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怎么过 看看中元节部分习俗
“十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七月半怎么过 看看中元节部分习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七月半怎么过 看看中元节部分习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七月半怎么过 看看中元节部分习俗
潇湘晨报记者 储文静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节日中元节。古人以正月十五为天官生日,故定为上元节(即元宵),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故定为中元节,以十月十五为水官生日,故定为下元节。
到后来,民间又流传七月十五地府开门放鬼魂的传说,于是中元节渐渐有了“鬼节”的意味。而在湖南,不同地方过七月半都有不同的习俗,如祭祖、放灯等。
夜幕降临,长沙湘江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点一点的火焰,远远望去就像是渔火。农历七月十三,离“七月半”还有两天,各家各户已经在为去世的亲人烧包祭祀了。在湖南,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祭祖、看戏、放河灯,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86岁老人亲自包香烛钱纸
86岁的老人储寿生,每年到了这个日子总会操持一番。亲自买香烛钱纸,一一包好,再在包封上一笔一画地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数十个包封一写就是整整一下午。储寿生眼不花、手不抖,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特别庄重且有仪式感的事情。
从储寿生小时候记事起,每年临近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家里都要这样过,而且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这个节日。这一天,家家都要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隆重程度不亚于清明节祭祀。
祭祀祖先是中元节的一大主题,对于老长沙人来说,接先人有新老之分,祭祀程序各有不同。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如先辈死于去年七月半以后,要早一天迎接,称“迎新客”。七月初十开始,接旧死的人,家家焚香燃炮,有的在门外跪拜“接祖宗”,叫“接老客”。
接祖要焚香燃炮,有的将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请下,置于堂上,一日三餐盛宴供奉。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即用锡箔制作金、银锭和纸折的冥箱、冥衣等,封包火化,以供列祖列宗冥中受用。
篇2:七月半中元节习俗
岁有三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元宵佳节;七月十五为中元,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则为下元,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七月初七至十五为中元祭祖期间,俗称“七月半”。初七至初十,为年内亡者烧包祭奠,称接新亡客。初十日以后开始“接祖”,俗称“接老客”。湘中地区对此较为认真,每日三餐、行礼如仪,至十四日晚便焚化“金银纸包”“衣冠箱”,统称“烧包”,而在当晚或翌晨送客。因中元节恰是若干农作物成熟时,故旧时也有拿新收成的米祭祖,谓之“尝新”。
笔者恰好在翻阅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罗b重遗著,发现罗居然有一篇杂文专门讲述了自己对农村中元节的看法――《废除中元烧包的我见》(刊长沙《大公报》1922年8月29日)。罗是湖南湘乡县人,应该说对当时乡村浓厚的中元祭祀风俗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在文章中以通俗的逻辑批判了中元节“烧包”的愚蠢性,并号召民众要敢于移风易俗。在那个时候的乡下,先进思想并未渗入底层,那时“最遭乡愚忌讳的,就是破除迷信;最遭腐儒忌讳的就是无父无君”,在如此的大背景下,罗b重作为教育界人士能够敢于站出来号召废除风俗,实在难得可贵。
文中写到:“中元烧包是为着‘昭示后人纪念祖先’的一种暗示作用,离不了家长制的色彩,但我们要试思现在中国弄到这步田地,是不是人人都害了‘要钱不要命’的毛病的缘故?我们教育我们的子弟,要用一种正当的暗示,怎么反用万恶的金钱做暗示呢?他们以为死了的人尚且要钱,何况生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除了要钱之外,再不知道有别的事情了。那末,还成了一种什么样子的社会呢?”虽是近百年前的文字,但所反映出的社会丑相却有所相像,我不禁想起新闻中报道,现今许多地方的中元节不仅烧钱纸,而且流行烧“电脑”、“苹果手机”,更有甚者烧“美女”,实在是既愚钝也侮辱先人的行为。
罗在文中还说中元节“烧包”是种耗费财力而无意义的举动,“所以我们应该毅然地废除它”,他说好的社会习俗最初往往也是由一二人提倡出来的,如“放足”“剪辫子”等,希望民众不要被“落后习俗”所奴隶。作为一个教育家,罗当然也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本职,在该文最后他说到,当时全国约有两亿人烧包,平均每人每年要破费钱一串(附原文注:浙江一带用金箔、银箔,绝不值此),合起来就要花去两亿串钱,如果能够把这笔钱款用于填办小学,至少可以建设二十万所。罗b重始终以教育为本,赴美留学后抛起功利毅然埋首乡村,由其执掌的陶龛学校当时盛名于全国。要果真如他所说,当时能将全国一年烧包的钱用来建设学校,中国的教育岂只是现今这般?
建国后,“烧包”的习俗曾几度消亡,继又复俗,但礼仪相对旧时有所简化。虽是封建迷信,但中元节习俗的留存说明了中国人对先人的缅怀情结很重,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通过仪式来完成对逝者的追悼。中元祭祀中,后人多会祈求先祖庇佑,我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底层劳动人民渴求幸福生活的表现,相信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陋习也会慢慢殆尽。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关于中元节的12大习俗汇总
2.总结中元节的七大习俗
3.七月半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4.中元节习俗
5.中元节的习俗
6.中元节的由来及中元节习俗
7.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全国各地中元节习俗
8.关于国外中元节习俗的大汇总
9.中元节各地的习俗
10.中元节的基本习俗
篇3:中元节习俗_七月半烧包
“烧包”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北京话、山东话、天津话、东北话、洛阳话等。在中元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鬼节这一天,我们会常听到这个词。那么其中到底是什么含义呢?请看下文。
“烧包”指祭祖时焚化包封好的纸钱,是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
袁枚《新齐谐・烧包》:“粤人於七月半,多以纸钱封而焚之,名曰烧包,各以祀其先祖。”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日本的“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中元节习俗
2.鬼节习俗_七月半禁忌注意事项
3.七月半鬼节禁忌
4.全面解读七夕习俗
5.七夕节的由来及习俗
6.七夕习俗_种生求子
7.民俗中元节祭祀活动
8.谷雨的习俗_传统节气习俗
9.中元节民俗禁忌
10.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篇4: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
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
潮汕中元节七月半习俗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3、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其中有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4、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5、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父母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篇5: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
七月半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 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 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更多相关文章阅读
篇6:七月半中元节的民间习俗
台湾有些地方在中元普度的庙会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在搭建“孤棚”时有许多禁忌,如上下主普坛的人员必须吃素斋戒,戴孝者或做月子的妇女不得接近,女性不得碰触“孤棚”祭仪法器,以避免抢孤时发生不测。“抢孤”在七月的最后一天午夜举行,比赛时棚柱上涂满牛油,参赛者以叠罗汉的方式,踩在队员肩上向上攀登,登上“孤棚”后再向上攀登“孤栈”,在攀登过程中所抢下的食物则丢下供棚下的.民众捡拾。
这项活动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1991年,宜兰头城镇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上攀爬,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神鬼的庇护。
篇7:七月半中元节的民间习俗
中元节简介: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篇8:七月半中元节的民间习俗
在台湾普度的形式又分为公普和私普。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商议好时间轮流普度。普度时都会在门口摆设长长的供桌,摆上丰盛的菜饭以及其它的食物等,每盘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俗称“拜门口”。同时,家家门前、檐下都挂盏圆形纸灯,一面写“阴光普照”或“庆赞中元”,一面为“路灯”,这是用来照引路途,使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养他们的地方,又叫“树灯篙”。
公普又称为“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俗语又叫“拜七月半”。通常以寺庙为中心,由庙寺主事者来主持。这一天,人们往往在街头巷口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度坛。普度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台上立着几块灵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这是召唤各方没有主儿的“饿鬼”前来受祭。为了怕施食时“小鬼”抢不过“大鬼”,还特设“儿童男女孤魂之位”的灵牌。在坛前边摆有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古剑、铜镜、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坛前还特设一排长桌,以供民众摆牲之用。中午过后,各家各户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纸钱、衣帽、竹笠等祭品前来祭拜。主事者分别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黄、绿、红各种颜色的三角纸旗,并写上“盂兰胜会”、“甘露门开”等字形,以作纪念。之后便请和尚、道士各念其经,进行祭拜,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七月半怎么过 看看中元节部分习俗】相关文章:
3.七月半鬼节作文
4.七月半是哪一天
5.七月半的民间禁忌
10.中元节各省的习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