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小议辨阅读答案

小议辨阅读答案

2023-02-06 08:02: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松先森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小议辨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议辨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议辨阅读答案

篇1:小议辨阅读答案

①在童话世界中,有美丽的丑小鸭,善良的灰姑娘、阴险的美士蛇和难辩真假的小红帽的外婆。在现实世界中,有真真假假的客套、虚虚实实的谦让,花言巧语的欺骗迁就逢迎、良师益友的逆耳忠言,只有用心去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收获精彩的人生。

②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太多的人、事,物,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选择,太多的陷阱,太多的机遇,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几乎失去了辨别的能力。于是,有人追追逐逐却徒劳无功,有人迷惘,有人堕落。于是,我们开始思索,拥有辨的能力,多么重要。

③辨以修身立世。庄子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用心去辩,坚守生命的自由和尊严;陶潜面对喧器浮躁的`社会,用心去辩,毅然辞官,归居田园,虽然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得到了他想要的内心宁静。

④但是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辨的能力而误入岐途,韩寒、郭敬明因为写作而一夜成名,于是,许多青少年就以他们为榜样,放弃正常学习,从事所谓的“文学创作”;“超女”掀起了娱乐界的狂澜,于是就有许多年轻人频繁参加各种选秀活动,梦想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他们中的太多数未能实现明星梦却或多或少地耽误了学业;有些“富二代”生活奢侈,骄纵妄为;有许多家境平平的青年没有慧眼,辨不清人生应进取,自立、奋斗为本,对“富二代”骄奢的生活满心羡慕,进而不思进取坠入享乐主义的泥潭。

⑤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曾经在纠纠缠缠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波从从容容才是真。”词作者一定是--个在现实社会中磕磕碰碰,最终懂得辨别,拥有一颗慧心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写得出这样的句子,我们也要学会辨别,在社会的滓尘中,修炼一颗慧心。

1.阅读全文,写出文章的论点.(3分)

2.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分析其作用。(5分)

答案:

1.(3分)只有用心击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收获精彩的人生。

2.(5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答到其中两种即可。)

道理论证:文章第③段分析时代的复杂性,阐明了辨的必要性。

举例论证:示例一:文章第@段通过举庄子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用心辨,坚守生命的自由和尊严的事例(或:陶潜面对喧嚣浮躁的社会,辞官归隐,追求内心宁静的事例),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辨以修身立世”。示倒二:文章第④段列举许多青少年盲目效仿韩寒、郭敬明,从事所谓的“文学创作”.而放弃了正常学习(或:许多年轻人盲目效仿“超女”频繁参加各种选秀活动,而耽误了学业,或:许多家境平平的青年对“富二代”骄奢的生潘满心羡慕,进而不思迸取坠八享乐主义的泥潭),具体、生动地论证了“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辨的能力而误入歧途”。

对比论证:将庄子和陶潜用心辨以修身立世和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辨的能力作对比。

篇2:《象耕鸟耘辨》阅读答案及翻译

[唐]陆龟蒙

①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①,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②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②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

③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③恐害于政,其为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河滨之陶④,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德耶!

④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⑤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张:夸大。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焉 B.也 C.其 D.之

22.概述第②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2分)

23.对第③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B.如果动物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C.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D.第②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

2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

2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郭书春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版,第397页)

参考答案

21.(1分)B

22.(2分)耕作者的步履像大象一样沉稳(1分),除草的速度像鸟儿一样迅疾(1分);这是对精耕细作的一种形象说法。

23.(2分)D

24.(4分)作者开篇从道理上明确指出,关于舜的评价,孔子的“浚哲文明”足矣,“感召说”是“异术”;接着援引农人种田的事实,分析“感召说”的来源;再以反面论证,从道理上推论“感召说”的虚枉;最后引用孟子关于“尧舜与人同”的道理,揭穿圣德“感召说”的荒诞。(每点1分)

25.(4分)作者从耕田的实际情形出发否定感召说,其求实精神是可贵的。(1分)将舜的考察大禹、惩治四凶与“象”“鸟”联系起来,附会舜的德政,这是其不足之处。(1分)所附材料是现代人对“象耕鸟耘”的解释,我们不能苛求唐代的作者准确解释“象耕鸟耘”的真正含义(1分),而且文学作品也未必需要科学的准确的解释。(1分)

参考译文

世人都说舜还处于民间的时候,在历山耕种田地,大象为他耕地,小鸟为他除草,圣人德行的感召就是如此。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特别的表述方式而已,哪里是什么圣德呢?孔子叙述《尚书》,对舜的评价是:“浚哲文明。”圣人的德行达到这种程度就足够了,哪里还有什么感召之类的事情啊?然而象耕鸟耘的说法,我却从老农那里得到解答。请让我试着把它辨别清楚。我观察那些耕作的人,行走端正而步履徐缓,掘翻土地力求深厚。兽类之中形体高大魁伟的,没有超过大象的',它行走起来总是很端正,步履也总是很沉稳。效法它的端正、沉稳,所以说是“象耕”。除草的人去除杂草,用手拔草总是力求迅速而唯恐慢了。鸟儿啄食必须很快而唯恐被抢走。效法它的迅速而怕慢,所以说是“鸟耘”。虞舜考查了夏禹的功绩,在他大功告成之后,才把他推荐给上天。虞舜的行为端正而又沉稳,难道不是得之于象耕的启发吗?铲除四个恶人,担心他们祸害国政,虞舜的行为迅速而唯恐迟缓,难道不是得之于鸟耘的暗示吗?不然的话,那他在雷泽捕鱼,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时,却全然没有感召,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圣人的德行显示有一定的时候,因而也有不施德行的时候吗?孟子说:“尧、舜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可好事者却夸张其事,以合乎他们自己的怪异想像。而怪异并非圣人的思想。我认为这类书中的异端邪说是病害,所以驱除它们,使之合于孔孟之道。人们会听从我吗?即使不听从,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主张。

篇3:阅读答案儒墨之辨

阅读答案儒墨之辨

爱是儒墨两家措意最深的话题之一,它把罕言乃至不言爱的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同儒家、墨家区别开来,也把言爱心曲不尽相合的儒墨两家区别开来。孔子由仁说爱,爱只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以兼爱为其学说的主导取向。而兼以爱之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从墨子与孔子在爱上的这一微妙差异,大致可窥见儒墨两种教化何以终究会各趋一途。

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清末民初以后的学人多以兼爱之所爱不分亲疏厚薄而赞许墨家,并以此贬责主张亲亲而爱有差等的儒家。立足于平等对兼爱和亲亲做褒贬之判,这在上个世纪的许多年中已被人们视为当然。但如此认同兼爱而厌弃亲亲,却在更大程度上出于人们对平等和爱的关系的误解。平等属于权利范畴,它只在权利的意义上构成一种值得人们肯定的价值;爱是一种情感,由衷的爱原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单就爱的情愫尚应向更广博处推扩而言,墨子的兼爱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在从爱人的一角度上指点他所谓的仁时,却也未尝不曾教诲人们泛爱众。泛爱并不比兼爱爱得偏狭,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泛爱毕竟连着亲亲的根蒂;这由亲亲之爱到泛爱之爱固然显出爱的差等来。然而,却正是对爱的差等的认可表明了儒家比墨家更懂得作为一种情而不是作为一种理的爱。

《礼记礼运》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由情说爱,意味着爱在先秦儒者这里达到了怎样的自觉。对情的反省可使人悟出一种理,但情并不直接就是理。墨子以兼爱立论,无论他出于怎样好的动机,事实上在他这样做时却是把情作为理来推证或辩说了。爱在儒家学说中从不曾像墨家著述中那样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爱既然终是被儒者视为一种情,而情的可贵又首先在于它必是出于自然而非强制,那么,它在儒家这里便永远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而决不至于被直接以理相称。

基督教把要爱你的仇敌作为教义写在福音书里,那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墨家学说的兼爱的训示在被要求的意味上似乎不像基督教那样决绝,但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的说法显然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如果说儒家的爱是出于人之自然的心性发动,因而可勉强以自律之爱相称的话,那么,墨家所倡说的爱则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自律之爱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不染涉利益,不权衡得失,因此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是超功利的,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摘自黄克剑《儒墨之辨》,有删改)

1.下列关于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爱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内涵,而诸子言爱心曲是不尽相合的,因此,我们根据这一微妙差异,可以大致将其区别开来。

B.儒家的泛爱连着亲亲的根蒂,显出爱的差等。清末民初以后,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学人多贬责儒家。

C.爱被儒者视为一种情,并没有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而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

D.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可勉强称为自律之爱,它是一种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的爱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说的爱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这种不同是儒墨两种教化各趋一途的重要原因。

B.墨子的兼爱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从爱人的角度提出了泛爱,在今天看来,泛爱比兼爱爱得更为广博。

C.基督教的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它的教义甚至说信徒要爱你的仇敌,这种要求与墨家相比显得有些决绝。

D.墨家学说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其兼爱的训示有着被要求的意味,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爱是有着平等意识的爱,但不能以此贬斥儒家之爱。因为作为一种情感,由衷的爱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

B.先秦儒者对爱的认识达到了自觉的高度,可贵的是他们的爱出于自然,发自内心,属于情的范畴而不是理的范畴。

C.儒家始终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墨子的兼爱事实上把情作为理。这是两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差别。

D.儒家的仁者之爱,没有染涉利益,不会权衡得失,是一种超功利的爱,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参考答案

1.A 2.B 3.B

篇4:《荣累之辨节选》阅读及答案

《荣累之辨(节选)》阅读及答案

高士所贵,不与俗均,故其名称,不与世同。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行与孔子比穷,文与杨雄为双,吾荣之。身通而知困,官大而德细,于彼为荣,于我为累。偶合容说,身尊体佚,百载之后,与物俱殁,名不流于一嗣,文不遗于一札,官虽倾仓,文德不丰,非吾所臧。(王充《论衡.自纪》)

1.翻译下面的'句子。

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行与孔子比穷,文与杨雄为双,吾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不赞赏怎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身体和草木一样枯萎了,名声却和日月一样明亮;经历和孔子一样,处于困境;文章却同杨雄不相上下,算得一双,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光荣的。

2.德行不高,名声不好,没有什么作为,没有好文章的人。

(意对即可)

篇5:邪正辨阅读理解及答案

邪正辨阅读理解及答案

邪正辨 曾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戾于其始也有赏 戾:妨害

B.赏与咎无所委焉 委:依托

C.则必置之 置:放弃

D.乌有职其责者欤 职:职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乌知正者之为正 此天之亡我

B.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 则谴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D.于信用也不轻以蔽 良庖岁更刀,割也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证辨明邪人、正人的方法和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时,一定要注意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

B.作者认为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在本质上都是因为不善于去考察分辨罢了。

C.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 知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 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3分)

⑵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4分)

答案:

16.D(应为“承担职责”)

17.A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 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D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18.C(“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

19.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20.⑴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本、情、斯各1分。)

⑵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或、佞、其实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有人说:“某人是个方正的人。”一定要考察他,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他,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方正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考察他的实质,就是指的这些。

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奸邪的人却说:“已经治理好了。”奸邪的人战胜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用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考察谁是谁非呢,自己却没有作过。采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一定要放弃。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自己也没有这样作,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随意决定而已。就这样,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搞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求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方正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

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我回答道: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是认为大贤人的贤,大奸佞的佞,或许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我本来就说过,如果没有一点儿迹象,那么从哪里去了解他呢?那就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弄清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吗?然而你所说的,无非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而我说的这一点。就是以他的真实用心去了解他,这个意思能够改变的恐怕很少。

篇6: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辨志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余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①,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②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志为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③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月:“士何事?曰,尚志。”《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自身;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跖:盗跖。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而就传..就传:拜师学习

B.存则仪.其人仪:做表率

C慈爱不外乎妻子..妻子:妻与子

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孳孳:勤勉努力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初不知其.何以异也既其.出

B.生而呱呱以.啼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故志乎.道义生乎.吾前

D.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剑阁峥嵘而.崔嵬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B.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C.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D.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10.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志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

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

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

⑥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

A.④⑤⑥B.①③⑥C.②③⑤D.①②④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在决定志向的时候要慎重,人的志向决定了人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志向既是社会治乱的源头,又是人们忧乐的根本。

B.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3分)

(2)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3分)

(3)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2分)

13、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对“志”“习”“异”三者关系是怎样阐述的?(用原文回答)(2分)

7.B仪:意动,以之为表率

8.C均为“于”,在。A代词,它/语气助词,无实义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用来;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9.D

10.A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指不同志向的不同差异;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指人立志要慎重;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指志的消极作用。

11.B“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错误,与原文“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不符。

12.(8分)(1)(3分)志向,是做学问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向善或向恶的车船。(枢机:关键1分;适:到达,向着1分;判断句1分)

(2)(3分)沉溺于口腹的满足,追求视听的享乐。(耽:沉溺1分,徇:追求1分,句意通顺1分)

(3)(2分)难道I跖的智慧与力量比不上舜吗?(聪明材力:智慧与力量1分;不舜若:宾语前置1分)

13、(2分)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

参考译文:

人刚生下来,没有多少不同;而最终发展到大不相同,是习惯造成的。人所有的.习惯,起初不知道它有什么不同;而就此一天天有了差别,是志向导致的。志向不同了,习.惯便不同,习惯不同了,人也就不同了。志向,是做学问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向善或向恶的车船。关键部分正了,那么没有不正的;关键部分不正,就没有什么是正的了。到燕地去的车子向北行,虽是没到燕,-定不会走错到越。去越地的船向南行,虽是没到越,一定不会走错到燕。唉,人对于志向,能不慎重吗!

每一个人生而呱呱地哭着,哑哑地笑着,蠕蠕地动着,惕惕地息着,没有什么不同。出去拜师学习,(老师)早上授他诵读,晚上教他意义,一样是圣人的《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呀。等到学成了,有的做了百世的人,有的做了天下的人,有的做了一国--乡的人;劣等的,是做了一室的人、七尺的人;至于最劣的,是做了不完全的人、异类的人。言说成为世上楷模,行动成为世人表率,活着人们以他为榜样,死了人们流传他的书。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时间越久就越有新的内涵,这是流芳百世的人。功绩在养民,事业隆重匡济天下,活着那么天下依靠他而得以安宁,身亡那么天下不知依靠谁,这是天下的人。恩泽施与-地,行为能成为一-方的表率,事业虽没大发展,立身而无愧于世,这是--国--乡的人。至于那些心思不离开米粮,慈爱不超出妻子儿女的,那只是一-室的人。沉溺于口腹的满足,追求视听的享乐,自身以外-概不问,不关痛痒的,那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沉溺于嗜好,昏乱无度,逸乐迷失,那是不完整的人。因此而败坏法度和道义,成为百姓祸害的,那就是异类。难道人生-开始,就这样不同吗?习惯造成的啊。习惯不同,又是志向不同造成的。志向在这里,那么习惯就在这里;志向在那里,那么习惯就在那里。

孔子说:“如果立志在仁上,那就不会作恶。”这是说志向是不可不定的。所以志向在道义,就不会沉迷于货利;志向在货利,就不可能希望他做合乎道义的事。志向在道义,每次行动就能进步;志向在货利,每次行动都会退步。那发端很小,效力很大。近在自己心里,远遍天地之间。在--呼--吸间定夺,却可显著于百年之久。孟子说:“鸡鸣就起来,勤勉努力地行善的,是舜一类的人。鸡鸣就起来,勤勉努力地谋利的,是跖一-类的人。要知道舜、跖的区别,没有别的,无非在贪利和行善之间罢了。”人之所以勤勉努力终身不停止的,志向存在的缘故。志向这东西,去做了就一定能达到,谋划了就一-定能成功。等到已经实现,就不可以反转;等到已经成功,就不可以更改。于是做舜的,安享做舜一类的人;做跖的,未尝不后悔自己成为跖一类的人,可是已经无从着力了。难道盗跖的智慧与力量比不上舜吗?所立的志向不同罢了。唉,求学的人一天所立的志向,就是国家治乱的源头,人们忧乐的根本啊!

孟子说:“士人该做些什么?回答说,应该尊崇志向。”《学记》上说:“凡是学习,为官先要学做事,为士先要立志。”我说:“没有做官的,要先使他的志向端正。”教育而不知道先使人立志,学习而不知道尊崇志向,要想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且风俗淳美,从哪里实现呢?

篇7:《李白之死辨误》阅读答案

《李白之死辨误》阅读答案

世俗多言李白在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①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内。李白墓即在此。②予:作者洪迈自称。③按:查阅。④试弦歌:做地方官。⑤俾:使、让。

【文言知识】

说简。简的'本义是竹片。在纸发明以前,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文字是写在竹片上的,称简或竹简。简一般长一尺左右,宽约二寸,直书一二行,约二三十字。简多了,就用牛皮串起来。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后,人们仍习惯以简称纸。上文枕上授简,这简实为稿纸。如今人们仍将书人称之为书简、简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俯②修③亦④赋⑤卒⑥盖

2、翻译:①因醉泛舟于江   ②公疾亟  ③俾为序

3、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中的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②真的;③尚;④恐怕。

4、理解:上文末句说的杜子美是谁?

【答案】

1、①弯下身子②编③也④写⑤死⑥大概

2、①因为喝醉了酒乘船在长江里行驶②李白的病很危急③让我给它作序

3、①

4、杜甫。

篇8:焚书辨阅读及阅读答题的答案

焚书辨阅读及阅读答题的答案

①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由于萧何。何则?

②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者弃市。噫,亦烈□!然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所职,悉诣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③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如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鬻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鬻而有之,顾遗其梁栋而不知惜也。

④呜呼!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天下之诗书皆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而藏之,则项羽不能烧;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笔之吏矣!

22.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合适的一项是( )(1分)

A.乎 B.哉 C.焉 D.矣

23.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4.试从论证方式角度赏析第③段内容。(3分)

25.下列对第④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反复喟叹,表达了对圣人之全经不得保存的痛惜之情。

B.作者假设萧何能够并收六经,则可以使其避免被焚毁之灾。

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D.作者对萧何“刀笔之吏”的称谓中蕴含着不满与愤恨之情。

26.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参考答案:

(六)(13分)

22.(1 分)D

23.(2分)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1分),而并不愿自我愚化(1分)

24.(3分)作者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1分),以“鬻而有之”指人对待买来不肖子孙的房子,仅仅取其“瓦甓”而任“梁栋”遗留下来受风雨侵蚀、虫蚁剥蚀与萧何仅仅取秦律令图书而遗留圣人之经书作类比(1分),形象地论证了萧何在对待六经之书时的过失(1分)。

25.(3 分)C

26.(4分)本文针对历来认为的秦始皇、李斯焚书致使六经尽毁的观点进行质疑(1分),通过事实分析,逐层推理阐明了六经焚于项羽,亡于萧何的观点(1分)。标新立异,对历史观点不做一概而论,深入具体分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1分)。但把六经之亡的责任完全放在萧何身上,则略显求全责备,失于片面(1分)。

译文:六经的消失,并非秦朝使之灭亡,是汉朝灭亡的。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到诗书典籍的灭亡,不是肇始于秦始皇,而在于萧何。怎么讲?

李斯恐怕天下读书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的严厉程度到了偶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啊,真是恐怖阿!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只是用来使老百姓做思想蒙昧的人,而不想自己也变成没知识的人。所以有这种说法,不是博士官的书,都下令让执法者烧掉。但博士官的藏书都还是在的,没有被焚烧。等到项羽入关,杀了秦朝投降的子婴,收罗宝贝女人,烧了秦的宫殿,大火持续3个月没有熄灭,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自此化为灰烬,消失殆尽没有一点剩下。如果项籍没到秦国,没有进行咸阳的屠杀,李斯烧也不能烧尽。所以说对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

我认为萧何是汉朝的功臣,却是六经的罪人。为什么?刘邦到了咸阳,所有人都争夺钱财宝贝,萧何却收罗秦的资料档案,汉朝廷因此知道了 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实力强弱的所在。但萧何对于秦博士官的藏书关于对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却没听说过他有多珍惜收藏。也许他认为这些书无关稳固汉朝国内统治,国外扩张。所以他熟视无睹。现在有钱人给他们子孙遗产是好房子,到了他们的子孙不争气,不对房屋进行修缮,反而让其陈旧,到了最后转卖他人;有的买卖房屋的,把屋上砖瓦取去,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邻居又偷去当柴烧;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那种不争气让其陈旧,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为什么说买来的人不珍惜剩下的栋梁呢?

刘邦入关的时候,就是六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天下诗书典籍都没有了,只剩下博士官这个职位还在。那时候,就是千钧一发。而且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朝的法制档案,轻重大小如何?假如萧何可以把圣人典籍和法制档案一起保存,那么圣人的思想典籍还在。啊,萧何这个人,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小书记官!

篇9:辨奸论阅读答案译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古文观止》)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抢夺,争夺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或许,也许

C.身履夷、齐之行 履:履行,实践 D.犹将举而用之 举:举荐,推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说的判断“奸臣”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①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②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③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④凡事不近人情

⑤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⑥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洵首先说要彻底看清一个人是很难的,就是聪明的“贤者”也可能受蒙骗,所以必须冷静观察,“见微而知著”。

B. 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作者认为一些人表里不一,说的是孔孟之道,做的事情却阴险狠毒,这种人一定是大奸大恶之人,像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

D.苏洵希望自己的预言不要应验,否则他虽然得了富有远见的“知言之名”,可天下却将受到奸臣的祸害,终究是可悲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5分)

译文:

(2)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A。 5.C。 6.C。

篇10:辨奸论阅读答案译文

事情的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从细微的变化中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世间事情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相互因循,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缘故呢?是爱憎的感情扰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虑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后,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子仪见到卢杞后,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一个也留不下来。”从今天的情况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的。依我看来,王衍这个人,容貌言语方面,确实有欺世盗名的地方,然而,他不忌恨别人,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一般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像王衍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或许也未必一定如此。

现在有个人,口中说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沽名钓誉之士和不得志的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人是把王衍、卢杞合于一身了,他造成的祸害难道可以用语言形容吗?面孔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服,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是这样,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吃的食物,头发蓬乱像囚徒一样,满面灰尘像居丧一样,却大谈诗书,这难道是他的真性情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无显赫的功勋。”假使这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说错了,而这个人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谁能知道祸患将会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祸害,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篇11:武行德辨盐阅读答案

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国家方设盐法,有能捉获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赏。时不逞之徒,往往以私盐中人者。尝有村童,负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与之偕行。去城近,尼辄先入。既而,门司搜阅,于菜篮中获盐数斤,遂系之以诣府。行德取其盐视之,裹以白绡帕子,而龙麝之气袭人,惊曰:“【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因问曰:“汝离家以来,与何人同途?”村童以实对。行德闻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遂问其状,命亲信捕之,即日而获。其事果连门司,而村童获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师肃然。

【问题】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

2.守门的士兵抓住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抓这个人?(2分)

答:【 】。

3.行德为什么认为私带禁盐者不是村童?(2分)

答:【 】。

4.行德为什么断定尼与门司有勾结?(4分)

答:【 】。

【参考答案】

1.(2分)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

2.(2分)村童;私带禁盐。

3.(2分)盐是用香帕包裹的,村童不可能有香帕。

4.(4分)行德问明与村童同行的是女尼,香帕必是女尼的;女尼若要贩盐,不可能自销,必有人接应,最有可能的是门吏。

附:译文:武行德任洛京留守时,国家正在实施盐法,规定凡能捉获贩盐一斤以上者,心加重赏。当时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常常用私盐来陷害人。曾有一个村童,背菜进城,路上遇到一个尼姑,从河阳来,与他同行。快到城时,尼姑却先走了进去,一会儿,守门的吏卒前来搜查,在村童的菜篮中查获了私盐数斤,便把村童捉了起来,送到府中。武行德取过盐查看,见外面裹着白纱手帕,而且有一股袭人的龙麝香气,惊异地说:“我看村童破衣烂衫,甚为穷困,怎么会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坏人干的勾当。”于是问村童说:“你离家以后,曾与什么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实作了回答。武行德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与守门吏卒企图侥幸谋求赏金啊。”便问明尼姑的形貌,命令亲信去逮捕,即日捕获。经过审问,此事果然牵涉到守门的吏卒,村童获得了释放。从此官吏们对武行德又惧又怕,又佩服,不敢再有所欺蒙,整个洛京为之肃然。

篇12:荣累之辨阅读答案

荣累之辨阅读答案

高士所贵,不与俗均,故其名称,不与世同。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行与孔子比穷,文与杨雄为双,吾荣之。身通而知困,官大而德细,于彼为荣,于我为累。偶合容说,身尊体佚,百载之后,与物俱殁,名不流于一嗣,文不遗于一札,官虽倾仓,文德不丰,非吾所臧。

(王充《论衡 . 自纪》)

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身与草木俱朽,声与日月并彰;行与孔子比穷,文与杨雄为双,吾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不赞赏怎么样的人?用

自己的话简要概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身体和草木一样枯萎了,名声却和日月一样明亮;经历和孔子一样,处于困境;文章却同杨雄不相上下,算得一双,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光荣的。

2、德行不高,名声不好,没有什么作为,没有好文章的人。

【小议辨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2.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

3.《看社会辨是非》课文测试题及答案

4.《绿》阅读答案

5.海燕阅读答案

6.《想念》阅读答案

7.乡愁阅读答案

8.海啸阅读答案

9.大鼠阅读答案

10.《洗脚》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小议辨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