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介绍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介绍

2023-08-11 08:24: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Iamfuckingol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介绍,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介绍,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介绍

篇1: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介绍

尽心章句下·第一节

作者:佚名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文言文翻译:

孟子说:“很不仁爱啊梁惠王!仁爱的人把所喜爱的推及到所不喜爱的,不仁爱的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公孙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的缘故,不惜让自己的人民粉身碎骨上战场,打了败仗,又准备再战,因此驱使自己所喜爱的子弟去献身,这就称之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篇2:《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八节》原文及翻译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八节》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翻译

孟子说:“古代设置关卡,是准备抵抗残暴的;如今的关卡,却是用来推行暴政的。”

读解

古代的贤王设置关卡,是因为爱民,是害怕外来的侵略伤害到自己的百姓,这就是古代贤王能够尽心知命而采取的'最佳行为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们私有欲的膨胀,守关的将士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中饱私囊,就开始盘剥百姓,而且越来越残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们越来越缺乏爱心!而缺乏爱心,就是不能尽心知命。而不能尽心知命,也就不会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篇3:《孟子·尽心章句下》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孟子·尽心章句下》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翻译

孟子说:“喜好名声的人能够谦让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即便是叫他让出一碗饭、一碗汤,他也会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

读解

有爱心的`人才会谦让,才会有同情心,既然都能让出千乘之国,何况是一碗饭、一碗汤呢?这就是拥有爱心的最佳行为方式。当然,没有爱心的人别说是千乘之国了,一碗饭一碗汤也是舍不得的,这就是没有爱心的行为方式。

篇4:《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原文及翻译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原文及翻译

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

作者:佚名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文言文翻译: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王,经历了五百多年;象禹和皋陶,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商汤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商汤王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伊尹、莱朱,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周文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太公望、散宜生,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孔子,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开圣人的时间还没有多远,距离圣人的故乡又这么近,但是却没有能继承的人了,恐怕也不会再有能继承的人了。”

篇5: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九节原文及翻译

关于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九节原文及翻译

尽心章句下·第十九节

作者:佚名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文言文翻译:

貉稽说:“我很大地不理解于众人的议论。”

孟子说:“这没有什么妨碍。读书人都憎恶这种众人的议论。《诗经》上说:‘内心很忧愁,被那些小人所怨恨。’孔子就是这样的。《诗经》上又说:‘展现而不断绝他的.怨恨,也不失去对他的问候。’周文王就是这样的。”

篇6:《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

告子章句下·第一节

作者:佚名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文言文翻译:

有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社会行为规范和饮食吃饭,哪个重要?”

屋庐子说:“社会行为规范重要。”

任国人又问:“性爱和社会行为规范谁重要?”

屋庐子说:“社会行为规范重要。”

任国人说:“要是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去求食,就会饥饿而死;不以社会行为规范去求食,就能够得到饮食,难道必须要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吗?如果按照社会行为规范来迎亲,就会得不到妻子;如果不按照社会行为规范来迎亲,就能够得到妻子,难道必须要按照社会行为规范来迎亲吗?”

屋庐子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第二天便到邹国去告诉孟子。

孟子说:“你这样回答就是了,这有什么呢?不揣摩根本的东西,而只去比较末端?方寸之木可以使它高于很高的楼,金属重于羽毛,怎么能说是一小钩金比一大车羽毛还重呢?拿求取饮食的重要性与社会行为规范中轻微的东西来比较,怎么仅仅是饮食重要呢?拿求取性爱的重要性与社会行为规范中轻微的东西来比较,怎么仅仅是性爱重要呢?你去回答他就说:‘扭住兄长的胳膊而夺取他的.饮食,就能够得到饮食;不扭住兄长的胳膊,就不能够得到饮食,那么你扭吗?翻越过东边邻居的墙去搂抱他家的姑娘,就可以得到妻子;不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你会去搂抱她吗?’”

篇7: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1)不相征也。  ”

注释

(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翻译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篇8: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篇9: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3)既成,粢盛既洁(4),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1)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2)丘:众。(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4)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翻译

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篇10: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2)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 也?”

注释

(1)《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2)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翻译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篇11: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孟子谓高子(1)曰:“山径之蹊(2)间,介然(3)用之而成路;为间(4)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1)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2)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3)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4)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翻译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篇12: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1),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2)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3),莫之敢撄(4)。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1)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发,汗。棠,地名, 在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上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 以有此说。(2)冯妇:人名,姓冯.名妇。(3)嵎(yu):山势弯曲险阻 处。(4)撄(ying):迫近。

翻译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介绍】相关文章:

1.《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八节》原文及翻译

2.《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原文及翻译

3.孟子万章章句原文翻译

4.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5.《庄暴见孟子》的原文及翻译

6.《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7.孟子原文语录

8.《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翻译

9.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10.《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一节原文及翻译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