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
“一天到晚都好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
《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
《黄帝内经》有关眩晕的论述,《素问》主要有2篇,《灵枢》主要有3篇。
眩晕是“眩”和“晕”的总称。“眩”为眼花,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如坐车船之中,站立不稳或感觉外界景物旋转,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之为“眩晕”。眩晕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甚者猝倒等症状。
眩晕一证,始见于《黄帝内经》。有关眩晕的论述,《素问》主要有“至真要大论”、“六元正纪大论”;《灵枢》主要有“海论”篇、“口问”篇和“卫气”篇。由于历代医家偏重于对《素问》所论之眩晕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灵枢》所论之眩晕的研究,以致《素问》所论之眩晕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而对《灵枢》所论之眩晕却问津者甚少。《素问》所论之眩晕与《灵枢》所论之眩晕有何区别?略作探析如下。
1 《素问》眩晕之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素问》关于眩晕的记载主要见于“至真要大论”和“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但其所论对后世的影响,“六元正纪大论”远没有“至真要大论”大。《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句,原文“帝曰:愿问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岐伯回黄帝日共十九句,以致成为经典的“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放在第一条,对后世在中医学发展上发生巨大影响。金・刘完素对《黄帝内经》颇有研究,他受《素问》所论之眩晕的影响,主张以“风火”立论。他在《河间六书》中提出“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之观点。他认为须用滋阴潜阳之法治之。元・朱丹溪对眩晕理论有所创新,提出以“痰”立论,其经典论述为“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主张治拟祛痰为先。明・张介宾则提出以“虚”立论,《景岳全书》“眩运(晕)论”提出“无虚不能作眩”和“上虚则眩”两个观点,前一种观点属《紊问》所论之眩晕观点,后一种观点则是《灵枢》所论之眩晕的观点。在《素问》眩晕的影响下,上述医家创新了“风火论”、“痰论”、“虚论”,形成眩晕二大半学派,对后世治疗“眩晕”起到重要作用。
2 《炅枢》眩晕之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灵枢》有关眩晕的记载主要见于“海论”篇、“口问”篇和“卫气”篇。《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灵枢》所论之眩晕的关键是“髓海不足”、“上气不足”、“脑不满”和“上虚”,俨然一派“虚”象。从数量上看,《灵枢》有3篇论述眩晕的经文,但后世医家对其研究却甚少。唯独张介宾在《灵枢》所论之眩晕的基础上,独辟“无虚不能作眩”学说,竭力推崇“上虚则眩”观点,成为研究《灵枢》所论之眩晕第一人。他在“眩运(晕)论”中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兼火兼痰”一句显然是针对刘完素、朱丹溪而言。他认为刘完素、朱丹溪所创之“眩晕”学说,以一概全,忽略了《灵枢》“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论述。他说:“头痛之病。上实证也,头眩之病,上虚证也。”明确指出了“上虚”是致眩的根本。可见张介宾是研究《黄帝内经》的两栖人物,受《素问》所论之眩晕的影响,创立了“无虚不能作眩”学说,而受《灵枢》所论之眩晕的影响,推崇“上虚则眩”理论,成为研究《灵枢》所论之眩晕的半个学派。可遗憾的是后世医家只应用其“无虚不能作眩”说,而忽视了其“上虚则眩”论。
3 《素问》与《灵枢》所论之眩晕在病因上的异同
《素问》描述眩晕的病因是“风”与“郁”,而责之以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所有因“风”引起的眩晕,都与“肝”有关系。肝。五行中归属于木,木性条达,最恶抑郁,风属阳,常与火相伍,其性上炎,这就间接地指出了肝风、肝郁、肝阳,其实质是指肝风内动,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上扰清官,导致眩晕。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进一步明确指出,郁是病因。其脏在肝,肝气郁结,失于条达……,严重的则出现头晕、耳鸣、目眩等症状。可见《素问》眩晕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
而《灵枢》描述眩晕的病因与“气”和“虚”有关,其所病脏器在“髓海”、“脑”,脑为髓海,故实指“脑髓”。《灵枢・口问》篇认为:当向上推动之气不足,血无以上奉于脑,则髓因此而虚亏,导致耳因此而鸣、头因此而晕、目因此而眩。《灵枢・卫气》篇则更直接地指出“虚”就会导致眩晕,并且指出这个虚是“上虚”。《灵枢・海论》篇也明确指出,当脑髓虚亏的时候就会出现眩晕、耳鸣。可见《灵枢》所论之眩晕的病因是“虚”和“气”,中医学认为“气血同源”,实际上这个气已经包含了“血”,不难看出《灵枢》所论之眩晕是以气血辨证为基础的。
4 《素问》与《灵枢》所论之眩晕在病理上的异同
《素问》所论之眩晕,其病理表现可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实证见于肝火上炎,或肝郁化火,“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厥逆攻脑,清官受扰,而致头晕目眩;虚证多见于肾阴虚损,累及肝阴,以致肝肾阴亏,不能制约肝阳,出现肝阳上亢,虚风内动,头重身摇,而为头晕。
《灵枢》所论之眩晕,病理表现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髓海不足”,其实质是“上虚”。中医学认为,“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生成依赖于气,其运行靠气来推动,气的推动功能又靠血的.濡养,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上气不足,则血无以推动,故出现“髓海不足”,“脑为之不满”,髓海空虚,脑失濡养,眩晕也随之发生,即所谓“上虚则眩”。张介宾所言之“虚”,有标、本两层意思,一是标虚本不虚,二是标本俱虚。前者是体位概念上的,表明“上虚”不一定下也虚,属标虚本实之证;后者是标,本皆虚之证,即通常意义上的“无虚不能作眩”。《灵枢》所论之眩晕的核心在于“上虚”之眩,而并不是标、本俱虚之眩,这是《灵枢》所论之眩晕有别于《素问》所论之眩晕的地方。也是・《灵枢》所论之眩晕的真谛所在。
5 《素问》与《灵枢》所论之眩晕在治疗上的异同
关于眩晕的治疗,《素问》所论之眩晕以平肝、潜阳、熄风为治疗原则,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偏于阳虚者,治宜补肾助阳,以右归丸为主方偏于阴虚者,治宜补肾滋阴,以知柏地黄丸为主方;痰湿内阻者,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之。
《灵枢》所论之眩晕当以补虚为主,方有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左归丸、右归丸等。但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灵枢》所论之眩晕则与椎动脉供血不足十分相似。研究也~证实,眩晕病人经多普勒(TCD)检查,多数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其血流速呈减慢或增快表现。我们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3D-CTA)与椎动脉供血不足对照研究,发现75%的病人存在血管形态学的变化,表现为椎动脉闭塞不全、椎动脉痉挛、先天纤细、椎动脉走行异常、骨性因素压迫(包括骨质增生、骨质畸形、纤维束带牵拉)、椎动脉不规则狭窄等。这些现象与《灵枢》所论之眩晕相一致。因此,目前临床则更多地应用补气、活血、化瘀之法,以改善血管壁弹性,加快血液流速,有效地改善和增加脑组织的血液灌注量为目的。选用丹参、川芎,红花以活血化瘀;用葛根缓解血管痉挛;加大黄芪用量以补气,以助推血液上行,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来改善和消除眩晕症状。
篇2: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2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素问四气调神》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是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法于阴阳”,依照阴阳变化养生这是纲领,只有阴阳平衡,方能“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但其贵在阳密,阳气卫外,或偏亢或逆乱,或郁积或消烁,均可发病。故“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养生应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神志,起居有常。提出春时之气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肝志内生”;夏时之气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心志平和,气得以疏泄;秋时之气宜“早卧早起,……使秋气平,……使肺气清”;冬时之气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人体内的阳气运行,随着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养生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还要顺应一日之内体内阳气的运行规律,调节机体活动及作息时间。如《素问生气通天》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者,形乃困薄。”此外,善于养生之人,需外应天地阴阳,内守天元真气,并注意防御外邪。
3 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形神统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形体的统帅,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因此形神必须保持协调统一,这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详细论述了在四时炼养形体的同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如春季万物生发,要广步于庭以养形,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而养神;夏季蕃秀,夜卧早起养形,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以养神;秋季容平与鸡俱兴养形,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养神;冬季闭藏,早卧晚起养形,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养神。《灵枢本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此《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悦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健康的含义再不仅仅是身体上无痛苦,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对于健康尤显重要。
4 内存正气,避邪有时
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养生的前提。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体的正气和外界的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内经》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增强和保养人体正气,增强抵抗邪气的能力。因此增强正气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正气的范围很广,包括了人体脏腑的功能、情志的活动、气血的运行、经络的功能等,因此增强和保养正气的方法从内要调节饮食,锻炼形体,调摄精神,还是从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而达到“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
节制房事,保精护肾。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主要取决于肾气的强弱,也就突出了肾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支持满。”指出了节欲保精预防衰老的重要养生方法。所以养生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保精护肾,而保精护肾的关键在于节欲。
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酒为乐,以妄为常……,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和于术数,动则不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即适当运用之意;“术数”即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方法。通过些方法,可达培补正气之目的。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点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建立了医学养生学体系,主张人要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以全面摄养形与神。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
篇3:黄帝内经·素问之评热病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之评热病论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呜、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呜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篇4:《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四(四)
LS17——《脉度第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7—Q0108‖→‖LS10—D0417‖→‖SW57‖迁移说明:
1、原篇非独立论文,凑篇杂简,均宜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三《经脉》,即《灵枢.经脉》LS10—D0231“皆络脉也”句后,黄元御云:“经脉为里至末,旧误在《脉度》。”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3、迁入本论本位,其一以解雷公“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其二作为经脉、络脉、孙脉之定义和归纳,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08虚者用药以补之:
1、《内经注评》注:“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2、本句乃是对《经脉》十二脉项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句之强调和归纳。
SW60——《骨空论第六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0—Q0106→Q01084‖→‖LS10—D0231‖→‖SW57‖迁移说明:
1、本节与原篇《骨空论》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类经》置于九卷二十七经络类《任冲督脉为病》,独立成篇。张景岳归之于经络类,甚为明智;
3、《甲乙》置于卷二第二《奇经八脉》,独立成篇。“奇经八脉”,源自《难经二十八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皇甫谧据此分类;
4、《素问悬解》置于卷四《经络论》,并云:“旧本《经络论》是《皮部论》后文,王冰分为两篇,此篇旧误在《骨空论》中。详《皮部论》论十二正经,此篇论奇经三脉,征之《气府论》,亦前论十二正经,后论奇经三脉,则此是《经络论》无疑,取此篇以补之。”黄元御所言极是!自当从之。
5、所论十二经之外的任脉、冲脉、督脉,显见为经脉之论,整体迁入本论本位,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然终因本段乱简繁多,错综复杂,仍需有据分割、逐条精细处置。
‖SW60—Q01083‖→‖SW60—Q0106‖→‖SW57‖迁移说明:
1、本句所论为任脉走向,与原位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素问悬解》卷四《经络》置于SW60—Q0108“督脉者……贯脊属肾。”句后,黄元御云:“任、督本一脉,以前后而异名耳。”
3、王冰注:“自其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中央,并任脉之行,而云是督脉所系。由此言之,则任脉、冲脉、督脉名异而同体也。”
4、《类经》置于经络类九卷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并按曰:“此自小腹直上者,皆任脉之道,而本节列为督脉。《五音五味篇》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然则前亦督也,后亦任也,故启玄子引古经云:‘任脉循背谓之督脉,自小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由此言之,则是以背腹分阴阳而言任督,若三脉者,则名虽异而体则一耳,故曰任脉、冲脉、督脉,一源而三岐也。”
5、《黄帝内经》既分任、督、冲三脉,必有明确意义,此正所谓“循名究理”者也。而今三脉义岐,根在本篇经乱,然本句既言任脉之道,自当迁入本位,以集中论述。至于三脉确义纷争,存而待考。
‖SW60—Q01084‖→‖SW60—Q01071‖→‖SW57‖迁移说明:
1、显见乱简,需篇内迁,且遵循前述整体迁移说明;
2、《素问悬解》置于卷四《经络论》SW60—Q0106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句后,并注:“此脉从少腹而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便溺,名曰冲疝,其女子则不孕(女子胎妊,以任脉能孕也),癃痔遗溺嗌干,木郁莫泄则为癃,木郁后陷则为痔,风木陷泄则为遗溺,风木升扬则为嗌干,总缘任脉之阴盛,水寒而木郁也。”本节实为任脉相关论述,当从黄元御处置。
‖SW60—Q01071‖→‖SW60—Q01083‖→‖SW57‖迁移说明:
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十六字,原位《骨空论》SW60—Q0107“至胸中而散”之后,显见窜简,宜作篇内迁。
2、依后文文例,迁至《骨空论》SW60-Q0106“循面入目”句后,作为“任脉为病”之论。如此则上下两句,义理双通。
‖SW60—Q01073‖→‖SW60—Q01082‖→‖SW57‖迁移说明:
1、“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八字,原位Q01072“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句后、Q0108“督脉者”句前,依例可见其文意不属,宜迁出;
2、迁入本位,依前例集中论述督脉,义理相通。
Q0106起于中极之下:
1、《内经校释》注:“中极,穴名,在脐下四寸。”
2、张景岳注:“中极之下,即胞宫之所,任、冲、督三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之间。”
3、《甲乙》卷二第二(下),张玉萍注:“中极,任脉穴名,在曲骨上一寸。”
Q0107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
1、王冰注:“气街者,穴名也。在毛际两傍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言冲脉起于气街者,亦从少腹之内,与任脉并行,而至于是乃循腹也。何以言之?《针经》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
2、《类经》九巻二十七注:“冲脉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会于横骨大赫等十一穴,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言冲脉之前行者也。”
3、气街,有头街、胸街、腹街、胫街四街。此当从原作“气街”,解为腹街。
4、关于冲脉,《黄帝内经》另有如下重要论述:
A、《水热穴论》SW61—Q0408“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B、《灵枢.逆顺肥瘦》LS38-D1001→D1301;
C、《举痛论》SW39-Q0305;
D、《海论》LS33-Q0402;
E、《五音五味》LS65-Q0101。
Q01071男子内结七疝:
1、《内经校释》注:“指七种不同类型的疝气。”
2、《内经注评》注:“一般指寒疝、筋疝、水疝、气疝、血疝、狐疝、痜疝。”
3、“七疝”,诸说不一,存疑待考。
Q01071带下、瘕、聚:《内经校释》注:“带下,指赤、白带下。瘕,指癓瘕。聚,指积聚。”
Q01072逆气里急:
1、《素问悬解》卷四《经络论》注:“逆气而里急。”
2、《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注:“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故其气不顺,则膈塞逆气。血不和,则胸腹里急。”
3、异常邪气导致胸腹里急。
Q0107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1、《内经注评》注:“督脉发生病变,可致腰强痛反如折。王冰云:‘督脉,亦奇经也。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歧也,故经或谓冲脉为督脉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经脉流注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以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脊而上,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为病则带下瘕聚也。以冲脉侠脐而上,并少阴之经上至胸中,故冲脉为病则逆气里急也。以督脉上循脊里,故督脉为病则脊强反折也。”
2、《甲乙》卷二第二《奇经八脉》张玉萍注:“反折,脊向后反屈,即后世言反张。折,曲屈。”
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八字,详见迁移说明。
Q0108廷、孔:
1、王冰注:“系廷孔者,谓窍漏,近所谓前阴穴也,以其阴廷系属于中,故名之。”
2、《内经校释》注:“指尿道口。”
3、廷,《说文》:“廷,朝中也。”此即女性阴廷;孔,即女性阴道口。
Q0108篡:《内经校释》注:“前阴后阴之间,即会阴部。”
Q0108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本句与《经脉》LS10-D0215之少阴循行“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相重,明言督脉与足少阴肾经之络合关系。
Q01081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循膂络肾:本句与《经脉》LS10-D0213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部份相重,明言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络合关系。
Q01083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见迁移说明。
LS22—《癫狂第二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2—C0101‖→‖SW49—C0124‖→‖SW57‖迁移说明:
1、《癫狂》非独立论文,且本句与《癲狂》前后内容不属,显见窜简,宜迁出;
2、《内经校释》云:“关于本段文字,有人怀疑是它篇错简,与本篇内容无关,如《灵枢识》简按:‘此节与《癫狂》不相涉,必是古经残文。’,《甲乙》卷十二第四将本文列于足太阴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篇之‘目色赤者病在心……’句之前,详细推敲,与文义不属……因说法不一,各执其理,难于定论,故仍予以校释,存疑待考。”
3、《素问悬解》置于卷八《杂病》篇末,黄元御云:“目眦外决四句,误在《癫狂》。”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4、本句实乃《经脉》LS10—D0211太阳经条下“目内眦”、“目锐眦”之解论,镶嵌本位,依序并入相应解论,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0101眦:
1、《百度百科》:“其意为眼角,上下眼角的接合处。”
2、眦,zi1,《说文》:“眥,目厓也。”即眼睛四周。《癫狂》LS22-C0101句对目内眦、目外眦、目锐眦三者之定义,一目了然。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5:黄帝内经白话文:厥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厥论
黄帝问道:厥证有寒有热,是怎样形成的?岐伯答到:陽气衰竭与下,发为寒厥;陰气衰竭与下,发为热厥。黄帝问道:热厥证的发热,一般从足底开始,这是什麽道理?岐伯答到:陽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若陰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陽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足底发热。黄帝问道:寒厥证的厥冷,一般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麽道理?岐伯答道:陰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若陽经之气衰竭于下而陰经之气偏胜,就会导致从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这种厥冷,不是由于外寒的侵入,而是由于内里的陽虚所致。
黄帝问道:寒厥是损耗了何种精气而形成的?岐伯说:前陰是许多经脉聚汇之处,也是足太陰和足扬名经脉汇合之处。一般来说,人体在春夏季节是陽气偏多而陰气偏少,秋冬季节是陰气偏盛而陽气偏衰。有些人自恃体质强壮,在秋冬陽气偏衰的季节纵欲、过劳,使肾中精气耗损,精气亏虚于下而与上焦之气相,虽争亦不能迅速恢复,精气不断溢泄于下,元陽亦随之而虚,陽虚生内寒,陰寒之邪随从上争之气而上逆,便为寒厥。邪气停聚于中焦,是胃气虚衰,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一森灌营养经络,以致陽气日益亏损,陰寒之气肚胜于内,所以手足厥冷。
黄帝问道:热厥是怎样形成的?凤伯答道:酒入于胃,由于酒性标悍径行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而经脉反显得空虚。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陰经亏虚;陰津亏虚则标悍的酒热之气乘虚入扰于内,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陰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陰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的酒醉或饱食太过之后行房纵欲,致使酒食之气郁居于脾中不得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酝酿成热,热盛于中焦,进而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性是标悍浓烈的,肾的精气必受其损伤而日益虚衰,陰虚陽胜,形成陽气独盛于内的局面,所以手足发热。
黄帝问道:厥证有的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什麽道理?岐伯答道:下部之气充盛于上,下部就空虚,下部气虚则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胀满;陽气偏盛于上,若下部之气又并聚于上,则气机失常而逆乱,气机逆乱则扰乱陽气,陽气逆乱就不醒人事了。黄帝道:对!
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病态表现。岐伯说:太陽经厥证,上为头肿发重,下为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扬名经厥证,可出现疯癫样表现,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神志模糊,出现幻觉,胡言乱语。少陽经厥证,可见到突然性耳聋,面颊肿而发热,两胁疼痛,小腿不能运动。太陰经厥证,可见到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少陰经厥证,可出现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痛。厥陰经厥证,可见到少腹肿痛,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喜欢采取屈膝的体位睡卧,前陰萎缩而肿,小腿内侧发热。厥证的治则是: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本经自生病,不是受他经虚实证影响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足太陰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集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若足三陰经都发生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容易鼻出血,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足少陽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若发惊,就会死亡。足扬名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发热,容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陰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当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厥陰和手少陰经的经气厥逆,心痛连及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症。手太陽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手扬名经和手少陽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部痹塞,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当取主病的本经腧穴治疗。
附原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陽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陽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陰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下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陽气多而陰气少,秋冬则陰气盛而陽气衰。此人者质壮,经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陽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陽气日损,陰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气虚则陽气入,陽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剽悍,肾气有衰,陽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气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陽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陽气乱,陽气乱则不知人也。帝曰:善。
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陽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陽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陽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胫不可以运。太陰之厥,则腹满脘胀,后不利,于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陰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陰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陰缩肿,胫内热。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陰厥逆,胫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陽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陽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陰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陽明、少陽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篇6:黄帝内经白话文:气穴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气穴论
黄帝内经的气穴论是讲什么的呢?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体 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听你详尽的讲讲。岐伯再次鞠躬回答说: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若不是圣帝,谁能穷究这些深奥的道理,因此请允许我将气穴的部位都一一讲出来。黄帝拱手谦逊退让地说:先生对我讲的道理,使我很受启发,虽然我尚未看到其具体部位,未听到其具体的数字,然而已经使我耳聪目明的领会了。
岐伯说:你领会的如此深刻,这真是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黄帝说道: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说气穴之数理可以开阔人的意识,现在我向你所询问的是气穴的数理,主要是开发蒙昧和解除疑惑,,还谈不到什麽深奥的理论。然而我希望听先生将气穴的部位尽情地全都讲出来,使我能了解他的意义,并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传授于人。岐伯再拜而起说:我现在就谈吧!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其治疗方法应取任脉的天突穴和督脉的中枢穴,以及上纪下纪。
上纪就是胃脘部的.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盖背在后为陽,胸在前为陰,经脉斜系于陰陽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背相引而痹涩,胸胁痛得不敢呼吸,不能仰卧,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若经脉的邪气盛买则溢于络,此络从尻脉开始斜出,络胸胁部,支心贯穿横膈,上肩而至天突,再斜下肩交 于背部第十椎节之下,所以取此处穴位治疗。
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和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六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俞,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治热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五脏在背部脊椎两旁各有五穴,二五共十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共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贞二穴,窨门一穴,神阙一穴,胸腧左右共十二穴,大杼二穴,膺俞左右共十二穴,分肉二穴,交 信、跗陽左右共四穴,照海,申脉左右共四穴。治诸水病的五十七穴,皆在诸经的分肉之间;治热病的五十九穴,皆在精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穴,在两膝关节的外侧,为足少陽胆经的陽关左右共二穴。大禁之穴是天府下五寸处的五里穴。以上凡三百六十五穴都是针刺的部位。
黄帝说道: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即是行针刺的处所,还想听听孙络与溪谷是否也与一岁相应呢?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经就会产生奇病,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危,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鞋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文其是否是穴会之处。
黄帝说:好。好象听听溪骨之会合是怎样的。岐伯说: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谷,娇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间,溪谷会合的部位,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若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营卫不能畅行,必将郁热腐肉成脓,内则消烁骨髓,外则可溃大肉,若邪六连于关节肌腠,必使髓液皆溃为脓,而使筋骨败坏。
若寒邪所客,积留而不去,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以致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得伸展,内则发生骨痹,外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连溪骨所致。溪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以应于一岁。若是邪在皮毛孙络的小痹,则邪气随脉往来无定,用微针即可治疗,方法与刺孙络是一样的。黄帝乃避退左右起身再拜说道:今天承你启发,以解除了我的疑惑,应把它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拿出传人。于是将它藏于金兰之室,提名叫做“气削所在”。岐伯说:孙络之脉是属于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也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
附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岐伯曰:此所为“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 十椎下。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陽二穴,肩贞二穴,喑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陰陽跷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帝: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写无怠,以通荣卫,见而写之,无问所会。帝曰:善。
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囷,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婬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宝,署曰:“气穴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写于中者十脉
篇7:黄帝内经素问:风论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
《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内容是博大精深的。
风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翻译】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翻译】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原文】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翻译】风邪由扬名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
【原文】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府,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翻译】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也有的叫寒热。
【原文】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翻译】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原文】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翻译】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逾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原文】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翻译】黄帝问道:五脏风证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
【原文】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白并)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翻译】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
【原文】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翻译】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躁,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
【原文】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翻译】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
【原文】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翻译】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
【原文】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疒龍)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火台),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翻译】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疣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加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
【原文】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翻译】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作胀满,如少穿衣,腹即脘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
【原文】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翻译】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
【原文】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翻译】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侵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
【原文】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翻译】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
【原文】帝曰:善。
【翻译】黄帝道:讲得好!
【《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相关文章:
6.黄帝内经简介
7.黄帝内经读后感
8.解读黄帝内经
10.眩晕的护理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