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_初中记叙文
“好江湖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春花秋月何时了_初中记叙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春花秋月何时了_初中记叙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春花秋月何时了_初中记叙文
历史的烟尘散尽,南陈灰飞烟灭,亡国的君主便是李煜。
他不懂陈词滥调,他也不懂慷慨陈词,他所有的只是哀婉与凄楚,柔美与怜惜。他不会去和自己的臣子诉苦,他只会自己去抒怀,去揣摩。
因为,他不配君临天下。
他手中妙笔固然可以书写千古美文,却不能让自己的国家有条不紊;他胸中之心固然可以直抒胸臆,却不能让自己的臣子归附于己。“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慨叹,真是妙手偶得。
他是一个文人,是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仅此而已。
梦醒之时,繁花散落满地,衬出一夜凄凉。那遍地的繁花是昨天的故事,而他也是昨天故事中的他,而现在,他不再是一位帝王,只是一名囚犯。他知道,他再也无法返回过去,返回梦中的'故国。作为一名亡国帝王,他的心中揣揣,欲哭无泪。
无奈,唯有借景消愁,独自站在小楼之上,他的身影在清冷的月光之中,飘然欲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回忆的思绪,如同一把时间无法锈损的宝剑,碰触着他心底隐秘的心弦,成为他心中苦苦的痛。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正是他内心深处的写照,他在这个世界上,迅疾而孤独,留下的,只是无限的感叹。
他眷恋着他所眷恋的一切,憎恨着他所憎恨着的一切,他选择了他能够选择的一切,他摒弃了他能够摒弃的一切。李煜啊,你虽富有如日,却苍白似月,迷茫如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梧桐的叶儿,静静地飘落,李煜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感到无尽的悲凉。他似水年华的梦啊,一瞬化为泡影,他的心情随风飘荡,他的心思也天各一方,思绪无常,正如同“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觉一般。
细细想啊,如果不是这亡国之痛,哪来的这千古佳句远扬;如果没有愁恨,又哪来的这优美诗词万古流芳。如烟的历史飘然散尽,碾落了烟尘,留下了李煜――还有他唯美的诗词。千百年来,至今回响不绝。
篇2:春花秋月何时了_初中记叙文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篇3: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煜的一生,如梦似幻,幽婉而悲伤。哀伤着,只听见一江不羁的春水,向东潺潺流去,叮咚着,却再没有那钟鼓的美乐;早春的一帘雨,阑珊春意,寒惊梦中之人,梦里的残影,温柔的,微波还在心头荡漾着,只是,可望不可即;仰望明月,月华如同一地洒满了的凄凉,映照着黑夜里的雕栏玉砌,回首,眼波扭转,只见朱红栏杆,却不知,月下之人已经黑鬓皆霜,白发苍苍。
李煜总是喜欢沉浸于他以前短暂的欢乐之中,从他那婉约而凄凄惨惨戚戚的诗词中便显而易见了。他总是在哀叹时光荏苒,光阴飞逝。
李煜,不是君临天下的王者,终究不是。
我希望他只是一个优柔寡断的词人,仅此而已。
可这只是我的希望而已。
其实他无心去做他的南唐国君,他没有强大的政治野心和对权利的强烈渴望。他只是希望一直过着被丝竹箜篌,紫盖香车,罗裙翠袖所充斥的日子。他只不过想享受舒心的生活,只不过想回转于悲戚的宋词之间,只不过想徘徊在短暂的梦境里。
天下人皆可,唯独,他不行。
残酷的皇权争夺终于结束了,最后这场荒诞的演出终于落幕,只剩下了李煜。李煜,这个杰出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他的.命运,就是如此的令人捉摸不透。
李煜,他终究是一个亡国之君。结局既然不会改变,于是,他选择了绝路,便开始了醉生梦死的日子。
夜夜笙歌。
李煜的梦境使他欲罢不能,梦境美好,却美得不真实。他的梦如同蜘蛛所精心编织的蛛网,丝丝缠绕,纠缠在了一起,他陷得太深了;他的梦似一场镜花水月,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而他却还在不停的寻求着;他的梦像一场无比绚烂的烟花,只是一晌贪欢,烟花易冷,终究也只是黄梁一枕,南柯一梦罢了。
林花谢了春红,的确太匆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却不知昨日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非凡的景象,现已不复从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她,是周娥皇。美得惊心动魄,美得令人垂涎欲滴。微微一笑,倾国倾城,六宫粉黛全无颜色,眼波流转,就连宋太宗赵光义都对她痴心一片。
而当厄运降临,李煜却只能苦苦凄叹。什么违命侯啊,只是虚名,只是那个时时让他心如刀绞痛不欲生的紧箍咒。
面对赵光义的好意,周娥皇笑了,坚定的笑了。自己的尊严和李煜的生命,她选择了后者。她为李煜撑起了最后的一片天。
思绪,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如同盘丝洞的妖精,喷涌出千万缕蛛丝,最终,只纠缠到了自己。
那代表着相思的红线啊,最终只成为了两人之间深深的羁绊。
李煜无心顾及赵匡胤的千军万马。他只沉浸在自己梦里的良辰美景中,如醉如痴。
他知道,一直都知道,死神越发近了的脚步。
他静静地等待着,只是继续做他的黄粱美梦,继续泼洒他寂寥的笔墨。
如果,他不是南唐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如果,他只是一个青衣素衫,放荡不羁的风流才子。江山才子两不干涉,也就没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
但,只是如果。
篇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篇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篇6: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篇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篇8:春花秋月何时了优秀作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优秀作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番春水向东流。
――题记
夜,深深,静静,沉沉。只有春水在流,只有清风在拂。
南唐灰飞烟灭了。亡国之君是李煜,词人李煜。
他不懂陈词滥调,也不会慨然正气,有的只有幽婉与凄楚,柔美与怜惜。他不会跟自己的臣子们诉苦,也不会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他只会去揣摩,去抒怀。
因此,他不配为帝,不配君临天下。
他手中的笔固然能绘出千古美文,但却不能使自己的国家有条不紊;他胸中的心固然能直抒胸臆,境界怀远,但他却无法使自己的臣子归附于心。“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作为大臣的感叹,真是妙手偶得。
他,只是个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仅此而已。
梦醒时,繁花散落了一夜的凄凉。那遍地的`花瓣是他昨天的故事,也是故事中昨天的他。如今的亡国之君,心中有踹踹,欲哭无泪。
无奈,唯有借景消愁,站在小楼上,有的只是回忆。那回忆的思绪啊,就像一把并未钝锈的剑,触碰着,便在心底成长为一种苦苦的痛。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它所能够选择的,它摒弃它所能够摒弃的。李煜啊,你富有如日,却苍白如月,迷茫如星啊!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梧桐的叶儿,柔和的飘落在地上,宁静的,宛若婴儿一样。他空倚在那里,感到无限的悲凉。他似水年华的梦,流淌,流淌。他的心情随风飘荡,心思却天各一方,思绪无常,如同那“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觉一般。
一个字:愁。
愁干了小溪,愁倒了苍天大树,只有月儿还在哭泣,哭泣。。。。。。( )
细细想啊,如果不是丢了江山,又哪来的千古佳句美名远扬;如果不是有了愁恨,又哪来的优美诗词万古流芳。如洪的历史滚滚而来,眨眼之间又将滚滚而去。碾走的只是往日烟尘,留下的是词人李煜――还有他那动情的诗词。千百年来,至今回响不绝: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番春水向东流
篇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资料
他走在经年辗转的日光长岸,面朝一片熏风花海开眼却是陡然失语,
她步上恍然如梦的暮雨斜桥,望向一束归水平流垂首已是别泪难收。
——题记
暮往朝来,春去夏长,年复一年又一年,韶华易老,容颜易改,时间,如指缝之间的风,吹着就过了。扑不到,追不回。三生石,三生缘,绕清风,缠丝线,似锦的年华,都有着各自如水的心事。一座城,一世红颜,盛开的曼陀罗,更恃旧时光。坠落是缺陷的出口,不以为开始,就是永远!五月春逝,放逐我们的断章,唇与唇的距离,依旧留香。人生薄凉,我们风轻云淡,渐行渐殇。时光剪影,灯火未央,在月色朦胧下,在洗尽铅华的季节里,遥望那些破碎了一地的誓言。
素色流年,单影只身,往事成伤。于我行走于美好的时光里,以一个孤寂的姿态,不喜不悲。彼岸的繁花,落落红尘,与你相逢,千年一梦,那一场不期然的梅雨,不经意的抬头,看见你,一袭青衫,执着四十八骨紫竹伞,走在蔓延青苔的青石板路上,敛眉轻笑,笑容似展蕊的四月梨花,纯白而明净,你路过炊烟袅袅的人家,空气中弥漫着年华沉淀的余香,突然的,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时节,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都道时光是一指流砂,苍老了一段美好年华。我将所有的心语静静躲藏,在笔下绽放如花。流光易逝,韶华过往,白白蹉跎了大好华光。东篱素笺,雁字锦书,尘世寂寞的你在轮回里覆雨翻云,于我,在百花深处的幽香中浅唱低吟,繁华似锦的流年,春秋几度交替,旧时的衣裳,终等不到曾经的玉骨留香,只有躲进那些水墨年华,描一段伤心成画,叹红尘一梦繁华尽,转眼云散烟消。清冷的文字,如我的心,独自绽放后,静静的凋零。红尘的街道,万千个路口,旧梦转瞬,今夕是何夕。相遇的缘,相知的份,有缘有份的相守,有缘无份的相望,总不由人意,浮动的暗香,偶尔飞过的蝴蝶,也只是隐约的想起。
曾以一朵花命名的故事,从纯洁的篇章开始绽放,翻至沧桑,写到落瓣累累。一脉情深,绕指成笔,刻入骨髓深处,藏在尘世之外。我以骄傲又悲伤的眼神,把那朵滴血的花,凝望成一幅散墨在湖上的画。那被风雨摇晃的距离,还横在遥遥的云端。是否真的会有一道七色彩虹,最后来把故事圆满?才能不枉这一程艰苦,百结愁肠。三生石旁,断肠水边,拾一片落叶,点点泪痕,穿越百年,依然坚挺的存在。穿越红尘的遥望,金碧辉煌的园中,风华绝代的'上演着那样的一个传奇。你在我的生命里已经留下了痕迹,我记住了你的喜欢。岁月在流逝。我们在老去。紫陌芊芊,陌上花已开,我们的距离。咫尺。或者天涯。唯愿与你相依。看岁月静好,
资料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最深的红尘里安之若素,记忆已随着那场盛开的桃花旧事悄然而至。如那年初见,楼台亭榭已是苍苔丛生,撷我满怀相思,凝成殷殷红豆,托明月清风相送,风扣门环,落花轻,往事却重,盛世繁华,你迢迢的涉水而来,以悄然颔首的微笑,扣响我人迹罕至的心扉,而衣衫下的风尘,水巷深处的倒影,闲余时茶气的氤氲,镂刻成岁月最真实的痕迹。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年少时,做过旖旎的梦,用一朵花修饰眼角,那些温暖如初的回忆,勾住了时光和过往,等待那些故事的发生,等你来挽起我染上薄霜的青丝。曾经的白马青衫,青青子衿,如今都已化作了印章之上的烟云小篆,盖落在我的词尾花笺,氤氲了我的双眸,淹没了极目所见的六合,我终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曾说旧时光是个美人,一点不错,尘世的尽头,云淡风清,波澜不惊,那美人明眸皓齿,巧笑嫣然,总让人忍不住频频回顾,红尘的梦,长不过生命,时光真的可以带走一切,回忆却又留住了一切,所谓的美丽,不过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朦胧,伊人已去,那笑靥沉淀在时光的缝隙,蜿蜒在水中央,静静无痕。
流年时光此去无依依,叹此芳华念此切切,悄然转身,追随你的步履,守望你的背影,前行的路上,我踽踽而行,神魂尽失,将喜怨嗔痴的独角戏,做成你身后的风景。熏陌之上,你间或回首的粲然一笑,是对我无言的相惜,还是放眼风物E览红尘的怡然?惴惴揣度,得失两患中,几度春秋翻飞过隙。若你我之缘未尽,陌上相逢时,只须擦肩,陌上花开,清新若梦,绾青纱,尘缘难测,尘缘亦难躲,于我不过这尘世间匆匆过客,偶尔驻足,偶尔回望,如我这般的女子,有一种酸楚,只能流进心底,有一种孤独,只能往返在人群里,有一种心境,无论如何也走不出去,有一种回忆,一辈子也无法忘记。如水般明澈,如诗般沉寂,沉睡在记忆中清丽的曲赋里,无力自拔。早知如此匆匆,当初何必相逢,这句话,被我研于残纸枯墨中,枯瘦的文字铺就十里桃花,青石板路,在枕水人家里沉醉的不知归路。
文字是呓语,是心灵在苍茫大地上的寂寂长鸣,悲欢已无从分辨,感动亦未曾泯灭,回头也只见烟水千重,梅落南山。梦在指尖生长繁衍,乱云飞渡,锦屏人远,千里烟波,落霞画船,一凝眸一回首间,便消得几生几世的眷恋。经年过往的记忆,伴着满城的桃花漫卷而来,已逝的流年,沉寂的心弦,行走于时光深处的别样女子,静默,安然。就象那花开葱茏,是以拍照琐记下恒久昌盛的景。而那花落的疼,也就慢慢隐匿清淡成黄昏光影里,关于他们说的,我们的故事,有些苍老。你用最昂贵的姿态买走了我的寂寞,沉淀在我轮回的路上。那些文字,苍白了我的岁月,丰盈了我的指尖,剩下的就是关于你的记忆。落叶铺满了过往,捡起离自己最近的那一片,细细刻上那个熟悉的名字。或许多年以后,翻开那一页,这张纸上只有一个寓言。关于你。关于我,关于红尘。
篇10:春花秋月何时了作文700字
告别了冰雪交融的冬季,也告别了艳阳高照的夏季,剩下的是最能让人陶醉的季节――春和秋。
大凡读过朱自清先生《春》的人,无不发出声声赞叹。“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是春天的活泼,是春花扇动着美丽衣裙的舞蹈;“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是春天的浪漫,是春花为生活增添的无限色彩。春天让人精神抖擞,春花更是那样生机勃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此乃刘禹锡《秋词》之诗句。如果说春天是山花烂漫之时,那么秋天就是月光璀璨之季。“一轮‘明月’铺水中”,举头望明月,低头仍望是明月;“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壶酒,一把杆,月下垂钓,不亦乐乎。
春花乃神物,秋月乃圣物,春花秋月则构成了天地之杰作。坐观其景,天下的美丽莫过于此。即便“会当凌绝顶”,或登“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海岛,仍觉春花秋月最宜人。每当我们赏春花,沐秋月之时便会产生悠然自得,飘飘欲仙的感觉。
春花历经风霜的洗礼,才更加美丽。秋月历经艳阳的考验,才更加皎洁。于是便有了花下不再寂寞,月下不再黑暗的'心境。
敢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乃年年有今时,岁岁有今朝。春天为一年之盛季,春花更是盛春的吉祥之物;秋天是一年之“金”,而秋月则是最放光的“金子”。春花秋月何时了,它久而不去,久而不消。春花秋月,永存于世。
“春风送暖入屠苏”,吹得繁花尽舞动;“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笑曰:永远。对,春花永远,秋月永远。它们的美丽永远!它们的诗韵永远!它们的精神永远!
篇11:春花秋月何时了作文850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番春水向东流。
夜,深深,静静,沉沉。只有春水在流,只有清风在拂。
南唐灰飞烟灭了。亡国之君是李煜,词人李煜。
他不懂陈词滥调,也不会慨然正气,有的只有幽婉与凄楚,柔美与怜惜。他不会跟自己的臣子们诉苦,也不会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他只会去揣摩,去抒怀。
因此,他不配为帝,不配君临天下。
他手中的笔固然能绘出千古美文,但却不能使自己的国家有条不紊;他胸中的心固然能直抒胸臆,境界怀远,但他却无法使自己的臣子归附于心。“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作为大臣的感叹,真是妙手偶得。
他,只是个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仅此而已。
梦醒时,繁花散落了一夜的凄凉。那遍地的花瓣是他昨天的故事,也是故事中昨天的他。如今的亡国之君,心中有踹踹,欲哭无泪。
无奈,唯有借景消愁,站在小楼上,有的只是回忆。那回忆的思绪啊,就像一把并未钝锈的剑,触碰着,便在心底成长为一种苦苦的痛。
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它所能够选择的,它摒弃它所能够摒弃的。李煜啊,你富有如日,却苍白如月,迷茫如星啊!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梧桐的叶儿,柔和的飘落在地上,宁静的,宛若婴儿一样。他空倚在那里,感到无限的悲凉。他似水年华的梦,流淌,流淌。他的心情随风飘荡,心思却天各一方,思绪无常,如同那“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觉一般。
一个字:愁。
愁干了小溪,愁倒了苍天大树,只有月儿还在哭泣,哭泣。。。。。。
细细想啊,如果不是丢了江山,又哪来的千古佳句美名远扬;如果不是有了愁恨,又哪来的优美诗词万古流芳。如洪的历史滚滚而来,眨眼之间又将滚滚而去。碾走的只是往日烟尘,留下的是词人李煜――还有他那动情的诗词。千百年来,至今回响不绝:
篇12:春花秋月何时了作文850字
注:李煜,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号钟山隐士。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高二:王麒媛
第3篇篇13:春花秋月何时了作文850字
一抹白影,寂寞地站在雕栏玉砌的'亭台间,流萤走火,他启口呢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题记
他是多才的男子,风度翩翩,洒脱自在,渴求凭山写诗,临水作画,无奈生于帝王之家,四海为家的梦想只好破灭。他只求于乱世繁华中做一位清闲自在的王爷,整日吟诗作对,赏月高歌,可命运再次同他开了一个玩笑:
他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他成了南唐的王。
有人利欲熏心,虎视着王位,不惜用千万白骨铸造帝王之梦。他却不愿独登高楼,傲视群峰,他只想做一个诗人,一个流浪于天地与自我的诗人。
他自登基以来,整日吟诗作画,不顾朝政。他的梦自二十五岁以来已破碎。为了安定,他对宋朝年年进贡,委曲求全,只求偏安一隅,过自己的生活。哪怕被改称江南国主,贬损朝仪,改变朝服,降封子弟他也甘心接受。工书善画,通晓音律的他却并没有如愿所偿。开宝七年的秋天,赵匡胤派大兵压境,两年的时间便攻破南唐。
国破。家亡。
他登临残破的城楼,凝望着千疮百孔的锦绣山河,几处未息的战火勾起了他嘴角苦涩的笑,一滴无语之泪自脸颊滑落,碎了他一生的繁华。
他被囚于开封,即使封侯,可也只是阶下囚。他常常自梦中惊醒,梦里他仍是那位英气潇洒,过着诗酒风流,富贵生活的帝王。可面前,只有凉于水的黑夜和冰冷黯淡的玉阶。他痛苦难当。窗外春意阑珊,帘外细雨潺潺,单薄的罗衾掩盖不住寒冷的夜色。他念起无限的江山,春色掩饰不住他的伤感,独自立于栏杆。江山不在,龙椅不在,唯有一江春水东逝。
东风又吹小楼,故国早已不堪入目,梧桐深院,有着多少离愁别绪。他叹,他怨,他恨。
当一杯毒酒来临时,他淡然笑之。这一世已错过太多太多。
他饮头而尽,嘴角溢出乌血,紧握手中的玉笛,他谨记:下一世,再与你浪迹天涯,自在一生。
篇14:春花秋月何时了杂文随笔
春花秋月何时了杂文随笔
我最喜爱初春时发了芽还未开出苞子的枝桠,以及深秋日子里枯黄光秃的枝叉,总觉得这二者中有着对死的凄凉和生的渴望的牵连。
秋天,叶落以后斑驳点点的枝干上透出一种古老的韵味,是“古道西风瘦马”旁边马致远倚着的枯藤;是民谣歌手和着一把破木吉他哼出的沙哑嗓音;是垂暮之年里老人的皱纹和蹒跚的脚步;是思念、是寂寥、是彷徨、是深墙里的二乔。
春天就不同了,春是青春、是欢乐、是团圆、是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时刻。春夜的鸟啼、春雨的细润、春花的烂漫、以及春心的萌动,一切都像春风吹皱了湖面,激起人心里千层的痒。像婴儿呱呱落地,是一个新的生命,是一段新的旅程。像嫩芽吐出的新绿,一抹新的色彩,一片新的绿茵。两者极其的相似,说不定你抬头仰望的那片叶子,就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你。
我有时在想,落叶也不是无情物,它只是被人为地添加了一种悲绪。相反,秋叶在树上挂了一季,美了一季,积蓄了一季的力量,最后以最美的姿态降落,也许降落的一瞬间,是它给自己演奏的生命赞歌。是悲壮的,是欣喜的。等来年,它还会挂在树上,像轮回一样,你说它们会不会有奈何桥,会不会有孟婆汤?
可人生截然相反,人比秋叶可惨的多,没有轮回,没有来生,死了就是死了,不会化作星星,也没有所谓的天堂地狱,甚至曾经在人世间的痕迹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抹得一干二净。幸运的话,你会有一座墓碑纪念你曾经来过。
人们常说: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或者不要怎样怎样。但说出这句话的同时,我们心里也清楚,来生这种东西是骗骗小孩子。(信教徒就另当别论了。)活着的几十年里我们和树叶一样,由小到大,由出生到死亡,一样经历风吹、雨打、日晒,一样努力汲取养分艰辛的生活,也一样没有选择的权利。
树叶不能决定它是成为橡树的叶、柳树的叶、还是杨树的叶。人类也对于生在东北,生在西南,生在牛棚还是生在宫廷里一样无力回天。这样看来大自然里的某些规律出奇得相似,它背后无形的手掌掌控着一切,北斗星移、江河湖泊,人间至味,魑魅魍魉,可这是谁的手,谁会晓得呢?
回到开头的春和秋的枝桠上来,为什么喜欢呢?我想了半天才理出一点头绪出来。
一是同样的人生历程让我觉得人类不是独生。出生和死亡,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恰好被春秋二季的枝干巧妙展现出来。仿佛看见了我们自己,它的四季诠释了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一生其实也不过是四季。
叶花和果实都生长在枝干上,从另一个方面讲,我觉得它们就是母亲,一年复一年地在自己身上孕育新的生命,供给它们营养,给予它们依托,除了母亲我再想不出别的词语来形容了。母爱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敬仰的吗?
说到这我竟然有些愧疚,我们讴歌自然,歌颂它的付出奉献。有时为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给予的一点恩惠高兴得手舞足蹈,然后认定世界充满爱。可我们却往往忽视掉周围,最亲近的人不求回报的付出。对别人无比宽容,对亲人却处处苛刻。这也许是人类的通病吧,就像永远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
春天来了,唱起来吧,跳起来吧,在这个属于生命的季节。
篇1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古诗赏析
lǐ yù
李煜
chūn huā qiū yuè hé shí le ?wǎng shì zhī duō shǎo 。xiǎo lóu zuó yè yòu dōng fēng ,gù guó bú kān huí shǒu yuè míng zhōng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diāo lán yù qì yīng yóu zài ,zhī shì zhū yán gǎi 。wèn jūn néng yǒu jǐ duō chóu ?qià sì yī jiāng chūn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古诗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篇16:哲理诗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鉴赏
作者:佚名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
作者:蒋雅云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蒋雅云)
【春花秋月何时了_初中记叙文】相关文章:
3.过年了记叙文
4.初中记叙文
6.何时是个头
8.期待_初中记叙文
9.广告_初中记叙文
10.初中记叙文7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