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

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

2022-12-17 08:44: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個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

篇1: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

一、曹国舅基本介绍

曹国舅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出现最晚,在宋代就被内丹道收编为吕洞宾弟子,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迟至元明时期才出现于有关记载之中。有关曹国舅的情况,叶慈氏、浦江清、赵景深、周晓薇、白化文、李鼎霞等人先后作了勾勒,班友书在考察黄梅戏《卖花记》的源流时,对曹国舅公案故事作了梳理,视角独到,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

二、曹国舅概述

曹国舅,名佾,亦作景休,为八仙之一。《宋史》因他为慈圣光献皇后之长弟,故称国舅。

曹国舅乃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宁晋,曹芸的父亲及以上曹氏诸人死后均葬于其原籍宁晋县延白村曹氏祖茔,后世迁徙灵寿,遂灵寿成为籍里,但曹彬却让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宁晋,守护宁晋县之曹氏祖坟,以示不忘根本之意。曹玘后被仁宗封为吴王,曹玘之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而后曹皇后之长弟曹佾成为曹国舅。根据此历史记载,曹国舅为邢台宁晋人,曹皇后之弟。后世被尊奉为道教八仙之一。

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国舅有一弟自恃为帝室的亲戚,逞强行恶,抢夺百姓的田地据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门。国舅自始至终竭力规劝他,都不能使其改过自新,最后竟被其视为仇人。国舅说:“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积阴功,才有今日之富贵。如今我弟积恶至极,虽然明里他能逃脱刑典的制裁,但暗里却难逃天法。如果一旦祸起,家破身亡,到那时想牵只黄狗出东门,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耻辱又害怕真的会发生此事。”

于是他散尽家财,周济贫苦之人。最后,他辞别家人和朋友,身着道服,隐迹于山岩,修心炼性。数年之后,他已达到心与道合、形随神化的境界。突然有一天,汉钟离和吕洞宾游至他修道之处,问他:“你闲居时修养什么。”国舅答:“其他的无所作为,只修道而已。”二仙问:“道在哪里?”国舅指着天。二仙问:“天又在哪里?”国舅指着心。钟离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于是授他《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多久,他由汉钟离、吕洞宾引入仙班。曹国舅事迹见于《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宋史》、《陔余从考》、《历代神仙史》、《神仙通鉴》等记载。

三、曹国舅历史传说

八仙中的曹国舅原型为宋代国舅曹佾,他在宋代就已经被内丹道收编,成为吕洞宾弟子,并在宋金元时期以固定的形象出现于八仙队伍之中。

历史上的曹国舅曹佾是曹彬之孙而不是内丹道所说的曹彬之子,是一位“寡过善自保”的皇家勋戚。《宋史·曹彬传》指出:“曹佾,字公伯,韩王彬之孙,慈圣光宪皇后弟也。性和易,美仪度,通音律,善弈射,喜为诗。”“高丽国献玉带为秋芦白露,纹极精巧,诏后苑工以黄金仿其制为带,赐佾”,“坤成节献寿,特缀宰相班。”并指出他是一位“寡过善自保”者。《宋史·后妃·曹皇后传》载其姐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被立为皇后,宋英宗即位后曹佾曾被封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年老时曾入宫亲侍太后疾。七十二岁而卒,追封沂王葬于饶阳大曹庄西南,小堤南约三里铁鼓寺遗址北六百米。有清朝宋凤池有诗为证:乐乡高冢应晴空,何代英雄侯王公,当年哥儿并舞女,红烛翠帐华堂中,一朝捐馆归泉壤,樵夫牧竖卧西风,人生在世如朝露,冥冥长埋天地终。又有诗云:秋色荒凉乐乡东,禾黍油油摇西风,忽见寺边有高冢,传疑传信遍村翁,佥云昔年见古穴,穴门四面石门通,石门重重阴气湿,灯火无光暗淡中,邑侯闻之命掩覆,幽室一闭千年空,茫茫宇宙多遗迹,我欲把酒问鸿濛。据县志记载大曹庄西北二里,有大冢一座,传为国老坟。是曹彬之子曹国舅之父曹玘从灵寿迁来葬于此。另外县志又载曹国舅墓:大曹庄西南,小堤南约三里铁鼓寺遗址北六百米。一九五八年挖大水池,挖通墓之西耳室。中室为方形,东西耳室长方形,通中室的门框为石条,南北各有东西长方二室,与主室仅一壁之隔,未有出土物,墓砖大着十九斤多,质量极佳。此墓曾记载于乾隆志,百年前曾塌陷,深饶二县官,检查后封闭,那时听说有人进去过。由此可见曹国舅辞官后来到饶阳乐乡,在今大曹庄村定居生活并且重建了乐乡铁鼓寺,曹国舅曹庄生活期间,因为厌倦了官场生活,开始研究道教还真秘术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留下了诸多传说,至今为人们口口相传。为以后成为八仙之一打下了基础。曹国舅在大曹庄、乐乡长期生活归隐,并且死后葬于乐乡铁鼓寺北600米处,至今遗迹犹存。根据这些履历,明清以来的学者曾指出曹国舅成仙似虚幻不实。《玉芝堂谈荟》卷十七云:“独曹国舅,考诸仙传曹姓无外戚,而诸史外戚曹姓无得仙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四云:“考诸仙传,曹姓无外戚,而诸史外戚无曹姓、无得仙者。检宋世惟曹佾为后弟,见重于时,年七十卒,初不云得仙。”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四也指出:“曹国舅,相传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圣光献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而卒,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国戚而学仙者,则亦传闻之妄也。《道山清话》记晏殊乃仙人曹八百托生。所谓曹八百者,岂即其人耶?然又非国戚也”等。有鉴于此,浦江清甚至作出如下之猜测:“画工取其贵显美仪度,亦特缀于八仙庆寿班中欤?因此起吕洞宾弟子之说。”

不过,只要我们翻检道经,我们就会发现,曹国舅加入八仙乃缘出于内丹道的收编。道经《西山群仙会真记》将曹国舅和陈真君(即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列为吕洞宾弟子;道经《玉溪子丹经指要·混元仙派之图》亦把曹国舅、铁拐李等人列为吕洞宾弟子。南宗大师白玉蟾《咏四仙》即咏及曹国舅、陈七子、何仙姑和韩湘子等四人,这和《西山群仙会真记》可以互相参证。白玉蟾的《咏曹国舅》后来被收入《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中,证明《咏四仙》中的四首诗均是题画诗。这类画像直至明代还很盛行,王直《抑庵文集》中就有《曹国舅赞》。白玉蟾咏曹国舅诗曰:“窃得玉京桃,踏断京华草。白雪满蓑衣,内有金丹宝。”王直赞辞曰:“耽嗜玄虚,脱略声利。采药海隅,炼丹云际。龙藏虎伏,髓绿色。南极东华,允赐长生。”两首诗赞均宣扬内丹道的宗教理念。在内丹道的这种宣传下,有关文献也就认同了曹国舅为吕洞宾弟子之说。比如,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中就指出:“曹国舅,丞相彬子皇后弟,遇纯阳而得道。”有关文献甚至举出了曹国舅隐修升仙之遗迹。比如《新议录》引《徐州府志》云:“宋曹国舅,绍圣四年(1097)蝉蜕于县东南五十里玉虚观,更名腾云寺。”《集说诠真》引《江南通志·徐州》“仙释”条也记载了此一内容。《山堂肆考》卷18“雾猪山”条说的更具体:“雾猪山,在徐州萧县东南以下,有雾猪泉,故名。宋人曹国舅隐此山,因蝉骨于此。”但是不知何故,《山堂肆考》卷150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成仙说法:“洞宾度张果老度何仙姑,果老又度曹国舅。”

作为吕洞宾的弟子,曹国舅在宋金时期就出现于八仙队伍之中,且形象颇为固定。在金代古墓砖雕八仙像中,曹国舅均跻身其间。董明墓曹国舅砖雕形象为:“头挽双鬓,身著蓑衣,披蓑裙,赤臂跣足,满面堆笑,颔蓄长须,是一个笑容可掬的老者。其右臂挎着个篮子,双手持一把笊篱。”65H4M102墓曹国舅砖雕形象为:“散发束箍,袍服束带,面目慈祥,仪表端庄,手持笊篱。”曹国舅在两个砖雕画像中均携带着笊篱这一象征性标志(4)。在元明杂剧中,上述象征性标志始终伴随着曹国舅。《岳阳楼》(水仙子)云:“这一个曹国舅是宋朝的眷属。”《城南柳》(水仙子)云:这个是提笊篱不认椒房。”《铁拐李》(二煞)则谓“张四郎曹国舅神通大”。《南极登仙》、《蟠桃会》、《仙官庆会》中的曹国舅均手持“笊篱”;《神仙会》则谓曹国舅手持“千年竹罩”,也即“笊篱”;《长生会》、《群仙祝寿》还在笊篱之外加上了一个“金牌”或“金符”。最为奇特的是,《八仙庆寿》剧尾:“穿关”列出了曹国舅的所有装扮设计:“双髻陀头、云鹤道袍、不老叶、执袋、杂彩绦、金牌、笊篱。”不过,自元代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中以何仙姑代替曹国舅,并“拿走”了曹国舅的“笊篱”始,明清的作品中便出现了新的曹国舅扮相。《东游记》中的曹国舅手持玉板,《邯郸记》中的曹国舅则手握象简朝绅,《芥子园画传》中的曹国舅手执拂尘,已经跟当年的形象迥然有别了。

在永乐宫壁画《八仙过海图》和元代吟咏八仙的散曲中,其中曹国舅也有。无名氏(双调·水仙子)云:“玉堂金马一朝臣,翻作昆仑顶上人。腰间不挂黄金印,闲随着吕洞宾,林泉下养性修真。金牌腰中带,笊篱手内存,更不做国戚皇亲。”此曲将曹国舅的身世、师承、修仙和打扮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可以说是对宋元曹国舅形象的总体概括。

篇2:广州历史传说故事

五羊城的故事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别名。比如广州吧,就有五羊、五羊城、穗垣的别称。

广州为什么被称为五羊城呢?这还要从一个古老的传说说起。

很久以前,广州发生过一次大饥荒,人们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可是做官的老爷却象强盗一样,照旧向老百姓要粮食。那时候,城里的坡山脚下住着父子二人,因为交不出粮食,父亲被抓走了,官老爷让儿子三天之内把粮食交齐,不然就要他父亲的命。

这少年十分孝顺,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能救父亲,他急得痛哭失声。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的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五位仙人。仙人们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羊,拿着谷穗,来到了少年的家里。他们把谷穗交给少年,让他赶快把谷粒种进土里,明天天亮时,就能收获很多的稻谷。他们还告诉少年,以后如果遇到了困难,就到坡山脚下找他们,说完仙人就不见了。少年按照仙人的吩咐种下了谷粒,第二天果然收获了几大筐稻谷。

少年把稻谷如数交给了官府。官老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感到很奇怪,就板起面孔追问这稻谷的来历。少年毕竟是个孩子,在他威逼之下,只好如实相告。官老爷听后心中暗自盘算:如果把五个仙人抓到手,不就可以发大财了吗?于是,他释放了少年和他的父亲,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脚下捉拿仙人。

少年感到事情不妙,急忙跑到坡山脚下,告诉仙人们快快离开。仙人们点点头,感谢少年的关照,然后告诉少年,快把剩下的谷种撒到地里,这样官府就抢不走了,老百姓就可以有吃的了。说话间,差役们到了,五位仙人腾空而起,差役们一点办法也没有。仙人带来的五只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们刚要去抓,五只羊簇拥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大石头。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广州的越秀山上看到那五头石羊呢,中间的一只公羊,口衔谷穗,昂首天外。不过,这不是仙人的五只羊变的,而是艺术家的杰作。传说中五只羊变成的石头,在坡山脚下的五仙观里,你不妨前去一看。

广州大佛寺

广州大佛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北京路西侧、广州百货大厦正南方)。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20xx年-971年),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年)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1、大佛寺与洪熙官渊源颇深

从西湖路光明广场旁的小巷进去,看不到震撼神秘的山门,循着袅袅香烟,很容易就找到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在高楼林立之间的这片净土就是历千年而不衰的大佛寺了。

据记载,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20xx年~971年),为南汉王刘龑所建,当时名新藏寺,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少林十虎”之首洪熙官被清兵追杀,从泉州南少林寺逃到广州,便与方世玉等高手藏身于大佛寺中。从此,大佛寺成为了广州人学武的“少林寺”。

关于方世玉和洪熙官,人们更多是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到过度渲染的形象,事实上,两人在历史上都是有记载的。 当时,“少林十虎”会集广州,洪熙官等人为了实现前辈蔡九仪匡扶明朝、逐出“清廷”的遗嘱,除了聚集大佛寺外,还在城外的西禅寺设置据点。从那时起,洪熙官借助大佛寺的掩护,广收门徒、招兵买马,以图大业。由于习武之人好打斗,武馆之间的冲突从未中断,导致洪熙官等形迹暴露,被特务机构觉察,方世玉等人逃回家乡肇庆,而洪熙官则不知所终。

洪熙官晚年醉心武学,除创洪拳之外,还创立虎鹤双形拳,都是属于少林风格。“少林十虎”下广州,百家武技入岭南,这也是广东民间武术之所以兴盛不衰乃至名人辈出的重要原因。坊间传闻,洪熙官高寿93岁,他是在没有提防的情况下被一名女子以暗拳击中而死。

1920xx年,著名武术家黄啸侠在大佛寺内创办“国民体育会”,大佛寺成为当时广州体育运动的宝地。自古有“南拳北腿”的说法,看来绝非妄言,至少在洪熙官之后,广州人习武的传统得以沿袭。这些故事细节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有所反映。

2、陈镜开武道中炼成大力士

说起大佛寺和武林门派的渊源,不能不提新中国首个世界纪录创造者陈镜开。

原来,陈镜开最早是在惠福路的健身房练举重的,在很多人看来,他的师傅谭文彪是位拳师,陈镜开自然也是“武馆出身”。13岁那年,陈镜开从东莞到了省城广州。学习之余,他迷上了健身。当时,广州市五仙观边上有一家“谭氏健身院”,老板是归国华侨谭文彪。1953年中学毕业后,陈镜开就留在健身院做杂工。

1954年底,中南军区体工队举重教练李启龙物色举重运动员,到老朋友谭文彪的健身院里寻访,当时19岁的陈镜开身高仅1.49米,两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那时粮食供应比较紧张,陈镜开饭量大,常常吃不饱,谭文彪希望李启龙收下陈镜开,解决其生计问题。

1956年,21岁的陈镜开在上海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在竞技体育中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此后,他在运动生涯中10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一次未宣布),成为中国历史上打破世界纪录次数最多的男子举重选手。 对于这段历史,岑秉湘有着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惠福路大佛寺、五仙观一带,鼎盛时期云集了100多家武馆,而陈镜开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涌现的大力士。

篇3:历史传说故事初中

雷公和电母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对天神。他们二人司掌天庭雷电。

传说雷公视力差,难辨黑白,夫人电母寸步不离,捧着镜子,先行探照,明辨是非善恶后,雷公才行雷。

电母和雷公成了天生的一对。

雷公面目挣拧,电母相貌端雅。雷公手持槌楔,电母手持双镜,他们一旦作法,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电母射出耀眼的利剑。

雷公向石龟投下一个大响雷,只听得“轰隆。震耳的一声巨响,恶人便身首异处。

雷公是掌管雳的神灵,在最初的神话中,他完全是一个动物和人的结合体,传说他住在雷泽,龙首人身,有一个硕大无比的肚子,他常常拍自己的肚子来娱乐。

每拍一下。就会发出轰轰的雷声。

可是这个最早的雷神,因为自己肚子的特别之处被黄帝看中了,于是就被抓了做成一面大鼓。

黄帝见没有了雷神也不行,就找了雷神的一个亲戚。

这个新雷神皮肤的颐色好象朱砂,眼光灼灼如闪电,身上的毛和角有三尺长,形状好象一只称猴。

于是在后来的传说中,雷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猴脸和尖嘴,俗称”雷公脸“。

雷公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他会看病。

他曾经和另一个天神歧伯一起讨论有关脉络的问题。雷公还经常派遣使者到山上去采集草药。

又一次,他的一个采药童子在茂密的丛林中迷失了方向,无论他怎么回忆来时的道路,怎么努力,可是就是怎么也走不出来。

雷公很着急,想了想,就变成了一只啄木鸟,飞到了树梢上。来辨别方向。

最后,他找到了回去的路径,可是,却怎么也变不回原来的模样了,只好用他那尖尖长长的嘴啄树木里面的害虫充饥,也算是重操旧业,干起了树木的医生。

但是雷公嫉恶如仇,性情暴躁。一听某人犯法,就大发雷霆,不分皂白,不探究竟,就击掌发雳打死。

但往往有些是含冤受死的,因此又引出有关电母来辅佐他进行工作。

电母是司掌闪电的女神。又称为金光圣母、闪电娘娘。

她有一头蓬松的头发,红红的颜色。两只脚上都只有三个脚趾。传说她手里握有两面镜子,发出电光时,十分明亮耀眼

雷公和电母俩常常一起出现,原先的职能就是管理需电。

到了后来,就有了惩恶扬善的作用,如果有人犯了天都不能浇忽的罪过,那么天帝就会派雷公电母用五雷轰他,隆隆的声音好象上天发怒一样。

传说,电母的前身是一个寡妇。

她很有孝心,这个寡妇,丈夫早死,既没有儿子,家境又极其寒贫,堂上只有一个婆婆,她很孝顺服侍着婆婆度日,不肯改嫁。

有一次,她的婆婆病了,很想食肉。但是她哪里有钱去买肉孝敬婆婆呢?

她左思右想,就想起古时有“割腕供姑‘的事,她也就毅然把股上的肉割下来,煮熟做好饭,去孝敬她的婆婆。

可是她的婆婆哪里能够吃得下这坚韧的股肉呢?

她还不知体谅她媳妇的孝顺,反而以为她的媳妇不孝敬,把买来的好肉留起来自己吃,将那不好吃的肉煮来孝敬她。

她就叫骂起来,还请了雷公将她的媳妇打死。

怎知雷公真正应命了,不分青红皂白,把这个寡妇打死了。

将要人硷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她的媳妇的股上割下一块肉,还有未痊愈的血疤,老婆婆她这时才猛醒反悔。

然而媳妇已被击死,又无法叫她活过来。她就啼哭哀求着雷公,度她的媳妇的亡灵超生。

而雷公知道内情之后,也后悔自己的不审慎,仅仅听了那老婆婆的一面之词,未加分析,没有调查,竟然冲动之下,击死好人。

于是雷公就奏了玉皇,请命将这个寡妇作为自己的妻子,踢为电母。

在它未发雷之前,电母可以放光,先明亮世间的善恶,以明黑白,以免再错击人。

所以现在鸣需的时候,先有电光闪一闪,就是这么一回事了。

篇4:历史传说故事初中

很久很久以前,青藏高原雪山顶上有一对夫妻,生育了三个女儿,大姐叫金沙,二姐叫澜沧,三妹叫怒女。三个姐妹都长得很漂亮。大姐勤劳善良,温顺厚道;二姐豪爽大方,很讲义气;三妹骄横暴躁。三姐妹长大成人,父母想把她们嫁到东方去。大姐说一切听从父母安排,而三妹却不从,偏要嫁到南方去。母亲劝说道:“南方山高坡陡,你要多想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再也回不来了。”三妹发怒说:“我主意已定,谁也阻挡不了。”于是,大姐、小妹各奔一方,这可急坏澜沧姑娘,她想和温顺的大姐一起嫁到东方去,可又舍不得还不懂事的三妹。想了九天九夜,最后对父母说:“阿爸、阿妈,让我还是陪三抹到南方去吧!”

三姐妹同时出嫁了,太阳撤下七彩丝线,百鸟啁啾,百兽跳舞,树木排队送嫁,鲜花在前面铺路。三妹头也不回地直奔南方,二姐紧紧守护在她身边,大姐舍不得两个妹妹,也跟着向南走了好长一段路。大姐还思念阿爸、阿妈,便转身回头远眺。因此,金沙到了丽江石鼓时,受罗海山的阻挡,江水从西流来,突然以90度的大拐弯,折向北东流去,形成了的长江第一湾。当大姐金沙姑娘经过虎跳峡时,被玉龙、哈巴两兄弟阻拦,要求她留下嫁给玉龙哥哥。聪明的大姐跳了七天七夜的舞蹈,让两兄弟高兴得如醉如痴,然后,她纵身一跳,跃过虎跳峡,直奔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在这里,高山海拔4000多米,江面海拔1750米,山高水长,气势磅瞒,大姐头也不回地奔向宜宾、重庆、三峡,最后找到太阳升起的东海。后来,大姐变成了金沙江,三妹变成了怒江,二姐变成了澜沧江。

篇5:历史传说故事初中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大军跋山涉水,终至大理境内,数日车马劳顿,众人已是疲惫难挡,口干舌燥。将士行至落马坡处,日沉西山,天色渐黑,又见此地树木繁茂,旁边有一泉眼不断涌出涓涓细流,遂决定就地休整一夜,众人舀来泉水解渴,又采食野果果腹。

次日一觉醒来,300余人竟声音尽失,喉咙疼痛不已。诸葛亮心急如焚,求助于此地道家名医孟优,孟优急来军营诊视,方知将士们是误食了哑姑泉水,才得此病。当即对症下药,两日过后,众将士终能开口说话,却感觉身体乏力,食不下咽。孟优便又采来野核桃给众人食之,众人一尝,其果香脆可口,油而不腻,惊为天赐。

一连几日,将士们每日3餐辅食野核桃,养精蓄锐,身体不适之感渐消,精神焕发,身体复元。诸葛亮再三致谢孟优,并称赞这种核桃野果的神奇。孟优告知诸葛亮,自己长年修道行医,来往于巍山和青城山之间,早闻丞相的威仪和仁德,所以才赶来相助。

又说,大理境内多野核桃,将士平常可采摘核桃食用,对水土不服的士兵裨益甚多。诸葛亮率军一路南下,实行抚慰政策,对当地百姓不侵扰,七擒孟获,诚心感人治乱,终于平定南中。从此南中蛮族归心,不再叛乱。后人得知,孟优乃孟获胞兄,至今大理宾川还有孟获被他哥的道家思想感化,从而修行3年的“孟获洞”等地点遗存。

蜀汉过后300多年,隋唐兴起。当时大理等地也形成势力强大的南诏国。相传南诏国一位村民上山采药,发现山中野核桃树郁郁葱葱,核桃结满枝头,便摘下敲开外壳,里面的果实肉质白嫩香甜,食而不忘,便采集满筐,带予家中老母食之。半年后,老母满头银发渐渐变黑,身体状况也日渐改善,恢复了年轻时的欢笑健谈,左邻右舍无不称奇。

后来,此事传到南诏王宫,国王亲尝此果,赞叹连连,视为人间神品。赐名“南诏核桃”,作为珍品敬献给其他国家。

【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1.武王伐纣历史传说故事

2.中秋节的历史传说故事

3.风伯历史传说故事

4.关于舜历史传说故事

5.东华大帝君历史传说故事

6.蓝采和历史传说事迹

7.冬至传说故事

8.中秋节传说故事

9.朝鲜族传说故事

10.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

下载word文档
《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