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
“晚风与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六)
LS19——《四时气第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9—Q0102‖=→‖SW36—C0510‖→‖SW35‖迁移说明:
1、所论与《四时气》前后文意不属,碎片,凑简成篇,当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八《杂病》,拘泥于素灵分类,黄氏亦有无奈;
3、本句“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与《刺疟篇》SW36—C0510“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句重简,迁入本位,主题相符,义理相通。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Q0102五十九痏:详见《水热穴论》SW61-Q0901热俞五十九痏具论,其分布为:头上:5×5=25穴;背胸中:大杼、膺俞、缺盆、背俞,4×2=8穴;胃中:气街、三里、上巨虚、下巨虚,4×2=8穴;四肢:云门、顒骨、委中、髓空,4×2=8穴;五脏:肝、心、脾、肺、肾俞傍,5×2=10穴。五十九痏,具矣!
LS79——《岁露论第七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9—D0101‖→‖SW35—Q0203‖迁移说明:
1、帝问与《岁露论》主题及文意无关,显见窜简,宜迁出;
2、《灵枢悬解》将LS79—D0101→D0401段置于卷八《贼风篇》,黄元御云:“此与《素问.疟论》同。(此段旧误在《岁露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帝问“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之迁入,使《疟论》之帝问伯答前后呼应,文意相贯,而《疟论》后文正是帝问之解论。故此帝问迁入,充分必要。
‖LS79—Q0101‖≈→‖SW35—Q0402‖迁移说明:
1、迁出所论为卫气与疾病,与原篇《岁露论》主题无关,显见窜简,宜迁出;
2、《灵枢悬解》卷八将LS79—D0101→D0401段置于《贼风篇》,并云:“此与《素问.疟论》同。(此段旧误在《岁露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迁入部分与迁入位所论相同,大量重简更为迁入之强信。
‖LS79—Q0102‖≈→‖SW35—Q0404‖迁移说明:
同Q0101;
‖LS79—D0201‖≈→‖SW35—D0501‖迁移说明:
1、同Q0101;
2、《内经校释》云:“本节‘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的意义,详见于《素问》疟论,附录于此,以供参考。”其对本节与《疟论》之关联密切,已有所识。
‖LS79—Q0201‖≈→‖SW35—Q0502‖迁移说明:
同Q0101;
‖LS79—Q0201(岐伯曰)‖→‖SW35—Q0204‖迁移说明:
1、同Q0101;
2、迁入后,《疟论》之“岐伯曰”有所重出,故“岐伯曰”三字,迁出无妨;
3、迁入后,正补前文帝问之后“岐伯曰”三字之缺,以完善帝问伯答形式。据“风之与疟,相似同类”、“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可知:风之与疟,病理有别,合并于此,利于对照。
‖LS79—D0301‖≈→‖SW35—D0601‖迁移说明:
同Q0101。
‖LS79—Q0301‖≈→‖SW35—Q0601‖迁移说明:
同Q0101。
‖LS79—D0401‖≈→‖SW35—D0701‖迁移说明:
同Q0101。
D0101经言:经言内容为“夏日伤暑,秋病疟。”《黄帝内经》全书,与该句引用相近者,尚有多处:
1、《疟论》SW35—D1301“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2、《生气通天论》SW03—Q0106“夏伤于暑,秋生痎疟。”
3、《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11“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4、《岁露论》LS79—D0101“夏日伤暑,秋病疟。”
据此可知:所引“经言”,首出于《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11句。
Q0101膂:lv3,脊梁骨。
Q0101晏:an4,晚,迟;湘楚方言中,迟了、晚了,即谓晏(an4)。
Q0102二十一日、二十二日:
1、本节“二十一日”,与《疟论》SW35—Q0403“二十五日”有异,显见有误;
2、从风府而下脊背,每日一节,椎节共24节,当是25日到达尾骶,故译从《疟论》“二十五日”之正论。
3、“二十二日”,同理可知:当为“二十六日”。译从《疟论》“二十六日”之正论。
Q0102伏冲之脉:即《岁露论》SW35—Q0403“伏膂之脉。”
Q0102募原:《内经校释》注:“王冰注:‘谓膈膜之原系’……募原亦称膜原。如《举痛论》之膜原,《太素》卷二十七《邪客》则作‘募原’,《灵枢》百病始生篇、《太素》卷二十七邪传、《甲乙》卷八第二均作‘募原’,是知募、膜为通假字。”
Q0201节:
1、《内经校释》注:“《太素》卷二十五疟解、《病源》卷十一疟病候并无。马莳:‘节字衍。’”
2、与《疟论》LS79—Q0502“所合”有异,然其意甚明,当相参,不可删。本句“所舍节”之节,宜解为骨节。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2:《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五)
SW36——《刺疟篇第三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36─C0101→C0510‖→‖SW35—Q1003‖迁移说明:
1、原篇《刺疟》无问无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五置于《十二疟》,肖延平按:“此篇自‘足太阳疟’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六《刺疟篇》。篇首‘疟而不渴’至‘为五十九刺。’《素问.刺疟篇》,编次在后。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七第五,又见《巢氏物语》卷十一《疟病诸候》,惟编次小异。”
3、对于《刺疟篇》C0304→C0401句,《新校正》云:“详从前‘疟脉满大’至此,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续于此也。”王冰处置,甚是;
4、《甲乙》置于卷七第五《阴阳相移发三疟》,接于《疟论》SW35—D0101→Q1504之后,从皇甫谧之疟论分类;
5、所论为丰富的十二疟病态及刺法,接入《刺疟篇》帝问“攻之奈何?早晏何如?”之后,帝问伯答相合,与《疟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0101熇熇暍暍:
1、《内经注评》注:“形容热势很盛。”
2、马莳注:“仲景以暑症为暍,而此云暍暍者,其热似暑证之热也。”
3、熇,he4,热;暍,ye1,《说文》:“暍,伤暑也。”极热状。熇熇暍暍,热如伤暑状。
C0101郄中:
1、《内经校释》注:“即委中穴,在膝弯中央横纹处。”
2、《素问悬解》注:“郄中即太阳之委中,在腘外廉,微动应手。”
C0102【亻亦】:yi4,无力。
C0102惕惕然:
1、《内经校释》注:“惕惕然,恐惧的样子。”
2、《玉篇》:“惕,惧也。”即畏惧。
C0103洒淅洒淅:
1、《内经校释》注:“恶寒战慄的样子。”
2、黄元御注:“洒淅,寒栗之貌。”
2、洒淅洒淅,哆哆嗦嗦寒颤。
C0104大息:《内经校释》注:“即太息,指深长的呼吸。古无太字,大即太。”
C0104多寒热:《内经校释》校:“《甲乙》卷七第五作‘多寒少热’。”并译作:“多发寒热而汗出。”
C0105牖:
1、《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2、《百度百科》云:“秦多用牖,窗少见。”
C0106癃:据《宣明五气篇》SW23—C0102“膀胱不利,为癃”可知:“癃”,即膀胱不利;“小便不利”,言尿道不畅;故“小便不利”与“癃”,不可混为一谈。
C0106意恐惧:
1、《内经校释》注:“张志聪注:‘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经云:肝气虚则恐,盖肝脏之神魂不足,故意恐惧也’。”
2、《素问悬解》注:“肾主恐,木陷于水,则意常恐惧,是其肝气不足(《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也)。”
2、因“肝藏魂”、“肝气虚则恐”,故译作“惊魂不定”。
C0106悒悒:悒,yi4,不畅状;《内经校释》译:“腹中悒悒不畅。”
C0201寒热甚:《素问悬解》卷八《刺疟》作“寒甚则热。”其义顺,译从其意。
C0205宛转:马莳注:“宛转而难于转身也。”
C0205眴眴然:
1、马莳注:“目眴眴然,水亏则火盛,故目不明也。”
2、眴,xuan4,通眩。眴眴然,即视力模糊。
C0206且:将(副词)。如《淮南子》:“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
C0206支满、腹大:
1、《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食则中脘壅塞,甲木莫降则左胁支满,辛金莫降则右胁支满。腹大者,胃气胀满也。”
2、支满、腹大,即两胁支满、腹部膨大。
C0206横脉:
1、黄元御注:“刺足阳明,解溪也,足太阴横脉,商丘也。”
2、王冰注:“横脉,谓足内踝前斜过大脉,则太阴之经脉也。”
3、横者,络也,横脉者,络脉也。
C0301跗:fu1,通肤,足背皮肤。
C0303刺背俞:《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宜刺足太阳之背俞,以泄其阳。”
C0303伍胠俞:
1、《内经注评》注:“伍应作五。即魄门、神堂、魂门、意舍、志定。”
2、张景岳注:“胠者,胁也,五脏俞傍之穴,以其傍开近胁,故曰五胠俞。”
3、《内经校释》注:“伍胠俞,诸说不一。杨上善指为‘两胁下胠中之输有疗疮者。’王冰、马莳均指为譩譆。吴昆指为魄户、神堂、譩譆、高关、魂门五穴,张介宾、张志聪均指为魂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五穴,不知孰是,今并存之。”
4、胠,qu1。黄元御注:“用中针,取其傍五胠之俞各一,谓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五穴。《水热穴论》:‘五胠俞,旁五,以泄五脏之热’,即谓此也。胠,胁也,其俞旁通胁肋,故曰旁五胠俞,即旁胠五俞也。”
C0303 刺指井:
1、王冰注:“刺指井,谓刺至阴。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韮叶,足太阳井也。”
2、《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刺足太阳之指井(至阴),以泄之寒水也。”
C0304疟脉,满大……适行,至于血也:
1、《内经校释》注:“《新校正》云:‘详此条从疟脉满大至此注终,文注共五十五字,当从删削,经文与次前经文重复,王氏随而注之,别无义例,不若士安(即皇甫谧)之精审不复出也。’《甲乙》卷七第五无此条。元刻本,道藏本无‘至’字”。
2、看似重简,实为解论,王冰甚是,不可删削。
C0401先发如食顷:《内经校释》译:“一般在病还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间进行治疗。”
C0404舌下两脉:
1、《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舌下两脉者,任脉之廉泉也。”
2、后文C0405“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即为本解。
C0507刺三阳经背俞之血:《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谓足太阳之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也。(六腑之俞,是手足三阳经之气通于背而出于足太阳之经者,故曰三阳经背俞之血也。)”
C0508胻:即【骨行】,heng2, 小腿。
C0508鑱针:鑱,chan2,九针第一针名,详见《九针论》。
C0508绝骨:
1、《内经校释》译:“绝骨穴。”
2、据《针灸大成》云:“又名悬钟。足少阴胆经。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凹陷处。
3、《素问悬解》注:“针足少阳之绝骨,出血立已。绝骨本名悬钟。”
C0509至阴:
1、《内经校释》注:“刺后原有‘至阴’二字,《甲乙》卷七第五、《太素》卷二十五十二疟均无此二字,以此于义为顺,据删。”
2、仍从原作,未敢妄删。据《人体经络使用图册》可知:“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
C0510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1、《素问悬解》卷八《刺疟》注:“湿疟汗不出,郁热内蒸,当按热病五十九俞,用五十九刺之法,使之汗泄而热退。详见《水热穴论》。”
2、本句与《四时气》LS19—Q0102“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重简,参见《四时气》LS19-Q0102之注。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3:《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二)
‖LS79—Q0201‖≈→‖SW35—Q0502‖LS79—Q0201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风气袭击并无恒常部位,卫气所到之处,必然张开腠理,邪气入驻之骨节,就是发病之所。
D0601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黄帝说:说得好!那风病和疟疾,相似同类。而唯独风病常发,疟疾却时发时休。为什么?
‖LS79—D0301‖≈→‖SW35—D0601‖LS79—D0301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待以时休,何也?
黄帝说:说得好!那风病与疟疾,相似同类。而风病时常发作,疟疾却时发时休。为什么?
Q0601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岐伯说:风病滞留身体,所以常发。疟之邪气跟随经络,深沉在内削弱体质,所以卫气有应才能发作。
‖LS79—Q0301‖≈→‖SW35—Q0601‖LS79—Q0301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岐伯说:风气滞留身体,疟之邪气跟随经络,深沉在内削弱体质。所以卫气有应才能发作。
‖LS79—D0401‖≈→‖SW35—D0701‖LS79—D0401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SW35—D0701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
黄帝问:疟疾,先寒而后热,为什么?
Q0701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岐伯说:夏天伤于酷暑,大汗淋淋,腠理张开,因夏天遇到沧凉之水,寒气藏于腠理、皮肤之内,到秋天伤于风气,就有疟疾形成了。
Q0702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
这寒气,是内伤营血之气;风气,是外伤卫气之气。
Q0703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先伤于寒气,而后伤于热风,所以先寒而后热,疟疾按时发作,病名为寒疟。
D0801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黄帝说:疟疾先热而后寒,为什么?
Q0801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岐伯说:这是先伤于热风,而后伤于寒气,所以先热而后寒,也是按时发作,病名为温疟。
Q0802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其中只热而不寒者,是寒气先消失,唯有热气发作,就会少气、心烦郁闷,手足发热而想呕,病名为瘅疟。
D0901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
黄帝说:那《根结》经文说:有余者泻它,不足者补它。而今发热是热量有余,发寒是热量不足,这疟疾发寒时,热汤、火烤不能暖身,到其发热时,冰水不能降温,这就都属有余、不足之类。
D0902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就在此时,良医不能止住寒热,必待寒热自衰才可针刺,这是什么原因?想听您解说。
Q0901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岐伯说:《逆顺》经文说:勿刺熇熇之热病,勿刺浑浑之经脉,勿刺漉漉之大汗。所以病情异常时,不可盲目刺治。
Q0902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这疟疾初发时,热气集中于体内,就在此时,体表热气少而寒气多,体外无热气,所以先寒而颤慄。当寒气异常至极,就会再度体表发热,热气与寒气重新集中体外,就会寒气少而热气多,所以先热而口渴。
Q0903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这疟疾,集中于体表就是热气胜出,集中于体内就是寒气胜出,寒气胜出就发寒,热气胜出就发热。
Q0904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疟疾,风寒之气不会常胜,病到极点就会再发。病发之时,如火烤之热,如风雨势不可挡。
Q0905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所以《逆顺》经文说:疾病正盛之时,不可盲目刺治,因其病势已衰,治疗必获大功。就是这意思。
Q0906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末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
这疟疾未发之时,寒气尚未集中体表,热气尚未集中体内,据此先行调理,正气得以安定,邪气就会逃遁。
Q0907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所以医师不能治已发之疟,因其病气异常。
D1001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黄帝说:说得好!怎样治疗?治疗时机之早晚,如何?
Q1001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岐伯说:疟疾将发时,寒热将要转移时,必从四肢末端开始。
Q1002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
热气已经挫伤,寒气顺势而来,所以在发作之前,牢牢捆束四肢末端,令邪气不得进入,寒气不得外出。
Q1003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审慎观察,发现孙络甚为坚实且有血络,都要刺出,这就是氧气离去而血气未得亲和。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4:《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三)
‖SW36─C0101→C0510‖→‖SW35—Q1003‖SW36—C0101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太阳膀胱经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部发起,先寒后热,热如伤暑状,退热后汗还出,难以治愈。宜刺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出血。
C0102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少阳胆经之疟,令人身体、笨拙、松懈、无力,寒气不太重,热气不太重,厌恶见人,见人心存畏惧,热气多时汗更多。宜刺足少阳胆经。
C0103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阳明胃经之疟,令人先发寒,哆哆嗦嗦寒颤,发寒甚久就发热,热退汗出后,乐见太阳、月亮、星光、火焰,胃气就觉爽快。宜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穴位。
C0104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大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阴脾经之疟,令人闷闷不乐、好深长呼吸、无食欲、多发寒热而汗出,疟来就易呕,呕完才会疟衰,立即刺足太阴脾经。
C0105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少阴肾经之疟,令人呕吐厉害、多发寒热、热多寒少、要关门闭户静处,此病难以治愈。
C0106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足厥阴肝经之疟,令人腰痛、小腹撑满、小便不利,状如膀胱不利之隆起,却非膀胱不利。尿频,惊魂不定,肝气不足,腹内悒悒不畅,宜刺足厥阴肝经。
C0201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肺疟,令人心寒、太寒即发热、热稍缓解易受惊,如眼有见可怕幻象。宜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C0202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心疟,令人很烦心,想得凉水,反又多寒,不是很热。宜刺手少阴心经。
C0203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肝疟,令人面色青青、叹息,其状如死人。宜刺足厥阴肝经,出血。
C0204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疟,令人发寒,腹内痛,发热就会肠鸣,肠鸣之后汗出。宜刺足太阴脾经。
C0205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肾疟,令人冷得哆哆嗦嗦,腰部、脊椎痛,难于转侧,大便困难,视力模糊,手足发寒。宜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C0206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疟,令人将病时,易生饿感却不能进食,进食即两胁支满、腹部膨大。宜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络脉,出血。
C0301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疟疾发作身体刚热时,刺足背上动脉,开大针孔,刺其出血,立马降温;
C0302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疾发作刚要发寒时,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C0303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疾脉满、脉动洪大,急刺背部俞穴,用中等针,靠近五胠俞各刺一次,根据患者肥瘦,确定出血多少。疟疾脉动小、实,急灸小腿足少阴肾经,刺足太阳经指端井穴。
C0304【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疾脉满、脉动洪大,急刺背部俞穴,作用在五胠俞穴、背部俞穴各一次,根据肥瘦行刺,直至血出。
C0305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疟疾脉动迟缓、洪大,脉虚的,适宜用药,不宜用针。
C0401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凡治疟疾,在发作前约一顿饭时间,才可用于治疗,超时就失去了时机。
C0402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各种疟疾,而脉动不明,当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疟疾必愈;发现身上先有赤色小豆状血络者,尽量刺出血。
C0403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十二种疟疾,发作各不同时,观察疟疾症状,用于明确病之所在经脉。
C0404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疟疾发作前,约一顿饭时间针刺,一刺就会病衰,二刺就会好转,三刺就会病愈;如果不愈,刺舌下两脉之廉泉穴出血;如再不愈,刺膝窝内盛经出血,再刺项部以下、脊椎两边背俞,必能痊愈。
C0405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舌下两脉,是指廉泉穴。
C0501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刺疟疾,必先问明疟疾之初发病位,先刺初发病位:
C0502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先发于头痛及头沉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出血。
C0503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先发于项、背痛者,先刺项部和背部。
C0504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
先发于腰脊痛者,先刺膝窝内委中穴,出血。
C0505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先发于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十指间穴位。
C0506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先发于足胫酸痛的,先刺足阳明胃经十趾间穴位,出血。
C0507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风疟,其疟发作就出汗、畏风,刺足太阳经背俞之血络。
C0508【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小腿酸痛剧烈,按之疼痛难忍,名为胕髓病。用鑱针刺绝骨处,出血,立即痊愈。
C0509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身体稍痛,刺足太阳膀胱经至阴穴、诸阴经之井穴,勿出血,隔日刺一次。
C0510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疟疾,不渴,隔日而发作,刺足太阳膀胱经;口渴且隔日发作,刺足少阳胆经;温疟,汗不出,施热俞五十九刺。
‖LS19—Q0102‖=→‖SW36—C0510‖→‖SW35‖LS19—Q0102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
温疟,汗不出,施热俞五十九刺。
SW35—D1101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黄帝问:疟疾不发,其相应特征如何?
Q1101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
岐伯说:疟疾,必定是寒热盛虚交替,正当疟气所在部位。病在体表,就会发热而脉动狂躁;病在体内,就会发寒而脉动沉静;
Q1102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疟疾至极就会寒热之气都衰,卫气离散,所以疟病得休;卫气聚集,就有疟病复发。
D1201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黄帝问:疟疾隔两日或数日发作,有的口渴有的不渴,这是什么原因?
Q1201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岐伯说:疟疾隔两日或数日发作,是邪气与卫气客居六腑,而卫气与邪气有时差,两者不得会合,所以是得休数日才发。疟疾,是寒热气交替胜出的结果,有的严重有的不重,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D1301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黄帝说:《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夏天伤于暑气,秋天必病疟疾。而今疟疾不一定应在秋天,为什么?
Q1301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岐伯说:这是四时病之规律。疟疾症状异常,是指与应四时病态不符。如秋天发病者太寒,冬天发病者不太寒,春天发病者畏风,夏天发病者多汗。
D1401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黄帝问:这疟病分温疟与寒疟,却都安于病位,藏于什么脏器?
Q1401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
岐伯说:温疟,得之于冬天,中于风寒,邪气藏于骨髓之内,到春天就温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发外出。
Q1402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因为遭遇酷暑,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或因劳作用力,邪气与汗液都被排出。此病是邪气藏于肾脏,疟疾先发体内,而后移至体表。
Q1403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如此情形,是体内热量少而体表热量多,热量多就要发热了;热衰之后就有寒气来复,寒气来复热量就少,热量少就要发寒了。所以先热而后寒,病名为温疟。
D1501帝曰:瘅疟,何如?
黄帝问:瘅疟,病理如何?
Q1501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
岐伯说:瘅疟,是肺部素有积热,热气遍布全身,厥逆上冲,体内热气实盛而不外泄。
Q1502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
因有劳作用力,腠理张开,风寒二气滞留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作。
Q1503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
发作就会热气旺盛,热气旺盛却不衰退就发病了。寒气不能到达体内,所以只热而不寒。
Q1504邪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热气入内藏于心脏,而在外滞留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所以定义为瘅疟。
D1601帝曰:善!
黄帝说:说得好!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5:《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四)
SW35——《疟论篇第三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痎:
1、《素问直解》注:“痎疟,阴疟也。《生气通天论》云:‘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帝问痎疟皆生于风,谓痎疟不必尽生于暑,而有生于风者。‘痎’,阴疟也;‘疟’,阳疟也,故曰皆也。”
2、《内经注评》注:“马莳,痎,音皆,后世从痎,误也。痎疟者,疟之总称也。王冰以为老疟,不必然。痎疟皆生于一风,则皆字一字,凡寒疟、温疟、瘅疟,不分每月、每间、三日,皆可称为痎疟也。”
3、痎,jie1。据《说文》:“二日一发疟”、《百度百科》云:“指隔日发作的疟疾,引申指两日一次之事。如痎疟、痎市(隔日一次的集市)。”及《疟论》后文所述可知:当从《说文》之解。
D0101蓄作:
1、姚春鹏注:“不发谓之蓄,发作谓之作。”
2、蓄,蓄积,即《岁露论》LS79—Q0102之“稸积”。
Q0201阴、阳上下交争:
1、《类经》十六卷四十八注:“阳气者,下行极而上;阴气者,上行极而下,邪气入之,则阴阳上下交争矣。”
2、《素问悬解》注:“疟之发也,阴气不和于阳,阳气不和于阴,故阴阳上下交争。阳争于上,则阳实阴虚;阴争于下,则阴实阳虚;上下交争,则虚实更作;交争更作,则阴阳相移也。”
3、阴者,寒气也;阳者,热气也。即寒气、热气上下争胜。
Q0201虚实更作:姚春鹏注:“阴阳交争,阴胜则阳虚,阳胜则阴虚,疟疾发作时,阴阳更替相胜,故有寒有热,虚实更作。”
Q0201阴阳相移也:姚春鹏注:“阳并于阴,阴并于阳,虚实互相移易转化。”
Q0202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1、姚春鹏注:“阳明主肌肉,其经脉交于颔下,故虚则恶寒战栗而颔动。”
2、《内经校释》注:“阳明主肌肉,故虚则恶寒战栗。其脉自交承浆,分行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故气不足,则颐颔振动。”
Q0205昼日行于阳:
1、《素问悬解》卷五《疟论》黄元御注:“卫气行于阳经。”
2、阳者,阳处也。因为:其一、卫气不行于经;其二、卫气(水气)既可行于六腑之阳,亦可行于体表之阳,还可行于腰上之阳,其涉阳部位广泛,故依《阴阳离合论》SW06-Q0102定义,译作“阳处”。
Q0205此气:
1、《素问悬解》卷五《疟论》注:“此气(水气)昼得阳气而外出,夜得阴气而内入。”
2、黄元御断言卫气即水气,智慧之至!今得此断支持,犹豫顿消!
Q0205内外相薄:
1、《内经校释》注:“《太素》卷二十五疟解、《病源》卷十一痎疟均无此四字。”
2、姚春鹏译:“阴阳内外相搏。”
3、薄者,削弱也;内外相薄,即内入外出相互削弱。
Q0301阳气独发:
1、《内经校释》注:“阳气独发于外。”
2、姚春鹏译:“阳气独行于外。”
Q0404其间日发者……故间日乃作也:《素问直解》置于Q0301“岐伯曰”之后,并云:“此段,旧本在‘故作日益早也’之下,今改正于此。”高士宗之迁,录以奉考。
Q0404间日:隔日。即《岁露论》LS79—Q0102之“次日”。
Q0404薄:削弱。《岁露论》LS79—Q0102作“搏”,录以奉考。
Q0404募原:膜原。
Q0501膂:lv3,脊梁骨。
Q0701凄沧之水:
1、张景岳注:“凄沧之水寒。”
2、《内经校释》注:“寒凉的意思。《气交变大论》王冰注:‘凄怆,薄寒也’。”
3、诸本断句多作“凄沧之水寒”,不从。断句宜作“凄沧之水”,“寒”入下文。
Q0702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素问悬解》卷五《疟论》注:“夫寒者,阴气也,内伤营血,风者阳气也,外伤卫气,营为寒伤,则裹束卫外而生表寒,卫为风伤,则鼓发营中而生里热。”
Q0801温疟:
1、《内经注评》注:“据后第十三节,以冬中于风,而发于春者为温疟,则温疟非夏感于暑而发于秋者也。故今秋时之疟,惟先寒而后热者最多,要知温疟原非秋时有也。”
2、《内经注评》所指,乃本经SW35-Q1401→Q1403岐伯“温疟”之论。
Q0802烦冤:《内经校释》注:“心烦郁闷的意思。冤,《太素》卷二十五三疟作悗,义同,郁闷也。”
Q0802瘅疟:
1、《内经注评》注:“张景岳云:‘瘅,单也。谓单发于阳而病热也。’、丹波元简云:‘瘅为单阳之义,在瘅疟则可,至脾瘅,胆瘅,消瘅及瘅成为消中等则不通焉。王注为热,最为明确。盖瘅乃燀之从病者。’《说文》:‘炊也。’《广韵》:‘火起貌。’《国语》、《周语》:‘火无炎燀。瘅之为热,其在于此耳’。”
2、王冰注:“瘅,热也,极热为之也。”
3、瘅疟,详见本论SW35-D1501→Q1504之解论。
D0901经言:
1、《内经校释》注:“指古医经所言。张介宾以为指《灵枢》逆顺篇。查今本《灵枢》经文,与本文所引略同。”
2、经言所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出自《根结篇》LS05—Q0302“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故此“经言”,当指《根结》经文。
D0901热为有余,寒为不足:
1、《素问悬解》卷五《疟论》注:“热为有余,阳有余也。寒为不足,阳不足也。”
2、黄元御所指,实“热量”之有余和不足,其利于建立阴阳与自然科学间联系纽带,从之。
Q0901经言:经文所引“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出自《逆顺》篇LS55—B0201“《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故此“经言”,当指《逆顺》经文。
Q0901熇熇:he4,炽热如火状。
Q0901浑浑:浑沌不明状。
Q0901漉漉:大汗淋淋状。
Q0902阳气并于阴:
1、《素问悬解》卷五《疟论》注:“阳气呑并于阴中。”
2、《素问直解》注:“阳气内并于阴。”
3、热气集中于体内。
Q0905经言、必毁:
1、《内经校释》校:“原作必毁,语短韵不协,《太素》卷二十五三疟作‘无敢必毁’。《灵枢》逆顺篇作‘勿敢毁伤’,今据改。”并注:“指古医经所言。张介宾以为指《灵枢》经逆顺篇,查今本《灵枢》经文,与本文《灵枢》所引略同。”
2、“经言”,即《逆顺》LS55—B0302“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句经文;“必毁”, 仍从原作,未敢擅改,且译作“不可盲目刺治。”
Q1003真往:
1、马莳注:“真气自往。”
2、黄元御注:“此真气之方往而未得兼并者也。”
3、真者,真气也,氧气也;往者,离去也;络脉之中,氧气本和于血,而此时氧气离去,故氧气与血未得亲和。
Q1201间日:此“间日”并非前文之“间日”,伯答实针对帝问“间二日或至数日”。如此,义理方通。
D1301论言:
1、《内经校释》注:“似指《生气通天论》及《阴阳应象大论》。”
2、《素问悬解》卷五《疟论》注:“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生气通天论》。)”
3、与本论SW35—D1301“夏伤于暑,秋必病疟”基本重简者,见于多处,兹录如下:
A、《生气通天论》SW03—Q0106“夏伤于暑,秋生痎疟。”
B、《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11“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C、《岁露论》LS79—D0101“夏日伤暑,秋病疟。”
Q1301应四时:
1、《素问悬解》卷五《疟论》注:“盖夏伤于暑,秋必病疟,先寒后热,万人皆同,此应四时者也。”
2、《素问直解》注:“邪气伏藏而病疟,此应四时之升降出入者也。”
3、四时病之规律,详见《四气调神大论》SW02-C0101→C0401。
Q1301反四时:
1、《素问悬解》卷五《疟论》注:“其病不必先寒后热,而别有异形者,反四时也。”
2、《素问直解》注:“其病异形者,感一时之气而为疟,此反四时也。”
3、反四时,即与“应四时”病态不符。参见《平人气象论》SW18-Q0125“命曰反四时”、《顺气一日分为四时》LS44-D0301→Q0301相关论述。
Q1403阴虚而阳盛:此虚此盛,指热量之多少;阴阳,指体内和体表。阴虚而阳盛,即体内热量少而体表热量多。
Q1501素:素来、本来。
Q1501厥逆上冲:
1、《素问直解》注:“肺主气,肺热则气盛于身,肺气不能外出于皮毛,则厥逆上冲。”
2、伯意不明,不译待考。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相关文章:
6.数学论
7.论文学
8.论道德
10.论广告创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