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论文
“Serendipityhh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论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论文
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论文
摘 要:目的观察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对高校362名高级职称专职教师进行健康管理,对采集的健康资料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分层健康管理。对健康管理前后高级职称人群慢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良行为改变率、体检指标好转率进行比较。
关键词:高级职称论文
目的观察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对高校362名高级职称专职教师进行健康管理,对采集的健康资料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分层健康管理。对健康管理前后高级职称人群慢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良行为改变率、体检指标好转率进行比较。
高校高级职称教员承当着学校最重要的教学、科研工作,其身体安康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工作的展开,且对整个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西南地域局部高校(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高级职称教员体检结果,从不同维度对高级职称教员的安康情况并对其缘由停止深化的剖析研讨,明白控制高校高级职称教员群体的身体安康情况及影响要素,为停止干预战略提供精确的理论支持。
一 不同维度下高级职称教员的身体安康情况
1 高级职称教员身体安康总体情况
本研讨根据教员体检结果对教员的安康情况停止评价剖析。体检指标主要包括:肝功、肾功(尿酸异常、血糖异常)、血脂(甘油三脂异常和血脂超标)、乙肝表抗、甲胎蛋白、血常规、癌胚抗原、B超(脂肪肝、胆囊息肉、子宫肌瘤、结石等)、心电图、腰椎片。体检一切指标均正常的教员比例为34.6%,肝功用异常者比例为8.3%,肾功用异常者29.2%,血脂异常者、比例为23.3%,有5%比例的教员乙肝外表抗体呈阳性,B超异常者比例为37.5%,血常规异常者为5.8%,心电图异常者的比例为9.6%,而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异常者均仅仅呈现了1例。由此可得,西部高校高级职称教员中有2/3的教员呈现了不同类型身体安康指标异常,其中以肾功用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三项指标表现最为突出。
2 不同性别职称教员的身体安康情况
不同性别高级职称教员身体安康指标比例具有不同水平的差别,其中以肾功用、血脂和B超三项指标差距最大,男性高级职称教员三项指标异常比例分别为34.1%、27.3%和41%,而女性教员的比例分别为5.0%、5.2%和2.1%。在一切的指标中女性教员仅在心电图检查异常指标的比例高于男性高级职称教员,女性教员和男性教员心电图检查异常分别为12.5%和9.0%,而在肝功用异常、血常规异常和乙肝指标中两者比例较为接近。
3 不同岗位高级职称教员的身体安康情况
本研讨籽高级职称教员分为在行政岗位和教学科研岗位两品种型,数据显现,不同岗位高级职称教员身体安康情况指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详细表如今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的肾功用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三个指标均远高于教学科研岗位,行政岗位三项指标分别为39.8%、31.7%和43.1%,而教学科研岗位教员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7.9%、14.5%和31.6%;而在乙肝、心电图异常和血常规异常指标中教学科研岗位教员的.比例高于行政岗位教员,行政岗位和教学科研岗位教员两项指标分别为0、4.1%、4.9%和10.2%、15.4%、6.8%。
二 高级职称教员安康影响要素剖析
调查显现,高级职称教员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依次是:漫步、网球、健身操、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等,而仅仅有40.5%的教员每周可以停止3次或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但并不可以保证每次停止一定的运动负荷。调查发现,仅仅21.3%的教员对本人的饮食构造有着一定的请求,而有相当一局部高级教员对早餐不够注重,而晚餐又较为注重。由以上剖析可知,生死水平的进步,饮食构造的变化以及膂力活动相对较少是西南地域高级职称教员有较高比例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的缘由。
男性高级职称相比于女性高级职称教员在饮食上无顾忌,营养不平衡,热量过剩,形成瘦削,血脂升高,且局部患者有嗜酒习气,而女性多留意节食减肥。以上缘由是男性高级职称教员在肾功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高于女性的主要缘由。而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各种各样的应酬要远远多于教学科研岗位教员,外出应酬饮酒多、生活不规律、长时间坐办公室、体育活动少,相对来讲教学科研岗位教员有更多的时间停止体育锻炼,生活相对较为规律,且应酬较少,比拟留意饮食构造,这是为什么行政岗位高级教员在肾功用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三个安康指标方面远远高于教学科研岗位教员的主要缘由。在本次体检中,没有发现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携带HbsAg,这或许是样本误差所形成的;而教学科研岗位教员的HBsAg携带率为10.2%,与全国城乡居民HBsAg阳性率为10.1%非常接近。
三 结论
肾功用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是西南地域高级职称教员最重要的三个安康问题,其中男性教员患者的比例高于女性,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高于教学科研岗位高级职称教员。在心电图、肝功用异常、HBsAg阳性率指标方面,男性与女性教员不具有显著性差别。在HBsAg阳性率指标中,教学科研岗位教员与行政岗位教员具有显著性差别。研讨发现,饮食构造不合理,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长时间坐办公室等要素是高级职称教员安康问题的主要缘由,特别是男性教员;而外出应酬饮酒多、生活不规律、长时间坐办公室、体育活动少是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安康问题的主要缘由。
篇2: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
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
高血压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容易对患者的心、脑、肾等器官造成持续性的器质性损害,对社区广大居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进行为期12个月的社区管理,旨在探讨如何做好社区高血压人群健康管理工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文随机选取我街道社区20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16例,女84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4.2±15.8)岁,病程5~18年,平均病程(8.5±4.2)年,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实验。
1.2社区管理方法
连续为选取的20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12个月的社区管理干预,实施高血压社区管理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此次管理干预的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法,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健康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及高血压患病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水平,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相关治疗方案;
(2)每周深入社区1次,针对高血压患病人群加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运用多种手段,例如视频、动画、宣传单及讲座等形式,向广大高血压患者重点加强高血压的患病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的健康宣教;
(3)不断加强生活干预,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限制食盐、食油摄入量,适量运动,加强自我管理;
(4)每月进行家访或电话随访2次,不断加强用药指导,告知其按时、按量服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发动患者家属监督其规律治疗,及时复诊,为其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t检验,当P<0.05时即可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患者在高盐危害、吸烟危害、肥胖危害、高血脂危害、高血压并发症和高血压危害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控制人数和服药人数比较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控制人数、服药人数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实施社区管理前、后患者血压状况比较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作为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我国,高血压存在患病率高、残疾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以及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率低的“三低”的特点,高血压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笔者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连续为其实施12个月的社区管理干预,具体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深入社区,针对高血压患病人群加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不断加强生活干预和用药指导,为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个体化的高血压防治服务。通过实施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关于高盐危害、吸烟危害、肥胖危害、高血脂危害、高血压并发症和高血压危害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实施社区管理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实施社区管理广大社区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知识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此外,通过实施社区管理,高血压控制人数、服药人数、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实施社区管理前有显著差异,提示通过实施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更加规范,高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综上所述,针对社区高血压人群实施社区管理,使其明显提高了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高血压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值得推广。
篇3:高校班级管理健康型组织建设意义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代的组织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形势,这无疑对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同时组织的员工们也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及考验众所周知,复杂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引起人体的身心障碍或疾病,而组织正是由个体组合而成的复杂有机体,难免组织也会以亚健康或病态的方式存在。渐渐的“健康”一词进入到专家学者研究组织发展的视野当中。
一、健康型组织的内涵
对于“组织健康”最早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织健康的研究与个体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组织健康主要是从组织心理学以及行为学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HealthyOrganization(健康型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以后,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组织健康最早是在EalthyWorkOrganization的研究背景下应运而生。关于组织健康的概念最完整的概念则是由Lovey与Nadkarni共同提出。他们对组织健康的理解为:组织要在同一时间内对六个主要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满足,其中六个主要标准要求有创造满意顾客、平衡组织主要目标、环境和谐、最小化熵、创造归属感以及平衡组织主要目标。在学术界中对与组织健康的主要标准的选择主要是通过以下5个方面确定,这五个方面分别是:创新性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自我的调节性,组织、员工与社会健康并存性,以及持续成长性。健康型组织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各个方面都能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以组织的整体来看,健康型组织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与产品,提升组织的营运能力,还要对组织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提升组织在市场中的价值。以组织人员的角度来说,健康型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保证组织人员的'劳动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下,促进组织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实现我们上述讲到的情况,组织应该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方法。我国时勘教授对健康型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对健康型组织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在时勘教授将内容划分为成功的胜任特征、创新的组织文化以及常的心理状态。
二、高校构建健康型班级的探索
班级作为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同辈青年组成的集合体。另外高校还是教育组织,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相关的服务,同时高校还需要担负社会历史的使命,高校班级的发展过程与企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如两者都需要对组织成员中的关系,组织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也需要对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问题进行管理。同时高校班级也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调整其发展形态,保证高校班级的健康成长。
1.加强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在21世纪,我们应该以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突出我们做人的基本素质。简单来说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应该突出做人的良好品质与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迎难而上的精神,具有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班级管理建设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
2.打造班级团队,组建有胜任特征的学生干部队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以及从中挑选出来为班级服务的核心团队。因此,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认真选拔、任用、培养班委成员,形成具有胜任特征的学生干部,是建设健康型班级的一项重要工作。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班级工作完成的出色与否,与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有直接的关系。首先,高校班级干部的竞选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在竞选的过程中,只有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优势才能胜任班干部的工作。因此在班干部竞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构建胜任力选拔流程,这样不仅能够选出更适合班干部工作的人员,同时还能促进高校班级组织更好的发展。
3.创新班级文化,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这里提到的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中的成员通不同的共同创作良好的班级组织环境,成员之间的交往,以及班集体中成员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趋向。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心理文化建设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文化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帮助其更健康的发展。这样有利于拓宽班级文化建设的视野;能增强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和发掘其积极品质,提高个体幸福感;同时,加强班级心理文化建设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促进班级团体动力牵引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班主任要注重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帮扶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能力。推行对待学生有爱心、接待学生有热心、指导学生有诚心、服务学生有耐心的“四心”服务,带领学生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时勘.和谐社会的健康型组织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时勘,郑蕊.健康型组织建设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3]荣方婧.健康型组织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
[4]黄俊,武智慧.高职院校健康型组织的特征及培育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
篇4:高校管理中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效果分析论文
高校管理中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为了增强教学质量, 有效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 应该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 不管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优化作用。文章主要探讨了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时代的背景之下, 如何使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虚拟化技术等在高校教学管理优化中发挥作用, 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高校教学管理; 优化;
近些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也更大, 并且在各行各业当中呈现出“智慧体系”的建设需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优化中, 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使得资源共享的发展状态面临着较大的前景, 同时也会使得资源共享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瓶颈。以云计算模式为主要技术,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大环境理念建立我国的高校资源共享平台, 可以更好地使得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渠道, 提升整体的效果和时效性, 推动我国教学管理实现优化性发展, 在数据的参考和指导之下提升发展方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
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以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的技术, 它的涉猎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辅助之下, 以互联网作为主要基础建立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体化环境, 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同时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综合体。在这个环境当中, 会有各种应用服务的系统作为主要的载体, 从而使得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得到充分的融合, 能够借助数据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数据的分析, 为教学管理的发展提供针对性。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设, 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使得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状况得到呈现, 更好地为优化提供方向[2]。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下的技术和理念
2。1 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当中会有海量的数据产生, 并且这些数据会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设当中, 我国的活动以及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以数据和信息的形式存在。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大数据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能够为人们呈现出一个智能化的运行体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设背景之下, 如何更好地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的建设能够成为现实, 首先需要树立起大数据的意识, 充分加强自身对于数据的运用和处理, 促使大数据的价值得到发挥。
2。2 云计算
对于云计算来说, 它根本的意义是把计算资源放在网络之上的, 但是云计算的概念却没有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拓展和改变, 当前人们对云计算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对于云计算来说, 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 它指的是基于网络的一种计算形式,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 它指的是一切能够通过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对于云计算来说, 它的部署方式主要有3种, 分别是公有云、混合云和行业云。云计算模式下的虚拟化平台就是属于行业人当中的一种, 它主要利用私有云的安全把内部一些比较重要的数据保存在数据中心当中, 同时以云计算和ICT技术作为依托, 形成一个资源的共享平台。云服务本身就是具有弹性的, 同时它具有资源池化的特点, 对于提供的服务还可以进行计费, 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 还可以提供各方面不同的服务, 具备着广泛的终端接入等特点。正是由于云计算这些突出的特点使得我国的高校信息平台在构建上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更强。
2。3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是计算机资源的'一种抽象的表示方式, 利用虚拟化可以对基础设施系统和软件等一些计算机的资源进行简化。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中是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的, 它可以把计算机的一些实体的资源通过抽象和转化进行呈现。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的不断发展, 虚拟化又一次走到了人们的面前。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设当中, 虚拟化技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 特别是在高校教学管理优化方面, 云计算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和明显, 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具备着较强的优势, 为教育的优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方向[3]。
3 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推动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的措施
3。1 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层设计
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的设计首先要完成基础设施层的设计工作, 这个基础设施层主要明确教学管理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意义, 将教学管理的内容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引入到基础设施层当中, 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一般来说, 应用层会为办公人员和教学人员提供和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以及办公OA系统相关的应用支撑。用户层可以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数据中心的访问应用程序方面的服务支持以及资源共享平台桌面云的实现等。管理层主要由资源层和移动教学桌面云的管理来组成, 形成日常的管理体系。通过基础设施层的设计使得教学管理在发展中能够有网络平台这个良好的阵地, 并且为后续对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使用提供基础。
3。2 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的资源虚拟化设计
高校教学管理优化会涉及各类的信息资源和数据, 这些信息和数据可以对教学管理的发展状况进行呈现, 从而有利于人们对教育是否优化来进行评价。教育信息计算资源虚拟化设计的目的在于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和科学的处理, 为人们形成报告, 帮助我国的教学管理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在虚拟化设计当中,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平台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和数据, 而目标进行形成科学指向, 提升教育的优化性。
3。3 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拓展
高校教学管理要实现优化的发展不仅仅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技术和手段进行应用, 使其提供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参考效果, 同时也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有效的拓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拓展会在原来的信息处理和方向提供的基础之上可以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同时加大力度的投入, 确保高校能有硬件条件进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实施。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为教育提供改良的方向, 这是一种内在的变化, 也是一种有效的变化。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 它涉及的内容是多个方面的, 在其中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拓展, 是高校教学管理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可以在当前的时代格局下产生出更好的效果, 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帮助。
4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正常的轨迹当中, 它在将来将会迎来更大的希望和曙光, 会走上康庄大道, 并且对整个教育的格局产生改变和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种新型理念的工作模式和教育模式, 在这种理念当中, 可以使得我国的高校信息平台构建成为现实, 利用这个平台实现数据的分析, 提供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的方向, 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和我国高校事业的优化、高效发展。因此, 高校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要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点与作用, 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其在教学管理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孙弢。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1) :130。
[2]朱浩浩。浅析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的应用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 (15) :3841—3842。
[3]刘诗佳。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 (4) :106—107。
[4]李婷。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的优化作用探讨[J]。新丝路, (6) :123。
篇5:社区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的论文
社区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的论文
摘要:目的:探析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社区在3月至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12±1。98)mmol/L、餐后2h血糖(8。10±2。6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2±1。51)%显著低于对照组(7。63±2。33)mmol/L、(11。89±3。46)mmol/L、(9。71±2。88)%,差异显著(t=6。609,10。025,8。24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糖尿病;治疗效果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失,导致高血糖持续发生,损害其心脏、肝肾、眼部、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1―2]。临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由于糖尿病病程长,当前临床尚无根治方法,患者经济负担重,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患者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常规治疗效果差,难以满足社区患者需要。为进一步探析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我社区在203月至20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社区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为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3―76岁,平均(65。32±11。07)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2―77岁,平均(64。90±12。3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社区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等。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①社区医师培训。为提高社区健康管理效果,通过外聘专家定期对社区医师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增加社区医师对该病症的.认识,增强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培训中可分析部分患者现状,提出治疗方法,帮助社区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制定科学化、合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②药物治疗规范。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关注患者药物治疗的全部过程,通过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增加治疗效果。具体实施手段应包括观察患者药物、培训患者正确服药,保证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按照医嘱、药物说明书等进行药物治疗,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③饮食方式规范。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意义重大,患者应采用量化饮食治疗。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参考造物晚餐热量分布,确定患者饮食计划。糖尿病患者应以低盐低糖、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为进食原则,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量,规避辛辣刺激性食品进食,务必戒烟戒酒。必要时可将食物做成流质、半流质食品,促进消化吸收。④运动行为规范。糖尿病运动治疗价值较高,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运动方案。社区医师指导患者每日定时运动,保证运动次数、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达到方案要求,叮嘱家属或护理人员随身陪同,休息时测量患者心率,避免意外情况发生。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t检验、c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发病原因与患者体力活动过少、进食过多、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相关。患者常表现为肥胖超重、多饮多食多尿、日渐消瘦等。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通过实施社区医师培训、药物治疗规范、饮食方式规范、运动方式规范等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血糖情况,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合理作息,加强自我管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12±1。98)mmol/L、餐后2h血糖(8。10±2。6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62±1。51)%、对照组(7。63±2。33)mmol/L、(11。89±3。46)mmol/L、(9。71±2。88)%,这与纵蒙蒙的研究中,观察组空腹血糖(6。11±1。97)mmol/L、餐后2h血糖(8。09±2。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64±1。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芹,徐乃伟,郭闯,李思慕。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干预策略架构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03):17―21。
[2]姚平。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7,30(22):74―75。
[3]纵蒙蒙。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评价[D]。东南大学,。
篇6:健康教育管理单在骨折护理的效果论文
骨折作为临床常见骨科外伤之一,其恢复时间较长,而恢复过程健康教育会直接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常规健康教育的方式尽快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健康教育管理单主要是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的针对性康复护理措施,以使其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其不仅可满足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还能缩短其恢复时间,提高护理质量[1]。本文选取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作以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月~年6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21~72岁,平均(47.5±10.2)岁,受伤时间1~7d,平均(1.8±0.6)d,上肢骨折35例,下肢骨折25例;实验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0~70岁,平均(48.3±10.4)岁,受伤时间1~6d,平均(1.6±0.8)d,上肢骨折37例,下肢骨折23例。分析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过程中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如下:①术前健康教育要点:协助患者做好术前相关准备工作,指导其对手术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了解,促使其可以基本掌握手术信息,保持身心放松状态,合理调整情绪和心理;②术中健康教育要点:给予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疏导与宽慰,尽可能减轻其疼痛程度和不适感,加强生活指导,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③术后健康教育要点:交代饮食、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对伤口愈合知识等进行介绍,做好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预防措施。告知出院后锻炼、休养等注意要点。实验组护理过程中予以健康教育管理单,首先对健康教育管理单进行制定,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信息、护理要点、重点、要求等,然后制定科学适宜的护理对策,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对其各方面需求进行了解和掌握,做好下一步护理工作的相关准备,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以便对后续的护理计划进行制定和完善。每天记录患者的病情、基本情况变化,并置于床头位置,予以详细分析和探讨。在患者出院后需要为其制定一对一的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手册,并将个人家庭护理单发放给患者或其家属。
1.3观察指标
通过健康知识掌握调查表评定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分值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越好[2];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为(83.6±4.7)分,住院时间为(12.6±3.4)d,骨愈合时间为(104.2±23.7)d,并发症发生率为16.7%(10/60);实验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为(94.7±4.5)分,住院时间为(9.5±3.1)d,骨愈合时间为(122.7±32.5)d,并发症发生率为3.3%(2/60),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明显低于实验组,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长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136、5.2188、3.5625、5.9259,P<0.05)。
3讨论
骨折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对骨科护理工作而言,其具有较强的技术要求,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对护理质量要求高,只有积极开展科学、高效、持续、高质量的护理指导,才能为骨折愈合提供重要保障[3]。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相比,健康教育管理单的应用主要优势体现在:①其可为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在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基础上,可获得与患者具体需要相符合的健康教育内容和重点、要点,使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②床头贴覆标识具有明显的作用,可使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同时帮助患者更好的知晓医院方面的工作态度,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③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可促使患者树立起康复的决心和信念,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④对高龄患者、儿童等制定特殊的护理但,可满足特殊人群生理、心理方面的不同需求[4-5]。在本组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到如下护理体会,骨折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管理单有利于提高患者健康知识认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使用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逸致.健康教育管理单在急诊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10(2):120-121.
[2]陈锐.健康教育管理单用于骨折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1(9):48-49.
[3]刘启贤.健康教育管理单在骨折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母婴世界,2017,25(5):206.
篇7:双管法在流动儿童健康管理的效果论文
[摘要]目的做好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是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减少疾病发生的可靠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情况逐年增多,相应地流动儿童也日益增多,因为其流动性,客观上加大了儿童保健管理的难度。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人口流动的管理[1]。为解决流动儿童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该院从5月份起,创新使用“双管”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研究将探讨创新“双管”法在流动儿童健康管理中应用的效果,以促进儿童保健工作的发展。方法分别选择和20由该乡镇辖区流入城区的0~6岁儿童健康管理情况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比较。结果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观察组为89。50%,对照组为58。33%,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了31。17%。结论创新“双管”法在儿童健康管理中应用可明显提高流动儿童的健康管理率,从而保证了同一辖区内的儿童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辖区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可在全市推广应用。
篇8:双管法在流动儿童健康管理的效果论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我市农村流入城区长期居住人口日益增多,流动儿童也随之相应增多,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6岁儿童健康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原来由流入地一方负责时,部分流动儿童健康管理不及时、不到位,不但乡镇儿童健康管理率偏低,城区还出现母子档案分离问题,原因是城区只对流入的儿童进行查体建档,但流动儿童的母亲孕期健康管理及产后访视却是乡镇负责的。针对以上问题,该卫生院本着方便居民,便于管理的原则,创新使用“双管”法,由城区4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该院共同管理这部分儿童,并且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分别签订了委托协议书共同遵照执行,双方具体分工如下。①(被委托方)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负责做好张庄镇流入该辖区的适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工作,在体检结束1~2d内及时向该院反馈体检结果。并且在委托协议书中明确要求:被委托方在对张庄镇流入的0~6岁儿童进行健康管理服务时,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及国家儿童保健有关规范的要求等相关规定提供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及时更新并准确记录儿童家长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同时结合儿童预防接种时间及主动预约通知,分别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做好婴幼儿系统化健康管理;对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该次随访之间的0~6岁儿童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科学喂养(合理膳食)、生长发育、疾病预防、预防伤害、口腔保健等健康指导。在6~8、18、30月龄及4~6岁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或血红蛋白)检测和视力筛查。在6、12、24、36月龄及3~6岁使用行为测听法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每次体检结束后做好健康指导及健康问题处理,同时做好0~6岁儿童健康体检登记册的规范记录,并且及时将体检结果反馈至公共邮箱,确保流入该辖区的张庄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及系统管理率达到上级要求的85%以上、0~6岁儿童家长电话登记率、登记准确率、电话更新及时率达到100%。②(委托方)该院职责:该院负责流入城区儿童的健康档案管理、通知、督促及时到城区查体工作,并根据城区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在上级年度绩效考核后拨付给城区相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该研究将探讨创新“双管”法在儿童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张庄镇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情况作为对照组,年张庄镇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情况作为观察组。
1。2研究方法
两组年度统计起始和截至时间均为当年度1月1日—12月31日;两组统计分母均为张庄镇当年度0~6岁儿童流入城区辖区接种门诊(城区接种门诊包括城区辖区、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十里望、市中办卫生院接种门诊)接种疫苗合计人数,两组统计分子均为张庄镇当年度0~6岁儿童流入城区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区、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十里望、市中办卫生院共四处)0~6岁儿童健康管理合计人数;两组年度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均为当年度分子除以分母得来的数据;两组健康管理情况在一般资料方面有可比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张庄镇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情况。以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作为观察的指标。
2结果
比较两组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观察组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89。50%,对照组为58。33%,观察组比对照组提高31。17%,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见表1。
3讨论
创新“双管”法应用在儿童健康管理中,弥补了单一机构管理的缺点,为解决流动儿童管理难的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儿童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该研究通过对年和张庄镇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情况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比较两组在2016和20流入城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观察组健康管理率89。50%,对照组为58。33%,观察组管理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总结“双管”模式在流动儿童的健康管理中,存在以下3个方面意义。“双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城区及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的优势,又能方便群众。①城区优势: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流入辖区儿童的健康体检工作,可通过加强预防保健相结合做好[2],这方面优势明显高于农村。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不仅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之一,还是妇幼0~6岁儿童保健服务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规定:免费为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至少要13次,要想做到系统的管理,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目前部分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比较重视,对儿童健康检查认为可有可无,主动要求健康检查的流动儿童家长很少。所以,城区在对流入儿童预防接种前,常规进行儿童健康查体等健康管理服务,既能发现有无预防接种禁忌症又完成了儿童系统管理的体检工作,确保了预防接种和儿童健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②农村优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流出至城区儿童的健康档案管理、通知、督促工作,优势明显高于城区。因流入城区的儿童逐渐增多,但城区工作人员却未增加,工作量相对来说较前增加,对流入的儿童只能是对按时来接种疫苗的进行常规健康管理,但对不及时或逾期未来的儿童却无暇顾及,没空进行专门通知或督促查体。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恰恰相反,有比城区而言,相对充足的时间做好这部分儿童的.档案管理及通知查体工作。③方便群众方面:“双管”模式应用到儿童健康管理中,流动儿童只需在城区基层医疗机构疫苗接种时顺便接受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不及时或超期未体检的儿童还会及时接到乡镇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对流动儿童来说,仅在城区一处机构就把应接受的预防和系统化保健服务全部解决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双管”模式在提高儿童健康管理率的同时,提高了儿童健康水平。医师通过对儿童提供定期健康检查及生长监测等健康管理服务,可早期发现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健康问题,及时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促进了儿童身体健康。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新政策形势下,探讨社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模式[3]和农村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4],对儿童健康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新“双管”法在儿童健康管理中应用,弥补了单一机构管理的缺点,不仅可明显提高流动儿童的健康管理率,还保证了同一辖区内的儿童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辖区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值得在全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盛红斌,殷里平,唐剑波。信息化管理在湖州市流动儿童系统保健中的应用[J]。预防医学,,20(11):73。
[2]简惠连。预防保健相结合做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生长发育监测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8):83—85。
[3]张加能,施长春。社区0~6岁儿童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健康研究,,33(3):188—190。
[4]白晓芬。农村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4):2671。
篇9:高校教育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分析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分析教育管理论文
摘 要: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大学生群体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给人才培养造成了阻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育管理是高校各种管理活动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结合高校教育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论文发表,发表学校管理论文,教育方面的论文投稿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大学生群体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给人才培养造成了阻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育管理是高校各种管理活动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结合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作用,从而为高校管理更加有序地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高校人数大幅增加,而社会各项变革,又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冲击,如做不到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各种大学生突发事件屡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注重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情绪,加强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实施途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管理者采用心理学等科学方法,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层面施加正确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心理适应,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1]。
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通过减弱环境刺激,优化心理环境;心理素质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进行一定的心理测查;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等。
二.高校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一)有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而心理素质能呈现出内在稳定的特点,反映一个人的气质、面貌及情绪性格等各方面,是促成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要素。高校教育管理最终是要沉淀到学生个体当中,通过个体的内化吸收,灌输到个人的人格当中,从而使人迈向成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人格进步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决定了学生的人格发展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定的道德及规范要求、正确行为方式的树立、创造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使学生在人格结构上趋于完整。此外,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能够对心理起到一定的衡量和调控作用,也会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使人格得以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传递一种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积极健康的观念指引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加深自我认知程度,达到心理及人格的双重优化。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结构较好,能力素质较高的人才,而要实现人才培养,需要开发受教育者的各项潜能,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效激发学生潜能的途径方式之一[2]。潜能开发又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学生潜能开发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潜能的途径就是通过树立受教育者的自信意识,达到对环境、社会的适应,在不断适应中潜能得以开发。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校园的'重要补充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的重要战略,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学生在面对矛盾、处理矛盾时的能力,能使学生有效融入社会、化解人际冲突、合理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从而有利于校园的稳定及社会的稳定。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开展差异化教育
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不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心理宣泄的通道。在高校心理教育中,要注重开展差异化教育,在差异性归纳学生的心理共通性,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二)疏通多样化的沟通交流渠道,缓解学生负面情绪
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如联谊会,班级运动会等,使学生得以从学业的重负下得以抽身,及时宣泄负面情绪,在愉悦的氛围下,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使学生找到个性的共通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及生活增添动力。
(三)完善心理咨询及辅导机构
高校教育管理中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机构,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及软件建设,从而及时解决学生在高校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3]。
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学习及生活质量,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培养出心理素质与能力素质兼备的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万琦,朱志莹.浅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视界,2014,(30):175-176.
[2]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05(1):82-85.
[3]段丽.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构[J]
【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