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思想基础

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思想基础

2023-02-25 08:39: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南方芝麻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思想基础,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思想基础,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思想基础

篇1: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思想基础

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思想基础

朱子人性论是“自然常道”思想基础上强调“当然”的客观道德价值论。戴震对理学的深刻批判同时导致了人们忽视了朱子人性论的自然主义思想基础。朱子通过对天道的体认,揭示出人性的自然之常道。在中国思想中“自然”是一个功能性范畴,表征“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强调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基础,并不悖于其贯穿始终的'道德价值目的论。朱子以理体代替道体,注重“天理自然之本体”,突出了“性即理”的命题,同时又推出了“性气”范畴,使其人性论未脱离理气框架的二难局面。其理欲观、道心人心之辨及其修身论,都是自然常道基础上的人文道德思想。

作 者:赖功欧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77 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8) 分类号:B244.7 关键词:朱子   人性论   自然常道  

篇2:自然之道为常道

自然之道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如果反其道而理解,只可意会而不必和不能言说之道则是常道.再广而言之,事物自身所蕴含的自然之道,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才是常道.而科学的最大收获和意义之一则是揭示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律,并按这样的规律办事,此所谓科学之道或科学精神.可惜的是,了解自然之道并非易事.

作 者:张田勘  作者单位: 刊 名:世界科学 英文刊名:WORLD SCIENC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西方自然法与中国道家法自然思想之比较

西方自然法与中国道家法自然思想之比较

道家的`法治思想当中是否蕴涵有西方的自然法思想,众说纷纭,结论不一,本文着重从两者思想中反映其本质特征的一些关键点着笔,分析了两者思想在本质层面的几个相同之处和不同论断,认为道家的思想当中蕴涵有部分自然法思想,故而认为,道家的法治思想属于“半截自然法”思想.

作 者:易顶强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3 关键词:法自然   自然法   半截自然法  

篇4:西方政治制度之思想文化基础

摘要:西方民主政治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完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可以从其源头上学习西方的民主精神,学习其民主政治制度的精髓,因此本文着眼于分析西方政治制度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

关键词:西方民主政治 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政治制度

1、西方政治制度思想基础

1.1以人为中心哲学思考是民主政治思想的起源

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再到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古希腊的哲人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逐渐把思考的对象从自然现象转向思考城邦政治和社会关系,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拥有自己的理性。

人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参与城邦的治理,政治不仅仅是贵族们的特权,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政治的动物。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家一般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2]罗马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西塞罗提出,既然人类都有理性,既然理性是人类共同具有的特征,人类就应当是平等的,至少在法律面前应当是人人平等的。[3]

1.2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关于国家-公民政治关系的描述

伯利克里对雅典的城邦政治的性质和特征作过经典的阐述:“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里。”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观点——“人是政治的动物”。

[4]他认为人类应该要根据自己的本性以及需求组成政治社团才能生存。

根据柏拉图对于城邦的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公民关系的见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很多人居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城邦。”[5]从以上古希腊的执政官和哲学家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契约论并不是卢梭后来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具有其思想的源头的。

罗马的伊壁鸠鲁则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契约”的观点。

他认为公正是国家和法律存在的基础,也是公民幸福、安全的基础。

西塞罗提出了具有罗马法学政治特色的国家-人民协定关系,他说:“共和国是人民的事情,人民并不是以任何方式相互联系的任何人的集团,而是集合到一处的相当数量的这样一些人,他们因有关法律和权利的一个共同的协定以及参与互利行动的愿望而结合在一起。”[6]

1.2.1卢梭等思想家的社会契约思想

严格意义上,社会契约论的创立者应该是法国人卢梭,他于1762年出版了《社会契约论》,但是18世纪的思想家们也有很多有关国家-公民契约关系的论述。

因此,关于国家-公民契约关系的思想应该是一个体系。

卢梭的社会契约可以叙述为“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人身及全部力量共同置于总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而我们以法人的资格把每个成员理解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结社行为产生一个道德的、集合的团体,该团体在被动的场合称为国家。”[7]洛克为了反对当时的神权政治论,认为“民政政治是契约的结果,而不是神权确立的。”“根据洛克的契约论,政府为契约的一方,如果不履行契约中的义务,可以有正当的'理由反对它。”[7]

2、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的思想源泉

限制国家权力被滥用,最初的目的是在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抵御外侮。

在古希腊的哲学家看来,僭主政制或者寡头政制就是少数人对于国家权力的滥用,会使民众和国家遭遇巨大的灾难。

苏格拉底反对僭主和富豪的统治,认为他们违反人民意志和国家法律进行统治,柏拉图认为少数富人统治的寡头政制下,富人贪得无厌,穷人走投无路,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他认为僭主政制是最坏的政体,柏拉图说:“他(僭主)采用暴力对付他的父亲——人民……僭主是杀父之徒,是老人的凶恶的照料者”。[5]

2.1保障私权——限制公权思想的发展

随着封建主义的逐渐崩溃和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资产阶级对于个人财产和个人其他权利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作为资产阶级的拥护者,18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限制公权力滥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保护私权的主张。

而这个主张的理论基础便是“天赋人权论”。

与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精神最相近的是洛克关于天赋人权的论述。

洛克提出,自然法即理性,赋予人类某些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的、不可抛弃的。

而自然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是财产权。

[3]洛克说:“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8]他认为没有经过人民的同意就进行征税侵犯了人民的私有财产权,是不能容许的。

2.2限制公权滥用的创举——分权制衡

最早提出分权制衡论的是英国的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提出了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享有这些权力的分别为议会和国王,洛克主张立法权有议会享有,而国王则享有执行权和对外权。

洛克认为在一切良好组织得良好的政府中,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是分离的,立法部门被看成是善良的,而行政部门则通常是恶劣的。

[7]但是洛克这样的分权依然将国家大部分的权力给了国王,而且洛克认为国王原则上应该按照议会的立法去执行,但是在行使执行权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情况,国王可以享有特权,只要不是超越公民福利的范围,他说:“人民不去限制那些并未逾越公共福利界限的君主或统治者的特权,因为特权 不外是在没有规定的情况下谋求公共福利的权力而已。”

这说明洛克具有与其他英国资产阶级相同的妥协性以及其个人崇尚的君主立宪思想。

这样的分权相对于后来进一步发展的法国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具有不彻底性。

了解和分析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基础有利于我国的现代民主政治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吸收西方政治制度的精华,毕竟毕竟“现代政治发展的民主取向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和政治话语系统中获得了无可辩驳的正当性。”[9]

参考文献:

[1]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82:128

[2]李凤斌.试论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J].阴山学刊,(6):89

[3]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87,27,271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1:3

[5]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58

[6]西塞罗.论国家[M].商务印书馆,1986:207

[7]罗素.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 392-432,

[8]洛克.政府论[M].商务印书馆,1983:77

[9]姚剑文.从思想文化传统转向现实政治实践: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与儒家文化传统关系的再梳理[J].人文杂志,(6):42

篇5:儒、道隐逸思想之浅探

儒、道隐逸思想之浅探

隐逸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虽不处于主导地位,但却格外引人注目.它对于古代社会中知识阶层,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影响是难以忽视的.文章以儒、道二家学说为基础和重点,分析了隐逸现象的.思想根源,并对此二家的隐逸思想作了一定的比较和综合.

作 者:崔伟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3 5(2) 分类号:B920 关键词:隐逸   儒道   遁世   入世  

篇6:新罗花郎道之思想特色及其审美趋向

新罗花郎道之思想特色及其审美趋向

朝鲜古代三国中期以后,新罗人及时敏锐地意识到更新意识形态的必要性.他们将从中国借鉴来的儒、佛、道思想与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糅合在一起,用于构筑自己独特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形态,新罗花郎道呈现出多重复杂的内外结构.新罗人以人美为美,而这种“人美”以人内在的真、善、美和外在的容貌美、才质美为核心.这样的人物品藻之风,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新罗人的人物评价机制和思想文化风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美学意义.

作 者:李岩 Li Yan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 刊 名:东疆学刊 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 年,卷(期): 26(4) 分类号:G02 关键词:花郎道   传统文化   儒佛道   审美趋向  

篇7:张衡与托勒密天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之比较

张衡与托勒密天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之比较

张衡是中国古代博学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是西方古代天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天文学理论受中西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很深,比较他们哲学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与交流都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具体来讲,张衡的天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论以及群体本位主义;而托勒密的天文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毕达哥拉斯的天体运动正圆说、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法和源于古希腊的人类中心论和个体本位主义.张衡与托勒密天文学思想的差异深深地植根于中西早期文化的差异之中.

作 者:王仁宇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南阳,473061 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5) 分类号:B12 关键词:张衡   托勒密   天文学   浑天说   地心说   科学理念   哲学基础  

篇8:儒、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审美精神的初探论文

儒、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之审美精神的初探论文

【关键词】“儒、道”思想;山水画;审美精神;静穆玄远;中庸柔和

【摘要】受儒、道思想的浸淫,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山水画家以林泉之心对待创作,寻找的是精神家园。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茫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

不同的民族、地区,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艺术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最活跃、最深刻的表现形式。作为重要画科之一的山水画,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根深蒂固的儒、道思想可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之深之广是不言而喻的,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

首先谈谈中国山水画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就认识到“比”、“兴”的艺术魅力,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大意是说:诗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人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更深刻而又直观地感悟到有关自然的、社会的和人生的哲理。通过对比、兴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自然、社会与人的某些相通的本质来,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文学艺术和造型艺术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孔子“比德”观点予山水画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是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因为聪明人活跃、乐观,正像水一样川流不息,富有生命的活力。有仁德的人爱山,因为他沉静、高大、宽厚而长寿,故有“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之妙比。先贤们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在认识上终于冲破了人与世界的纯物质的联系,而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高度。

“孔子在高扬人格美的同时,取山水以喻仁、智,正是要把人的这种内在的、视而不见的品格,与经验中的山、水的特点相比,赋予这种内在美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这种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融合的审美观点和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共通性,或者说在道家思想中表现得更为彻底。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宗炳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于此,宗炳认为:山水之形象中蕴含着“道”,体现着“道”。道映于物,需要贤者静气、净心去体味。与宗炳同时代的王微也说:“本乎形者融灵……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王微同样认为,神和灵是与形不可分割的整体,神无所见,所以托于山水之具体形式上。这里“灵”其实就是指的“道”。看来山水画在萌芽时期就和“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受“道”的深刻影响,中国山水画才没有把追求形、色、体、光的逼真放在首位,而是把“澄怀观道”作为终极目标。

那么“道”为何物呢?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指客观存在之物形,而是宇宙万物自身存在之因,是无所不在,不可言说的至理。正如老子所释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言传的则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名状的也不是恒常不变的事物,但“道”又的的'确确存在着,正如老子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的“道”在美学上的体现就是一种含蓄、玄远的朦胧之美。也正是这“大象无形”之美赋予了山水画以无限生机。

从山水画的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山水不像人物、禽鸟那样结构严谨,比例精确。山石树木等的形体造型可以说不受太多束缚,无“常形”的山水画,正有利于完美体现“大象之美”。恽南田的一段论说更能帮助我们对山水画与“道”之亲和关系的把握和体悟,作为画家,“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不是树不是山也不是笔墨,是什么?是“道”的化身。

即使是最工整细腻的中国山水画,也是“写意”的,正所谓“妙在似与非似之间”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儒家“中庸”思想之影响所致。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他还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意是强调做人要把内在本质的人性,与外在言谈风范文采巧妙配合恰当、协调,才能成为君子,不可偏执一端。这对文艺创作更是影响至深至广,对中国山水画来说亦颇有启示:过分追求自然山水之形质,就会走入“媚俗”之自然主义的极端;相反,丝毫不顾自然山水之形态,一味追求笔墨技巧,搞表面游戏,势必陷入“欺世”的形式主义之窘境。这在音乐艺术上主要体现在对“中声”和“中和”的追求上,此不赘言。“中庸”作为美学思想强调的是“中和之美”、“敦厚之美”,“这不仅决定性地影响了我国艺术的内容;而且也影响着我国艺术的风格:偏重于柔美者多,偏重于壮美者少。”

另外,从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来看,还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浑茫的阴柔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就是五代末北宋初代表山水画家荆浩,关仝及范宽之作,那大山大水的构图,虽有“远视则不离座外”之宏大壮美感,但它所真正展现出来的还是一种平和的静态之美,因为它所蕴含的运动及张力是内敛的而非张扬的,可以说是寓动于静的。这在范宽的《蹊山行旅图》中,我们能更清楚地感到这一美征。这大概也和儒、道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大家知道,儒家讲“仁”与“德”等等,“仁”与“德”都是建立在“中庸”平和,甚至是“谦让”基础上的。可谓谦逊有加,这在整体心理上无不表现为无示张扬、不露锋芒而倾向于平静的。

荀子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认为,人必须靠心才能认识真理,因为心是人形神的主宰,它必须做到空灵、专一、不乱、即“虚壹而静”。做到虚壹而静,方可明察秋毫,体悟万物之理,从而也就认识了“道”。“虚壹而静”的观点不仅在哲学史上影响甚大,而且还深深地渗透到山水画创作中,致使它在整体上表现为偏于静穆的冲虚之美。此正如欧阳修所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从两个“难”字上,我们不难看出欧阳修也是推崇绘画“冲虚、宁静”之美的。这和道家的某种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显然,相比较而言,道家的一些思想对山水画趋于“阴柔”的审美特征的形成,影响更为深透。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认为水虽柔弱,但其恩泽万物而不与之争利,天下虽没有比水再柔弱的事物了,但它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这些观点充分地体现老子注重“阴柔美”的美学思想内核。这在董源、巨然,尤其是“二米”萧散简远、平淡天真的山水作品里得到了较好的展示。

由“道”产生的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面,而它们的调和却是以“宁静”、“冲虚”为前提的,这正和儒家中“德”、“仁”、“谦”、“让”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天地万物皆然,既然山水“以形媚道”,贤者“澄怀观道”,那么山水画的创作欲合于“道”,达于“自然”,必戒火躁、硬实、刚猛之弊,而求静穆、阴柔、玄远之境。这一点,我们不仅能从历代绘画品评中得以印证,更可以从历代山水画代表作品的观赏中获取更真实的体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页。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页。

[3]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1卷,,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40页。

[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版,第79页。

[5]宗炳:《画山水序》。

[6]王微:《叙画》。

[7]老子:二十五章。

[8]《老子・一章》。

[9]《老子・二十一章》。

[10]陈传席:《陈传席文集》(1),河南美术出版社,版,第917页。

[1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1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页。

[13]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55页。

[14]《荀子・解蔽》。

[15]杨大年:编着《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16]《老子・十六章》。

[17]《老子・八章》。

[18]《老子・七十八章》。

篇9:道器之辨与理气之辨:一种思想区域划分的尝试--宋明儒家形上学之批判

道器之辨与理气之辨:一种思想区域划分的尝试--宋明儒家形上学之批判

道器之辨,亦即“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别的问题,在宋明儒学中获得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处理,这就是,把道器之辨与理气之辨等同起来,或者,更确切地说,以理气之辨代换道器之辨.值得注意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理解有关“形而上”诸问题的思考格局.这一格局建立在道的理化的本体论基础之上.本文试图站在批判的.立场厘清道器问题与理气问题,划分它们所属的思想区域,从而为对宋明儒学的批判性理解,提供一条思路.

作 者:陈S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200062 刊 名: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 “”(2) 分类号:B244 关键词:道器   理气   道的理化   思想区域  

【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思想基础】相关文章:

1.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 ?D?D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2.《新常商、新商道》读后感字

3.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5.自然之美的抒情散文

6.创业之云思想

7.小企业的成功之“道”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9.党的团结的思想基础思想汇报

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朱子人性论的“自然常道”之思想基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