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周易》与《乐记》

《周易》与《乐记》

2023-01-17 08:22: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莲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周易》与《乐记》,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周易》与《乐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易》与《乐记》

篇1:易与难

向朋友说好听的容易,说她不爱听的很难。

帮助告诉别人怎么做容易,身临其境并知道如何去做很难。

分离容易,相聚很难。

今朝有酒今朝醉容易,每天保持有个好心情很难。

想事情容易,做事情很难。

伤害容易,恢复很难。

你心中有她容易,她心中有你很难。

拥抱握手容易,真正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很难。

挥霍容易,得来很难。

束缚容易,自由很难。

篇2:周易与中国的侠文化

周易与中国的侠文化

《周易》是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思想深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的深邃之处,在于它由一阴一阳排列组合,包罗时空万象,阐释天人义理,包含宇宙的真理。同时它对中国的侠文化影响至深,本文将探讨周易对中国侠文化的影响。

一、侠文化的思想核心――厚生爱民,仁德,天人合一

侠文化中的厚生爱民意识,与《周易》如出一辙。金庸大师借郭靖之口道出了侠的思想道德核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易・系辞下》说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这种厚生爱民的意识,使这些侠士们的形象光辉灿烂。周易六十四卦第二卦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等,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而侠文化,没有这样的精神内核是无法发扬光大的。

天人合一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思想,而中国侠文化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和物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另外侠文化中所强调的“道”,也是集道德、道义、中庸之道、天地之道的统一体。这些在周易中都有论述。

二、孔子与《周易》

《周易》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孔子即是三圣之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对周易做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并作了《易传》。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带入了《周易》,丰富了它的意义。孔子提出了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这九个卦加以解说。履,是道德的基础;谦,是讲谦虚;复,是讲及时回复到正道上来。恒,就是讲坚持操守,不能二三其德;损,是说减损个人身上的缺点私欲;益,是道德上的增进;困,是道德好坏的分辨;井,是道德的立足之地,利人而不搬迁;巽,是道德的制宜,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道德就成了教条主义。这些就是孔子认为《周易》所表达的人生的`道德标准。这对中国的侠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遵守这些标准的侠士我们称之为儒侠。《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不仅是儒侠中的侠之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他在《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矗立起真正的大侠形象,突出了他“忧国忧民”的宝贵的儒家精神,这种忧虑的精神,也即《周易》所强调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三、侠文化与《周易》

为了更好地探讨侠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文侠文化和武侠文化。文侠文化同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儒教,使得侠士们天下为公,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同样也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文侠们的人生哲学,是儒。儒,在中国,是哲学,同样也是宗教。文侠们当有苦闷,便写诗作画,抒发惆怅。文人墨客们喜诗书,好丹青,晓金石,通音律,他们是中国璀璨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同时,为了体现自身的人生哲学,他们撷取了诸多元素,赋予其哲学内涵,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愈加生动。

说到武侠文化,不得不提到这些侠士们的武功。首先武功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太极。《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而太极更发展为张三丰独创的一个武功门派。那么,《周易》中是怎样论述太极的呢?太极,为初为一,可化成万物,又可至无穷。太极原是天地、乾坤、刚柔、阴阳、理气等一切相对事物的混合体,可以不断一分为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达于天命而复归于宇宙的太极。

侠文化中的布阵之法与武功套路,无不与周易息息相关。 “易”这个字本身表现的就是变化,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太史公自序》中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系辞中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布阵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各种因素都配以五行、干支,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生、克、冲、合关系。之后又变化莫测,可以说将变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诚如古诗所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至于武功路数,我们所熟悉的“降龙十八掌”就来自于周易的乾卦,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等。《周易》中的很多爻辞,成为了武功招式的名称。

《周易》的阴阳,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当阴阳与中医结合,便成了一种方法论。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五脏相配合。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就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了一门具有很高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学。所以我们说医易同源。因此,我们看到那些侠士们会诊脉、会调理内吸,为自己运功疗伤,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所熟悉的气功,一是要吸收大自然中的天地之气补充自己,二是要强调保持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平衡状态。被历代奉为“万世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就是根据《周易》写出的练功书。

四、结语

《周易》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单单只是启发了侠文化,它的历史功用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种种坎坷与考验,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周易》蕴含的哲学思想,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同时,我们也应保有一种侠的精神,成为常变常新的人。

篇3:年乐记叙文

年乐记叙文

放寒假啦,新年的脚步渐渐来临啦。春节也快到了,从古至今,春节一直都是中国人民最大的一个节日。在外地工作的人员都会回到家乡与家人们团聚,走亲访友好不欢乐!我一直盼望着春节的来临,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啦!

坐车回老家的路上,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我不仅感叹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大街小巷灯火明!”

磕头是我家乡拜年的传统习俗。初一的早上,小孩就会给自己家里的长辈跪下来磕个头,长辈们也乐呵呵的,把小孩子们扶起来,然后拿个红包给小孩子,红包里装的就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压岁钱。而我在拿红包的时候也会给长辈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愿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你家庭美满,事业兴旺。每到这个时候长辈们总是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夸我长大了,懂事啦!我回家就会把押岁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春节的前天晚上,奶奶把大人们都叫去包饺子。大人们,忙的热火朝天。大人们,忙的热火朝天。有和面的。有赶饺子皮的。还有好几个人包饺子。大人们,边聊天边干活忙的不亦乐乎。除夕夜里一大家人吃着围着桌子吃着鸡鸭鱼肉还有自己包的饺子,大家说说笑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而我的事情呢,就是和我弟弟一起放擦炮、放小烟花,很是快活!

新年新气象,新的一年,我要以新的态度面对新的生活,让学习有新的进步。最后,我还要祝大家新年快乐哦!

篇4:书架苦乐记

整理书架苦乐记

整理书架苦乐记

福建省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五(3)班 陈 蓥

期末考结束不久就是春节,所以,我们家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节前“扫尘”。我依旧请来了我的搭档小文,和我一起边玩边整理我的玩具堆和书架。现在,记叙一下我们整理书架时发生的趣事吧!

来到书房,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和小文齐心协力把四层书架上的书一古脑儿都搬下来,小文满面愁容地问我:“蓥姐姐,现在房间这么乱,我们怎么办呀?”

我看着地板上的一堆书,这分明就是狼来之祸:一片狼藉嘛!

我只好吐吐舌,无奈地说:“凉拌!赶快开工吧!”于是,我们快马加鞭地赶起了工。

这时候,妈妈午睡起床,看见满地的书和作业本,就惊叫了一声,随即做晕倒状,夸张又搞笑地举起双脚:“啊――这还是家吗?投降!我举起双脚投降!妈妈我好不容易才从床上挣扎着爬起来,这下可好,我倒我倒!”我和小文被妈妈逗得就势躺在书堆上,笑得前仰后合,东倒西歪。

我也躺在“书床”上,假装惬意地打起了呼噜,这回轮到小文催我了:“姐姐,快起来呀,这里可不是床!”

“这不是书床,那就是书海。书海无涯苦作舟,嘻,咱们这是在‘书海拾贝’,不对,这么乱,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嘛!”我一个头两个大地叫起来。

就在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的大救星――妈妈同志,终于在床上缓过劲儿来了,她说:“来来来,你们赶紧把杂志、教科书、练习册、试卷和作业本等分门别类码放在地上,我帮你们擦书架,然后你们把书递给我放回书架,练习册、试卷和作业本都当废品清理了。快!”

在妈妈的.指挥下,真是快多了――妈妈在书架前收,我们在书架后递。可是不一会儿,我们又累得气喘吁吁了。

妈妈为了提高效率,居然采用了古代的老方法:悬赏捉拿――“悬赏”晚上找一部好看的电影奖励我们,“捉拿”那些一点也不听话、横七竖八躺在地上耍赖的“书宝宝”们。有了赏,我们格外卖力了。

很快地,我们把地板给收拾干净了,整洁的书架让人赏心悦目。

晚上,小文、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却哭得稀里哗啦。

嘿嘿!这原本是一次先苦后甜的劳动,但是,我们却以泪洗面而告终。

【点评】

劳动的烦恼和快乐、一颗童真童趣的心,在小作者轻松活泼的字里行间穿梭。幽默风趣的蓥蓥、阳光可爱的妈妈、一筹莫展的小文妹妹,劳动合作的场面,在小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她们是那么友爱默契,那么振奋人心,真好!作者笔下,整理书架这一劳动场面仿佛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苦并快乐着的温馨、惬意之事。

篇5:《周易》与《乐记》

《周易》与《乐记》

《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而《乐记》又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分析《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

《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这句话说出了《周易》的思想本质。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一部《周易》就是建立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朱子语类·读易纲领》)《周易》以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音乐之根。《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源与本质的。首先,《乐记》本易道阴阳生化之理,阐述音乐的起源。《系辞》曰:“一阴一阳之渭道”。道者,太极也。太极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喻示天地浑沌未分之时。阴阳二气,一动一静,自相交感,变合施受,则出两仪,生天地,化四时,成万物。这便是《周易》所展示的阴阳生化之理和宇宙构成模式。本此之理,《乐记》论述了音乐的起源问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本篇》)

这就是中国古代乐论所谓的“物动心感”说,它强凋音乐的产生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心的结果,其本源则是宇宙间生生不息的气化运动。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舞咏”即包含音乐在内的诗、乐、舞的统一体,也就是《乐记》所说的“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洋,音乐产生的具体过程便是:气-物-心-声-音-乐。既然音乐与万物的产物都是阴阳气化的结果,那么,追寻音乐的本源当然也就要十溯列天地之间的阴阳之道。所以,《乐记·乐礼篇》又说: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这里着眼的正是阴阳间的动静交合,天地间的生生化化。这种以阴阳生化为依据,从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角度考察音乐本源问题的思维方式,正源于《周易》阴阳之道,篇中有一大段文字完全抄录《系辞》则是明证。

其次,《乐记》本易道天地谐和之说,论述音乐的.本质。《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哲学乃是重生的哲学,故有“生生之渭易”说,然而,万物生化的基本条件是天地和谐、阴阳调顺。《乾·彖》:“保合大和,乃利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周易》以“弥纶天地之道”为己任,追求的是宇宙间的普遍和谐。这种和谐以天地定位、阴阳相得为基础,在阴阳刚柔的对立统一中追求和谐与流变,以便山川相通、雷风激荡、水火交化,最终形成自然界的普遍和谐运动。《豫·彖》:“天地以顺动,故口月不过,而四时不忒。”“顺动”即天地和谐运动。日月运行不过,四时推移不忒,百物兴化有序,均是天地和谐运动的表现。大自然的和谐乐章孕育了音乐艺术的和谐本质。“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记》受易道天地谐和说的启发,把音乐放到天地之间加以审视,以天地之和为音乐和谐的依据,提出了“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论篇》)的观点。这一观点诱发于宇宙大干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其本则在《周易》对此,《乐礼篇》作了交待: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两段话完全出自《系辞》,《乐记》引而用之,目的在于从天地运行、四时周转的自然和谐运动中导引出音乐的和谐本质。有人认为:“这两段内容实际与‘礼乐’无关,中间点到两句,也显得附会。”其实不然。阴阳之道,一动一静,这是宇宙间万物生化的无穷力量。阴阳之道有序和谐的运动正是天地大美之所在,而宇宙的和谐已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实际上也就是音乐之美,所以说:“乐者,天地之和也”。这样,《乐记》就为音乐的和谐美找到。了物质基础和本体依据。这种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从宇宙生成沦的角度论证音乐的本质

问题,正是中国古代乐论的一贯作法。《乐记》之前的《吕氏春秋·大乐》,乐记》之后的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莫不如此。

阴阳之道作为附着在占筮之经《周易》上的哲学思想,除了具有自然物质性的一面外,尚有鬼神迷信的神秘色彩。《系辞》曰:“阴阳不测之渭神”,《观·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阴阳变化,幽微难测,在其运行过程中,既生出天地山川之丽象,又带来蓍龟河洛之神物,故曰“神道”。清人江慎修渭之为,“天不爱道,地不爱宝,河出马图,洛出龟书,天地之大文章也。”(《河洛精蕴》)这就给阴阳之道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又具体表现在天尊地卑、天人合一的观念上。《周易》哲学具有崇阳抑阴的倾向,它把天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赞美它的德比功能:“大哉乾元,万物资生,乃统天”(《乾·彖》)。天主宰万物,统摄一切,所以囊周易》赋予它人格神的含义,尊之为“上帝”(即天帝)。大人(有德之君)遵天命以行事,顺天道以施政,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此,大人也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乾·文言》)然而,人间的和谐与幸福乃上天所赐,故“先王作乐崇德,殷荐

之上帝,以配祖考。”(《豫·象》)意即人们在庆贺丰收、胜利之时,要通过音乐来昭明天道,歌功颂德,与神同乐,以答天贶。于是,音乐便成了天人合一的媒体。这种与原始宗教巫术相联系的音乐思想,在《乐记》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乐礼篇》说: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神秘而奇特的音乐思想,它把音乐看作是可以与天地鬼神相感,与自然社会相通的一种应感工具,从而把音乐推向了宗教神学的怀抱。而这种音乐思想正植根于《周易》天人感应论之中,是《周易》阴阳之道的神秘色彩在古代乐论中的折射。后世乐论,如班固《白虎通德论·礼乐》,《魏书·乐志》“长孙稚、祖莹论乐”,《隋书·儒林列传》“何妥论乐”,也均有此说。

二.观物取象与乐象说

“易者,象也。”《左传·昭公二年》叙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其不说《周易》而称“易象”,可见《周易》以“象”为基础,“象’是《周易》义理的感性形式,是圣人设教的象征符号。易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卦象,一类是爻象。《朱子语类》说:“《易》之有象,其取之有所从,其推之有所用,非苟为寓言也。”取之有所从”与“推之有所用”,就是《系辞》中说

的“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周易》易象理论蕴含了艺术思维的精髓要义,给中国古代乐论以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乐记》,专门没立了《乐象篇》以探讨音乐立象的问题。

《周易》是通过“观物”来“取象”的,《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渚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阐述了由天地万物到阴阳八卦的制作过程。“物”是自然、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象”是对这些事物的模拟、概括。物为象之本,象乃物之象。要在物中取象就必须体察万物,师法自然,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仰观俯察,远求近取。如此方能应物象形,制作体现事物特征的易象。乐象的制作方法与易象是相通的。“情动

于中,故形于声”(《乐本篇》)。这是说情感决定了乐象的个性特征。但是,抽象的情感并不就是艺术。艺术之为艺术,关键在于能将主观的情感融入到一定的物质形式之中,使之客观化。就音乐艺术而言,这种一定的物质形式就是音响。《乐象篇》说:“声者,乐之象也。”这里的“声”指构成乐象的基本要素,即五声、六律。五声为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五声本于自然,生于气化“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左传·昭公元年》)。阴阳六气衍为四时、五行,而四时各育其气,五行各有其性,人们通过对四时之气和五行之性的观察、体会,制作了五声。桓谭说:“五声各从其方,春角、夏徵、秋商、冬羽,宫居中央而兼四季,以五音须宫而成。”(《新论·琴道篇》)朱长文则说:“圣人观五行之象丽于天,五辰之气运于时,五材之形用于世,于是制为宫、商、角、徵、羽,以考其声焉。凡天地万物之声,莫出于此五音。”(《琴史·释弦》)可见,五声是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指导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自然声响的模拟而获得的。

五声表示音程,但还不能决定一只曲子音调的高低,决定音调高低的是十二律。十二律分阴阳两类: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属阳律,称为“六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是阴律,又叫“六吕”。通常所说的“六律”,则是包括阳律六律和阴律六吕的总称。六律也是取法自然的结果,具体说是对一年十二个月不同风气观察的结果。贾谊论六律曰;“声音之道,以六为首,以阴阳之节为度。是故一岁十二月,分而为阴阳,阴阳各六月,是以声音之器十二钟,钟当一月,其六钟阴声,六钟阳声,声之术,律是而出,故谓之六律。”(《新书·六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一年十二个月所刮之风,在风向、强度、湿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手是将其分为阴阳两类,并与十二律相配:

阳:黄钟 太簇 姑洗 蕤宾 夷则 无射

十一月 一月 三月 五月 七月 九月

阴:大吕 夹钟 仲吕 林钟 南吕 应钟

十二月 二月 四月 六月 八月 十月

所以,贾谊又说:“夫律之者,象测之也,所测者六,故曰六律。”这就明白地道出了六律是观物取象的产物。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音乐是声音有规律的组织,舒心悦耳的美妙乐曲来源于和谐协调的声律之象,故制乐要“稽之度数”。《乐记·乐象篇》有言:

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

那么,声律如何才能得数,度数的常规又是什么呢?《乐象篇》接着说:“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小大”、“终始”谓五声中的羽声和宫声,因为羽声尖溜细腻,音量最小;宫声低沉雄厚,音量最大。又,五声始于宫、终于羽。“清浊”:五声中宫为中声,角、羽为清声,商、徵为浊声。五声之小大、终始、清浊,”皆安其位而不相夺”,即是符合度数,谓之“比音”。在古人看来,声音之大小、巨细、清浊,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取法于鸟兽、昆虫、风气之声,来源于天地万物的和谐音响,。陈幼慈说:“凡天地化生万物,莫不有声。龙吟虎啸,声之巨者;蝇蚓 ,声之小者;敲金戛玉,声之清者;怒吼狂呼,声之浊者;两间万类,无往非声。”(《琴论·音韵清浊》)

五声六律经过有序的组合,便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乐象世界。然而,声音是通过乐器产生的,不同的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产生不同的乐象。这也与易象制作方法有关。相传,伏羲氏不仅观天法地以作八卦,而且还以同样的方法制作了琴:“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琴史·莹律》)琴为乐器之首,然乐器并不止于琴。古人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性质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即所谓“八音”,并认为八音取法于《周易》八卦。班固在《白虎通德论·礼乐》中引《乐记》曰:

土曰埙、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丝白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祝 。此谓八音也,法易八卦也,万物之数也.

埙,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弦,离音也。钟,兑音也。祝敌,乾音也。

检现存《乐记》并无以上所引文字,班固当是据别本以引之。西汉时,《乐汜》有多种本子传世,据现存史料记载,至少有王禹二十四卷(篇)本、刘向《别录》本、小戴《礼记·乐记》本和今本《史记·乐书》本四种。现存的《札记·乐记》十一篇只是一个节本,距原本相去甚远。孔颖达《礼记·乐记》疏云:“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著于《别录》,今《乐记》渐取十一篇,余有十二篇其名犹在。”这十二篇主要淡的是乐舞的表演技艺,—其中就有《乐器篇》。班固的引文可能就是据此丽来。尽管如此,现存《乐记》还是谈到了当时的多种乐器,例如;金属制的有钟,石制的有磬,陶土制的有埙,木制的有椌,楬(柷、郚),革制的有柑、鼓、鞔、鼙,弹弦乐器有琴、瑟;腔管乐器育篪、管,籥、箫,簧管乐器有竽、笙、匏。这就囊括了八音中的大部分乐器。

“观物取象”是为了“立象尽意”。《系辞》曰:“人立象以尽意”。《易》之为书,最初并无文字,仅以易象达意示人,所以易象的古义即是表意之象。宋人陈騩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文则》)。后来,象中之意曲折隐晦,圣人怕来人不知其意,故系辞以告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朱熹《周易本义》谓四象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者。圣人创立四象,

是为了用它们显示天下事物的义理。易象如此,乐象亦然。乐有五声,五声的确立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所谓“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估滞之音矣。”(《乐本篇》)这里,《乐记》先以五声配五等,把五声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引伸到社会的政治道德领域。后人又不断对此进行发挥,使五声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具体。刘籍说;“宫象君,其声同。当与众同心,故曰同也。商象臣,其声行。君令臣行,故曰行也。角象民,其声从。君令臣行民从,故曰从也。徵象事,其声当;民从则事当,故曰当也。羽象物,其声繁。民从事当财物有繁植,故曰繁也。”(《太音大全集·琴议篇》)这样,五声不同之象就代表了五种不同的礼义事项,音乐也就与社会政治沟通起来。正是基于乐象的象征意’义,音乐发挥着它的陶冶性情、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所谓宫声和严雄厚、庄重宽宏,闻之使人温良而宽大,商声慷壮哀郁、惨怃健捷,闻之使人方廉而好义;角声圆长通澈、廉直温恭,闻之使人恻隐而爱人;徵声婉愉流利、雅丽柔顺,闻之使人乐养而好施,羽声高洁澄净、谈荡清邈,闻之使人恭敬而好礼。

五声以外,八音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据《乐记·魏文侯篇》所述:钟声铿,其声象威武的立号令,君子听之则“思武臣”;石声磬,其声表示节操分明而视死如归,君子听之则“思封疆之臣”,丝声哀,其声使人廉明而有志,君子听之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其声象征团结,君子听之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其声使人活泼有力,君子听之则“思将帅之臣”。还有,古代言乐必兼舞’,乐舞配合正是为了更好地立象尽意。后世研究音乐的人多只注重于律吕,而很少涉及舞法,原因就在于,不明宙乐以立象尽意为本。“夫乐者,象成者也,”《乐记·宾牟贾篇》对铿锵鼓舞的动作与结构的分析,就是着眼于乐象的尽意功能。“ 于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就是说舞队拿着盾牌稳稳地站着,是表现武王对待诸侯十分庄摹的形象;举手顿脚勃然阼色,是表现太公威武的意志;乐舞结束时大家跪下,是表示周公召公用文止武的意思。在结构上,这种鼓舞每一段都表示一个特定的意思,如第一段表示武王到北方去伐纣,第二段表示灭掉商纣,第三段表示凯旋南归……

三. 乾坤易简与乐简观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中引郑玄《易赞》和《易论》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有三说,简为其一,可见易简是《周易》全书一条重要的原则。《系辞》说: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阧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易传》认为,乾坤两卦是一切卦爻组合变化的基础。乾坤,即天地之道、阴阳之气。天道无为而善始,地道不劳而善成,天地万物的生比繁衍皆发于自然,故曰易、曰简。一句话,乾坤之道是宇宙间最简单易知而又最根本的道理。人之所为,亦当效法天地之道,如乾之易,如坤之简。如此则“易知易从”、“有亲有功”、“可久可大”,圣人之德业于是乎成。本《周易》易简学说,古代乐论也提出了“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的理论:

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大乐必易,大礼为简,易故能天,简故能地。大乐无怨,大礼不责,;四海之内,莫不系统,故能帝也。(《淮南子·诠言训》)

是故大礼之极,简而无文;大乐之极,易而希声。简易者,先王建礼乐之本意也。(《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六)

《周易》易简原则,植根于天地自然之性,着眼于王道教化功能。这是它与乐简理论相关联的内在依据。《观·彖》曰:“观天之神遭,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设教”的思想把形而上之道体与形而下之器用统一起来,使易简从“天之神道”的运行规律,落实为民之教化的基本准则。《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通观各卦卦象,无不以自然之道说明社会规律。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都是以天地乾坤的易,简法则指示人事活动要顺应、自然规律,教化天下人如何立身处世。《周易》推崇易简的目的在于给圣人完成其德业指明掐津,古代乐论推崇易简是为了强调音乐的伦理教化意义和移风易俗功能,两者在方法与目的上都是一致的。太史公论乐道:“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史记·乐书》)既然制乐的目的不在于“快意恣欲”而在于为政治世,那么制乐的原则当然也就务求易简了。所谓“音正”,也就是易简。因为“烦乎淫声”则会汩湮心耳,使人忘掉音乐的平和之声,以致心欲膨胀,唯有“平正易简”方能心澄气清,使人领悟

音乐的和谐之美,从而正心立身。下面,我们以《乐记》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易简与乐教的关系。

“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就是说音乐的教化作用是与它的易简特点联系在一起的。《乐记·乐论篇》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这里说的“中出外作”、“必易必简”皆据自然之理而言,因礼乐能与天地同理,故有“无怨”、“不争”之效。先王制作礼乐,并不是为了极口腹耳目之欲,而是为了教化百姓,平其好恶之心,使他们返回“人道之正”。那么,什么是“人道之正”呢?《乐本篇》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人性能静即人道之正,因为静则合于天之道,人欲纷动即人道之背,因为动则生好恶之心。好恶之心不节制,就是灭天理而穷人欲。天理灭则生悖逆诈伪之心,淫佚作乱之事。欲合于天理,就必须逆而用之,使纷乱之欲心复归为清静之本心。这就叫“反躬”,也就是先王制礼作乐的目的所在。本此目的,礼乐之作必然要循天法地,求易求简,以达到凋节人心,移风易俗的功效。所以,《乐论篇》又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乐由天作故易,声淫律乱则:不易礼以地制故简;烦琐拘急则不简。不易则不静;不简则不文。惟其顺天之道,循地之理,从容不迫,自然而然,则易简、静文皆有致,内和、外顺皆有宜。此即易简之理。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故有亲有功,可久可大。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儿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乐论篇》)正是承易简而言礼乐之功效,“同和”,即与天地同易;“同节”,即与天地同简。“百物不失”,易之效也;“祀天祭地”,简之功也。无论是社会上的礼乐,还是幽冥中的鬼神,皆同易简之理,如此,则能“合敬”——“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同爱”——“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夭子不怒”。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彖》)。道之无为易简,不害不悖;物之施为有序,并育并行。礼乐本乾坤之易简,法天地之和序,故能以道制欲,友情和志,使上下不悖,民乱不作,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乐记》认为,人的俏欲植根于血气之中,是一种天生的生理要求,它随外物的感应而生喜怒哀乐之情。气有顺逆之分,情有正邪之别。“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因此,必须通过“正乐”对人的感:情加以疏导,使“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正乐吁实际上就是合于声律度数,符合易简要求的音乐,也就是所谓“大乐”、“古乐”。这种音乐,节奏和谐平缓,能使人产生和顺之心;“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化篇》)。这样,人心趋和而社会达治,音乐的移风易俗;与政相通的社会作用也就随之实现了。有人将这种音乐美学的现实功利观看作是“俗儒乐论”,则未免肤浅,实际上,它是以《周易》乾坤易简的哲学思想为依据,从形而上之道体落实下来的体用一如的音乐观,这种音乐观在后来阮籍的《乐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篇6:易与天地准

易与天地准

《易经》,这部“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可以说是最高最高的思想,四书五经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易经》。

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有如下几个要点:

《周易》这一部书的学问法则,是宇宙万事万物一切学问的标准,“易与天地准”。不论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为法则。换句话说,化学的也好,物理的也好,数学的也好,无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也不管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等等,都离不开这个法则。

天地之准是宇宙间最高的标准,最高的逻辑,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弥”就是画一个圆圈,因为圆周形无所不包。

“纶”就是在这个圆的外面,再捆上一条带子,一直一横,好像我们小时候没有玩具,用棉花团一个圆球,外面再用线把它缠起来,当皮球用,在地.上拍,“弥纶”就是这个意思。

简单地说,如果人家要问我们,你们中国的《易经》是怎么样的一门学问?答案是“弥纶天地之道”的学间。宇宙间万事万物一切的法则,都在它的范围之中了。

我们的祖先画八卦,创造《易经》的哲学,它是幻想来的吗?不是的,它是科学的,是经过科学实验的程序的,是“仰以观子天文,俯以察于地理”面研究发明的。我们老祖宗观察这个天文,不晓得经过几千万年,才累积起来成为这个心得经验。

《易经》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等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圣经》

孔子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孔子以后的多年,《易经》一直为群经之首。

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

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荣格说:“不列颠人类学会的会长问我,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如此聪慧的民族却没有能发展出科学。我说,这肯定是一个错觉。因为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就如许许多多的中国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

荣格又说:“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冯友兰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

张岱年说:“《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

【感悟】

当代最尖端科技为电脑和基因,电脑的二进制以及64位系统,生物基因64种氨基酸密码竟与《易经》64卦暗合,这不是偶然的。孔子盛赞《易经》“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是名副其实的。《易经》是宇宙人生的密码。

每个人本来就会《易经》64卦

如果你能把《易经》64卦卦辞和爻辞理解了,你已经与圣贤同伍。

而解读64卦本来很容易,只是被人为弄糊涂了。

解读《易经》用的是人本来具有的先天智慧,就好像骑三轮自行车,一个小孩不用学就会骑,但是大人却很难驾驭它,因为大人使用了骑两轮自行车的思维。实际上骑三轮车是不用学的,大人要想恢复其本有的三轮车智慧,只要暂时忘掉自己的知识即可。

所以老子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

学易是为道,不是学习知识。

学易是用减法,请不要被知识所蒙蔽,知见越多越糊涂。

即使是科学上的每一次伟大的发现,也是科学家敢于放下知见、打破常规意识形态的结果。

篇7:周易与汉字-影响世界的中国汉字文化

周易与汉字-影响世界的中国汉字文化

‘才’这个字对应的是‘扌’和‘寸’字,‘扌’喻示的含义就是你再有‘才’也要努力、也要付出劳动;‘寸’这个字表示的意思就是你再有‘才’也应当低调、也要做事把握分寸,一定要学会收敛自己,切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在谈论这些观点时,求前大师还向小编讲述了中国汉字文化在易经方面一些其他的为人处世哲学——

家和万事兴。‘吵’为少,越吵越少;‘让’为上,步步高升。家立业之根、是基础,并且家是讲爱讲感情的地方,时时处处需要心存感恩;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若是非要争论谁对谁错孰是孰非,那么家庭就会变成法庭。作为家庭‘以退为进’方为上策,因为退这个字中藏着一个‘艮’字,‘艮’在周易八卦中代表山,唯有力大无边才可以移山填海,将山移动靠灵活、靠智慧、靠能力;‘进’为井、为坑,遇事需要学会变通,切勿一意孤行,否则必然深陷其中。。。

累是一种责任,苦是一种幸福。累过之后是收获,苦过之后是甘甜,因为苦是甜的浓缩。水为财,主智慧,低调为人、财富就会越聚越多;高调孤傲(曲高和寡),必然健康、财富方面将会流失,变得越来越少。很多道理重点靠悟而不是用嘴巴说说那么简单,做不到就说明不懂、不明白,既然明白为何还要明知故犯、不断出错误?道理看似简单,但是需要每个人去深深地感悟和细细地品味,如若不然就如同囫囵吞枣,怎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

欣是一种赏赐(欣赏),夸是一种奖励(夸奖)。古人造字寓意极深,‘欣’这个字是由‘斤’‘欠’组成,‘夸’这个字是由‘大’‘亏’组成,意思是说遇事何必斤斤计较,只要懂得欣赏、夸奖对方,其实就是在奖励赏赐对方,并且始终让对方亏欠自己。

指责他人其实是在指责自己,赞美他人原本就是赞美自己。当自己的食指伸出指向他人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余的指头分明在指向自己,食指的谐音为失职——失智。若是懂得换位思考,同样都是首屈一指,那么把指责对方变成是赞美对方,当大拇指伸出来时,就会发现所有的指头都在指向自己。赞美他人原来也是在赞美自己,而且在手指排行当中大拇指永远都是老大,食指永远都是老二,当你看到小编通过请教求前大师以后写出来的这篇文章,在今后与人交往当中你是想扮演老大的角色还是扮演老二的角色呢?

高三:颜廷利

篇8:野生动物园游乐记

野生动物园游乐记(原创) 日照实验三小四年级一班刘雨芊 今天,在没有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我要跟随日照市小作家协会到青岛野生动物园去参观,这是我向往已久的事情了,我的心情十分高兴,

野生动物园游乐记

。 我们一大早就来到了金果大酒店广场集合,然后又坐上了开往青岛野生动物园的大巴,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一边吃着自己带的零食,一边看着动画片,不知不觉的就来到了青岛野生动物园。 野生动物园的大门非常特别,它是由狮子、老虎和猴子这三种动物组成的。 走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鹦鹉表演,第一个节目是环保小卫士,在桌子上有一辆玩具小客车和一个瓶盖。训养员把小鹦鹉放在桌子上,小鹦鹉迅速地把瓶盖放到了环保车里,训养师把一个小桶放在了桌子上,小鹦鹉又迅速地把瓶盖扔进了那个小桶里。 我们继续往前走着,便来到了赛马场,在赛马场的上面我们看到了三头鹿,一头是母鹿,一头是公鹿,而小鹿好像害怕我们似的,躲到了爸爸妈妈的身后。在往前走就来到了猴山,在猴山里有许多种猴子如:毛猴等等。看完猴山,我们又来到了长颈鹿的面前,听导游说这只长颈鹿很胆小,如果你碰它的腿它就会生气,

【《周易》与《乐记》】相关文章:

1.周记

2.周总结

3.食品安全周

4.周工作计划

5.周工作报告

6.周工作总结

7.周汇报

8.周反思

9.周工作汇报

10.诚信周记

下载word文档
《《周易》与《乐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