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士人《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Coisin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醴陵士人《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醴陵士人《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醴陵士人《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这是一篇别开生面之作。自南渡之后,南宋朝廷并不把民族矛盾放在心上,反而以抗敌为借口,大量搜刮民财,以图享乐,从而又加剧了阶级矛盾,本篇就是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宋廷各级官僚的丑恶面目,展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畸形和矛盾的尖锐。全词上下两片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写贾似道经界推排法的出笼。以“巍巍坐庙堂”写宰相的威严神态,为了进一步盘剥压榨百姓,要丈量土地“说要经量,便要经量”。“说要……便要”,描写他的威重令行,不可违逆,也写出了他的飞扬跋扈和心狠手辣。第二层写朝臣的反映,农民负担已经十分沉重,再实行“经量”,使尺寸之地皆要纳税,分明是要把百姓推向绝望的深渊。但朝廷上下皆为阿谀逢迎为虎作伥之辈,“那个臣僚上一章?”即没有一个臣僚敢上一章提出反对,一个个都跟在贾似道的后面乱哄哄地拍马奉承,口口声声地喊着“经量”。上片用极简短的语句便活画出贾似道与臣僚的丑恶面目。
下片沿着上片从上到下的思路,写到地方官“太守”,这是第三层。“经量”的政策传到地方后,吾邦太守仅仅“闻说经量”,便“星夜经量”,大献殷勤,忙碌奔窜,对上趋奉邀宠,对百姓则荼毒残害,实在令人痛恨。最后一层,作者笔锋一转,把视线引向“山东河北”,那是沦陷区。因为女真人不肯耕作,把田地改为牧场,所以田地荒芜,无人管理,作者愤怒又不无讥讽地说,南宋朝廷应该到那里去“经量”,怎么不去那里“经量”呢?言下之意是:宋廷只在江南搜刮百姓,却不敢去收复失地。写到这里,作者义愤填膺,既是辛辣的讽刺,又是满腔的激愤。反诘句的运用,加深了讽刺的力度,深化了主题,使人感受到奔腾在作者血管中那愤怒的谴责和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
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墨,画出了从宰相、臣僚到太守,那盘剥百姓的丑态,也揭露了他们对外屈膝,对内压榨的罪恶行径。语言通俗、诙谐,八个“经量”的运用,表达了特定的内容,极富讽刺的意味,意趣隽永,令人忍俊不禁,又深受感染。作为一首政治讽刺词,角度新颖,内容深刻,感情饱满,酣畅淋漓,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情。
篇2:醴陵士人《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南宋末年(理宗后期及度宗时期),有一个奸臣叫贾似道,他因姊姊是宋理宗的贵妃,就当上右宰相,威风显赫,作恶多端。当时南宋面临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族的严重军事威胁,贾似道在强敌面前一味退让妥协,对人民却拚命压榨、搜刮,以满足他那极度荒xx烂的生活。后被流放,在途中被杀。这首词是针对贾似道发布“经量”土地的命令,给广大百姓带来严重祸害的情况写的,揭露了南宋大小官员的丑态。
“宰相巍巍坐庙堂”。这个宰相就是指贾似道。“经量”即丈量,“经量”的内容包括丈量土地的面积,鉴定土地的好坏,然后规定缴纳田赋的数目等等。
当时贵族、官僚、大地主们一面大量占有土地,一面却把实际数字隐瞒起来,以逃避赋税。为了查出那些被隐瞒的土地,增加田赋的收入,南宋政府不止一次地推行所谓“经界”(也就是“经量”)之法。采取这个措施本来是有必要的,但南宋官僚机构太腐朽,这措施又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们的利益,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弊端百出,对广大百姓骚扰很大。量来量去,是那些地位较低的中小地主加重负担,但他们还是把加重的负担转嫁到广大穷苦百姓身上。这首《一剪梅》所反映的,主要就是这些人的情绪。
词的上片说:宰相神气活现地坐在庙堂之上发号施令,说要“经量”土地,马上就要下边动手。不知哪个下级迎合宰相的意旨,就上了一个奏章,在奏章上开头说要经量,结尾也说要经量。这是写迎合宰相意旨阿谀拍马的丑态。
朝廷上如此,地方上又怎样呢?词的下片便点出一个“轻狂太守”。“轻狂”在这里是做事轻率狂妄的意思。“太守”是管理一个州(包括好几个县)的地方官。“吾邦”就是我们家乡。“闻说经量,星夜经量”两句,是说这位轻狂的太守一接到“经量”的命令,在星夜里就动手丈量起来。他为什么如此起劲呢?不用说,准是因为丈量土地正是他们贪污受贿的好机会。
对于这种置金贵族入侵于不顾,却一味对人民加紧压榨的当权者,人们自然极其痛恨。所以词的最后三句说:“山东、河北被金人占去那么多年了(从北宋灭亡到这时已将近一百四十年),在金和蒙古贵族的蹂躏下,那里的土地早已荒芜(即久抛荒),人民在受难。那里的大片国土才真应该从敌人手里夺回来好好丈量一番,可是你们却为什么根本不管呢?“好去经量,胡不经量”,就是本该去经量,为什么不去经量呢!“胡不”即“何不”,是个疑问词。这样一来这首词的思想性就加强了。广大人民念念不忘收复沦陷了的大片中原国土,贾似道之流却一味地对敌人妥协投降,而只在人民身上打主意,两相对照,这些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不是就显得更突出了吗?全词采用嘻笑怒骂式的嘲讽语调,不断重复“经量”的字眼,加强了这种嘲弄的意味,使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别具一格。
篇3:醴陵士人《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这首词原载《花草粹编》卷七,题记中说:“咸淳甲子,又复经量湖南”。查咸淳是宋度宗年号,其间无甲子,甲子在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第二年方为咸淳元年(1265),岁在乙丑。宋理宗于景定五年薨,度宗于是年即位,但当年未改元,第二年才改元咸淳。《花草粹编》把度宗即位与改元二事混为一谈,显为误记。故所谓“咸淳甲子”当为“景定甲子”(1264),此词即作于是年。
查宋理宗与度宗易代之际的宰相是贾似道。贾于理宗开庆元年(1259)入相,至帝显德祐元年(1275)罢相,前后经三帝凡十七年。这时正当南宋王朝日趋黑暗,走向灭亡之际,内政外交日暮途穷,财源枯竭,民不聊生。贾似道不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推行所谓的“公田法”,用贱价收购大量土地,加深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时他又推行所谓的“经界法”,经界丈量农民的土地,按田亩收税,引起人民的强烈反对,民怨沸腾。景定五年,“经界法”在湖南推行,一位醴陵籍的士人便写了这首词,予以辛辣的嘲讽。
词的上片描写“经界法”在朝廷上产生和出笼的情景。开头三句写贾似道高高坐在朝廷上,忽然心血来潮,想出个经界丈量土地的“妙计”,马上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推行。词人只用三言两语,便勾画出宰相高高在上、不恤民情、作威作福的丑态和飞扬跋扈、轻举妄为的嚣张气焰。接下来三句,写某些朝臣对宰相“经界法”的态度。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奏章,表态度,鼓吹实行经量的必要,赞美“经界法”的高明,把经量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词人运用讽刺的妙笔,活画出他们阿谀谄媚、趋炎附势、只为保官、不怕害民的嘴脸。
词的下片描写醴陵太守推行经量的情景和词人的感慨。“轻狂太守在吾邦”一句,是词人,也是醴陵人民对太守的总体评价,指出醴陵太守是一个不谙民情、只知讨好宰相、一味贪功邀宠的轻率狂妄之徒。接下来两句,具体描写醴陵太守执行经量的行动。他风闻朝廷要经量土地,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人马连夜经量。“闻说”和“星夜”,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轻率猖狂。词人一路写来,宰相轻狂,朝臣轻狂,地方官轻狂!写到这里,词人实在压抑不住自己的一腔愤怒,于是由叙转议,向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僚们发出愤慨质问和谴责:“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意思是说,祖国北方的大好河山久已沦陷,早就应当收复,你们既然喜好经量,为什么不去收复,不去经量呢?矛头指出,直揭经量害民、虐民的本质。
全词描写了南宋末年“经界法”出笼和推行的经过,揭示了“经界法”虐民、害民的本质,谴责了宰相贾似道及其爪牙倒行逆施的罪责,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一腔愤怒,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正义呼声。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讽刺艺术。首先,词人善于运用白描刻划人物形象,揭示本制,达到讽刺的目的。如通过刻划宰相的飞扬跋扈、朝臣的趋炎附势、太守的轻率狂妄,讽刺了他们害民虐民的本质。其次,善于运用《一剪梅》词调反复叠唱的体式进行讽刺。如“经量”一词在词中共出现了八次,重点突出,讽刺矛头所向,标的明确。第三,结尾运用反诘句式,力重千钧,讽刺的效果尤为突出。
【作者介绍】
醴陵士人,姓名及生平不详《花草粹编》卷七录词一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4:醴陵士人《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原题《咸淳甲子又复经量湖南》。此一年应为公元1264(宋理宗景字五年)。这一年,贾似道当权朝内 ,推行所谓“经界推排法”,在江南之地大摊税收,百姓苦不堪言。南宋王朝对内加紧压榨人民,对外则一味屈辱求和。醴陵士人这首词即是这一历史概况的反映。
全词先写宰相、臣僚、太守的“经量”。随之对之发出质问,围绕“经量”,刻画了南宋官场的一种比较深刻的形象。
此词在形式上运用重叠的方式表达了不重复的内容。形式局部不同,内容有所变化。重叠错综刻画人物形象,又抒发愤慨的感情。全词用“经量”两字处有八句,十六字 。这种反复运用同一词语,便是重叠。其它词语也相互转换,形式错落。词中刻画的三种人物形象 :“宰相、臣僚、太守 ”。从他们对“经量”的态度,揭示其性格特征的。“ 巍巍宰相坐庙堂”,指贾似道以“巍巍”,突出其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随之“说着”“便要”,在其独断专横的面目,刻上讽刺的一刀。朝廷里的臣僚的态度是看宰相的眼色行事,为之附和捧场,从头到尾赞成“经量”活脱脱的一副奴才相,“那个臣僚”,非指某一臣僚,略其名而指其实,轻点一笔,颇为不屑。
“轻狂太守在吾邦 ”,指湖南醴陵县所隶属的潭州(长沙)知州 。他对贾似道布置下来的“经量”是,才“闻说 ”,便“星夜”执行,故说他“轻狂”。各句的词语重叠错综,虽无具体的、细致的描写。但只数语寥寥,却表现出三种形象的言语、行动、神态的不同特点。
“山东河北久抛荒 ,好去经量,胡不经量”,直逼贾似道和南宋皇帝。长期陷落的河北、山东等广大地区人民流离,田地荒芜,统治阶级毫不理会,却风风火火地在南方丈量田地。北方的大片荒地却经由胡虏践踏,你们为什么不去经量呢!这里说的“经量”是虚借一意,这实际上就是指斥统治集团屈辱求和,毫不收复失土打算,以嘲讽的口吻写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篇5:《一剪梅》原文和赏析
《一剪梅》原文和赏析
有恨谁人省 清秋黯销魂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王志加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易安词中的精品。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以纤细灵巧的笔触,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来,备受人们的推崇。下面,我们一起来简析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的开篇,即交代了词人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日,解下罗裳,换上便装,要独自划着小船出游。“红藕”,即红色的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既巧妙地点明了秋天的时节,又渲染出清凉的氛围,使人想见:“红藕香残”,一年又过,而词人仍然形单影只,倍尝“人去席冷”之苦。在此,词人不饰雕琢,只借助物象的选择和组合,就巧妙地将眼前景、心中情融为一体,显示出高卓的艺术敏感和表现能力。此时,陷入离情别绪煎熬中的词人,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要借游览以遣怀。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离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细流,含蓄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隽永,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直承上句,但巧妙地将对象作了置换——词人不仅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正在思念着自己。这里,“谁”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词人舍去自己却言及对方,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那样的怨言。所以,这里词人借写事来抒情,不言情而情已自见,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伫立楼头之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可谓一字传神。
由于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词的下片也就顺此思路自然展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花自飘零水自流”句,点明了词人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他们归来堂上赛诗、饭桌小酌时测字,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之苦,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执著、钟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独特的构思,不仅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也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词的末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承上文,极言相思之深、之切。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词人内心的绵绵凄苦。“才下”“却上”把那种相思之苦,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质感,形象。
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一、这首词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为不同;
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磊落大方,较之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诗词,别具一种健康、自然之美;三、这首词质朴、清新,明白如话,但并不流于浅俗,“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些对偶句的使用,使人读之声韵和谐,朗朗上口。笔意纤纤,而情浓眷眷,若非易安居士这样的铸词高手,谁能做到?
篇6:一翦梅,一翦梅醴陵士人,一翦梅的意思,一翦梅赏析
一翦梅,一翦梅醴陵士人,一翦梅的意思,一翦梅赏析 -诗词大全
一翦梅作者:醴陵士人 朝代:宋 体裁:词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篇7:一剪梅·怀旧原文赏析
一剪梅·怀旧原文赏析
原文: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照
赏析:
汪元量以善琴事谢太后、王昭仪(王昭仪:原名王清惠,能诗)。宋亡,随三宫留燕。与幼主及谢太后等被迁往来于上都和大都之间达十余年。此词称“十年”,又有“燕月”句,当为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词人与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词人被北迁燕地时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全令表现的是作者的家国之思。以“十年”开头,突出地显示出时间的悠长。词人将这悠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泪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块,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动人心魂的复合意象。古人有“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名言,在这里,词人正是将他无限的愁怨与忧伤借这“阿睹”传达出来。使令作劈空而起,先声夺人,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今日思家”二句,解释十年愁眼不开的原因。“今日思家,明日思家”,则是十年来天天思家,却天天没有回去的希望。词人被这旷日累年、遥遥无期的乡思所折磨,愁苦之极,彻夜无眠,抬头所见,唯有“一团燕月”而已。常言道“月是故乡明”,词人特别点明是“燕月”,意在强调自己身在异乡异国的事实。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月而念及故乡;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由月的运行而写出人的不眠。这首令写月,实兼以上二家之长,而一个“燕”字对渲染身居异乡敌国的凄伤情怀尤其有力。
一团明晃晃的燕月已使词人愁上加愁。楼上、塞上却又传来阵阵胡笳声,真是“那堪更听边城角。边城角,又添烦恼,又添萧索”(《忆秦娥·风声恶》)。月是“燕”月,笳是“胡”笳,不眠之夜的所见所闻,都莫不勾起词人国破家亡、离乡别土的痛苦,将他的愁怨之情推向极限。
上片前三句,从总体背景落笔,写十年间悠长的愁思;后三句从细节入手,写不眠之夜的痛苦。前者有如电影中的推镜头,展现的是时间流逝中的乡思之情;后者又象一个特写镜头,展现的是时间片断上的乡思之情。二者同古文中的互文手法一样,说明词人十年来夜夜不眠,时时对月,时时听胡笳。而燕月亏了又盈,胡笳天天如故,家国之思的'痛苦却一天天在增加,如重山累迭,无穷无数,无尽无期。
下片从“思家”转为怀人,先回忆离家时的情景。“流霞”泛指美酒。“玉人”不详确指,《忆秦娥》词中也有“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句,当是实有其人。
当初离别之时,“玉人”杯酒相劝,因为词人此去实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但遭此国难,他自知美酒的麻醉不足以解除心头的哀伤,所以只是与她默默相对,借着不成曲调的琵琶来抒发不堪言说的断肠意。“一从别后”便只有愁眼对月,枉自思念,正如《望江南》词中所说的“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归期未卜,相见无日,令人愁断肝肠。
思念之极,终于想到寄上一枝梅花,以慰其孤凄之心,以表自己的思念之苦。然而一转念,却又是“莫寄梅花”,一则故国早已物是人非,梅花寄往何处,自己茫然不知;再则“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忆秦娥·马萧萧》),纵然知道寄往何处,又如何能寄去,何况即使寄到了,也只能为她增添愁闷和担忧,有何益处。这两句词,以平浅的语言将词人那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实是心理描写的妙笔。
全令抒写的虽是思家之情、怀人之意,却无不染上国破家亡的痛苦色彩。这一点我们从那一双“愁眼”中,从那“弦弦掩抑”的“琶琵”声里,是不难体会到的。也正因为这样,词人的乡思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更能打动人心。
另外,全令采用复沓的形式,用以表达词人那种欲说而无从说起的愁绪,深沉而低徊往复、长久积郁的乡思,可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篇8:一剪梅·咏柳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咏柳
作者: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一剪梅·咏柳注释
①一剪梅:词牌名。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重头六十字,平韵。
②金沟:御沟,御河,上有金鳌玉蝀桥,故简言之,水即沟中水。
③陈宫:陈朝宫殿。
④隋宫:隋朝宫殿。隋炀帝曾筑长堤植万柳。
⑤一晌:一转眼。晌:不多久,读若“赏”。
一剪梅·咏柳赏析
人在时空中本应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际家国破败之时,面对无动于衷的'物象,只觉得空茫无着,无能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灵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全篇除首句“伤心” 字样外,纯以意象结撰,词体小令,容量见大。叠句“昨岁”、“今岁”;“才过”、“又过”,承上是似断而续,启下则绵悠深长,余意曲包。
篇9:一剪梅·怀旧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怀旧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一剪梅·怀旧
[宋代]汪元量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十年愁眼不开眼泪巴巴,今天思念家乡,明天思念家乡。一团明晃晃的燕月照在窗纱上,塞上又传来阵阵胡笳声。
玉人劝我斟酌美酒,手指快速搓转弹琵琶,慢搓转弹琵琶。此地一别后各奔天涯,想寄上一枝梅花,又不知梅花寄往何处。
注释
巴巴:形容心情迫切。
燕月:燕地之月,北方的月亮。
塞上:泛指北方。
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泛指美酒。
捻(niǎn):琵琶弹奏指法一种,用左手按弦在柱上左右捻动。
寄梅花:古人有折梅寄远,表示思念亲友的习俗。
赏析:
全词表现的是作者的家国之思。以“十年”开头,突出地显示出时间的悠长。词人将这悠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泪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块,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动人心魂的复合意象。古人有“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名言,在这里,词人正是将他无限的愁怨与忧伤借这“阿睹”传达出来。使词作噼空而起,先声夺人,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今日思家”二句,解释十年愁眼不开的原因。“今日思家,明日思家”,则是十年来天天思家,却天天没有回去的希望。词人被这旷日累年、遥遥无期的乡思所折磨,愁苦之极,彻夜无眠,抬头所见,唯有“一团燕月”而已。常言道“月是故乡明”,词人特别点明是“燕月”,意在强调自己身在异乡异国的事实。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月而念及故乡;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由月的运行而写出人的不眠。这首词写月,实兼以上二家之长,而一个“燕”字对渲染身居异乡敌国的凄伤情怀尤其有力。
一团明晃晃的燕月已使词人愁上加愁。楼上、塞上却又传来阵阵胡笳声,真是“那堪更听边城角。边城角,又添烦恼,又添萧索”(《忆秦娥·风声恶》)。月是“燕”月,笳是“胡”笳,不眠之夜的所见所闻,都莫不勾起词人国破家亡、离乡别土的痛苦,将他的愁怨之情推向极限。
上片前三句,从总体背景落笔,写十年间悠长的愁思;后三句从细节入手,写不眠之夜的痛苦。前者有如电影中的推镜头,展现的是时间流逝中的乡思之情;后者又象一个特写镜头,展现的是时间片断上的乡思之情。二者同古文中的互文手法一样,说明词人十年来夜夜不眠,时时对月,时时听胡笳。而燕月亏了又盈,胡笳天天如故,家国之思的痛苦却一天天在增加,如重山累迭,无穷无数,无尽无期。
下片从“思家”转为怀人,先回忆离家时的情景。“流霞”泛指美酒。“玉人”不详确指,《忆秦娥》词中也有“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句,当是实有其人。
当初离别之时,“玉人”杯酒相劝,因为词人此去实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但遭此国难,他自知美酒的麻醉不足以解除心头的哀伤,所以只是与她默默相对,借着不成曲调的.琵琶来抒发不堪言说的断肠意。“一从别后”便只有愁眼对月,枉自思念,正如《望江南》词中所说的“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归期未卜,相见无日,词人愁断肝肠。
思念之极,终于想到寄上一枝梅花,以慰其孤凄之心,以表自己的思念之苦。然而一转念,却又是“莫寄梅花”,一则故国早已物是人非,梅花寄往何处,自己茫然不知;再则“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忆秦娥·马萧萧》),纵然知道寄往何处,又如何能寄去,何况即使寄到了,也只能为她增添愁闷和担忧,有何益处。这两句词,以平浅的语言将词人那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实是心理描写的妙笔。
全词抒写的虽是思家之情、怀人之意,却无不染上国破家亡的痛苦色彩。从那一双“愁眼”中,从那“弦弦掩抑”的“琶琵”声里,是不难体会到的。也正因为这样,词人的乡思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更能打动人心。
篇10:一剪梅·咏柳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咏柳
朝代:明代
作者:夏完淳
原文: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赏析:
人在时空中本应是尤物之主,然而身际家国破败之时,面对无动于衷的物象,只觉得空茫无着,无能为力。人不如柳,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人的崇高、人的灵性,又正在有痛苦。所以,咏柳系借柳之无情以返观一己痴苦。全篇除首句“伤心”字样外,纯以意象结撰,词体小令,容量见大。叠句“昨岁”、“今岁”;“才过”、“又过”,承上是似断而续,启下则绵悠深长,余意曲包。
篇11: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词中有两句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作为富贵官宦人家的贵妇人,她外出荡舟竟然不带仆人随从。“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她真实心境的一种体现。毕竟“情爱”两个字在封建神会是避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是难以向外人启齿的。所以,可怜的李清照就只能独吞相思之苦了。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的梦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得到的是甜蜜的爱情,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可怜她生不逢时,在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更不用说李清照了。当赵明诚外出做官时,她只能独守空房,无法和丈夫一起分享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想当初她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她沉醉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
再者,通过这首词,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李清照是一位柔情似水、细腻深沉、至情至性的女人。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情感上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波浪线,是相思愁苦挥之不去的魔绳。爱的深沉哀婉,缠绵悱恻,是一种甜蜜的忧伤,只能偷偷地咀嚼。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千古绝唱,成了她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但爱情是沉甸甸的奢侈品,多用心细想,就会愁肠百结,心力憔悴。而一个多情细腻敏感的人总是受伤很深,真应了“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时空总是在折磨有情人,天妒多情之人!
一个惆怅孤独的少妇,徘徊在家门前盼望自己远去的丈夫早归。“红藕香残玉簟秋”,目睹屋外荷塘里荷花凋残,回屋倚靠竹席冰凉,一阵秋风袭来,不禁打了寒战,好冷啊。此刻她多么需要丈夫的热烈拥抱,温柔呵护啊,而丈夫却远在千里之外,所以相思愁苦只能越来越重。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他们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竟然达到了事业与爱情的完美结合,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却为我们留下了爱的甜美。这个经典爱情故事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泾渭分明。女主人公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像蜜一样的`甜,也像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有质的不同。“花自飘零水自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更是她满腔热忱,怀着无限柔情,执着等候夫婿归来的情感宣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赏析二: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醴陵士人《一剪梅》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2.一剪梅赏析
3.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4.一剪梅唐寅赏析
6.一剪梅原文与翻译
8.自遣原文及赏析
9.大东原文及赏析
10.墨梅原文及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