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2023-03-09 08:09: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nss198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篇1: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生态功能区划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国内外有关县域内小尺度生态功能区划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结合河南省巩义市的实例,提出巩叉市4个生态区和8个生态功能区的二级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并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针对县域小尺度范围内各生态功能区分别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个类型,确定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战略.

作 者:文春波 贾涛 任杰 吕迎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 34(6) 分类号:X22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   区域可持续发展   巩义  

篇2:资溪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资溪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摘要:根据生态建设功能区划的5个基本原则、资溪县在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归属和其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将资溪县划成3个主要生态建设功能区,分别为西部水土保持与水质保护生态建设区、东北部水土保持与水质保护生态建设区、东南部水源涵养和农林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区.同时根据各区主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明确禁止、限制和鼓励、倡导发展的产业方向和建议.作 者:林联盛    刘木生    钱海燕    严玉平   方豫    LIN Lian-sheng    LIU Mu-sheng    QIAN Hai-yan    YAN Yu-ping    Fang Yu  作者单位:江西省遥感信息系统中心,江西,南昌,330046 期 刊:江西农业学报  ISTIC  Journal: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年,卷(期):, 20(4) 分类号:X826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县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资溪县   

篇3: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摘要:在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GIS等先进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形成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浙江省划分为6个生态区、15个生态亚区、47个生态功能区,并确定了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5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区划成果为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的实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工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作 者:俞洁    邵卫伟    于海燕    俞建    胡尊英    Yu Jie    Shao Weiwei    Yu Haiyan    Yu Jian    Hu Zunying  作者单位: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杭州,310012 期 刊: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 年,卷(期):, 28(8) 分类号:X3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功能区   

篇4: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研究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研究

进行科学有效的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多要素类型图空间叠置分析,把南京市划分为四个反映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和生态特征的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和体现行政区划特点的九个景观生态功能亚区.通过计算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的整体特征指数、景观类型面积及百分比,对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进行了科学分析评价.

作 者:刘存丽 LIU Cun-li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刊 名: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5(6)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南京市   景观生态   功能区划   评价  

篇5:资源型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资源型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以焦作市为例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生态环境问题比其他城市更加严峻,为了整合资源型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需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在焦作市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生态环境特征及存在问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专家意见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植被与森林资源、土壤与水土流失、水资源和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开发等主要因素进行数据叠加与分析,将焦作市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10个生态功能亚区,并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改善焦作市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作 者:王炜 步伟娜 纪江海  作者单位:王炜(中国农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北京,100083;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步伟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纪江海(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刊 名:自然资源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年,卷(期): 20(1)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生态环境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  

篇6: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摘要: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区域受库区蓄水影响的'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确立能够反映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分异规律、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范围的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系统聚类方法)和定性分析(图形叠置法)的方法,将重庆三峡库区划分为6大生态功能区.为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初步的管理框架和尺度范围.作 者:张凤太    苏维词    梁玉华    ZHANG Feng-tai    SU Wei-ci    LIANG Yu-hua  作者单位:张凤太,梁玉华,ZHANG Feng-tai,LIANG Yu-hua(贵州教育学院,地理旅游系贵州教育学院,资源环境与灾害研究所,贵阳,550003)

苏维词,SU Wei-ci(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贵州省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

期 刊: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Journal: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5(4) 分类号:X171.1 X321 关键词:三峡库区    生态功能区划    聚类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图形叠置法    重庆   

篇7:伊犁河谷生态功能区划探讨

伊犁河谷生态功能区划探讨

伊犁河谷生态功能区划以伊犁河谷生态现状和<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为依据,采用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和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相关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利用计算机图形空间叠王法,按生态功能分区的等级体系,把伊犁河谷划分为2个生态亚区,5个生态功能区.该区划明确了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经济发展方向,为伊犁河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 者:加尔肯居马肯・爱特 朱海涌 Jarkhen Jumakhen AIT Zhu Haiyong  作者单位:加尔肯居马肯・爱特,Jarkhen Jumakhen AIT(伊犁州环境信息中心,新疆,伊宁市,835000)

朱海涌,Zhu Haiyong(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29)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4(4)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服务功能   伊犁河谷   RS/GIS  

篇8:6.0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1)其目的:

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目标:

A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B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C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D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高敏感区。

E 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

(2)目的和意义:

①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②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地方上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其导致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客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进行区域的划分和合并,最终确定不同的区域单元,明确其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订和合理地环境整治。而这些正是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

③是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从经验到科学),管理定量化(从定性到定量),资源开发合理化,运作过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参与政府管理,指导生态保护和规范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态功能区划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生态功能区划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作用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资源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为管理者、决策者和科学家提供以下服务:

①对比区域间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②以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基础,建立切合实际的环境评价标准,以反映区域尺度上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阈值或恢复能力;

③根据生态功能区内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恢复技术的发展,预测区域内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④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对工农业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持续发挥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持功能。

3.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功能分区有何区别

篇9:6.0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它是进行生态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其主要作用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

生态功能区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②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③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④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⑤各生态功能区概述

⑥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

所以,两者关系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4.生态功能区划都有哪些基础评价方法

(1)在具体区划中,常用的基础评价方法包括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等,并形成相应的图件用于叠加,为最终的分区服务。在形成分区时,则主要基于RS和GIS技术手段,可采用网格叠加空间分析,模糊聚类分析法和生态综合评价法等。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对每一项生态服务功能按照其重要性划分出不同级别,明确其空间分布,然后在区域上进行综合。

(2)A生态功能区划按照工作程序特点可以分为“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

B前者又称“自上而下”的区划方法,是以空间异质性为基础,按照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最大的原则以及区域共轭性划分最高级区划单元,再依此逐级向下划分,一般大范围的区划和一级单元的划分多采用这一方式。

C后者是“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它是以相似性为基础,按相似相容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依次向上合并,多用于小范围区划和低级单元的划分。目前多采用二者综合协调的方式。

5.说明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的定义,并体会在生态功能区划中应用两者的不同目的

(1)生态适宜性分析

------根据区域发展的目的分析资源环境要求,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及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并与区域现状资源进行匹配分析的过程,要求与资源环境现状条件匹配,划分适宜性等级。

城市生态适宜性

-----是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的度量,反映城市生态系统满足城市人口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潜在能力和现实水平。

目的:A在于寻求主要用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使其符合生态要求,合理地利用环境容量,以此创造一个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

B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C(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2)生态敏感性

-------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也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抗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的能力,。

城市生态敏感性

----指城市中不同的生态要素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

目的:

A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是针对区域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评价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即发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如土壤沙漠化、盐伎化、生境退化、酸雨等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程度,以及是否导致形成生态环境脆弱区。

B相对于适宜性分析而言,生态敏感性分析是从另一个侧面分析用地选择的稳定性,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6.城市工业用地与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有哪些相同的指标和不同的指标,相同的指标对应于不同的适宜性水平,其标准有何不同?

(1)相同的指标:

①其用地评价指标均可分为生态环境指标、生态控制指标、自然特征指标。

②在以下的评价因子中,工业与居住用地都含有并且分级标准一样。

A生态环境指标中的大气环境影响度、废水等标污染负荷强度、废气等标污染负荷强度 B生态限制指标中的水面、保护区(自然、饮用水)

C自然特征指标中的地质承载力、坡度、土质。

(2)不同的指标

①居住包括部分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外,还增加了居住生态位因子,其好、一般、差的分级标准分别对应着适宜、基本、不三级适宜性标准

②在大气环境敏感度评价因子中还增加了绿化覆盖率的描述,其大、较大、小的描述对应于适宜、基本、不。

(3)地形高度是工业和居住用地均有的评价因子,但标准不同。

A在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地形高度的高、较高、低三级标准对应着不适应、基本、不、

B在居住,对应着不适、基本、适宜三级适宜性的却是低、较高、高。是相反的。

7、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②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③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 ④相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但必须注意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 ⑤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对象的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对于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划,还应遵照下述原则:

①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的原则

②整体性原则

③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

④注重保护资源,着眼长远利用原则

8、补充

(一)生态适宜性分析

1. 因素叠加法

又称地图重叠法。其基本步骤为,

(1)根据规划目标,列出各种发展方案和措施,确定规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建立关系矩阵;

(2)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各因子对规划目标的适宜性评价和分级;

(3)用不同的颜色将各因素对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绘制在地图上,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评价图;

(4)将各单一因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

(5)由综合适宜性图上色调的深浅表示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等级,并由此制定规划方案。

2. 线性组合与非线性组合法

线性组合法是用一定的度量值来表示适宜性等级,并给每一因素视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将每一因素的适宜性等级值乘以权重值,得到该因素的适宜性值。最后综合各因子的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即可得到综合适宜性值及其空间分布

3. 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单因素生态适宜性等级通常分为三级,即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或五级,即非常适宜、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同时分别赋权值5、3、1或9、7、5、3、1,数值大小与该因素生态适宜性的大小成正比。

非常适宜,指土地可持久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产力或效益;

适宜,指土地有限性,当持久用于规划用途会出现中等程度不利,以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效益;

不适宜,指有严重的限制性,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对其影响是严重的,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利用勉强合理。

综合生态适宜性分级,通常根据综合生态适宜性值确定适宜性分级的上下限,结合单因素的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干扰的适应能力。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影响生态环境的组成因子按照一定的加权叠加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基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可动态的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如果这样?±将会产生何种后果和?°最好这样?±的合适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内容包括水土流失评价和敏感集水区的确定等。

1. 水土流失分析

用于分析、评价规划区域潜在水土流失与现实水土流失状况的通用方程为:

A=RK(LS)CP

2. 敏感集水区分析

敏感集水区评价的目的是基于规划区域水文及水资源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确定其与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使规划区域内水循环过程得到维护。规划区域按其与河流、水体、水土流失、植被等的关系,划分成不同敏感性集水区。对人类活动及一定方式的土地利用十分敏感的区域划分为敏感集水区;而对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相对抗干扰能力强的区域划分为不敏感集水区。

3. 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

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敏感性因素很多,通常选用影响开发建设较大的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生态因子,通过制定单因子生态敏感性标准及其权重对各单因子等级及其权重进行评估, 通常用5、3、1或9、7、5、3、1表明其敏感性高低。然后用加权多因素分析公式进行单因子图加权叠加、聚类得出综合评价值,作为综合评价值分级标准,并由此判明不同区域的敏感性等级。

对城市生态敏感性地带分级,一般按3级标准分:敏感地带(3.7<A<5);一般敏感性地带(2.3<B<3.7);基本不敏感地带(1<C<2.3)。对生态敏感、景观独特的地带,适宜保持原貌而成为保护区;对于生态不敏感、不适合动植物生长的地带,可以进行工业区或商业区的开发。

【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相关文章:

1.功能区划研究进展与相关问题初探

2.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全面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扎实推进海洋功能区划工作

4.试论生态环境补偿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5.惠州港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6.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7.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

9.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10.蛋白质功能研究方法及技术

下载word文档
《生态功能区划的县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