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2022-11-19 08:31: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raz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篇1:自然教案-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自然教案-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三章                     动物世界

第二节                     昆虫

教材分析

昆虫这一节是在学生刚学完“蝗虫”后,第一次接触到的有关生物分类依据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和易操作性,而且知识的条理性较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是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很好载体。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学生对昆虫的有关知识在平时已经有所接触。教授本节内容可组织学生以分组协作活动的方式进行。通过对采集来的标本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寻找知识教学与方法教学的结合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循着两条主线即知识目标线和技能目标线进行。教学方法以探究、讨论式为主。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观察、比较等方法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的作用。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昆虫等的采集,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初步学会并运用求同比较法分析归纳事物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目标

1.在对昆虫的采集观察过程中体验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充分的参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3.通过列表方式对昆虫特征的归纳,认识科学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求同比较法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观察、比较得出昆虫的主要特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一)课前让学生采集一些不同种类的他们认为的“昆虫”(每生十种以上)标本,作一些简单处理后放入三角纸包,并要求在三角纸包上注明采集地(或采集地的特征)。

(二)每生一只放大镜、一把镊子、一张表格(见附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这些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通常,我们把象蝗虫这样的动物叫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平时大家经学听到“昆虫”这个词,现在请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一些昆虫。

(二)揭示疑点

老师问:为什么我们把这些动物称为昆虫呢?我们是根据什么说这些看上去不一样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的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属于昆虫的动物应该具有某些相似的形态特征。而不属于昆虫的动物与同属昆虫的动物之间应该有较大的差异。

(三)观察并记录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些“昆虫”标本,它们真的是昆虫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些标本具有哪些特征,并完成发下来的这张表。注意:每种标本都装入一只三角纸包,分别编号,可用放大镜观察,可使用镊子。根据你的观察,若某标本具有某项特征,则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打勾或用文字说明。教师巡视。

(四)整理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张表进行整理,使具有相同特征最多的标本写在一起,制成一张新表。教师巡视并指导。

(五)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新制成的表格。问:现在我们已经对这些标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并发现某些标本具有较多的共同特征。那么到底哪些标本是昆虫呢?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第33页第一段“昆虫的主要特征”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六)解决问题、找出规律

下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表格上把你认为是昆虫的标本编号上打上钩。

教师提问:现在同学们已在认为是昆虫的标本上打了钩,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告诉大家你认为它们是昆虫的依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昆虫的主要特征。

(七)知识应用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就你们组的观察结果写出报告。在报告中说明这些标本是昆虫以及另外的标本不是昆虫的理由。派代表到讲台上作交流发言。(在发言时可对标本形态作简要介绍,也可出示标本)此时若能利用实物投影仪则效果更佳。

(八)教师小结

1.对刚才的发言进行小结。主要强调昆虫的主要特征

2.对课堂活动的小结:

对昆虫特征的获得我们经过了:观察→比较→归纳等步骤。其中观察和比较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问:我们观察不同种类的标本的目的是什么?);而比较不仅要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如昆虫特征的得出过程),也要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提出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的名词。

(九)知识扩展

提问:昆虫之间除了共同的特征,就没有不同点了吗?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

教师:昆虫之间也有许多不同点,这正是昆虫多样性的原因。关于昆虫的多样性,我们将在下节课讨论。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

1.提出问题→观察标本→比较特征→归纳

2.昆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个口器;

(3)胸部都有三对分节的足;

(4)一般有两对翅。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昆虫的主要特征是                            。

(2)我们在研究蝗虫、蟋蟀、苍蝇是否属于昆虫时,对这三种动物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都具有昆虫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它们都属于昆虫。这里的“比较”属于       比较法。

2.课后作业

(3)下列四组动物中,都是昆虫的是(   )

(A)虾和蟹           (B)蚜虫和蝗虫

(C)蜈蚣和马陆       (D)蜘蛛和蝎

(4)蝗虫、蝴蝶、蝉的'相似之处是(   )

(A)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口器都为咀嚼式口器

(C)胸部有三对分节的足,其中二对步行足,一对跳跃足

(D)腹部有二对翅

3.参考答案

(1)略(2)求同比较法(3)B(4)A

4、简要分析

(1)略;(2)在自然科学中,运用比较法来认识事物的例子是很多的。在不同事物中找出共同点,这样的比较叫做求同比较。在相同事物中找出差异点的比较叫做求异比较。比较法是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题目中,认识蝗虫、蟋蟀、苍蝇是否属于昆虫,是把这三种动物的特征与昆虫特征进行比较,看有没有相同点的比较方法,显然是求同比较;(3)略;(4)蝗虫、蝴蝶、蝉都是昆虫,因而它们的相似之处应该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即昆虫的主要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昆虫生活环境的多样性,足和口器的多样性。

3.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不变态发育。

4.了解昆虫与人类关系。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求异比较法。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昆虫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昆虫生活环境及发育方式的                                     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

(一)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在校园内或校外采集昆虫标本。采集时,着重观察并记录每一种昆虫的生活环境,尤其是要采集象蚊、蝇等昆虫的幼虫和蛹。

(二)一些昆虫标本和蜜蜂、家蚕、蝗虫的生活史标本;镊子、放大镜每组一把。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引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都到自然界中去采集了一些昆虫,作为本节课的材料。请问,同学们是根据什么判断你所采集的是昆虫,而不是别的动物呢?

学生回答昆虫的主要特征后教师继续问:有没有同学采集不到昆虫(一般不会有)?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布置和要求,都采集到了不少的昆虫。说明自然界中昆虫数量很多。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多万种。

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讲讲你都在什么地方采集的这些昆虫。

(二)学生介绍,揭示分布

请几位兴趣小组的成员,介绍几种昆虫的采集环境。如:

龙虱:在水中采集到;天牛:在树丛中。等等。

教师在学生介绍后,作小结并举例:昆虫大多数陆生;少数幼虫水生,成虫陆生;也有终生水生的。揭示昆虫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三)观察标本,发现差异

不同的昆虫,除了生活环境不同外,还有许多别的差异。请同学们观察各种昆虫的足(提示:对照课本34页图3-8,重点观察蝗虫、螳螂、蜜蜂、蝼蛄的足)。你能说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足吗?把相应的昆虫名称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并思考昆虫足的特殊形态跟它的生活习性有何联系?(见板书)

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

请每组派一代表上讲台,就上述两个问题作简要回答。教师作简要小结并板书。

口器是昆虫的摄食器官。请大家使用放大镜和镊子观察昆虫头部口器的形态和结构。对照课本35页图3-9,你能说出各种昆虫的口器吗?把你观察的昆虫名称按它所具有的口器类型填入下表空格内并思考:昆虫不同的口器类型可能与它的什么生活习性有关?(见板书)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各种昆虫的口器。

每组派一代表上讲台,就上述两个问题作简要回答。教师再作简要小结并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5页第一段。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家蚕、蜜蜂、蝗虫的生活史标本,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差异。引导学生找出差异后,教师出示按蚊及蝗虫的生活史图片或投影,讲述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重点说明两者的区别和“蛹期的昆虫不吃不动,但体内却在剧烈变化,最后变成成虫的过程”,并板书。讲述过程中可出示采集来的蝇和蚊的幼虫、蛹以加深印象,引起兴趣。

问:所有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都有变态现象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象衣鱼这样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是不变态的。

(四)阅读讨论,认识昆虫

我国的昆虫种类很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结合平时的经验,互相讨论,区别今天课堂上提到的昆虫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医学害虫,哪些是农业害虫。

让学生作简单回答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是农业害虫的是(  )

(A)蜈蚣   (B)蚜虫    (C)苍蝇    (D)蚊子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辨别昆虫类型依据的是(   )

(A)发育方式

(B)口器的类型

(C)翅、足、触角的类型

(D)身体分部状况和触角、翅、足的对数

(3)举例说明昆虫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后作业

(4)蚊的口器是(   )

(A)刺吸式口器      (B)虹吸式口器

(C)咀嚼式口器      (D)舐吸式口器

(5)采集能飞善跳的昆虫,应该用      捕捉,捕捉到的昆虫应先用       毒死,然后用镊子夹出放入三角纸包,写上      、      、      和      ,再带回实验室制作。

3.参考答案

(1)B(2)A(3)略(4)A(5)捕虫网、毒瓶、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姓名、编号

4.简要分析。

(1)简要分析:昆虫根据其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分为益虫和害虫。害虫又根据是危害农业还是危害人类健康,分为农业害虫和医学害虫。显然,蚜虫是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因而选B。(2)判断一处动物是否是昆虫,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昆虫的主要特征,很显然,BCD三项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A不是,故选A。(3)略(4)略(5)略

【小资料】

动物的嗅觉

大多数昆虫的嗅觉感受器,长在触角上或须肢上。如蝴蝶的触角高高地举在空中摆来摆去,灵敏度极高。有人将一只带有标记的雄蝶捉到几千米以外的地方放飞,它居然凭借灵敏的嗅觉找回放着雌蝶的地方。有些寄生动物,如生活在毛发丛中的蜱,显然鼻子触角都不利于行动,因此它们的嗅觉感受器长在足上,可以从寄主身上找寻吸血下口的地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

(一)昆虫的种类  100多万种

(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三)足的多样性

步行足

跳跃足

捕捉足

采粉足

开掘足

(四)口器的多样性

虹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篇2:第一册 3、8哺乳类2课时

第一册 3、8哺乳类(2课时)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八节  哺乳类

教材分析

哺乳类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泛、功能最完善、进化最高等的动物。教材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特点,以家兔为代表,采用特殊到一般,个别到整体的学习方法,从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剖析。一方面明确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能体会到生物的进化规律。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利用实物、标本、挂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家兔的体表、身体分部、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繁殖等方面的特点,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生物进化的观点。

2.以实验为主线的探究型课堂。4人一组分发一只兔子,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兔的体表、身体分部、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运动等的特点。利用解剖实验得出消化、呼吸和循环、排泄和生殖等系统的特点。最后归纳哺乳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系列特征。

3、本节有些概念较难掌握,如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教师必须利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教学,如举例、比较等,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容易。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家兔的生活习性、形态、身体分部。

2.掌握家兔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观察实物、分析动物形态结构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通过对家兔的观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与家兔复杂的取食、避敌等行为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三)教学准备

活家兔、家兔骨骼标本、家兔神经系统挂图、哺乳类牙齿挂图、家兔消化系统挂图。

四、教学过程()

复习:请学生分析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一列特征?

每种动物都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我们已经学习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出示活家兔,指出以家兔为代表的哺乳动物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那么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究竟是怎样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呢?

新课:

(一)快速反应能力

1.观察

把家兔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求学生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仔细地观察全貌,再集中观察它的某一部分,可发现什么?

2.实验

请学生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要求能观察到家兔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方面的特征。

感觉器官:如敲击(耳的听觉)、菜叶(鼻的嗅觉、触须和唇的触觉、眼的视觉)。

神经系统:菜叶作饵料,观察它的一系列反应。

运动系统:用棒驱赶,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3.分析归纳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分析。

形态特征:体表被毛,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感觉器官:发达,包括眼、耳、触须、唇等。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能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运动系统:展示家兔的骨骼标本,观察到后肢骨特别粗大,因而后肢肌肉发达。这与家兔快速取食和避敌有关。

(二)、营养物质的摄取

1.牙齿

家兔是草食性动物,有的哺乳类是肉食性动物,那么它们在牙齿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呢?出示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的'牙齿挂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并归纳如下:(1)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2)肉食动物的门齿不发达,犬齿大而尖锐,臼齿的咀嚼面上有尖锐的突起。草食动物的门齿和臼齿发达,犬齿退化。从中可以看出哺乳动物的牙齿是与食性相适应的。

2.消化系统的组成

回忆青蛙消化系统的组成,阅读教材,结合挂图,展开讨论,归纳出家兔消化系统的组成。并与青蛙比较,有什么区别?从而理解哺乳类的消化系统更完善、更高等。

3.消化过程

最好能结合消化系统挂图或投影具体地分析食物的消化过程。认识小肠、肓肠、胃、肝脏、胰腺、肠腺等结构及其作用。与其它几类动物比较,家兔的消化管长,消化腺发达,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师边分析,边请学生设计消化过程图,对设计较好的图在班级加以展示,加深印象。

最后小结家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神经、运动、消化等生理特点,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五、板书设计

(一)快速反应能力

脑、脊髓、神经

构成

神经系统

功能

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触须、唇)

感受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如运动

后肢粗大,善于跳跃,且运动速度快。

(二)营养物质的摄取

1.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臼齿。

2.消化系统的组成及过程:

食物→口腔→咽→食道→胃(胃腺分泌胃液)→小肠(肠腺分泌肠液)

(营养物质被吸收,粗纤维进入盲肠)→大肠→肛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以下叙述中不符合哺乳类的是(    )

(A)全身被毛,运动快速

(B)各系统功能完善,体温恒定

(C)分布较广泛,功能较完善的动物

(D)从两极到赤道,从森林、草原到海洋、沙漠,到处都有哺乳动物分布

(2)下列都是哺乳动物的一组是(    )

(A)鲸、鲨鱼      (B)蝙蝠、海豚

(C)鼹鼠、海鳗    (D)水獭、戴胜

(3)观察家兔时必须是(   )

(A)局部观察        (B)粗略观察

(C)全面观察        (D)分部观察

2.课后练习

(4)家兔之所以能及时逃避敌害和迅速捕获食物是因为(   )

(A)有具嗅觉的鼻,触须和唇

(B)有敏锐的眼,能转动耳廓的耳

(C)有自由活动的颈,发达的后肢

(D)以上三项都对

(5)通过比较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牙齿,得到(   )

(A)草食动物的门齿发达,犬齿、臼齿退化

(B)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门齿、犬齿、臼齿都发达

(C)草食动物牙齿分化明显,肉食动物牙齿分化不明显

(D)肉食动物的犬齿发达,臼齿的咀嚼面上有尖锐的突起

(6)家兔的消化系统与植食性相适应的特征是(   )

(A)犬齿发达,盲肠发达,小肠很长

(B)臼齿发达,盲肠粗大,小肠很长

(C)臼齿发达,盲肠细小,小肠很长

(D)犬齿发达,盲肠细小,小肠很长

(7)下图是家兔的神经系统图,据图回答:

图3-2

写出标号名称:[1]         [2]        [3]             。

兔的神经系统由[ ]         、[ ]           和从它们发出的[ ]           组成.[ ]         遍布身体各部分。家兔的神经系统把其他各个系统紧密地        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            。

3.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D  (6)B  (7)脑 脊髓 神经  [1]脑  [2]脊髓  [3]神经  [3]神经 联系 整体

七、参考资料

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动物   虎

武松打虎,堪称英雄,然而,当今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致使许多野生动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我国境内的虎,由于人们的捕杀及虎的栖息地的消失,其命运已岌岌可危。世界上目前仅存5 个亚种,即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苏门虎、华南虎、东北虎。其中我国占有3 个亚种,即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但总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在我国保护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据文献报到,生活在野外的东北虎,在世界上也只有200多头,目前生活在我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可能只有10头左右;加上全国动物园和饲养基地的也不过是200多头。生活在野外的华南虎、孟加拉虎,也不会超过10头。

70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就开始了援救老虎的行动,随后在印度、西伯利亚、我国也都采取了严加保护措施,发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饲养在动物园的三种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仅北京动物园饲养的东北虎从50年代支现在已繁殖成活了122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哺乳动物发达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2.了解兔的排泄和生殖系统。

3.了解兔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家兔的解剖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3.体会生物进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家兔的内部结构特点。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动脉血、静脉血及两者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胎生。

三、教学准备

活家兔、家兔解剖器(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四、教学过程()

在第一课时,充分观察家兔后,学生对研究家兔产生了兴趣,本节课可采用学生边解剖教师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解剖家兔的同时,认真地观察家兔的内部结构。

(一)体腔

指导学生解剖家兔,找到体腔内的膈,由膈把体腔分成胸腔和腹腔。找到胸腔内的肺和心脏,腹腔内的肝、胃、肠等器官。

(二)发达的呼吸系统

指导学生依次观察:

呼吸道   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发声器   喉里的声带

呼吸器官   肺。观察肺泡结构和数量,理解发达的呼吸系统与肺泡数量的关系。再请学生具体讲解气体的交换过程。

(三)发达的循环系统

指导学生小心地剖开家兔的心脏,分清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找到与各腔连通的血管,同时告诉学生血管的名称,观察部分毛细血管。接着结合挂图分析家兔的两条血循环路线,穿插动静脉血的涵义和循环过程中两者的变化。由于左右心室完全分开,动静脉血不再混合,与其它脊椎动物相比,完全的双循环是脊椎动物身体结构与功能趋于完善的一个重要条件。

通过血液循环,养料和氧气送给全身各器官、系统,同时各器官、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它废物分别由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四)排泄系统

找到组成排泄系统的器官   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请学生叙述各器官的功能。

(五)生殖和发育

找到兔的生殖器官,教师介绍各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卵巢和精巢,它们是雌雄两性最重要的生殖器官。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受精场所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生殖方式是胎生。

请学生分析胎生的优点,教师补充归纳:胎生动物其母体为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如何进行新陈代谢?教师指出胚胎在子宫内的整个发育期间,完全靠胎盘从母体吸收养料和氧气;胚胎的代谢废物,也通过胎盘送给母体,再由母体排出体外。

初生的幼兔必须哺乳。请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动物哺乳的例子,谈谈哺乳给动物带来的好处。教师指出:母兔用乳汁哺育幼仔,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所以胎生和哺乳大大地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使哺乳动物成为          陆生生活能力最强的一类动物。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哺乳动物要比其它动物高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可通过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及生理得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小结本课。

五、板书设计

(一)体腔由  胸腔:心脏和肺

膈分开  腹腔:肝、胃、肠、肾等

(二)发达的呼吸系统:呼吸道和肺

(三)发达的循环系统

   组成:心脏(四腔)和血管(三种)

循环路线:

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

体       循       环

---------------------------------------------

肺       循       环

左心房→肺静脉→ 肺毛细血管→肺动脉→ 右心室

(四)排泄系统 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五)生殖和发育

  生殖:体内受精、胎生

发育:哺乳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各项结构中,不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是(    )

(A)膈               (B)胎生

(C)体表被毛         (D)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

(2)家兔生殖发育的特点是(     )

(A)体内受精,卵生,哺乳(B)卵生,胎生,哺乳

(C)体内受精,胎生,哺乳(D)体外受精,胎生,哺乳

(3)在胚胎发育中,家兔的胚胎与母体形成的共同结构是(   )

(A)卵巢  (B)子宫  (C)输卵管  (D)胎盘

2.课后练习

(4)下列不是恒温动物的一组是(   )

(A)袋鼠、蝙         (B)扬子鳄、乌龟

(C)鸭嘴兽、金丝猴   (D)白鳍豚、扬子鳄

(5)家兔的两条循环路线在(   )连通

(A)心房  (B)心室  (C)动脉  (D)心脏

(6)与家兔身体细胞获得氧气、养料和排出废气、废物有关的系统是(    )

(A)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

(C)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D)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

(7)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下列结构流动脉血的是 (   )

(A)体动脉、肺动脉、右心房、右心室

(B)体动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C)肺动脉、体静脉、左心房、右心房

(D)体动脉、肺动脉、右心室、左心房

3.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D) (6)(C) (7)(B)

七、参考资料

袋鼠

最常见的大袋鼠体长约2 米,而幼仔产出时仅为3 厘米长,由于有袋类动物没有胎盘,胚胎在母体内不能充分发育。发育不成熟的幼仔生下后,立即爬入母兽的育儿袋内继续发育。母兽的乳头在育儿袋内。袋鼠的脑还很原始。这些说明有袋目在动物进化上处于较低的水平。

袋鼠仅分布在澳洲和南美,但从发现的化石证明,它们在新生代初期是广泛分布于全球的。解释这个事实必须从地理上的隔离来探索。澳洲在中生代末期就与其它大陆分离,后来在其它大陆上发展起来的高等哺乳类(有胎盘类),由于地理隔离就未能进入澳洲。这些原始有袋类,由于没有生存竞争者就大量发展起来,并且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发展为和大陆上有胎盘类类似的众多种类。有的种类体积很小,全长只有5 厘米,体重仅有4 克,也仅分布于澳大利亚。

篇3:第一册3、4鱼类2课时

第一册3、4鱼类(2课时)

第四节   鱼类

教材分析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 第一课时 )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2.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2.教学难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三、教学准备

鲫鱼、鱼的骨胳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鱼的生活习性

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

3.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五、板书设计

1.鱼的生活习性:终生生活在水中; 体温不恒定;

食性多样化。

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2.鱼的形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态特征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3.鱼的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运动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的运动器官是         ,有保持鱼体平衡作用的是   和    ;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是         ;鲫鱼的游泳主要是靠                        ,各种鳍起着协调作用。

(2)写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形         ;体色      ;鳞片上有      ;侧线作用是               ;呼吸器官是      。

2.课后练习

(3)下列特征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身体侧扁,呈梭形

(B)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

(C)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

(D)身体的背面呈深灰黑色,腹面呈白色

(4) 将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剪掉,会发生的现象是(    )

(A)不能转弯          (B)不能向前游动

(C)不能上浮          (D)失去平衡而侧翻

(5) 鲫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鳔所起的作用是(    )

(A)贮存气体           (B)参与呼吸

(C)调节身体密度      (D)减轻体重

(6) 鲫鱼的躯干部指的是(    )

(A)头部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

(B)鳃盖之后,肛门之前的部分

(C)胸鳍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

(D)腹鳍之后,臀鳍之前的部分

(7)每人做一条脊柱标本

3.参考答案

(1)鳍 胸鳍 腹鳍 尾鳍 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2)梭形 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 粘液 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3)(C)  (4)(D)  (5)(C)  (6)(B)

4.简要分析

(7)为了更好地了解脊柱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探索生命的兴趣,每位学生做一条脊柱标本。材料来源容易,制作方便,一周后进行比较,看谁做得好,掌握得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2.了解鱼的繁殖。

3.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

通过鱼呼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

2.初步接受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鱼的呼吸。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鱼的呼吸。

三、教具准备

鲫鱼、水槽、线、筷子、红墨水、滴管。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继续探讨鱼的特征。

(一)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鱼的繁殖

教师讲述鱼在生殖季节的繁殖行为,学生归纳出鱼的生殖特点: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一至数年成熟。

针对雌鱼的产卵量大而成鱼数量少的问题,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简单介绍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四)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鱼的呼吸

水  口 鳃(气体交换)  鳃孔 水

(二)鱼的繁殖

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及发育为成鱼;

产卵多,成活少。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4.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的作用主要是(    )

(A)滤取食物        (B)进行呼吸

(C)平衡身体        (D)调节身体密度

(2)当水流过鱼鳃时,渗入鳃丝毛细血管的是(    )

(A)食物 (B)二氧化碳 (C) 氧气 (D)水流

(3)鲫鱼的生殖特点是(    )

(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2.课后练习

(4)鲫鱼身体内的血管有(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以上三者

3.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4.简要分析

(4)鲫鱼体内的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与心室相通,把心室里的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与心房连通,把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

七、参考资料

中华鲟

又名鳇鱼、鲟鱼。体长,呈梭状,背部上隆起,腹部平直。吻端尖细,基部宽。头部背面骨板光滑,体表也覆五纵行大骨板(硬鳞)。口下位,成一横裂,能向外伸缩自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突起。眼小,鳃孔大。尾鳍歪形,上叶发达。还有一行棘状骨板。头部和体背为青灰色或灰褐色,腹为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通常雄鱼11岁、雌鱼14岁成熟,每次怀卵量50-100万粒。鲟鱼肉可食,皮可制革,骨可配制高级涂料,卵为名贵食品。自然产量小,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篇4:第一册3、5两栖类2课时

第一册3、5两栖类(2课时)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五节    两栖类

教材分析

两栖类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种类型。在其生活史中,由水中用鳃呼吸,改变为在空气中用肺和皮肤呼吸;在水中用尾游泳,改变为在陆地用四肢爬行或跳跃。尽管它们可在陆地生活,但由于水中受精、水中发育、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等特点,两栖类离不开水域环境。本节还出现了器官、系统的概念、心脏的结构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等内容。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师生间可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分析两栖类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借助图片,录像,浸制标本等分析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同时也认识到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2.实验结合法。一课时用实验材料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另一课时再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两栖类的概念、以及保护青蛙的重要性。但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任意捕杀,青蛙的生存遭到威胁,如果用青蛙进行实验,违背保护青蛙的教育。所以采用蟾蜍代替青蛙进行实验。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及两者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器官、系统的概念。

3.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两栖类形态特征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与青蛙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教学难点:器官、系统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青蛙的骨胳标本,消化系统图片,蛙的生活及捕食过程的图片( 最好展示蛙的生活、捕食录像)。

四、教学过程()

复习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怎样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简单回答后,出示青蛙图片,并告诉学生今天以青蛙为代表学习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

由于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师生间进行轻松的谈话。内容包括:1.青蛙的生活环境,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特征。2.青蛙以什么为食,与此相适应的结构特征。3.青蛙的运动方式,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结构。谈话结束后,展示青蛙的生活片断和捕食过程,加深对青蛙特征的理解。然后师生归纳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形态结构特征

水陆两栖 (冬天冬眠) 1.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具保护色 2.青蛙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保持湿润 (青蛙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捕食害虫 既快又准 1.青蛙有宽大的口腔,上颌生有小齿 2.青蛙有倒生反卷分叉具粘液的舌 3.青蛙后肢发达,善跳跃 4.蛙眼对活动物体十分敏感

善跳跃和游泳 1.青蛙后肢比前肢发达 2.前后肢的指、趾间有蹼

在讨论蛙的运动时,出示蛙的骨胳标本,让学生认识到骨胳的特征与它的运动功能相适应。

(二)青蛙的消化和呼吸

由于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较难理解,教师可通过分析青蛙的消化过程来完成这两概念的教学。请学生阅读教学材料,并观察教师出示的青蛙消化系统图,说出它们的结构名称及作用:由口腔内的舌捕获食物,经过咽、食管,到达囊状、能容纳较多食物的胃,再进入肠。食物在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的作用下逐渐消化,营养被肠吸收,食物残渣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象舌、口腔、咽、食管、胃、肠、泄殖腔都能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都是器官,而这些相关的器官连在一起,能完成食物消化这项生理功能,所以这些器官就构成消化系统。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同时也容易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青蛙出现了肺,但肺结构简单,它到底能否满足陆地生活所需的氧气呢?可结合“青蛙为什么不能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得出:仅靠肺呼吸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还必须有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三)本课小结

由学生简单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

生活习性       形态结构特征

水陆两栖 冬天冬眠 具保护色 皮肤裸露湿润(体温不恒定)

捕食害虫 宽大的口腔 倒生反卷、分叉具粘液的舌 后肢发达

善跳善泳 后肢比前肢发达 指、趾间有蹼

(二)器官、系统

系统:能完成一项或几项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叫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三)青蛙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系 统 组   成 功  能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食道、胃、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腺 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 肺(肺泡数目少,结构简单) 吸入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青蛙皮肤裸露,没有鳞片和其它覆盖物,能分泌大量粘液,保持湿润,这有利于(   )

(A)游泳(B)防止病菌侵入(C)呼吸(D)泄殖腔

(2)冬眠时,青蛙的呼吸主要依靠(   )

(A)内鳃  (B)外鳃  (C)肺  (D)皮肤

(3)下列与青蛙捕食害虫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是(   )

①青蛙的口腔宽阔  ②舌倒生、反卷、分叉、并具粘液     ③身体分三部分  ④皮肤湿润  ⑤口腔上方有细小牙齿  ⑥后肢发达,善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⑤⑥         (D)②④⑤⑥

(4)青蛙前后肢的主要作用是(   )

(A)前后肢都支撑身体

(B)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

(C)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

(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游泳

2.课后练习

(5)把甲、乙两只青蛙分别浸没在自来水和凉开水中,哪一只生存时间长?

(A)甲青蛙 (B)乙青蛙 (C)一样长(D)无法确定

(6) 与青蛙消化食物无关的结构是(   )

(A)舌   (B)肝脏   (C)肠   (D)胰腺

(7)组成青蛙运动系统的每一块肌肉是(   )

(A)系统 (B)器官   (C)组织 (D)细胞

3.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5)(A) (6)(A)  (7)(B)

4.简要分析

(2)青蛙冬眠时不吃不动,能量的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以维持心跳、神经活动等,此时以皮肤呼吸来满足它对氧气的需求,这样可以安全地度过冬眠期。

(5)当青蛙潜入水中时,皮肤与水充分接触,水中的氧气会渗入皮肤内的毛细血管中,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会渗出进入水中,完全靠皮肤完成呼吸。所以自来水比冷开水中的含氧量高,生存时间也长一些。

七、参考资料

蛙眼

蛙眼对活动的物体十分敏感,捕获活动的食物时,判断方位、距离、速度等都非常迅速、准确。蛙的眼球大突起,视野开阔。据实验观察,除了蛙体正后方和后上方之外,其余各方位的活动物体它都能发现。蛙的眼睛和口腔只隔一层薄膜,眼眶底部没有硬骨。这样,蛙在吞咽食物时,眼睛一闭,向下推压口腔顶壁,就能迅速地咽下食物而继续捕食,所以蛙类吃虫既准又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青蛙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理解青蛙生殖系统的组成及生殖发育的特点。

3.了解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蛙的生理特征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两栖类生理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提高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青蛙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发育及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三、教学准备

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图片,蛙发育浸制标本,大鲵图片。

四、教学过程()

复习青蛙的生活习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今天将学习青蛙的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特点及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青蛙体内的物质运输

1.青蛙的循环系统:出示蛙循环系统图,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对照图示,并思考:青蛙的心脏分哪几个腔?与蛙心脏相连的血管分别叫什么?师生整理归纳:

(1)组成:心脏和血管

(2)过程:可用以下简图形象表示:

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心 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

肺循环                  体循环

肺静脉→左心房      右心房←体静脉

(3)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代谢终产物。

2.排泄系统

出示蛙排泄系统图,阅读教材,思考:排泄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产生尿液的器官是什么?贮存尿液的器官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1)组成: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2)功能:当血液流过肾脏时,人体产生的废物会形成尿液,到膀胱暂时贮存,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出示青蛙的生殖系统图,个体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和图示,阅读教材思考:

(1)蛙的雌雄两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各是什么?

(2)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

(3)蛙的发育经过几个时期?

(4)为什么说蛙是变态发育?

(5)蛙的.发育过程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能找到吗?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1)组成:雌蛙有产生卵子的卵巢等器官,雄蛙有产生精子的精巢等器官。

(2)受精方式:体外(水中)受精。与鱼的生殖特点相同。

(3)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由于蝌蚪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成蛙显著不同,所以是变态发育。

(4)发育过程中,蝌蚪有一个时期非常象鱼,用鳃呼吸,用尾游泳,具侧线。说明了两栖类与鱼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由于两栖类的受精过程和幼体发育都离不开水,所以它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只能水陆两栖。

学生了解以上知识后,归纳出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三) 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繁殖时,受精过程和幼体发育都在水中进行,成体可上陆生活,也可生活在水中;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出示大鲵图片,了解大鲵生活在深山的溪流中,是体形较大、终生有尾、我国特产的珍稀两栖动物。

(四)保护青蛙

请学生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蛙?教师指出近年来青蛙数量急剧减少,我们不仅要保护青蛙,而且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一)青蛙体内的物质运输

1.循环系统

(1)组成:心脏(三腔),血管(三种)

(2)过程:体循环和肺循环

2.排泄系统

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膀胱(暂贮尿)→泄殖腔孔排出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体外(水中)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三)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青蛙是变温动物,其原因是(   )

①心室内有混合血 ②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低 ③没有羽毛、毛等保温结构 ④不完全的双循环  ⑤有冬眠习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2)青蛙排出尿液、粪便和生殖细胞的共同通道是(   )

(A)肛门 (B)输尿管 (C)生殖管 (D)泄殖腔

(3)下列动物的一生中出现两种不同呼吸器官的是(   )

(A)哺乳类  (B)鱼类  (C)两栖类 (D)鸟类

(4)青蛙的发育要经过 (   )

(A)卵、幼蛙、成蛙     (B)卵、蝌蚪、成蛙

(C)蝌蚪、幼蛙、成蛙   (D)卵、蝌蚪、幼蛙、成蛙

2.课后练习

(5)图3-1是青蛙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填写各标号名称及有关内容。

①写出以下标号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②标号[4]流的是      血,在肺里进行气体交换后,到标号[5]时为

血。标号[7]中流的是     血,到标号[10]时把氧送给各个器官,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到标号[6]时是

血。

③从上图看,肺循环路线是血液在     和      之间的循环,而体循环路线是血液在      和      之间的循环。

④青蛙只有一个心室,在心室中同时有      和    。这两种血有一部分是      的,这种血输送       的能力低。

3.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①右心房 左心房 心室 肺动脉 肺静脉 体静脉  体动脉 肺循环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肺 ②静脉 动脉 混合血 静脉 ③心脏 肺 心脏 身体各器官 ④动脉血 静脉血 混合起来 氧气

七、参考资料

蛙的捕食能力

蛙不分昼夜都会捕食,但以夜间至清晨更为频繁。蛙捕食的昆虫以农业害虫占大多数,如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粘虫、稻飞虱、蝼蛄、蚜虫、金龟子、多种蛾类等。据统计,一只泽蛙一天的吃虫量最多可达266只,若按平均吃虫50只计算,每666.7平方米(亩)稻田如有1000 只泽蛙,每天就可消灭50000只。故青蛙有“田园卫士”之称。

蟾蜍每天吃的害虫量比青蛙要高出2―3倍,更是不可忽视的有益的两栖动物。

篇5: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质量的测量

教材分析

质量这一知识点在初中阶段是相当重要的,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反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然后进一步要求掌握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天平这种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因而教材先介绍天平的主要结构,天平的调整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然后安排多种形式的实验练习使学生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技能。对于天平的量程,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也要求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很重要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因材施教、直观性和量力性原则以及教材特点,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实物教具作用。每两个学生配备一架天平,采用边演示边讲解边讨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理解质量的概念,明确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⒉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了解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实验研究自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天平的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教给学生实验手段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⒉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及天平的读数。

三、教具准备

托盘天平一架(演示用),天平投影片,学生每两人准备:托盘天平一架,小木块一块,同一规格小螺钉10枚,铁丝一条,橡皮泥一个,烧杯一只,热开水。

四、教学过程()

㈠物体质量

⒈提问⑴在菜市场里用杆秤称得10斤鱼,杆秤测量的是什么?⑵称得的10斤鱼比5斤鱼多还是少?⑶一个中学生重50千克,指的是什么?

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但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如一只轮胎比一双雨鞋含的橡胶多,10斤鱼比5斤鱼所含有的物质多,大苹果比小苹果含有的物质多,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买米、邮寄包裹、做家具等都要考虑到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含有物质越多,质量越大。

⒉在以前的学习中大家已经用过哪些质量单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质量主单位     千克及单位换算关系。然后介绍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单位的标准。

示范与练习:0.85吨=    千克   50毫克=       吨

1.63千克=     克=        毫克

⑴设问:经下列变化物体的质量改变了吗?

⑵探索实验一:将一根铁丝弯成一个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二:将一个橡皮泥捏成一个泥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三:将一杯热水冷却,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讨论:⑴把冷水放进冰箱,制成冰块,状态改变,质量是否改变?

⑵把一瓶牛奶带到太空,位置改变,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教师小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问:⑴一只铅球的质量是4千克的含义是什么?

⑵这只铅球是4千克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㈡测量质量的工具

讨论:大家平时见过或用过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哪些?

小结:天平、磅秤、电子秤、托盘天秤、杆秤,指出实验室常用的是托盘天平。

㈢天平的使用

⒈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教师结合投影片和实物进行介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天平由横梁、指针、标尺、托盘、平衡螺母、横梁标尺、游码、底座、砝码和砝码盒组成)

⒉原理:

⑴只有两个盘里的质量相等,横梁才停在水平位置,或者说横梁平衡。

⑵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相当于向天平盘里加砝码。

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

⒊使用方法(教师演示):

⑴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指明游码左边的一条线指在“0”刻度线)

⑵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问:若指针偏左,哪边重?右边平衡螺母怎么调?左边平衡螺母怎么调?)找出调节平衡规律。

⑶把被测木块放在左盘,强调不能错放到右盘。

估计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轻放到右盘(指明砝码的放置顺序应由大到小),根据右盘的高低,增减砝码或适当移动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 强调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去调节平衡螺母,只能用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达到天平的平衡。

具体举例游码刻度的读法。明确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数,读数时应读游码左边的质量值。

分发小螺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进行操作练习,测出10枚小螺钉的总质量,并公布结果,承认误差,指出错误。问:

如果小螺钉很小,天平无法直接称出一枚小螺钉的质量,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可利用以少积多的特殊方法,先测出几枚小螺钉的总质量,然后除以枚数就是一枚小螺钉的质量。

继续让学生讨论:当物体放错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这时的读数是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时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㈣天平的维护

问:能用天平称一张纸的质量吗?能称10斤桔子的质量吗?

指导学生了解天平铭牌所示的测量范围和感量,让学生明确天平是精密仪器,提出天平应维护的要求,并进行爱护公物,培养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

㈤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篇6: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⒈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⒉质量的主单位:千克。

⒊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⒋天平的使用和维护。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    )

(A)6000毫克 (B)600克 (C)0.06千克 (D)0.0006吨

⑵用托盘天平在称量的时候,如果左盘稍上翘,表明(    )

(A)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左移动游码

(B)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右移动游码

(C)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左移动游码

(D)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右移动游码

⑶指出100毫克=100毫克÷1000克=0.01克的错误

⑷某宇航员质量为75千克,若月球对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那么宇航员到达地球时,质量为     。

⑸用已经调好的天平称一只鸡蛋的质量,当右盘放50克和10克砝码,游码移至如图所示位置,则鸡蛋质量为

克。

⒉课后练习                第二章―― 图5

⑹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本书的质量,请从下列操作步骤中选出所需项目,并按操作先后顺序排列(用字母表示):

(A)把平衡螺母旋到左端尽头

(B)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标尺的中央

(C)把书放在左盘

(D)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点上

(E)用镊子往右盘加适量的砝码,使天平大致平衡

(F)旋动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G)统计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刻度值

(H)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正中央

(I)用镊子把砝码全部放回砝码盒

⑺某同学在用天平测量物体时把物体放在右盘,这时砝码为50克2个,100克1个,游码为0.64克,则该物体质量为      。

⑻现有一袋总质量为M千克的同规格的小金属零件。首先取出n个零件,用天平称得出其质量为m千克,则零件个数大致为N=       。

⒊参考答案

⑴(C)  ⑵(A)  ⑶100毫克=100×1/1000克=0.1克

⑷75千克  ⑸62.40克  ⑹(D)(F)(C)(E)(B)(G)(I) ⑺200.64克  ⑻Mn/m

【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相关文章:

1.第一册新教材高一教案UNIT11第2课时

2.基础训练2 第一课时

3.下学期 Recycle 2第三课时

4.Excel课时2教学反思

5.咬文嚼字教案 第2课时

6.《葡萄沟》2课时教学设计

7.Unit 2 My family 第五课时

8.《落花生》第2课时教学设计

9.英语教案-Unit 2 Whos that?第四课时

10.《桃花心木》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