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原文语录
“jialuow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孟子原文语录,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孟子原文语录,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孟子原文语录
孟子原文语录
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4、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7、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8、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9、居移气,养移体。
10、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11、天下殆哉,岌岌乎。
1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14、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15、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16、以五十步笑百步。
1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2、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2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2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6、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8、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29、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0、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31、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2、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3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4、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5、仁人无敌于天下。
36、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37、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38、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39、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4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4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44、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5、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46、国人皆曰可杀。
47、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48、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49、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50、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51、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52、胸中正,则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
53、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5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6、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5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58、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59、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0、志,气之帅也。
61、人皆可以为尧舜。
62、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64、食色,性也。
65、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66、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67、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68、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9、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70、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71、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72、仁者荣,不仁者辱。
73、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74、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75、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76、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77、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7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9、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0、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81、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82、王顾左右而言他。
8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85、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86、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87、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88、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8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90、其进锐者,其退速。
91、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92、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93、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9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5、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7、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98、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99、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0、彼一时,此一时也。
10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103、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10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0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0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09、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110、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1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13、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14、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15、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116、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1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8、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119、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20、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
121、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122、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2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24、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12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26、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2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2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29、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30、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31、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3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3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35、虽千万人,吾往矣。
13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37、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38、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13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篇2: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⑶攻:建造。⑷不日:不几天。⑸亟:急 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⑾灵沼:池名。 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篇3: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 春秋 孟子 (一)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 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 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
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是因为,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二)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1)淫:使??扰乱。 (2)得:实现。 (3)之:代志向。 (4)由:实行。 (5)道:原则,行为准则。 (6)移:使??改变。 (7)威武:威胁暴力。 (8)屈:使??屈服。
导读: 孟子在本文中驳斥了纵横家眼中的“大丈夫”,提出了自己立身处世所持的“大丈夫”精神,体现了儒家历来刚正不阿,特立特行的品格。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1)畎亩:田间,田地;导读: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道先使;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
注释: (1)畎亩:田间,田地。 (2)举:被推荐。 (3)傅说: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 (4)曾:同 “增” 。 (5)衡:同“横”,指横塞。 (6)征:表征,表现。 (7)法家拂士: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
导读: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刑徒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会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篇4:孟子语录
孟子语录精选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3、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5、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6、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7、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0、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4、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15、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6、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8、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19、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2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2、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2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4、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25、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26、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8、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9、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3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31、仁者荣,不仁者辱。
3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3、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5、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36、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37、尽信书,不如无书。
38、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3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40、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1、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42、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45、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6、以五十步笑百步。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9、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50、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51、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52、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3、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5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5、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56、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5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8、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59、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6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2、王顾左右而言他。
63、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6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65、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6、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67、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68、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69、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70、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7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2、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7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5、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76、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7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78、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79、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80、养心莫善于寡欲。
81、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82、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8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4、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85、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86、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8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8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89、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9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1、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9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9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9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95、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96、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97、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98、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9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00、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0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103、食色,性也。
104、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05、志,气之帅也。
10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篇5:孟子语录
孟子精华语录大全
1、彼一时,此一时也。
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7、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氯恍酥矣。
8、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4、人皆可以为尧舜。
15、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1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8、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20、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2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4、其进锐者,其退速。
25、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6、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27、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2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9、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33、志,气之帅也。
3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37、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9、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40、食色,性也。
41、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42、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43、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4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5、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4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4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49、胸中正,则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
5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2、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53、仁人无敌于天下。
54、居移气,养移体。
55、国人皆曰可杀。
56、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5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0、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61、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62、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6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64、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65、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6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7、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68、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6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2、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73、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7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75、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7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7、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7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精华语录大全]
篇6:精选孟子语录
1、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5、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6、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8、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9、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0、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1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2、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13、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斤然,乐而忘天下。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14、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15、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16、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7、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18、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9、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2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1、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22、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子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3、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2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5、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26、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27、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28、是犹或纟?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2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0、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3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32、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3、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www.lz13.cn)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34、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7、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38、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39、其进锐者,其退速。
40、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41、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42、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43、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44、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4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48、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49、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50、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1、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52、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53、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55、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5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57、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篇7:孟子语录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4、仁则荣,不仁则辱。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8、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9、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0、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2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4、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25、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26、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8、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9、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0、仁者无敌。
3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32、其进锐者,其退速。
33、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34、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8、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39、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0、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4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42、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3、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44、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0、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5、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5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59、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60、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6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4、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65、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66、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7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72、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7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7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75、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7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篇8:孟子语录
1、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0、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篇9:孟子语录
1、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2、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3、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6、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7、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8、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9、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10、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11、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12、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13、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14、人有不为也,而后能够有为。
15、圣人之行不一样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16、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17、人不能够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8、位卑而言高,罪也。
19、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0、仁者荣,不仁者辱。
21、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2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3、能够速而速,能够久而久,能够处而处,能够仕而仕,孔子也。
24、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2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6、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7、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28、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9、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30、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由恶醉而强酒。
31、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3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3、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34、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35、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
36、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37、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38、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39、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40、仁人无敌于天下。
4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2、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43、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44、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45、焉有君子而能够货取乎。
46、不以规距,无以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47、能够仕则仕,能够止则止。
48、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50、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众也。
51、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52、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5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55、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57、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58、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59、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60、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篇10:孟子语录
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吾善养浩然之气。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仁者无敌。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12、其进锐者,其退速。
13、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14、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15、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6、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17、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18、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
1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20、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2、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23、彼一时,此一时也。
2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5、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7、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28、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2、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无事而食,不可也。
3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35、惟孝顺父母,能够解忧。
36、不以文章害辞,不以辞害志。
3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8、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3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0、持其志,勿暴其气。
4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42、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43、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44、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45、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46、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47、祸福无不自我求之者。
4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9、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0、春秋无义战。
51、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5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4、鱼我所欲也。
55、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56、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5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8、人皆可尧舜。
59、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6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61、夫志,气之帅也。
6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63、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64、志,气之帅也
6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66、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6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8、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69、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70、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7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73、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7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75、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7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7、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78、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7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81、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83、吾善养浩然之气。
84、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8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86、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87、人有不为也,而后能够有为。
8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89、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90、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9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92、王顾左右而言他。
93、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9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95、治则进,乱则退。
9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97、人不能够无耻。
98、养心莫善于寡欲。
9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篇11:《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三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③张仪:纵横家。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往之女家()
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
参考答案
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
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 礼。
三: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2)这段话里孟子提出什么样的主张,请简析。
参考答案
(1)C
(2)①孟子提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问题。
②要在“仁”“礼”“义”上行动;
③不因自己地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才叫作大丈夫。(意对即可)
四: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参考答案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2)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解释
(1)岂:难道
(2)安居:安静
(3)是:这
(4)焉:怎么
(5)子:你
(6)命:训导
(7)之:去,到
(8)戒:告诫
(9)戒:谨慎
(10)居:居住
(11)居:住所
(12)之:的
(13)得:实现
(14)移:改变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译文二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赏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 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 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 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 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 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篇12: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篇1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更重要)。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会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会很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的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战就一定能胜利。
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问题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
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孟子原文语录】相关文章:
1.孟子语录
2.孟子语录关于智者
3.孟子两章原文阅读
5.《孟子》
6.孔子语录原文
8.孟子名人名言
9.《孟子》二章
10.《孟子》名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