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初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下面给大家分享《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欢迎阅读!
篇1:《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 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
二、??? 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
三、??? 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四、《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内容及流传情况。
五、关于《墨子》。
六、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的作者、成书时间。
七、关于《吕氏春秋》。
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主要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孟子的生平。
二、《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
三、《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和其弟子万章等合著。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
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曾仕齐为卿,游说滕、鲁,晚年退归邹,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他主张“王道”、“仁政”,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提倡“民贵君轻”,以民为本。他又倡言“性善”,重视个人后天的道德修养。
《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他藐视帝王,有时近于狷介;鄙夷奸佞,有时近乎偏狭;争论文艺,有时近于偏颇;待人诚恳率直,有时近于天真。
《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但又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巧妙避开齐宣王想了解“霸道”的心理,并逐步将话题转到“王道”上来,就近取喻,肯定齐王有“仁心”,可以“王天下”,以引起他对“王道”的兴趣,然后才正面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滕文公上》),批驳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即是如此。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告子上》)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语言上,《孟子》不仅词彩华赡,痛
第一文库网快流利,而且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尔反尔”、“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一、庄子的生平。
二、《庄子》的作者、篇数及内、外、杂篇的区分。
三、《庄子》的主要思想。
四、《庄子》的艺术成就。
《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出于其门人、后学之手。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曾为蒙漆园令,遍游楚、魏、赵、齐、鲁等国。家境贫寒,而又轻视官禄。熟悉各家学说,最服膺老子。他激烈批判现实的黑暗,非儒、墨及礼乐仁义。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提倡齐万物、一死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宣扬不谴是非、与世俗处。其思想对后世产生过深刻影响。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如《逍遥游》为说明作者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全文用了大鹏、学鸠、蜩、斥、朝菌、冥灵等众多形象,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大年或小年等活动及现象的皆“有所待”比喻在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自由,然后才得出自己的正面意见。至于以寓言说理,更是突出。《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如“触蛮之争”(《则阳》),借触、蛮争夺蜗角,嘲笑了诸侯间争夺土地的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庖丁解牛”(《养生主》),以解牛为喻,说明了养生的道理。
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任公子钓鱼”(《外物》),“五十希健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鱼吞钩后,奋G抗争,“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惊心动魄,气象万千。所钓之鱼,竟能供大半个中国的人饱餐不尽。《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尤为雄阔。它由“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鲲鱼变化而成,振翅而飞,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境之壮,其思之奇,前所未有。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一、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书名、作者、编定及篇数。
荀子的思想特点。
《赋篇》与《成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荀子》是荀况及其门徒所作,今本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小部分出于他的门徒。
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其学说以孔子儒学为基础,批判性地吸取诸家之说,最大特征是以礼客法。他反对天命迷信,强调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反对性善说,提倡性恶说,由此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及个人努力。他弟子中著名的有韩非、李斯。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这些论文大都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以类比、引证、比喻、排偶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如《劝学篇》是一篇劝人学习的专论,旁征博引、生动详尽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途径和方法,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尤其论述学习态度一段,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学习贵在专心致志,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同时,这些比喻又重迭排列,整齐而流畅,气势充沛,音节铿锵。
《荀子》又有《成相》、媸和《赋篇》,属文学范畴。《成相》是用楚地民歌形式宣传政治主张的作品,为韵文。《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和所附“媸”二首。五赋以四言韵语为主,间杂散文,很象谜语,乃战国“隐书”一体,开了后世咏物赋及说理赋的先河。
二、韩非的生平。《韩非子》的篇数及作者。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中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条理分明,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如《五蠹》以洋洋洒洒近七千言的篇幅,指责五蠹之民对国家的危害,这是先秦论说文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也是《韩非子》的突出特点。《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其中以《说林》上下、内外《储说》最集中。这些寓言,大多生动形象,合意深刻,发人深思,同时情节生动幽默,有较浓的文学色彩,如“守株待兔”(《五蠹》)、“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外储说左上》)、“自相矛盾”(《难一》)等等。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影响
一、儒、道两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后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
二、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两大基石。
先秦说理散文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其内容影响了后代很多种文体。
先秦说理散文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为后代散文家提供了借鉴,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精读作品篇目: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楚狂接舆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子路从而后章》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王顾左右而言他章》、《天时不如地利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墨子》:《公输》
《老子》:第一章、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第五十八章、第八十章
《吕氏春秋》:《察今》
李斯:《谏逐客书》
《庄子》:《逍遥游》、《养生主》、《胺箧》、《秋水》(节选)
《韩非子》:《五蠹》(节选)
阅读作品篇目: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章》、《阳货欲见孔子章》
《墨子》:《兼爱》、《非攻》
《老子》:第二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八十一章
《孟子》:《寡人愿安承教章》、《孟子见梁惠王章》、《汤放桀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鱼我所欲也章》、《民为贵聿》
《庄子》:《马蹄》、《则日》、《至乐》、《达生》、《天下》
《荀子》:《天论》、《成相》、《赋篇》
《韩非于》:《说难》、《难一》
篇2:先秦诸子散文第二单元《孟子》教案
先秦诸子散文第二单元《孟子》教案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 学 目 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 学 重 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教 学 难 点 :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 法 设 计: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内容讨论: 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②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③“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④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⑤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课时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二、亮点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F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篇3:《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之三(高一)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之三(人教版高一)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请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a)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2.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道: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去: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至: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之: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 ( )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 ( )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 ( )
4.“得道者”指 ,“道”指 ,“君子”指 。
5.“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
6.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 。
7.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a)是 ,(b)是 ,(c)是 。
8.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9.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回答下列问题。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槁:枯干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闵:担忧
C.今日病矣 病:生病 D.行有不慊于心 慊: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
B.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凡天地间有鬼,非人死而精神为之也
C.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举欣欣然有喜色
D.无若宋人然 予我千金,吾生若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②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③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中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言也:这是困难的语言。
B.无是,馁也:没有这,就没有力量来。
C.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的`东西。
D.予助苗长矣:我帮助禾苗往上长了。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浩然之气”的一项是( )
①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②配义与道。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④是集义所生者。⑤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也作“浩然正气”,本为战国时期孟轲所提倡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精神,后来用以形容正大刚直的精神和气节。
B.成语“揠苗助长”就出自此篇。作者通过这个宋国人用把苗往上拔的办法来帮助它生长的故事,说明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C.这段文字用一问一答的方法,先由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提出“敢问何谓浩然之气”的问题,然后由孟子作答。由于问题明确,所以问答的针对性很强,很富有说服力。
D.这段文字出现了几个通假字:闵:通“愍”;慊:通“谦”;芒:通“茫”。
(三)阅读文段,完成1-4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指出文段中“非”字的两种意义并举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一句中,“乐”有哪些意义和用法?“其”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恢复为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在这两“者”之间,孟子究竟认为谁“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段,请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如:如同、等于
B.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阱:陷阱,比喻诱人犯罪
C.雉兔者往焉 焉:兼词,于是
D.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 禁:禁忌
2.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B.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是以后世无传焉
C.民犹以为大,何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若是其大乎?
3.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段,请回答问题。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②非然也(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是:( )
A.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译文:下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的技术。
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C.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虽然与他一起学习,但却都不如弈秋。
D.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家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3.下列句式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甚矣,汝之不惠。
4.通过学弃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相关文章:
3.等我们老了散文
4.《孟子》
7.孝心不能等的散文
10.庄子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