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是哪一天
“无情的哈哈机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七月半是哪一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七月半是哪一天,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七月半是哪一天
对于中元节,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到底中元节是什么节呢?其实中元节就是我们俗称的鬼节,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禁忌多,你一定要知道哦!
七月半是哪一天
中元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因此20中元节是9月5日,星期二
中元节是什么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中元节时间是8月17日,星期三。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按传统俗谚有这样说法,“年兜不回家无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无祖”,由此可见七月半是祭祖祀先重要活动,否则便会被笑为“无祖”。海外华侨,平常月令家信批银可以疏漏不寄,但清明、中元节、冬至和年兜这四节批银一定要寄,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由此可见中元节祭祖祀先之重要性。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同日对供奉在厅堂的神佛,则敬献三牲,所谓三牲即一项主牲配两种边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带蹄大猪脚,边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鱼、鱿鱼、目鱼和鸡,如厅中奉有观音佛祖,因观音妈不茹荤,经常用新鲜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级别高,所以只能供献“金纸”,银服之类较不值钱不能体现善男信女的诚心,所以不在奉献之列。
中元节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还顺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马厩、羊圈和猪栏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银服奉敬即可。
中元节禁忌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鬼节当天是阴气最重的一天,也特别多,来看看万万不能触犯的。鬼节禁忌: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一、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二、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三、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五、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七、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八、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九、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十、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十一、靠墙。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十三、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麽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六、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十七、一个人。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十八、晚上拍照。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十九、玩碟仙。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二十、拖鞋整齐的放床边。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鬼节是哪一天?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三大鬼节: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篇2:七月半是啥时候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中元节祭祖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据说这一天,阴间的大门会打开,让已死的人们回到家里,看看自己的亲人和后代。所以,为了缅怀亲人和先祖,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有些地方还有放灯之习俗,这都是为了寄托人们的思念,为亲人照亮回家的路。
同时,佛家也会在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度六道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道家和佛家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在唐朝,中元节皇帝会下敕,三日内诸州百姓禁止宰杀渔猎,信奉道教的百姓在这一天会吃素,希望用这些功德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先祖,希望他们能够得到超拔。
在佛家,这一天信徒们会将百味美食虔诚恭敬地供奉给十方诸佛、大德、僧众,希望以此功德能够超度所有的三恶道的苦难众生。
民间中元节也会有很多的仪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比如说各种素菜、各种纸做的衣服和财宝等,用来烧祭给先祖。各地还有布田、放水灯等各种活动,都是用来祭祀先祖的。
现在,大多数地方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只保留了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七月半日期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20七月半日期
具体为:公历(阳历)年8月17日,农历(阴历)2016年七月十五,星期三。干支为:丙申猴年丙申月辛未日。
七月半的真实含义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识中,农历七月十五是极富神秘色彩的,大多数人都听人说过,这是“鬼节”或“鬼门开关日”之类的话,并且也会随俗进行一些烧纸、供饭或做其它祭祀活动,但为什么要这样做,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至于七月十五是不是“鬼节”?又为什么会是“鬼节”?则更搞不明白了。
七月半的源头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七月不是“鬼月”,而是“孝月”;七月十五不是鬼节,而是缅怀与超度自己多生父母的日子,应称作“孝子节”。这当然是受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人对于“七月十五”的最初概念,源自于佛教。在佛教中,七月十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它称作“佛欢喜日”,又称“盂兰盆会”;当初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健连尊者,就曾经在七月十五日,救出了他去世后落入饿鬼道的母亲,所以后人对此日十分看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间出现了“力劈华山,目莲救母”之类的神话故事,这很显然是国人杜撰的,依据的是《佛说盂兰盆经》。
[2016年七月半是啥时候]
篇3:七月半是几月几号
中元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因此中元节是9月5日,星期二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传说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而地官的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每年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也称作鬼节,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道观也会举行盛大法会,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国鬼节
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清明节(公历4月4或5或6日)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也是地府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初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中国三大鬼节介绍
1、清明
清明(阳历四月四日至六日间,多为四月五日)是上坟的日子,也是24个节气中第5个节气,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外文名有Pure Brightness和Tomb-sweeping Day。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这个节日,也是纪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一位记得介子推的大臣对晋文公说:“一龙升天,还得九蛇相助。”晋文公才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算命www.azg168.com)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2、中元
佛教这一天为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3、寒衣
每一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谓“十月朝”,又叫“祭祖节”。是送寒衣节[3] 。 也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的人,称为送寒衣。和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一并称之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是要焚烧五色纸,为先人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去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后人对故人的怀念,也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又标志着严冬的到来,因此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篇4:七月半是几月几号
答:七月半是公历月05日,农历二零一七年七月十五,星期二,冲牛(己丑)煞西。
民间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农历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农历七月半,就是送祖的日子。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各家无论贫富都要备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七月半:华夏信俗的“鬼月”高潮
汉民族之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
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一直传至近代。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
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
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篇5:七月半是几月几号
具体为:公历(阳历)8月17日,农历(阴历)20七月十五,星期三。干支为:丙申猴年丙申月辛未日。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而到了中元节这一天就有很多人开始祭祖,因此也被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傍晚时分举行,时间上局限于七月十五这一天。“七月半”祭祖时,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或寺庙也会办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同为祭祀节日,中元节就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
中国七月半的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称“中元节”,也就是中国的“鬼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七月十五,是鬼团圆的日子;八月十五,是人团圆的日子。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是起源于道教和佛教。在道教中,称之为中元节。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在佛教中,佛教徒称之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一词,来自佛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的鬼魂。“盂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
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得到六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
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相当于西方的“感恩节”。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在中国民间的习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城镇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纸写上祖先的名讳在户外焚烧以祭奠故祖。烧纸钱是不能只独给自己的亡亲,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否则难免他们不会在阴间为难自家故祖,于是这便有了十五日夜为孤鬼“烧孤衣”传统。
现在版本升级了,原来烧纸和花边太“土”,满足不了阴间的生活需要,烧的是百元冥钞、纸制的金戒指、金元宝、手机、电视机、电冰箱、别墅、小轿车,更有一些孝顺子孙的还会给在阴间备受寂寞的老祖宗配备纸扎的小姐、小秘。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化。时代变迁,习俗也跟随着变迁,连人们历朝历代早已化着亡鬼的先祖也充分享受到现代的气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位亲人。没有一代代亲人的辛勤养育,就不会有人类的生存繁衍。历代祖先离开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痛失亲人当然是最伤心的最痛苦的事情。为了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人们把这美好的思念的情谊放在七月半的日子里。因此,对于过七月半这个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是中国人最庄严隆重的习俗。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中国七月半的鬼节,并不是某个地方所特有,全国各地的风俗亦大同小异。即使是西方也有鬼节,西方国家把每年的10月31日定为万圣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都不例外。中国具有久远的儒家传统,孝顺父母的思想影响深远,人们普遍重视。因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在七月半的中元节里,祭奠祖先的习俗在我国广为流传。
篇6:七月半散文
七月半散文
小时候,七月半的这段日子,母亲反复叮嘱我们,晚上不要出去玩耍。为什么?母亲说,阴间的冤魂鬼怪都出来了,小孩儿火焰低,容易遇见不祥之物。而那个时候,胆子特别大而且十分顽皮的我,总在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出去,想看看鬼怪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叛逆总有那么些年,但从来没有看见三头六臂的妖,也没有看见牛头马面的怪。于是我怀疑这是不是母亲哄我们晚上不要出去玩的借口。我问鬼怪的来历,妈妈告诉我,妈妈的妈妈也曾疑问,也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告诉她的,已经数千年了。
晚上,没有发现怪物,却还是发现了异常。
这段日子的晚上,真的有些阴森,或许是立秋了,有些凉风习习的缘故。月儿似乎也有些害怕,躲到了乌云后面,黑漆漆的天尽头的那几点星星,就像秋后挣扎起来的萤火虫,有气无力地闪耀着若隐若现的亮光,也显得诡异起来。
朦朦胧胧的夜色里,由近到远摇曳幽幽的火苗,小溪里,纸船载着烛光,顺流而下,越来越弱,直到融化在星光里。在夜幕里,人影摇晃,或轻声抽泣,或默默祷告,一切都在及柔的的进行,深恐惊到阴间的鬼神。
慢慢懂事了,我知道了,灯火是用来给哪边人指路的。特别是河灯,肖红《呼兰河传》就说: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亡魂得以超度,故去的亲友得以托生,善莫大焉!
这样的日子,顽童是不懂得的。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清代庞垲在《长安杂兴效竹枝体》里就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从古至今,小儿懂事,恐怕就和顽皮的我一样,在民间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影响下,慢慢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传承。
我所知道的七月半,又叫中元节,是在王凯泰清)的诗里,爱好读古人诗词的我读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中元节有感,清,王凯泰),为了解诗意和写作背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于是,知道了佛教的七月半的盂兰盆节,知道了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后人要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这样的日子,虔诚的`祭拜亡魂,从来不曾提出过疑问,或许,在人们那个小小的心里,平时放不下对先人惦记,一定是到了这个特定的时候,掏出自己的心来,去诉说哀思,去告诉人世的悲欢。
也许,习俗)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个日子,给了后悔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忏悔的机会;这个日子,给了未来得及倾诉的人一个讲述时间,而它,更是向先人汇报成绩的日子。
历史长河何曾停歇,少年放灯戏耍的中元节已经渐行渐远,而相信七月半是鬼节的信念越来越近,我们从对节日的好奇,走到了知道,走到了理解,走到了接受,或许还将成为节日的对象,这就是无情时间,这就是残酷的人生。规律如此,何须恐惧,我们尽管坦然面对。只是,在这样一个一个的节所组成的日子里,我们不曾愧对先人,我们也珍惜着他们离开的日子,真有那天,笑脸相逢。
传说,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非常黑,黑得找不到轮回。如果放灯是件善事,我会祈祷诸神,建一座灯塔,若灯塔缺少光明,我愿意做塔上那盏神灯!
【七月半是哪一天】相关文章:
1.七月半鬼节作文
2.七月半的民间禁忌
7.哪一天是立夏?
8.正月初三是哪一天
9.大暑是哪一天
10.秋分是哪一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