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2023-01-01 08:17: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浪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篇1: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3)语言并非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4)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5)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作 者:叶浩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刊 名:心理科学进展  PKU CSSCI英文刊名: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11(1) 分类号:B84-09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   第二次认知革命   话语   心理学  

篇2: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

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

本文主要论及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对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有关论点作了评述。与此同时,文章还涉及到后实证主义、常人方法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乃至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作 者:苏国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100732 刊 名:国外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BROAD 年,卷(期): “”(1) 分类号:B1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   科学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  

篇3: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

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再建构

选题的意义: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旧的体制的束缚而暴露出各种不稳定因素,并因之迎来了中国改革的第二次转型,即由经济建设转向制度建设。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各种公共领域的再建构。在整个发展进程中公民对社会的政治参与意识变浓,不断寻找机会进入政治过程,进行利益表达,影响政治决策。公民对社会的政治参与最重要的变化是由过去的个人政治参与(如找领导调动工作)或非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如联保上书要求改善待遇)为主要特征变为以正式团体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其以社团组织的成立,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民间思想库的建立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民意机构发表意见或直接与行政部门谈判。公共领域的再建构,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由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平衡给社会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  一、第二次转型的中国现状背景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已经完成和未完成的现代化转型中,中国的转型可能是最为复杂。它不象欧美国家――无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实现转换,而单靠引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就能解决问题。自1978年以来,虽然中国在城市化、工业化等方面取得公认的成绩,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1),城市改造和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机制建设等的力度不断加大,涉众范围广、利益调整面大、摩擦焦点多;(2),转型期,社会成员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从一元向多元发展,社会成员独立思考、自主抉择的自由度增加,主体的内在力量逐步得到发挥;(3),新旧观念的冲突激烈,许多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弱,行为上无所适从,精神上无所寄托,导致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动员力下降;(4),社会主导观念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整体观念和献身精神有所弱化,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用主义有所加强等等。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多年来中国社会系统性和结构性矛盾的积累,不但在量上“集束多发”,而且有利益相关性突出、群体性矛盾增多、对抗性增强、成因复杂、处理难度增大等特点。特别是的前半年,中国经济呈现出8.5%的高速增长态势。遗憾的是,这样的利好,旋即被更加凸现的阻碍未来经济发展的SARS危机、孙志刚件注1等一系列社会体制层面的问题所遮掩。这些使我们逐渐明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唯一因素,经济改革所面临的任务也不可能仅仅在经济领域解决。而自1990年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类型的变化为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背景,一是社会资源占有主体日益多元化和分散化;二是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日益复杂化;三是政府开始转变职能,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努力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转变,由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者”“计划者”向“向导者”“引导者”转变。因此“改革已经到了值得转轨的时候,转轨的核心是用新的制度去替代它。”注2(胡鞍钢)如果说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的第一次转型,那么当下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转为制度建设这样一个方向,就是中国的第二次转型。与要求构建现代产权关系的经济转型相呼应,这次转型要求形成新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中国现代化两难症结真正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和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的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因此,在现代化基本问题的认定上,必须由“国家与社会的二元观”注3替代“中央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权威本位观”。而为了缓和长期以来因为“大政府,小社会”的治理模式和个人服从集体的价值观给社会在凝聚力和议和力方面造成的压力,我们必须寻求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建立一种

[1] [2] [3] [4]

篇4: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界定与政策含义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界定与政策含义

社会建构论把技术界定为一种社会行动,技术要素包括参与了技术发展的各类因素.然而,社会行动并不能包括技术的全部,本文尝试提出“技术是部分地社会建构的”这一命题,建立了一种技术内容的“可塑因-不可塑因”的'二分法.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界定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它包含了一种建构论的政策思想,强调政策工具的地方导向和行动导向,并涉及政策的有效作用空间问题.

作 者:邢怀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 21(4)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   技术   界定   政策含义  

篇5: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传统技术政策中的“供给偏向”容易造成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陷入技术控制困境,社会建构论对嵌入于技术(创新)中社会过程的分析则内在展现了技术政策的`新视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采取了积极管理技术的态度,强调技术的社会整合,其在实践中体现为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战略与工具.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政策观中蕴含了技术民主化的思想,并提供了技术民主化的实现形式.

作 者:邢怀滨 陈凡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4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9(3)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   技术政策   建构性技术评估(CTA)   技术民主化  

篇6:论“实践”与中国当代美学建构

论“实践”与中国当代美学建构

内容提要:面对当代中国美学抉择的严重困境,本文认为应从“人生”(实践)的维度建构当代美学即“人生美学“或“新实践美学”。这既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发展;同时更是现实的要求。为此,本文着重从对“实践”的理解、以及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原则。

关 键 词: 人生 实践 中国当代美学 新实践美学 人生美学

建构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找准自己的学科定位或基点。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就一直在不断地寻觅着自己的这个“基点”。为了寻觅这个“基点“,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几次美学热潮和一些重要的美学派别。除去客观效应外,各派别主观上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国当代美学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美学转型将问题纳入了一个焦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之争。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分野就在于对“实践” 问题的理解。我认为要真正超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还是要真正回到“实践”上来。“回到实践”已似乎是美学界普遍认同的无可争论的事实,其关键在于对“实践”的解读。因此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实践”的内涵和意义就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新突破。为此我提出了建构“新实践美学“或“人生美学“的策略,以消释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偏差,真正超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本文将着重阐述“实践”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美学建构中的重大意义。

“实践”无疑是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中最为耀眼无与伦比的词汇。当年从“实践”出发建构的实践美学曾为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发展具有决定性或根本性的意义,使中国美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迈出了极其关键性的.一步。后实践美学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孰是孰非、评价如何是一回事,“实践”本身的真理性则是另一回事,两者并无多大的必然联系。因此,“实践”这个美学的“基点”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而这是由“实践”的特殊本性所决定的。那么,“实践”究竟具有何种特性和品格呢?这里,我们必须真正回到马克思、真正回到“实践”本身、真正回到“实践”的现实,才能真正完整准确地把握“实践”的特性和内核。

在规定“实践”之前,有必要先看看“实践”不是什么。这更利于问题的呈现和解决。

“实践”不是一种纯自然的本能活动和行为。“实践”不只是有理性的行为和活动,同样也包括人的自然的本能行为和活动。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的自然本能活动决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纯粹自然的本能活动和行为。“做梦”在人们看来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本能的所谓“无意识”的无法控制的活动,但依然有着人类所特有的意识蕴涵其间。

“实践”不是一种纯物质的生产劳动行为。一般而言物质生产活动好像只是将客观的物质实体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是一种纯粹的物与物的关系,其实不然。任何一种人的物质生产劳动都蕴涵着某一特定人类的精神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在物质生产的前期或过程中都有其精神的意识的思维活动伴随着。

“实践”不是一种纯粹伦理道德关系行为活动。“实践”包含着或应有着人

[1] [2] [3] [4]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相关文章:

1.论社会公正

2.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3.论藏族宗教仪式的类别与社会功能

4.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5.优秀作品《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6.建构主义理论与大学英语课堂设计

7.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8.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

9.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10.论下小学教学模式知识建构的优秀论文

下载word文档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