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看蜗牛静听蝉的阅读及答案
“Ravenw33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动看蜗牛静听蝉的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动看蜗牛静听蝉的阅读及答案,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动看蜗牛静听蝉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动看蜗牛静听蝉的阅读及答案
①下了几场雨,终于天空放晴,清新的空气从身旁流过,美丽的彩虹高挂蓝天。我发现屋外的墙上爬着几只蜗牛,它们停在一人多高的地方,身体蜷进壳里,静静地贴在墙上,孤零零地,外界与它们无关,只有一条亮晶晶的银线,弯弯曲曲,诉说着它们曾经走过的艰辛。
②有一首儿歌,是黄鹂讥笑蜗牛的:“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呐,现在上来干什么?”我也奇怪天下竟有这样蠢的动物,要背着空壳到处走!如果没有这壳,它不是就爬快了吗?后来,随着知识的增多,我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这种爬行极慢的动物,身体软绵绵的,怎么生存呢?再给它们造一个壳吧,像房子一样,这样不管走到哪里,随时都可以躺进壳里休息,无忧无虑。虽然背着壳累点儿,可处处是家,走得慢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远的路程,可以提前出发,可以随遇而安。
③和蜗牛相同的,蝉也有壳,不过那不是它的家,而是从泥土到树梢必须经历的蜕变。经过这次脱胎换骨,蝉由白变黑,向上爬的速度快了很多,天亮到达高枝,它就可以放声歌唱了。蝉鸣,打破了夏日的宁静。我惊异蝉幼小的躯体竟会产生那么大的音量,虽餐风饮露,但不知疲倦地引吭高歌,尽管声音不动听,但依然高傲地唱着,直到秋风顿起,唱完最后一声,从高枝跌落,前前后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蝉的生命很短暂,但它一生都在唱着自己声的歌。它留下来的,只有树干上的蝉蜕,透亮的空壳,似乎在说着蝉的过去,于清风明月细听……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管怎么说,蜗牛和蝉都经过大自然的选择,成为我们熟知的`动物。动看蜗牛静听蝉,人的一生,在一帆风顺时应像蜗牛,收敛张扬的速度,为自己营造风雨来临的壳;在沉静失落时应像蝉,生命虽短,也要忍痛前行,拼死高歌!
5文中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6文中第②段作者为何先写“我也奇怪天下竟有这样蠢的动物”?(4分)
7文中蜗牛和蝉都有自己的壳,他们的壳作用有什么不一样?(4分)
8请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9文中最后一段有何作用?(4分)
****************************
5 景物描写,写了雨后天气的晴好美丽,渲染了清新美好的氛围,也为下文写蜗牛与世无关,慢慢爬行的艰辛和宁静沉敛做铺垫。(4分)
6.欲扬先抑,先写蜗牛的蠢,与后文佩服造物主的神奇作对比,更鲜明地表现蜗牛给予我的人生启迪,可以无忧无虑,可以提前出发,可以随遇而安。(4分)
7蜗牛的壳像房子一样是它安身休息的家 ;蝉的壳不是家,是从泥土到树梢必须经历的蜕变。蝉自幼虫变为成虫时所脱下的壳(4分)
8拟人,赋予蝉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蝉生命虽短但依然尽情歌唱至死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蝉的欣赏赞美和叹服!(4分)
9.内容:写作者透过蜗牛和蝉体悟的人生真谛,一帆风顺时要像蜗牛收敛锋芒,沉静失落时应像蝉生命虽短,也要忍痛前行,拼死高歌,卒章显志,点明中心。结构:总结全文,点题。(内容2分,结构2分)
篇2:《蝉》阅读答案
《蝉》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 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阅读练习及答案:
1.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2.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3.居高”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4.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首诗实际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6.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7.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达感情含蓄,寓意深刻,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社戏》的阅读答案
2.《好感》阅读答案
3.《幽居》阅读答案
4.黄庭坚《登快阁》阅读答案
5.黄庭坚《菩萨蛮》阅读答案
6.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
7.《蜘蛛》 的阅读答案
8.三字经阅读答案
9.《木笛》 阅读答案
10.《快乐人生三句话》 阅读答案
篇3:蝉阅读答案
【原文】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题】
6.这两首诗各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2分)
7.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作者借“蝉”的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篇4:蝉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 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练习: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4.“居高”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5.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6.这首诗实际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篇5:蝉阅读答案
1.形状、习性、声音
2.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3.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4.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5.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6.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7.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8.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达感情含蓄,寓意深刻,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篇6:蝉阅读答案
6.(2分)虞诗从“垂绥”蝉的`外形、“饮清露”蝉的生活习性、“流响”蝉的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的高标逸韵。李诗则从居高难饱徒费鸣叫、彻夜鸣叫到五更碧树依旧无情来写蝉的凄惨处境。
7.(4分)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作者自己的自况,喻指作者虽处显赫之位,却德行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作者通过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困窘落魄、郁郁不得志遭遇的愤愤不平之情。
篇7:蝉阅读试题和答案
蝉阅读试题和答案
问题补充: 蝉①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②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③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④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⑤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过。⑥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⑦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小题1】(2分)文章开头写蝉“知知不休”地叫,让人听了很烦,你认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小题2】(2分)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题3】(2分)第⑥段“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中的“那”具体指代的内容是:【小题4】(2分)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小题1】欲扬先抑,为后文赞美蝉的生命意义作铺垫。
【小题1】表达了作者对蝉形体小,却能唱响整个夏天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小题1】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小题1】可围绕“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但我们必须让它过得有意义”来谈即可。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赞美蝉的生命。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考点: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及作用。点评:运用“抑扬”方法,可以欲扬先抑,也可欲抑先扬。目的在于抑的可以先扬,目的在于扬的可以先抑。这样前后对比造成反差,情节在起落中曲折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那么小”是说蝉的身体小,“却”字表转折,表达赞美之情,赞美蝉的.叫声响,而且叫的时间长。“竟”是“居然,表示出乎意外”,这里表达了对蝉的惊叹与赞美。考点: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作用的理解。点评:词语作用类题要注意“四联系法则”: 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 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 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 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小题1】试题分析:“那”指的是蝉的生命意义,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可从上文找到答案:“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考点: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义。点评:“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一般在上文能找到相应的答案。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表达的人生哲理可以结合本文的中心,对蝉的生命意义的赞美来谈,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人也应该如此。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点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意义,一定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表达的中心来谈。
篇8: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 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篇9:虞世南《蝉》阅读答案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释】:
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状、习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6、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7、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8、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9.“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10.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篇10:《狐狸和蝉》阅读答案
一天傍晚,蝉在大树枝上叫,狐狸从树下 走过。“唱得多好呀。”狐狸一边说一边向树枝间窥视。,一定长得 非常漂亮。下来吧,那我就不仅能欣赏你的 声音,又能赞美你的形体了。想道:啊,那是一只蝉,可以做我饭后的美味小吃。
蝉以前见过狐狸,它没有跳下来,却摘下一片小树叶,让叶子飘落到地上。狐狸贪婪地向叶子扑去。蝉得意地说:“哈哈哈,你露馅了,狐狸。有一天,我看见你的洞外有堆蝉翅膀,我就不相倍你了。现在我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没错。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欣赏我的歌喉,可我是不会接近你的。”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窥视:___________________
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你露馅了,狐狸。”
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我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没错。”
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窥探 贪得无厌
2.(1)指狐狸的行为让蝉更加清楚了狐狸并不是想欣赏它的歌喉,而是想吃掉它。
(2)指蝉证实了狐狸有吃它的行为。
3.这则寓言说明了不能光听别人的花言巧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动看蜗牛静听蝉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蜗牛搬家阅读答案
2.蝉阅读试题和答案
6.《戏看》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