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

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

2022-12-26 07:53: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想上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

篇1: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

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

原文: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莫鸦。

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独能无地落乌纱。

译文

一阵疾风把雨云吹垮,明净的江面上飘着绚丽的晚著。我舟泊岸边,系好了船缆,只见树丛中的祠庙周围,飞旋著一群群求栖的乌鸦。唉,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我举杯想畅饮可又不堪酒力,自己早已愁白了头发!

我曾十年飘泊,寄人不下,佳节里哪有心思赏花观景,真是白白辜负了故乡的菊花。登高望远,我的心与你同在,永难忘却年轻的风流,年轻的潇洒。今天,我虽然老了,但逢此良辰,怀想你的绵绵情意越发增加。呵,像你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步此时岂能不结伴登高、饮酒戏耍?狂写风吹落帽那样的诗篇,定能胜过那孙盛、孟嘉!

注释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秦觏(gòu):作者的年轻朋友,著名词人秦观的弟弟。

明:明净。

沙步:水边可以系船供人上下的地方。丛祠:草木丛生处的祠庙。

清尊:酒杯。欺白发:指年老易醉。

负:辜负。

心如在:一颗心如同在你身边。

意有加:感慨更多。

淮海少年:指秦觏。

乌纱:指帽子。“九日落帽”是重阳登高的典故(见赏析部分)。

赏析:

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诗人由苏轼、傅尧俞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徐州是诗人的家乡。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数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充满欣慰。但同时又想到那与他“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感到惆怅。于是他以诗寄友,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

作者首先从所见的景物下笔。“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两句描绘的是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傍晚时分,一阵急风将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从系在水边的船上,可以看到茂盛草木包围着的'土地庙中,已有暮鸦来集。见到祠庙,才使诗人想起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人逢佳节,不能少了吟诗喝酒赏菊花,何况诗人此刻心情颇佳,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不喝到酒酣耳热、颓然醉倒而不罢休之势。但他“九日清尊欺白发”,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这年诗人才三十五岁,却说“白发”,这是因为“发短愁催白”(《除夜对酒赠少章》),在“十年为客负黄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诗人为前途渺茫而发愁,为生活无着而发愁,早就愁白了头。眼前欢乐的节日气氛,使他回忆起不久前的流离生活。那时,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寄人篱下,重阳佳节没有心思赏花喝酒,白白辜负了黄花。这一联,“九日”句写他眼前所见,“十年”句忆往事。诗人眼前略有兴致,开怀畅饮;而往事却不堪回首。一喜一怨,感情复杂,往复百折,极其沉郁。

接着,诗人抒发自己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九日登高是当时的风俗,一般写重阳节的诗中都要提到,并非一定是实指。“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两句是写对秦觏的怀念。垂老之年,逢此佳辰,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方的朋友,他的心仿佛仍然留在朋友身边。这样一位天下闻名的“淮海少年”,逢此佳节不可能无所创作。方回以为,“无地落乌纱刀”,用典极佳。这一句是用东晋孟嘉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阳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写一文回敬,都写得很好。从比,“九日脱帽”就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作者巧妙地用此典故,说明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而逢此佳节,仍兴致勃勃,何况有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他要结伴登高,写出优秀的诗篇来。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慰勉之意、期望之心,全都凝聚在此联之中了。

这首诗颇有特色。既是“九日”,那么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既然是寄友,那么他当时的处境、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祝愿等也有所交代。作者用精炼的笔触,巧妙剪裁安排。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

篇2: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

陈师道《九日寄秦觏》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①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②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③

【注释】

①沙步:沙岸边系船供人上下之处。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二八《永州铁炉步志》:“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丛祠:丛林掩映的祠庙。

②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十年为客: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作者由苏轼、傅尧俞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徐州是作者故乡,此前长期离乡客居。黄花:指菊花。

③淮海少年:指秦觏,字少章,是秦观之弟,为作者好友,此时尚旅寓京师。无地落乌纱:用东晋孟嘉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九节与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温命孙盛作文嘲弄他,嘉又写一文回敬,文章甚美,四坐叹服。(见《晋书·孟嘉传》)从此,“落帽”成为重阳登高的典故。作者用此典,意谓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岂能不得有力之士推挽,结伴登高,焕发文采呢?乌纱:指官帽。

【译文】

疾风吹散阵雨,水面荡漾起晚霞;草木丛中的神祠上空,盘旋着一群归鸦。今日重阳,不胜酒力,可怜我已满头白发;十年漂泊,忘怀佳节,实在是辜负了菊花。登高赋诗,壮心犹存,怀念远方的朋友;垂老之年,逢此良辰,感慨万端,难以按下。淮海的少年是当今国士,才能不减孟嘉,岂能不结伴登高,文采焕发!

【集评】

元·方回:“‘无地落乌纱’,极佳。孟嘉犹有一桓温客之,秦觏无之也。”(《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

清·纪昀:“诗不必奇,自然老健。后四句言己已老,兴尚不浅,况以秦之豪俊,岂有不结伴登高者乎?乃因此以寄相忆耳。解谬。”(同上)

清·贺裳:“《九日寄秦》‘独能无地落乌纱’,一作‘可能’,‘可’字较‘独’字为圆,然‘独’字意深,有‘陋巷不改其乐’之意。”(《载酒园诗话》卷五)

【总案】

哲宗元祐二年(1087),诗人由苏轼、傅尧俞、孙觉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徐州是诗人的家乡。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数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充满欣慰;但同时又想到那与自己“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不免感到惆怅。于是他以诗寄友,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后人对此诗的评论中,对“可能无地落乌纱”句有不同的理解。方回认为是惋惜秦觏未能得到有力之士赏识、推荐。纪昀认为是鼓励秦觏登高赋诗。其实二意并不相悖,若秦觏得到有力之士的赏识,自然会结伴登高赋诗,两层意思实兼而有之,纪昀不必斥方回“解谬”。

篇3:九日寄秦觏翻译赏析

九日寄秦觏翻译赏析

《九日寄秦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陈师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前言】

《九日寄秦觏》是北宋陈师道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从眼前实景下笔,描绘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写其旅况之萧条。颔联即景生感,叹十年重阳不胜杯酌,更无赏菊之事。颈联写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尾联是祝愿与鼓励之辞,希望秦觏能意气风发。这首诗作者巧妙地将吟诗、饮酒、赏花、登高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通过精炼的笔触,巧妙剪裁安排。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

【注释】

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秦觏(gòu):作者的年轻朋友,著名词人秦观的弟弟。

②明:明净。

③沙步:水边可以系船供人上下的地方。丛祠:草木丛生处的祠庙。

④清尊:酒杯。欺白发:指年老易醉。

⑤负:辜负。

⑥心如在:一颗心如同在你身边。

⑦意有加:感慨更多。

⑧淮海少年:指秦觏。

⑨乌纱:指帽子。“九日落帽”是重阳登高的典故

【翻译】

一阵疾风把雨云吹垮,明净的江面上飘着绚丽的晚霞。我舟泊岸边,系好了船缆,只见树丛中的祠庙周围,飞旋著一群群求栖的乌鸦。唉,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我举杯想畅饮可又不堪酒力,自己早已愁白了头发!

我曾十年飘泊,寄人篱下,佳节里哪有心思赏花观景,真是白白辜负了故乡的菊花。登高望远,我的心与你同在,永难忘却年轻的风流,年轻的潇洒。今天,我虽然老了,但逢此良辰,怀想你的绵绵情意越发增加。呵,像你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步此时岂能不结伴登高、饮酒戏耍?狂写风吹落帽那样的诗篇,定能胜过那孙盛、孟嘉。

【赏析】

登高望远,怀念亲朋,是过去重阳节的习俗。作者华发已生,他乡作客,寄语忘年之交。前六句自咏,后两句寄秦,由己之牢落不偶,望秦能意气风发,风格沉郁,意味深长。

作者首先从所见的景物下笔。“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两句描绘的是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傍晚时分,一阵急风将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从系在水边的船上,可以看到茂盛草木包围着的土地庙中,已有暮鸦来集。见到祠庙,才使诗人想起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人逢佳节,不能少了吟诗喝酒赏菊花,何况诗人此刻心情颇佳,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不喝到酒酣耳热、颓然醉倒而不罢休之势。但他“九日清尊欺白发”,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这年诗人才三十五岁,却说“白发”,这是因为“发短愁催白”(《除夜对酒赠少章》),在“十年为客负黄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诗人为前途渺茫而发愁,为生活无着而发愁,早就愁白了头。眼前欢乐的节日气氛,使他回忆起不久前的流离生活。那时,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寄人篱下,重阳佳节没有心思赏花喝酒,白白辜负了黄花。这一联,“九日”句写他眼前所见,“十年”句忆往事。诗人眼前略有兴致,开怀畅饮;而往事却不堪回首。一喜一怨,感情复杂,往复百折,极其沉郁。

接着,诗人抒发自己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九日登高是当时的'风俗,一般写重阳节的诗中都要提到,并非一定是实指。“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两句是写对秦觏的怀念。垂老之年,逢此佳辰,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方的朋友,他的心仿佛仍然留在朋友身边。这样一位天下闻名的“淮海少年”,逢此佳节不可能无所创作。方回以为,“无地落乌纱刀”,用典极佳。这一句是用东晋孟嘉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阳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写一文回敬,都写得很好。从比,“九日脱帽”就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作者巧妙地用此典故,说明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而逢此佳节,仍兴致勃勃,何况有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他要结伴登高,写出优秀的诗篇来。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慰勉之意、期望之心,全都凝聚在此联之中了。

这首诗所提既是“九日”,那么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既然是寄友,那么他当时的处境、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祝愿等也有所交代。作者用笔精炼,剪裁巧。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格调却并不低沉,世事的沧桑使友谊倍加温馨,深情的鼓励更能打动人心。

篇4:《九日寄秦觏》阅读答案

(陈师道)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注】①此诗系诗人还乡(徐州)赴任道中所写,好友秦觏(gòu)此时仍旅寓京师·

②沙步:水边可以系船供人上下的地方。

(1)诗人是在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写的此诗,请说出这是什么节日并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依据。(4分)

(2)这首诗颇有特色,诗人巧妙裁剪安排,使全诗沉郁含蓄,意蕴深长。请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吟诗、饮酒、登高皆是重阳节的活动。颔联九日清樽、黄花即饮酒、赏花,颈联提到登高怀远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2)徐州是诗人的`家乡。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娄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充满欣慰。但同时又想到他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感到惆怅。于是他以诗寄友,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

赏析:

《九日寄秦觏》是北宋陈师道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从眼前实景下笔,描绘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写其旅况之萧条。颔联即景生感,叹十年重阳不胜杯酌,更无赏菊之事。颈联写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尾联是祝愿与鼓励之辞,希望秦觏能意气风发。这首诗作者巧妙地将吟诗、饮酒、赏花、登高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通过精炼的笔触,巧妙剪裁安排。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

篇5:重阳节的诗句——《九日寄秦觏》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诗人由苏轼、傅尧俞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徐州是诗人的家乡。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数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充满欣慰。但同时又想到那与他“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感到惆怅。于是他以诗寄友,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

作者首先从所见的景物下笔。“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两句描绘的是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傍晚时分,一阵急风将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从系在水边的船上,可以看到茂盛草木包围着的土地庙中,已有暮鸦来集。见到祠庙,才使诗人想起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人逢佳节,不能少了吟诗喝酒赏菊花,何况诗人此刻心情颇佳,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不喝到酒酣耳热、颓然醉倒而不罢休之势。但他“九日清尊欺白发”,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这年诗人才三十五岁,却说“白发”,这是因为“发短愁催白”(《除夜对酒赠少章》),在“十年为客负黄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诗人为前途渺茫而发愁,为生活无着而发愁,早就愁白了头。眼前欢乐的节日气氛,使他回忆起不久前的流离生活。那时,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寄人篱下,重阳佳节没有心思赏花喝酒,白白辜负了黄花。这一联,“九日”句写他眼前所见,“十年”句忆往事。诗人眼前略有兴致,开怀畅饮;而往事却不堪回首。一喜一怨,感情复杂,往复百折,极其沉郁。

接着,诗人抒发自己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九日登高是当时的风俗,一般写重阳节的诗中都要提到,并非一定是实指。“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两句是写对秦觏的怀念。垂老之年,逢此佳辰,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方的朋友,他的心仿佛仍然留在朋友身边。这样一位天下闻名的“淮海少年”,逢此佳节不可能无所创作。方回以为,“无地落乌纱刀”,用典极佳。这一句是用东晋孟嘉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阳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写一文回敬,都写得很好。从比,“九日脱帽”就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作者巧妙地用此典故,说明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而逢此佳节,仍兴致勃勃,何况有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他要结伴登高,写出优秀的诗篇来。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慰勉之意、期望之心,全都凝聚在此联之中了。

这首诗颇有特色。既是“九日”,那么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既然是寄友,那么他当时的处境、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祝愿等也有所交代。作者用精炼的笔触,巧妙剪裁安排。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

篇6:九日寄岑参原文及赏析

九日寄岑参原文及赏析

原文: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译文

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启依然下个不停。

去往师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师,无法启行,想师想得我容颜消瘦。

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启黄昏还启白天。

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却,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

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启无可挽救了。

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

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

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今天这个重阳佳节,东篱的菊花师在为谁开的这么好?

岑参先生有很多新诗,生性也特别喜欢香醇的美酒。

雨中,眼看着那样繁多的x花,怎能使师的衣袖装满呢?

注释

岑参:盛唐著名诗人,为杜甫诗友。

复:启再三再四。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

泥活活:读音“括”,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饭食错昏昼: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寸步:启说离得很却。但难得去拜访。

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畴:谁。

大明:即指日月。韬:韬晦。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君子:指朝廷官员。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们都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溜:水流漂急。

纷披: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赏析:

这首诗和《秋雨叹》三首当是同时之作,写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秋天。岑参,是杜甫诗友之一,与高适齐名,在长安时,也经常和杜甫同游。杜甫无时不关心人民,故于怀友之中,忽发苍生之叹。

篇7:九日原文及赏析

九日原文及赏析

原文:

九日

[唐代]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译文

今日景物格外的好,山峰松柏参天,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

手携一壶流霞酒,采取这寒冷天气开放的菊花,细细欣赏。

这里地处偏僻,怪石嶙峋,松树古远,微风吹来,响起松涛声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

酒杯中倒映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却不知道让我怀念的朋友都在哪里。

注释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这天又叫重阳节。

云景好:景物好。

流霞:美酒名。

搴(qiān)菊:采取菊花。

寒荣:寒冷天气开放的菊花,指菊花。

觞(shāng):古时的酒杯。

落帽:典出《晋书》,据载:大司马桓温曾和他的参军孟嘉登高于龙山,孟嘉醉后,风吹落帽,自己却没有发觉,此举在讲究风度的魏晋时期,有伤大雅,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即兴作答:“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文辞优美,语惊四座。后人以此典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之态。

空:徒然。

友生: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之诗。

一二句写秋高气爽,开篇写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景。秋日的天空,辽阔高远,一碧如洗,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浮,它们时而分开,时而连成一片,时而像一团团的棉球,时而又像是翻卷的波涛,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秋日的'大地,明丽清爽。只见层叠的山峰松柏参天,波平浪静的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三四句写饮菊花酒,在这天高气爽的秋天里,又逢重阳佳节,诗人携壶登山,开怀畅饮,而且边饮酒边赏菊。“泛寒荣”,一方面表现了秋菊的姿色,另一方面有诗人怀才不遇的伤感。

“地远松石古”四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赏秋时的见闻和感受。在山高林密的大山深处,松柏葱茏,怪石嶙峋,阵阵微风吹来,响起松涛清越高雅的音韵,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佳节美景令诗人陶醉,禁不住举杯照欢颜,杯中映出自身的笑容。“还自倾”三字表现了诗人悠然自乐,兴趣盎然的神态。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尾句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独自一人饮酒赏秋,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不胜收,可是孑然一身的孤独感无法排解,因而酩酊大醉,以至“落帽”,狂放高歌中充满了思念故交之情。

诗人独自一人重阳登高,通过对自己所见和所感的描写,表达了了自己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怀才不遇的感慨,最后高歌独酌,抒发怡情自然的旷迭的襟怀。

篇8:黄金缕,黄金缕秦觏,黄金缕的意思,黄金缕赏析

黄金缕,黄金缕秦觏,黄金缕的意思,黄金缕赏析 -诗词大全

黄金缕

作者:秦觏  朝代:宋  体裁:词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里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

【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九日寄秦觏》阅读答案

2.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及赏析

3.九日翻译及赏析

4.冰心《纸船——寄母亲》原文及赏析

5.渔家傲·寄仲高原文及赏析

6.寄东鲁二稚子原文及赏析

7.《李寄》原文及翻译

8.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

9.寄王琳原文、翻译、赏析

10.寄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九日寄秦觏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