳?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李易安”三字连起来念,谐音恰好是“莲”。李清照避讳自己的名号,也未可知。
当然,我发朋友圈提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种文字游戏,朋友们也是兴趣使然而胡乱猜测,不必当真。而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看到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以及关于李清照乃“藕神”的记载,则着实有点意思。
话说济南大明湖及北园一带多产藕。藕既是美食,又是吉祥物。之所以说它是吉祥物,是因为“藕”字的谐音“偶”是成双成对的意思,于是当地人们为图吉利而把终成眷属的有情人称为佳偶。那么,李清照常说“藕”字,是不是也有为了图这个吉利的意思呢?
另外,大明湖东北岸还真有个“藕神祠”,供奉的“藕神”就是李清照。藕神祠位于汇波楼南侧,据说早已有之,后遭毁坏,目前的系重建。祠内供奉一尊宋代妇女装束的高2.8米的藕神彩塑;祠的东、北、西三面墙上绘有描绘藕神传奇故事的壁画,背景为大明湖的优美风光。其情其景,正如祠联所书:“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
所谓藕神,想必是将藕这种好东西加以神化了。祠联中,还给藕神一个“水中仙子”的爱称,可见宋代“词宗才女”李清照在当地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纯洁的美好地位。在藕神祠这样特有的文化氛围中纪念李清照,真是别有情趣,难怪还曾有人把藕神祠称为水仙祠。
关于藕神祠以及把李清照当作“藕神”,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也有记载。据载,清代同治年间,济南有几位文人在大明湖北岸的藕神祠聚会,与会者符兆纶作《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称:“风日转清,烟波愈阔,绿荷万柄,荡漾水面,舟往来穿花中…… 此中疑有词女才人,呼之欲出也。湖侧旧有屋一楹,曰‘藕神祠’,不知所祀何神。神像久毁。同人以湖山佳丽,主持宜得其人,因以易安居士代之。”
呵呵!没想到,一场不经意的聊天,竟然让我认识了另一个李清照——一个作为“藕神”的“水中仙子”,真乃开卷有益也!
篇3:李清照是哪个朝代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有《漱玉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而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尽管其间由于政局变化使他们两家长辈经历了一些变故,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大体上是安宁的。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理想的更高追求不能实现,她也未必清楚,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在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即使不带有狎玩欣赏的心理,也未免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一种轻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一种缠绵;“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一种相思之苦和对青春易逝的尖锐感受,并不是男性作者容易体验到的。
在封建时代,尽管有不少男性作者以女子的口吻写爱情,但这种出于女性之手的创作,在反映了她们的感情需求上,具有不同的意义。也正因为这一点,当男性作者借女子口吻写出的作品被反复吟咏的时候,李清照的同类作品却受到了极不公正的诋毁。王灼《碧鸡漫志》便攻击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种见解既迂腐又荒谬。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并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了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永遇乐》的下阕曾写到今昔不同的心境: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如梦令》)那种逸兴消失了,如今的情怀是像《武陵春》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寓居金华时。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去的伤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在词的艺术方面,李清照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看法。她写过一篇《词论》,对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求。譬如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表明她反对那种过于俚俗化和带有市民情趣的倾向;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表明她反对词的风格与诗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严格;认为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典重”,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表明她主张词既要有铺叙,有情致,也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词“别是一家”,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这些观点显然有其偏颇的地方。李清照看来受词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较重,而忽略了词向许多不同方向发展,包括一部分作品脱离音乐而偏重文字表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所在。
她的诗现存十余首和一些断片,往往写得很豪迈,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及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等,都是涉及南渡后民族与国家大事的慷慨悲愤之作,但由于词“别是一家”的观念的束缚,这种题材和风格在她的词中极少出现。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由于上述词学观点,李清照的词在表现情感时,极其注意与诗歌不同的那种细腻深婉,也极其注意词的特殊的语言技巧;加上她的出众的才华与文化素养,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所造成的复杂的情感,使得她的词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个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在描写心理和情感的活动方面有其特别的长处。她不仅善于捕捉那些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受,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层层剖露复杂的心境。像《永遇乐》的下阕,在追忆“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的繁华气氛之后,先是说“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因为现时的人语欢腾的景象,是内心寂凉的主人公所不敢面对的,她宁可把自己留在孤独之中;接下来却又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因为这景象勾起她的旧梦,令她低徊不能远去。两层之间承接得自然顺畅,同时又翻过一层,愈入愈深。末句的形象把那种孤独悲伤的心情表现非常生动,令人感到酸楚。再如《武陵春》的下阕,先说双溪春好拟泛舟,接下来又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在一回一转中,以委婉曲折的笔调写出了复杂的心情。
在语言技巧上,李清照更显示出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主要特点,一是经过精心锤炼,而以浅易自然的面貌出现。像《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七对叠字,不仅很讲究声音之美,而且内涵丰富(寻觅是若有所失的举止神态,冷清是对环境的感受,凄戚是心理),又有连贯的意脉(由寻觅不得而感到冷清,在冷清中涌起内心的凄戚),十四字可以说下得费尽苦心,读起来却觉得相当自然,并无生硬之感。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看上去十分朴素平淡,但细细体会,却是很精巧的。在“欲说还休”中,实际包涵了难于诉说也诉说不尽的愁苦,所以干脆不说;下面又连用两个否定句与之相呼应,始终不从正面说破,却又反复从背面烘托,使要说的内容处在隐隐约约的呼之欲出状态,含蓄但并不隐晦,引人寻思。而且,这一节不仅用意巧妙,声韵也很和谐,读来上口,这是不容易的。二是雅语与俗语兼用,使词中的语言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生活气息。在李清照的词学观念中,词的语言既要符合乐府系统的习惯,写得浅俗平易,活泼动人,又不能染上庸俗的市民气味。所以,她常把典雅的语言用得自然,把俚俗的语言用得雅致,两者相融,别有风致。像《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化用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句,但她把“眉”和“心”分开,用一下一上来说,把原来静态的叙述改为动态的描绘,语气变得生动了,增添了不少韵味。特别在词的末句,李清照更喜欢用浅俗的、口语化的语言。像《临江仙》的“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声声慢》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行香子》的“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以及《永遇乐》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等,都是如此。这使得一首词在结束时,不致于陷落在凝滞呆板的状态,而洋溢着一种活力。因此,人们在李清照的词中,又较多地看到了词在形成之初时的某些本色。
篇4:李清照是赌博鼻祖
李清照是赌博鼻祖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凄婉的女子,但是没想到这样的女子竟然热衷赌博,而且对赌博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到了执迷不悔的地步。
她写过一篇《打马图序》,“打马”就是一种赌博的方法。
李清照
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一开篇就教训人说:你们赌博为啥就不能像我一样精通呢?其实赌博没什么窍门,找到抢先的办法就行了,所以只有专心致志地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
她还得意洋洋地宣称:我这人没啥别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欢赌博。而且,我赌了一辈子,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赌,不论赌多赌少,从来就没输过。
当然,除了常见的这几种,赌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斗鸡啊,斗蛐蛐儿等等。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列了20多种赌博游戏方式,不过,有的.她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自己的智慧;有的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整个一赌博界的“东方不败”。
据李清照自己说,她创制了一种赌博游戏,叫“打马”。据考证,打马就是今天麻将的前身,看来,打麻将是李清照的一大爱好。就在北宋灭亡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北宋的两个皇帝被俘虏了,北宋朝廷灭亡了,丈夫死了,前半生千辛万苦积累的一些家产也在逃难中几乎都丢光了,她还念念不忘赌博的事儿。
从逃难的船上一下来,刚刚租了临时的房子安顿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赌博工具找出来,赌一把再说!
李清照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有人认为李清照写这篇《打马图序》,除了得意自己精通赌博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让千万年后的后辈子孙都知道,“命辞打马”这种赌博游戏,就是我李清照开创的啊。“博家之祖”,非我莫属。
然而也有人认为,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流亡的生活,颠沛流离中,李清照一面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亡国之恨;一面是含泪打马,“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悲切。其诗《打马赋乱辞》即表现了她这种复杂的心境。“打马”,不过是李清照排遣“千万心事难寄”的苦痛的一种方式而已。
篇5:李清照是好胜的赌徒
李清照是好胜的赌徒
除了赵明诚,没什么人知道,李清照是个赌徒。总是在悠闲的午后,阳光散淡地照进屋里。夫妻俩指着堆积如山的图书,猜某个典故、某句诗在某
除了赵明诚,没什么人知道,李清照是个赌徒。
总是在悠闲的午后,阳光散淡地照进屋里。夫妻俩指着堆积如山的图书,猜某个典故、某句诗在某书的某一页,谁猜中了就能喝一盅新煮好的下午茶。这赌注看上去不吸引人,但两人玩得兴高采烈,以致连茶碗都打翻了,谁也喝不成。赢家总是李清照。
两人婚后小别,又逢重阳节,相思无聊,只好作个小词。初识闺愁的少妇口吻,本色当行。也可以看出家境良好,生活细节上的精致讲究。赵明诚看到这一则美妙的小情书,心中不服气,绞尽脑汁又写了十五首,和老婆的放在一起,拿给朋友看。朋友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这三句最佳。”赵明诚就没脾气了。
李清照这样的文艺才女,在婚姻生活中本是不易讨喜的,既缺少温文恭良的妇德,对老公也不举案齐眉,操持家务更不见长,更兼性格不好,仗着聪明劲儿一味好强好胜,男人懂的,她懂得更多,兴致来时也能小鸟依人,却断不能对任何男人作膜拜状,人们都说,保持婚姻幸福,需要女人永远崇拜着她的男人,哪怕假装的也好呢!可她不能,连赌个茶、下个棋也不小让一步。
不论男女,才华都不是婚姻中真正的障碍,关键只在于这一方,愿不愿意懂得与包容,另一方,知不知道感激与回报。才情过高的人,往往被天赋的才情裹挟着走,生命卷起一身的惊涛,顾不全身边人的感受,不是凉薄,是身不由己。所以,若碰上势均力敌,碰撞出的激情火花的.确令旁观者目眩,却很难走入婚姻的美满。倒是彼此间有一定的差距,结果来得更可预测。
赵李两家,政治上分属新党与旧党。李家名列“元祐奸党”被罢官之时,赵家正在仕途上鲜花着锦,作为奸党子女,李清照被赶回了娘家,夫妻分居两年之久。期间,赵明诚以“无子”故,又纳了妾,这件事情从礼教上来说,完全是理所当然,容不得做妻子的质疑。所谓珠联璧合,神仙眷侣,也禁不住细细打量,世上哪有童话般的爱情呢?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七个字,被评家认为精秀特绝,如不食人间烟火者。其实于她,也只是忠实记录了生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平白如话又动人心魄的句子,一点点怨怅都无,有的只是温婉深厚的爱意。从这首词里,并不能看出他们之间那些疙疙瘩瘩的烦恼。毕竟,以那个时代的标准看,于婚姻,赵明诚并没有太值得指摘的过错。
即使在今天,婚姻也是这样的,摆脱不了烟火尘事的侵袭、复杂人性的浸染,坦然承认这一点,不去强求完美,反而可能走得长远。
婚姻中的李清照,有着她的从容和大气,一半来自礼法教育,一半来自心灵的自足完满。读了那么多诗书典籍,是用来成全人生,而不是拧巴成人生的障碍。面对生活的烦扰,她自有分寸。
李清照四十五岁那年,金兵长驱直入中原,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朝廷。赵明诚于危乱中受命,独自赴任江宁。李清照带着十五车书,随后去找他。短暂相聚后,便又是离别。一个独自照顾家族逃难,一个匹马赴任危城,生离死别边缘,山盟海誓都是虚妄,唯最后可以放心托付的那个人,才是浓雾中坚实的依傍,知道至死也可信任。赴任江宁的次年三月,城中叛乱,赵明诚却乘夜从城楼吊下绳子逃跑了,因而被罢官,八月因染疟疾而身亡。
李清照流寓江南,家财丧失殆尽,稍稍安顿下来,陪伴她消磨永昼的,除了吟诗作词,竟然就是她打小就酷爱的“赌”了。因为赢家又总是李清照,大家渐渐不愿陪她玩了。其实,她们怎么做李清照的对手呢,她的心那么大,甚至比肩负着家国的男人们更大……可她只是个女人。何况那样的世道,连男人也做不得什么。
她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都说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然而她的诗,往往写得豪壮,有磊落丈夫气。项羽不通帝王权诈之术,行事鲁莽凶暴。但她思项羽,思的不是功业成败,而是项羽身上的骨气,那不肯包羞忍耻委曲求全的决绝,你可以说他蠢,但不能不承认,在生死关头,他是个英雄。李清照骨子里是向往英雄的。有些事,是知道必败,也不得不做的——这才是真正的豪赌,赌上自己的一切,只为捍卫灵魂。
流寓临安不久,李清照再婚了。在宋朝,妇人再嫁很平常。甚至曾有法令,寡妇不肯再结婚的,父母有权命她再嫁。那是赵明诚死后的第三年。自北方携来的金石文物流失大半,但剩下来的,还是足够让人觊觎。她一个寡妇守着这些,便有了许多来自男性的烦恼:无事献殷勤的,直接敲竹杠的,每天应付不迭,十分头痛。这时候,有个叫张汝舟的人出现了,此人进士出身,斯文有礼,对她百般呵护,进而求婚,他表现得如此良好,连清照的家人都很欣赏。李清照考虑再三,可能觉得家中有男人主事总要好些,便应了下来。
婚后,男人的真面目很快暴露出来,娶李清照只是为她手里残存的文物,发现她看守得严密,断不肯把这些与赵明诚费尽心血收藏的东西轻易交付时,竟对她大打出手。李清照抓住他的把柄,一状告上官府,申请离婚。宋代法律,无论什么原因,妻子告丈夫,就得坐上两年牢。所以婚虽然离掉了,张汝舟也倒了霉,但李清照也被抓了起来。幸亏朝中有友人帮忙,关了几天后就被赦免释放。
到了生命的暮年,李清照一反常态,从心所欲,写出来的词,风格竟与苏辛一脉相承,有着无限高远与豪情。开篇便直入星河云涛的茫茫苍穹,灵魂飞向天帝的宫殿,除了李白,还真没几个人有这等口气,苏轼也只是望月而欲乘风归去罢了。听见天上人殷勤相问:你要归向哪里呢?答道:路漫漫,日已暮,学诗呢徒然有些惊人的句子而已—“谩有惊人句”,这一个谩字,于自嘲中显出沉着的自信来。她说她要像乘风展翅的大鹏一样,乘着这一叶小舟,随风直向那海外仙山而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世上有几个男人,敢以鲲鹏自拟?而她只不过是个闺阁中的女人。能够坦然作此语的女人,怎可能是池中之物?
是的,李清照一生好胜,柔弱外表下,藏敛着大鹏那高飞的羽翼,有着赌徒般强悍的决心。这是才女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女人仅有的狭窄空间里,挣出自己的天宽地阔。哪怕肉身伏倒尘埃,也不肯把独立的灵魂和飞扬的心性输出去。
篇6:李清照是如何讥讽老公的
李清照是如何讥讽老公的
夫妻俩志趣相投,每得到一本古籍,就一起校对,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古玩,常常一起观摩把玩,指摘毛病,以烧完一根蜡烛为限。
有一次,有人向夫妻俩兜售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他们无力购买,将画留在家中欣赏了两个晚上,才归还给卖主。为此,两人在家中相对叹惋了数日。
但过后发生的一件事,使李清照对赵明诚非常失望与愤怒。
公元1129年,已经做了一年多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得到调任湖州知府的命令,正当他办理交接手续的.时候,一位姓李的下属带来紧急情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阴谋叛乱。
作为过渡时期的官员,赵明诚这时候至少应该报告上级,或者调遣兵力作好平乱的准备,但是他的表现非常不男人,在当天晚上,他竟然当了可耻的逃兵——与另两位官员一道“缒城逃走”了,竟置全城百姓安危而不顾,这当中,当然也包括李清照。
幸亏那位姓李的下属自己组织力量,平定了王亦的叛乱,不然,李清照,还有他们夫妻俩辛苦收藏的十几车文物,都会成为王亦的战利品。
朝廷得知此事后,立刻罢了赵明诚的官。
赵明诚跑路时,为什么不带上李清照呢?难道李清照在他心中不再重要了吗?他早已厌倦她了吗?不是,他根本不敢拉她“下水”。做了这么多年的夫妻,他还不了解她的个性吗?她是何等刚直的女人,如果要她和自己偷偷开溜,那鄙夷的目光当如利剑刺穿他的灵魂。
毋庸置疑,赵明诚的自私与贪生怕死,让李清照寒心、痛心、羞愧之至,她与不无狼狈的赵明诚途经芜湖、当涂,前往江西,船行到乌江镇时,忽然想起这正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由百感交集。她自然而然将项羽与赵明诚作了比较,生平第一次觉得饱读诗书的赵明诚是那般渺小,而一介武夫的项羽是那样高大,面对奔流不歇的长江水,她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久,赵明诚就接到了让他复官的圣旨,但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还有什么比妻子的藐视更让人羞愧呢!在他与李清照之间,产生了一道深深的裂痕,这道裂痕不仅仅与爱情有关,所以很难修复。
这时候,宋高宗从杭州逃到建康,命令赵明诚立即上殿朝见,赵明诚临时将李清照安顿在贵池,单身前往。分别之际,赵明诚“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李清照感觉不妙,大声喊道:“假如城里局势危急,怎么办呀?”赵明诚伸出手指回答道:“跟随众人吧!先丢掉行李衣物,再丢掉书册古董,只有那宝贵的三代古鼎,一定要带在身上,与之共存亡!不要忘记啊!”
李清照含泪应允。
赵明诚由于过于劳累,加上天热,到达建康之后,患了重病,等李清照日夜兼程火急火燎赶到时,他已病入膏肓,几天之后就病逝了。这一年他四十九岁,她四十六岁。
【李清照是怎么去世的】相关文章:
1.李清照是赌博鼻祖
2.李清照
3.老人去世感谢信
4.去世讣告范文
5.同学去世讣告
6.家人去世感谢信
7.父亲去世悼词
8.父亲去世挽联
9.霍金去世感言
10.父亲去世答谢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