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3-12-11 08:51: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ettyze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

邪正辨

曾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与咎无所委焉 依托

B.不苟然而易也 容易

C.于信用也不轻以蔽 受蒙蔽

D.其意易者鲜矣 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抑未尽于是也 当其欣于所遇

B.以天下之事考之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C.于赏罚也明 谁得而族灭也

D.一日而有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辨明审定邪人、正人的方法,论述了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必须“考其实”。具体说来,就是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而一定要深入考核其内情。

C.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 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欲 知 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可 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4分)

译文:

⑵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3分)

译文:

篇2: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

16.选B,应为“更改”

17.D都是连词,如果(A到;对 B根据;因为C句中助词;句末语气词,表反诘。)

18.选C,“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

19.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20.⑴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

⑵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

《邪正辨》参考译文

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有人说:“某人是个方正的人。”一定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吧?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方正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考察他的实质,就是指的这些。

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奸邪的人却说:“已经治理好了。”奸邪的人战胜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用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考察谁是谁非呢,自己却没有作过。采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一定要放弃。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自己也没有这样作,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随意决定而已。就这样,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搞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求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方正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

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我回答道: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是认为大贤人的贤,大奸佞的佞,或许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我本来就说过,如果没有一点儿迹象,那么从哪里去了解他呢?那就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弄清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吗?然而你所说的,无非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而我说的这一点。就是以他的真实用心去了解他,这个意思能够改变的恐怕很少。

篇3:《邪正辨 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

关于《邪正辨 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

邪正辨

曾 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与咎无所委焉 依托

B.不苟然而易也 容易

C.于信用也不轻以蔽 受蒙蔽

D.其意易者鲜矣 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抑未尽于是也 当其欣于所遇

B.以天下之事考之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C.于赏罚也明 谁得而族灭也

D.一日而有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辨明审定邪人、正人的方法,论述了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必须“考其实”。具体说,就是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而一定要深入考核其内情。

C.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 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欲 知 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4分)

⑵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3分)

参考答案:

16.选B,应为“更改”

17.D都是连词,如果(A到;对 B根据;因为C句中助词;句末语气词,表反诘。)

18.选C,“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

19.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20.

⑴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

⑵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有人说:“某人是个方正的人。”一定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吧?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方正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考察他的实质,就是指的这些。

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奸邪的人却说:“已经治理好了。”奸邪的人战胜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用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考察谁是谁非呢,自己却没有作过。采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一定要放弃。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自己也没有这样作,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随意决定而已。就这样,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搞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求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方正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

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我回答道: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是认为大贤人的贤,大奸佞的佞,或许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我本就说过,如果没有一点儿迹象,那么从哪里去了解他呢?那就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弄清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吗?然而你所说的,无非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而我说的这一点。就是以他的真实用心去了解他,这个意思能够改变的恐怕很少。

篇4:邪正辨阅读理解及答案

邪正辨阅读理解及答案

邪正辨 曾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戾于其始也有赏 戾:妨害

B.赏与咎无所委焉 委:依托

C.则必置之 置:放弃

D.乌有职其责者欤 职:职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乌知正者之为正 此天之亡我

B.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 则谴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D.于信用也不轻以蔽 良庖岁更刀,割也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证辨明邪人、正人的方法和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时,一定要注意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

B.作者认为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在本质上都是因为不善于去考察分辨罢了。

C.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 知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 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3分)

⑵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4分)

答案:

16.D(应为“承担职责”)

17.A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 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D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18.C(“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

19.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20.⑴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本、情、斯各1分。)

⑵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或、佞、其实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有人说:“某人是个方正的人。”一定要考察他,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他,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方正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考察他的实质,就是指的这些。

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奸邪的人却说:“已经治理好了。”奸邪的人战胜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用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考察谁是谁非呢,自己却没有作过。采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一定要放弃。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自己也没有这样作,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随意决定而已。就这样,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搞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求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方正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

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我回答道: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是认为大贤人的贤,大奸佞的佞,或许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我本来就说过,如果没有一点儿迹象,那么从哪里去了解他呢?那就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弄清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吗?然而你所说的,无非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而我说的这一点。就是以他的真实用心去了解他,这个意思能够改变的恐怕很少。

篇5: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篇6: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拓展阅读:《咏柳》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篇7:曾巩《论习》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论习》阅读答案及翻译

论习

曾巩

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第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

可填入第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欤夫哉焉

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4分)

《论习》阅读答案

国君年轻时的学习不合正道。

作者假设出现了少习也不正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必须施加外部影响使之归正,进而提出择人主张。通过假设推进了论述的层次,使论述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国家安定和**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决定于他学习的'内容。作者把国家治理的根本寄托在一个人身上,立论有失偏颇,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提出超越时代的高见;但是这一观点强调了国君后天学习的重要,指出了学习的内容和途径,从这个意义讲,具有进步性;同时,这一观点也暗含了上行下效的警戒,具有现实意义。

《论习》翻译

国家安定和**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在于他学习的内容。

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也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一定会贤明;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和他共同使国家安定了。如果国君不幸已经不合正道了,那么必须认真地磨砺他。谁才能能够磨砺他呢?这就得选择正直之士了。正直之士和他朝夕在一起,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互相连接,这样就可以磨砺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对就帮助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不对就改变他,如果还是想不明白,就进一步讲清道理,如此以正道去引导他。替国君解除蒙蔽的邪欲的,就用正道引导他。不被邪恶影响,就会逐渐改变他的不正之习,确立治理国家的大志,这样以后就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国君的内心,不也是刻苦并且勤勉的吗?

但是对于国君所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代所以也会发生不能正君之所习,难道和现在不一样吗?这是众多官员不能胜任吗?难道一定是官员没有才能吗?恰恰是与正直的官朝夕不曾在一起,不曾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互相连接。认为国君这样做得正确,但是不能帮助他做,国君这样做不对,但是不能改变他。国君不能明白,但是不能进一步讲清道理。国君的蒙蔽邪欲,一天天的更加顽固,国君治国的方略一天天更加笨拙,看见的都是宦官、宫妇和邪恶之徒。这样国君就不可能具有治理天下的大志?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吗?国君的心思,不也是懈怠并且疏忽的吗?

哎!宰相虽然尊贵,但是他的见解有时也会出现疏漏。设置这一官职,不能不谨慎啊!假使这一职位的人不能尽职尽责,却让宦官、宫妇俘获国君的心,难道谁能说应该这样?哎!周围侍奉的官员,难道不是所说的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这些正直的谏官吗!

篇8: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

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城南》问题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城南》阅读答案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2分。意思符合即可)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3分。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其对应性,请从“乱”与“齐”这两个字上概括雨中与雨后两幅景色。(2分)?

(2)三、四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城南》阅读答案

(1)答案:雨水四虐;青草齐整。

(2)答案: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李与翠绿齐整的青草对比(1分),暗示了桃李虽艳丽而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很朴素而生命力甚强的哲理(1分),赞扬了青草难以摧毁的顽强精神(1分)。

《城南》赏析: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篇9: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咏柳》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咏柳》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咏柳》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咏柳》阅读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咏柳》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咏柳》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篇10:曾巩《论习》翻译及阅读答案

曾巩《论习》翻译及阅读答案

论习

曾巩

①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②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③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

④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论习》翻译

国家安定和**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在于他学习的内容。

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也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一定会贤明;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和他共同使国家安定了。如果国君不幸已经不合正道了,那么必须认真地磨砺他。谁才能能够磨砺他呢?这就得选择正直之士了。正直之士和他朝夕在一起,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互相连接,这样就可以磨砺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对就帮助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不对就改变他,如果还是想不明白,就进一步讲清道理,如此以正道去引导他。替国君解除蒙蔽的邪欲的`,就用正道引导他。不被邪恶影响,就会逐渐改变他的“不正之习”,确立治理国家的大志,这样以后就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国君的内心,不也是刻苦并且勤勉的吗?

但是对于国君所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代所以也会发生不能正君之所习,难道和现在不一样吗?这是众多官员不能胜任吗?难道一定是官员没有才能吗?恰恰是与正直的官朝夕不曾在一起,不曾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互相连接。认为国君这样做得正确,但是不能帮助他做,国君这样做不对,但是不能改变他。国君不能明白,但是不能进一步讲清道理。国君的蒙蔽邪欲,一天天的更加顽固,国君治国的方略一天天更加笨拙,看见的都是宦官、宫妇和邪恶之徒。这样国君就不可能具有治理天下的大志?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吗?国君的心思,不也是懈怠并且疏忽的吗?

哎!宰相虽然尊贵,但是他的见解有时也会出现疏漏。设置这一官职,不能不谨慎啊!假使这一职位的人不能尽职尽责,却让宦官、宫妇俘获国君的心,难道谁能说应该这样?哎!周围侍奉的官员,难道不是所说的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这些正直的谏官吗!

《论习》阅读训练

22.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欤 B.夫 C.哉 D.焉

25.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26.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习》阅读答案

22.(1分)国君年轻时的学习不合正道。

23.(3分)作者假设出现了“少习也不正”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必须施加外部影响使之归正,进而提出“择人”主张。通过假设推进了论述的层次,使论述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24.(2分)A(2分)

25.(2分)C

26.(4分)国家安定和**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决定于他学习的内容

篇11:西楼曾巩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这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曾巩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原文: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西楼字词解释:

⑴朱楼富丽华美的楼阁。即标题的“西楼”。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疏箔,稀疏的竹帘。

西楼翻译: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西楼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4分)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www.gkstk.com end#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2分)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2分)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2分)[意思对即可]

西楼创作背景:无

西楼赏析: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比曾巩稍后的苏轼,写过很多首暴雨诗,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以奇特的语句具体描写暴风雨飘骤迅猛的场面,令人震撼。曾巩这首诗虽然没用什么气势雄壮的语言来造成直观的形象,同样表现了暴风雨的壮观,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曾巩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诗名,宋惠洪《冷斋夜话》曾记有彭渊材说“恨曾子固不能作诗”的话,陈师道《后山诗话》也说他“短于韵语”。但平心而论,这首小诗置于宋诗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

个人资料:

曾巩(10―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v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相关推荐:

咏柳 曾巩_咏柳 古诗

城南_城南 曾巩 赏析

篇12:《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或矫拂情欲。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则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云。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注】元元:百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属予序之 属:嘱托。

B. 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引:召集。

C. 则公言之不没 没:采纳。

D. 危言正色 危:端正。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3分)

①矫拂情欲

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③为之变命令,更废举

④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

⑤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

⑥其从政宽易爱人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

B.范贯之为官恪尽职守,上至天子大臣,下到下属的官员,内至后宫嫔妃,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只要事关政治得失,皆在他谏诤之列。

C.当时像范公那样以进谏为职责的谏官,皆是当时的优秀人才,但是奏议时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只有范公。

D. 本文不仅赞颂了范公的进谏精神,而且高度评价了仁宗的虚心纳谏,认为其胸怀如天一样广阔,能承传祖宗基业。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

译文:

(2)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

译文:

(3)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参考答案:

5.C(【解析】没:“湮没”或“废止”。)

6.A(【解析】①是范公奏议的内容;④简单陈述了皇上对一些情况的理解;⑥是有关范公从政方面的介绍。)

7.C(【解析】“奏议时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只有范公”的表述错,原文说的是“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可见“不曲从苟止”是当时谏官的共同品质。)

8. ①至于是与非,赐予或剥夺,完全通过大家讨论来决定。(3分,“予夺”“归”“自用”各1分。)

②因此在这时,皇上常常把政事委托给七八个大臣,朝政却没有什么大的缺失,(3分,“故”“委”“阙失”,各1分。)

③凡是和范公一起肩负议论政事的职责的人,后来大多做了大官,而他却过早的去世了。(4分,“凡” “同时”“言责”“卒”各一1分。)

参考译文: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贯之的奏议,共有若干篇,他的儿子范世京将其整理成十卷,嘱托我为他作序。

大约从至和以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范公时常担任谏官的职务。上至天子大臣,下到下属的官员,内至后宫嫔妃,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一旦有什么善恶得失,关乎国家的政治,范公无不极尽所能反复地向皇上陈述己见。有时矫正皇上的欲望;有时切磋治国之策;有时辨别忠良与奸佞,以确定是录用还是罢免。奏章有一次两次或达到十多次上奏的,事情有隐秘之处就单独谏奏,有时召集谏官、御史一同商量,自由地抒发己见。仁宗时常虚心采纳他的建议,并因此改变原来的命令,对于兴举、废除之事加以变更,快的马上照办,慢的超过一个月或或规定的时间,有的直到事情过后,但他的建议最终都还是被采用了。在这时,仁宗在位已经很多年了,对人事的真假与群臣是否有才能十分熟悉,正用仁义、宽厚、清静的方式使百姓休养生息,至于是与非,赐予或剥夺,完全通过大家讨论来决定,而不自作主张。他所提拔的以进谏为自己职责的人,像范公这样的,全是当时的优秀人才。范公与同时代的名士也都高兴讲出自己的真实意见,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所以天下的情况通过他们都能使皇上听到,而违背理义的事情时常得不到实行。至于诡诈放纵的事情,敢于做它的人,也总是失败和后悔。因此在这时,皇上常常把政事委托给七八个大臣,朝政却没有什么大的缺失,群臣遵守法律,恪尽职守,天下太平。

顺应民心而不刚愎自用,这就是天啊。仁宗皇帝之所以能仁义得像天一样,以至于在位四十多年,能够承传先皇创立的太平基业,就是因为这个罢了。后世的人如果得到范公留下来的文章,评说那个时代,看到上下之间如此相辅相成,一定会思绪萦回,感念仰慕,发出不可企及的感叹,然后知道那样的时代很难再遇到了。那么,范公的谏言不被堙没,哪里只是表现他的志向,更是用来表明先帝天边的功德啊!

范公为人温和善良,仁慈忠恕,处理政事宽厚平易,爱惜民众。等到身在朝廷,言辞端正,态度严正,是他人赶不上的。凡是和范公一起肩负议论政事的职责的人,后来大多做了大官,而他却过早的去世了。

范公名师道,他的世系相承的先后、籍贯、历任官职、具体事迹,写在当今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

【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曾巩阅读解析及答案

3.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4.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5.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6.《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

7.曾巩咏柳古诗阅读答案

8.曾巩《戚元鲁墓志铭》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9.曾巩的咏柳翻译及赏析

10.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