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白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学习目标】
1.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中华人文始祖。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禅让”的含义与实质。
2.培养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应正历史的基本方法。
3.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大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重点难点】
1.炎帝,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2.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部落及部落联盟的构成和实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学法指导】
独立预习,敢于表达,学会聆听,合作讨论。
导学过程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一、自主检测:
.1、远古时,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的xxx和xxx领导的两个部落十分有名。在东方,xxxx领导的部落力量很大。
2、xxx战胜xxx以后,两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并不断融合邻近的部落,构成后来xxx族的主干。
3、华夏族尊奉的祖先是xxx和xxx。
4、黄帝以后很久,相继接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是xxx、xxx、xxxx,他们都是经过民主推选实现的,在历这一制度被称为“xxxx”。其中在治水的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xxx。
二、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我国的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2、禅让的实质是什么?
3、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禅让制的依据是
A.财产B.武力C.才德D.门第
2.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内地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中山陵
3、下列各项,与炎帝无关的是()
A.制作耒耜,教民耕种B.尝百草,寻药物C.创制历法D.发明陶器
4.“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孙中山先生的这首诗歌颂的是()
A.女娲B.黄帝C.炎帝D.禹
5.今天汉族的前身是()
A.蚩尤部落B.华夏族C.匈奴族D.东夷部落
6.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
A.前任部落首领任命B.部落首领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D.德高望重的人竞选
7.传说中的原始部落联盟首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舜②尧③禹④黄帝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②①③D.③④①②
8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xxxx《礼记?礼运篇》
(1)《礼记》中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社会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这种办法历史叫什么?
(3)举例说明当时是怎样“选贤与能“的?
(4)“贤”与“能”具体指什么样的品质??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并逐渐掌握方法。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课本p16学习测评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自觉预习,独立完成。
有疑惑一定要记下来。
小组讨论完成,并展示按照老师的要求,分组展示,(可以抽取一三五组到黑板前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二四六组准备评价,不参加展示的同学应认真倾听或认真观察展示情况,随时准备补充或更正,2、展示完毕后,进行互评(可以生生互评,组组互评,也可以师生共评。)
独立完成,老师点评。
篇2: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最大?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
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课堂延伸】
1。探讨传说与历史的区别和联系。
2。收集有关炎黄、尧舜禹的成语或典故
3。收集本课涉及的远古传说或其他远古传说。
篇3: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大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大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大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1.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大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
1.大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大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四)情感升华
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教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篇4: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
(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1、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
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四)情感升华
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教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篇5: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最大?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驯化和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师:传说中黄帝、炎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炎帝因此被尊奉为神农,黄帝更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多媒体播放《海内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祭祖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看图)
(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习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的传说最为著名。
二、禅让的传说
(本目内容简略,学生理解禅让较难,为化难为易,宜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最后给禅让下定义)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
三、治水的传说
(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展示《大禹治水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应该肯定。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课堂延伸】
1、探讨传说与历史的区别和联系。
2、收集有关炎黄、尧舜禹的成语或典故
3、收集本课涉及的远古传说或其他远古传说。
巩固练习:
1.大约在40前,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A、黄帝部落B、炎帝部落C、蚩尤部落D、夏部落
2.下列传说中与炎帝无关的是
A、制作耒耜,教民耕种B、尝百草,寻药物C、创制历法D、发明陶器
3.传说中铜器和车船的发明人是
A、炎帝B、黄帝C、蚩尤D、嫘祖
4.有关黄帝、炎帝传说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是不打不相识
B、黄炎联盟后,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C、黄炎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
D、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5.“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舜→尧→禹B、尧→舜→禹C、禹→舜→尧D、舜→禹→尧
6.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
A、战争B、世袭C、禅让D、谦让
篇6: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学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师准备
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
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2、肯定补充学生的回答,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
3、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简要叙述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发展而来的。告诉学生,在历史发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
1、谈话转承: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
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课件,讲述: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
6、设疑: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
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汇报阅读收获:
A、炎帝: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B、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
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
三、组织讨论
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习体会等。(教师)
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习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
1、激发方式讲: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学生,早期的人类几乎住在大江大河边,就为水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2、设疑: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吗?(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大禹治水与“禅让制”
1、出示大禹的头像图片,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2、设疑:同学们还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给她的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什么呢?办事能力啊。在那个时候,部落首领都是大家民主推选出来的,这种推选产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为“禅让”。这个制度大概兴起于黄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尧担任首领,接着是舜,后来就是禹。
三、讨论小结
1、引导: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它无从考证,它是人们在口头流传的,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世界上的传说大都带有神学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尽管如此,传说对于我们仍然有一些学习和了解的价值。象大禹治理水的这个传说,他的智慧、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好素材,所以,现在你们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胆的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
(明白传说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仍然很多,利用传说也很重要)
2、巡查、倾听、融入学生的讨论活动
3、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篇7:远古传说
公元前209年,邪帝鲁司.安达斯出世,并运用其邪恶之力带领小妖与正义力量对抗.其波动之大,影响到了现实世界……
一天夜里,我进入了梦乡,忽然听见有一个声音说:“你是魔界的拯救者,我惊醒过来:“谁?你是谁?“我是引领你到魔界的使者……”说完,我就被一个强大的旋涡卷起,失去了知觉。
我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在一个不知名的森林之中,身旁坐着一个武士,看样子已经死了。忽然,森林深处响起一声吼叫,一只浑身火红的怪物朝我扑来,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寒光一闪,怪物即刻倒地。只见一个少年挡在我前面,他对我说;“我叫岑,你怎么会在这里?”正邪双方正在开战,这里很危险!”我回答道:“我也不知道,一个神秘的声音把我带到这里。”他指了指那个死了的武士,说:“是他把你带到这的,他就是战神哈特,
我们撤出了森林,在一个叫安宁村的地方过夜,我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进入了梦乡。
篇8:远古的传说
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留影。瞧,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多么像一位彝族撤尼少女啊!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她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给她取名叫“阿诗玛”,也就是金子的意思。阿诗玛渐渐长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相亲相爱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节,她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撤种,全都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并使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的传说故事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大型歌舞剧,在国内外放映和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阿诗玛的故事也随之广为流传。
篇9: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一、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历史的第一课。本课着重以北京人为例。通过介绍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及其生活状况,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初中这个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都很有兴趣。学生好奇心强,又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渴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但在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显得不足,而且正确的学习习惯也有待形成。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尽量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理的设问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本课的教学中,并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北京人、山顶洞人不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2、教学难点
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五、主要教学方式和教学用具
1、主要教学方式
谈话法、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
2、主要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每天衣、食、住、行的情况?”可先让学生想一想,组织一下语言,然后让学生自由回答,畅所欲言,说说他们在现在的生活。学生发言后,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远古时期,我国的先民有是怎样生活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马上找出课文提到的三种原始人的名称。学生找出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地图上投影出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地理概念。
2、元谋人
投影出以下框架,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自己归纳,将此框架补充完整。
最后强调,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此外,还需向学生说明“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里可以举一些科学家的试验作为例子,加深学生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3、北京人
(1)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北京人,然后提出问题:“在考古学家发现的40多个北京人个体中,大约三分之一没有活过14岁,其他的年龄也不大。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并配上《剑齿虎复原图》、《韩非子·五蠹》作为材料,让学生思考和想象。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点拨,使学生认识到北京人生活条件的恶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在遗址中,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的环境中,北京人怎样生存下去呢?”提示学生:如果他们身处北京人那样的环境,将要怎样才能生存?学生不难得出“要团结”这类的答案,教师点拨,引出北京人群居生活的结论。
(2)在课件上投影知识框架,与学生一起完成。
篇10: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1、教师认真备写教案、备教材、备学生。
2、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自学知识。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讲述课本导入框有关亚当、夏娃,以及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1、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掌握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学展讲练:
一、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自学题目,教师结合学生自学、
完成题目情况,进行精讲。)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距今时间: ;
发现地点: 。
2、生产生活情况:已经会 和 。
3、元谋人在中国的地位: 。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 ;发现时间: 地点: 。
2、体质特征: 。
3、生产工具: 。
4、生活情况: ,形成了早期的 。
5、用火情况:会使用 还会 。他们用火 ,
驱赶野兽,还用火 、 。
6、火使用的意义: 。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 ;地点: 。
2、体质特征 ;生产工具: 。
4、生活情况:他们会人工 ,靠采集、 为生,还会捕鱼。
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贫富差别。形成了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
的 。
二、合作探究
1、完成课本P3动脑筋。
2、完成课本P4动脑筋。
三、精讲点拨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进步之处:(P6)
类别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体质特征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使用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 火的使用 天然火 会人工取火 社会组织 原始群落 氏族公社
四、总结提升
篇11: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设计理念
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识图、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历史知识,谈谈:什么是历史(历史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提示关键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师生共同归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强调重点词语:人类、过去)
问: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人类的诞生
1.关于人类的起源
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能为大家讲述一下吗?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2.劳动创造人
师讲述: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科学考证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
问: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呢?
生:读课文回答:元谋人
二、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 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投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篇12: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学情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特点,即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观察图片、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其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认识:我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重点和难点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山顶洞人”是本课又一重点。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分组导学,问题式探究,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了人类,才有人类的历史。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传说,那么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呢?哪个同学来说一说。
师:很好,同学们说的都是传说,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西方的(ppt展示图片)但这些都只是神话传说,并不可信,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生:类人猿
师: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出示“我国远古居民分布图”)
师问:原始人类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呢?
师总结:我国的远古人类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把长江黄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这些史实证明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三个典型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描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艰难的生活历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
一、自主先学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元
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地
点、距今时间和基本生活状况。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活动设计:远古人类生活的时代距今年代
久远,考古学家主要是靠地下埋藏的遗
址、遗存、考古发掘出的遗迹、遗物来研
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我们这节课就以
小组为单位来比赛争当优秀考古学家,进
行一番考古探究活动。
【活动一 学习考古】
师引:我们先到云南元谋县看一看。学一学如何做考古学家,看看能发现些什么呢?教师点击出示图片:《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使用的石器》、《元谋人化石层中发现的炭屑》
师接:经科学家测定,这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及石器、炭屑、烧骨存在的年代,距今约有170万年。这也就是说,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
师问:“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呢?并说明你推断的理由。”
师展示《原始人在打制石器图》问:你觉得他们是怎样制造工具的呢?
师追问:由此你还能推断出什么结论呢?
师小结:大家分析的很好,尤其是元谋人会制造工具这一结论非常重要。由此看来,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了。
【活动二 练习考古】
【过渡:】我们再到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看看。(点击北京人的链接出示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是19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的,此后又有多名学者对其进行了发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我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发掘中出土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此后,在周口店地区先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髂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于1987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之间。
【创设情境:】通过刚才在元谋县小试身手,大家已经初步学会了通过遗址、遗存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了,那么,同学们再到北京周口店练习一下考古本领。各小组成员一起努力,寻找一下在这里都有什么发现呢?这些发现和复原图说明了什么?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发现的多,推断的有理?
出示四组图片。
【分组展示:】
第一组:头盖骨和头像
师问:你能描述一下北京人的相貌吗?
师引导学生从表格项来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不同。
第二组:石器
师问: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怎样制成的?
师追问:想像一下,假如你们是当时的北京人,你们会用这块石器做什么呢?
师小结:北京人使用过的石器留下来了十多万件,这些石器有的形状扁平而刃面锋利,我们称之为刮削器和砍砸器,可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和窜割动物。还有三棱形的尖状器,可以挖掘植物的根和茎等。它们都是用石头敲打而成的,十分粗糙,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作旧石器时代。
师追问:你们组从这些工具和它们的用途方面,还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的生活活动有哪些呢?
师结:北京人就是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这也说明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三组:社会组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北京人为了生存,往往几十人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样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第四组:火
(点击出示图片)
师问:你们觉得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呢?又是怎样保存火种的呢?
师解释:据民族学的资料分析,原始人保存火种一般采用篝火法。使用时不断往火堆中投放木头;不用时用灰土盖住火,使其阴燃,在用时扒开灰土,添草木引燃。
师追问:北京人用火来做什么呢?火的使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活动提升:】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基本了解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下面,再充分地发挥想像力,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和展示。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比如文字描述、绘画、小品等等。
师:播放一段北京人生活的视频。
【活动三 比赛考古】
【活动设计】通过刚才的训练,同学们已
经是不错的考古学家了,下面我们就分组
比赛,看看哪一组是最优秀的考古学家。
【活动介绍】:1933年,在北京人居住的龙骨山顶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群古人,因为是在山顶洞里发现的,因此把他们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生活在大约三万年前。(出示山顶洞人遗址图)
师:下面我给大家一些图片,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山顶洞人是如何生产生活的?讨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师引导学生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爱美意识、人工取火、生产活动、社会组织等方面比较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
师追问:你们根据什么认为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了呢?你能想象出他们是怎样发现取火的办法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说明:从骨针和这些器物,我们可以知道山顶洞人已经对磨制和钻孔技术非常熟练了,在钻孔、磨制石器时会产生火星儿,这肯定给了他们取火的启发。而在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赤铁矿碎块和灰烬、炭块以及因燃烧而变黑的兽骨片,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山顶洞人可能已经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师引深提问:你们觉得人工取火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由于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进一步征服漫长的黑夜和严寒,而且他们可以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能够沿着河流和海岸,散布在大部分地球上。
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这也是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你们还能找一些例子说明这一点吗?
师补充讲解: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和捕鱼为生。人们进行狩猎活动,特别是捕获大而凶猛的动物,必须具有机智、勇敢和较强的组织性。这比采集活动复杂,是以前那种比较松散的群体难以应付的。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大而又稳定的团体,以便更好地互相协作,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因此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贵贱的差别。)
三、归纳提升
1、知识归纳:用表格归纳总结祖国境内三个典型人类。
名称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体形特征
工具、生产、生活
社会组织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2、认识升华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祖国境内的三个典型原始人类遗址,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呢?
四、推荐作业
画一幅北京人或者山顶洞人生活的想象画,要体现出今天所学的内容。
篇13: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教案
七年级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教案
教学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篇14: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原
始
社
会
原
始
人
群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旧
石
器
时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类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新
石
器
时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 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篇15:《远古的传说》说课稿
《远古的传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远古的传说》是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发展概况,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禅让”是远古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从了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历史演进过程的兴趣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教材和搜集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知道炎帝、黄帝的发明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将传说中黄帝部落的发明与前课介绍的考古成果图片进行印证,帮助学生分辨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社会发展观,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生在了解“禅让”含义的过程中,感受远古先民的大公无私、唯才是举等优秀品质,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华夏族的形成历史。
教学难点:理解“禅让”的含义;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二、说教学理念
1、师生互动:教师设置问题有针对性,突出学生参与,突出互动探究;淡化知识背记,突出体验感悟。
2、目标生成情景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和知识构建的主要参与者。
三、说学法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较强,渴望亲身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给予充分肯定,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七年级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说教法
依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课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等,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感知、探究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我遵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这一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炎、黄、蚩尤的传说资料。
(二)新课教学(40分钟)
为了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秘炎黄
第三环节:故事演绎,走进华夏
第四环节:角色扮演,解读禅让
第五环节:创新训练,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新知(2分钟)
播放PPT:4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帝陵隆重举行,一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桥山轩辕殿祭祀广场,满怀虔诚地参加公祭典礼,追念人文初祖功德,表达炎黄子孙敬意,听音乐《黄帝颂》。看完后以问题“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物,视频中的海内外华人为何要祭拜他”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新闻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秘炎黄(10分钟)
活动一:杰出的首领
情境一:多媒体展示三个部落的相关地图。
问题1: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蚩尤,并讲讲他们的传说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可以了解学生对传说的认知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总结。
问题:2:有许多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远古先民,为什么只有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黄帝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伟大作用,思考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初祖”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上述活动,达到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目的。
活动二:传说与史实
问题3:我们已经知道,传说中黄帝和他的部落有许多发明创造,前课介绍的出土文物哪些能印证这些传说?传说与史实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情境二:多媒体展示考古成果图片。
①河姆渡人房屋复原图
②河姆渡人骨哨
③大汶口陶器刻符
④河姆渡水井复原图 组织学生将组织学生将考古成果图片与传说中黄帝部落的发明创造进行比较,并出示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分析法来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传说进行理性认识和甄别,从而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培养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故事演绎,走进华夏(8分钟)
说一说: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故事会: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黄帝、炎帝、蚩尤三个部落。各小组围绕课本内容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后,派代表分别以炎、黄、蚩尤的身份讲述与其他部落间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顺三个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其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进行交流探讨,并将交流探讨的成果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此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尊敬先祖、爱我中华的情感。
第四环节: 角色扮演,解读“禅让”(5分钟)
根据课本内容编排历史剧进行表演。
剧情一:部落首领召开“联盟会议”,介绍尧的优秀品质,并推举尧为联盟首领。
剧情二:尧老了,再次召开“联盟会议”,介绍舜的优秀品质,推举舜为联盟首领。什么是“禅让”?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概括“禅让”的含义,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问题4: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引导学生归纳尧、舜的高尚品德,并加以勉励。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剧表演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本相关内容的正确感知和初步理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想象力,在表演中感受远古先民的人格魅力。
第五环节:创新训练,拓展延伸(15分钟)
知识巩固:以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回顾新知,以提纲形式归纳全课知识。然后完成练习。
篇16:远古猛兽的传说
《远古猛兽的传说》
夔(kui):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yayu):又称为“窫窳”(ya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
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头鸟: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穷奇:“穷奇”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
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儺”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篇17:初中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远古的传说》教案优秀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材分析】
《远古的传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中的第3课。这一单元是中国历史的开篇,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主要是通过考古成就来反映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而第3课《远古的传说》,主要是从传说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印证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与特点,同时通过中华人文始祖、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同时,让学生从传说中提取历史信息,认识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较浓。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传说故事,学生或多或少都听过,有些甚至很熟悉,这有利于教学。同时,也由于是初一学生,历史素养总体比较欠缺,大多数不具备分析历史的能力。对于传说故事只限于“知道”而已,对传说中所蕴藏的历史信息、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等问题,他们很少去思考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炎黄联盟的形成、涿鹿之战,简述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2、了解黄帝、炎帝的发明,简述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3、理解“禅让”的含义,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结合传话游戏,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炎黄联盟2、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二、难点:
禅让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黄帝颂》,出示图片。首先,看这幅图,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张图讲的是什么?在举行祭祀黄帝盛大的仪式。我们再看这幅图,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祭祀黄帝陵。我们知道,祭祀黄帝和炎帝,其实不止海峡两岸的人,在世界各地,很多华人都会定期来祭祀黄帝和炎帝,看第三张图。黄帝和炎帝是距今约4000多年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要纪念他们呢?他们对历史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一、炎黄联盟
出示图片《历史传说时期地域示意图》,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较大的部落有炎帝、黄帝和蚩尤等部落。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问题后,出示课件介绍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简述华夏族形成的过程。
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成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出示图片)
中华民族共同把炎帝和黄帝尊奉为人文始祖。除了他们推动了华夏族形成之外,就是炎帝黄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出示炎帝画像和两段史料,分析从材料中可看出炎帝有哪些发明?
学生阅读课文后,介绍炎帝的发明。
出示黄帝诞生图和黄帝画像,介绍黄帝出生的传说故事,学生根据课本介绍有关黄帝的发明。
这些发明真是炎帝和黄帝的吗?
合作探究: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结合所学举例说明。
进行传话游戏体验传说,进一步理解传说与史实间的关系。
总结:原始农业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
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的传说最为著名。(教师强调“禅”的读音))
三、尧舜禹的禅让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播放视频《尧舜禅让》的故事,同时思考三个问题。
1、尧为什么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丹朱?
2、舜接替尧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
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它的特点就是民主,大家在书上把这两个字标记一下。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
四、治水的传说
展示《大禹治水图》和《史记·夏本纪》中禹治水的传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
思考:对比鲧和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结果,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状况,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从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
【板书设计】
炎帝、黄帝的传说 华夏族的形成 →人文始祖
炎帝黄帝的发明
远古的传说
尧舜禹禅让的传说 禅让制
大禹治水
【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相关文章:
10.西海龙王民间历史传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